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草清-第3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陆盛谛要拼了,研究所的化学家们也齐了心,不拼真不行了,陆盛谛的方案获得了研究所一致认同,战争是科技第一推动力的法则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让陆盛谛如此搏命的原因不止是战争,还有归属感。

他正面临将作监总头目田大由的“政治审查”,原因是法兰西人在天竺正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他必须拿出实际成绩,来消除田大由对法兰西人的怀疑。

“弗勒里那头蠢猪,准是被不列颠佬给忽悠得敌我不分了!”

想到自己的处境,陆盛谛就满肚子气,整日腹诽着法兰西首相弗勒里。

这事源自于第三次锡兰海战的收尾事宜,不列颠人大败,退出了印度洋,在可预见的未来,估计再没力量跟英华争夺印度。即便不列颠人发了疯,要派出一半战列舰来印度洋,面对规模相当的英华海军,也是没一点胜算。

不列颠政府被这场战败震惊得哑口无言,除了赶沃波尔下台之外,根本来不及对英华作出什么回应。但已丢掉落脚点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却反应神速,干了件缺德的事,或者说是早就作了这一手准备,他们把法兰西人卖了……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通过公司特使波普尔的私人渠道,向英华通报了不列颠政府与法兰西政府的非正式合约,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跟法兰西东印度公司更有正式的合作协议,那就是双方携手抵抗英华对印度的“侵略”,在此基础上,双方瓜分印度。

不知道是不列颠人忽悠技术太高,还是法兰西人当时正为波兰王位战争焦头烂额,希望与不列颠人保持一定的和平状态,或者是法兰西首相弗勒里对英华始终不开放罗马公教的宗教政策不满,如果再让英华获得整个印度,广布福音的脚步就要在亚洲大步后退,罗马教廷也将对身为红衣主教的弗勒里施加更大压力,总之……法兰西人不顾跟英华多年的友好交流关系,以及在印度已经达成瓜分协议的事实,悍然准备跟不列颠人一同驱逐英华。

可惜,不列颠人失败得如此彻底,法兰西人还没将背叛实施,就被不列颠人转手卖了。

第三次锡兰海战后,法兰西人乐颠颠地要去“收复”马德拉斯和圣大卫堡,却被当地高挂的血红双身团龙旗阻止。当时贾昊等人还不知道法兰西人跟不列颠人的密谋,只是纯粹基于“谁付出谁获得”的法则行事。而当法兰西人严厉指责英华违约的时候,西洋大都护府才收到不列颠人的情报,暴跳如雷的胡汉山带领二十艘战列舰和两营伏波军逼压法兰西人在印度的老巢本地治里,要法兰西人“给个说法”,法兰西人才慌了阵脚。

法兰西历史书上有一场本地治里海战,夸耀印度洋舰队以弱敌强,挡住了赛里斯人数倍于己的进攻。可在英华史料中,本地治里海域所发生的战斗不过是一场小小“冲突”,六艘法兰西战列舰企图夺港而逃,被英华战列舰打烂一艘,余者再不敢动弹。

双方在印度洋的冲突很快波及到了政治和经济领域,在华的法兰西人都被严密监视,并被要求接受定期审查。

这就是陆盛谛的烦恼来源,为此他开始认真地考虑,是不是该把法兰西国籍换成赛里斯国籍。

“可我终究是法兰西人啊,我爱我的国家,爱我的民族,我怎能更改自己的国籍呢?”

夜晚,陆盛谛执笔踌躇,他正准备写入籍申请,但脑子里闪过这样的念头,原本轻飘飘的羽毛笔就如铅条一般沉重。

人是有国界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再说了,国籍不管怎么变,也改变不了自己属于法兰西民族的事实……

“为了科学!为了全人类!”

陆盛谛的思考没有持续太久,之后毅然落笔,眼中还闪动着自我感动的泪光。

法兰西人陆盛谛毫不纠结于自己的国籍,而在北方,寒冬十二月的紫禁城里,正进行着一场纠结难解的大辩论。

“以农为本是华夏历代祖训,也是我大清根底,血可流,头可断,祖宗之法不可变!”

“不变法,连供祖宗牌位的地方都要没了!”

“一面读着圣贤书,一面行着禽兽事,这怎么可能呢?国人之心该怎么自处!?”

“考虑国人之心干什么?就只需要考虑满人……不,栋梁之心!汉人礼教不过是咱们满人用来粉饰一国的东西,你怎么说着说着,连自己都信了呢?”

乾清宫正殿,十岁的嘉庆皇帝怯生生地端坐在龙椅上,看着殿中王公大臣们争吵不休,吵得不可开交时,小皇帝下意识地扭头看向身后。身后两面珠帘高挂,各自遮住了一个身影。

居左珠帘里,慈淳太后一直没发声。

爆发这场争论,她早有预料。大清全面转向,以工商立国,攀附英华工商,以求自保,这种就不是她一句话就能完成的。国中保守派不断跳出来反对,甚至在朝堂上也开始汇聚出一股清流派的势力,以道学礼教和圣贤正统,抗拒大清转向。

此时茹喜才品到掌握一国权柄的感觉,寝食难安,但又食髓知味,就如福寿膏一般,让人难以割舍。

见殿中吵闹已有变成殴斗的迹象,茹喜嗯咳一声,尽管低若蚊蝇,满殿却瞬时寂静。

茹喜悠悠道:“国策要与时俱进,大义也要创新……”

第八百六十三章 大义衍化,满清新政

“太后所言极是!”

得了垂帘人表态,吴襄的气势顿时如山峦一般巍峨。

“大义若是不着人心和国势,便是虚妄!不止我大清,自秦以降,历朝历代,江山社稷求的就只是两字:存续!怎样做才能让江山不变色,社稷万万年,这就是我们的大义!大义只能由国策而来,怎能先举大义,再定国策呢?”

“太后睿识高远,托着我大清度了前一劫,也只有在太后的指引下,我大清才能继续坐看南蛮风云,卧薪尝胆,谋复再起。今日我等所议,就该以太后的栋梁论为根,再提那些个道学礼教,无益于国者,不是南蛮的反间,就是燕国公的直间,其心可诛!”

吴襄砸下来两顶大帽子,以汉臣为核心的清流派再没话说,但脸色依旧很难看。

张廷玉赶紧来抹糨糊:“吴中堂所言极是,我等就该正心自省,万不能遭了南蛮和燕国公的蛊惑。只是太后微言大义,朝堂行事怕还没悟透太后的苦心。一国之利大矣,如何让栋梁分匀,心利合一,还有太多不明之处。大家所言也都因此惑而起,不知中堂于国策有何新见?”

听到这话,不仅吴襄哑口无言,茹喜也皱起了眉头。张廷玉所言正是大清目前所处困境,尽管已定下开放工商,栋梁谋利,以稳待变的国策。但这都只是大面上的精神,具体该怎么调节,还存在很多问题。

满人有满人的利,朝堂有朝堂的利,地方有地方的利。怎样协调三者的利是一项大工程,若是分匀得不好,三方冲突,不等南蛮北伐,自己就先散了架。

总理大臣衍璜出声了,就一帮汉臣在太后耳边聒噪,出的主意显然都不利于满人,“国策还有何疑问?太后已准了以内务府统管一国工商事,金融、贸易、矿冶、粮盐茶马等业都发执照运营,除了内务府皇商外,民人买执照,受内务府监查,也可运营。南蛮工商入大清,均由内务府接手,与内务府分润股份。”

“设于各关隘的省关由户部直管,地方厘金局则由厘金事务衙门直管,利之权柄都握于中枢,一国方能稳,这都很清楚嘛,还有什么可惑的?”

衍璜所列的国策是嘉庆皇帝即位后,大清所行的新政。要义是将工商、厘金乃至南蛮入大清之利都握于中枢。明面上是开放工商,实际上是将过去那套皇商和官商制度以执照形式公开并且统一化。

内务府、户部以及各省手中所握的行业权全部集中于内务府,由太后所委任的内务府班子统筹管理。这些收益都用来供养满人,内务府为此扩充建制,设立的各业督管衙门,又给了满人大量差遣。同时获得执照的皇商官商们也必须在产业里设立监理,由内务府所派遣的满人充任监理,监督账目和业务运转。

除了皇商官商,民人也获得了名义上的自由工商权。只是买执照的门槛很高,明暗的花费可不是一般民人能承受的,银子够了,还得看内务府的脸色,就算买到了,没有过硬的关系,也是被满人监理吃干刮尽的下场。

当然,工商的面太广,内务府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大小通吃。因此只将要紧的产业划拉到管辖范围里,而单纯的行商事业,只要没过省,内务府也暂时放手。目前要在大清营运银行、票号,要搞海运,或者是开矿、大规模织造,以及南北贸易,尤其是粮食、盐茶、马匹等事业,都得去买执照。而跟南蛮工商合作,更是内务府的禁脔。

如果未来有什么行当兴起,利大量足,内务府当然不会放过。每年内务府都会发布新的执照则例,总之最活跃、利润最丰厚的行当,都必须置于内务府的管辖下。

慈淳太后能够获得满人的一致拥戴,就在于这一项国策每年至少能带来几百万两银子的收益,还有上万差遣,不乏肥缺,满人不再依靠田亩钱粮过活,日子比过去快活得多了。

内务府把持了国内工商的大头,而省关则是一张网眼中等的渔网,将跨省贸易尽数罩住。这部分利虽在名义上属于户部,但省关监督的人事权却是内务府把持的,这也是沿袭自顺治朝起钞关的旧例。

非但大工商和省关,厘金更是一张网眼细密的大网,罩向地方细小的工商事务。大清朝堂以厘金事务衙门管治地方,利在两面,一是四六分成,地方四,中央六,二是地方厘金局总管的人事权也在朝堂。

总结而言,慈淳太后这项国策是将大清立国时的旧策发扬光大,由满人集团把持国内工商业的管控权,所有活跃的工商活动都置于满人手中,而相关的利益当然由满人独享。这一策能顺利实施,同时也能获大利,当然还得益于南北来往的大环境。

张廷玉叹道:“国策自是好的,可中枢手太紧,地方患不均,怕存内争之患啊。”

难得这位冯道出言争利,张廷玉所言正是朝堂清流派以及地方的牢骚。在张廷玉看来,以汉臣为核心的地方官僚也是国家栋梁,甚至是栋梁的基础。不让他们分享到足够的利益,一国根基不稳。而眼下大清所行国策,给汉臣和地方的利太少了。汉臣若是不能跟满人同心,栋梁分裂,大清社稷就有崩塌的危险。

地方虽还有田丁钱粮,因工商大起,朝廷还着力宽免,以求治下民人稳定,同时提高了地方田丁钱粮的存留比例。但工商大起,民心对撞,地方治理要下的力气十倍于前,光靠田丁钱粮和厘金局分成,很难维持局面。不对民人下狠手,很难再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旧事。

当官没有好处,读书人就不会趋之若鹜,读书人苦于当官,汉人精英分子就没出路,汉人精英不依附于满人,就会大量涌向工商,甚至投靠南蛮。如此人心渐渐败坏,大清对地方,对汉人的统治大义就会逐步削弱……

衍璜还要说话,茹喜又悠悠一声叹:“张中堂所言也未尝没有道理,我大清之栋梁,本也是满汉一家。只是一国之利的饼子就那么大,分了你就少了他的,哀家也颇为难啊,张中堂有何见解呢?”

张廷玉欲言又止,他本想提议提高地方分润厘金的比例,同时进一步提高田丁钱粮存留地方的比例,可太后这话已经堵住了这法子,他怎么好再开口。

吴襄转了转眼珠,开口道:“南蛮素有谋食于外之法,未尝不能借来一用。臣观内务府所管工商,即便要缴纳执照费,每年还有若干税负,但购执照行业者依旧络绎不绝。这说明工商之利大矣,内务府独享也未能食足利,若是允地方也能分沾其利……”

张廷玉顿时了悟,接口道:“臣请行工商落籍制,内务府所掌工商驻于何地,当地官府也可收一些籍税。”

满臣们议论纷纷,都出言反对,大工商都是满人独自得利,怎能让地方,让汉臣分润呢?

茹喜出言道:“为稳一国,大家都要体谅礼让嘛……”

分饼会议进入实质谈判阶段,最终太后拍板,允了张廷玉的提议,地方也可从大工商那分得一些利,但不落于法文,朝廷只默许省府通过地亩和募工等途径收点小钱。既不落于法文,这些钱自然就不是公款,是地方官僚的小金库。

厘金和田丁钱粮不能动,毕竟朝廷还得通过这套体系来管控地方。地方钱粮太足,就有对抗朝廷的底气,这一项基本国策是怎么也不能去碰的。

国策得到了完善,清流派依旧不满意,要请太后正大清道统。怎么做是一回事,怎么说却不能动摇。否则大清以工商为大旗,不跟南蛮同一路货色了?人心都向南蛮看齐,大清还怎么保江山?

茹喜沉声道:“大清眼下所行国策只是形势所迫,不得不为,卿等所言很有道理!大义的根底不能变!道统不能变!大清要始终坚持以儒治国,坚持君臣纲常,坚持满汉一家,绝不能走上南蛮那条禽兽之路!不管工商再怎么兴盛,南北再怎么友善,这三条绝不能动!”

她再度拔高声调:“我大清要警惕那些以时势演进为由,蛊惑人心向南蛮靠拢的言论!绝不能让大清江山变了色!切记南蛮亡我大清之心不死!我与南蛮虽交通来往,却不等于要放开人心。哀家允尔等清流正气之臣,在军机处建书文事务衙门,严管一国人心。不仅要管控倒向南蛮的妖魔之论,还要鼓吹君臣纲常之义,正我大清道统!”

张廷玉与清流们脸放红光,齐声称颂太后英明,这不仅是他们的政治诉求,管治言论书文也是一桩大利,此利满人可摸不到,就属于汉人独享了。

茹喜接着语气一转:“警惕外敌和内奸是第一要务,可那些个腐儒,借大义名分和道统纲常,诋毁国政,抗阻工商事,别有用心之辈也借此途行害我大清之事,这些人也是我大清之敌!当然,这些人也有可用之处,毕竟他们跟南蛮绝不是同路人,但也不可让他们蹿上台面,坏了我大清局面!对这些人,既要用,又要戒备,如果他们跳腾得太厉害,就得施以雷霆霹雳的手段!”

她最后总结道:“治国如烹小鲜,既不能让火熄了,也不能让火太大,臣工们须得牢记,我大清要防外,也要防内。方才哀家说,大义也要有所更张,不是说大义要变,而是要再伸展,将这两面之害都能澄清。”

圣道二十年,乾隆十年(嘉庆元年得到下一年了),茹喜太后的最高指示由朝堂传向地方,最终沉淀入一国栋梁之心。大清国策既定,大义也扩充为“在不变道统、不变纲常和不变满汉本色的前提下,兴工商救国”一论。栋梁们人心安稳,推动工商发展,同时严控言论人心的政策也全面铺开。

第八百六十四章 三阶段与七武器:久待的相会

将近圣道二十一年的新年,扬州淮阴学院旁,新起的“南北事务署”会堂里,陈万策环视堂中青红官袍之人,心中激荡不已。

“北定中原日,问鼎宰相时,我陈万策要青史留名,就在此一役了。”

陈万策当然想当宰相,之前苦于出身,没有机会,但如今身兼谋复中原故土之责,此功如成,皇帝乃至一国绝不会吝于以宰相之位酬谢。

因此他对自己所掌的南北事务署下足了功夫,从翰林院、枢密院、商部和军情司等部门不遗余力地挖人,甚至天地会的江湖人才都不放过,眼下聚起的一帮人手全是精通南北事务的高才,他这环视,含着足足的自得之心。

“满清妖婆之论已经发给诸位了,这就是北面未来所行的国策。我们事务署之前都忙着零碎事务,还来不及谈正事,今日各位畅所欲言,定下未来之策!”

陈万策这话出口,堂中众人昂扬振奋。

南北事务署是干什么的?明面上是调理南北纷争,促进南北“友谊”,管理除商贸事外的一切来往活动。可这个部门跟往日枢密院的“塞防司”一样,肩负着拉拢北方人心,为未来北伐奠定大义基础的重任。直白地说,陈万策这帮人所做的事,就是“和平演变”满清政权,尽量减轻未来北伐的阻力和伤害。

“职下认为,谋复中原之事,根底在于厘清敌友,弄清了这一层,才好对症下药。”

署中果然人才济济,一句话就先定了调。

但这个问题却引起了极大争议,根底在于对南北形势的不同理解。

“唯一之敌就是满人!所有汉人都是可用之力,我们行事,都得以切开满人与北人的关联为要!将汉人拉到我英华一边。”

出身军情司的人对目标的界定非常清晰,并且将复中原之事定位为民族之争,所有汉人都是可争取的对象,最终目的是消灭满人的统治。

“谬矣!不仅有满人,还有腐儒及官僚,他们才是祸害华夏的根源。我英华大义在于天人三伦,与此大义为敌者,皆是死敌!能为我英华所用之人,在民间,在求变的士商之人。”

出身翰林院的对大义掌握得最深,一眼道破南北差异,将敌人的界限扩展开了,同时可争取的友方力量也减少了。

“不止如此,我英华复故土,只是赶走了满人,驱散了腐儒,立起天道和天人三伦,这就够了?若是北方工商仍在,那些人根底在昔日满清的皇权官府,融入我英华之后,还不知有多大危害。更不用说,这帮人多出身晋商,他们活蹦乱跳,还在食利,国中人心能平?依我看,北方工商也是我英华之敌,甚至重过北方官僚。我们就该如当年对付江南工商一样,将之彻底铲除!”

来自商部的人不仅能看到英华工商的诉求,还能看到本土人心的诉求。英华工商是不愿意北伐的,能通过北方工商殖民是最好的。如果真要推动北伐,那就得扫清北方工商,不让其成为英华工商的竞争者,有这样的利益在,才能推动英华工商赞同北伐。

但他这一论却是把敌人的面大大拓宽了,可借用的友方力量大大缩小,而且还需要英华花大力气培养。因此很多人都反对,认为事有权变,北方工商本是英华复土可借用的有生力量,推到敌人那一面去,未免太过不智。

陈万策道:“我们办事不是讲道理,而是要看实效。我们要得的实效是什么?是让北方回归华夏,与我英华成为一体。即便一时难以办到,也要打下好的根基,就如江南一般。我们在江南下了多年水磨工夫,才让江南入国,与岭南一同撑起英华。因此要得的中原,就必须是一个干净的中原,任何遗患都得尽量消除。”

他语重心长地道:“如果只为赶走满人,十年前陛下挥军自塘沽入北京,其实就能办到了……”

这话让不少人两眼圆瞪,传言还是真的!?

当年皇帝挥军入北京,扶立乾隆,在官方档案里没有留下明确的凭据,毕竟此事一般人不太好理解,就连大多数官员都只当是传闻,没想到陈万策却亲口验证。

当然,此时已非往时,国人眼界已开,皇帝所为也利于国人,所以这秘密也没刻意严守了,而陈万策这个部门要办的又是绝密之事,说破一些东西,也利于团结人心。

陈万策再道:“如果再只是驱散腐儒和满清官僚,只要大军挥进,以军管政就不难办到,如此我等之功在哪里!?”

这一问道明了陈万策的立场:扫尽北方的利益阶层,这不是光用军队就能办到的事,而皇帝单独组建这个部门,怕也有这样的用意。不管是满人、腐儒官僚,还是北方工商,统统都是敌人!总之北方现有的利益格局必须被清扫,除了满人和汉人官僚腐儒,抱着前者大腿吸食北人血肉的工商,尤其是晋商集团,更是要清理的重点目标。

目标确定了,就得谈手段,可这目标就让大家犯了难。眼下英华工商正通过北方工商食利中原,这也是推动英华迈过货币改革,健全国体的必要步骤。这个过程怎么也得持续五年甚至十年,在此前提下,怎么收拾北方工商?

最先开口那个军情司出身的官员扬眉道:“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帜,将满人、官僚腐儒和工商打为满人一党,这不就好办了?三者本就是一党,也非我们刻意蛊惑。”

这论调的方向很犀利,以民族大义为名,行扫荡北方利益格局之实。

翰林院的官员却皱眉道:“举民族大义之旗,动静很大,颇难收拾,说不定还会激起民人追究过往之心,害处太多啊。”

这话也在理,之前英华复交趾,就是举起了民族大义的旗帜,强调交趾乃华夏故土,交趾引发的动荡到现在还没平息。

出身商部的官员却道:“两害相权取其轻,跟害处相比,民族大义之旗的利处最佳,如果说还有什么能唤起北人与满清划清界限的,就只有民族大义了。”

有人嘀咕道:“民族大义为权术所用,是不是不太妥当?”

出身枢密院的官员朗声道:“这怎么是权术呢!?一个汉人,他可以不认天道,他可以不认天人三伦,但他不能不认祖宗!不能不认他是汉人!满清燕国公年羹尧在宁古塔聚起百万人丁,隐隐自成一国,不少腐儒都跑去他那里,宁受寒风冻土之苦,也不愿呆在满清治下,不就是心中还存着民族大义么!?我们以此大义划分敌友,这不是权术,这就是大义!”

他再道:“因此,除开满人、官僚腐儒和工商外,北方民人和开眼界的士子都是我们潜在的助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唤起他们的民族大义,激发他们循天道求富贵之心。看满清妖婆之策,是要养大银钱这头狮子,跟官府这头老虎一并吃人。未来满清治下,当真是富者越富,贫者越贫,不像我英华,有院事和舆论为贫者出声求利,贫者就是我英华之友,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广传民族之义!”

军情司的官员也兴奋地道:“不能光看着贫者,还要看更多不平之人。满清此举,以满人、官僚和依附于他们的工商独占大利,堵绝了其他人靠才智谋富贵之途,他们也是我英华的助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满清的桩桩不公广告于世,让所有受苦之人都明白,他们的苦来自于哪里。”

商部的官员凑趣道:“对的对的,这样一来,也可消减北人对我英华工商的怨气。想必满清也会鼓吹国中桩桩不平来自于我英华的压榨,这也是针锋相对,看谁的话能得人心。”

陈万策并众人鼓掌叫好,于是敌友之分和大义名分就已确定了,接下来要议的就剩该采取什么手段。

“我英华要兴兵北伐,得等到西域功成,边疆安定,怎么也得五年之后,为此我们得作十年计,还得分步而来,开初不能太显形迹,暗中行事也得有分寸,因此北方工商先得缓一缓,毕竟我们能与北方来往的途径目前还只有工商。”

陈万策的阶段论获得了一致认同,这一日,南北事务署群策群力,拟定出了一个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培养认同天道之说和天人之伦的精英人才,让他们具备在十年后撑起基层管治和工商来往的能力。这是暗中一手,而明面上的措施,就得跟满清钳制舆论,封闭人心的举措针锋相对。大量散播天道之学的读物,支持满清治下的时政研究,乃至庇护满清加害的知识分子,变其为己用,这些都是必行之策。

第二阶段,满清肯定会进入高压统治阶段,与英华之间的来往受到严格限制,此时满清治下肯定也祸乱频频。英华就得寻找可支持的异己力量,推动他们举起民族大义的旗帜,一方面引为英华所用,一方面不让他们堕入邪教路线,对北方社会造成太大的祸害。

第三阶段就是收官阶段,开始将矛头指向北方工商,汇聚本国的民族主义力量,加上本国工商阶层对北方利益的渴求,将北方工商拉下马来,与满人和官僚腐儒一并打击。而这就得推动皇帝和两院通过合适的法律手段,以法行事,不至于牵连到本国工商,让工商阶级觉得自己也可能是民族运动的受害者。

陈万策本就是借助工商力量完成英华基层改革的大行家,对消灭北方工商有顾全大局的通盘考虑,而这也该是皇帝委任他执掌此事的关键原因。

三阶段论外,南北事务署还总结出了七武器论,这部分的内容属于绝密,民间并不清楚细节,但若干年后,不少人回顾历史,有了自己的总结。

第一武器就是天道之学,包括物理、化学、算学等等。南北事务署推动两国“文化交流”,让民人更多接触这些学说。这些知识不仅能满足民间的好奇心,还是富贵之心,通过若干基础技术的传播,让民人渐渐跟君臣纲常的道学脱节,转而信奉天道无穷,格物致理,数度天下等等道理。

第二武器则是世风,在满清看来满是淫秽之气的英华事物,正是破除满清纲常道统的犀利之物。小说、画册、歌舞,乃至衣帽服饰,民间用度,相互应酬的礼节,英华已酝得纷繁迷眼。让满清民人更惯于英华风物,不仅是培养相关市场,还能让民人对满清官府的道学礼教越来越反感,进而对满清的大义也渐渐存疑,乃至否定。

第三武器是时势,这也跟前两项武器一脉相承,让满清治下民人通过各种途径开眼界,将世界大势告诉他们,将英华争霸全球之势告诉他们,进而推动汉人心生戚戚之感,进而对统治自己的满清政府一分分失望。这武器通过报纸和各类读物相互传递,即便满清下力气管制,可除非封锁工商来往,怎么也挡不住这股大势。

第四则是以天庙、慈善和医药事渗透满清,满清当然会大力禁绝天庙,即便有南北合约在,不敢公开抵制,可私底下推动清流腐儒鼓噪也是必然的。但既然是私底下的动作,大家都可以玩。天庙和慈善事业都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陈万策也要求,南北事务署不能通过这些地方行颠覆之事,可这些事业能在满清治下单独存在就已是胜利,他们足以号召民人回归华夏大义,认可天人三伦。

第五自然是密布于工商和满清官府的秘谍,既有英华所派的,也有英华收买的,通过密谍来把握乃至影响满清官府和工商运转,到清算之日也能握有根据,而借密谍行其他事则更是有利。

第七是对满清军队的渗透,以各类秘密会党影响军队。眼下军队已再非往日面貌,士兵,特别是军官,必须也得认字识理,否则难以成军。枪炮之世下的军队,容不得大字不识,左右不分之人。而一旦认字识理,必然就会有思考,天人三伦这种需要动一定脑筋才能领会的天道也许吸引不了这种人,可民族之分,民族大义,却足以动摇满清治下,这些“半知识分子”心中固有的大义。

第六就更为隐秘了,是化满清治下各种异己力量为英华所用。

圣道二十年的终结,也终结了南北大势的又一阶段,进入到圣道二十一年后,英华一面在西域的大漠和西洋的海面掀起冲天硝烟,一面也开始在北方中原荡起人心的硝烟。

河南某偏僻乡村,一处普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