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传奇-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呵呵,名门望族,要求就是不一样,看样子你还是害怕啊。”
“胡说,我怕什么啊,我是怕耽误了人家女孩子,你说我才参加县试,接下来还有府试、乡试、会试甚至是殿试,这一路下去要多少年时间啊,岂不是耽误人家姑娘了。”
杨廷枢的脸色瞬间变得古怪了。
“老天,清扬,你从哪里来的这些想法啊,难道说科举不能够高中,就不能够成家立业了,要都是你这样的思维,天下还有多少的读书人啊,你是不是不想我们这些读书人娶妻生子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可是最大的不孝。”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目前的心思,主要还是在学业方面的,至少要等到明年的乡试之后,才能够想到其他的事情啊。”
“也是,就你这水平,乡试的解元不可能是其他人了,就等着你了。”
郑勋睿差点没有忍住,历史上崇祯三年应天府乡试的解元,就是眼前的这位杨廷枢,想不到杨廷枢就在自己的面前,说自己一定是乡试解元,这可真的是大笑话,太有意思的事情了,看样子穿越之后,蝴蝶的翅膀扇动了,细微的改变已经开始出现。
吃饭的时候,郑勋睿没有客气,他隐隐记得,在秦淮河喝酒的时候,杨廷枢也灌了自己不少酒,这次可不能够放过,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
两人对饮,谁也不许耍赖,要说喝酒这方面,杨廷枢还真的不是对手,且不说以前的郑勋睿就可以喝酒,就说这穿越的郑勋睿,不知道经历多少酒精考验了,穿越的时候,这项本事也带来了。
杨廷枢那晚也喝的失忆了,所以信心满满的和郑勋睿两人对酌。
结果很明确,杨廷枢已经喝的趴在桌上了,郑勋睿若无其事,一边的郑福贵看见了,目瞪口呆,想不到自己儿子酒量如此之大,也不知道那一夜醉成那样,该是喝下多少酒。
郑勋睿和郑锦宏送杨廷枢回家的时候,是天刚刚黑的时候,他还是有些心虚的,将人家喝成这个样子了,再说前两日才喝醉,可以说没有完全复原,有醉倒了。
不过到杨廷枢家里的时候,其家人没有丝毫的意见,反而一再邀请郑勋睿有时间到家里来玩,这倒令郑勋睿很不好意思了,真正的好朋友之间,是不存在如此喝酒的,毕竟喝醉了对身体是有伤害的。
回到家里之后,郑勋睿很快做出了决定,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就是府试了,期间他基本不出门了,就在家里温习功课,再说也可以在出售种子方面,帮助父亲,种子基本出售完之后,父亲就要到浙江一带去购买骏马了。
第二十七章亦师亦友
拜见知县大人,这是郑勋睿目前需要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教谕陈洪绶充其量算是他的启蒙老师,真正的先生是知县大人,既然是县试案首,那么他名义上的老师就是知县大人,就好比说府试、乡试和会试的主考官,都是被录取的学子的老师,殿试的三甲,自然称作天子门生了。
第一次来到县衙,郑勋睿很是注意周遭的环境。
首先看到的是照壁,照壁之后就是忠廉坊,也被称作宣化坊,时间过去不长,左边的榜棚上面的榜书依旧还在,郑勋睿终于看见了自己的名字,贴在最前面、最为显眼的位置。
穿过忠廉坊,就是县衙的大门了。
大门两边有守候的衙役,还有门房,双方的职责各不相同,衙役负责守住大门,不准寻常人等随便进入,门房负责禀报。
郑勋睿递上了信札,这是类似于名片一类的东西,当然信札里面还是有些东西的,毕竟这是大明的风气,门房接过信札,脸上马上露出亲切的笑容,说是直接带着郑勋睿去拜见知县大人,不用等候。
跟着门房往里面走,要经过一条长长的甬道,甬道左右两边都有门,左边是县衙的寅宾馆,衙神庙、土地祠、皂班、快班等等,寅宾馆也就是官驿,右边就是县衙的大牢了。
甬道尽头是仪门,穿过仪门就是一个硕大的院子了,这是县衙的前院,道路也宽阔了很多,对面立着一块戒石纺,左边是典使衙,右边是吏舍。
戒石坊后面不远处,就是县衙的大堂了。
郑勋睿当然不会在大堂拜见知县大人的,他首先要到的地方是厢房,在大堂和二堂的中间。厢房是知县大人平日里歇息的地方,也在这里处理一些公务。
作为县试榜首,他将在二堂拜见知县大人。
来到厢房之后,门房笑着说请郑勋睿稍候。
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厢房外面响起了脚步声,礼房的司吏面带笑容进来了。
礼房司吏相当于后世县教育局局长,也有正式的编制,拿着朝廷的俸禄做事情,但不是官员的身份,只是吏员的身份。
简单寒暄几句话,礼房司吏恭喜了郑勋睿。
郑勋睿从怀里掏出了信札递上去,礼房司吏很自然的接下了,也难怪,在县衙的六房之中,礼房是最为贫穷的,很少有什么外水,一年上头就靠着县试这件事情。
礼房司吏带着郑勋睿,来到了二堂外面,司吏轻视提醒郑勋睿在外面等候。
很快,二堂里面传来了柔和的声音,让郑勋睿进去,这是知县大人的声音,当然知县大人的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在大堂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声音。
郑勋睿慢慢进入二堂,终于见到了江宁县知县王铎。
这位王铎的简历,郑勋睿是清楚的,书画很是不错,天启二年的进士,曾经在翰林院担任庶吉士,八年时间过去了,现在不过是江宁县六品知县,看样子官运也就是一般。
王铎方方正正的脸上,有着几缕胡须,脸上带着微笑,看着走进来的郑勋睿。
郑勋睿连忙稽首行礼。
“学生清扬拜见恩师。”
“免礼,清扬小友,坐下说话吧。”
郑勋睿吃了一惊,王铎竟然称呼他为小友,要知道此时的王铎,已经接近不惑之年,比他郑勋睿的父亲郑福贵小不了多少,在他的面前完全是长辈和恩师。
“恩师如此厚爱,学生诚惶诚恐。”
王铎看着郑勋睿,眼睛里面露出的是审视的目光,这是长辈对晚辈的态度,郑勋睿毕竟年轻,可以说才刚刚起步。
“清扬,不必客气,你之文章,我很是赞赏,尽管外面穿的纷纷扬扬,都是叫好的,但作为你的老鼠,我也要指出其中之不足。”
“学生聆听恩师指点。”
“文章气势磅礴,运转大气,一气呵成,的确不失为一篇经典文章,可我朝对读书人之要求,重在务实,文章制种,不仅要展现出来一往无前之气势,更要提出实实在在之见解,这才是空前绝后之文章啊。”
郑勋睿内心叹服,翰林院庶吉士果然不简单,何况是足足六年的庶吉士,看问题非常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重在呼吁和赞叹,没有提出实实在在的治理国家的方案,这与明末八股讲究策论是有所违背的,策论就是要针对现实提出真知灼见,特别是在乡试、会试和殿试的时候,尤为重要,厉害的主考官,不会完全沉迷于花样锦簇的文章之中,而会看文章是不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是不是提出了什么真知灼见。
归根到底,也就是于朴实之中见光华。
王铎说出这番话,其实是在提醒他郑勋睿,在接下来的府试和乡试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感谢恩师之提醒,一定铭记在心。”
“孺子可教也,不错不错,十五岁的年纪,如此之谦逊,难得难得。”
王铎笑着站起身来,背负双手,一边踱步一边辇开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来了终不悔,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王铎念诗的时候,郑勋睿头上冒出了冷汗,这是他抄袭的诗词,尽管说是绝世名篇,可在如此气氛之下,实在不合适。
“清扬,你能够随口吟出此等绝妙诗词,不简单了,我就有些奇怪了,你小小的年纪,对于这男女之事,竟然有如此深刻之认识,人生若只如初见,可谓是一语道尽男女之恩爱之情啊,这首诗传遍江宁县,想必马上也要传遍南直隶,如此深厚之情感认识,日后你岂不是要迷倒无数的姑娘啊。”
郑勋睿的冷汗已经流下来,他用袖子偷偷的擦去额头上的汗滴。
这个动作被王铎看见了。
“我还听说,你对于县试案首不在乎,对于作出这等绝妙诗词也不在乎,可有此事。”
“学生不是不在乎,学生是害怕沉湎其中,以至于飘飘然,不知所终了,他人如何议论是他人之事,学生无法干涉,可学生若是不能够有清醒之认识,沉湎于赞誉之中,自高自大,来日遭遇到挫折,那就是他人的笑柄了。”
王铎沉默了,脸上的笑容也慢慢消失了。
二堂里面很是安静。
好一会,王铎才开口说话。
“十五岁的年纪,说出来此番话,有着如此独到之认识,如此清醒之头脑,凤毛麟角,我曾经听说过你以前之事情,看来秦淮河之遭遇、退婚之事,对你是喜事啊,遭遇如此巨大之挫折,能够幡然警醒,继而不骄不躁,视虚名为过眼云烟,独善其身,我都要视你为师了。”
“学生不敢当,学生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在恩师面前,学生自然要恭恭敬敬,遭遇风花雪月之事,学生有时也是放浪不羁的。”
“呵呵,说得好,这读书人若是老板着面孔,一副正人君子之模样,岂不是无趣,我希望你能够保持此等之见识和作风,你在盛泽归家院脱口吟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诗词,显见不是无趣之人。”
郑勋睿不得不吃惊,自己到秦淮河去的事情,看样子王铎全部都知晓,还好自己没有掩饰,巧妙的说出了其中的缘由,看样子这一次拜见王铎,效果非常好。
要说后世去见领导,奥妙更多,学识可不是唯一的打门砖。
“九月你就要参加府试了,应天府府试和其他地方可不一样,要求是很高的,可谓是严酷,你在县试制种有着出色之表现,已经压倒南直隶和浙江其他地方的县试案首,不服气之人是很多的,都等着看你府试之表现,我希望你能够继续发挥才学,在府试上面出头。”
“学生一定努力,感谢恩师为学生争取府试之机会。”
“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依照你之才学,本就不需要耽误时间的,我关心的是你乡试、会试乃至于殿试之情况,和你说的那句话一样,不到金榜题名的时刻,不值得庆贺。”
郑勋睿眨了眨眼睛,没有回答,人怕出名猪怕壮,一旦你小有名气了,说出来的任何话,做出来的任何事情,都是会传开的,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
尽管说大明信息不是很畅通,可是在南京这个地方,还是有所不同的,大家都关注读书人,特别是那些有着不一般文采的读书人,郑勋睿县试之文章,以及这首木兰花令,已经将他慢慢推到了众人的面前,就算是想着躲藏,可能性都不是很大了。
看来真的需要闭门读书思过了,高处不胜寒,自己尚没有任何的积累,可谓是弱不禁风,经受不起重大的打击,何况是在崇祯年间。
告别了知县大人之后,走出县衙,郑勋睿迅速上了马车,叫郑锦宏马上回家去,他本来想着去看看杨廷枢的,此刻也改变主意了,今后有的是时间,想必杨廷枢也清楚他即将参加府试了,时间还是很紧的,回家读书很正常。
第二十八章初步规划
万丈高楼平地而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些基本道理,郑勋睿是非常清楚的,作为公务员身份穿越的人士,这方面他有着独到的见解,死读书是不行的,读死书更是没用,其实大明的科举也有其独特性,绝大部分金榜题名的进士,最终都是将科举的八股文抛弃的干干净净,做官的时候是另外的一套,这八股文就好比是敲门砖,聪明的人用完这块敲门砖之后,立刻抛弃,从头再来,愚蠢的人才会抱着八股文继续啃读,甚至要求其他的读书人也这样做。
穿越大半年的时间了,郑勋睿总结了自己所做的事情,归根到底就是做了一件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放心的事情,那就是推广玉蜀黍和甘薯,他的意思当然不是拯救万民于水火,他还没有那个本事,自己都是形单影孤,急急忙忙去拯救他人,那是开玩笑的事情。
制作的种子,已经卖出去了大部分,这一年来,家里的收入达到了六万两白银,若是其余的种子卖完,最终的收入可以达到八万多两白银,这已经是一笔巨款了,相比较那些大商贾来说,也许不算什么,可是对于郑家来说,非常不简单了。
郑勋睿在家里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威信甚至超过了郑福贵。
制作的种子不是很多,扩大经营的规模需要时间,家里此次制种仅仅能够满足谷里镇和周边的陶吴镇就算是不错了,这种事情不能够着急,总是有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至于说满足整个江宁县的种子需求,估计来年是差不多的,到了那个时候,家里的年收入就可以超过十万两白银了,如此郑勋睿的很多事情就可以着手做了。
江宁县一个县种植玉蜀黍和甘薯,对大明之影响微乎其微,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波动,大明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也正是因为如此,郑勋睿才可以大胆的制种,将这个生意延续下去,制种将成为他的聚宝盆,满足他今后所需要的一切开销。
拜访了王铎之后,郑勋睿回家闭门谢客了。
他一个县试的案首,只可能引发一些人的议论,真正前来拜访的人是没有什么的,毕竟读书人对县试不是特别的重视,人家看重的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闭门在家,郑勋睿做了三件事情,这些都是绝密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够知晓,包括家人都不行,所以他下了规定,任何人不准进入会客室,他需要在里面安静的读书。
三件事情之中,最难的是第一件事情,也就是依靠着记忆,罗列出来崇祯年间的大事记,一直要到崇祯十七年,这是一项艰难复杂的工程,若是在后世,随便打开电脑就可以查询了,可是如今不行,郑勋睿必须依靠记忆艰难的回忆,然后一点点写下来,不可能非常的详尽,可是重大的事情,必须要回忆起来。
崇祯元年到三年,郑勋睿一共列出了五件大事,有些已经发生,有些尚未发生,依照他目前的地位,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事情发生,不可能干涉的。
第一件大事是枚卜大典,也就是会推内阁大臣,这件事情崇祯元年就发生了,钱谦益就是因为枚卜大典被罢官,内阁辅臣钱龙锡遭遇训斥,枚卜大典也引发了内阁的大震动,到崇祯元年底,内阁出现巨大的变动,内阁首辅黄立极、辅臣张瑞图致仕,辅臣李国普辞官,辅臣;来到宗、杨景晨被罢免,辅臣刘鸿训被贬斥发配代州,内阁制种仅仅剩下成基命、李标和钱龙锡三人。
到了崇祯二年,钱龙锡致仕,孙承宗、何如宠和周延儒进入内阁,成基命为内阁首辅。
崇祯三年,温体仁进入内阁,成基命致仕,周延儒成为内阁首辅。
一直到这个时候,大明内阁才进入到相对稳定的时期。
第二件大事情是农民起义的开始,应该说农民起义从万历年间就开始了,天启年间稍微厉害一些,可真正的大爆发,是在崇祯元年,高迎祥、王嘉胤和王佐等著名的农民起义军将领出现,在陕西开始爆发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
第三件大事情是各地的饥荒开始大规模的出现,无数流民出现,加入到农民起义军之中,导致农民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公元十六世纪,是全世界的小冰川爆发的时期,气候异常,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这种大规模的灾荒气候,几乎贯穿整个的崇祯年间,尤为厉害的是崇祯三年到十二年。
第四件大事情是各地军队哗变层出不穷,大明军队是卫所制,军队和农民是完全分开的,军士又被称作军户,其家族中的一名男性世世代代都是军士,父死子承、兄亡弟继,其户籍是兵部直接管辖,不得随意变更,军饷的主要来源是屯田制,明朝中期因为土地兼并,屯田制名存实亡,朝廷不得不开始大量拨付军饷,可是到了崇祯年间,朝廷穷的自己都顾不上了,哪里还有银子拨付给卫所,除开辽东基本能够保证,其余地方是不消说的,往往拖欠军饷好多年时间,军户穷的活不下去,只有哗变了,而哗变的绝大部分军队,也加入到农民起义军之中,导致了农民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战斗力越来越强。
第五件大事情是辽东巨变,后金不断壮大,崇祯二年在狱中的原兵部右侍郎杨镐,因为萨尔浒大战的失败被诛杀,镇守辽东皮岛的右都督、一品武官毛文龙,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袁崇焕斩杀,崇祯三年,袁崇焕同样被朝廷斩杀,一边是后金不断的强大,一边是大明自毁江山,导致后金在关内的肆掠。
整理出来这五件大事请,耗费了郑勋睿接近半个月的时间。
应该说这些事情还非常的遥远,看似于目前的郑勋睿关系不大,可其实是有着巨大关系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基本的规律,只有完全掌握了时局的发展,从中分析出来利弊,决定自身今后应该怎么做,才能够趋利避害、避免走弯路,才能够真正的发展。
郑勋睿整理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自已已经遇见的人,究竟是敌是友,必须要弄清楚。
首先是他已经熟悉的杨廷枢、王铎、陈洪绶、龚鼎孳、刘荣等人,这些人比较好分析,其中的龚鼎孳是他的对手,刘荣甚至算不上是他的对手,不值一提。
其次是可能要接触到的人,这些人包括南京兵部尚书杨成、礼部侍郎董其昌,应天府府尹刘宗周,以及在秦淮河偶遇的钱谦益、杨彝、顾梦麟、吴伟业和张溥等人,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将来肯定是有交集的,是敌是友暂时无法划分。
最后就是女同胞了,包括徐佛家和柳隐等等,这一类不需要分析。
当然家人是郑勋睿最大的依靠,郑凯华和郑锦宏等人,是他将来的铁杆心腹,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整理这件事情比较简单,列出来条目就一清二楚了。
整理的第三个方面的事情,就是文章,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府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都是需要好的文章来起到作用的,否则一切都是白说。
这件事情同样非常痛苦,完全需要记忆和扎实的功底,郑勋睿耗费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不断的依靠着记忆搜集整理文章,进行适当的修改,做好一切的准备。
做完这三件大事请,已经到了八月中旬了,距离府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
这期间没有谁打扰,郑福贵也是告诉家人,凡是来拜访的,或者是邀约郑勋睿出去游乐的,一律都挡在外面,对外就说郑勋睿已经出去游历,计划在八月底回到家里,准备参加府试,前来拜访的人不多,有关郑勋睿出门游历的消息,也很快传出去,慢慢的就没有谁到府上来拜访了,这也让郑勋睿得到了足够清静的时间。
当然郑勋睿也不会忘记其他的事情,他非常的清醒,今后如何发展,目前的他是不能够完全作出来决定的,有些事情也不是他能够做出决定的,实力代表了一切,一个文弱的读书人,尚未取得任何功名的读书人,哪怕你豪情万丈,哪怕你拥有金手指,也不可能发挥出来实实在在的作用,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做,着急没有任何作用。
穿越之后,要么就是过上舒舒服服的日子,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身边美女无数,吃香的喝辣的,要么就是改变历史,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选择,第一条郑勋睿是做不到了,还没有等到他真正开始享受,大明就会轰然倒下,到了那个时候,等待他的要么就是刀架在脖子上,要么就是剃头做奴才了,所以他只能够选择第二条。
艰苦的征途才刚刚开始,郑勋睿有些怅然,他想到了一句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第二十九章银子的作用
需要出售的种子已经不多了,郑福贵总算是安定一些了,连续几个月的时间,他是累的精疲力竭,可是内心充满喜悦,这销售种子,让他的地位在谷里镇和临近的陶吴镇大增,玉蜀黍和甘薯的种子,诸多士绅富户是抢着要,可惜没有那么多种子出售,大家也能够理解,一下子不可能出现那么多的种子,这东西都是一年一年慢慢积累的,所以说大家找到郑福贵说好话,甚至提前将银子送来,保证能够拿到种子。
一直到八月底,所有种子全部销售完毕,郑福禄、郑福寿、郑福海和郑福南等人也帮着开始忙活,他们从郑福贵这里学习到了玉蜀黍和甘薯种植的详细技术,帮忙给其他的士绅富户培训,告诉众人应该怎么种植,有些时候,郑福贵也出去看看指导一下。
突然一下子赚到了这么多的银子,郑福贵还真的有些不习惯了,他首先想到的事情,就是郑勋睿吩咐的起房子的事情,有钱了扩大府邸,这是不用怀疑的,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再说也要给两个儿子留下足够的府邸,就算是他们今后都出去了,可是根还在谷里镇。
其次就是购买土地,这几乎是所有士绅富户不二的选择。
最后就是购买阿拉伯马的事情了,这件事情他也提前联系了,应该说购买三十匹阿拉伯马,难度不是太大,主要是需要有银子,其实在广东福建一带是最好购买的,那里有不少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从阿拉伯走私进来阿拉伯马,以此赚钱为生,不过广东的距离太远,再说也不是很安全,阿拉伯马可不比种子,路上太显眼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关注。
当然最大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还是郑勋睿的婚事,十五岁的郑勋睿应该再次定下婚事了,如今的情形不一样了,已经有好几家上门来试探口气了,想着给郑勋睿介绍本地最为突出的姑娘。
郑福贵内心做出这些决定的时候,还是想着和郑勋睿商议一下,他认为儿子不会反对的。
堂屋,郑福贵和郑勋睿两人在里面。
郑福贵说出来自身安排的时候,郑勋睿一直很安静,听的也很仔细。
郑福贵说完之后,郑勋睿马上开口了。
“父亲说到的所有事情,孩儿也想过,孩儿的婚事,暂时不用操心,孩儿如今要全力准备府试和乡试的事宜,婚事不用考虑太早,若是被那些繁琐的仪式纠缠,耽误时间的。”
“购买阿拉伯马和扩建府邸的事情,可以着手了,如今的气候,修建房屋正好合适,如今的府邸有些小了,将来种子生意做大了,地方是远远不够的,此外今年年底可以考虑,到江宁县县城去买下一处店铺,专门招募人来销售种子。”
“至于购买土地的事宜,我不同意。”
郑福贵瞪大了眼睛,婚事暂时不用着急,郑福贵可以理解,自己的儿子如此的优秀,一定要挑选一家好姑娘,购买商铺也可以,反正家人不用出面,在后面操作就可以了,万不得已之下,郑福贵也可以亲自出面,没有什么了不起,这种子事宜乃是农事,算不得是完全的商贸,再说如此的赚钱,不做是不可能的。
可购买土地的事情,郑勋睿为什么反对啊,士绅富户在当地地位如何,不就是看家里有多少的土地吗,如今耗费一万两的白银,就可以买到上好的两顷地了,多几年的积累,家里拥有几千亩的土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清扬,婚事暂时不说,我是同意的,可这购买土地的事情,是大事情啊,放着这么多的白银在家里也不行啊,土地别人搬不走,日后多种一些地,那是万万年的保证啊。”
郑福贵有这样的认识非常正常,要是没有才算是奇怪了,但郑勋睿是穿越人士,他知道什么是最为重要的,相反家里的土地太多了,对他今后的发展,可能造成影响。
当然这些事情不能够说出来,必须要找到好的理由,否则他不能够武断的反对购买土地。
“可以将一些白银兑成黄金,放在家里,这样保险一些,至于说购买土地的事宜,孩儿认为的确是不妥的,家里已经有五百亩的土地,足够多了,再说这些年的灾荒很多,土地越多,负担就越大,孩儿认为一心不能够二用,父亲日后主要的心思,都在种子方面去了,对土地上的事情,管不到那么多的,若是牵挂太多,身体吃不消。”
“这没有问题,我身体很好,种子的制售和土地的管理,完全能够承受的。”
郑勋睿没有办法了,看来只能够忽悠老爸了。
“父亲,孩儿真正的担忧,没有说出来,俗话说得好,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孩儿祭拜祖宗之后,曾经做过梦,也许是祖宗托梦,告诫孩儿一定要注意,家财不可外露,否则会遭遇到血光之灾,孩儿倒不是很怕,关键是牵连到父母,那就是孩儿不孝了,家里若是买了太多的土地,他人岂能不知道,人家要是眼红了,随便想什么办法算计,那就是麻烦事了,关键是人家在暗处,父亲在明处,可谓是防不胜防啊。”
郑福贵的脸色早就变得苍白了,忙不迭的点头。
“清扬啊,还好你说了,要不然我就准备托人去买地了,既然是祖宗托梦,这地是坚决不能够买了,我早就想着过节的时候,好好拜祭一下祖宗的,要不是祖宗显灵,家里哪里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啊,就依照你说的,我马上去想办法,将大部分的白银都兑换成为黄金,好好的收藏起来。”
说到这里,郑福贵没有忘记提醒郑勋睿。
“清扬,挣下这么多家产,最终都是为了你,有需要用的地方,你尽管支取,不要太节约了,再说家里也不缺银子了。”
郑勋睿苦笑着摇头,这是典型的暴发户的心态,有钱之后,就想着不要节俭了,这样的心态一旦蔓延开来,想要收住就难了。
“父亲,孩儿可不是这么看的,也不是这么想的,孩儿是机缘巧合,才得到了如此的赚钱之道,家里的确是有银子了,可若是人人都是奢侈浪费的,银子再多也经不起折腾的,再说家训之中,也要求子孙决不可奢靡,故而这钱孩儿是不会胡乱花销的。”
郑福贵的头像吃食的公鸡一样,不断点头,老脸也有一些红。
“清扬,我说的意思你误解了,我是说你读书需要花钱,结交朋友也需要花钱,这方面千万不要节约了,再说我也相信你,绝不会乱花银子的。”
如释负重的郑勋睿,走出了堂屋,朝着卧房走去,其实他也没有完全想好,银子究竟该用到什么地方,需要花费银子的地方很多,但时机都不成熟,有些事情做的过分了,甚至会引发官府的猜忌甚至是插手。
府中的下人,每月领取的工钱,已经翻了两倍,可谓是谷里镇最高的,这也让众人更加的忠心,让郑勋睿欣慰的是,所有人对自己得到手的工钱都是保密的,绝对不会说的,譬如说郑锦宏,每月领取到的银子,达到了十两,比知县大人的俸禄都高,郑锦宏本身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