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末-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卢家镇是坞堡的坚固,不好盗匪也都只能望而生叹。
当初刘炭头他们走投无路时,也和乡亲们去卢家堡的门前求过,希望能放他们进去躲避盗匪。可卢家人却落井下石,想入堡避匪可以,但必须是那些有田有地的附近百姓,而且入镇前,得将地卖给卢家,而且说是卖,基本上就是白送给卢家。而没有地想入卢家镇的,却得签卖身契约,成为卢家的奴仆,帮他们耕种那些他们巧取豪夺而来的土地。
刘炭头曾经听人说过,卢家庄以前也不过是一个小地主,后来家族中有人曾经在北魏朝中做过一个不小的官,致仕后吞并了附近许多的土地。后来卢家人越来越多,每将都是如这般,趁着战乱之时,就大肆兼并周边的土地,到如今,一跃成为高阳郡都数一数二的世族豪强。
卢家人不住城市之中,都聚居卢家镇中,他们修建的坞堡,比县城还要坚固。而且历年来,卢家总有人做官,有权有势,就算他们在乡里作威作福,却从没有人敢管。
刘炭头独自一人在雪地中行路,雪已经停了数天,可那厚厚的雪却还没有完全化掉,一脚踩上去,都是硬邦邦的冰碴子声音。走到半个多时辰,他已经到了卢家镇的不远处。
远远一路走来,到处四处荒芜,一片肃杀。可唯有到了这卢家镇的附近,却能见到那高大坚固如一只怪兽一般的坞镇上空,一阵阵的炊烟袅袅,空气中还不时能飘来一阵阵饭菜的香味。
刘炭头闻的不由吸了几下鼻子,暗道这卢家人可真是过的舒爽,一大早居然就有饭吃。不像他们这些庄户人,平常都只吃两顿。而且还都是稀的,到了冬天时,更是一天只有一顿稀饭吃。可看这卢家人,整日在坞镇中舒适的生活着,从不用下地干活,可却一天三顿,顿顿吃干,甚至听说那卢家家主每餐还有八个菜,天天换着花样吃,都不带重样的。
紧了紧腰间的草绳,刘炭头背着褡裢又踩着雪地继续向前走。可刚走了不到一会,前面的路口却突然拦断了。
只见在那雪地中,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居然树立了一个简易的栅栏,上面开了一个木门。一旁有几个长的魁梧的大汉正人人抱头一支长矛蹲在一侧的茅草亭子下面烤火。
刘炭头迟疑了一下,还是走了过去。
“站住!”就在他就要通过那木门的时候,一声大喝却从背后想起。
吱吱吱的脚步声从那茅草屋里走了过来,刘炭头站在那里,回头打量着这个大汉。他认识这人,卢家镇中卢管事手下的一个家丁,听人叫他王头。
王头走过来上下打量了几眼刘炭头,“哎呦,这不是以前给咱们府上送炭的刘炭头么。怎么的最近几年都没见你送炭,大伙还以为你已经被那些乱民给煮着吃了呢。上次刘管事说你小子还活着,我还有些不相信呢,怎么,今天要来给府上送炭么?”
刘炭头眉头皱了皱,以前他烧炭,那些炭都是送到卢家。烧了十几年炭,他到头来都还是光棍一条,一点家底都没攒下,要不是他常能打点猎物,只怕温饱都维持不了。以往面对卢家,他从没敢反抗过,可是今天,他却感觉到自己心里有些变化。
也许是因为听说如今朝廷对那些世族豪强,也没有什么太优待,反而对他们这些普通百姓十分好,让他心中总有了点靠山的感觉吧。
“多承王头记挂,我现在已经没有再烧炭了,朝廷新分了几十亩地给我,往后就种地了。今日是要去郡城办事,刚才只顾着走路,没看到王头你们。”刘炭头平静地道。
王头也没怎么为难他,“那你去吧,不过家主下了新规定,以后路过这条路,不管来去,一次都得交五文钱过路费,如果还带有货物,那还得收什一货税。我看你褡裢里好像是皮子啊,老哥就给你一个面子,你从里面拿两张皮子交上来就行了,我就不收你那五文钱过路税了。”
刘炭头有些懵住了,这路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么多年大家都从这过,怎么今天居然还过一次要收五文钱,这算什么道理。而且收自己皮子,这就更不合王法了。只听说过入城时,城门前收入城锐,可按货物也只是收一点点钱,哪有这般收什一税的,这还有王法吗?
刘炭头压制住心头的火气,微笑着道:“王头,实不瞒你,小的已经和张家五叔家的姑娘定了亲,马上就要成亲了。这才拿这皮子想去郡城算钱,置办点成亲物件,还请王头高抬贵手,等回来时,我给王头和几位哥哥带上两坛好酒,你看可行。”
王头虽是卢家人,但却也算是一个还不错的人,平时也并不仗势欺人,有时还会能帮乡亲们就帮一把。听到刘炭头的话,王头伸出拳头在他肩膀上打了一下,笑道:“那张家姑娘我也见过,你小子倒是走了狗屎运了。等日子定好了,我可是要去讨几杯喜酒喝。过去吧,早去早回,提醒你小子一声,这段时间可能会有些不太平。”
刘炭头点点头,正要起步,却听的身后又传来一阵脚步声,“你个狗日的王老大,大家都等着你喝酒呢,和谁在那磨唧,不会是想耍赖吧。”
听到那熟悉的声音响起,刘炭头立即感觉要坏。果然,来的正是卢家的卢管事,他一见背着兽皮的刘炭头,眼睛顿时冒光。最近卢家老家主的寿辰快到了,他一直想找件拿得出手的礼物,可一直没找到。上次在刘家庄看到过一次那豹皮,他就看上了。结果那刘炭头打死了一头豹子,居然连胆子也变大了。根本不卖,当时顾忌着刘家庄人多,他也没敢强夺。
这几天他正谋划着怎么着再去一次刘家庄,把那豹皮夺过来。却没曾想,家主因朝廷的均田令和借粮令,弄的火气大发。被朝廷强行回购掉了许多田地和粮食的家主肉疼的不得了。这几天在卢家庄周边路上四处设岗,收过路费和货物税。他也被派来了这个岗上,一时倒不得空。
却没有想到,今日这刘炭头却自己送上门来了,而且居然连那豹子皮也就在他的褡裢之中,这倒是省了他的许多麻烦了。
卢管事三角眼一转,奸笑道:“刘炭头,过路费一次五铜,这些皮子我看都是上好皮子啊,我就折算为一百贯好了,什一收税,你再交一万文就可以走了。快点交钱,老哥我可还等着回去喝酒呢,这融雪天的,在外面冻死个人。”
第554章 无遮大会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看着卢管事那副奸笑着的嘴脸,一旁的王头都有些看不过去了。虽然他也是卢家的奴仆,但他一直做不到和卢管事那些人一样。
“卢管事,这些皮子我看也没什么值钱的,刘炭头以前也给咱们卢家送了十几年的炭,也算勤勉,要不这次就收他两张皮子算了,都乡里乡亲的。”王头站在一旁好言道。
卢管事嘿嘿一笑,仰着头道:“好吧,看着王头的面子上,咱也不是不讲情面不是。就按王头说的,收两张皮子充税吧。”说着卢管事伸出手,一把就将刘炭头肩膀上的那褡裢中那露出一角的豹皮给提了出来。
伸手将皮子一抖,仔细打了过去,发现果然没有半点破损,不由面色大喜,三两下就将皮子叠起夹到掖下。
“炭头,这皮子不错,这次我再卖你个人情,只收这张皮子抵税就可以了。”
刘炭头已经出离愤怒了,他身上的这十来张皮子,除了这一张豹皮,其它的都是些不怎么值钱的皮子,就是全加一起,也当不了这豹皮的十分之一。豹皮让卢管事抢去,他去郡城拿什么换钱。
他一把上前抓住豹皮,苦求道:“卢管事,这皮子是我拿命令换来的,一点破损都没,是我要拿去置办结婚物件的。如果卢管事要收税,那我把其它皮子都送给卢管事好了。”
卢管事扯了几下没扯掉,一伸腿将刘炭头踹到一边,“滚一边去,也不看看你什么玩意,还真是登鼻子上脸,给脸不要脸了。刘狗子,张大根,过来把这小子扔开……”
茅屋里又冲出几个家丁,上来一顿拳打脚踢,将刘炭头一顿胖揍,完了几个人一架,扔到一边雪地里。
王头上前扶起炭头,看到他只是脸上青肿,连血都没有流一点,也放心了不少。“炭头,莫强顶,你顶不过卢管事的。”
刘炭头一言不发,坐在雪地之中。
王头从身上掏出大约有个一吊钱的样子,递到他手中,“唉,你又不是第一天和卢家打交道,你越拧,他们越狠。”
刘炭头紧紧地咬着牙,依然不说话。
王头悄悄地说:“我教你个法子,一会你就说你当年在辽东吃粮时,曾经认识朝廷的李奔雷大将军,是他的旧部。你一会便宜点把皮子卖给卢管事,他肯定会有所顾忌的。”
刘炭头老实的道:“我知道李大将军,不过当年我是杨大将军的部下,听说现在杨大将军在江汉,跟着当今皇上的哥哥呢。”
“哎呀,你就不会扯个谎啊。”王头开导道。
看到刘炭头点头,王头才满意的向卢管事走去。
将卢管事拉到一旁,王头悄悄道:“卢管事,刚刚我知道个事,那刘炭头当年征辽时,居然是朝廷的李奔雷大将军帐下小兵,听说还与李大将军的亲兵队正相识。你看,这事要是真让他弄到李大将军那里去了,只怕是个麻烦事情。最近朝廷正对付咱们河北的世族豪强呢,你看是不是给他点钱,把这事结了。”
“当真?”卢管事一听这个三棍打不出一个屁来的刘炭头,居然认识当朝国公,李大将军,不由得也是面色一变。最后点了点头,有些不情不愿的从屋中拿出了二十枚金币,最后想想,又减去十枚。
“王头,你和他熟点,这是十金币,快相当于四五十贯了。他这皮子虽贵,也最多不过是十贯,还得是有路子的人才卖的出这价钱。刚才的事情就算一个误会,咱乡里乡亲的,可别搞的见了外了。”卢管事咬着牙心痛的道。
王头拍了拍胸脯,“卢管事你放心,他再认识李大将军,也还是在咱这块地生活,以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还能搞的那么僵么,一会我好好劝他一下,再吓他一吓,估计就没事了。”
“好,谢老弟了,回去请你去怡红院好好喝两杯。”
当刘炭头看到王头递过来的十个金币时,还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十金啊,这可是相当于三十多贯钱啊,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镥。
好一回他才回过神来,从中数出五个金币递给王头,“谢谢王哥,要不是你,这皮子也是白给卢管事抢了。大恩不言谢,这算是请王哥喝酒的。”
王头推开他的手,假作生气地道:“这是什么话,老哥帮你,是看你小子人品好,可不是为了图你的钱。快拿上钱去郡城采买吧,等成亲那日,我可是要去讨喜酒喝的。”
再三推辞后,刘炭头才感激无比的起身高兴离去。
王头站在雪地中,看着刘炭头远去的背影,心中也是高兴。他在卢家虽然地位不高,但人却活泛,这些日子卢家家主和附近其它的世族地主豪强们往来密切,经常聚在一起秘密商议。这些不太正常的情况,再加上如今朝廷的连番动作都是冲着世家豪强去的,这让王头感觉以往在新乐威风了数百年的大家族已经不太稳固了。
而卢家最近的动作更是让他感觉到了几分不好的味道,朝廷兵强马壮,又岂是这些世家们能变的了天的。而他前些日子在城里,一次和人喝酒时,曾经听一个朝廷派来的官员随从醉后说过,朝廷早晚要把这些地方上不遵朝廷号令的世家豪强们铲除,换上他们这些当初在辽东与陈王殿下一起拼杀过的老弟兄们来掌控地方。
王头不认识什么朝廷与辽东军的人,但却知道刘炭头当年就是在辽东三征过的。虽然刘炭头不是陈王的部下,但是听说征过辽的老兵,都十分受那些朝廷派下来的官吏们看重,喜欢。如今各地新弄的保甲制度,这保长、里长,听说已经不由当地的世家豪强地主们担任,而是要由那些征过辽的老兵中选任。
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些上层的东西王头不懂,可趁着现在卢家快倒之前,对将来有可能发达的刘炭头示好,卖几个人情,将来却是大有好处的。
刘炭头却不知道自己的这点小事,却又能扯上这么多东西。他揣着怀里的十枚金币一路上激动无比。平白得了十金,虽了挨了一顿拳脚,可他却已经顾不得这些了。让他去城里卖豹皮,最多也就卖个十来贯吧。这下好了,十金啊,可得给梅娘多扯几块好布,再买几件首饰才行。还得给三婶他们也都买些布匹、首饰才行。还有,村里的几个孩子也得带上些城里吃食。一路想着,刘炭头脚步不停,越走越快,不到半天功夫,就已经到了鲜虞城外,远远地看去,鲜虞城的城墙已经在望。
离的鲜虞城越近,刘炭头才发现,以前他流离时经过几次的那个废墟一般的鲜虞城,居然已经差不多修复了。高高的城墙,崭新的包铁城门,还有那城头上迎风招展的隋字大放及陈字大旗,这一切,让他恍然如梦。
靠近城门不远时,他已经感受到了这座郡城的活力,城门前到处都是来来往往的人流。有赶着车的老汉,骑着驴的媳妇,还有提着猎叉,扛着猎物的猎人,也有衣冠楚楚,头上插花的士族文人。更兼不时还能看到着绿服蓝的朝廷官员,也有骑着马带着一队队兵丁的武官。
不过这么多人往来,刘炭头却惊人的发现,这些人却全都靠着右手边行走。如此一来,出城的和进城的人虽多,却一点也不乱。
看到大家都很自觉的排着队进城,刘炭头也忙走到进城队伍的后面排上。在他的前面是一个五六十岁的白发老汉,身边还牵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童。
老丈看到他回头笑了笑,“后生也是来观看无遮大会的吧?真是佛门向善,一心普度众生啊,五年前老汉我在涿郡城也参加过高僧慧能大师的无遮大会布施。没有想到,一转眼就是五年过去了!”
刘炭头虽然来前也听三婶讲过这无遮大会,却是根本不太清楚,这次来也主要是想来采买物品。对于这什么高僧的无遮大会,但是根本不了解。
“老丈,不知道这次的无遮大会是哪个高僧发起的啊?”
老丈抚了抚长须,“听说这次的无遮大会乃是佛门近年的一大盛事,由天下各大名灵山名寺一起发起。听说这次的无遮大会一共要举行十八场,在中原的十八个城池举行。其中我们高阳郡是第一个举行的,这次听说会有足足万名僧侣齐聚高阳,主持这次无遮大会的是恒山天龙寺住持方丈昙晟大师。”
刘炭头听到居然万名僧侣齐聚高阳,也不由的心中震惊,他原以为这无遮大会不过是如一般寺庙中的庙会一般,哪想到,居然有这么大的场面,一时惊的说不出话来。
虽然万人的数字惊人,但刘炭头却是相信的,因为就在这排队进城的这份功夫,他已经看到了不下百名僧侣进城。这些僧侣入城并不能排队,城门处早有数名和尚在那里等候,来一个迎一个。
第555章 得民之心
刘炭头一边排着队,也一边与老丈人交谈。
聊了半天,他才知道老丈人不是一般庄户人,却是耕读传家的读书世家。前几年河北乱起,老丈的儿子被征入辽东送粮,结果却一去不回。开始家人还以为在辽东遭遇不测,后来才知道居然是跟着陈王留守辽东。
等到第二年开春后,儿子虽是文弱书生,可却入了无帅府做文书,虽无品级只是小吏,却也是让人惊喜。年后,老丈就带着一家人迁移去了辽东,分得田地宅子,再加上儿子得到的封赏,一家人却也是摆脱了河北的混乱。
随着辽东军入河北,老丈的儿子也是调入了北京朝廷的尚书省户部中任一小吏,虽然只是一个从七品小官,可却也是六部京官。等儿子在京安顿好后,他又与一家人跟着搬到北京。不过等到高阳老家重又被朝廷收复之后,乡土观念比较重的老丈还是回了老家。
回家之后,他在乡下开了一间私塾,给乡族孩童启蒙。不过学堂不大,只有他一个先生,可孩子却多。这次他听京城的儿子来信说朝廷正有意把当初辽东的学堂制度在河北颁行。
按照朝廷的学堂制度,每百户左右的保,会设一蒙学,而每千户左右的里则设一小学堂。县则设一县学,郡设郡学。这其中,保与里所设的学堂,保是蒙学,专门启蒙,里中所设小学,则是启蒙之后进学的学堂。这两个堂,是地方必须开设的官学,朝廷承担经费及先生薪水,地方承担屋舍,桌椅及维修,蒙学与里学中进学的孩子不用承担一切费用,且是必须强制进学。
而县学,则不是强制的,只要愿意上,及能承担得起费用的孩子,都能上县学。郡学,则属于高等学堂,必须是优秀的县学学生,才能进入郡学中学生。而郡学学员则每年可以参加尚书省的选才考试,选优异者为朝廷官吏。
听老丈人说,郡学并不是最高等的学堂,听说在郡学之上,在朝廷中央,还设有几所更高级的学院,分别是太学和国子监及讲武堂三大学院。
其中太学主要是儒学人文教育,培养入仕官员和文化教育的文人为主。太学出来的学子不是入仕为官,则是授书育人。
而国子监却又是一所专科类的书院,其主要以培养专科人才为主。国子监有律学馆、书学馆、算学馆,还有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四夷馆,医学领域的太医馆等,天文历法领域的司天馆。其学员也主要是各类专科表现优异的人才,和那些官员贵族们的后人为主。
而讲武堂则专门培训精英军官,及中高级将领的进修培训。
三大学院为最高学府,学成之后,人人都有出仕为官资格。而除了这官办的三大学院,朝廷也鼓励私人开办学校,就连最高级的书院,也可以私人开设,只要各种条件能达到朝廷的审核即可。
这次老丈人来郡城,除了参加无遮大会,最主要的一个目的,还是来和郡里的太守和负责主管学堂及教习的高阳郡提学谕大人,商议自己的私塾审核及请求郡里能调派一两个教员先生,帮他一起教导私塾的孩子。
刘炭头从没念过书,倒下的扁担认一字。不过他对这些识字的文人,却是有着如普通百姓般的异常尊敬。入城后,甚至还主动买了一串糖人送给老丈的那个本家侄孙子。
两人入城后约定好一会再一起去参加无遮大会后,老丈人就去了府衙,而他则背着皮子去了出售去了。
等到刘炭头卖了皮子,又买了不少的成亲物品后,一路之上已经能看到到处都是人流。摩肩接踵,不可胜数。等他赶到约定的地方时,却看到老丈已经在那里等他了。除了老丈和他的侄孙子,一旁还有两个带兵横刀的兵士。
老丈笑着道:“刚去见提学谕大人,没想正好太守也在。他与小儿相识,因担心无遮大会太乱,就派了两位亲校一起照应老儿。”
刘黑炭本也是吃过军粮,上过战场的老兵了,因此看到这两个军卒后大感亲切,“两位兄弟好,当年哥哥也打过三次辽东,一看到这横刀,就感觉亲切。”
那本来不言语的两个军卒一听说这黑汉子打过三次辽东,不由的肃然起敬,他们都不过是辽东军在河北整编的步卒,并没有去过辽东战场。可也知道如今朝廷中,不管是朝中还是军中,可都是这批征辽人马掌控着,一时也不敢拿大。
几人汇合之后,有了两个军士开路,倒是省了许多麻烦,很快就赶到了无遮大会的会场,鲜虞城北原先的一处废置的军营校场。刘炭头一眼看去,只见此时入目所见,全是黑乎乎的人头,那密集,比当年他们排的那密集步兵阵还要密集。
北风呼啸,可却没有人觉得寒冷,这么多人挤在一起,不但不冷,早已经挤的汗如雨下。
无遮大会,其实也就是佛教的布施大会。简单一点的,也就是几个和尚,在一边念经,其它百姓在一旁跟着诵经祈福。一般的灾年,求雨,或者比如一个大人物生病什么的,一般都会有高僧自发,或者由官府出钱,或者由富户出钱布设大斋会。
而在大斋会时,最吸引百姓的,其实还是斋会上的布施。每次无遮大会,都会有布施。规模大的,每个百姓不但可以领取一份斋食,甚至能得到数量不等的粮食、布匹等物品。
而如今的河北,一切都是乱后重建,百姓连温饱都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个时候一万人僧侣齐聚的无遮大会,那场面自然不会小。不冲别的,就冲着那数量肯定不会少的粮食和布匹就已经能让附近的百姓都蜂拥而来了。
会场上到处都还有没有融化的雪,冰冷的寒风呼呼吹拂,可百姓们的那颗火热的心却丝毫不受影响。
围着那宽大的会场处面,早已经摆上了一排长龙般的大锅,每口锅中都煮着沸腾着的热粥。那粥汤并不稀,反而是十分有料的稠糊。不但一粒粒的饭粒可见,那白粥中还有许多红色的大枣、白色的莲子,黄色的豆子等数样食物。看的排队的百姓们都是高兴不已,对于每一个排到的百姓,那施粥的僧人都会十分客气的打上一大勺。
而在大锅的一旁,还有僧人在那里发送着一个个的黄布袋,每个布袋的里面不但有一斗粮食,而且还有数件衣物,及几尺布匹。这样的礼包,让那些百姓们感激不已。每个接过的百姓都会上前跪谢磕头,念诵经文。
不过百姓们感谢的也并不止是菩萨,这次的无遮大会虽然是僧人们发起的。但是此时大会上布施的粮食布匹衣物,却全都是由朝廷调拨下来的。
在那里僧人们的一旁,同样有着大量的地方吏员役丁,而且在每个布袋之上,也有着官府的标记。这般拉拢百姓的举动,百姓们还是很客气的。而且除了高阳郡外,此时河北朝廷所统治下的各郡地方官府,也都按照着无遮大会上的标准,在各地发过年前的物资给百姓准备过年。
虽然每个人得到的东西也许不多,一斗米,几尺布一两件那些好心人捐出来的旧衣物。可是积少成多,几百万人分到的加起来,却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朝廷有人反对,特别是户部,到现在户部都还没有解决掉粮食缺口。不过最后陈克复签署大丞相令,强硬执行了。有道是打击一批,就得拉拢一批。他既然对准了世家豪强,那么普通百姓的人心更需要安抚。
一斗米、几尺布,几件旧衣物,每个分到的百姓,都是感激涕零。同样是朝廷,几年前的朝廷让他们倾家破产,让他们流离失所。可是几年之后,这个北京的新朝廷却是如此关心百姓,不但让他们重回家乡,分田分地,还提供粮食给他们渡过难关。就连快过年了,朝廷都没有忘记他们。
所有人都在颂扬天子的圣明,陈王的善心,还有高僧大师们的菩萨心肠。不过老百姓感谢的更多的还是陈克复,谁都知道,朝廷能有这么大的变化,皆因陈王殿下为他们着想。当初殿下在辽东时就是如此,那时他们羡慕不已,想尽办法要逃到辽东去。如今陈王终于到了河北,他们也过上了这样的好日子。甚至有不少人在想,干脆让陈王殿下当咱们的皇帝好了,要不然,万一哪天杨家的皇帝又和杨广一样,大家都全完了。
百姓是最朴实的,不懂太多的什么礼仪,什么皇权天天子,他们只知道对百姓好的就是好皇帝。让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就是昏君。
不少年长的百姓一边抱着分到的布袋,一边激动地说及从前,他们都还记得开皇之时丰衣食丰足的景象,想象着那时的幸福生活。都在憧憬着,只要朝廷继续是陈王当政,那用不了多久,他们又将回到开皇盛世时的样子,也许用不了多久,陈王殿下就将开创一个共和盛世。
第556章 僧尼佛国
无遮大会中,布施不是目的,而只是佛教僧侣们用以扩大影响的一种手段。而在西方的基督教国家,虽然教义不同,但是他们也有和佛教无遮大会一般的布施,那就是圣餐。
在无遮大会中,布施扩大影响,取得更多的信徒。
大会中真正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高僧讲经,这次的无遮大会,佛教中人号称这次佛教盛事中,有万名僧侣聚集河北高阳。事实上,一万僧侣可能没有,但也差不了多少。
就当布施进行的差不多了的时候,高阳城中的东城钟鼓楼上,那面新铸的大铜钟响了起来。
“铛!铛!铛!”
声传久远的大钟悠扬响起,直振人心。
钟声一记记的响起,久久未停。这时,咚咚的大鼓声又响了起来,刘炭头有那两个军卒的帮助,与老丈站在会场那巨大的法坛的最前面。听着那一声声的鼓声,他马上听出这是最少上百面大鼓的声音。当年他征辽时,曾经在怀远镇见过杨广检阅五十万大军的场面。
五十万人将那一望无际的平原也差不多占满了,当初杨广检阅时,那战鼓比这还要威盛,大鼓最起码有上千面。
钟鼓声中,突然一阵巨大的诵读梵经之声传来,那是由千以万计的僧侣诵经之声汇聚而成。
随着声音的越来越近,只见在北面的人群自主的让出一条宽阔的通道,前面数百的小沙弥光着头,穿着僧袍,举着经幡打头踏入会场。
在小沙弥的后面,则是数以千计的年青和尚,一个个敲打着木鱼,念诵着经文缓缓又整齐的步入会场。
震憾!
刘炭头只看到这些沙弥和年青和尚的出场,已经感觉深深受到了震憾。在刘家庄的后面山中,也有一座破败的小庙,里面有一个年老无比的白胡子和尚。可是那个和尚虽然也每日念经诵文,给他的感觉却从来都只觉得亲切。可今日看到如此排场的和尚,他感觉仿佛当年面对杨广时一样。
僧侣还在继续出场,这个时候出现的已经不再是那些白袍和尚,而是那些披着袈裟的老和尚,这些和尚人人精神无比,人人手持着一枝大铁杖,行走间,禅杖上的铁环相交,丁丁铛铛的响个不停。
老丈在一旁也是看的目光流动,好不惊讶。无遮大会一般五年一次,上一次他是在五年前在涿郡看到的。那次有高僧慧能法师主持,可是却根本没有如这般的出场。
看见刘炭头惊讶的样子,他笑道:“这些都是各个寺庙的住持方丈及一些有名望的寺中长老们,这些都是高僧。”
刘炭头闻言更是惊讶,这么多的老和尚居然全是住持一级的,那这一眼望不到的老和尚,岂不是有着更加数不清楚的寺庙?
就在他还在惊讶中时,突然又是一阵阵的箫声传来,刘炭头抬头看去,这回却是更加大吃一惊。只见在那队方丈们过去之后,隔了没多远,迎面而来的,居然,居然全是女人。
一阵阵北风吹起,将那无数的经幡吹的猎猎作响,也把迎面而来的这些年青女人的满头青丝全都吹的飞舞轻扬,露出那一张张年青又美丽的面孔来。
“这,这,庙里怎么会有女人?”刘炭头真是愣了。
“不要乱说,”老丈忙打断他,“这些是佛教中尼姑庵中的带发修行的女居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