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弊主-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听只二千两,三人都放下心来,八阿哥胤禩笑道:“皇阿玛六十圣寿,咱们岂能一毛不拔?这二千两也太少了,定个二万两吧,否则也说不出口。”

第424章 御笔福字

一听八哥将数目提到二万,老九、老十两人心里都是一阵肉痛,得,这一下,‘四大恒’一年的红利就去了一半,胤祯却是暗骂老八滑头,一提到二万,那铁定是希望自个垫了,连二千两都省了。

稍一沉吟,胤祯才道:“这是喜事,别让一众兄弟不高兴,劳烦八哥给各位兄长都通知一声,有困难的,吱个声儿,我尽都垫付亦无不可,八哥您们这些年,也都不宽裕,表点心意就成。

另外,尚在人世的姊妹仅就剩四人,纯禧、荣宪、恪靖等三位公主,虽远在漠南、漠北,我也想把她们接来给皇阿玛祝寿,九妹悫靖公主就在京城,知会一声便是,这事,我去皇阿玛那里请旨。”

说着,胤祯又转向陈元龙道:“我稍后就进宫,向皇上请旨,此乃恪敬孝道之举,皇上断不会不允,开年之后面,我便要出京,这万寿庆典的具体筹备,还要劳烦八哥和陈宗伯。”

陈元龙心里暗喜,筹备万寿庆典按着规矩办即可,因此而跟十四爷搭上线,才是受益非浅,礼部的满尚书瓦尔答,那是三阿哥的人,自个能靠上十四爷,以后在礼部完全可以扬眉吐气。再说,十四爷可是出了名的财神,此次庆典由他出钱,绝对能够办的四面光八面净,面面讨好。

心中欣喜,他忙起身一揖,沉稳的说道:“筹备万寿庆典,乃是下官职责所在,十四爷鼎力相助,下官谨代礼部一众僚属感激万分,谨听十四爷吩咐。”

……

封印之后,康熙也悠闲起来,每日写写“福”字,看看书,而后四处走走,胤祯进宫递牌子,康熙正在乾清宫写“福”字,这些御笔书写的“福”字,都是赏赐给京师皇族宗亲,勋贵大臣、地方封疆大吏的,虽然不值钱,对臣子而言,却是无上的荣耀。

对京师皇族宗亲,勋贵大臣、地方封疆大吏而言,过年有没有御笔的“福”字赏赐,直接可以与圣眷是否浓厚挂钩,地方封疆大吏犹为注重,按多年的惯例,过年未收到御笔的“福”字赏赐,来年就得准备挪窝了。

听李德全禀报胤祯在外求见,康熙一丝不苟的写完一个“福”字才道:“召他进来。”说着,便搁笔净手,踱到炕上盘腿坐下,啜着热茶,寻思着老十四的来意。

胤祯进来便叩头道:“儿臣胤祯给皇阿玛请安。”

待他起身,康熙便含笑道:“赐座,赏茶。”待胤祯谢恩落座,他又接着问道:“这几日还在忙差事?”

“回皇阿玛,儿臣计划一开年便出京筹备远征欧洲、美洲事宜,新年大吉,皇阿玛无暇分身,是以,儿臣赶在年前来禀报。”胤祯欠身回道。

康熙微微点了点头,道:“朕赶在年前,将出征欧洲的使节团成员定下来,便是为方便你行事,你出京便可将使节团带走。”

“谢皇阿玛体恤。”胤祯接着便道:“皇阿玛六十圣寿在即,听闻皇阿玛不允大办庆典,儿臣联络了一众兄长准备为皇阿玛举办一个盛大的万寿庆典,以尽孝心,还望皇阿玛允准。”

竟是为此事而来?康熙略微沉吟才道:“远征欧洲、美洲,远洋舰队、澳洲移民,天津、马尼拉、噶罗巴的建设,哪里不需用钱,你虽身家不菲,也不过是勉力支撑,何必再把钱花在毫无益处的庆典上面?你有这份孝心,朕就很知足了。”

一听康熙这话说的实在中肯,胤祯已经是基本肯定下来,康熙确实不愿意大办庆典,不过,如此好的表现机会,他却是不想轻易放过,沉吟片刻,他便说道:“皇阿玛,远征欧洲、美洲的兵力并不多,各种补给有三百万两足够,其他开支并非要一步到位,皆是逐步分期投入,儿臣的压力并非很大。

况且,早在回京之前,儿臣便已经为皇阿玛的六十圣寿预留了二百万两,皇阿玛不愿意耗费国帑,儿臣与众兄弟稍稍凑点,便能承办下来。

再有,万寿庆典并非毫无益处,几百万银子花出去,还不是流入商贾和百姓之手,既能够彰显盛世繁华,又能泽被万民,还能成全儿臣们一片孝心,另外,儿臣还准备借次机会将远嫁蒙古的几位姐姐接回来参加庆典,还望皇阿玛允准。”

康熙听的已是微微笑了起来,这个老十四,想的还真是周全,竟然连远嫁蒙古的姐姐也能想到,这倒也是个机会,让她们和丈夫孩子回京看看也好,澳洲移民需要大量蒙古牧民,让他们去天津感受一下澳洲移民的规模和保障,回去也方便宣传。

最难得的是老十四这份心意,对那几个没有什么印象的姐姐,他尚能如此顾全,着实令人欣慰,况且,经他这一说,举办万寿庆典与大建园林竟有异曲同工之效,也亏他能说会道。

想到这里,康熙含笑道:“你想办的事情,总能找个足够的理由,朕允你便是,不过,此次万寿庆典,朕欲邀请天下六十五岁以上的耆老,不论官民,进京祝寿,你意如何?”

一听康熙允准,胤祯不由大喜,忙奉承道:“我大清以孝治天下,尊老敬老,是为大清美德,皇阿玛此举乃亘古未闻之创举,必然震烁古今,流传后世。”

康熙也未料到,胤祯竟然一下将此举与‘以孝治天下’联系起来,而且评价如此之高,这倒是大出他的意料,心里不仅甚为得意,对这一创举也充满了期待。

见康熙高兴,胤祯连忙又道:“皇阿玛,考虑到西学在造舰、炼钢炼铁、火器、火药等军事方面以及勘探绘测、修坝筑堤、修路架桥、探矿炼矿等民用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海外之地的扩张,急需各种西学人才,如今别说是西学人才,便是数学人才、杂学人才亦是奇缺无比。

有鉴于此,儿臣拟在京城、天津、上海、厦门、江宁、福州、广州等地开办义学,招收适龄孩童入学,同时学习国学与西学,培养大清自己的人才,还望皇阿玛允准。”

第425章 推广西学

康熙正自憧憬着千叟宴的盛况,听的胤祯突然一下把话题拉到兴西学这方面来,登时就大为警惕,推广倡导西学可不是小事,在宗室子弟中推及,他还只担心把西学用于火器,大规模的在民间推广,就不是应用于火器那么简单了。

大清的西学完全是靠来自西洋的传教士传播的,而传教士的主要职责却是宗教传播,跟传教士学习西学,必然要被灌输西方宗教、文化、世界观等思想,这些思想与大清的统治基础——儒家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西洋人虽然也宣传君权神授,可令人无法忍受的是,他们宣扬的是神权高于君权,在大清推广西学,无异于向大批士子灌输西方的宗教理念——神权高于君权,这不仅会引发两种思想的猛烈撞击,甚至可能引起儒家思想的崩溃,对大清而言,那是难以想象的灾难。

康熙对这一点看的十分透彻,这也是他明知西学的实际应用远远大于国学,却一直不允许在民间传播西学的根本原因,在京城的传教士不少,他身边就有不少传教士,南怀仁、白晋等人都不止一次的向他灌输西方宗教思想,企图引他入教,企图通过西学的吸引力在大清推进他们的传教事业。

康熙也正是因为洞悉传教士的目的,所以一直将传教士的活动范围局限在京城、广州两地,后来才应胤祯的请求允许在上海驻留。

四年前,胤祯在京城办希望义学,请传教士授课,康熙之所以允准,一则是考虑到不能总是假手于西洋传教士,总得培养一点大清自己的西学人才,二则,传教士在京城也在传教,不在乎多出几个教民来,京城毕竟是天子脚下,他根本不担心能搅起多大的风浪来。

但胤祯请求在各地推广西学,可就不是小事情了,默然半晌,康熙才道:“一直以来,你对西洋的防范,更甚于朝中诸臣,你可曾想过,在各地推广西学,会引起怎样的后果?”

胤祯虽然知道康熙严禁在民间传播西学,却一直未琢磨透康熙如此做的真实原因,听他这话的意思,在各地推广西学,竟似不利于防范西洋人,他顿时也是一头雾水,思忖了半晌,也未能想到传教士身上,他只得道:“儿臣愚顿,还望皇阿玛点拨。”

康熙暗叹了口气,才道:“那么多义学,你让何人来教?”

一听这话,胤祯登时醍醐灌顶,原来康熙是担心传教士借机传教,他忙欠身道:“回皇阿玛,各地义学,儿臣打算从六、七岁的孩童培养起,所谓的西学,便是数学、几何、物理、化学、医学、自然等科,当然,六、七岁的孩童不可能一下接触学习那么深的知识,儿臣准备先授国学和基础数学,国学不用儿臣操心,基础数学,儿臣年前这几日就编撰出来,届时还请皇阿玛指正。

至于教数学的外傅(孩子老师),一般的士子把教材看过几遍都能胜任,根本不用传教士授课,五、六年后,现在希望义学的孩子也可以赴各地任教了,有这时间,西学的各科教材,儿臣也定然会组织人编写出来了,从头至尾,根本不用西洋的传教士插手。”

老十四竟然是这个打算?康熙听的一楞,弄了半晌,他根本就没打算利用西洋的传教士?他那个希望义学培养出来的人,根本就是为推广西学储备的人才?这个老十四,想的还真是长远,谁能想到他当年创办希望义学,竟然有着如此深意?

既然是不用传教士,仅仅只是单纯的学习西学,康熙还能说什么?不过,想到胤祯方才说编撰数学的基础教材,他不由起了好奇心,这个老十四还会编书?

想到这里,康熙脸上已是露出了笑容,微微颌首道:“西学应用甚广,大清确实该着手培养自己的西学人才,从孩子抓起,循序渐进,这个想法很好,二、三十年后,大清定然会人才喷涌,只是,朕怕是看不到那一天了。”

这话,胤祯就不好奉承了,要说康熙还能再活二、三十年,自个都觉的肉麻,他忙换个角度奉承道:“皇阿玛,大清的百年盛世,人才鼎盛,都是由皇阿玛一手奠定的基础。”

“好!说的不错。”康熙已是微笑起来,稍后,他才道:“朕看京城的希望义学规模扩大了不少,这义学也不必局限于那么几个地方,湖广、晋鲁之地也增设几所,不能造成人才失衡,江南独盛的局面要逐步打破。”

胤祯听暗自佩服不已,康熙这是看出了西学的发展前景,开始为平衡今后朝廷的局面而未雨绸缪了,时时刻刻从大局着手,才是他要学习的,他忙欠身道:“皇阿玛高瞻远瞩,圣虑深远,儿臣受教,定将义学逐步推广至每个省府。”

康熙甚是欣慰的点了点头,而后又沉吟着道:“兴西学,于国而言,有利亦有弊,随着海外领地的扩展,显然是利大于弊的,不过,其弊端亦不能轻忽,兴起之初,便须未雨绸缪,在炼钢炼铁、火器铸造、船舶制造等方面皆必须要严加管束,形成制度,以免给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

胤祯心里也清楚,兴西学是把双刃剑,但却是不得不兴,否则便是落后挨打的局面,闻听康熙叮嘱,他神色肃然的说道:“皇阿玛放心,儿臣必定摸索出一套防范森严的管理之法出来。”

康熙对此倒不是很上心,等西学兴起,至少得二十年后,他那时早已作古,这事他多操心无益,老十四自然会操心,他也相信老十四有这个能力,慢慢呷了口茶,他才道:“开年之后,移民澳洲便将开始,你不在京,此事,由谁主持,你心中可有适合人选?”

移民澳洲,虽说是胤祯掏的银子,但在人事任命上,他却是不敢有丝毫的僭越,一旦开口,康熙定然会应允,但心里估计不会舒服,甚至可能有被威胁的感觉,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因此,胤祯马上就回道:“回皇阿玛,此事儿臣没有考虑过,还请皇阿玛圣心默定。”

见胤祯如此谨慎,康熙不由大为满意,老十四如今实力势力比起老二胤礽不知强了多少,却始终谨守臣子本分,不妄言、不僭越,这就堪为难得了,不过,移民澳洲之费用都是老十四出,他也不想让他心里不舒服,略微沉吟,他才道:“移民澳洲,牵连数省,朕意着张鹏翮、富宁安、施世纶三人一同负责,你意如何?”

胤祯心里叫苦,简单说好是不行的,这必须得说出好在那里,才显的心悦诚服,也才能显出自己的才干,沉吟了片刻,他才欠身回道:“移民澳洲,组织的好坏以及安排的周详与否,直接关系到澳洲的开发及日后的稳定,而且整个移民前后历经七年之久。

因此,这首批移民,必须得挑选一批清廉爱民,熟悉政务的大员负责,此三人皆以清廉闻名,又熟知地方部院政务,管着官员考评,正是最佳人选。”

听胤祯说的头头是道,康熙不由微微颌首,却是不再说话,若是胤祯再无其它事情,他便准备叫跪安了。

见此情形,胤祯立即说道:“皇阿玛,如今南洋、澳洲已经纳入大清版图,广州的商贸、军事地位便日益凸显,儿臣有意在广州建立大型海军基地。”

在广州建海军基地,这是早就定下来的事情,何以老十四如此郑重的提出来?康熙略微一想,便料到他想大力发展广州,这是要安插放心的人去广州,微微犹豫,他才道:“广东巡抚满丕官声不好,屡遭参劾,你可有适合人选?”

一见康熙如此关照,胤祯倒有些不好意思,犹豫了下才道:“皇阿玛,一旦征了日本,海军的重点便要南移,上海的基地都要迁往广州,儿臣举荐恩师法海。”

法海?才从七品升到三品,转眼又外放巡抚?不过其人才学操守皆是上上之选,既是胤祯的老师,也是自个的表弟,康熙略微沉吟,便道:“法海才学出众,清廉守节,堪当大任,照准。”

“谢皇阿玛体恤。”胤祯忙起身叩谢道。

见他起身,康熙微微点头道:“一开年又要忙碌起来,乘着这几日闲暇,好好休息一下,跪安吧。”

……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端,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旅顺口势成犄角,共为渤海锁钥,系拱卫京津海上之天然门户。

威海卫为不冻良港,三面环山,前有刘公岛扼守,形成向东、向北两条航道和进出口,日岛、黄岛、牙石等岛罗列刘公岛两侧,构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势险固。

威海卫历史悠久,原为滨海渔村,汉称石落,元朝称清泉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防倭寇袭扰设卫,称威海卫,以威镇海疆之意命名。

大清皇家海军,天津海军学院的一万新学员这个冬季便在总队长武格的带领下就近移到威海卫训练。

第426章 担心哗变

康熙五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各地方衙门的‘开印’日,足足休了一个月年假的官员纷纷赶回任所开衙办事。

山东登州府,文登县,威海卫城北门外,实授副将衔的武格身着笔挺的海军军装站在最前面,身后是十几位同样军装笔挺的海军将领,旁边则是威海卫守备及以下几个武官,文登县县令及当地几位吕姓士绅,一众人都立在寒风中默默的等着。

因见武格不说话,一众海军将领也是沉默不语,一同等待的官员品级差的太远,亦不敢闲谈,那几位吕姓士绅就更不吭声了,场面显的十分沉闷。

昨日,武格就接到打前站的护卫传信,今日,十四爷、十三爷连同那数千西班牙俘虏将到达威海卫,是以,一众人都赶到北门躬迎。

胤祯会来威海卫,武格是没料想到的,他率队前来威海卫练兵不过是为避开渤海的封冻期,十四爷特意前来,应该不仅仅只是探望他们如此简单,有可能是借机考察威海卫港口的情况,这地方冬季不冻,离着天津又近,倒是个不错的军港。

不过,他此时想的却不是这问题,昨日与十四爷的护卫闲聊,他才得知,一直假想中的南洋海战不会发生了,朝廷已经决定今年夏季远征欧洲、美洲,天津、上海两地的新学员都在远征之列。

武格至今都未想明白,南洋海战,那是打到家门口了,不得不拼尽全力去打,即便是把才训练一年的新学员拉上战场,他也毫无怨言。

可把这些才训练一年的新学员拉去远征欧洲,他就有些想不通了,跨海数万里远征,那可不是儿戏,不知道十四爷是怎么想的?让这些个新学员远征欧洲,不知道最后能有多少人回来?

想到这里,他不由暗叹了一声,从去年六月正式接手天津海军学院以来,他几乎就没休息过,一万新学员也被他练的喘不过气来,一切都是为了即将到来的南洋海战,没想到,一转眼却成了远征欧洲。

“武总,院长他们到了。”一名海军将领上前轻声提醒到。

武格抬头一看,果然,先头的骑兵已经远远冒出了身影,武格急忙下意识的整了整军装,而后沉声命令道:“互查军容。”

一众海军将领忙着检查军容,旁边的威海卫守备胡敏及属下的几个武官却是看的羡慕不已,海军也太有钱了,顿顿见肉就不说了,人家训练的苦,可这身军装实在是太让人眼馋了,不仅暖和,而且怎么看怎么神气,特别是这大衣,跟他们一比,他们的号褂简直就是叫花子穿的,都是当兵,而且还都是大清的兵,这差距也太他妈大了,更郁闷的是他们的饷银也高的吓人。

胤祯并未跟着大队,而是和十三胤祥两人率先而行,一行骑队转眼便到城门口,一见武格等一众海军将领在路边候迎,便勒马停了下来。

武格一见,便大声喝道:“敬礼”

胤祯骑在马上,很是欣慰的看着一帮精神抖擞的海军将领,点了点头算是回礼,而后跳下马来,一见这情形,威海卫守备、文登县县令及一众武官士绅,连忙跪下躬请圣安,胤祯这才想到自个身上还兼有钦差身份,他含笑对众人道:“依仗还在后面,进城再行仪式。”

说着,转过身来,对着武格一众人道:“怎么穿着一身军装来迎钦差?这军装跪在地上,可是有损形象。”

武格先给跟随在后的胤祥敬了个礼,而后才有些不好意思的道:“都怪标下考虑不周,没想到在这旮旯,还要迎接钦差,官服都留在了天津。”

“呵呵,这话倒是怪我来的不应该了?”胤祯轻笑道。

武格忙立正道:“标下不敢。”

“先进城吧。”胤祯笑道。

一进威海卫城,胤祯的眉头就皱了起来,这简直就是个土围子,也能叫城?实在是太小了,他身后可还跟着六、七千的西班牙俘虏,晚上宿营可是个大问题。

一行人进入早已腾出来的威海卫守备署,一落座,胤祯便问道:“上海的沙船可曾赶到?”

“回院长,前日便已到了,总计有一百一十二艘。”武格恭敬的回道。

听说船到了,胤祯不由松了口气,今晚挤一晚,明日一早就登船出发,问题倒不大,伸手示意武格坐下他才问道:“这地方,肉食跟的上吗?”

落座后,武格仍是笔直的挺着腰,道:“比起天津要差点,不过冻的鱼虾倒不少。”

有鱼虾也不错,胤祯接着问道:“训练的情形如何?”

“这批学员素质较高,队列、实弹射击成绩都不错,但是,操纵战舰短时间却是难以上手。”说到这里,武格略一犹豫,仍是接着道:“院长,恕标下直言,这批新学员远征欧洲、美洲,实在太过冒险,能否再拖一年?”

“不错,敢于直言。”胤祯点点头道:“跨海四万里远征,我也清楚风险极大,但是我却等不起,也不能等,早远征一年,大清可能会获得数年甚至是十数年的发展时间。”说着,他将欧洲的情形和出征欧洲的目的意义说了一遍。

一听远征欧洲意义如此重大,武格立刻起身一个敬礼,道:“标下鼠目寸光,实在惭愧,还请院长责罚。”

“你不知欧洲的情形,何罪之有?”胤祯伸手着他坐下,才问道:“远征欧洲、美洲的消息传出去没有?”

“没有,标下担心引起恐慌,跟任何人都未敢提及。”武格沉声道。

胤祥很是赞赏的点了点头,心里却是暗忖,那多嘴的护卫怕是要倒霉了。

听的这话,胤祯却是一惊,这些个新学员,基本都是没出过远门的,别说四万里,四千里就足以吓坏他们,这消息一传开,保不准有哗变的可能,稍稍沉吟,他便道:“都是新学员,一听说远征四万里,难免恐慌,先把消息压下。”说到这里,他转头对胤祥道:“十三哥,你去应付一下那些个官员士绅,另外,着他们准备点鱼虾给西班牙人,再叫安赫尔、卡洛斯过来。”

待胤祥出门,胤祯又对外喝道:“叫达春进来。”

达春闻讯急忙赶了过来,“主子,有何吩咐?”

胤祯沉声吩咐道:“将所有的亲卫、护卫与海军隔离开来,有接触的全部暂时与亲卫住一起,不准泄露远征欧洲、美洲的军情。”

第427章 胤禛私访

因担心消息泄露引起新兵哗变、大规模逃跑,胤祯仅在威海卫呆了半天,视察了港口情形之后,次日便登船随大部南下。

威海卫港口目前基本是没有开发,胤祯特意赶来威海卫也不是考察港口来的,威海卫作为大清北洋舰队的分基地,有着得天独后的优势,这点他是非常清楚的,对面的旅顺、三山海口(大连)也是天然的不冻良港,只不过,他现在根本没精力开发,只能是先放一放了。

此来威海卫,他纯粹是担心西班牙的数千战俘,天津兵变,数百海军士兵死于与西班牙火枪兵近距离的对射之下,他是真不放心那些个在天津海军学院充任教员的老兵,远征欧洲,还指望着这些西班牙人带路呢,激发了矛盾,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一路南下,新学员都在西班牙教员的指导下学习实际操纵战船,胤祯、胤祥、武格三人在甲板上看了一阵便回到船舱,招手示意几人都坐下,胤祯才对武格说道:“北洋舰队今年开始远征美洲,这一去一来,便是一年,你不能局限于学员的训练,这黄海、东海上的航线你要烂熟于胸,至琉球、至朝鲜、至倭国的航线,周边海域图,都要详细的测绘下来。”

武格闻言一怔,训练新学员,已经是一天到晚忙不过来了,哪里有时间精力去做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可要是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胤祥却是笑道:“楞什么?十四弟的意思是要征倭国,征朝鲜,琉球也要设府置县,腾出手来就要出征,让你做好准备。”

征倭国,武格是清楚的,没料到连朝鲜、琉球这两个藩属国,十四爷也不放过,他略微迟疑,才响亮的回道:“是,标下尊命。”

见这情形,胤祯知道他心里有疑虑,便道:“倭寇之害已无须再言,必须彻底灭了,方能一劳永逸,没了倭国,朝鲜便无存在价值,藩属国,那也是国,咱们不要那些虚名声,直接吞了,省心省事,万国来朝那一套虚名,咱不稀罕,名义上是他们朝贡,可实际上是咱们却亏的厉害。”

犹豫了下,武格才迟疑着道:“院长,大清的藩属国不少,如此做,会否引起恐慌?”

“恐慌?他们难道现在就不恐慌?”胤祯不屑的道:“这些个藩属国都是墙头草,咱们强盛,他就进贡称臣,等他强了,反过来还会咬咱们一口。”想到朝鲜那填不满的无底洞,越南翻脸不认人,他就气不打一处来,恨恨的道:“有条件,都灭了他们,不给后世留麻烦。”

说着,他转对胤祥道:“今后数年,海军将以广州、噶罗巴为基地,对东南沿海一带的安南、占城、老挝、暹罗、南掌、缅甸等国,尽数逐一征剿,十三哥跟施世骠交接后,要将各藩属国的航线完善起来,情报刺探,消息传递的渠道都尽快建起来。

另外,海军各个战队、南洋、澳洲的飞鸽传书体系也要尽快的完善起来,安南、暹罗、缅甸一带,不亚于江南,大清不介意多一个江南出来。”

不仅是武格,就连胤祥也是半天没反应过来,这胃口也太大了吧?迟疑半晌,他才问道:“皇阿玛同意吗?”

“呵呵,咱们巩固了南洋,这些藩国就是嘴边的肉,而且肥的流油,皇阿玛岂能忍得住不吃?”胤祯轻笑道:“海军一攻下南洋,皇阿玛就心动了,不过,这些个藩属国究竟如何打,还需要好好斟酌一下,不将西北彻底巩固下来,这边不宜大动干戈。”

“确实必须将西北先巩固好,才能放手施为。”胤祥点了点头道,随后又轻叹道:“攻占了南洋,大清仿佛是突破一个瓶颈,整个世界都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咱们现有的兵力远远无法应对接踵而至的征战,这问题,十四弟可曾考虑过?”

胤祯缓缓说道:“扩军是必然的,广州马上就会建立海军基地,成立海军分院,也按一万人的标准建,如此一来,三年或者是四年之后,每年都能培养出三万高素质的海军官兵,届时,还担心兵力不足?”

胤祥点了点头,道:“兵在精不在多,虽然慢了点,但如此训练出来的必然是精兵。”

“精兵是打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胤祯沉声道:“所幸,咱们现在不缺战场,不担心没有练兵之处。”

“这话说的透彻,精兵确实都是打出来的,咱们八旗兵的威名也都是战场上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胤祥深有同感的道:“不过,如此多的汉人士兵,十四弟不担心日后不好掌控?”

胤祯抬头看了胤祥和武格一眼,才沉声道:“十三哥,海之所以能纳百川,善下也!没有包容天下之心,就坐不稳这万里江山,汉人、蒙古人、藏人、回人都是大清的子民,若是时时刻刻都提防着这个要造反,那个要造反,那咱们什么事情也不要做,一天到晚虎视耽耽的盯着汉人、蒙古人、藏人、回人就成了。”

胤祥听的一楞,这是什么道理?武格却是诧异的道:“院长,难道不提防,他们就不会造反了?”

“为什么要造反?”胤祯循循善诱的道:“百姓们所做的一切,包括造反,都是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老百姓能吃饱穿暖,能娶媳妇,能繁衍后代,谁吃饱了撑的,去造反?谁当皇帝与他何干?

读书人十年寒窗,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入仕当官,商人不被横征暴敛,层层盘剥,能通过自己的经营解决温饱,发家致富,缙绅能够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受侵害,谁愿意去造反?造反是需要理由的!也是要灭九族的!”

胤祥讪笑道:“我这不是担心万一有个什么天灾人祸之类的,或者是别有用心之人,复明之心不死。”

“天灾人祸,朝廷有赈济,‘四大恒’如今又已开始低息放贷,人是活在希望中的,但凡有一丝希望,谁愿意挺而走险?”胤祯侃侃说道:“大清入主中原已经七十余载,复明?不过是一些野心家的借口而已。野心家,历朝历代都不缺,但总得乘势而起,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企图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