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第一军阀-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进入工业生产领域。

同时这一政策路线,还能给华东集团的农机、化肥生产带来大量订单,另外华东集团通过这次圈地,也已经走向了垄断粮食供应的开端。

在上海的口水仗却是打得热火朝天。

江渝这边丝毫不见劣势,因为销量最大的《申报》、《大公报》、《新闻报》都一起开火,抨击《民立报》是腐朽的封建社会主义走狗。

三大报纸提出了土地是重要生产资料,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又无法合理经营,必然导致民族农业生产走向混乱,并严重阻碍工业发展道路。

而地主作为封建王朝的既得利益者,既然已经改朝换代,不将他们直接打杀了那都算好的了。

两淮行政总署并未对地主进行打杀,只是合理的土地调控,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至于安庆惨案,只是一群地痞流氓而已,老百姓并未参与其中。

三大报纸的发行渠道已经不仅仅是天津、上海这一些城市了,而是整个中国大部分一线城市。

远比窝在上海的《民立报》的影响力要大上千百倍。

三大报纸一起开火,顿时把《民立报》打得好似被口水淹没了一般,《民立报》作为变革党的报纸,在这次舆论战当中,很多中低层的变革党成员并不理解他们,在他们看来两淮行政总署的做法是很对的。

这些变革党成员大多都是热血学生,他们在这次事件中看到,两淮行政总署的政策只是打击了大地主的利益,并未去动普通小地主和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他们还是很支撑的。

此时袁世凯已经出山了,南北打了半天没打出什么名堂来,双方在汉口一线对峙,南北议和也在洋人的调停下开始进行。

江渝却不太理会南北的动作,在他看来这些都不重要。

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站稳脚跟,只要消化了整个安徽和苏北,就算是自己在政治上没有谋到什么督军的职位,依旧是屹立不倒的。

江渝等于是把地方上的统治结构直接摧毁,完全换上了自己的势力,同时通过获取民众的支持,使得统治稳固。

这和民国时期那些军阀不同,那些军阀一个个盯着什么都督、督军的位置,上台后脚跟不稳,一下台就屁都不是。

当然这样铺开一个行政体系,也让江渝花费了不少钱。

行政人员、警察的薪水加起来,每个月就要花费100万元左右,加上政府的硬件设施建设,江渝投入了近两千万元,当然一切能省则省,像政府大楼之类的,都比较简单,甚至连装修都是最便宜的。

这天周子跃来到了淮阴,江渝对他问道:“我们现在还有多少资金可以动用?”

“海外资金有3亿元可以动用,国内还有1亿资金,不过那这1亿元要用做工业生产资金不能调动。所以我们能动用的资金只有3亿,另外陈光甫的华东银行那边最多只能贷款5亿元资金。”周子跃回答道。

“这点钱根本不够农业上的投入啊!”江渝不由头疼,现在土地是圈下来了,不过资金却是一大问题了。

1。4亿亩的土地,自己圈下了5900万亩,不光这5900万亩土地需要投入资金,其他的土地也要提高生产力,也需要资金。

“东家,我认为现在不适合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力改革,首先人们还未普遍掌握新农业技术,再则我们的农机厂规模也不是太大,化肥厂同样如此,如果全部直接推广的话,不要说资金撑不住,就算有资金也没那么多的农机和化肥,我们不如分成三年来建设。”周子跃对江渝建议道,“另外,我们可以把圈下的土地,拿出一部分,号召商人们开设垦殖公司,借民间资金来完成农业改革。”

“嗯!看来也只能这样了。”江渝点头道,三年后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那可是赚钱的好机会。

这三年要抓紧时间发展才行,特别是采煤、钢铁、纺织,这三个行业将是用来取代洋吉利国在亚洲市场的重要商品。

洋吉利国人最大的出口商品,无非就是没什么技术性的煤炭、钢铁、纺织,一战一旦爆发,洋吉利国将失去这三个传统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这三种商品本身没什么技术性,一旦失去就很难再挽回。

同时东洋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正是取代了洋吉利国这三种商品在亚洲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这三个行业发展起来,第一可以赚取到大量资本,还可以遏制东洋国的工业发展。

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洋吉利国商船在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当中损失惨重,届时洋吉利国会在全球各国订购商船,造船业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盈利很丰厚的产业。

战争当中,洋吉利国人对食品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农业届时也是盈利很丰厚的产业。

军火方面自然也不用说了,军火是很赚钱的,不过江渝并不想对英法出口先进的军火,反而希望增强德国的实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是必败的,因为西美洋国不会坐视他们的外债变成废纸,江渝增强德国的实力其目的在于延长战争时间,从而赚取更多的利益,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发展时间。

目前能动用的资金也就是8亿元,其中5亿是华东银行的存款,华东集团的所有项目,以及所有工人的钱都存在华东银行里面,所以华东银行迅速发展,其存款规模已经达到在华银行最高的水平。

其银行资产迅速上升,只要有存款,就不愁投资项目,而且都是回报率很高的项目,因此华东银行未出现什么不良资产。

江渝打算先向垦殖公司投入三亿元资金,计划先把三千万亩耕地圈起来搞一个超大型产粮基地。

其他五亿元,则用来扩建矿山、钢铁厂、机械制造、造船等工厂的规模,这些资金能将目前那些重工业扩充两倍规模。

江渝和两淮行政总署的工业部一起制定了一份所谓“三年发展计划”,一般一个工程建成是五年一个周期,但时间不等人,只有三年。

日夜赶工也要把下一个计划搞出来。

这个三年计划,规定了各个项目的发展目标,即采煤三年后要发展至每年500万吨,钢材产量要增加到50万吨,造船业要发展到年造船达到10万吨。

那5亿元的资本,已经足够建设这些工业规模。唯一的问题就是时间,如果日夜轮班建设的话,三年没什么问题。

这年头国内没什么加班费一说,也没什么津贴一说,成本并不会因此拉高多少。

不过还是有不少资金缺口啊!例如造铁路,还有军事发展也要钱,虽然产业盈利将弥补一部分,但还是有缺口的。

江渝为此又想到了贷款,不过现在辛亥变革闹得正酣,时局不够稳定,那些外国银行显然不太愿意现在对华东集团进行商业贷款,因此先缓一缓再说。

两淮行政总署于12月底,在安徽安庆、苏北淮安各召开了一次农业发展大会,大会上请来了地主、商人,共同商议两淮农业发展。

在农会上,华东集团展示了拖拉机等农用机械,以及化肥、塑料薄膜等农用物资,并展示了几种还未设计成熟的耕耘机、播种机、收割机等机械,主要问题还是动力方面不太过关。

这些机械在设计上是很先进的,只要内燃机技术一过关,马上就是成熟的农业机械,届时便可大规模发展机耕。

这次农会上提出了“新农业机耕技术”的概念,号召地主、商人出资兴建农场,但凡采用了新技术的农场,初期在农业税方面给与优惠。

这次农会邀请了国内很多知名的民族商人,例如上海商会、江苏商会、安徽商会的商人被大量邀请前来参加。

地主和商人们参观了新技术的成果之后,一部分还是显得比较迟疑的。

不过那些地主,很多都是被刚鸭子上架,不改革不行。

两淮行政总署对于不进行改革的落后地主,将征收较高的农业税,加上佃租被两淮行政总署强制性降低了,届时租给佃农经营,一年根本收不上多少租子。

又如大商人张謇,在考察了华东集团的新农业技术后,决定出资三百万两,又与其他商人合股募集了三百万两,以六百万两的资金,加上加盟的数十个地主,圈下土地8万亩,开设了一家农垦公司。

华东集团的崛起,无疑是让张謇有些郁闷的,特别是华东集团在进军了纺织业之后,华东集团的纺织业迅速发展,以其超先进的技术,连洋布都有些吃不消了,他的大通纱厂一时生意不是很好,若非华东集团的织布厂缺少棉纱,还会从大通纱厂购买,恐怕他的纱厂就要倒闭了。

不过张謇也看到了机遇,崇尚垄断的张謇,看到华东集团正在向垄断企业发展,便积极与华东集团搞好了关系。

显然这次农业改革,是一次机遇。

华东集团同样投入了3亿元的巨资进行农业生产力改革,如果没有绝对把握,华东集团显然不敢砸下这3亿银元。

对于华东集团来说,发展农业确实有利润,而且在使用机耕的条件下,利润并不是太低,只不过土地太多了,华东集团没那么多钱投入进去而已。

第015章 华东商会

就在江渝在组织农会的时候,国内的局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12月初南北在洋吉利国的调停下进行了和谈。

袁世凯派出了唐绍仪,南方派出了伍廷芳,双方的分歧有些大,正如江渝所预料的那样,袁世凯一开始意图采取君主立宪制。

这样一来袁世凯有不少好处,首先不用背负什么噬主的骂名,再则君主立宪后也不需要什么选举。

但是南方变革党拒不接受这一提议,而是坚持要满清退位,并成立。

为了策反袁世凯这个实力派,孙文许诺袁世凯,只要支持共和就让袁世凯担任大总统。

袁世凯接着面临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和谈一旦闹崩了,他怎么办?

如果武力荡平南方变革军,首先飞鸟尽弹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第二,他没有钱去打,再则洋吉利国佬不支持他打。

满清在10年的股灾过后,由于金融风暴的原因,钱庄倒闭使得满清损失了大笔公款,加上变革爆发时正值秋收,南方税款收不上来,根本就没钱。

打也不能打,更没钱打。

袁世凯见此,十二月底唐绍仪也承认了共和,不再坚持君主立宪制。

自从孙大炮回国后,马上就和武昌方面进行了争权夺利,因为孙大炮活动多年,又擅长鼓吹,很快就压制了武昌政府,12月29日召集各省代表选举总统。

安徽省代表缺席,江苏省代表由程德全派发,最终孙大炮以15票当选临时大总统。

孙大炮成功当选了总统,即到处借钱。

首先向东洋国人借钱,说:如果没有几百万银子的话,那我当了大总统只能落荒而逃了。

东洋国人说:我们一时也变不出这么多银子。

最后是上海商会出了八百万两银子,支持孙大炮就任临时大总统。

江渝收到消息,顿时眼红了。

“尼玛,有银子给孙大炮吃喝玩乐,就没银子来安徽苏北投资?”江渝不爽了,农会刚办完,就马不停蹄的准备开办“工业发展大会”,意图吸纳民族资本,合股开办工厂。

而在外资方面,江渝是坚决不引狼入室的。

回想后世,外资每年攫取中国60%的GDP,从而绑架经济、政治、外交,导致中产阶级全面塌陷,底层民众长期养分不足。

外资毕竟是外资,总归不是自己的。

经济上有一种效应叫“涓滴效应”,即高收入群体进行消费,从而将养分一层层的传递给低收入群体。

如果外资投资了很多产业,那么等于就是“漏水”,而且是不断的漏水,届时虽然表面上繁荣了,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反而会造成很剧烈的内部矛盾,根本就是得不偿失。

因此江渝根本不引进什么外资,反而对外资极为排斥,两淮行政总署在工商税方面定得很高,但对于民族资本商人,又有退税政策。同时通知了下面的行政人员,给外资办什么手续之类的,能卡就卡,能拖就拖,老子玩死他们。

为了培养出一批能为民族服务的民族商人,江渝并非是中国商人就接纳,而是在这些中国商人当中进行挑选,那些乱七八糟的洋行买办商人,以及那些不道德的商人是排斥在外的,能入江渝法眼的,则拉进“华东商会”当中。

华东商会是江渝组织的一个具备纪律约束性的商会,加入华东商会的成员,必须遵守各项规定。

首先不能购买外国奢侈品,如果要购买必须向商会申请,如果那些奢侈品实在需要,中国又没有出产的,可以允许购买一些。

同时资本要有国界,不能像国际资本那样没有国界,也就是说加入商会的商人,不能将资金抽逃出国。

再则加入华东商会的商人,在生活上不能太铺张,对于社会紧缺资源,不能过度占有,以免造成内部矛盾。例如房子,不能超过三栋,占地面积不能超过150平米。女人也是社会紧缺资源,因此禁止他们三妻四妾,忍不住可以上青楼,也可以娶几个洋妞回去。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切资本以服务民族为重,必须服从商会会长的指挥,民族面临困难时必须解囊。

作为回报,江渝则将对他们开方便之门,对他们大力扶持,并与他们一起进行金融围猎、投资。

华东商会的成立,类似于西美洋国共济会。

商会除了吸纳有民族意识的民族资本商人,还吸纳各种社会精英,同时还将成立海外分部,发展海外成员。

商会分核心成员与外围成员,只有核心成员能接触到决策层。

商会规模越大,人脉就越广泛,渠道也就越宽。一个目标制定下去,马上就能调动大量人脉,马上就有专业的精英拿出一个完整的施行方案。

当商会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在市场上要谁死谁就得死,绝对得破产,从而将那些无法为商会所用的商人排挤出市场,并让更多的新兴商人蜂拥加入商会。

这个模式和西美洋国共济会是差不多的,西美洋国共济会则是由各财团组成,制度和华东商会基本相同。

张謇、尤先甲、朱葆三等人成为了江渝发展出的第一批华东商会成员,他们在淮阴参加了工业发展大会。

参与大会期间,他们参观了淮阴的行政、军队、工厂。

让他们感觉震撼的地方很多,江渝只回国两年,便做出了如此巨大的成绩,也让他们这些老一辈商人为之汗颜。

同时也意识到,这个年轻的后生将是未来中国的主宰。

从经济实力上来说,江渝掌控的经济实力已经是中国最强,工业能力更是不论袁世凯还是南方变革党都无法比拟的。

而在行政方面,他们也看到了与南京政府不一样的风气。

南京政府成立之后,上海商会支援了孙大炮八百万两银子,结果变革党那群人,整天争权夺利,干实事的少得可怜,吃拿卡要样样精通,搞得苏南等地十分混乱,反倒是让老百姓怀念起满清统治时期的日子。

而在苏北、安徽则不同,这里行政风气廉洁,官员务实勤快、公正守法,几乎看不到任何旧官僚的风气。

在苏北和安徽发展实业,政府方面是完全不用担心的。绝对不会有人来捣乱,也不会有流氓来敲诈。

同时江渝还推出了不少工商业扶持政策,不过大多只限于华东商会的成员享有。

例如技术上的支持,江渝手上有很多先进技术,而且在德国有门路,可以和德国的工厂交换技术。

良好的行政环境和社会治安,加上较强的技术竞争优势,如今的苏北和安徽正逐渐成为一个工商业发展的天堂。

江渝的各种政策,改变了在中国发展实业的困难性,让一切变得更加简单。

同时在军事实力上,复兴军的规模虽然不大,但绝对是精锐,而且还有自己的兵工厂,加上江渝手上有大把银子,一旦有需要可以随时扩军,陆军的建设成本并不高昂。

相比之下,不论变革党还是北洋军,在军费上都是十分拮据的。而且江渝并非把所有钱都投入到军事当中,而是更加注重发展经济、工业,这会使得江渝手中掌控的实力越来越强。

在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张謇、朱葆三、尤先甲等人纷纷加入华东商会当中,成为了第一批核心成员。

张謇在工商界拥有很高的声誉、人脉,而朱葆三作为上海商会会长,同样也拥有很高的声望、人脉,尤先甲虽然差一些,但也是苏州商会会长。

他们将各自商会当中的品行端正的商人,逐一引荐到华东商会当中。要想进入华东商会,必须有人作保。

加入之后,还将考察一段时间。

各方面符合要求之后,才能享有商会的福利。

华东商会的骨架开始形成,一个听从江渝指挥的商业团体逐渐诞生。

加入了华东商会的张謇、朱葆三、尤先甲等人,纷纷开始在苏北、安徽投资实业。

江渝则与张謇合办“两江纺织公司”,一个托拉斯模式的纺织集团随之诞生,江渝占90%的股份,张謇占6%的股份,另外4%则由其余几个纺织商人持有。张謇就任董事长,把两江纺织公司的股东旗下的纺织厂都整合了起来,全部换上华东纺织厂的先进纺织设备,并开始对其他纺织厂进行兼并。

当所有竞争对手都被兼并之后,垄断便可形成,这将意味着超额的利润。

不过兼并本土纺织厂并不急于一时,因为中国的棉布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洋布,以洋吉利国、东洋国的洋布最多。

第一步,是要击败这些洋布,夺回本土市场。

第二步,才是兼并其他纺织厂。

以两江纺织公司所掌控的纺织技术,在生产成本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击败洋布并不是太困难。

朱葆三与江渝合作的项目比较多,银行、保险是最主要的两个,朱葆三此前已经开设了“通商银行”,以及“华安水火保险公司”,最主要的合作项目,就是朱葆三为江渝作保,向上海银行、钱庄贷款。

朱葆三在上海金融界是一块金字招牌,出了名的讲信用,只要他一句话,就能借到大笔的钱。

尤先甲则是和江渝合办养蚕基地、缫丝厂,以及生丝出口。

这次工业发展大会之后,总共募集到了一千三百万民族资本,这些民族资本在两淮工商总局进行了登记,成立了上百家实业公司。

这些资本虽然不多,但企业数量却不少,不少企业在华东集团的扶持下做强做大,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

两淮的工业发展,已经远远的走在了各省之前,并迅速将差距拉大。

此时南京成立临时政府,袁世凯也决心要逼迫清廷退位,然而清廷却迟迟未能退位,全国局势更加混乱,而在两淮地区则十分安定。

满清退位并非那么容易,阻力来自以良弼为首的满清少壮派。

自1月起,段祺瑞联合五十多名军官,接连两次通电威胁满清政府,并将指挥部从汉口前线迁往保定。

保定离北京很近,威胁的意味很昭然若揭。

北洋军的反水,让满清意识到,扑灭南方变革已无可能。但良弼认为,满清只要除掉袁世凯,然后挟持北洋军,依旧能保住北方大半江山。

而良弼等人手中,则掌握着两万禁卫军。禁卫军是一支军官多有满人组成的军队,他们装备精良,平日里负责保卫京城的皇亲贵胄,让袁世凯也十分忌惮。

很快,禁卫军在北京发动了兵变。

第016章 有便宜可占

良弼等少壮派组建的皇族宗社党,悍然在北京发动了兵变,企图消灭袁世凯为首的国务内阁,恢复皇族内阁一党天下的局面。

那一天,禁卫军很快就占领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声称要把袁世凯等内阁成员吊死在四大城门楼子上。

禁卫军的兵变吓得袁世凯不敢回府,躲进了奕劻的庆王府避难,奕劻作为铁帽子王,能自由出入紫禁城,他进攻面见隆裕皇后,陈述兵变的后果,可能引起汉族官员的对立。把隆裕皇后吓得连忙把宗社党头头良弼召入宫中,然后劈头盖脸的就一阵痛骂。

良弼出了紫禁城,很快就带着禁卫军撤出了北京城,一场兵变终于消失了,袁世凯意识到良弼是清帝退位的唯一阻力,恰时南京联络员汪精卫潜伏到了北京城,袁世凯深知变革党擅长暗杀。

于是在几日之后,在袁世凯的配合下,北京变革党向良弼丢出了炸弹,良弼没有被当场炸死,但却已出气多进气少了,两日后身赴黄泉。

良弼一死,隆裕皇后更是被吓得面无人色,连忙召开御前会议,商议清帝退位。

然而那一天,仅有袁世凯的代表赵秉钧到场,隆裕皇后被吓破了胆子,连叫赵秉钧前去跟袁世凯说,什么条件他们都答应,保全她母子二人性命要紧。

直到2月12日,清廷终于颁布了退位诏书。

1月中旬,江渝等人看到全国局势混乱,清廷迟迟未能退位,而此时他们经过三个月的动作,已经差不多囫囵消化了安徽、苏北,已经有能力继续扩充地盘。

趁着全国局势混乱,正是扩充地盘的好时机。

向南扩张显然不太明智,南京成立了临时政府,这要是派兵去打,显然会被舆论指责,而向北扩张,不仅能抢到地盘,而且还是北伐逼迫清帝退位。

经过一阵秘密谋划,江渝和蒋方震等复兴军军阀头目,盯上了山东、河南、苏北交界的那块“黄金地带”。

那里是如今中国最重要的产棉地,也是最主要的产棉地,而新疆等地如今还未大规模种植棉花,虽然已经有一些,但作为商品流通到华东地区的却是基本没有。

只要控制了这个产棉地,等于是直接垄断了中国纺织业本土原材料供应,能够攫取到不少利益。

见有便宜可捞,随即江渝命令杨洪飞率领第一师向山东发动蚕食进攻。

第一师兵分两路,一路沿枣庄、临沂、日照发动进攻,一路直插菏泽,然后向济宁、泰安、莱芜发动进攻。

同时鉴于对外扩张的需要,江渝与蒋方震等人商议之后,又扩建了复兴军第三步兵师,以巩固后方防御力量,另外扩编三个农垦兵团,以应不时之需。

1月13日,第一师攻入山东,此时的山东防御力量薄弱,虽然有北洋第五镇,但只有一个协的兵力,另外一个协被调出山东镇压变革党去了。

而在济南,仅有吴鼎元的一个标,其余基本上没有新军兵力,只有一些战斗力低下的地方旧军和团练。

再则第五镇此时已陷入内乱之中,山东巡抚孙宝琦因变革党的胁迫,曾宣布山东独立,结果很快被袁世凯派遣出去的张广建、吴炳湘联合第五镇北洋军,又取消了山东独立。

山东作为袁世凯其势力根深蒂固的省份,显然没那么容易独立,仅独立了十三天就宣布取消独立了。

孙宝琦独立时得罪了人,取消独立时又得罪了人,两边不讨好的情况下,干脆不干了,卷着银子自己跑了。

复兴军第一师极为迅速的就拿下了枣庄、临沂,左路军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夜攻克菏泽,接着迅速占领菏泽周边的县城,沛县、丰县、单县、武城县、金乡县相继攻克。

前面刚打下县城,后面武警、警察、医疗队、宣传队、行政人员就到了,然后迅速的展开工作。

后方则通过车队将粮食、棉衣等赈济物资送到各县城,以配合行政工作的展开。

战火的突然降临,让陷入其中的山东百姓都为之提心吊胆,然而当战斗结束后,他们却难以置信的看到,这支从苏北打来的军队,竟然对老百姓秋毫无犯。

他们穿着赞新硬朗的军装,迈着整齐的步伐,脸上带着自信与坚毅,是老百姓见过的军队中最精神的一支。

这支军队没有满清旧军的腐朽气息,更无北洋军身上的强横作风,他们和老百姓说话时总是那么的和气,买卖时总是那么的公平。

只是一瞬间,老百姓心中就涌起了对这支军队的空前爱戴。

因为他们坚信,这支军队是保护老百姓的军队,是与老百姓站在同一阵营的军队。

加上后面陆续运来的赈济物资,老百姓更是彻底接受了两淮行政总署组建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工作在老百姓的配合之下顺利开展。

通过这些政策,江渝开始迅速消化占领的新地盘。

盘踞在菏泽的辫子军统帅张勋,这次又落荒而逃了。

张勋是满清的死忠份子,辛亥变革期间负隅顽抗,被满清封为两江总督,随后一路溃败,从苏北过境溃败到了山东菏泽。

当时复兴军正在苏北打地盘没空理会张勋,这才让张勋顺利的跑到了菏泽。

这一次复兴军对菏泽发动进攻,辫子军试图反击,然而开打不到二十分钟,就被复兴军那猛烈的炮火给吓得落荒而逃。

此时的张勋没有地盘,恍如丧家之犬,他输不起,一旦手上的辫子军打光了,他狗屁也不是。

因此张勋又一路跑到了德州,袁世凯对张勋一时也没什么办法,此时山东的兵力有些太过空虚了。

复兴军对山东的进攻,大大出乎了袁世凯的预料。

南京变革党显然不可能有胆子敢北伐,他们根本不敢动北洋军的虎须,变革党的高层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一群投机分子,得了好处便行,哪里舍得跑到北方来和北洋军拼命。

武昌变革军与南京又不和,武昌方面虽然好一些,但本身实力并不强。再则离山东比较远,这次进攻山东肯定不是武昌变革军。

眼看山东又要不稳了,袁世凯有些想要骂娘了,连忙让人前去调查。

调查很快就有了结果,袁世凯很快便获知,这次进攻山东的军队是占据安徽和苏北的复兴军。

“爹,这个复兴军甚是奇怪,武昌爆发起义之后,他们第二天就进行了响应,而且很快就攻占了整个安徽和苏北,安徽巡抚朱家宝也被他们给杀了。但后来他们只发了一封不痛不痒的通电,之后就没什么声音了,当时武昌变革军势头更大,因此我们一时也抽不出功夫管他们。接着他们不仅不争安徽都督、江苏都督的职位,而且连南京政府的选举也缺席没去,而是自己搞了一个什么两淮行政总署,与南京变革党并不是一路的,而且和武昌变革军也不是一路。”袁克定对袁世凯说道。

袁世凯略微一思索,说道:“我倒是想起来了,前不久这个两淮行政总署还在安徽苏北颁布了一个什么农改政令,结果在报纸上大肆论战。”

说着,袁世凯猛然一惊,问道:“后来如何了?”

由于北京城凶险非常,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袁世凯根本没精力去理会跳得不并欢的军阀头子江渝。

“后来,没出什么事。”袁克定不明所以,袁世凯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拍手道:“厉害,厉害啊!”

“爹,有什么好厉害的?”袁克定不解地问道。

“你想想,若是爹现在颁布一个同样的政令下去,那些大地主还不反了我?到时候恐怕是到处混乱,可是这个两淮行政总署却没弄出什么乱子,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对地方的控制力已经达到了一个很可怕的地步。”袁世凯来回渡步,半晌又对袁克定问道:“那个江渝到底是什么底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