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第一军阀-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机械设备制造业方面,简单的机械出口中国也是有能力占领的。
至于高级的机床方面,这方面中国一直是有大的能力就一直让机床制造处于不断运转的状态,就算是暂时没有需求,也在不断的制造精密机床。
例如现在中国的机床制造业正在抓紧制造战后能够用得到的机床,从而使战后的中国能够迅速把那些产业建设起来。
就如用于制造民用家庭汽车的半自动专业机床已经囤积了不少,一旦有需要就能够大量生产家庭汽车,由于用的是专业机床,那效率绝对是让人瞠目结舌。
只不过当前中国还没有到钢铁没地方用的程度,因此家庭汽车的机床虽然生产出了不少,但却还未正式大规模生产汽车。
现在中国是缺乏钢铁建设铁路、公路、货车、农机、轮船、房子。
房地产的建设依旧是排在最后面的,尽管这关乎民生问题,但不住好房子也死不了人,而且现在的中国,大部分人普遍都没有好房子住,没有强烈的对比现象。
老百姓对此也能够理解,毕竟中国需要把资源投入到要紧的项目当中,中国的版图实在太大了,人口也多,建设所需的资源比欧美国家要多得多。
第200章 气个半死的协约国
冬去春来,草长莺飞。
转眼春播就到了,南方的农民欣喜的将杂交水稻的种子播撒到了地里,此时的中国农民都普遍日子过得很不错。
首先是国家强制性减租,佃农要交的佃租极低,同时相比满清统治时期已经不要交任何农业税了,更没有什么苛捐杂税。
使得农民们的负担减轻了许多。
同时因为农机、化肥、农用薄膜等东西的普及,以及全国农业站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使得粮食亩产年年增长。
特别是杂交水稻出现后,水稻亩产又高了许多。
在农村的小天地中,农民都感觉物质丰富了许多,吃饱肚子已经不再是问题了,同时每年还有不粮食能够卖出。
现在对农民来说,问题就是娃娃上学和盖房子等问题。
农村的贫农们能干活的则去了城市成了工业人口,那些苦力工也算是工业人口,尽管工地上做事比较累,但是以前当贫农时却是更累,而且连饭都吃不饱。
现在虽然工作强度比较大,但在工地上不仅能够吃饱,而且工钱也是年年上涨,就是伙食标准也是不断提高的。
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老百姓的感觉就是,辛亥年比较乱。
辛亥年过后,华东各省老百姓则普遍感觉日子好过了许多,这主要是因为当初两淮行政总署的各种强制政策以及华东集团向西方人借贷了大笔贷款,这些贷款陆续加起来高达十三亿英镑。
十三亿英镑洒下去,尽管很多用来从欧美国家进口工业设备、钢铁等物资,但当时的中国老百姓也得到了许多养分,对比之前的苦日子来说自然是好过了许多。
其他省份的老百姓,则或多或少,在14年之前也都感觉生存压力开始减轻了,14年铁路大股灾一来,经济陷入了一段时间的短暂萧条,但很快就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恢复过来了。
15年的时候尽管老百姓口袋里的钱逐渐也有了,但15年的物资供应并不是很充足,很多生活物资都是紧缺,工地上的伙食三天才见一次肉。
到了16年,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就更多了,物资供应数量也有所上涨,但也还未达到十分充足的程度,但这一年政府让全国百姓都实现了温饱。
如今是1917年,这一年的生活物资供应就变得很充足了,而且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普遍都是一大把。
到了这一年,工地上的工人们普遍感觉到了这一点,因为每天的伙食都能看见肉了。相比之下,去年依旧是三天见一次肉,但每天都有鱼肉。
今年则是天天有肉,鸡肉天天能够满足供应,猪肉每两天见一次,鱼肉依旧是天天有。
工地上的工人伙食供应标准是有国家硬性规定的,只是根据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供应条件不同进行稍加变动。
工地上的工人劳动强度高,因此伙食标准是和学校一样的,比许多工厂里的伙食供应标准都要高。
这个时代的中国工人尽管之前有很多人口红利被以财团为代表的资本家攫取,但是在伙食供应上却从来都是坚持包食宿的政策,而且在困难时期都是尽量让工人们吃饱肚子。
这一政策是江渝制定下来的,因为他做为穿越者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不让工人吃饱肚子,工人就会罢工,甚至是造反。
尽管作为一个资本家是以追逐利益为目的,但作为民族资本家却不是以追逐利益而追逐利益,还应该尽量照顾劳动关系。
也正是西方人那种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劳动关系紧张才造成了社会主义出现了极大的市场。
西方人也是在社会主义出现之后才开始反思自身的问题。
作为穿越者,江渝却是有先见之明,尽量照顾好劳动关系,消除阶级对立,鼓励阶级团结合作。
加上国家对工人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此时中国的工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有保障的工人。
从失业到医疗、子女教育、养老等方面,中国工人都不用考虑太多问题。
医疗方面重大病痛国家报销,子女教育方面因为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财政对教育事业进行建设,虽然还是采取收费制度,但却也不用担心教育问题,贫困群体在这方面还有特殊照顾。
养老方面则采取国家承担一部分,企业承担一部分,公民承担一部分的制度。首先分为工人和非工人群体。
工厂里的工人,和企业员工们都是企业自身负责养老金的问题,并不是说一家企业的等员工快要退休时把员工辞掉就不用支付养老金了,而是按照这个工人在其企业内工作了多少年,然后按照工人的工作年份比例来支付养老金。
这个制度得到了江渝的财团的大力支持,对于财团来说,养老金是绝对支付得起的,而且养老金发放下去,老人家也要消费啊!钱最终还是会流回高度垄断的财团手里的。
而这个制度对于民间资本企业来说却是一个负担,能使财团更加轻易的把那些民间企业吞并掉。
企业工人之外的那些临时工,例如修铁路、公路、住房的工人,则由国家承担养老金,同时工人们自己也承担一部分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缴入华东养老基金会进行运作赚钱,在财团已经掌控了绝对话语权的亚洲,财团负责运营的基金会赚钱其实很容易的,亏钱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现的问题。
农业人口的保险也是由国家承担。
但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都秉承着一个原则,那就是老年还有较高收入的老年人,就不用领取养老金了。
节省下来的养老金,如果是企业的,则交由国家补贴养老支出,该多少钱还是交多少钱。
住房方面尽管被财团垄断了商品房建设,但是江渝并不打算搞什么高价房,早年就开始打击那些房屋阡陌,有多套房产的群体了,使得市场上的房产投机热度一降再降。
当然财团是要提前布置地产行业的,战后必然要开始城市大改造,拆迁,开发什么的,原先便宜的地产将可能成为极为繁华的商业地段,那么这些土地都将提前先圈下来再说。
此时中国各大城市的地产价格并不是很贵,除非是上海南京路那种地方。财团在14年时就在各大城市的城市大量圈地了,把繁华的城市中心地带的地皮扫荡了大部分。
此时财团手上有大把的钞票,却是再次开始扫荡即将开发的地皮。
目前中国老百姓还没有太多这方面的意识,因此买地非常容易,价格也十分便宜,那些盖着瓦房的地皮只要花一点钱就能买下成片成片。
这主要是未开发的原因。
只要战后在各城市建起小区、商业街等开发项目,地皮价值瞬间暴涨。
拥有大量地产(非住房),是财团垄断商业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好的地段财团自己占了,可以用来经营自己的商业,而竞争对手只能在不好的地段经营。同时财团的商业不需要交租,而竞争对手却要不断的交租,这就是差距所在。
普通老百姓则接触不到这些东西,对于他们来说住房才是接触最多的。
在各方面中国工人都不需要想太多,生存压力对于此时的中国工人来说并不是很大。
随着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以及远洋捕捞业的持续发展,中国的肉类供应量却是开始不断上涨,而价格也正在逐渐降低,让老百姓感觉十分的实惠,日子过得也非常宽裕了。
特别是17年粮食产量会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从而使中国有更多的资源去喂养家畜,人开始吃饱了,轮到家畜吃饱了。
随着蛋肉奶的增加,国民谷物消耗量却是开始减少了。
全国个地区的老百姓都逐渐发现吃了肉之后,饭量开始变小了。若是以前,南方人普遍一天都要吃掉一斤二三两的大米才足够他们补充劳动中的消耗,北方人的食量就更大了,那面饼是一块接一块,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现在肉食多了,谷物消耗量却少了很多,因为人体不再需要通过大量进食谷物来获得足够的蛋白质了。
国民的营养也变好了,精神面貌顿时有了改变。
特别是那些学生,因为学校里的伙食好,小时候也不似以前的人那样,小小年纪就要挑担干活什么的,个子张得很快。
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美女多了,帅哥也多了。
这不仅仅是营养摄入的问题,也和个人八字有很大关系。满清统治下的旧社会困苦的人民群众数量多,而八字是现实信息的一种汇总。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能给子女提供什么样的条件,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八字。
困苦群体的八字都不会太好,自然长得也比较挫一些。
也就是说这个民族的基因并不差,只是因为八字太差了,从而展现出来的面貌往差的路线上走了。
而当整个民族层次提升之后,首先出生在这个国家,比较靠谱的父母就多了,力量最强的月令(父母宫)也就比较多喜神,的八字层次就提升了,精神面貌自然向好的一面发展,基因也就展现出好的一方面。
总的来说,这一年老百姓普遍充斥在幸福的海洋中,因为到处都是就业岗位,而且物资供应充足。
与此同时,从16年开始,全国各地都在修路基。
尽管钢铁不够,但路基、隧道却是不断的在修建,铁路、公路的路基一直都在修,这也为老百姓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某地区只要劳动力有富余,便有基础设施项目出现,就算是没有钢铁,路基总是先可以修起来的。
1916年全年,中国修成了三万公里铁路的路基,到了1917年,铁路路基的修建规模就更大了,达到了五万公里的程度。
此时中国已经有了十万公里的铁路了,这年头的铁路不像二十一世纪,可以不用修那么多。
这个年代货车比较少,货物运输基本靠铁路和海运,航空运输也比较少。
所以二十一世纪各国的铁路长度都在缩减,而美国也从巅峰的四十多万公里铁路缩减了近半的铁路。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使得中国的商业发展十分活跃,铁路依旧很堵。
此时全国大部分的铁路都掌控在了财团手中,私人建造的铁路多是那些支线铁路。
这时候中国的军用物资出口开始缩减,钢铁开始倾斜到铁路建设当中,那些修好的地基随即开始铺设钢轨。
也因为这一年的农产品物价开始下跌,大量还在使用低效率生产方式的农民涌入了工地,加上从日本、朝鲜、越南那里招到的铁路工人,确保了铁路铺设所需的劳动力数量,整个中国的铁路开始迅速铺设。
而钢铁产量却是正在不断的上涨,由于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的原因,使得中国在海外市场已经可以购买到大量铁矿石,加上中国在海外投资了不少矿山,那些矿山也陆续开始投产,使得中国钢铁冶炼的铁矿供应量开始迅速增长,国内的铁矿基本上能够实现2000万吨钢铁的产量,而海外进口的铁矿石,实现个500万吨的钢铁产量也已不是问题。
此时的中国正在疯狂进口铁矿石,因为中国的铁矿石搞得很极限,基本上各钢铁厂没有多少储备。
2500万吨的钢铁,能够修许多铁路了。
每米铁路一般消耗的钢材在50…75公斤之间,中国的一些运煤的铁路的钢轨甚至达到了77公斤。
也就是说修一万公里铁路,需要消耗50万吨钢铁到77万吨钢铁之间。
按照77万吨钢铁来计算,一年修个10万公里铁路,也只需要770万吨钢铁,1917年的计划是修建5万公里铁路,大约需要消耗350万吨钢铁。
对于一个年产钢铁已经达到了2500万吨的国家来说,挤出350万吨钢铁还是很轻松的。
而钢铁这一年是大量向造船业倾斜。
计划全年制造商船的排水量达到200万吨,此时中国除了自己培养的造船工人,还得到了日本的造船工人,德国的造船工人也大量来到中国,使得中国的造船业突破了技工缺乏的制约。
这一年中国成功制造出了一艘排水量为2万5千吨级的商船,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商船了。
而且这是集装箱商船,中国的铁路、货车、货船都采用集装箱模式,装卸速度有了极大的增长。
货车、货车、轮船之间的装卸速度非常快,运输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运输成本也就随之降低了。
油轮则达到了三万吨级,油轮制造技术简单,吨位也容易堆上去,17年财团决定建造60万吨油轮,以保障石油运输和出口。
农机制造业也获得了很多钢铁份额,像普通的小农机、拖拉机,这是优势出口商品,没有什么国家在这方面能够竞争得过中国。
大型农机则普遍不出口,自己用来不够呢!
汽车制造业则倾向于货车制造和家庭汽车出口制造,本土的家庭汽车价格卖得比较高,这主要是为了减少这方面的消费。
但是抢占国际家庭汽车出口份额却是不能丢下的,因此出口到国际市场的家庭汽车售价反而比国内低。
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材料运输、商品运输是十分频繁的,古代生产力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运输效率比较低。
很多资源消耗在了运输途中。
大量的货车制造出来之后,运输效率就提高了。
此时中国形成了大批货车的生产线,用的全是专业机床和流水线分工生产模式,生产成本全球最低。
国际上的小型货车普遍的一辆需要三千美元,而中国的货车只需要两千五百美元,中型的10吨级货车也只要五千美元。
实际上的制造成本,小型货车的制造成本还不到五百美元,货车出口的利润非常高。
而中国的炎黄币和美国的美元此时的汇率都是差不多的,不过双方汇率会随着双方的货币政策而产生不同变化。
中国国内,最大的密斗货车已经能够运载24吨的货物了,30吨级的密斗货车的生产线也正在制造当中。
货柜车(集装箱货车)的运载吨位则大得多,最大的已经达到了38吨,对应各种尺寸的集装箱。
中国是最先使用集装箱的国家,因此集装箱标准是由中国制定的,而中国现在正在海外到处投资港口,也都是用中国自己的标准尺寸。
这是独立于西方人之外的标准,中国正在建立自己的体系。
……
1917年6月,科威特!
五十万日本雇佣军从中国新疆坐铁路直接到了伊朗,然后到达了科威特,接着进入土耳其境内,从陆路前往欧洲西线战场。
一起前往德国的,还有近八十万日本劳工。
之前中国在战前已经向德国派遣了五十万劳工和十多万技工学徒,这下又给同盟国搞了一百三十万人力过去,相当于中国向同盟国支援了近两百万劳动力。
同时中国的飞机首次飞临德国机场。
这些中国运输机给德国送去了大量军火、生活物资,同时中国通过轮船将大量生活物资运往同盟国。
一时间同盟国的物价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粮食价格开始迅速下降,蔬菜、水果也有许多供应,这些蔬菜和水果是直接通过飞机运往德国的。
这个动静可不小,很快就惊动了协约国。
协约国立即向中国发出照会,强烈抗议中国的偏袒行为。
中国外交部则宣传,这是双方在进行正常贸易,这些货物都是远华集团向德国政府提供的援助。
“这是一场欧洲人之间的战争,我中华民国认为,其他地区的国家不应该参与到这场战争当中。美国的参战对于同盟国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因此日本决定成立雇佣军,接受同盟国的雇佣,同时日本也可以接受协约国的雇佣,只要能出得起雇佣金就行了。”伊维峻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道,她的意思就是美国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导致中国不能继续坐视不管。
同时在日本雇佣军问题上,双方公平雇佣嘛!
中国实际上是免费给同盟国提供日本雇佣军,名义上则是由远华集团出资雇佣,但实际上不过是把钱左手换右手。
协约国如果要雇佣日本雇佣军,那是得出真金白银,嗯!白银滴不要,同时雇佣价格还比较贵。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将会参与这场战争?”顿时有欧洲记者关切的问道。
“中国始终坚持光荣中立政策,同时我们也表明了态度,这是一场欧洲人之间的战争,其他各洲国家不应该过多参与其中。同时我们希望,战争双方能够以和平为重,坐下来好好商谈,以和谈的方式解决双方的矛盾与分歧,使世界尽快恢复和平,使人民尽快远离战争。”伊维峻回答道。
“中国之前与英国签订了《中英边界友好协议》,其中的附带条款就是中国保持中立,贵国的行为显然已经有了违反这一协议的嫌疑。”一名英国记者发出了诘难。
“中国确实依旧在保持中立,但中国的中立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美国中立的情况下的。但就算是美国参与了战争,中国也不会违反与英国的协议,协议中并未规定日本不能向欧洲派遣雇佣军。”
此时中国正在搞‘没有胜利者的战争’政策,呼吁双方不要一味的追求战争的胜利。
当然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不管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无法接受这一呼吁。
《中英边界友好协议》又被中国给钻了空子,中国玩这一手把协约国气半死,罗斯柴尔德财团和美国财团也是气急败坏,但却拿此时的中国没有办法。
一旦中国参战,那么后果将很严重。
中国能够轻松动员上千万劳动力投入战场,美国虽然也勉强能够动员上千万劳动力,但这之后美国的生产将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
而中国动员个上千万兵力完全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此时中国的势力范围内的人口已经突破了6亿。
世界人口才17亿而已。
中国一旦参战,那么同盟国的人口将对协约国形成压倒性优势。而且事实证明中国的陆军并非是那些二三流陆军可比的。
中国陆军绝对也能挤进世界一流陆军的行列,起码不会比美国差。
到时候整个亚欧大陆都可能被同盟国瓜分掉,非洲大陆在之后也将无可避免。
第二卷 大爆发时代
第201章 更大的中国利益
想到中国参战的后果就让协约国和欧美财团恐惧,昔日那个落后的国家此时已经发展成工业大国了。
现在罗斯柴尔德财团连肠子都霉青了,悔不当初借给了华东集团十亿英镑的贷款。
当初愿意借钱给华东集团,是因为看到了华东集团已经具备了一定先进工业技术,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搞不下去了。
同时当时的欧洲国家都不认为中国的工业能够发展起来,因为他们不觉得中国人有发展工业的头脑。
昔日满清搞了那么多年的洋务运动,砸了大把银子下去,结果建成了一些仿制能力很强的工厂,西方人刚出来的东西满清时期的工厂很多都能仿制。
但那又能成就什么气候?
结果还不是迅速衰败!
原本贷款给华东集团就是以为华东集团会和满清时期的洋务运动一样,结果江渝根本不玩那套路线了。
工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技术、资金、人才。
技术方面因为这个时代的工业还比较低级,总体上比较简单,因此江渝当初只是投入不是很多的财力,加上有他提供的研究路线,就攻克了很多先进技术。
在技术上江渝的军阀寡头财团是完全不缺乏的,此时的各种研究所里储备的先进技术是越来越多,在技术上中国是在逐步的西方人拉开距离,那是中国领先的距离。
特别是大量研究所成立后,已经造就了《孙子兵法》当中所说的‘势’,一旦成势便难以遏制了。
而在资金方面,中国工业正是靠这些先进技术赚到了大把的钱,而且是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赚到了钱,因为中国能生产的东西,别的国家不能生产。加上发展初期的人口红利很高,中国工业凭借着先进技术,完成了初期的资金积累。
加上疯狂的从欧美国家借贷了十几亿英镑的资金,在资金上解决了问题。
人才方面则在战前聘请了很多外国技工,同时通过自己努力培养,以及早些年就开始向德国派遣技工学徒,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资金更加不是问题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先进技术越来越多,也不是问题。
唯一的问题就是人才方面。
但随着和同盟国打通贸易通道,中国从德国那里得到了大量工业人才。在吞并了日本之后,日本工业人才也为中国所用。
加上中国四亿多人口的庞大劳动力,铸就了这个国家的快速发展。
15年的中国工业还受钢铁产量的制约,先进技术没办法快速推广,那时的中国还不叫成势。
而到了17年,很多问题都开始迎刃而解,此时的中国已经开始初步成势。
成势之后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惯性力量,就难以遏制了。
在1915年,中国拿参战威胁协约国,虽然有不小的威力,但却不是太大。但到了1917年,已经让协约国有一种心惊胆颤的感觉了。
罗斯柴尔德财团甚至都感觉他们玩过火了。
但是谁又能预料掉中国会有如此强悍的技术研发能力呢!不仅在军事技术上屡屡领先,而且在高端商品方面也领先了,生产技术更是普遍比西方国家要先进。
同时也因为是在拥有了先进技术后建设起来的工业,不用考虑什么工业设备升级的问题。
庞大的动员能力,加上中国那越来越庞大的工业规模,战争潜力到底有多强,想想就让人感觉恐怖。
中国现在几乎是明目张胆的援助同盟国,但协约国又能拿中国有什么办法?
撕破脸那是肯定不行的,撕破脸只会把中国往同盟国阵营里推,如此一来协约国就是在找屎。
不过协约国也开始意识到,此时的中国并无意倒向同盟国,给同盟国提供援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
中国外交部已经隐晦的向协约国提出,中国正在削减军工业规模,但是军工业一时半会是削减不下来的,生产出来的产品又没人要,只要低价支援给同盟国了。
可是让英法向中国进口军火……抱歉!没钱了。
英法已经榨不出多少钱财了,因为钱都被各财团赚走了,罗斯柴尔德财团赚走了,美国财团赚走了,中国军阀寡头财团赚走了。
现在也就剩下美国有钱了,俄国沙皇倒是也有不少钱。
不过沙皇退位了!
新上台的资本政府并未没收那些黄金。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向中国妥协的话,只能让美国向中国采购军用物资了,否则的话这些物资就会跑到同盟国那里的。
无奈的罗斯柴尔德财团和美国财团,只能让美国政府拿出些钱采购中国生产的军用物资,以减少中国对同盟国的援助。
对于财团来说,控制一个王国远比控制一个美国更加容易。
但是要说彻底的控制一个国家,反倒是财团对美国的控制能力更强一些。因为美国没有什么民族资本,而英国、法国都是有部分民族资本的,德国的民族资本就更加强大了。
国家有国家的意志,财团的意志不代表英国、德国的意志。但是,财团的意志绝对代表了美国政府的意志。
就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英国的交锋,实际上就是英国的国家主义在与罗斯柴尔德财团之间的争斗。
罗斯柴尔德财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赚到了最多的钱,尽管表面上看上去是美国赚了大把的钱,但这钱只不过是罗斯柴尔德财团的左手换右手的把戏。
所以一战过后英国的衰弱是必然的,因为财富已经被罗斯柴尔德财团转移到了美国,罗斯柴尔德财团在一战过后依旧强大,美国财团依旧只能臣服于他们的脚下。
美国和英国有一个奇怪的关系,那就是英国政府有一个定律,那就是永远不要与美国为敌。
这个定律,实际上就是财团制定的。
正因为美国的国家意志薄弱,所以财团要让美国政府在中国加大采购,美国总统威尔逊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于是在美国低声下气的对《排华法案》道歉,并私底下赔偿了中国五亿美元之后,不得不再拿出十亿美元的巨款从中国购买作战物资。
然而十亿美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并不算什么,不过是两亿多英镑而已,并不能改变什么。
……
北大西洋!
几艘中国补给船诡异的出现在了这片海域。
昔日航运频繁的北大西洋此时看起来十分冷清,补给船在大西洋上航行了两天,都没有碰上什么船只。
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已经让协约国的海上运输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只有一些船队在护航舰队的保护下才能壮着胆子在大西洋上航行。
协约国的大部分物资进口还是靠中国。
只见补给船行驶到了一个偏僻的海域,只见补给船四周,是密密麻麻的潜艇正上浮行驶,补给船开始给潜艇加油,并往潜艇内搬运生活物资。
【文】那些潜艇少说有上百艘。
【人】中国大半的服役潜艇都在这里了。
【书】中国为了援助同盟国,竟然不等造船厂造出潜艇,直接把海军的大半潜艇开到了欧洲,为的就是支援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
【屋】此时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开展得比较惨烈。
尽管群狼战术的使用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但在协约国的护航之下,每次袭击协约国的船队都有潜艇被击沉。
如今双方拼的就是造船能力了。
不过德国比较占便宜,击沉的商船吨位高于潜艇损失吨位的十数倍,但在潜艇的损失下,德国的潜艇数量一直只能维持在三百余艘的状态。
当这些潜艇快要接近英国划定的海上封锁区域的时候,潜艇开始下潜,开始从水下通过这片海域。
潜艇的水下航行速度更慢,一路上在没有什么船只的地方,都是上浮航行的。
两天后,这些潜艇成功抵达德国港口,同时还未德国带去了可以在地中海施行无限制潜艇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