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传奇-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清国有一个很为奇特的情况,那就是满八旗,满八旗下面的军士,绝对服从旗主的命令。但不一定服从皇上的命令,这是长期形成的局面,皇太极也下定决定改变,经过了诸多的努力,但目前的现状还远没有达到乐观的程度。

正蓝旗旗主、肃亲王豪格,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正白旗旗主、睿亲王多尔衮,镶白旗旗主、豫亲王多尔衮,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以及由亲王被降为贝勒、后又提升为成郡王的镶红旗旗主岳托等人,悉数来到大政殿。

满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为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其余皆为下五旗,上三旗的地位是高于下五旗的,皇宫之中的侍卫。悉数出自于上三旗,其余下五旗的军士,是没有资格进入到皇宫出任侍卫的。

皇太极亲掌正黄旗和镶黄旗,儿子豪格掌管正蓝旗,上三旗皆为皇室直接掌控,应该说力量是很大的,加上济尔哈朗和代善等人,是服从皇太极的。这就预示着满八旗之中的五旗是忠于皇太极的,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让皇太极的地位是异常稳固的。

皇太极一直都有些担心多尔衮和多铎,这里面有深层次的原因,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战斗力的确是不错的,目前这样的担忧稍微小了一些,永宁之战,骁勇的镶白旗遭遇惨败。元气大伤,这让多铎的力量极大的被削弱了,不得不收敛一些了,要不然皇太极怒斥多铎,说不定多铎会反抗。

去年的战斗。损失最为惨重的是镶红旗,为此镶红旗砌筑岳托颇多怨言,甚至产生了极端的心理,遭遇到了皇太极的惩戒,差点就失去了镶红旗旗主的位置。

当然皇太极不愿意这样的情况出现,他宁愿满八旗不受到任何的损伤。

大清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异常的复杂,皇太极深知其中的奥妙,他能够团结和利用所有的力量,逐渐控制整个的大清国,也的确是不简单了。

众人进入大政殿的时候,皇太极的脸色极其的严肃。

范文程进入大政殿的时候,多铎有些不自然,当然范文程还是老老实实的给皇太极和诸位亲王、郡王行礼,这是规矩,可不能够乱套了。

众人全部到齐,皇太极脸色严峻的开口了。

“朕派遣杜度到大明京城去议和,想不到满人之中的议论很多,都是说朕无用的,这些话语,朕不会在乎,可你们之中若是出现这样的议论,或者有这样的认识,朕就真的是痛心了,若是你们都不能够明白朕的苦心,这大清国的未来还有什么希望。”

皇太极开头的几句话,让代善等人都低下头了,他们当然是有些看法的,大清国的实力没有遭受多大的打击,完全没有必要和大明朝廷议和,这议和之后,签下一纸文书,岂不是束缚了自身的发展,要知道大清国处于北方,土地贫瘠,这么多年的发挥,绝大部分都是依靠到大明关内劫掠,或者是征服蒙古部落,获得巨大财富的。

一旦大清国与大明朝廷议和了,那满八旗的子弟就不能够随便入关,这财富从何而来,所有满人权贵的利益岂不是遭受到侵害了。

包括代善和多尔衮等人,都是不会站在大清国大局方面考虑的,他们不需要思考这些问题,他们所关心的就是自己麾下的正红旗和正白旗如何的发展壮大,至于大清国的事情,该由皇太极来考虑。

“朕派遣杜度等人前去和大明的崇祯皇帝议和,表面上是我大清国软弱了,其实不然,朕常常要求满人多看书多学习,《老子》中有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物过刚则易折,善柔方能不败。”

“朕希望你们好好理解其中的意思,我八旗子弟一向以奋勇而闻名,这与诸位有着很大的关系,你们都是战场上的勇士,奋勇拼杀,从不退缩,可仅仅凭着这样的勇气,就能够打败大明朝廷,就能够入主中原吗,朕看你们从来没有想过有些事情。”

“很多的事情,是需要以柔克刚的,那样才能够真正达到目的。”

“有人说明军战斗力孱弱,八旗子弟可以一鼓作气,杀进关内,甚至是直捣黄龙,拿下大明的京城,而后图谋大明南方的大片地域,朕希望这样的认识,不会出自于你们的心里,大清国的力量的确是壮大了,可实际情况如何,你们应该清楚,实事求是的说,我大清国还没有足够的实力灭掉大明朝廷。”

“战斗厮杀依靠的是什么,一方面是军队的强盛、将士的骁勇,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足够的钱粮,两者缺一不可,我大清国是不是有足够的钱粮支撑如此大的战斗厮杀,这一点难道还需要朕做出解释吗。”

皇太极说到这里的时候,眼睛里面射过一丝凌烈的光芒。

“明军之中郑家军的强悍,已经从几次的战斗厮杀之中表现出来,朕也想着彻底剿灭郑家军,除掉这个心头大患,可是不是派遣八旗子弟,就能够完全剿灭郑家军呢,你们之中若是有谁有如此的勇气,朕答应你们,领着麾下的将士去厮杀,可想着朕派遣十余万八旗子弟去剿灭郑家军,肯定不行,朕可不想因为全力剿灭郑家军,而毁掉我大清国的基业。”

“既然不能够派遣大军前去围剿,又不能够眼睁睁的看着郑家军强大起来,那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表面上的示弱,就是让大明的崇祯皇帝彻底放心,认为大清国已经不构成威胁,认为北方的局势已经完全稳定下来。”

“功高震主,大明的崇祯皇帝,气量狭小,更是缺乏能力,岂会容忍强悍的郑家军为他人所指挥,如此情况之下,会发生什么事情,朕就不想多说了。”

。。。

众多的亲王、郡王都离开了大政殿,唯独范文程留下来了。

皇太极所布下的这一大盘棋,其中有范文程的功劳,范文程本就是汉人,了解汉人的脾气和秉性,挑起汉人的内斗就是范文程的建议。

“文程,你认为大明的内乱需要多长的时间,朕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啊。”

“皇上,奴才预计,最多也就是一年左右的时间,一旦边关稳定下来,就算是大明的崇祯皇帝能够忍受,大明朝廷的那些大臣也不会容忍郑勋睿掌控郑家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郑勋睿年纪轻轻,就有了如此大的功劳,肯定会引发他人的嫉妒,奴才已经派人进入到大明京城去了,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在大明京城散布流言的,若是大明京城流传出来郑勋睿要造反的传闻,奴才以为,大明的崇祯皇帝肯定是坐不住的。”

皇太极点点头。

“文程,你的这些看法,的确不错,朕接触到的诸多汉人,喜欢内讧,就说这些汉兵,都存在此等的问题,一年的时间不算是很长,抓获的那些朝鲜人,彻底稳定下来,差不多也是一年左右的时间。”

“皇上,奴才有一件事情,不知道当做不当做。”

“说说吧,什么事情。”

“奴才想着给豫亲王请罪,豫亲王的管家被斩杀,都是奴才的过错。”

皇太极看着范文程,微微摇头。

“文程,你想的太多了,这样的事情不需要去做,只要你忠心耿耿,大清国是不会委屈你的。。。”

皇太极的话尚未说完,范文程额头上就出现了汗滴,他的小心思被皇太极看透了。

第三百八十一章以不变应万变

皇太极派遣使者专门到大明京城议和,拿出三百万两白银赎回武英郡王阿济格,同时让出了大凌河城,更加关键的是皇太极对大明朝廷俯首称臣,这些消息传到淮安之后,民间没有多少的反应,毕竟淮安没有遭受到后金鞑子的侵袭,不过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读书人,反应倒是很强烈,甚至一度集会大肆的声讨。

这其中钱谦益和黄道周两人的表现是比较激烈的,黄道周专门从福建赶到了苏州,在东林书院授课的时候,重点说到了后金议和的事情,黄道周认为朝廷不应该接受后金以及皇太极的议和,皇太极已经于崇祯九年登基称帝,其野心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想着有朝一日推翻大明朝廷,称霸中原,朝廷应该趁着这个时机,狠狠的教训后金鞑子,唯有剿灭了后金鞑子,才能够让皇太极真正的臣服。

钱谦益是完全赞同黄道周的观点的,他的想法甚至更加激进一些,认为朝廷之中的某些大人接受后金所谓的议和,就是贪生怕死,就是纵容后金鞑子,就是出卖祖宗,难道区区的三百万两银子,就能够买去大明王朝的尊严。

一时间南方的东林士子群情激奋,大有准备声讨内阁的意思了。

不过这样的风潮,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平息下来,据说南京兵部尚书刘宗周大人,专门找到了黄道周和钱谦益,几番交谈之后,局面逐渐的安静下来。

至于说这里面究竟是什么原因,外人是无从知晓的。

徐望华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是真正着急的。

郑勋睿早就得知了消息,京城的暗线在第一时间就将情报送到淮安来了。包括皇太极派遣谁到京城来议和,以及是谁负责此次议和的交谈等事宜。

南京和苏州等地的情形,更是源源不断汇总到郑勋睿这里来了。

郑勋睿的重心,已经转移到筹备火器局方面,汤若望和薄玉等人已经来到淮安,南京礼部右侍郎毕懋康。也愿意协助火器的研发事宜。

如今就等待杨廷枢的操作了,想不到这个时候,京城传来这样的消息。

足足两天的时间,郑勋睿哪里都没有去,一直都在东林书屋,分析皇太极的目的,此次的议和是皇太极主动提出来的,而且派遣了安平贝勒杜度,可见皇太极是重视此事的。而且在最终达成的议和协议之中,皇太极明确表示臣服大明朝廷,让出辽东的大凌河城,表示不会继续在辽东有任何挑衅的行为。

与此相对于的是,朝廷在收到杜度带来的三百万两白银之后,释放了武英郡王阿济格,以及其他的后金鞑子。

两次的商谈,皇太极拿出了一千三百万两白银。

不过第二次的议和与第一次的谈判比较起来。有了很大的不同,第二次的议和。皇太极明确表示了对大明朝廷的臣服,这可不是一般人会做出的让步,相比较来说,皇太极做出的这个姿态,让皇上可能更加的高兴。

可惜郑勋睿不是这样看的。

成王败寇,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实力才能够决定一切,皇太极的实力没有遭遇到多大的损耗,年初进攻朝鲜,劫掠无数的钱财和人口,实力明显得到增强。从其中拿出来三百万两白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不会伤筋动骨。

至于说口头上的承诺,要是谁真正相信了,那就是不择不扣的傻瓜了。

南京和苏州那些东林士子的动向,郑勋睿是不关心的,这些人无非是瞎嚷嚷一阵子,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朝廷已经做出决定的事情,事后来评论和抗议,等同于事后诸葛亮,再说钱士升和侯恂等人本就是东林党人,他们在内阁商议的时候,都表示同意了,下面的东林士子站出来嚷嚷,岂不是自打耳光。

徐望华进入到东林书屋的时候,郑勋睿的神情是轻松的。

有着着急的徐望华,尚未等到郑勋睿开口,就径直开始分析了。

“大人,属下这些日子分析了后金议和的事情,觉得情况不是很好,属下刚开始认为,皇太极前来议和,目的就是为了阿济格的,可这些日子分析情况之后,觉得不是这么简单的。”

“徐先生,不用着急,慢慢说,天塌不下来。”

徐望华显然还是有着着急。

“属下认为,皇太极如此做,是想着让朝廷放松警惕,其让朝廷放松警惕,应该是有两个目的,其一是能够缓和一段时间,其二是观望我大明朝廷是不是会出现变故。”

郑勋睿微微点头。

“徐先生,其实你已经回答我上次提出来的问题,功高震主,以及伴君如伴虎。”

徐望华的身体颤抖了一下。

“原来大人早就分析到其中原因了。”

“徐先生,你想想,皇太极能够登基称帝,能够征服草原诸多的部落,能够得到草原部落和满八旗的拥戴,创建大清国,岂是那么简单的人物,在自身的实力并没有遭受多大损害的情况之下,凭什么对朝廷俯首称臣,若是有今日的俯首称臣,当初为什么会登基做皇帝。”

“大人,属下也正是担心这一点啊,皇太极此番的议和,其目的怕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想着让我大明朝廷陷入到内乱之中,至少想着让郑家军遭遇到算计。”

“不错,这正是皇太极可怕的地方,想必皇太极是清楚我大明朝廷内部纷争的,也算准了朝廷内部会出现内讧,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利用我大明的内讧,来削弱郑家军的实力,皇太极的确是厉害啊。”

“大人,属下以为,皇太极这等歹毒的心思,应该被揭露出来,否则真正让皇太极得逞,朝廷出现巨大纷争,后果怕是无法挽回。”

郑勋睿笑了笑,看着徐望华开口了。

“徐先生,你我距离京城如此之远,都能够分析到皇太极歹毒之心思,难道朝中的内阁诸位大人分析不出来其中缘由吗,这怕是不大可能,既然有人能够分析到其中的缘由,却无任何的消息传出来,这里面的蹊跷,岂不是很明确吗。”

徐望华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了。

“属下实在是不明白,朝中有些大人,为了一己之私利,抛却了伦理,抛弃了江山,他们究竟想干什么,难道眼睁睁看着大明江山毁于一旦,他们内心才舒服吗。”

“徐先生,不用激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出现这样的事情,不算什么的,朝中的党争已经成为痼疾,短时间之内是难以消除的,除非是大动干戈。”

徐望华的神色数次变化,最终变得平静了。

“属下明白了,大人高瞻远瞩,早就预料到了一切,属下佩服之至。”

“这些话就不用说了,皇太极已经出招了,这招出的是很不错啊,稳准狠,抓住了要害点,大概皇太极此刻正在等候好消息吧,等候我大明朝廷出现内乱,等候功高震主的情形出现,如此情况之下,我们不能够慌张,不用过于看重此事,该干什么依旧干什么,以不变应万变,相对来说,皇太极才是我们真正的对手,至于说朝廷里面的某些大人,我还真的没有看在眼睛里面。”

郑勋睿的自信,影响到了徐望华。

“大人如此说,属下就放心了,今年第一期的漕运马上就要开始,属下这段时间重点考虑漕运的事宜。”

“嗯,漕运的五十万石粮食,必须保证安全运抵北方,此外其余的三十万石粮食,其中的十五万石运送到陕西,十五万石运送到蓬莱,告诉驻扎在蓬莱的王允成,必须在最快的时间之内,将十万石粮食运送到旅顺去,如何分配这些粮食,那就是杨贺、顾梦麟和曹驰等人需要操心的事情了。”

“是,洪门的事宜,属下建议文坤直接负责,徐吉匡协助,属下已经告诫过洪明成,不能够完全用江湖义气来统领洪门,还是要想方设法吸纳一些读书人,这样洪门才有可能很好的发展起来的。”

“文坤主要负责刑房和仓储的事宜,事情已经很多,恐怕忙不过来,洪门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事宜,到了下半年,洪门就要开始承担重任了,如此情况之下,还是请徐先生负责洪门的事宜,这个徐吉匡究竟如何。”

“属下认为徐吉匡不错,有能力,只是徐吉匡当初为什么会投靠大人,属下不是很清楚,因而不敢让其知道机密事宜。”

“谨慎一些好,徐吉匡突然转变态度,我也不是很明白其中的奥妙,还是需要时间来多多观察,不过这个观察的时间,也不能够太长了,我看以半年为限,若是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下半年就可以大胆放手使用了。”

徐望华离开之后,郑勋睿的神情变得更加的轻松。

皇太极的确会想办法,而且是能屈能伸,不过可惜的是,皇太极没有估计到他郑勋睿的能力,若是这点阴谋诡计都无法应对了,那郑勋睿这些年也不可能有着如此显赫的成绩,皇太极过于的一厢情愿了。

第三百八十二章必须搬迁

上任不过几天的时间,杨廷枢就感觉到头都有些大了。

刘宗周和王铎倒是没有为难他,其实也很难为难他,说起来杨廷枢虽然资历不足,可好歹也是从顺天府尹的位置上出任南京户部尚书的,更何况南京有着独立的财政权,辖下缴纳的赋税,基本是不上缴到京城户部的,用以维持南直隶的开销。

杨廷枢头疼的是刘宗周每日里念叨的慎独。

六部尚书以及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一起议事的时候,刘宗周就要阐述一番慎独的道理,好像慎独能够解决全天下所有的问题,皇上做到慎独了,则朝野清明,文武大臣做到慎独了,则王朝兴旺,要不然就是漆黑一片。

从自身的观察和体会出发,郑勋睿再次明白了郑勋睿说到的清谈误国的概念。

要求慎独是没有错误的,可是认为皇上和文武大臣乃至于读书人都做到了慎独,就能够解决全天下所有问题了,怕是无人会相信这样的认识。

刘宗周已经是快六十岁的人,不管是年纪还是资历,都要强于杨廷枢,而且是强很多,故而杨廷枢也只能够忍受,每日里听着刘宗周所强调的慎独,而其内心,已经是异常排斥慎独的观念了,他也知道了,为什么刘宗周名气如此之大,可皇上就是难以忍受,恐怕这样带有强迫症的性格,谁都是难以忍受的。

上任之后,杨廷枢离开开始盘查户部的情况,而掌握到的情况,让他有些心寒,被誉为大明最为富庶的南直隶,户部的府库里面。却没有多少的银子,也仅仅是维持官吏的俸禄和日常的开销,想着做其他的事情,基本是不可能的。

这就更不用说支持兵器局研制火器了。

毕懋康是南京礼部右侍郎,身份算是尊贵了,可研制火器的时候。得到的银子也是很少的,基本难以维持,自打毕懋康发明出来燧发枪之后,兵器局的一切研制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的状态,燧发枪没有得到认可,因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名身强力壮的军士,在六十息的时间之内。最多能够扣动三次扳机,不可能有力气扣动第四次。

燧发枪如此发射子弹的效率,当然得不到重视,要知道一分钟时间只能够发生三次,而且极大的消耗体力,对于蜂拥而至的骑兵来说,基本没有什么杀伤力。

户部开销最大的一块,还是南京京营。

南京京营号称是五万人。其中包括从淮安调防的卫漕兵丁,每月的开销需要数万两白银。一年下来就是不小的数目,加之南京户部主要的收入,也就是农业赋税,商贸赋税几乎没有,仅仅靠着农业赋税来维持,南京的户部不可能有多少的银子。

这的确是可笑可悲的事情。南直隶的士大夫和商贾,富得流油,却不承担什么赋税,可辛辛苦苦劳作的农户,却承担了大量的赋税。这些赋税维持各级官府的运转。

这让杨廷枢想到了东林党人强调的藏富于民,也想到了这是郑勋睿最为反感的事情,当初没有深入这一块的时候,不了解情况,如今真正了解,才知道郑勋睿痛恨东林党人所谓藏富于民的理论,这不就是维护士大夫和商贾的利益吗。

不顾百姓的死活,却死死的维护士大夫和商贾的利益,岂不是逼着百姓造反。

看到归看到,杨廷枢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他不可能有什么创新,但搬迁火器局的事宜,杨廷枢刚刚上任,就开始着手办理了。

杨廷枢私下里询问过礼部右侍郎毕懋康,说是将火器局搬迁到淮安去,如此能够真正发挥火器局的作用,毕懋康尽管支持,却说这件事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有些东西放在南京,尽管闲置,也是不能够动的,一旦准备动了,那就会遭遇到蜂拥而至的攻击。

火器局就是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宁愿看见诸多的器械烂掉,看见工匠没有任何的收入,过着乞丐般的生活,也不愿意让火器局搬迁到任何的地方。

杨廷枢感觉到了压力,不过这么多年的官场生涯,要是面对任何的困难,都表现出来退缩,那也就不是他杨廷枢了,当初敢于特立独行,毅然决然的退出应社,如今就敢于面对矛盾,而且这是郑勋睿一再强调的事情。

三月初,刘宗周召集众人议事的时候,杨廷枢公开提出来,将火器局搬迁到淮安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杨廷枢做了充足的准备,强调南京户部无法维系火器局的开销,导致器械闲置,工匠的生活毫无着落,一些工匠甚至要沦落为乞丐了。

杨廷枢的提议,遭到了刘宗周和王铎的反对。

可两人提不出反对的理由,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杨廷枢也火了,据理力争,毫不相让,到了这个时候,他很清楚,自己和郑勋睿就是一体的,必须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面,为郑勋睿争取到利益,这没有什么值得回避的。

杨廷枢强硬的态度,让刘宗周很是吃惊。

刘宗周和王铎之所以反对,也是为了限制郑勋睿。

要说郑勋睿这个漕运总督,与南直隶是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而且淮安府、扬州府、凤阳府、庐州府以及徐州、滁州与和州诸地,是郑勋睿直接管辖的,兼任这四府三州的巡抚,南京是不能够插手的,不过要说双方完全割裂开来,可能性也是不大的,毕竟每年在赋税方面,双方是需要协调的,四府三州需要上缴部分的赋税到南京户部。

如今的郑勋睿,被敕封为太子少保,有了这样的一层光环,做事情就霸气很多,就算是找寻各种各样的借口,不给南京户部上缴赋税,刘宗周等人也是没有多大办法的,而且郑勋睿上任之后,就着手清理漕帮,以雷霆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清剿漕帮,这出乎了所有人预料。

如今杨廷枢坚持将火器局搬迁到淮安去,肯定是和郑勋睿商议好的。

刘宗周和王铎正是考虑到这一层,故而坚决表示了反对。

火器局搬迁的事宜,遭受到阻力,杨廷枢将这里的情况告知了郑勋睿。

很快,刘宗周第二次召集众人议事的时候,杨廷枢再次提出搬迁火器局的建议,但这一次不仅仅提到搬迁火器局,还提到了不搬迁火器局也可以,那就要开始真正让火器局运转起来,每年需要拨付给火器局十余万两白银。

杨廷枢的态度更加的坚决,既然不同意搬迁火器局,那么户部就肯定会支出这样的一笔开销,维持火器局的正常运转。

户部缺银子的事情,众人都是知道的,杨廷枢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压缩南京六部、都察院、镇守衙门、守备衙门以及各级官府的开销,节约出来这十万两的银子,用于火器局的日常开销,而且这一步必须实施,一旦讨论不能够通过,杨廷枢将直接给皇上和内阁写出奏折,建议如此实施。

杨廷枢的这个建议,让刘宗周和王铎猝不及防。

火器局之重要,这是谁都知道的,只不过这么多年过去,有些重要的部门,因为缺银子的事宜,被忽略了,朝廷的事情,忽略了无所谓,大家都是心知肚明,谁也不会提出来,可一旦有人站出来了,那么以往忽略的事情,肯定会引发皇上和内阁的注意。

真的要这样操作了,刘宗周这个南京兵部尚书将成为众矢之的。

各级衙门的费用被压下来了,那就是众多的官吏叫苦,一旦这些官吏知道,是因为火器局的开销,压缩了衙门的支出,愤怒的情绪很快就会爆发,谁都知道,官吏靠着那点俸禄是无法生活的,南京绝大部分的衙门,都是清水衙门,几乎没有外来的收入,唯有在衙门的日常开销里面挤出来银子,这些银子进入到官吏的腰包之中,用以维持日常的生活。

刘宗周和王铎都拿过这些银子。

这笔银子减下来了,南京马上就要闹翻天,而一旦南京各部门从衙门日常开销之中获取银子补贴生活的事情传开,遭遇到朝廷责罚的可能就是很多的官吏了,甚至前任的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都会牵连其中。

真到了这样的程度,刘宗周将遭遇到痛骂,不仅仅是无法在南直隶立足的问题了。

杨廷枢抓住了关键。

这一次的商议,没有出现多少的争论,刘宗周权衡再三,同意了杨廷枢的提议,将火器局版权到淮安去,只是自此之后,南京户部不再承担火器局一钱银子的开销。

其他人也没有反对,他们很清楚,杨廷枢是豁出去了,若是不搬迁火器局,那么杨廷枢真的压缩各级衙门的开销,将压缩下来的银子用于火器局的支出,南京很快就会乱成一锅粥,最终承担责任的,是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而兵部尚书刘宗周首当其冲。

刘宗周等人同意搬迁火器局,这让杨廷枢大大松了一口气,也暗自佩服郑勋睿出的注意,这是真正的抓住了关键,让刘宗周等人不得不就范。

第三百八十三章祭拜河神

刘宗周和王铎没有想到,杨廷枢更是没有想到,搬迁火器局的决定下来,奏折甚至还没有送到京城去的时候,郑勋睿已经派郑家军将士抵达南京,开始了大规模的搬迁,南京距离淮安五百多里地,应该说运输是很不方便的,而且火器局有很多的大型器械,更是影响到了运输,可搬迁的队伍之中,汤若望和薄玉等人都是专家和高手,很快就将诸多的器械拆卸打包,装上了马车,整个的搬迁事宜,三天全部做完,南京火器局只剩下孤零零的房子了。

到了这个时候,刘宗周和王铎等人就是想着为难,也没有机会了,他们送往京城的奏折也失去了意义,不管朝廷是什么态度,火器局里面的所有器械都搬迁走了。

火器局所辖的全部工匠,一样跟着到淮安去,这些工匠是绝不会拒绝的,很简单,每名工匠每月至少有二两银子的工钱,不管是有事情做还是没有事情做,有了这些工钱,工匠至少能够让自身和家人活命。

淮安的房屋早就准备好了,基本都是新修的房屋,有些作坊还是薄玉等人亲自指点修建的,必须要符合规定。

搬迁之前,汤若望只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就将材料全部看完,而且不止看一遍,给郑勋睿禀报的时候,汤若望一脸的激动,说材料上面标注出来的东西,是绝对的高人,而得知这些标注是郑勋睿亲自写出来的时候,汤若望连连说不可能。

不过和郑勋睿交谈了大半天的时间之后,汤若望真正的服气了,惊呼郑勋睿为天人,竟然懂得那么多的东西,其中一些关键的知识。对于汤若望来说,有着醍醐灌顶的作用。

接下来,汤若望与薄玉两人也进行了接触,一番交谈之后,对于郑勋睿做出的安排更是顶礼膜拜了。

汤若望是理论方面的专家,薄玉是实际操作方面的专家。两人的联合可谓是珠联璧合,能够发挥出来最大的能力,这也是郑勋睿经过认真思索之后做出的决定。

此外还有毕懋康,毕懋康的情况又不一样,既有理论方面的知识,又有实际操作的经验,毕竟刚刚发明燧发枪的时间不长,故而汤若望和薄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