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末-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新城,哪一个不是号称要塞之城。可我们当初不是全部攻下来了吗?以我们辽东军将士之勇猛,辽东器械铠甲武器之精良,要想攻破临渝关,打通进入中原的通道,不是难事吧?我们为何还要等?”

“毛翊,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敌人,将他们视之为纸老虎。但是,在战术上,我们却得重视我们的对手,必须将他们视之为一头真正的丛林之王。如果我们轻视了我们的敌人,最后受伤的就是我们。大隋是一个统一的中原强盛王朝,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轻视他。我们当初之所以能战胜高句丽,凭的除了将士们的奋勇之外,最大的依靠就是背后的大隋朝。”

“而现在,我们的敌人却是我们曾经的依靠。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如此轻松的割据辽东,就是因为我们据有辽东的地利和人和。但是如果我们现在攻入中原,哪怕一时得利,突破了临渝险关,那我们也将失去我们现在所有的有利依靠,反而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杨广最大的凭靠就是中原的数千万子民,和强大的后勤保证。战争一起,他随时可以征调上百万的大军和上百万的民夫。他可以用人命堆,我们却不能。我们要等,等到杨广失去他最大的依靠时,我们才能入关中原。”

毛翊有些不解地道:“等?等什么?等到什么时候?”

“眼下大隋和东突厥边境上已经是蓄势待发,双方早在去年就开始准备,而现在铁勒、奚族都倒向了朝廷,西突厥更是和东突厥是死敌。杨广一直都是谁不服他他就打谁,而东突厥的始毕可汗也不是一个什么简单人物。相信我,用不了多久,自负的杨广就要和狂妄的始毕可汗来一场决战。到那时,就是我们的机会来临之时。”陈克复对于这两个大家伙的摩拳擦掌,最初之时还是一位策划者,如今他虽然退到辽东,但却从没有放弃过对这事的关注。

甚至在他回到辽东的第一天,他就接见了特勤司辽东总部的所有高层,向他们下达了一项绝密任务。不管如何,这场两个巨人间的战争都必须打起来,哪怕他们不肯打,陈克复也得让他们打起来。

“那我们现在就什么也不做,光在一边做看客?”毛翊疑惑地道。

“不,当然不!我们要做的事情有很多!”陈克复摇摇头道。

就在白天,他新组建了八卫,但实际上,是九卫。还有一卫,他并没有和其它人说过。这最新的一卫,就是辽东军的水师,海龙卫。海龙卫统领所的水师舰队,并包括少部份新建的水师陆战队。

他已经在卑沙、汉口、琉球建立了海龙卫的三大港口基地,全建制十万整编人马。目前所的有舰队船只都由虬髯客张仲坚赞助,而海龙卫的军队则从辽东军中和辽东各沿海百姓征召为兵,再从辽东军和破军讲武堂中抽调军官加入。这支水师部队是他的秘密武器。表面上辽东军也还有一个正式的水师编制,那就是利用之前俘虏的辽东水师舰队组成的辽东水师。不过这只是一个用来麻痹朝廷的幌子,真正的海龙卫却是如今的最高秘密。甚至这支部队如今的主基地都不在辽东,而是设立在琉求水师基地,所以征调的海龙卫将士,都会被秘密送往琉求训练。

“天色不早了,你也早点休息吧。我还要去看下几个孩子怎么样了?”陈克复拍了拍毛翊的肩膀,转回离开。今晚他要做的事情还很多,看孩子是真,不过更重要的是,他还得在看孩子时,让两个孩子妈帮他在和契丹、靺鞨的联盟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第379章 杀鸡儆猴

殿中穹顶上一颗颗明珠如灿烂星空,杨广一人有些孤独的坐在此时看起来无比宽阔和巨大的太极大殿之中。半躺在龙椅之上,杨广一直保持着仰望的姿势,已经足有大半个时辰。

所有殿中当值的内侍和禁卫都被杨广赶的远远的,殿中没有点灯,空旷和昏暗的大殿之中,只剩下那宫殿穹顶之上那一颗颗发出明光的夜明珠。

杨广在出神,他也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他喜欢上一人独自呆在巨大的太极殿中,就这样安静的望着如星空一样的宫殿穹顶。月有阴晴圆缺,就连璀璨星空也不会一直有。也许今天是星空璀璨,明日就是乌云一片,后日又是狂风大雨,那无可把握捉摸的天空,总不会让人一直如意。

唯有这太极殿的穹顶,那上面如星空璀璨的夜明珠,才是永远不会变的,他们就那样在那里,恒久不变。不管自己想什么时候来看,他们都一直存在那里。看着这如星空般璀璨的穹顶,杨广时常会深深的陷入进去。

他常常会想,自八王之乱西晋灭国后,长达一百一十六年的五胡之乱开始,神州陆沉。汉人沦为奴隶,除少量逃往江南东晋的汉人外,北方的汉人惨遭屠杀,整个华夏文明陷入了最黑暗的时代。一提起这个时代,就连那些史家也不愿意多言。

而从刘裕篡东晋自立南宋起,中原又继续南北分立了一百八十年。北方依然处于各少数外族的统治当中。是他的父亲杨坚,篡北周灭北齐后立隋,又以无以匹敌的气势废西梁国,平定南陈,彻底统一南北,拥有中原。并且也正是从他的父亲开始,开始恢复汉人姓氏、恢复周礼、秦汉服章制度。

他的父亲统一南北,平定中原,并且休养生息,积攒了强大的财富与实力。从五胡之乱时汉人只有四百万人口,到他父亲时的四千六百万,华夏汉人再一次达到了极致强盛的时代。而且通过合弱离强,分化合击之策,大隋连续多次击败了强盛的北方草原突厥汗国,防止了汉人再次遭受北方胡人的侵害。

但是杨广自登基之后,就十常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中原王朝长达三百年的虚弱和黑暗。汉朝曾经被称为强汉,可最后却汉灭之后没多少年,却出现了中原王朝最黑暗的五胡乱华时代。他常常夜不能寐,他常常会看着他老爹帮他攒下的这个富强的大隋,也会有朝一日,盛极而衰。这样的想法让他无法接受,他开始勤于政事,每日亲躬政事。甚至亲自不远万里,西巡至遥远苦寒的张掖,那一次,随驾的宫嫔禁卫死伤四成。

可他没有被吓倒,依然不断的行动着。他击败了突厥、灭了伊吾、灭了吐谷浑。但是每日一停下来的时候,他总觉得自己做的这一切还不够,总如镜花水月、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一样的虚无。他修运河、迁东都。

最后当他在这太极殿中注意到这些穹顶上的明珠时,他终于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开创一他更加富强的大隋,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皇朝,让华夏汉人彻底摆脱北方胡族的威胁,再也不要去担心亡族灭种之祸。面对着这沉重的目标,他无法按部就班的一步步来,他十分期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将一切都给准备好。

特别是当他那只有两个子嗣,却还早夭掉了一个最受他喜欢的太子之时,面对着那放荡不羁,并没多少安邦定国之策的次子齐王暕时,他心头越发的沉重。他不敢想象,他百年大行之后,如果让唯一剩下的这个儿子杨暕来执掌大隋帝国的结果。他心急了,他沉不住气了。他一心想在有生之年,为杨暕打下一个富强而又安定,且没有周边外族威胁的强大帝国。

而且感受到南北朝时代世家大臣篡位的传统习惯,杨广急切的向大隋的贵族世家动了手。激进而又急迫,不但是对世家,自太子后,杨广的所有政策都越来越急功近利。

太过于急功近利终于让他自己吞下了苦果,三征高句丽,死伤百万,帝国元气大伤。打击世家,却让杨玄感起兵叛乱,不少的世家贵族从此和他貌合神离,离心离德。而连年的大动作,也让富强的中原百姓流离失所,天下沸腾,农民叛军四起。只是杨广一直相信,那些都不过是他为政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他能得到的就是以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一百年的布局,好让大隋能在他那无能的儿子中继续下去。

在大业八年、九年这两年最艰难的时候,他犹豫过、痛苦过、徘徊过,但从没后悔过。

每当他独自坐在这空旷的太极殿中,看着那殿中穹顶之上如星空般璀璨,他就在心中越发坚定自己的信念。他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只要闯过了这一关,那么大隋就将不必再如西晋后那无数个更替的短命王朝一样,一二世就终结了。他要建立一个如这般璀璨的恒久帝国,永远辉煌璀璨。

最艰难的两年终于过去,他赌赢了,大隋终于灭掉了威逼中原的五百年高句丽王朝。而平定高句丽后,大隋也很快就将中原各地那些跳梁的农民叛军给镇压了。在他的计划当中,只要再击败了野心勃勃又桀骜不驯的东突厥之后,他就将有足够的时间来休养生息,恢复中原。

只是他重没有想过,这样的时候他居然被他曾经最欣赏的臣子背叛了。

当年他三征高句丽的关键时候,结果杨玄感反了,让他的东征功败垂成。也正是因杨玄感的叛乱,才使得原本不过是一个小人物的陈克复就此坐大。

也才让陈克复有机会在他就要平定大隋最后一个强敌东突厥之时,却又跳出来割据辽东作乱。

人世间的沧桑变幻,终究不过是天上星空的一瞬间。名君英主、圣贤英豪,从何而来,到何处去,百年以后,终究不过是一抔黄土,难逃宿命归宿。匆匆百年,唯一能留下的,除了这头顶的星空,也只剩下了史书上的青史留名。

名师圣贤著书立传,名传千古。而名君英主,却开创一个个辉煌数百年的皇朝,世代传承。就连那些罪大恶极之辈,最后也会在史书上留下重重一笔。而那些普通的百姓,却唯有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来刻下自己在这个时代的印痕。

自己终究是要死的,但是自己却正在开创一个可以传承百世的辉煌皇朝,永传后世。至于现在的纷纷拢拢,等到自己死后,终将是要看最后的结果来盖棺定论的。只要自己坚持下去了,那么他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只属于杨隋的大时代。

当初面对杨玄感觉的反叛,他率军回中原,没有丝毫犹豫的镇压了。现在终于又轮到了这个选择的时候,一边是马上即将最终决战的大隋和东突厥决战,战胜即可再保大隋三十年边疆平静。一边却是曾经最欣赏的臣子,如今却成了自己大业的拦路石子。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先彻底的击败东突厥,再回身解决东边的辽东。还是先平定辽东,杀鸡儆猴,威慑中原所有又重新蠢欲动的农民叛军?

先北后东、还是先东后北?

杨广久久不决,起身又将置于案上的军情拿了起来。信还是那封信,瓦岗军攻破荥阳险关金堤关,已经杀入了荥阳郡各县。

“瓦岗、陈克复”轻轻念了几遍这两个名字后,杨广冷冷地站了起来。

攘外必先安内,如今不管是东突厥还是陈克复,实际上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原之外。而这据传言已经被陈克复收聚的十万瓦岗军却近在咫尺,离东都不过一天多的距离。

而且更让杨广不得不重视的是,就在荥阳的巩县,那里是大隋天下六大粮仓之一的洛口仓。洛口仓存有粮食两千四百万石,是大隋第一大粮仓,其中存储的两千多万石粮食,正是负责供应东都洛阳的附近三大粮仓之一。这座粮仓不但是供应京都的大粮仓,而且这里面的粮食也是整个大隋中原河南地区的战备储备粮食。关键时候,南北东西都可以从这里调粮应急。

如果瓦岗军攻破了这座粮仓,那就不再是被攻破了一座小小县城那么简单的事情。

杀鸡儆猴,看来十万瓦岗军已经是一只比较合适的鸡了。一来他们距离东都太近,二来又和陈克复扯上了关系,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放过了。

“来人,给朕沐浴更新,马上召集京中所有从五品以上官员,朕马上要在太极殿召开大朝会。另外,传诏所有居于京都从五品以上将领,不论实职、散官、爵位,只要是从五品以上立即召集!快去!”

几位内侍在殿门口跪下接了口谕,弯腰告退,一路小跑着往外门下省传旨而去。

第380章 攘外安内

一名名宣旨官慌忙从门下省领了皇帝的旨意出宫,往所有的京都五品以上官员处传旨。

大业十一年三月的京都,天空依然阴沉。

坊市街道上还有不少地方积水没有退去,但是那些骑着马的武将、坐着马车的大臣,还有不少品职并不高的闲官,坐着老黄牛车,骑着毛驴不一而足,拼命地往宫中赶去。今日此旨已经是午后,根本不是朝会的时间,而且居然既不是望日也不是朔日,更不是什么隆重的大典祭祀之日,皇帝却突然召集所有大臣入宫朝会,没有人敢怠慢。

“叮叮叮!”几道铜钟敲响,一队队的文臣武将鱼贯进入太极大殿,按昭殿中监安排的位置站好。

一声悠扬的鼓乐声中,杨广头戴紫金冠,身服广袖兖龙袍,面色严肃的在一众内侍禁卫的拱卫之下进入太极大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广双手虚扶,道:“诸爱卿平身!”

“谢万岁!”

众臣行礼后按品级高低跪坐殿中,每个人都已经偷偷的打量到,皇帝今天的表情并不好,这说明今天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果然,皇帝杨广一开口就吓了许多臣子一跳。

“就在昨日,东郡瓦岗的一伙盗匪,已经在席卷了大半个东郡之后,掳获钱粮人口无数,更是裹挟了十万百姓为匪。于昨日,突袭了荥阳险要关口金堤雄关。在关内贼人的里应外合之下,他们已经攻破了金堤关,目前这伙贼人已经攻入了荥阳郡内,正于各县四处烧杀劫掠。”

民部尚书裴蕴举笏,殿中监执笏向他一点。

得到许可后,裴蕴持笏出列,“陛下,荥阳与东都一山相隔,且荥阳内有巩县洛口仓,乃是东都日常粮食供应来源,一旦有失,东都势必会造成东都人心动荡,甚至会引发恐慌,到时很有可能会引起民众抢购,而不法商人更会趁机囤积居奇,如此一来,更会引来动乱。陛下,朝廷当早做决断,派出大军征剿,以抚平东都百姓之心。”

“司马德堪,你来给众卿解说一下这瓦岗盗匪的情况!”杨广指着司马德堪道。

“是,陛下。”司马德堪长身而起,先向杨广行了一礼,然后道:“瓦岗原本乃是东郡滑县最南部的一片草泽之地,那里因靠近黄河,多有泛滥,所以到处都是沙地草泽芦苇,周边上百里都无人烟。大业七年,东郡法曹翟让因包庇贼人判死罪,等候押入京都处决。结果却被狱卒放走,他逃入瓦岗,聚集了一伙贼人为匪,劫掠附近,自号瓦岗寨。”

“后来东郡地方豪强单通、徐世绩二人又都加入瓦岗,转而专门劫掠运河上的往来商旅船只。在大业八年、九年,曾经被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率军征剿,两年间战斗三十余阵,三十余阵皆败于张大将军之手,势力大削。然自张大将军入辽之后,这伙贼人死灰复燃,反而越做越强。就在数月前,被朝廷追捕的陈克复正是被翟让之女所救,带回瓦岗。”

“自陈克复上瓦岗后,据查得知,他隐藏身份加入瓦岗为十六当家。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瓦岗突然和附近的四家山寨合并,而且是曾经与杨玄感一起作乱的原蒲山郡公李密也入了瓦岗,为十五当家。正是在陈克复、李密二人入瓦岗后,瓦岗不到一个月内就攻破了大半个东郡,并迅速的聚兵十万。且趁机一举攻破金堤险关,杀入了荥阳郡内。”

众臣子一听陈克复、李密与这些盗匪勾结在一起,都大感惊讶。而瓦岗军这样的一支盗匪,曾经三十余战皆败于朝廷大军手中,如今却能在短短的时间内一举壮大到十万人,且先破东郡,再破荥阳,诸人都不怎么觉得奇怪了。陈克复是什么人?号称战神,而李密是什么人?那是杨玄感当初的谋主,李密三策,那可是曾经让皇帝都吓得从辽东星夜撤军回中原的人。

站在下面的宇文化及一听陈克复的名字,已经怒从心来。他本在朝廷平辽的军中,不过他本来正好回京都办事,却不成想,刚赶回京都,得到的却是自己满门被陈克复给灭了的消息。当时就一口血吐了出来,大骂陈克复忘恩负义。一直以来,宇文化及一直觉得陈克复能有今日,都是靠着宇文家的帮助扶持才能发达。

也不向殿中监请示,宇文化及直接出列道:“陛下,瓦岗盗匪不过是一群泥腿子出身,不足为惧。但是如果瓦岗真的被陈克复收聚,那么再加上李密,这就绝对是一个祸害。陈克复早就心情不轨之心,早在各地布下许多先手。要不然也不可能他大闹东都之后,我们却依然找不到乱党的踪影。所以臣以为,如果不马上以雷霆之势、犁庭扫穴,那么拖得越久,到时陈克复利用这支盗匪对朝廷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大。臣请领兵征讨瓦岗贼军!”

杨广有些惊讶地看了一眼宇文化及,在他的印象中,宇文化及不过是一个纨绔子弟,根本没什么本事。但是刚才的那番话,却让他对他刮目想看。宇文家这次许国公府被血洗,一次死了三百多人。可以说是对宇文阀的一个重大打击,特别是失去了宇文述和宇文家数十位子弟后,宇文家在杨广的眼中已经不具备多少威胁。

相反之,失去了家族上层十几位核心人物的宇文家,主干已倒,但枝叶尚存。当初他对于宇文述老狐狸多有顾忌防备,有心用陈克复和李渊打击宇文阀和裴蕴。可如今,陈克复已反,宇文阀又突然失去了当家的那些人,反而又让李家和裴家两家继续坐大,根本没有实现他几大阀相互制约的策略。

沉吟了一会后,杨广道:“宇文爱卿忠心为国,其心可嘉。不过虽然如今正值多事之秋,朕对爱卿夺情起复。但如今宇文家遭此大劫,还须妥善料理后事。传朕旨意,赠宇文述司徒,缀国朝三日以示哀悼。另以宇文化及继承许国公爵位,并加封左翊卫大将军,加参掌朝政衔!”

这旨意一出,连宇文化及都站在那里愣了一下。宇文家之前一直被杨广打压,他是知道的。甚至如果没有他们把陈克复逼反,宇文家和裴家说不定都已经完蛋了。而虽然因陈克复反而暂时没事,但是如今宇文家的柱石他老爹死了,族中多位叔伯也一起死了,所以在他看来,宇文阀今后的日子那是会相当难过的,可没有想到,现在皇帝居然会是这么一个结果。

不但赏他父亲三公位下葬,而且不仅让他继承了许国公的爵位,而且还将他父亲原本已经被剥夺了的左翊卫大将军职又给了他,这让他一时真是受宠若惊,惊喜交加。心道老爷子死的也值了,活着受皇帝猜忌,一死却反而让宇文家又活了过来。

裴蕴冷冷地站在那里看着宇文化及对着杨广三拜九叩头的谢恩,心里却是说不出的复杂。以他对杨广的熟悉了解,他只是在脑中转了转,就明白了杨广这旨意的背后深意。说白了,如今的宇文阀已经从过去的猛虎变成了猎狗。由宇文化及当家的宇文阀势力仍在,但却已经不再让杨广感到威胁,所以杨广反而将这条猎狗又牵了回来,用来对付现在朝中最盛的李阀和裴阀。对于这样的结果,他也没什么可说的。只是在心中暗自庆幸上次没有死于京都动乱,要不然说不定今日殿中,他的一个儿子也要被杨广这样对待了。

封赏了宇文化及后,杨广扫视众臣一眼,不怒自威。

“传朕旨意,立即调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为河南十二郡讨捕大使,兼荥阳郡通守。武卫将军屈突盖为虎贲郎将兼东郡通守,虎牙郎将张公瑾、宋老生、阿史那·大奈等各将,即刻领兵八万,兵发荥阳,剿灭瓦岗盗匪!”

这五员战将都属于关陇军事集团出身,不过很早就是属于杨广这一派系。现在他的山东江淮一带的兵马大都抽调去打辽东,河北中原一带的兵马又都去了北平。而山西、河东、关陇的兵马更是正在训练,准备征战东突厥。所以此时算来算去,除了东都的禁卫大军,杨广也只好将几位关陇出身,又正好在东都附近剿匪的大将调去打瓦岗。

长安曾经有句话,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讲的就是这屈突通哥俩。屈突通两兄弟为官正直,刚正不阿,自家出身也够硬,所以为官向来不买权贵的面子。在长安时赢得了很多人的称赞,兼之原先长值关陇,根本不会和陈克复、李密等人有什么利益纠葛,所以杨广干脆调来这两兄弟。又调来了张公瑾、宋老生、阿史那大奈三员猛将,指在马到或成,一举荡平瓦岗军。

攘外必先安内,不管他要先打陈克复还是先打始毕可汗,近在眼皮底下的瓦岗军也是他必定要先一步剪灭的对象。

第381章 御驾亲征

屈突通出身北周军事贵族世家,自小就受到了军事贵族世家的传统教育,自幼性格刚直、坚毅,擅长骑射,且颇好武略。后来年纪轻轻的就入隋做了虎牙郎将,乃是将门虎子。

开皇十七年,杨坚派他去查地方放牧的情况,查出有隐马两万多匹。结果杨坚大怒,要把管马的太仆寺一千五百多人全杀了。他求情道:“人命至重,陛下奈何以畜产之故杀千余人!臣敢以死请!”最后杨坚终没杀那些人,反而对他十分赏识,从此这小子青云直上。最后又在杨广几兄弟的争斗中,站对了队,跟对了杨广。杨广继位后,他从左武侯将军升为左武侯大将军,一直留在长安,帮杨广守西京老巢。

三征辽东时,他也率兵入辽,后杨玄感起兵反隋,他和宇文述、杨义臣三人率骑兵急驰南下,平定了杨玄感觉之乱。后被加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后来又加封为关内讨捕大使。

不过今年延安人刘迦论起兵,自称皇王,建元大世,其众号称十万。屈突通率兵前往镇压。兵临安定,一直在寻找战机,并没有速战速决。这事情引得杨广的猜忌,将他撤职,调往京都。后来又复左武侯大将军之职,如今河南有事,却正好将这位老部下调出来应急。

而另外三名副将,却也都是各有来头。阿史那大奈,汉名史大奈,原是西突厥处罗可汗一同入隋的族人,这些年一直跟在杨广身边为亲卫统领,是个十分得他信任的将领。而史大奈却也是一员十分勇猛的将领,杨广将他调入屈突通的军中,却也是有监军的意思。

而张公瑾最初却是王世充淮南军的部将,向来作战勇猛,杨广将他索要入京,调入禁卫军中任职。这次让他入屈突通军中,一来因他勇猛,二来也是平衡各将的意思。

而最后一员副将宋老生,却是河东将领。他久镇边关,长的是背阔腰圆,悍壮魁梧,手执一口大砍刀,面如紫茄,黑鼻孔,大耳朵,胸前飘着掺白胡子须,年近花甲,却不显老。他不是世家出身,却是个边关的猎户出身,天生神力,使一把野路子大砍刀,并不和其它大将一般使用马槊。之前王君廓就是被他从河东一路追杀到了河南,这次杨广看到正好在东都附近,干脆将他也征调军中。

五员大将一同出列,“臣等领旨!”

安排了五员大将,又调了八万大军后,杨广也就将瓦岗放到了一边。在他看来,虽然瓦岗号称十万,不过却肯定多是些裹挟的百姓。这样的乌合之众,如果不是为了以防万一,怕洛口仓有失,他只须派个两三万兵马,就肯定能平定这支叛军。

“诸爱卿,如今陈逆枉顾君恩,公然于辽东起兵反叛,对于此等乱臣贼子,朝廷绝不能容忍纵容。如今,朝廷原本正计划北征东突厥。但是攘外必先安内,朕决定先踏平辽东,再北定突厥!”

陈克复的那篇檄文,京都的大臣们基本上都已经读过了。大家都明白,陈克复这是确确实实的起兵了。但是对于皇帝现在要打辽东,满殿的大臣却没有几个人应喝。

对于辽东,满朝的文武都已经有些辽东恐惧症了。前后两任皇帝,先后征辽三次。第一次水陆三十万,结果陆路,正好碰上辽东雨季,水土不服,染上疫病,全军十成之中只有不到一成回中原。而水师更倒霉,碰上了台风,加上船只用的是内河的战舰,十万水师同样没几个活着回来了。

而二征辽东,朝廷发了一百一十万大军,两百多万民夫,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古今未有之。可就是这样大的军力,还由皇帝亲征,结果最后更是败到没边,打了快一年,消耗钱粮无数,最后却只换来损兵四十万的结果。而第三次,几十万军队加民夫工匠,又是足足一百多万,可打到一半,皇帝跑回来了,辽东城还一样的没破。如果不是最后出了个异数陈克复,辽东到现在肯定也还没有平。

而现在皇帝居然又要打辽东,这让所有的文武都在心中吸了一口气。辽东占有地利,山高险阻,兼且城坚墙高,又都是山城。根本不利于中原的大军团做战,且后勤运输十分的不便,消耗巨大。而且是现在据守辽东的又是当今当认最会打仗的军神陈克复,这人以一万人都能击败几十万辽人联军,最后平定整个辽东、室韦。现在他有着几十万大军,又有坚城要塞,再加上充足的粮草器械,这只会比当初的高句丽更难打,而不是更好打。

想想当初三征辽东,激起的整个中原大叛乱,到如今都还没有平息,如果这个时候又要起兵征辽。他们相信,整个中原地区那些原本已经隐隐有些停歇的农民军叛乱肯定又会如雨后春笋般的冒起来。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些农民其实是最朴实能忍的一群人。哪怕再加税,再贫穷,只要还能混饱肚子,能够一家人温饱,他们就绝不会这样义无反顾的起来造反。这样浅显的道理他们相信皇帝肯定也明白,但是皇帝好像从来不会在意这些。

看着满殿沉默的文武大臣,杨广面沉如水。

“诸卿可有异议?但说无妨。”

裴世矩看着四周沉默却又都低着头不肯说话的大臣们,眉头紧皱,好半天后还是没有忍住,出列道:“陛下,臣以为辽东和东突厥不关乎内外,而是在于轻重缓急!辽东者,也只是刚刚平定高句丽后得之。辽东之地易守难攻,据有天时地利。之前辽东反贼早有准备,在朝廷大军之前已经行动,将我朝廷大军拒之于辽西之外。朝廷空发数十万大军,却只能徒劳的聚集于长城关内,空耗粮饷。我们已经失去了最佳的平定辽东时机。”

杨广沉默不言。

裴世矩继续道:“辽东因其地形独特,故朝廷大军要想攻入辽东很难,但是如果辽东叛军想反攻中原,却也同样很难。叛军自得了辽西之后,朝廷与叛军之间就只有一个狭窄的长城临渝险关可以通过。如今我大军虽然据临渝关在手,但是守关有余,进攻却也难。辽东叛军在临渝关外足足有六七万大军,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叛军能在短期内增加更多的兵马。如此一来,叛军出不来,我们进不去,此为僵局。而除陆路外,只剩下海路。朝廷水师征辽,水师舰队只有两处可登陆,一是辽河入海口卑沙港,一是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