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江山争雄-第2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贪心不足蛇吞象,始毕可汗的野心太大,看到中原大乱之后,总想着南下欺凌中原人,夺取更多的财富,这次败北,二十万突厥勇士、壮丁阵亡秦川大地,给草原各部落将造成沉重打击。
“我是突厥的罪人啊!”始毕可汗悔恨交加,这几年中原无暇北顾,突厥壮大之后,已经没把中原放在眼里,先后南下三次,都大败了,但是,始毕可汗就是不甘心,才有了这一次的孤抛一掷。
“拼了!”始毕可汗想到这里,见到无路可走,狠下心来,拨马挥刀,带着亲卫冲向罗昭云的方位,要像个勇士一样,最后关头,跟罗昭云拼杀。
哪怕明知不敌,也要血性一战,死有荣光。
“来得好!”罗昭云策马前冲,长枪挑起,中平枪刺出。
“当!”始毕可汗也有一些武艺在身,但算不得出众,跟罗昭云这等内息高手相比,逊色太多。
一个回合,始毕可汗就感觉到手臂酸麻,虎口裂开,感受到了罗昭云的可怕。
但是始毕可汗还是奋力拼杀,眼神都红了,充满了敌意和仇视。
“拿你的命,祭奠我中原万千百姓和军人的亡魂!”
罗昭云大喝一声,如同催命符一般,长枪舞动了枪花,啪啪啪连刺几枪,连空气都被刺破,发出破空之声。
始毕可汗哪里挡得住这等高深枪法和力道,当的一声,手中宝刀脱手而飞,身前门户大开,被罗昭云一枪贯胸而入。
“噗嗤!”
长枪从胸腔洞穿而过,整个人被罗昭云挑起来,凌空挂着,身子抽搐了几下,嘴角吐血,眼神死死盯着罗昭云,充满不甘和悔恨。
“罗昭……云……我……好……恨……”
罗昭云冷哼一声:“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随手将始毕汗的身体甩出几米远,落入乱军之中,很快被踩踏得血肉模糊。
这是他的宿命,与历史节点基本吻合,始毕可汗丧命在南侵中原的途中。
“可汗已死,还不投降!”
罗昭云学过了一点突厥语,这个突厥话喊出来,其它士兵也一边大声喊着,一边厮杀。
最后,一些草原部落的首领、将军等,见大势已去,可汗已死,不敢在抵抗了,开始纷纷丢甲投降。
虽然罗昭云对草原胡人有很大意见,也曾想着大胜之后,将这里的突厥兵马杀戮光,但始毕可汗一死之后,他心境有了变化,这片场地有数千敌兵,后方还有上万突厥人马,再厮杀下去,双方都有伤亡,不符合他的利益。
如果能逼着剩下的突厥兵马投降,等于多了许多劳动力奴隶,战马也能完好,即将南下对付萧梁、杜伏威的势力,也能派突厥人开路,做他的先锋。当年蒙古军南下灭宋,也是多用西域的骑兵打先锋,相互削弱,蒙古军最后才上,这是一种很好的战略。
而且这里面有铁勒、回鹘等小部落首领,俘虏之后,可以用来交换草原许多马匹和货物等,都是巨大利益,因此,罗昭云开始纳降,让剩下的残余敌兵,丢盔弃甲,下马投降了。
第0965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
各路兵马合围,伏兵层出不穷,彻底将突厥大军给肢解,阵型千疮百孔,一盘散沙,加上突厥可汗已死,剩下的人斗志全无,开始投降了。
突厥人虽然勇猛、野蛮,但是,也并非完全不怕死,明知道无法突围、无法活命的情况下,反抗已经没有了意义,丢掉了兵器,下马屈服了。
“押解俘虏,清理战场,不得乱杀无辜!”
“缴械武器和战马!”
命令相继传出,大华兵卒在看押俘虏,整理马匹和武器凑集在一起。
战斗已经结束,一簇簇的部队聚集过来,几路兵马都汇合了,兵强马壮,人数翻增。
按照军令安排,不少人马负责清理战场,一些伤员被抬出来,运往临时搭建的伤兵营进行疗伤,大批军医已经感到,正在包扎伤员。
来护儿、裴元庆、薛万仞、秦琼、罗士信、程知节、郭孝恪、史大奈等,都集过来,抱拳向陛下报捷。
“陛下御驾亲征,大破突厥近三十万兵马,歼灭戎狄,威震天下,定当会名垂青史。”
“陛下料敌先机,布局巧妙,用兵如神,才能大破突厥!”
“臣等祝贺陛下,大破匈奴胡虏!”
这些武将们兴高采烈,发自肺腑地称赞,绝无虚情假意,因为这一次破匈奴之战,在他们每个人心中,都非常震撼,看为经典伏击战。
以十多万马军与步兵的混合,对抗二三十万的匈奴铁骑,并亲自督战,以身为饵,抵挡住疯狂的进攻后,彼此在消耗有生力量,然后动用提前设好的伏兵,一波又一波大军猛袭突厥后方。
最后使得突厥可汗和其它部落首领,无心恋战,彻底没有意志在逗留了。
等突厥的军马向后一撤,大华军队喊出了突厥撤退的消息,加上全线兵力压上,逼迫突厥兵马也掉头跟着逃亡,兵败如山倒,大势酿成了,非人力所能挽回。
这些布局和操作,一环扣一环,成功大破了突厥大军。
“此战,乃是我大华与突厥最大的一次国战,绝非朕一人之功,是所有的将军、将士众志成城,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三军将士,英勇杀敌,每个人都有功劳,回去之后,会论功行赏。”
“谢陛下!”周围的将领、士卒们,全都脸色大喜,高兴起来,有了功勋,才能不断提高爵位和俸禄,在朝廷中的待遇才会越来越好。
“陛下,那些部落首领和突厥随行的几位贵族官员,求见陛下。”
罗昭云冷冷一笑道:“无非是求饶不死,暂时没功夫搭理他们,等着关押一段时间,然后再谈盟约,已经让他们的部落赎人吧,现在还是以巩固边塞,出兵袭敌为第一要务。”
众将士闻言,都来了精神,本以为战斗结束了,想不到陛下还有新的任务。
“陛下,不知这袭敌,可是要出关塞?”
“不错,有句话说得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我们大破突厥,可集中两支精锐部队,出边塞,一支杀入草原,奔袭东部突厥的几个重要部落,趁着他们空虚,给他们造成一定打击和伤害。”
“其次是五原之地的刘武周势力,他们的兵马跟来了许多,兵力也会削弱,正好可派一支人马过去,消灭这批力量!”
这些想法,也是在与突厥作战前,罗昭云就在心中拟定好的,一旦大胜,锐气尚在,可以进一步扩大战果,消灭刘武周的势力,同时给突厥的部落造成一定伤害和破坏,让他们元气大伤,被迫往北迁徙。
当年大隋分化了东西两个突厥之后,西面突厥已经迁徙到中亚之地,在西域中东一带定居,另一部分突厥势力,留在了东部,隋朝划出了一些河套之地,给这些胡人部落囤聚,随着时间推移,草原部落聚集过来不少,使得这东部的突厥在壮大,成为边陲之患。
当大隋鼎声时候,突厥人还能消停一些,不敢大举南下作乱,到了大业年间,隋朝内乱不断,突厥就开始不安分了,先有雁门之围,随后突厥扶持了几个反抗大隋的中原诸侯王,成为王上王,对中原虎视眈眈,垂涎已久。
罗昭云读过历史,知道当下这些草原部落的人,受教育程度还比较低,处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交替时期,许多礼仪、儒学、仁义道德等等,对他们讲不通,唯有拳头大,实力强,才能威慑。
他不想要什么天可汗的虚名,而是真正要巩固边陲,打压胡虏,让边疆之地少一些隐患和狼烟。
众将虽然愣了一下,没有听懂那两句诗文出处是哪里,但是陛下继续打算出兵的意思,他们可都清楚了。
“陛下,臣愿意带兵前往,直入草原,灭掉几个突厥部落!”
“臣愿意带兵,杀入五原,消灭刘武周的势力,收取边城。”
罗士信、程知节、秦琼等人,都抱拳请命,他们目前的爵位还不高,需要战功来增加爵位,眼看统一战争就要结束,日后恐怕没有这么多大仗可打,所以,不想错过这次独自带兵出去立功的好机会。
罗昭云点点头,扫过众人,安排道:“罗士信、程知节,为正副将,带兵两万骑兵,杀入突厥,捣毁一些部落,不求消灭,以滋扰和破坏为主。”
“遵命!”
“秦琼、裴元庆、郭孝恪听令,命你三人带兵三万,以秦琼为将,其余为左右副将,出关外,直取五原,灭刘武周势力!”
“臣等领命!”
罗昭云当场交代了出兵部署之后,带着侍卫亲军和御林军回返后方大营,将歇息整顿一下,把捷报消息送回长安,然后不日返回京城,执政朝堂政务了。
第0966章 劝诱部落首领
罗昭云回到营地,与老将军裴仁基商议了一番,封了他为镇北平乱元帅,带着三万兵马和粮草赶往延安郡边陲之地,与朔方郡、盐川郡接壤处,修整边关的防御,比如烽火台、破坏的长城关隘等,进行修补。
毕竟,这次突厥兵马能够顺利南下,边陲之地的防御如同虚设,这就是大隋崩塌之后,边陲之地盗贼、响马蜂起,四处扰民,一些地方富户、乡绅,不得不依附、支持西北豪门,地方势力,而这些势力,得不到中原的庇护,所以,纷纷归附突厥一方,定期交纳金银钱财和物资,如同赋税一般,充当保护费。
所以边陲之地的防御,长城隘口等,被破坏掉了,使得突厥骑兵在几个要塞豁口处,可以进出自由。
罗昭云派出关外的斥候,发现了这种情况,上报朝廷,他决定趁此机会,派一位守成的老将过去修缮朔方一带长城隘口,被破坏的防御工事等等。
同时,在那里驻军,也可以接应出关的秦琼、罗士信两路兵马,遇到求援,及时策应和支援。
“陛下放心,臣定当完成使命!”裴仁基花甲之年,但是老当益壮,在历史书,他是活不到这个时期,早在洛阳就该被王世充宰杀了,但因为罗昭云的出现,击败王世充,提前派人收编裴仁基父子,所以免遭了厄难,成为大华朝廷的军方得力将领。
罗昭云点点头,派一名老将军过去,他也能放心,比较老将军可以耐得住寂寞,受边陲戎敌蛊惑之机会大大降低,对这种修防御工事等非作战任务,也能认真去。加上军中威望高,在延安郡、朔方郡等,能够平乱安民,稳固一方。
“明日代表即可出发,其余人马,朕要带回京城了。”
裴仁基拱手领命后,又问道:“陛下,那些俘虏,需要臣带人押送,回返边陲一带,充当奴工吗?”
罗昭云微微一笑,摇头道:“那就大材小用了,朕还有其他用处,突厥人骑兵骁勇善战,可降服后,作为先锋,对付南国几个势力,比如萧梁、杜伏威等。其余受伤者,你可以带兵押解去边陲,让他们找人送信给自己的部落,拿牛羊马匹等赎回去,没有赎的,就留下做奴工,修建长城使用,利用好这些战俘。”
裴仁基闻言之后,眼神一亮,想不到这个战俘还有如此的用处,可比直接坑杀等好多了,而且还有人道主义,就是需要浪费一些粮食和草药。
待裴仁基出去之后,罗昭云让侍卫去押解那些突厥几个部落首领过来,有几个还没有战死,都选择投降了,眼下战事结束,可以会见一下,敲打一番。
少顷,五六个人被押解进了大帐,身上的甲胄被脱下,换了普通的中原圆领衣衫,灰头土脸,脸色憔悴,进入军账后,看到罗昭云坐在主位,正在审视几人,全都吓得跪拜认罪,口中不断央求。
有会说中原话的,已经发声求饶:“求中原陛下开恩,我等收到突厥可汗胁迫,不得已跟随南下,心中绝无敢跟中原作对的心思。”
“求陛下开恩,我们愿意臣服中原陛下,奉为天可汗,年年上交贡品,而且绝不再开战动干戈。”
罗昭云冷静地看着跪地的六个人,样貌各异,高矮胖瘦都有,甚至还有西域人的面孔,高鼻梁,蓝色的眼底,跟草原人还有一些区别。
“你,是哪个部落的人?”
“回,回中原陛下,我是高昌的一位王子。”那人身子哆嗦地叩拜答道。
“高昌?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罗昭云目光炯炯盯着他,想不到高昌国的人也参与了其中。
这高昌国在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西汉时期就存在了,国家一直不大,还曾隶属过中原王朝的附庸。在隋朝大业五年,高昌王曾遣使朝贡,并出兵协助隋朝攻打高句丽。
不过,根据历史,似乎在唐代贞观十四年,高昌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这倒是一次机会。
罗昭云冷冷盯着高昌国的王子,三十多岁的年纪,不断求饶着,倒是不急着处置他,打算暂时扣押,询问出高昌的兵力和地形图等,待护送这个王子回去的时候,后面可以尾随大军,直接破了高昌国,提前设置安西都护府,打通与玉门关的丝绸之路。
“朕知晓了,来人,将高昌国王子带下去,单独看押,日后再审!”
两名侍卫进来,带着了高昌国王子,后者哭喊着饶命和开恩,被带了下去。
“你们几个,都来自草原什么部落?”
“鄙人来自仆骨……”
“我……我来自柔然部。”
“我是回鹘部人!”
“@#%@#”有两人说着草原话,他们不会说中原语,也听不大懂,所以用着草原部落语在哇啦哇啦回答,着急着用手比划。
身旁的人代替二人回答:“陛下,他来自铁勒的斛萨部,还有突厥的阿拔部……”
罗昭云知道了几人的身份,基本都是部落的首领,各自带了数千,万人不等,加入了突厥的大军,正如众人所言,他们也是身不由己,被草原盟主、强大的突厥胁迫,不得不跟着出兵,加上中原的诱惑,这才跟随南下。
“你们南下入侵中原,就是有罪。但朕已经大破突厥,双方伤亡很重,念在上天有好生之德,不愿意再动杀戮,所以,可以对你们几人,以及俘虏们,不开杀戒。但是,需要大罪立功,带着残余人马,精挑出来两万人马,跟随朕回京,然后去中原,替朕平定南方萧梁政权,和一些南方诸侯,等完成任务,可以还你们自由,还可以赐予你们一些物品,封一些中原华官的身份,回到部落去。”罗昭云在开导和劝诱。
这几人听完,相互解释后,都听懂了,每个人脸色凝重地沉思了一下,最终无奈地点头同意,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们也没有其它选择,如果不出力或是拒绝,估计也不会再留下活命。
“我等愿意为大华陛下驱使,成为中原天朝的附庸,带兵跟随作战!”这几人乖乖回复。
罗昭云淡淡一笑,看上去人畜无害,相当仁慈,其中心中早已算计好了。
第0967章 人心惶恐
罗昭云收服了这些草原小部落的首领,微微一笑,可以拿来充当先锋军,日后对付萧梁和杜伏威的部队,充当一把利刃,冲锋陷阵。
得此战力,既可以减少己方将士的伤亡,还能对南方敌军造成一定的威胁和打击。
粗略估计,俘虏的突厥人马,保持完整战力的人数,大约有两万多,足以作为一支精锐的先锋军了。
把这些人收押下去之后,黄门侍郎萧瑀走上前道:“陛下,如今大破了突厥,解除了北部的边患,对社稷乃是天大的功劳,长安城的百姓和官员们正翘首以盼,应该发檄文诏书,昭告天下,朝廷大破了突厥,西北再无边患,可以安心生产,休养生息了。”
罗昭云点点头道:“不错,萧卿,你来拟定诏书吧,如何把捷报送回长安城,提前让京师留守文武百官和百姓子民们,得知这个大捷消息,安定民心。同时,你再拟定一书,是对萧梁的劝降书,北方大定,接下来就是发兵援助李靖将军,攻打梁国,最晚两个月后,会大军猛攻,踏平萧梁,如果兰陵萧氏还想保全族人的香火,趁现在就投诚,归附大华朝廷,免得兰陵一带,生灵涂炭!”
萧瑀身子一震,心中有了一些波动,毕竟他的血脉中也流淌着兰陵萧氏的血统。
谈起出身,萧瑀曾经可谓天潢贵胄,出生于后梁帝王之家,高祖父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萧统,祖父萧詧是后梁宣帝,父亲名岿为后梁明帝。萧瑀九岁那年,被封为新安郡王,七岁时入长安城,其家姐是隋朝晋王杨广的皇后,在大隋也算皇亲国戚。
而萧瑀的妻子,是独孤皇后的娘家侄女,李渊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李渊与萧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因此萧瑀跟李阀也有一些亲戚裙带关系。
在历史上,萧瑀历经隋朝、唐初都一直在权力枢纽之中活动,六起六落,都能恢复起来,这跟萧瑀处事严厉刻板,刚直不阿的性格有关系,但学识和能力都是不俗的。
当今萧梁政权称王者是萧铣,安平文宪王萧璇之子,按辈分,是萧瑀的侄子,尚未过五服,属于不远不近的宗族关系。
“臣明白!”萧瑀毕竟是识大局之人,也明白论实力,大华朝廷过于强大,乃是中原正统所在,关拢西北与黄河以北,三晋旧地,都已经在大华统治内,连李阀的唐朝廷也被灭了,突厥也败了,只剩下梁国,和江左之地的几路叛军而已,无法抗衡大华。
再说,萧瑀少年离开兰陵宗族,家道中衰,他家中父亲、祖父已非皇脉嫡传,逐渐边缘化,后来联系也不多,彼此感情也没那么大,目前站在大势一方,自然不会再替萧梁说话辩解了。
罗昭云点点头,让萧瑀起笔拟定了檄文诏书,然后他亲自看过后,加盖了玉玺,使得诏书生效。
“来人!”
“属下在!”大内侍卫统领上前跪拜听令。
“即可派人送往京师,传递捷报和诏书。”
“属下尊命!”大内侍卫统领接过诏书,然后转身出了营帐。
罗昭云又叫侍卫,派人去送萧瑀劝降萧梁诸侯王的信函。
“陛下,我们何时动身回京,臣好吩咐人准备。”黄门侍郎萧瑀起身询问。
“明日一早,就拔营回返,北边战事结束,朕是时候回去理政,治理朝廷,让天下百姓能够尽快从战乱中脱离出来,让朝廷地方官员,安顿各地流民,安心回乡,从事生产,让我大华朝廷能够安居乐业,富裕强盛起来。”罗昭云感慨道。
萧瑀闻言,心中有些钦佩,他曾在隋炀帝身边当过差,深知杨广想的就是如此干大业,如何丰功伟绩,却不像罗昭云这样,想的是让百姓能够安定下来,为民着想,觉得此人定能成为圣明君主。
……
长安城。
由于突厥入侵,直逼长安而来,使得京城受到了威胁,不少富户门阀等,担心城破遭到屠戮,所以想办法派人送出家眷,以各种探亲名义,让家奴带着一些孩童和女眷,先一步送往东都洛阳一带躲避。
东、西二市也受到影响,做生意的人少了三成,而且生意难做,整体有些萧索。
大街小巷都是在议论陛下这次能否击败突厥,保住京城的安危。
“陛下御驾亲征有十余日了,也不知道前线战斗如何了,按日子推算说,我军应该已经与突厥交战了。”一位身穿早青色长衣,头戴璞头的中年男子,坐在一个青砖黛瓦下的石阶上,对着周围几个人道。
一位身穿圆领短衫,三十余岁的壮年汉子叹道:“就是啊,不知道能否抵挡得住,听说突厥这次有三十万铁骑,滚滚而来,我军只有十万,虽然陛下御驾亲征,但是实力相差悬殊了。”
“那突厥骑兵,都是凶悍之辈,我中原徒步甲士,如何能够抵挡得住?”
“要我看,凶多吉少,我们还是早点搬出长安城的好。”
一位年长者走过来闻言喝斥道:“说什么混账话,陛下曾十四岁入战场,戎马十多年,从无败绩,消灭了这多诸侯王,还曾数次击败突厥,这一次,肯定也能旗开得胜!”
“不好说啊!”
“哎,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等着吧,很快就能来消息了。”
这些日子,关于大华与突厥在秦川之地开战的消息,一直被讨论着,事关长安存亡,上到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下到三教九流,黎民百姓,都离不开这话题,许多人都在焦虑、担忧着,人心快到了惶恐地步。
第0968章 捷报入宫
长安城皇宫。
高墙林立,庭院深邃,各种偌大的建筑群鳞次栉比,掩映在园林其中,高低起伏,壮观无比。
此处宫城内的后宫,甬道华丽,门匾庄重,重檐高耸,砖瓦精美,各处无不彰显皇家的气派。
长孙皇后、与杨采玉、薛芷箐、萧依依、宁沐荷等诸女,坐在凤仪殿内叙话,围绕的话题,离不开前线的事,没有人不担心前线战局,以及丈夫的安危。
“也不知现在与突厥打的如何了,前几日倒是传来消息,先锋军赢了,歼灭敌军五万部队,但是,突厥仍有二十多万铁骑,人数比陛下的兵马多出了一倍,此时正交锋,胜败难料啊!”才女薛芷箐,听到朝廷政事比较多一些,此时担忧地说出来。
诸女闻言也都神色紧张起来。
“这可如何是好,可惜我们皆为女儿家,不能跟随陛下出征,跟他共同作战,平定突厥之乱!”高雨霏曾经也习武练剑,幻想过乱世中恢复北齐高氏的政权,但是,后来心思淡化了,知道北齐灭亡半百年,人才凋零,民心全无,哪怕再乱世中,聚集了一个临时政权,但是很快雨打风吹去。
属于北齐的时代和历史环境已经过去,后世子孙没有天命、民心、气运,皆是枉然。
她这几年在罗昭云身边生活,已经习惯了相夫教子,对那些打打杀杀的事情,有心无力了。
宁沐荷道:“我相信陛下,肯定能够得胜的。”
她神色坚定,带着一股盲目自信的笑容,眼底虽然也有担心之色,但表现出来的是镇定、信任。
她自从幼年被卖入了罗家为奴,就负责服侍罗家庶子,一步步走过来,见证了罗昭云的少年崛起,定国安邦,对他有一股盲目的自信和钦佩。
其它女子见到宁沐荷这样郑重其事的表情和话语,都愣了一下,旋即笑了起来。
萧依依与宁沐荷关系要好,而且最先相识,所以顺着她的说法道:“是啊,我们应该像宁妃一样,相信陛下,一定会胜出。”
杨采玉点头道:“不错,虽然我们无法上战场,但是,后方不乱,朝局安稳,这样也是为陛下分忧,减少顾虑。”
“没有错,陛下也常说,每个人身份不同,能力不一,所以报国也不是人人上战场,只要每个人在本职岗位上,尽忠职守,爱岗敬业,这就是报国了。”长孙皇后轻轻点头,说出了一些肺腑之言。
诸女聊着聊着,倒是担忧之情被冲淡了几分,不像单独在自己的寝宫内,那么担惊受怕了。
就在这时,院子内有侍卫飞奔而来,一边在殿外喊道:“报,兵部派人送来捷报,前线,前线大捷!”
这种报捷的折子往往先一步送往兵部、枢密院各一份,然后兵部抄录之后,立即派人送一份入宫,给皇后、嫔妃们知晓,免得宫内家眷担忧。
诸女闻言全都惊喜过望,站起身来,疾步向殿门处迎去。
按照宫里规矩,大内侍卫送折子、檄文,最多也就到皇后、嫔妃殿门外而已,不得召唤,不得擅入。
即便被召唤同意入内,也只能跨入门槛,即拜倒在地,绝不能入内室。
所以,长孙等女子从内堂迎出来,到了门槛处,接受大内侍卫的拜礼之后,接过了折子。
这上面是被兵部内的侍郎抄摹后的文章,不是萧瑀亲笔所写,但是字倒是一个不差。
长孙皇后先阅览了一边,喜上眉梢,露出了笑容,不断念着:“好,太好了。”
“皇后,让我们也瞧上一瞧!”
“折子上写了什么,是不是陛下赢了。”
其余几女全都凑过来,焦急又好奇地询问。
“恩,陛下赢了!”长孙皇后笑着说完,但是眼眸已经都是泪珠了。
“赢了!”诸女虽然还没有看,但是听到长孙皇后这样说,顿时全都兴奋起来,更加迫不及待看折子了。
从杨采玉、薛芷箐等人手中传开,三人看一份,这里六七女很快全都扫过了一遍,上面的内容基本是报捷,大意是陛下英明神武,用兵如神,上下一心,全面击败了突厥,斩敌十五万,俘虏四万人,其余四处逃散着,折子末尾有加盖的兵部印章,带兵抄写后的消息确凿性。
“太好了,我们赢了,大华胜出了。”
“陛下没事吧?”萧依依有些担心。
薛芷箐微笑道:“信上没有说,以陛下的本事,既然大破了匈奴,就应该安然无恙。”
宁沐荷也笑着说:“我相信陛下,肯定龙虎精神,没有伤到,皇后娘娘和诸位贵妃请放心吧。”
长孙皇后虽然年纪略小一些,但是身份高,所以对着诸女道:“我们一起对着上苍拜一拜吧,陛下这次御驾亲征,面对两三倍于己的突厥铁骑,几乎是以身涉险,困难重重,这些日子,前线肯定打得昏天暗地,横尸枕藉了,这次大胜,得上苍垂怜,神灵庇佑,增加了我们大华国运,这一战,可能要开拓出一个天平盛世的局面出来,我们先拜一下,感谢上次保佑大华,庇佑了我们的夫君!”
“皇后说的极是!”诸女也全都点头同意,无比虔诚地跪下来,在长孙的带领下,一起朝着门槛外的上苍施大礼。
附近的宫女、宫娥、太监、侍卫,不论是在屋内还是屋外,看到这一幕,也全都跟着跪拜。
大捷消息,旋即从皇城内,向着长安城的各角落,扩散出去,宛如一块巨石砸入的沉寂湖面,掀起了巨大的涟漪。
第0969章 班师回朝
大军开拔,罗昭云班师回京,队伍浩荡,有五六万人,有宫城的御林军、各卫的军马,随行还有两万多的俘虏。
这些突厥俘虏兵马,手中并无兵器,也无战马,被押解一路步行,要送往京城外临时监狱收押,然后派往江陵地带,配合李靖大军攻打萧梁的城池。
此时,凯旋归来的士气,与出发时候的心态,完全不同了。
许多将士都兴高采烈,击败了突厥大军,以少胜多,再一次堪为奇迹一般,大胜了敌军。
旌旗飘展,队伍排成长龙,兵甲蹡蹡,铁蹄震动,回返京师。
长安城朱雀大街正对的南门外,长孙皇后带着文武大臣,在这里恭候,为陛下接风,恭贺凯旋。
队伍缓缓而来,接近了京城,十里亭驿站外,这里有迎接兵马的兵部职官,如并不是来、主薄等,先一步要将回京的部队做出安排,不可能全部带着兵甲入京城,一些各地调集过来勤王的军队,要在这里安营扎寨,然后等待安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