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传奇-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这个方面来说,郑勋睿不用太过于担心。

还有一个现实,很是残酷的现实,顾梦麟和曹驰到复州和金州等地出任知州,那么他们的命运就掌控在郑勋睿的手里,若是得不到郑勋睿的举荐和重视,恐怕他们会一直呆在复州和金州,这是因为他们的资本不够,学历不够,完全是因为郑勋睿的举荐。

酒宴上面,郑勋睿开诚布公的告诉了两人,到复州和金州去了之后,必须因地制宜,这些地方被后金鞑子管控若干年,老百姓遭受了很多的凌辱。并且官府做的一切事情,都要符合郑家军的利益,毕竟这里还是前线,时时刻刻都面临着与后金鞑子的厮杀。

酒宴结束的时候,郑勋睿给了两人每人一封信函,里面写的就是如何在金州和复州等地署理政务的建议。也可以说是命令和要求。

顾梦麟曾经出任的职务是很重要的,仓场主事,尽管说只是八品的品阶,可仓场主事管辖诸多的仓储,如今这些仓库已经真正发挥出来作用,全部储存着粮食,而且在漕运开始之后,仓库也要不停止运转,不断的储存和运送粮食。

吏部的敕书。是兵部副使薄玉出任仓场主事。

薄玉到淮安来,可不是管什么仓储的,有着更加重要的职责和任务。

考虑再三,郑勋睿决定,让文坤暂时管着仓储的事宜。

文坤的能力已经充分显露出来,身为漕运总督府的主事,协助徐望华管理六房的事宜,做的很是不错。更加重要的是郑勋睿和文坤之间有着一层非常特殊的关系,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文坤是非常清楚这一点的,所以做事情的时候,刚直不阿又懂得回旋,很好的处理了所有的事情,让郑勋睿很是满意,所以郑勋睿决定给文坤加胆子。让文坤实际上负责仓储的事情。

郑勋睿能够完全信任的心腹不多,他做事情的方向在慢慢开始改变,如何的选人用人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二月二十五,汤若望到漕运总督府上任。

汤若望的到来,在总督府还是引发了一些好奇。

蓝眼睛、白皮肤、长长卷发的汤若望出现在郑勋睿面前的时候。郑勋睿也有些感慨,如今的大明,说起来也算是站立在世界之巅,对于洋人没有多大的崇拜心理,相反还有一丝看不起的意思,这一点与几百年之后完全不一样,汤若望是传教士,为了宣扬天主教,不远万里来到大明,期间也是遭受了很多挫折的,若不是得到徐光启的重视,恐怕如今都难以进入大明境内,更不用说在钦天监做事情了。

老外的想法很直接,做事情也是直来直往,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着一定的关系,汤若望尽管来到大明多年,说的一口流利的汉语,但某些品质是不会出现太大改变的。

见到年轻的郑勋睿之后,汤若望按照朝廷的礼仪行礼。

为什么会到淮安来,汤若望恐怕不是特别的明白,在钦天监的时候,汤若望的主要职责还是学术研究,崇祯七年的时候,《崇祯历书》编成,其中就有汤若望的心血,这是一部有关天文历法的丛书,牵涉到法数、法算以及法器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与数学、物理甚至化学知识息息相关,大明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汤若望来到淮安,经过了十多天的时间,那是因为他携带家属一道过来上任的。

汤若望的老婆是大明女子,这也让汤若望更加融入到大明朝廷。

简单的寒暄之后,郑勋睿直截了当的开口提出要求了。

“汤大人,本官不想你操心漕运总督府的事宜,这些事情很是复杂,也不适合你做,你在钦天监的时候,从事的是学术方面的研究,来到了淮安,还是从事老本行,本官这里有一些资料,上面有本官的一些心得,你仔细看看这些资料,本官给你半个月的时间,若是有什么心得了,随时可以和本官商议。”

“本官知道你是天主教徒,来到大明的初衷,是想着宣扬天主教,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你已经是朝廷官员,这宣扬天主教的事宜,还是暂时放一放,大明不比西方,很多的礼仪和礼节都不一样,入乡随俗这句话你应该是明白的。”

“本官希望你认真看这些材料,看完材料之后,你大概就明白该干什么了,生活方面你不用担心,你的俸禄不高,不过漕运总督府会有一定的补贴,足够你维持家用,本官希望你不要被其他的俗事所牵绊,一心一意钻研这些材料。”

汤若望很是吃惊,其实他很早就知道郑勋睿,这位大明传奇的官员,曾经是徐光启的学生,徐光启去世之前,专门说到了郑勋睿,嘱托汤若望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到郑勋睿的身边去做事情,这一天尽管来得有些晚,但最终还是来了。

汤若望接过了厚厚的几个信函。

“下官一定按照大人的吩咐做事情,只是不知道这点卯的事情,该如何的处置。”

“点卯还是必须的,漕运总督府已经专门为你腾出了办公的地方,你专心看这些材料,下一步的事情,等到你看过这些材料,本官再和你商议。”

一天之后,薄玉也到淮安上任了。

薄玉其实是工匠出身,因为精通火器方面的研制,而且肯于钻研,故而被推荐到朝廷之中,无奈工匠的身份,让薄玉根本得不到重视,工匠是被视作下流人的,薄玉能够出任从九品的兵部副使,还是因为推荐他的人身份很不错。

可惜到了京城之后,薄玉的才能没有施展的地方,他本以为朝廷会重视火器的研制事宜,殊不知火器的研制被朝中大人视作是三教九流,这让薄玉没有了施展的天地。

加之朝廷之中的官吏,几乎都是读书人出身,人家相互之间是抱成团的,薄玉来到京城,算是异类,没有什么朋友,自然也就得到不到所谓的冰敬和炭敬,依靠着从九品的俸禄,生活捉肩见肘,根本就难以维系。

这一次到漕运总督府,出任八品的仓场主事,可谓是翻身了。

故而在接到吏部的敕书之后,薄玉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带着家人离开了京城,他在京城没有任何的根基,走的也是非常彻底。

来到漕运总督府,见到了漕运总督郑勋睿,薄玉是非常吃惊的。

要知道郑勋睿刚刚被敕封为太子少保,地位是无比尊贵的,而且人家是殿试状元,功劳赫赫,在朝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就在薄玉诚惶诚恐的行礼的时候,郑勋睿已经很仔细的观察了薄玉。

这是一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有些自卑的中年人,或许是在京城遭受了太多的磨砺了,以至于一身的才气都被磨得差不多了。

郑勋睿有些心疼,更多的是无奈。

“薄大人,吏部任命你为仓场主事,不过这仓储的事宜,你暂时不需要过问。”

郑勋睿说出这话的时候,薄玉只是眼神暗淡了一下,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现。

“本官有其他的任务交给你,本官说话很直接,希望你不要介怀,你曾经是工匠,想必认识很多技术熟练之工匠,你来到淮安之后,首要的职责,就是找寻熟练的工匠,必须是牵涉到火器制作方面的工匠,至于说这些人日后如何安置,你不用担心,招募他们的时候,你大可向他们承诺,衣食无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本官给你十天的时间,十天之后,本官需要看见成绩,至于说下一步做什么,本官到时候会直接告诉你。”

“你的家人住在客栈,本官已经派人将他们接到官驿去了,家人的生活方面,你不用操心,本官会安排专人做好安排的,至于说你的俸禄,本官也考虑过了,每月给你补助白银十两,有了这些银子,你和你的家人都能够很好的过日子了。”

薄玉愣了一下,习惯性的准备行礼。

郑勋睿挥挥手。

“薄大人,你的职责很重,本官对你寄予厚望,希望你不要让本官失望啊。”

第三百七十八章初次交底

杨廷枢到南京上任之前,专程来到淮安。

这次郑勋睿和杨廷枢见面,倒是大大方方的,没有什么遮遮掩掩的,倒是杨廷枢还有一些顾虑,认为被锦衣卫或者是诸多官吏发现两人之间的联系紧密,怕是不大好,郑勋睿则是不屑一顾,很明确的告诉杨廷枢,其实朝廷早就知道这一幕,包括皇上都是清楚的。

杨廷枢心领神会,毕竟此次朝廷做出的大调整,他是感同身受的。

杨廷枢与张溥等人的关系同样对立和紧张,好在他们都在不同的部门做事情,加之张溥等人注意的重点在郑勋睿的身上,加之杨廷枢是主动脱离应社的,若是张溥等人不遗余力的对付杨廷枢,会招致很多的非议,对于东林党人的影响是很不好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杨廷枢尽管身在京城,但相对比郑勋睿遭遇的攻击要少一些。

但这不意味着杨廷枢就高枕无忧了,东林党人当然是会注意他的,而且不会放过攻击他的机会,几年时间以来,杨廷枢遭遇的弹劾也是不少的,只不过悉数都被皇上或者内阁压下来了,加之杨廷枢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几乎没有进入六部或者内阁的希望,这让东林党人的攻击不是那么的猛烈。

无依无靠的日子是很难熬的,在京城的时候,杨廷枢要好的朋友很少,以前读书时候的朋友,基本都断绝往来了,那些朋友基本都是复社、应社或者东林书院的读书人,这让杨廷枢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东林党人的局限,什么都被东林党所谓的结党理论给抹杀了,所有的关系都是在这种结党理论的氛围之下进行的。不仅仅是做事情,就连生活都受到直接干涉。

杨廷枢到南京出任户部尚书,其目的就是为了协助郑勋睿。

朝廷之中能够看透这一层的大人还是有的,可惜南京六部官员大幅度的调整,让局势变得复杂起来,也让尚未正式上任的杨廷枢。立刻就处于艰难的状态之下。

刘宗周和王铎两人,是郑勋睿的恩师,可是却是出面弹劾郑勋睿的大臣,两人出于东林党人的本能,反对郑勋睿,杨廷枢和郑勋睿的关系不一般,同样是遭到刘宗周和王铎反对的,如此的情况之下,杨廷枢却要和刘宗周、王铎共事。他们之间不爆发冲突都没人相信。

杨廷枢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情形,上任之时,内心肯定是不愉快的。

郑勋睿再次端起了酒杯。

“淮斗兄,你我见面之时,看见你就是愁眉苦脸的,到现在还是板着脸,我都替你着急了,若以这样的态势出任南京户部尚书。自身不能够调整心态,可不是很妙啊。”

“我笑不出来啊。清扬,你也知道,以前我在京城的时候,虽说遭遇到东林党人的弹劾与攻击,不过我和他们没有直接的交集,特别在顺天府的时候。我做我的事情,他们在朝廷里面翻天覆地都与我没有关系,可现在不一样了。”

“怎么,这点压力就承受不住了。”

杨廷枢看着郑勋睿,毫无掩饰的开口了。

“说话容易做事难啊。每日里和刘大人、王大人脸对脸,真的要是爆发了冲突,大家都不好受,就更不要谈做事情了。”

郑勋睿喂喂摇头,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了。

“按照你的这种理解,恐怕我遭遇的问题更大,不要说做事情,保命都困难了。”

杨廷枢看着郑勋睿,张大了嘴,他不知道郑勋睿为什么会这样说,刚刚被敕封为太子少保,郑勋睿可谓是风光无限。

“淮斗兄,你认为皇上和朝廷会放心我吗,会真正的放心郑家军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实情况总是很残酷的,我也想着过安稳的日子,荣华富贵谁不想,但不可能,就看此次朝廷做出的调整,不就是直接针对我的吗,一方面想着郑家军能够狠狠的打击甚至是剿灭后金鞑子,一方面想着处处的掣肘,防止郑家军一步步的强大起来,如此矛盾的心态体现出来,我若是稍有不慎,岂不是跌入到万丈深渊之中。”

“没有那么严重吧,你不是刚刚被敕封为太子少保吗。”

“淮斗兄,你这是自我安慰,说句不好听的话,你我已经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任何一个人倒霉,另外一方都要跟着倒霉的,可笑的是朝廷那些大人,他们没有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五心不定,输的干干净净,如此的做作,如此的玩平衡术,最终将弄得一团糟。”

杨廷枢的脸色有些发白,看着郑勋睿,迟疑了一下开口了。

“清扬,还是注意一些的好,不管怎么说,郑家军已经是朝廷最为骁勇的军队,你这个漕运总督,也是最为显赫的。”

郑勋睿内心叹气,杨廷枢也是读书人出身,其家族就是世受皇恩的,忠君的思想根深蒂固,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自己也不能够过于着急,不能够过早的摊牌。

喝下一杯酒之后,郑勋睿转移了话题。

“淮斗兄,此次你出任南京户部尚书,处境的确不是很好,不过我建议你不必考虑那么多,你可能与刘大人、王大人之间发生冲突,最大的可能性就在钱粮方面,南京户部掌管的钱粮还是不少的,可谓是富足,如何使用这些钱财,刘大人肯定有不同的意见,这方面你稍微放手,相信你和刘大人之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冲突了。”

“清扬,我明白你的意思,要是我什么都不管,与刘大人、王大人肯定能够处理好关系,这本来就算是示弱了,他们当然高兴。”

“淮斗兄,理解不要过于的偏激,不是说不管,在原则性的问题上面,不能够做出任何的让步,可在一些小的枝节方面,大可不必那么计较。”

杨廷枢稍稍思考了一下,微微点头。

“我知道了,做到这一点没有多大的问题。”

“嗯,你能够有这样的心态,就能够尽量避免发生冲突,不过有一件事情,你必须牢牢掌控,不管刘大人是什么意见,都不能够退缩。”

“我知道,你是说兵器局吧。”

“不错,我所指的牢牢掌控,要达到水泼不进、针扎不进的程度,兵器局的事情,必须是你独自掌控,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够插手,更不能够安排人手。”

杨廷枢顿了一下,同样是神情严肃的开口了。

“清扬,需要我做什么,或者说你是怎么想的。”

“很简单,我准备在兵器局研制火器,而且我的考虑,将兵器局搬迁到淮安来,在这里研制火器,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你对兵器局有着绝对的掌控。”

郑勋睿说到这里的时候,杨廷枢的神情反倒是轻松一些了。

“这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估计刘大人和王大人都是巴不得的,我已经了解过,南京的兵器局,因为缺乏银子,几乎就没有做什么事情,户部也舍不得投入银子,兵器局无事可做,处于停滞的状态,若是将兵器局搬迁到淮安来,刘大人会更加高兴,那样他就不用投入一钱银子了,就算是我想着投入银子到兵器局,难度也是很大的。”

“银子的事情,不需要过多的操心,我来想办法,只要能够将兵器局搬迁到淮安来,后面的事情我来做。”

郑勋睿说出来这样的话语之后,郑勋睿脸上露出苦笑的神情。

“清扬,你的话语我明白了,看来我这个南京的户部尚书,恐怕什么事情都管不了,这样也好,能够回到家乡去,总是好事情,学学原来的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大人,也是很好的,学习书法,多多看书,增强学识。”

“韬光养晦,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情,淮斗兄,你我都年轻,不用那么着急的,或许不需要多长的时间,你就可能承当更加重要的职责了。”

杨廷枢在淮安逗留了两天的时间,可能是想清楚了其中的奥妙,也就没有多大的顾虑了,其中有一天的时间,杨廷枢甚至在漕运总督府呆了一会。

郑勋睿一直都在陪着杨廷枢,同样没有什么忌讳。

应该说这次的交谈,与以前的交谈有着很大的不同,从这一刻开始,郑勋睿和杨廷枢两人已经联合到一起了,为了共同的目标开始奋斗,以往他们之间虽然是亲密无间,但所做的事情很少有交集的,当年杨廷枢出任延安府知府,不过是小范围的联合,那个时候郑勋睿的力量还是很小的,可现在不一样了,郑勋睿的实力已经不一般,甚至受到了皇上和朝廷的高度重视了,到了这个时候,杨廷枢选择帮助郑勋睿,而且无所畏惧,那是不简单的。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杨廷枢的转变是很大的,能够义无反顾的做出选择,不回避不逃避,这让郑勋睿看到了希望。

郑勋睿不着急,很多事情都要慢慢来,欲速则不达,杨廷枢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和选择,接下来关键的地方,是两人联合起来做事情,要知道火器的研制,关系到郑家军未来的发展,这是最大的事情。

第三百七十九章议和

崇祯十年二月二十日,大清国皇太极的特命全权代表、安平贝勒杜度来到了大明的京城,陪同杜度的还有满八旗正黄旗甲喇章京杨古利,以及正黄旗牛录额真谭泰等人。

自万历年间的萨尔浒之战以来,这是后金第一次派遣使者前往大明的京城。

杜度此行是绝密的,首先通报了大明蓟辽督师洪承畴,接着洪承畴密奏皇上,皇上召集内阁大臣以及兵部尚书杨嗣昌,进行了反复的商议,最终同意后金派遣使者到京师。

杜度、杨古利和谭泰等人,在明军的严密护卫之下,从山海关入关,一路上他们都是在马车里面,根本就不会露面。

杜度等人被安排到会同馆的北馆居住。

如何安置杜度等人,在内阁也产生过一些小的争议,最终统一意见,由礼部的主客司出面负责,主客司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掌管外国的朝贡事物,以及地方政府、周边少数民族的朝贡事宜,皇太极虽然登基称帝,建立大清国,可在大明朝廷看来,皇太极依旧是大明的辽东都指挥使司的都指挥使,就算是其继承努尔哈赤的爵位,也就是左都督,至于大清国以及皇太极这个皇帝,大明朝廷是不会承认的。

将杜度等人安排在会同馆的北馆居住,其实就是将后金视作是大明的少数民族。

负责出面与杜度等人交谈的是兵部尚书杨嗣昌。

杨嗣昌其人是有着很不错能力的,出任兵部尚书之后,深得皇上的信任,其父亲就是曾经的三边总督杨贺。

皇太极派遣杜度等人前来议和,在内阁产生了很大的争议,以钱士升、侯恂为代表的东林党人。是坚决反对议和的,他们认为必须要狠狠的打击乃至于彻底剿灭后金鞑子,若是同意议和则是丧权辱国之举措,绝对不能够接受,以张凤翼、杨一鹏为代表的深谙战斗凶险的内阁大臣,则是同意议和的。认为能够让后金鞑子表示屈服,接受朝廷的分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而最为关键的内阁首辅温体仁,在这件事情上面,刚开始是没有表态的。

内阁的争执最终到了皇上那里,皇上单独召见了温体仁和杨嗣昌等人。

接下来温体仁的态度转变了,表示支持议和,只是大明朝廷的态度必须坚决。要明确给皇太极提出诸多的要求。

可谁都知道,议和的事情存在巨大的风险,且不说关内诸多地方遭遇到后金鞑子的肆掠,老百姓深受其害,就说后金鞑子这次所谓的议和,其实就是冲着武英郡王阿济格而来的,这一点明眼人能够看的很清楚。

再说朝廷上下,对于后金鞑子同样是深恶痛绝。想到的就是彻底剿灭后金鞑子,根本没有什么议和的概念。

也就是如此的情况之下。杨嗣昌承担了议和谈判的职责,这可谓是皇上的重托。

接受了任务之后,杨嗣昌三次觐见皇上,至于说谈论了一些什么,就连内阁首辅温体仁都不是特别的清楚,当然温体仁若是想知道。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可温体仁明显有些回避,根本不想知道其中的细节。

由此可见议和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二月二十一日,杨嗣昌与杜度的第一次谈判在会同馆进行。

杜度等人的身份和行踪都是绝密,消息决不能够透露出去。否则安全无法彻底保证,大明是泱泱大国,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更不用说皇太极专门派遣的议和使者了。

这一次的议和,实事求是的说,大明朝廷是没有做好准备的,也是没有想到的,当洪承畴秘密禀报事由的时候,就连皇上都感觉到吃惊,故而第一次的谈判,杨嗣昌的目的,就是摸清楚杜度等人此行来议和的目的,至于大明朝廷的要求,第一次的谈判暂时不会提出来,双反若是在目标上面的差异太大,那就失去了议和的意义了。

第一次谈判的时间不长,仅仅一个时辰就结束了。

杨嗣昌面带喜色的出现在乾清宫的时候,皇上以及内阁大臣正在等候消息。

“皇上,臣与杜度交谈了,他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释放后金的武英郡王阿济格,第二个要求是开放辽东的互市,杜度代表皇太极表态,愿意支付三百万两白银的费用,同时愿意向朝廷称臣。”

杨嗣昌说出来这样的话语之后,就连皇上都有些不敢相信。

若真的是这样,皇太极就做出了重大的让步,或许此次的议和之后,辽东的局势能够逐渐的稳定下来,大明北边的隐患也能够彻底消除了。

杨嗣昌说完之后,张凤翼迅速表态了。

“皇上,臣以为此次议和,朝廷可以提出明确要求,皇太极俯首称臣的同时,需要接受朝廷派遣的官吏,辽东本就是大明之领土,皇太极应该去除帝号。。。”

钱士升和侯恂这个时候说不出什么话来,既然皇太极都愿意俯首称臣了,他们也无法反对议和的事情了。

温体仁的脸上没有多少的表情,其余的内阁大臣,更是不会轻易表态。

张凤翼说完之后,皇上看向了杨嗣昌。

“杨爱卿,你是什么看法。”

杨嗣昌脸色有些凝重,刚刚张凤翼提出的要求太高了,他几乎可以肯定,按照这样的要求去谈判,肯定是行不通的,此次的议和最终不了了之。

作为负责议和事宜的大臣,杨嗣昌当然希望议和能够有最为完美的结局,他很清楚,朝廷提出的要求若是太高了,根本不可能让皇太极接受,任何的事情都要慢慢来,不要期望一口气吃成胖子,那样适得其反。

“皇上,臣以为此次的议和,朝廷不能够提出太多的要求,欲速则不达,朝廷北边存在的忧患持续多年,如今已经有了缓解的局势,就应该要抓住机会,臣以为朝廷可以提出三个要求,其一是皇太极俯首称臣,接受朝廷的敕封,其二是后金鞑子让出大凌河城,其三是朝廷可派出少量的官吏,进入到广宁和义州等地。”

杨嗣昌的这三点要求,是深思熟虑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可以让朝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能够更加稳固关宁锦防线。

“臣以为其他的要求,暂时不要提出来,一旦朝廷在辽东展开了互市,朝廷可采取多种的手段,慢慢分化瓦解满人以及满八旗,待到后金鞑子的实力逐渐削弱的时候,再行提出来其他的要求,臣一直都认为,只有真正的剿灭或者瓦解了后金鞑子,才能够彻底臣服后金。”

杨嗣昌的考虑的确是深远的,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内阁大臣都不笨,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后金鞑子还有很强的实力,皇太极不可能真正的臣服,可此次议和,朝廷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包括三百万两白银,包括大凌河城,要知道当年的大凌河城之战,朝廷是损失惨重的,如今能够拿回来,不费一兵一卒,当然是好事情了。

接下来的争论不多,就连钱士升和侯恂,都同意了杨嗣昌的提议。

第二次的和谈很快开始。

杨嗣昌提出的要求,杜度全部都答应了,没有丝毫的犹豫,甚至在让出大凌河城的方案上面,都没有表现出来丝毫的犹豫,这反而令杨嗣昌有些疑惑了,不知道皇太极究竟打的是什么算盘,为什么答应如此的爽快。

二月二十五日,杜度代表皇太极,在商谈好的文书上面签字。

二十六日,杜度带来的三百万两白银,全部进入了户部的府库。

三月初一,洪承畴命令军队占领了大凌河城。

其实大凌河城本来就没有什么后金鞑子,而且当初修建的城池,被完全毁掉,大军无法在这里驻扎,所谓的占领大凌河城,也不过是一种说法。

三月初五,杜度带着阿济格离开大明京城,取道山海关回到沈阳去了。

如此短的时间之内,议和完成,大明北边的隐患暂时解除,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不过这并非预示朝廷就放弃了关宁锦防线的防御了。

杜度离开京城之后,有关皇太极俯首称臣、朝廷收复大凌河城的消息慢慢的传出来了,令人意外的是,这件事情在京城没有引发多大的风波,反倒是传到南直隶之后,引发了一些读书人的抗议,这些人大都是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读书人,但这样的抗议很短时间之内就消失了。

感觉到最轻松的还是洪承畴,身为蓟辽督师,关宁锦防线的压力骤然减小,肯定是高兴的,至少短时间之内,辽东不会有什么大的战事爆发。

没有谁去思考皇太极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没有谁去考虑这件事情可能带来的影响,就连主要负责议和事宜的兵部尚书杨嗣昌,也没有表现出来什么态度。

不过,说没有人关注这件事情,那也是假的,可能最为关心的,就是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右都御史、漕运总督郑勋睿了。

第三百八十章一盘大棋

登基之后的皇太极,更加的自信,也更加相信能够引领大清国朝着中原进发,最终推翻大明朝廷,建立起来满人的朝廷,让大明成为满人的天下。

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不可能动摇皇太极的心,但那些满人权贵就不一定了,就说皇太极派遣杜度、杨古利和谭泰到大明京城去议和的事情,很多满人权贵就是想不通的。

领袖决策需要独断,很多的事情若是征求下面的意见,那就什么都不要想着做了,领袖之所以成为领袖,是因为占据的角度不一样,站得高才能够看得远,譬如说皇太极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为大清国的未来着想的,而绝大部分的满人权贵,看到的只是自身的荣华富贵,一旦他们自身的利益遭受到一点点的损失,就会忍不住跳起来。

皇太极怒斥多铎,斩杀多铎的管家,从一定程度上面,震慑了诸多的满人权贵,让沈阳的局势很快平稳下来,可派遣杜度等人到大明京城去议和,让刚刚平定的局面,再次变得有些动荡了,满人权贵之间充斥了各种各样的议论,都是认为皇太极不应该这样做的。

皇太极当然会坚持自身的意见,同时他也要安抚最为主要的满人权贵,特别是满八旗的旗主,郡王以及贝勒贝子等等,当然依靠他一个人去说,或者是要求范文程出面解释,那都是行不通的,必须要这些八旗旗主亲自开口解释,动荡的态势就能够很快稳定下来。

大清国有一个很为奇特的情况,那就是满八旗,满八旗下面的军士,绝对服从旗主的命令。但不一定服从皇上的命令,这是长期形成的局面,皇太极也下定决定改变,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