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传奇-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官为了朝廷稳定的大局,不想和他们计较,但他们若是将手伸到淮北来了,那本官绝不会客气,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也不管他官居几品,只要敢插手淮北的事宜,本官就要痛击,不会留下任何的颜面。”

“你本是东林党人,不过看不惯某些事情,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说了一些话,做了一些事情,可惜你的苦心,那些东林党人根本不明白,他们视你为仇訾,不打倒誓不罢休,也正是因为苦心没有能够被人理解,故而你很痛苦,看上去一蹶不振。”

“一个人的信念和信仰,他人是不能够勉强的,本官同样不会勉强你改变信念和信仰,但本官也是有要求的,本官不勉强你,你也不要勉强本官,淮北的很多赋税政策,以及商贸的政策,与朝廷的要求是不一致的,这些都是必须要执行的,不能够有丝毫的改变,你上任之后,不要触及这些方面的事宜,否则本官也不会客气的。”

吴伟业看着郑勋睿,慢慢的开口了。

“大人放心,下官巡按淮北,就发现这些事宜了,下官觉得,淮北的富庶,与这些相应的做法有着很大的关系,下官出任淮安知府,绝不会改变任何的事宜,下官不想遭到万人的唾骂,下官更不想与大人对着干。”

郑勋睿微微叹了一口气,吴伟业说的话,在常人听来是高兴的,但郑勋睿不会高兴,尽管吴伟业说什么都不会改变,但话语之中,已经透露出来无为而治的心态,这同样不是好事情,淮安府绝不能够无为而治。

想着一下子让吴伟业兴奋起来,拼命的做事情,这是不实际的。

吴伟业离开之后,徐望华开口了。

“大人,属下觉得吴大人怕是难以胜任啊,淮安府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

“我知道,明日再给张至发大人和张凤翼大人写信,文坤出任淮安府同知的事宜,一定要得到吏部的敕书,这很关键,让文坤到淮安府去,我才能够真正的放心,吴伟业寻求无为而治的境界,我们不予干涉,只要文坤到了淮安府,那就什么都不用担心了。”

“是,属下这就去写。”

“嗯,写的尽量简单一些,不要有什么解释,就是要求文坤出任淮安府同知,其他的就不要多说了。”

徐望华看了看郑勋睿,没有马上离开,接着开口了。

“属下觉得,大人殚精竭虑,让吴大人来到淮安,可吴大人没有能够领会大人的一片苦心,这说不过去。”

“没什么,吴伟业巡抚淮安,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说话,这很不简单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至于说他是不是能够明白自身究竟错在哪里,那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我们这样做,也是让满朝大人看看,只要是帮助我们的人,不管他面临什么样的处境,我们都不会袖手旁观。”

第四百九十四章摘牌

(感谢诸位读者大大的支持,拜谢了。)

孙承宗终于要离开淮安了。

来到总督府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孙承宗突然有些伤感了,他已经七十六岁,或许离开淮北之后,再也没有机会来了,尽管说身体一直都很好,没有什么大病,可体质的下降是非常明显的,年老体衰,这是正常的规律。

郑勋睿的意思,孙承宗非常明白,他看到了淮北各地的一切,领教了郑家军的骁勇,对于朝廷之中的很多传闻,不是很相信,但凭着不一般的阅历,他担心郑勋睿将来的发展,一旦郑家军强大到一定的程度,那将是什么样的结局,这是谁也说不清楚的。

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孙承宗还是决定,将长孙留在淮安,留在郑家军之中,当然这件事情是不是能够成功,还需要郑勋睿的点头,至于说帮忙郑勋睿说话和呐喊的事宜,孙承宗暂时不会做的,也不需要做了,孙之沆留在了郑家军之中,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了。

进入总督府,孙承宗来到了东林书屋。

站在外面,看着东林书屋四个字,孙承宗脸色很是严肃,站在旁边的郑勋睿,没有开口说话,默默看着孙承宗。

刚刚进入书屋,尚未来得及开口说话,孙承宗就开口了。

“郑大人,老夫有一个建议,这东林书屋的牌匾,可以拆掉了。”

“孙老先生何出此言。”

“这漕运总督府的东林书屋,乃是李三才大人担任漕运总督的时候专门设立的。老夫听说之后,根本是不赞同,东林书院本就是读书人潜心读书的地方。议论朝政是可以的,但若是插手朝廷之中的事情,那就很不合适了,漕运乃是大明兴旺之大事情,在总督府里面专门设立东林书屋,这是何意,难不成历任的漕运总督。还要膜拜东林书院不成,难不成漕运的事宜,也要东林书院插手不成。”

郑勋睿脸上闪过一丝笑容。

“老先生说的是。这东林书屋的牌匾,应该是拆掉了。”

孙承宗看了看郑勋睿,再次开口了。

“郑大人,你出任漕运总督也有两年时间了。一直都没有拆掉东林书屋的牌匾。很多人会感觉到奇怪,不过老夫觉得没有什么,郑大人和朝中东林党人之间的矛盾,老夫也是知道的,要说漕运总督府还存在东林书屋,这不过是提醒,让大人时刻都不会掉以轻心,一段时间这样做是好的。但时间长了未必是好事情,难不成张大人这点自信都没有吗。”

郑勋睿的脸微微有些红。这个孙承宗真的是厉害,居然看出自己保留东林书屋牌匾的含义,两年时间过去,的确没有必要继续留下这个牌匾了,不管是谁看见都不会舒服的,至于说总督府里面其他一些充满文字趣味的听云轩、来鹤亭等等的牌匾,全部都要拆除掉,这些牌匾都是当年李三才担任漕运总督的时候设立的。

漕运总督府是衙门机构,可曾见过京城的六部公房有这些好听的名字,衙门是办事机构,大堂、二堂、三堂、签押房、六房、厢房等等是必须的,外人听起来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取一些充满雅趣的名字,难道想着展现个人的文采吗,官府衙门是展现文采的地方吗。

“郑老先生教训的是,在下明日就撤出一切的牌匾,总督府是衙门,和府州县衙门没有什么区别,弄上这样一些牌匾,倒显得自身很是特殊了。”

孙承宗点点头,终于坐下了。

“老夫明日就要回家了,离开这么长时间,也该回去了。”

“郑老先生这么着急回去,何不继续在淮安逗留一段时间。”

“不用了,一直都住在官驿,给郑大人添了不少的麻烦,再说离家这么长时间,也是要回家去了,郑大人不必挽留,老夫已经决定。”

郑勋睿点点头,低声吩咐身边的洪欣瑜,迅速去准备酒宴。

“老夫有很多的感慨,就不一一说出来了,老夫只能够说,郑家军承担了大明之未来,淮北可以支撑大明之江山。”

郑勋睿眯起了眼睛。

孙承宗的确是厉害,短短几句话,含义异常的丰富,这位历史上驰名的老人,真的是名不虚传,来到淮北的时间不长,看透了很多的事情,而且话语之中隐隐透露出来意思了,不管是提醒还是警告,都不简单。

孙承宗好像知道郑勋睿不会开口回答,继续说话了。

“老夫此次到淮北来,犬子孙鉁、孙子孙之沆跟随前来,他们看到了淮北的一切,也很是感慨,北直隶根本无法和这里比较,孙之沆到郑家军军营观摩之后,向老夫提出要求,恳求进入到郑家军之中,哪怕是做一名扑通的军士也行。”

孙承宗说到这里,稍稍停顿了一下,但没有直接看着郑勋睿。

“孙之沆没有什么功名,不过也读过很多书,老夫曾经想着让其参加科举考试,能够为朝廷效力,现在看来可能性不是很大了,自小以来,孙之沆没有吃过多少的苦,能够进入到郑家军之中磨砺,也是好事情,老夫想来想去,觉得孙之沆的选择也是不错的,故而厚着脸皮求郑大人了。”

郑勋睿笑着开口了。

“孙之沆愿意到郑家军之中,在下求之不得,但在下也有话要说在前面。”

孙承宗点点头。

“郑家军的军纪军规非常严格,不能够违背,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在下历来认为,不管如何强悍的军队,一旦失去军纪军规的约束,那就不可能真正的强悍,而且会成为害群之马,遗祸无穷,故而郑家军将士必须接受近乎于苛刻的约束,其次就是训练异常的严酷,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严酷的训练也是为了将士能够在战斗厮杀之中存活下来,郑家军上至总兵,下至寻常军士,都是要参与到训练之中的,不瞒孙老先生,在下都曾经参与过训练,郑家军之中无人能够例外。”

“训练也有明确的要求,凡是训练不能够吃苦的,无法在要求的时间之内达到目标的,那也是会被淘汰的。”

“孙之沆要求进入郑家军,在下可以表态,让其直接进入,但孙之沆要参加训练,要能够吃苦,更需要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在下也可以保证,孙之沆肯定不会是寻常的军士,虎父无犬子,后面的事宜,老先生不用担心。”

孙承宗心满意足的离开了淮安,郑勋睿亲自送到码头去。

回来之后,郑勋睿马上安排李攀龙,将总督府内的一切牌匾都拆掉,保留起来,这些地方变为了厢房和书房。

拆掉牌匾,本是大事情,可郑勋睿没有宣扬,默默的就拆掉了。

徐望华和郑锦宏等人,早就主张拆掉牌匾的,他们也没有想到,郑勋睿突然就下了命令,不仅仅是拆掉了东林书院的牌匾,包括听云轩、来鹤亭等等牌匾全部都拆掉了。

东林书屋变成了书房,这里依旧是郑勋睿办公的地方,只不过徐望华和郑锦宏等人进去的时候,感觉不一样了,在徐望华等人看来,这预示着郑勋睿已经没有将东林党人看在眼里,有了轻松对付东林党人的办法。

吏部的敕书终于下来了,文坤出任淮安府同知。

这是一个令很多人吃惊的任命,要知道文坤没有任何的功名,甚至连生员的功名都没有得到,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之时,才到总督府做事情,不过两年左右时间,却成为了正五品的淮安府同知,换做其他人想都不要想,也就是在郑勋睿的身边,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文坤的特殊身份,也让众人服气,谁叫文坤的妹妹是郑勋睿的夫人呢。

当然文坤的能力,漕运总督府官吏以及淮北各级的官吏是服气的,特别是在主持总督府刑房和户房事宜的时候,文坤能够承担责任,明辨秋毫,果断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文坤到淮安府上任去了,是带着特殊的使命去上任的。

文曼珊当然知道了这件事情,不到两年的时间,她看着哥哥文坤一步步的高升,从总督府刑房的司吏到总督府的知事,如今居然是淮安府同知了,正五品的官员,记得当年爷爷文震孟最为担心的就是后代之中,没有能够考中科举,如今没有功名的文坤,成为五品的官员,准备大概能够安慰文震孟的在天之灵了。

文曼珊也有些担心的,郑勋睿回到家里之后,她专门说到了文坤的事宜,觉得文坤没有什么功名,却出任了淮安府同知,不知道其他人会怎么看,郑勋睿回答很干脆,文坤有着不一般的能力,比起那些依靠科举高中的官员,要强很多,学识不够可以平日里加强学习,能力不足才是致命的。

文曼珊不会这样认为,她认为文坤是依靠了夫君才有今日之前途的。

文曼珊肯定是有些不好意思的,郑勋睿的姐夫赵单羽和梁兴力二人,有生员的功名,迄今不过是总督府七品的督催御史和巡漕御史,自己的哥哥却成为了五品的官员,故而只要有时间,文曼珊就会在郑勋睿的面前提到梁兴力和赵单羽两人,而且力主要两位姐姐郑玉华和郑晓玲到淮安来,不必在江宁县守着了。

第四百九十五章劝解家人

文坤出任淮安府同知,这年事情还真的给郑勋睿招来了麻烦。

郑凯华亲自带着郑玉华和郑晓玲来到了淮安府城,因为文曼珊给他们写信了,说是家眷还是要到夫君的身边来生活,梁兴力和赵单羽长时间在淮安府城,尽管相聚不是很远,但因为事情太多,就是春节的时候都没有时间回去。

文曼珊说的当然是在理的,春节郑勋睿都没有在家里,正在复州和后金鞑子厮杀,梁兴力和赵单羽等人就更不可能回家了,要说两人的日子过的也很是辛苦,碍于郑勋睿的地位,他们不敢公开的纳妾,更怕得罪了家里的夫人,那肯定没有好日子过,郑玉华和郑晓玲要是在郑勋睿面前说些什么了,那他们不死也要脱层皮。

细心的文曼珊当然知道这一切,这么多年过去,她早就不是当初那个青涩的少女了,加之徐佛家进入府邸之后,多次的聊天,也让她更加明白了男人的心思。

梁兴力和赵单羽都有单独的府邸,虽说不是很大,但生活足够了,故而郑玉华和郑晓玲来到了淮安府城,马上就成为了女主人,她们和孩子不用住在总督府,但郑凯华是必须住在总督府的。

郑凯华的气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俨然是南京有名有姓的士大夫了,而且家境极为殷实,谁也不知道郑家到底有多少钱,就连周冰燕都不是特别的清楚,这方面恐怕只有郑勋睿是真正知道底细的,俗话说得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郑凯华对郑勋睿是非常尊重的,一切都按照郑勋睿的要求做,当然牵涉到家里的事情。郑勋睿几乎就没有说过什么,都是郑凯华做主,但有一点郑勋睿一直都是坚持的,那就是制售玉蜀黍和甘薯种子的事宜,不能够外传,至少目前不能够传出去。必须是郑家单独掌握这个技术,其中的原因,郑勋睿没有解释,郑凯华也不会询问。

郑勋睿家眷的用度,全部都是从家里拿出来的,郑凯华每年拿出来五万两黄金,折合近六十万两白银,这么多的银子,肯定是用不完的。郑勋睿曾经说过少拿一些,但郑凯华不听,每年年底的时候,就会专门送来黄金。

郑勋睿的俸禄也不低,按照淮北各级官府执行的俸禄,郑勋睿每年能够拿到的银子,大约在两万两白银左右,这些白银。郑勋睿从来没有经手,全部都是夫人文曼珊帮助领取的。所以说起来,文曼珊等人的日子是过的非常舒坦的,从来不需要操心缺少钱粮。

也幸亏是郑勋睿完全的放权,对于家里的开销不闻不问,这让郑凯华和文曼珊迅速的成长起来,郑凯华的生意已经做的非常大。特别是依托漕运,有一段时间几乎是垄断了北方的丝绸生意,不知道赚取了多少的银两,文曼珊则是出身士大夫的家族,以前对于钱财没有多少的概念。后来也学会理财了,在府里定下了很多的规矩。

所谓家和万事兴,郑家眼看着成为一方的望族,整个的家族,都因为郑勋睿的崛起,得到了巨大的好处。

郑凯华此番亲自带着两个姐姐和侄儿侄女到淮安府城来,是有事情要和郑勋睿商议的。

郑勋睿和郑凯华两兄弟的交谈,在总督府后院的书房,文曼珊等人是绝不会打扰的。

兄弟之间的交谈,没有那么多的客套,说话都是很直接的。

“哥哥,两位姐夫的事情,我本来不应该过问的,不过这一次两位姐姐也有些看法了,她们总是觉得哥哥偏向于文家,文坤成为了淮安府的同知,已经是正五品的官员,可两位姐夫都还是七品的官员,而且是很多年了,这让两位姐姐有些抬不起头来,两位姐姐和我说过这件事情,她们不好直接开口。”

郑勋睿的神色有些严肃,其实他也不想这样,不过梁兴力和赵单羽两人的能力,的确是比不上文坤,从提拔的角度来说,他提拔和举荐一下梁兴力和赵单羽,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可在淮北不行,淮北的官吏,每个人都有扎扎实实的任务,在位置上就要老老实实的做事情,尸位素餐肯定是不行的,归根结底,梁兴力和赵单羽两人都还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若是真正独立负责一个地方了,很多事情是难以做好的。

更加要命的是两人的身份太特殊了,不管在淮北什么地方,就连徐望华等人,都不会轻易得罪的,如此的情况之下,要是让两人真正去负责某一个地方了,那就是郑勋睿自找麻烦。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郑勋睿宁愿让梁兴力和赵单羽在身边。

但这些话,郑勋睿轻易是不会说出来的。

“凯华,你还有什么想法,一并说出来。”

郑凯华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了。

“前些日子,我带着冰燕回去了一趟。。。”

郑勋睿皱起了眉头,郑凯华马上不说了。

郑勋睿已经知道郑凯华想着说什么了,是周延儒的事情,这件事情早就有人说过,那就是前任内阁首辅温体仁,温体仁已经在一个月之前去世,尽管说温体仁担任内阁首辅的时候,没有做出多少的大事情,可不管怎么说,都是稳定了朝局,而且内阁能够在商议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统一意见,如今的内阁首辅张至发,已经表现出来懦弱和缺乏能力,这样的人出任内阁首辅,朝局绝难得以稳定,时间长了,肯定会引发太多的矛盾。

举荐周延儒出任内阁首辅,可不是嘴上说说的事情,李岩和红娘子的事宜,包括吴伟业的事情,郑勋睿敢于大胆拍板,那是因为影响不是很大,至少对于朝局不可能有什么影响,甚至是没有影响,但周延儒出任内阁首辅就不一样了,那是完全影响朝局的事情,且不说朝中大人怎么想,就说皇上的内心,也不一定满意的。

郑勋睿不得不解释这件事情了,于公于私他都要将话说清楚。

“凯华,二姐夫和三姐夫的事情,今日暂时不说,周大人的事情,我是必须要说的。”

郑凯华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郑勋睿看在眼里,明白一切,郑凯华肯定是想着后台越硬越好,那样他今后就能够无所顾忌了。

“我现在是漕运总督,而且被敕封为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右都御史,依照我这样的年纪,能够到这一高位,可谓是前无古人,可你以为我在这个位置上面,没有人嫉妒吗,那是不可能的,我必须时时刻刻注意来自于四周的暗箭。”

“要说皇上不忌讳,那是不可能的,但我行得正,不管是皇上还是朝中的大人,都是无可奈何的,但若是我举荐周大人出任内阁首辅了,你想想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内阁首辅是周大人,我控制了淮北等地的局势,更是直接控制了漕运,皇上会怎么想,朝中的大人会怎么看,到时候怕是不用他们在后面暗算,周大人和我之中的一人,就要遭受到算计和惩处了。”

郑勋睿说到这里的时候,郑凯华的脸色已经发白了。

尚未等到郑勋睿说完,他就忍不住开口了。

“哥哥,其实我在江宁县就听到一些议论了,说是哥哥是效仿唐朝的藩镇割据。。。”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壮大自身的实力。”

郑凯华的脸色有些发白,他当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自身有了足够的实力,就算是皇上想着如何,那都是不行的。

很快,郑凯华的神色变得凝重,多年经商,他经历了太多的事情,闲暇的时候,也看过不少的书籍,特别是在郑家开始兴旺起来的时候。

“哥哥的意思,我明白了,岳父大人的事情,我不会再说了。”

“你明白就好,回去之后,好好京营家族的生意,做的越大越好,做生意的同时,多注意结交一些关系,特别是那些有实力的商贾和士大夫,前往不要去理睬东林党人、复社和应社的读书人。”

一天之后,郑勋睿再次在总督府后院设宴,这一次完全是家宴,郑凯华、梁兴力、郑玉华、赵单羽和郑晓玲全部都参加了,包括诸多的侄儿,郑锦宏和玉环也参加了,也包括三伯郑福海的小儿子郑凯涛。

当然也少不了文坤。

这次的宴会上面,郑勋睿表明了观点,包括为什么会提拔文坤,包括对梁兴力和赵单羽的评价等等,郑勋睿说的很是直接,没有遮遮掩掩,他在家族之中的地位已经是至高无上,说话没有必要那么客气,很多时候实话实说,对于家族的任何人来说都是有利的。

郑勋睿的话语,让所有人震撼,包括文曼珊等人,文曼珊等人是知道的,郑勋睿非常注重亲情,时时刻刻都想着家人,多年来的所作所为,也表现出来这一点,但在照顾家人的同时,郑勋睿还是注重原则的,不会一味的纵容家人,也看重每个人的能力,有什么能力就做什么事情。

这一次的宴会,在郑家和文家都产生了很大的震撼,也是这一次的宴会之后,两个大家族的人,都明白了郑勋睿的良苦用心。

第四百九十六章协议算什么

大半年的时间过去,大明朝廷没有出现任何的异动,这让皇太极忍不住了,尽管他明白想要大明朝廷出现内讧、乱起来的计划,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可若是这样等下去,万一若干年之后,大明朝廷没有任何的异动,那岂不是白白浪费了时光。

也就在这个时候,大明北方流寇再次壮大的消息传到了沈阳。

敏锐的皇太极,很快就发现了机会。

崇祯九年入关劫掠,结果是大清国遭遇到了失败,崇祯十一年初,郑家军趁着大清国勇士攻打朝鲜的时候,突然占领了复州等地,让皇太极的计划泡汤,可以说在大清国成立之后,面对大明王朝的战斗,就没有得到以前那番的辉煌,这是皇太极无法忍受的。

大清国的将士,一切都是依靠武力来说话的,皇太极登基成为大清国的皇帝,大部分的缘由还是在战场上的厮杀,当然也有内部的很多较量,但登基当皇帝了,并不意味着位置就非常的牢固了,若是长时间没有什么作为,内部还是会有其他的声音。

大清国地处北边,不过九月的时间,就已经是寒气袭人,这样的地方,想要大规模的发展,可能性不是很大,大清国真正的目的还是在南方和中原,只有推翻了大明王朝,彻底占据了南方和中原,大清国才能够真正的发展起来。

协议签订的时间不长,大清国也没有真正的付出什么东西,相反因为辽东的互市,大清国得到了粮食以及盐铁方面的补充,可以说是养精蓄锐。

这个时候入关,展示大清国的威力。机会是合适的,并且能够劫掠大量的钱粮和人口。

至于说签订的协议,在皇太极看来根本不算什么,也不需要遵守。

代善、豪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阿巴泰、阿拜、阿达礼、杜度等人悉数集中在大政殿的左侧。

范文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人,集中在大政殿的右侧。

这两帮人之间,地位不可能一样。代善等人是仰着头的,不会与范文程等人主动说话,而且他们相互交谈的时候,也都是用满语说话,多铎对范文程更是不屑,曾经因为抢夺范文程的夫人遭遇到皇太极的训斥和惩戒,多铎内心对范文程有着很大的意见,按照满八旗的规矩,旗主看上下属的妻妾。那是可以直接迎娶的。

这两帮人之间也不可能调和,范文程等人是汉人,地位一般,按照道理说见到代善等人,是必须要低眉顺眼的,可惜满人权贵实在不将他们汉人当作人看,那也就不可能有相当融洽的关系了。

皇太极在正黄旗甲喇章京杨古利、一等梅勒章京图赖,以及一等侍卫索尼等人的簇拥下。来到了大政殿。

看这个阵势,谁都知道是要商议大事情的。但不可能是非常机密的事宜,大清国机密的事宜,汉人之中除开范文程,其余人是没有资格参与的。

坐到金銮宝座上面之后,皇太极看着范文程开口了。

“文程,说说大明的情形吧。”

范文程抱拳行礼之后。走到中间开口了。

“大明朝廷并不平静,河南、山西、湖广等地的流寇肆掠,这皆因为大明官府收取赋税,让农户无法生活,故而更多的人参与造反。漕运总督郑勋睿一直驻扎在淮安,尽管远离京城,但也遭遇到弹劾和算计。。。”

范文程不可能知晓那么多的情报,但他能够根据掌握的情报,做出准确的分析,这方面是他的强项,所以此次介绍大明京城以及各地的情况,也是能够把握住重点的,范文程禀报的过程之中,所有人都听的很是仔细,他们需要从这些情报之中获取信息,当然不是获取到大明朝廷的信息,而是从中知晓,是不是自身又要承担什么任务了。

范文程禀报完毕,皇太极马上开口了。

“朕最为关心的是大明流寇之情况,朕知道你们看不起流寇,认为都是乌合之众,可你们为什么不想想,大明朝廷一心应对流寇的骚扰,岂不是顾不上辽东以及边关的局势,若是大明朝廷真正彻底剿灭流寇、稳定内部了,大清国岂不是遭遇更大的麻烦。”

本来还在小声议论的多尔衮等人,马上安静下来了。

“大明内部的不稳定,就是我大清国的机会,朕可不会坐等机会流失,一旦我大清国勇士此刻入关,那么大明的那个崇祯皇帝,就要抽调大量的兵力护卫京城,明军不敢与我大清国的勇士交手,但也不敢离开,如此情形之下,流寇岂不是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只要流寇继续在大明北方和南方作乱,大明朝廷就不要想着能够安稳。”

“汉人习惯于谋略,这方面大清国的满人也要多多学习。”

“至于说大明的那个漕运总督郑勋睿,以及其麾下的郑家军,朕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郑家军占领了复州和旅顺等地,的确给我大清国造成了很多的麻烦,但这也不是致命的威胁,郑勋睿与毛文龙不一样,朕分析其目的是占领地盘和固守,毛文龙做事情没有条理,朕才会头疼,郑勋睿就不同了,做事情是经过了充分的分析和预判的。”

“盖州、耀州和海州等地,必须要固守,不要主动挑衅,只要能够坚守,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至于说辽东和边关,朕看平静的时间太长了。”

皇太极的话语有些矛盾,但也是没有办法才说出来这些话语。

“朕已经决定了,由睿亲王多尔衮统领十五万大军,攻打大明,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怀顺王耿仲明三人跟随睿亲王作战,三位统领的五万汉军,一律听从睿亲王的指挥。。。”

大政殿内非常的安静,这种作战部署是第一次,皇太极居然要求汉军跟随作战,这在以往是不可能的,尽管皇太极表面上信任孔有德等人,但内心是防备的,三人率领的汉军,基本都是驻扎在沈阳和辽阳等地,看上去是担负了众人,实则处于满八旗的监督之下。

此番多尔衮率领十万满八旗和五万汉军出战,规模是宏大的,满八旗与汉军联合作战,这里面需要协调的事情太多,应该是不利于作战的。

范文程低下头,看不清脸上的神情。

皇太极布置完毕,留下了代善、多尔衮、多铎和济尔哈朗几位亲王,当然还包括范文程。

“十四弟,此番作战至关重要,必须给与大明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