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末-第1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为僵局。而除陆路外,只剩下海路。朝廷水师征辽,水师舰队只有两处可登陆,一是辽河入海口卑沙港,一是贝水入海口汉城港。除此两处外,其余地方难以让水师舰队登陆。但是这两处,早就有叛军严防死守,根本无机可乘。”
“依裴爱卿所言,莫不如果陈克复一心呆在辽东坐一个辽东王,那朕岂不是只能在洛阳干看着?”杨广语气略带嘲讽的道。
“回陛下话,当然不会如此。臣只是认为,如今辽东并不是朝廷最当务之所急。我们最当务之急的是东突厥,陛下,臣已经得到了东突厥周边各方的回应,他们对于这次合攻突厥都表示愿意与我大隋共进退。铁勒、奚族、西突厥都已经做好了动员准备,随时都可以发兵征讨突厥。而唐国公李渊也来快信,言山西、河东各地已经做好了粮草准备,随时可以出兵征讨东突厥。详细情况,他已经派了马邑太守李世民回来面君细奏。”
“打与不打,什么时候打,这权利都在朕的手中,裴卿莫不以为朕还要听那些外族所言不成?”
“臣不敢,只是辽东陈克复虽是蛟龙,可如今却自困牢笼之中,根本不足惧也,陛下完全可以在解决了东突厥之后再来收拾他。而东突厥则不同,东突厥虽然实力和辽东军相仿,但东突厥与我大隋边境交界上万里地。如此漫长的边境,根本无法全部防的过来,加之突厥大都是骑兵,且全民皆兵,如今整个东突厥可以武装五十万骑兵。陛下,去岁北方大雪,草原部族皆历白灾,以灾情来看,他们根本不可能熬到夏天。以突厥人的惯例来看,碰到这种情况,他们只有发起战争通过劫掠来解决。”
“陛下,现在如果打突厥,那么主动权全在我大隋手中,在哪打,怎么打,都由我们说了算。而且还有铁勒、奚族、西突厥等等共同发兵。但是如果让突厥人先下手,那我大隋就将失去这宝贵的先机,到时我中原与突厥上万里边境,任一地方,都有可能在任一时间里被突厥狼骑突入侵袭,到那个时候,应付起来可就麻烦了。到时必定赤地千里,我大隋无数子民处于突厥铁蹄之下。陛下,请三思!”
裴世矩是大隋外交第一人,对于当今大隋周边的形势他是最了解的人。在他看来,东突厥才是眼下大隋最需要迫切解决的。毕竟北方草原上的部族的危害,是所有中原人所担忧的。如今的突厥人已经恢复了实力,如果让他们再次南下,那将对大隋造成巨大的危害。
杨广沉默一会后道:“卿之所言,朕都知道,但是如你所言,辽东陈克复居于牢笼之中,此时正是朝廷剪灭他的最好时机。如果让打破了牢笼,那时再想灭他,可就要麻烦数倍。而东突厥居于草原塞外,兼之都是骑兵,来去如风。如若我主动进击,那突厥人很有可能远循,到时我去敌循。我退敌又进,却又如之奈何?”
这也是杨广的一个担心,万一始毕可汗不肯跟他决战,那么大隋的优势也将丧失。草原何止千万里之广,到时茫茫草原之上,如何快速歼灭突厥人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万一不能快速平定东突厥,却让陈克复趁着朝廷和东突厥人大战的机会,杀出了辽东,那时候朝廷可就麻烦了。不但要面临两线作战的可能,而且很有可能被陈克复与始毕两面夹击。
虞世基出列道:“陛下,如若朝廷先打东突厥,那么现在朝廷的南北两路征辽大军,可暂时改动一下。将南路大军撤回,在长城临渝关口驻扎一支十到二十万的大军,那么以临渝关的险要,只是防守绝对有余。到时朝廷即可派出大军,与突厥一决高下。只要我们击败东突厥,哪怕是将其击退,对朝廷也是十分的有利。到时朝廷就可以借道突厥,自契丹或者库莫奚甚至更北方的铁勒攻入辽东。而且我们还能与铁勒、库莫奚同时出兵,兵发三路,同时进攻辽西、室韦。”
杨广眼睛一亮,也不禁为虞世基的这个是非些心动。眼下因为北方有东突厥这个敌人,所以大隋与辽东只能双方都守着长城险关临渝关口。这么险要的地方,根本不适合大军作战,双方堆着几十万大军在那里,却根本难打起来。
而如果击败了东突厥,甚至只要将靠近库莫奚、契丹的这一些地方夺下来,那么大隋的军队就能绕过临渝关。从草原上的奚族攻入辽西、或者从突厥攻入契丹再攻入辽东,又或者直接从北方铁勒攻入室韦。但是不管是哪个方法,都等于朝廷的大军难避开辽东海上的天然屏障,和临渝关这个狭窄险要的入口。
而对于朝廷大军来说,只要进入辽东,朝廷的兵马众多的优势也就发挥了出来。到时就可以分攻各处,各个击破。甚至和辽东军在平原上来一次决战,但不管如何,这都是对朝廷十分有利的。
又和众臣讨论许久之后,杨广道:“朕意已决,先征突厥、再平辽东!”
为了防止东突厥先得到消息,不战而逃到更远的漠北,杨广决定,这次亲征他先打北巡的借口。他先带后宫嫔妃和京都文武大臣及十五万禁卫军出发,赶往河东要塞太原,然后在那里汇集各路兵马,与铁勒、库莫奚、西突厥四方约期共同讨伐东突厥,一战功平!
第382章 河东太原
大业十一年,公元六一五年,历时近一个月,大隋天子杨广车驾的十五万人马邑于四月初一抵达河东居太原郡,在李渊派出的河东兵马的迎接之下,杨广于三日后进入太原城。
顾不得一路风尘仆仆,杨广一进入太原之后,就马上召开了御前会议,召集所有随驾官员和河东各郡的官员。出席这个会议的不但有辽王杨暕、左仆射苏威、纳言裴世矩、内史令虞世基,参掌朝政、民部尚书裴蕴和同样新晋为参掌朝政的左翊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化及等大臣为首的京官。
而御座下另一侧却坐的是以尚书右仆射、太原留守、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兼知山西河东诸郡军事唐国公李渊,马邑太守、左屯卫将军、辽阳郡公李世民,太原晋阳宫宫监裴寂,屯卫将军云定兴,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太原鹰扬府郎将许世绪,前太子左勋卫唐宪和其弟唐俭等河东郡文武。
除他们外,此时太原行宫晋阳宫中,还有南北征辽两路大军抽调过来的诸位大将,包括荣国公、右翊将大将军来护儿、右武卫大将军薛世雄、礼部尚书樊子盖、大将鱼俱罗、吐万绪、董纯,杨义臣等大将。
“在朕赶来的这一个月里,事情如何了?”
李渊恭敬地道:“回陛下,臣已经按陛下和朝中各位大人之前的计划,已经在河东调集积聚了足够多的粮草,所有粮草如今都存在太原城,所有粮草可供一百万军民消耗一年之久。另外河东各郡的府兵也都已经征召回军营,正在加紧训练当中,随时可以集结。”
“好,卿果然不愧为国之柱臣,将如此重任交给卿,果然没有让朕失望。”杨广满意的对着李渊点了点头。只是此时的李渊虽然得了皇帝的夸奖,但是面上并没有什么高兴喜悦之情,反而是依然那副阴沉的脸。
殿中不少大臣都有些同情地看着李渊,虽然如今李渊一下子成了皇帝面前最红的人,但是李渊洛阳的家之前可是被叛军血洗,一家两百多口被杀的一个不剩下。不但三房妾侍没了,就连一个嫡子三个庶子,还有一个长房长孙也惨死,这样的打击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杨广看着李渊那样子,也觉得心中有些愧疚,心里越发打定了要将出云公主嫁给李世民的想法。
“荣国公,你等既然已经到了太原,想来对辽东叛军的布置已经妥当了?”
来护儿点头道:“回陛下话,接到陛下的圣旨,臣已经统南路军北上河北,与左武卫大将军李景合兵一处。我们已经挑选了十五万精兵,由李景大将军统兵驻守临渝关。由臣领十万兵马西进河东,与陛下一起攻打东突厥。臣等先到一步,其余十万大军已经在河东边界整装待发,只要陛下一声令下,随时都能进入河东汇合。”
杨广点了点头,“为了防止打草惊蛇,让突厥人事先发现有了防备,这一次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各地的兵马集结训练,但并不马上调入河东集结。不击则已,一击必须是雷霆之势,绝不给始毕小儿第二次机会。所有各地的部队现在都要在各地集结,做好战前准备,只要一待到我们与西突厥、铁勒、库莫奚约好出兵时机,到时我们就快速集结,给予始毕小儿致命一击。”杨广据起自己的拳头,向着满殿大臣坚定地道。
他之前已经在洛阳做出了选择,先征东突厥,再平辽东,那就不会再有任何的犹豫。
“东突厥的情况如何了?”杨广对裴世矩问道。当此关系到大隋之国几十年国运的大战,杨广心中也还是有些紧张。突厥人放牧民族,兵马都是骑兵,和中原的攻城夺城那一套完全不同。对于杨广来说,击败突厥不难,难的是彻底的歼灭其有生力量。而不能让突厥人战败兵就满草原的逃跑,那个时候他们可是追不上这些草原人。打蛇不死,只会其害无穷。
裴世矩之前已经先一步到了辽东,对于东突厥的情报工作都由他掌握,此时他面带微笑的走上前,笑着道:“陛下,去岁突厥人白灾,草原诸部都没有足够的草料,死伤牛羊无数。眼下不少部落已经出现了饥荒,东突厥中一些强大的部族已经开始在对周边的小部族劫掠,摩擦争斗不断。就连始毕可汗的那史那部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据探子回报,始毕可汗那史那。咄吉目前正和铁勒进行小规模的争斗,但是可以想象,为了生存,始毕可汗最后肯定会起兵劫掠铁勒汗国。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始毕一心想通过劫掠铁勒来解决面前的困境,而东突厥内部各族也是争斗不断。他们根本没有发现我们正在集结兵马!”
“此乃天助朕也,诸位爱卿,马上联络铁勒诸国,约定好一个进攻的日期。另外各位大将军,也马上研究出一个最佳的突袭进攻作战计划给朕!”
“臣等遵旨!”
“今日就到这,退朝!左卫卫将军李世民随朕同行。”杨广一甩衣袖,起身离开。
“臣等恭送陛下回宫!”
晋阳宫御花园中。
杨广又换了一套轻便袍服,他一边观览着这自建好之后,他还是第一次入住的晋阳行宫,一边不时的问一旁随行的李世民一些小问题。
“二郎到河东也有些日子了吧,诸事如何?”
李世民有些拘谨的轻笑一下,“回陛下话,小臣只是一武夫,这兵法战阵厮杀之术,臣略知一二。但是这管理地方政务,有些时候却实在是有些不知道从何下手。臣接掌马邑郡时,马邑的太守、通守、郡丞全都叛投了陈逆,就连下属的那些官吏一个个也担心受到牵连,而大多离职,完全就是一团乱麻,到现在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了,才总算理出一点点头绪。”
杨广赞许地看了他一眼,“二郎在马邑的所作所为,朕也早有耳闻了。虽然有些事情办的并不是那么周到,但以你如今不过十八的年纪,这已经很不错了。就是朕在你这个年纪,也并不比你强多少。”
又走了几步之后,杨广漫不经心的道:“朕听说你在马邑还亲自练兵?”
马邑是边境郡,属于军事郡,太守不但是文官,也统境内的府兵。在战时,是负有紧急调兵的权力。而据黑衣铁卫的报给他的情报显示,李世民自到了马邑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处理政务,马邑的政务他大都丢给了他的幕僚处理。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顿马邑的府兵。
马邑虽然是一个小郡,但却有着足足五府府军,且每府都是一千二百人的上府,五府就是六千人马。听到李世民一到马邑就动兵权,杨广那颗心,也不由的有些触动起来。当初他亲手提起了一个陈克复,至今让他辗转反侧。而现在李世民虽然比陈克复当初还年轻,甚至也许能力不及陈克复。
但是李世民的出身却比陈克复更好,如今的李世民可是有着大隋最大的门阀之一李阀的全力支持。如果到时又出来一个李克复,这可不是他所想要的。
“陛下,马邑身为边境郡,紧靠突厥,所以臣以为,陛下让臣当马邑太守,那么臣最大的职责不是如何安抚地方,而是保境安民。而且臣也是武夫出身,对于这些东西最熟。马邑的府兵已经在册数量不到四成,而且府库空虚,刀兵甲备不齐。臣一来想为陛下练一支精锐府兵出来保境。二来也想通过最熟悉的兵事来入手郡内政务。”
杨广沉吟了一会,“朕现在正好没事,不如就去看看你练出来的这支兵马如何?”
李世民愣了一下,“陛下,只是,只是臣才刚刚将府兵之数补满,大多军士也只是刚受过月余的训练,实在是还不成样子,现在去,只怕污了陛下的眼,让陛下失望。”
“当初你在辽东军时,朕知道你一直是在辽东军最强的破军营和陌刀营中任职,辽东军的强悍朕是知道的。现在朕想看看,你是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世民脸上还露出有些紧张的神情,其实心中却已经是暗中见了声好。杨广让他做马邑太守,虽然他十分想有番大作为,但对于这些政务实在是没有多少经验,根本无法下手。最后想来想去,唯有军队才是他的突破口,而且他的心中也一直有颗野心的种子在发芽。他希望能和陈克复一样,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然后为李家,为自己,去拼搏一番。而要想统军,那必须向皇帝杨广展现出这样的才能。
虽然他有着辽东军的资历,又有李家如今的受宠,但是如果他不能单独拿出一些过硬的本领来。他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如陈克复一样的快速崛起的。而现在,就是他向皇帝杨广展示的机会。
第383章 玄甲军团
此时朝会刚散,时间还是大清早。
李世民虽然是马邑郡太守,他的兵也是马邑府兵。但是这次杨广进入河东太原,李渊为了皇帝的安全,特意请求了朝廷,最后从兵部得了调令,调集河东郡中的两万府兵进入太原城,加强护卫。
而李世民的马邑五千府兵,李世民直接一个不落的全部带来了太原,此时全都驻守在城北的一处军营之中。
北城校场之中,早上白茫茫的雾气之中,人头攒动,仿佛有千军万马在其中。
杨广坐在校场的高高阅兵木台之上,身边全是精锐的禁卫军左右拱卫。杨广一眼望下去,只见白雾之中人头攒动,千军万马从雾中开了出来。雾气之中只见一队又一队的兵马涌出,组成一个又一个的方阵,人头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楚。因为雾气的笼罩,视力看不到远处,影影绰绰,但是却更让人感觉那军队的密集。
一声又一声嘹亮的口号声响起,中间更是间杂着一声声的哨声。最前面的第一个方阵开始列阵前进,无数整齐的脚步踏在校场上,发出整齐而又巨大的响声。
千万只脚同时抬起,同时落地,那步伐踏出的响声,合着那咚咚的鼓声,仿佛就是按着那鼓点的节奏在前进着。随着那有节奏的脚步前进声,杨广感觉自己座下的木台也在轻轻的颤抖。
队伍越走越前,杨广距离他们也越来越近,他已经可以清晰地看清楚走出来的这个方阵。来的是一支步兵,一横排十名士兵,足有二十排,这个方阵的士兵刚好是两百人,这正好是鹰扬府中一个步兵团的编制人员。
离的越近,杨广也就看的越清楚,这团步兵全部都是黑衣黑甲。每个士兵都是那种身高八尺的壮汉,一眼看去,仿佛每个人都是从一个模子中印出来的,不高也不矮,都是一样的高。黑色的明光战甲,黑色的长矛,沉重的步伐,这让杨广仿佛又置身于辽东城下的感觉。
那团步兵齐步前进,在距离高台还有百步的时候齐齐的举长矛,发出地动山摇般的吼声,“吾皇万岁!吾皇万岁!”然后整团的人马齐齐一转身,往左侧大踏步而去。
一叶而知秋,杨广只看到这第一个出场的方阵,已经在心中对李世民的看法又提高了不少。以前他虽然知道李世民一直在子项克复的辽东军中掌握着最精锐的重步兵陌刀军,但是也只是认为最关键还是靠着和陈克复的关系才坐到那个位子的。但是现在,他终于明白,李世民果然没有白在辽东军呆。
“朕知道你在辽东军时,就是统帅着重步兵陌刀军,据说那支部队是陈克复的精锐王牌部队,兵锋所向,一往无前,纵横披靡!这支步兵莫非你是按照陌刀军组建训练而成?”
李世民如标枪一般的站在杨广的一侧,闻言忙回道:“当初臣所统率的陌刀兵确实强悍,陌刀军身披厚重步兵甲,那步兵甲坚固无比,刀枪不入。士兵穿上它,就是一个移动的堡垒。而陌刀军所持的陌刀长逾过丈,锋利无比,发动时,整个方阵挥刀如墙推进,不过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无可抵挡!”
“那你为何不再建一支陌刀军?”杨广看着李世民道。“陌刀军虽然强悍,但成本太高,不但需要最强壮的战士,而且需要最坚固的铠甲,最犀利的陌刀。而这些,臣的马邑除了能找到这些精锐的百姓征为府军外,其余的铠甲和陌刀都无法装备。臣的这支步兵名为玄甲重步兵,目前有五个团,一千人。他们每个人都是高大健壮之士,每个人战时会穿戴两套步兵甲,并且每人配备一支全铁造的钢矛,并且还会配备一面铁盾,一柄重斧,一把横刀。臣以为,只要假以时日,他们就是和辽东叛军的陌刀军对上,也绝对不会逊色。”
杨广点了点头,“朕可以下旨让卫尉寺给你打造五千套重步兵甲,和五千支钢矛。”
“谢陛下隆恩!”李世民忙高兴的上前谢恩,虽然不知道什么原因,皇帝并没有说要给他打造陌刀,反而给他打造钢矛,不过这结果已经让李世民激动不已。他相信,虽然钢矛有些不如陌刀,但是只要配备上全套的装备,以他来训练统率,绝对不会比陌刀军差。当年的陌刀军可都是他统帅训练出来的,如今他再训练出一支重步兵钢矛兵,那也绝对会比陌刀军强。
白雾渐渐散去,李世民的一千重步兵已经过去,接着又是两千轻步兵迈着整齐的方阵过去。杨广坐在那里目不转睛,对于这支训练才不到三个月的部队十分满意。
“你不是说马邑有五千府兵吗?怎么只有这三千人?”
“陛下请稍等,后面的两千人马上就出来了。”李世民说着向下面打了个手势,只见远远的一侧,几名传令兵摇动令旗,随后只感觉高台一阵震动,一道沉闷的如雷响声传了过来。校场的一端出现一片黑色,向这边奔来。
“骑兵?”杨广转头有些惊讶地看了李世民一眼。“马邑紧邻突厥,马匹充足,所以臣也训练了一支骑兵!”
说话间那支骑兵已经带着隆隆的蹄声疾驰了过来,虽然是在保持冲锋阵势,但却依然能看到整齐有序的进攻阵势。骑兵并没有直接冲到高台前,他们在几百步外就已经呼啸一声,在校场绕了一个圈转了回去。
“陛下,这是玄甲轻骑兵!”
“刚刚有玄甲重步兵,玄甲轻步兵。现在又来个玄甲轻骑兵,难道还有个玄甲重骑兵不成?”杨广道。
李世民点头道:“陛下果然慧眼如炬!确实还有一支五百人的重骑兵,不过目前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骑兵都是空着两套步兵甲,而战马的钢铁马甲还没有。”
杨广将目光在李世民的脸上打量了几遍,突然道:“你如此费尽心力打造出这样的一支兵马,所为何来?难不成,你想做第二个陈克复?”说到后面,杨广的语气已经有些冰冷。杨广可不会忘记,当初他给了陈克复三千人,后来又给了他一万人,其中就有重骑三千。而陈克复也正是用着这一万人,如今割据了辽东。
而眼下李世民有府兵五千,却不但整装训练,而且居然搞出了重步兵。现在又有了轻骑兵,而且他还想要搞重骑兵,这不等于是在走当初陈克复的路?
李世民心中一突,突然明白自己做的有些过头了,这一步迈的太大,大到杨广一时不能接受。来不及细想,忙跪下请罪,连称不敢。等说了几句后,心中终于有了些想法,道:“陈克复狼子野心,饱受君恩,却不思报国,反而谋逆割据。臣如今时常以自己当初曾跟随他麾下为耻。臣在陈克复麾下时间很长,深知陈逆的本事。当初陈克复曾经杀了玄霸,现在不但杀了元吉,而且还灭我东都李府满门,臣与陈逆有国仇家恨。臣只想练一支强兵,他日平辽时,陛下能让臣领着麾下兵马杀入辽东,亲取陈逆项上人头!”
李世民说到后面,甚至都已经失声流泪涕零,这情真意切的样子,让杨广也不禁觉得自己之前有些多想了。想来陈克复会反,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杨氏灭了南陈。身为南陈皇族的陈克复才会一朝而反。但是李家可是同样关陇出身,而且是又是皇亲,加上李世民才十八岁,想想总觉得这个热血的李家二郎应当不会如陈克复一样对自己。
轻叹一声后杨广扶起李世民,道:“二郎一腔热血,为家为国,朕也为之感动。这样吧,朕再让卫尉寺打造一千套甲骑具装于你装备一支重骑兵,他日好亲入辽东,手刃陈克复。”
停顿了一下,杨广又道:“二郎啊,你李家和我皇族本也是皇亲。如今朕观你年少有为,志向远大,朕和皇后有意将朕之爱女出云公主下嫁于你,不知道你可愿意?”
杨广的话一出,周围的那些皇帝近侍们全都将目光转身了李世民,眼中满是艳羡。虽然皇帝的女儿不好娶,但是大隋的公主可不像汉朝时的公主那么强势。大隋朝的公主向来以美貌与智慧并集一身而闻名,不管是先皇的公主,还是当今皇帝的长女南阳公主,不管出嫁前多么受皇帝宠爱。可是出嫁后可从没有听到过公主摆架子的,特别是南阳公主,那是满天下皆知的孝顺媳妇。
李世民一听杨广要把杨吉儿嫁给他,也是愣了一下。他可不是那些什么也不知道的侍卫,他上次追杀陈克复,可是最后亲手将杨吉儿从陈克复的人马中带回了皇宫,他早知道杨吉儿已经和陈克复有了情。
但是只是短短的一愣,却并没有让他有任何的不同意。越是想到杨吉儿是陈克复的女人,李世民心中越止不住地想要将杨吉儿占有。
“臣愿意!”没有任何犹豫,李世民马上点头同意。
※※※
茫茫草原深处,位于额根河和独洛水之间的一片水草丰盛之处,正是东突厥汗国的牙帐。东突厥汗王,阿史那部的阿史那。咄吉的金狼大帐正立于此处。
牙帐所在正是阿史那部部族所在地,这里有着足足十多万人口聚焦在一起。虽然没有坚城要塞,但却也围着整个牙帐围起了一一圈一人多高的土墙。虽然突厥是游牧民族,但是现在的东突厥已经恢复了全盛时期的实力,东突厥汗王始毕可汗拥有着众多的战俘奴隶,他的部落甚至不再须要迁涉游牧,而是渐渐固定的在这里聚起了一个草原上的城市。
此时这座土城的最中心位置,正是一座巨大能容纳千人的东突厥汗王大账。当初的突厥汗王帐也不过是容纳个几十人而已,后来杨广入草原,那随驾工匠带来的那座黄金大帐足足能容纳数千人,这让所有的草原人惊讶羡慕不已。后来杨广北巡后回中原时,就将这黄金大帐送给了启民可汗。
从此东突厥汗王大帐就换成了这座富丽堂皇和宫殿一样的黄金大帐,此时,这座足以容纳数千人的大帐之中,也足足容纳了近千人。
铺着从波斯国传来的羊毛地毯,帐中的柱中和四壁上,到处挂着宝刀弓箭和那些年羊头骨。
在帐中的北面,正是一个黄金王座,这就是东突厥的可汗之位。此时的宝座之上,正有一位四十左右的大汉站坐于上。他就是如今强大的东突厥的始毕可汗,始毕可汗名阿史那。咄吉,正是上任可汗启民可汗之子。阿史那么。咄吉满脸的横肉,五大三粗,粗眉虎目,长的更是膀大腰圆。
四月的草原还有些寒意,此时的帐中燃着一炉炉的炭火,温暖如春。
始毕可汗光着双条膀子,只批了一条黄金披风,正一边喝着波斯葡萄美酒,一边拿刀切着大片的羊肉大块吃着。好似根本没有当大帐中的上千人看在眼中一样。
在他的左右两旁,正是东突厥阿史那部族中的各个小部族,这些同样披着毛皮,握着弯刀的却正是阿史那。咄吉最忠心和勇猛的各部特勒。其中就以他的四个亲弟弟为首,这四人都是启民可汗的儿子,而且每人都掌握着阿史那族的一个大部族。此时这四人也都一边喝酒美酒,一边吃着羊肉,和他们哥哥一样,都对下面的这些人视而不见。
大帐之中,此时足足有着十几位大部族俟斤和诸部族特勒,每人面前都摆着一张案几,上面摆着大块的牛羊肉和美酒。但是除了阿史那部族的五兄弟在猛吃猛喝外,其余的人都没有人肯看一眼桌上的美酒好肉。此时每个首领的后面都站着几十个护卫部将,这些首领们各自拍桌子瞪眼,正吹胡子和旁边的首领骂作一团。而他们的部下们都紧紧地握着刀柄站在一旁,死死地盯着对方的护卫,仿佛只要谁动一下,他们就要拔刀相向。
东突厥是一个部落联盟制政权,草原人讲究弱肉强食,以实力为尊。在草原上,只有最强者,才能坐到可汗的宝座之上。要不然,哪怕你是可汗的儿子,如果可汗死后立你为汗,你要是敢继位,那你就等等着被其它强大原部族首领的攻击。而这个时候,一般少有部族会如中原王朝一样的勤王一类的,他们大多会在一旁看着,等到决出胜负。或者等两家两败俱伤之时,他们跳出去,来个渔翁得利。
原本东突厥除了独洛河南部的突厥诸部外,还有北面的铁勒诸部。独洛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统、拔也古、覆罗等铁勒的大部落,其首领都有“俟斤”称号;另外还有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铁勒“诸姓”部落。如今刚刚独立建铁勒汗国的就是铁勒诸部中的薛延陀部俟斤夷南,在得到隋朝的支持后,自立出去建立的汗国。不过铁勒诸部并没有跟着他一起自立,大多还是属于东突厥汗国。
而除了突厥与铁勒这两个最大的组成部族,东突厥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原本室韦、契丹、库莫奚这些大部族,也是属于东突厥。但是现在,在隋朝的分化之下,室韦被灭,现在成了辽东的一部份。契丹、库莫奚、铁勒都自立汗国。东突厥的势力范围一下子缩小了许多。
整个东突厥汗国,突厥是最强大的部族,铁勒第二,其余契丹等再次之。而突厥部族中,又以阿史那部族为最强,阿史那部族也称金狼族,而铁勒则为银狼族。
此时帐中诸首领争吵不休,却是因为去岁草原大雪,草都被大雪所盖,牛羊皆冻死。特别是失去了大量的羊羔和拧≠,这对于草原上不种庄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