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第一军阀-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德国盘踞青岛的前些年,东洋国不敢轻举妄动,很少有人到青岛活动,似乎东洋国对山东和青岛没有什么想法与兴趣。
这种表面的心理平静无法长期掩饰东洋国渴望占有青岛的野心,到了1913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东洋国突然活跃起来,对青岛表示出异乎寻常的关注与兴趣,频频派军政要员到青岛调查,窥探青岛德军情况,伺机取代德国对青岛的“租借”,以建立向东亚侵略扩张的桥头堡,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促使东洋国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了。
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欧洲爆发。欧洲各国都收缩战线,把主要精力和兵力用在欧洲事务上,远在他国的殖民地就顾及不大上了。胶洲湾只有数千兵力,这一形势,正中东洋国下怀,于是东洋国政府感觉到,乘虚而入的机会已经成熟,他们准备与驻青德军大干一场了,趁势取代德国人对青岛的占有,把垂涎青岛变成一口吞掉。
而此时的德国已经意识到了只有数千兵力的青岛是守不住的,因此开始向袁世凯提出归还青岛租界。
但德国佬却不想做赔本生意,德皇威廉二世的意思,是要中国政府出钱补偿德国在青岛的建设,同时为德国再选择一处合适的港口。
当北洋政府把这个条件发给江渝的时候,江渝却是笑道:“这只是德国人金蝉脱壳的计策,其条件根本就一点也不吃亏。”
伊锐志对江渝问道:“那我们如何回复大总统?”
“和他说,现在没必要理会德国人,随便敷衍一下就行了,等时机到了,德国人自然会再找我们的。”江渝淡定的说道,一边伸出手偷偷的在伊锐志的翘臀上拍了一下,伊锐志脸上微微一红,白了江渝一眼,小声骂了声:“死鬼。”
江渝在后面笑了笑,对于伊氏姐妹,简直是各有风情。潇洒干练的姐姐有着一种十分吸引人的气质,不久前让江渝甚是激动的是,他的一些小动作竟然被默许了,这让他的小动作尺度越来越大起来。
这时伊维峻从外面走了进来,此时她还不知道江渝与她姐姐两人之间的暧昧,径直走到江渝身边,对江渝说道:“大帅,这是您今天的出行计划。白天要视察兵工厂和飞机制造厂,晚上还要前去参与华东商会在淮安举办的晚宴。”
“嗯!今天的行程就这么定了。”江渝点头道,站起身说道:“走吧!现在就去兵工厂视察。”
北京新华宫,袁世凯看着德国人的提议文件,皱着眉头思索着。
以袁世凯看来,德国人的条件确实没便宜可占,甚至还要倒贴一笔钱,而且就算是同意了德国人的条件收回青岛租借,但手段也不光彩,毕竟那是赎买。
此时袁世凯正在等待江渝的意见,在这种外交大事上,袁世凯还是感觉自己没有江渝来得有资格处理。
毕竟江渝留过洋,去过英法德三个国家,而且在德国与德国高层建立了一定关系,不论从哪一点来说,都应该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唐绍仪也只能在一边等着,此时的唐绍仪因为宋教仁没死,因此没当上内阁总理,而是成了首任外交大臣。
此次德国人正是找唐绍仪商量德国租界的事。
就在这个时候,一封电报送了进来。
袁世凯快速打开电文看了起来,随即摸着胡子笑了起来,“呵呵!尽管德国人与这小子关系不错,不过显然这小子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说着袁世凯把电文交给唐绍仪,对唐绍仪说道:“就按照这上面的意思去和德国人谈,到时候就和德国人说,我们很想收回青岛租界,但我们没有钱,也一时找不到什么合适的港口。”
第088章 武库与底气
一战初期,东洋国便爆发出了对青岛的极大野心,正当袁世凯让唐绍仪去和德国人扯的时候,突然外面送来了一份照会。
袁世凯打开一看,竟然是东洋国发来的。
东洋国人在照会上警告中国政府,如果中国接受德国的条件,什么大东洋国帝国则将采取必要军事行动,以确保消灭远东同盟国势力。
看到这份照会,袁世凯再次皱起眉头。
东洋国对青岛的野心几乎是展露无遗,袁世凯参与过中日甲午战争,此时作为大总统,内心亦有与东洋国一争高下的念头。
只是袁世凯深知北洋军的实力远不能与东洋国陆军相比,一旦战争爆发,北洋军必然遭遇失败。
到时候不仅再次遭受国耻,而且还将使中国日后再无与东洋国一争高下的资本。
历史上的袁世凯选择了静观其变,其后德国要求无条件让中国收回青岛,但袁世凯则来了一手驱狼吞虎之计,意图让西美洋国收回青岛,然后再转交给中国。
当然如果西美洋国收走了青岛,是不可能再交给中国的。所以袁世凯的计策是给西美洋国丢了一块肉,结果西美洋国却不上钩。
袁世凯的计策虽然好,但很遗憾的是他并不了解西美洋国。
西美洋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根本不会插手到亚洲的争端当中来,欧洲的战争才是西美洋国的利益所在。
所以最后袁世凯的计策并未挑起美日的冲突,青岛还是让东洋国给占据了。
然而此时袁世凯却马上想到了江渝统帅的国防军,如果说中国与东洋国一战的希望所在,那便是国防军了。
淮安,江渝正在视察兵工厂。
此时的淮安地区,已经有了中国最大的军工业基地,只不过这个地位正在逐渐被内陆省份的军工基地所取代。
因为江渝认为兵工厂全集中在江苏不安全。
很多兵工厂已经转移到江西、湖广、西北地区了。
不过淮安地区的兵工厂依旧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大部分技术创新都是在这里首先进行,然后再普及到其他兵工厂去。
来到兵工厂,只见一架架机床正在运转,不时传来金属摩擦的哧哧声,江渝首先来的是步枪生产车间。
这是一个生产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的步枪生产车间,只见车间内上千名工人正在忙碌的进行着生产。
只见枪管放如专门的旋钮制管机内,半个小时后便加工出了一根枪采用钼铬合金钢的枪管。
而枪托则采用木材结构,枪托的加工就更块了,只见裁好的木材放入机器中,不到十分钟便加工出来了,而且还一模一样。
“车间已经完成了半自动化流水线生产,一支03式半自动步枪只需要8。3个工时就能加工出来。步枪生产出来后,还要放入冷冻室进行冷冻,然后进行性能测试。”车间主任对江渝讲解道。
他后中的02式步枪便是江渝剽窃的M1加兰德,因为是13年制造出来的,而那一年正好是民国三年,所以命名为03式步枪。
历史上将不会再有M1加兰德这个称呼。
“整体性能如何?”江渝转头问道,车间主任回答道:“03式步枪在零下30度的情况下依旧可以正常击发,是一款性能极为可靠的步枪。”
“现在产量到多少了?”江渝再次问道。
“车间每八个小时可以生产一千支03式步枪,如果是战争时期,每天最少可以生产两千五百支。”
“现在的库存呢?”
“武库中已经有十二万支的库存了。”
江渝脑子里飞快的计算起来,以中国当前局势,最有可能的就是和东洋国发生一次战争,这个产量差不多也够了。
不过保守起见,江渝还是命令道:“在武汉兵工厂扩大一半产能。”
“是,大帅。”
江渝点了点头,接着前往下一个车间。
那是用来生产mp3008冲锋枪的车间,相比之下,mp3008的生产时间和成本就比半自动步枪更许多。
一支军用版mp3008冲锋枪的制造工时竟只需要5个小时,冲锋枪生产车间只有五百名工人,一天十小时工作制就能生产出1000把冲锋枪,此时mp3008冲锋枪的库存量已经达到了8万把。
这果然是超级山寨版的司登冲锋枪,并且已经超越了司登冲锋枪,司登冲锋枪最让人讨厌的走火缺陷在M93008身上根本看不见。
“mp13冲锋枪虽然在精度上有一些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冲锋枪。制造价格便宜,而且其零件就连小铺子都能生产,一旦到了战时,产能迅速扩充到一天几万支都不是问题。”车间主任对江渝说道。
此时的mp3008不叫这个名字,而叫mp13,这是沿袭mp18的命名方式,当时江渝在德国设计出mp18后,将其命名为mp09,因为那是09年开始生产的。
江渝满意的点了点头,冲锋枪产能确实不用再扩充了,对于冲锋枪来说,精准是没啥用的。
只要不打偏太多就行。
冲锋枪的意义就是在最快的时间内对敌人倾泻出最多的子弹,显然mp13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个任务。
这就已经足够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mp13非常适合大规模生产,所需资源很少,产量也容易翻上去。
冲锋枪的出现,使得战争当中的白刃战基本被淘汰,除非是部队面临弹尽粮绝的境地,已经不需要白刃战了。
这简直是小东洋国的克星。
小东洋国经常搞什么拼刺刀,但是真正论起刺刀战,中国武术积淀数千年,小东洋国自然也不会是对手。
只是普通士兵训练刺刀战比较麻烦,江渝懒得在军中普及,毕竟士兵要学要练的东西很多,刺杀已经是没必要训练的东西。
但那些特种部队,一个个都是习武出身,小东洋国真要是和他们拼起刺刀战,他们根本不是对手。
接着江渝又巡视了火炮制造厂,火炮制造厂的规模已经扩大了很多,因为获得了德国的重炮制造技术,此时的淮安火炮制造厂不仅生产105mm榴弹炮和155mm榴弹炮,而且还能生产超大口径的舰炮。
在火炮制造厂,江渝看到了一门刚制造出来的203mm榴弹炮。
“这是最新定型的重型榴弹炮,倍径为30倍,仰角65度,最大射程18000米,射程方面相较最先进的榴弹炮高出近四千米。而在重量方面包括炮架只有33吨。”
一名德国工程师对江渝介绍,这种榴弹炮被命名为14式204mm榴弹炮,这种榴弹炮是江渝要求研究的。
江渝在陆军火炮研究方面有过规定,不研制203mm以上的火炮。
相比这个时代各个军事强国层出不穷的超级大炮,江渝却是没有任何兴趣,那玩意根本就是浪费钱的。
而德国一战和二战都制造过超大口径的大炮,也就是用铁轨移动的大炮,但事实证明那种玩意根本就没用。
制造一门那么大的火炮,对资金和人力的消耗是非常的,而且做战时会极大的增加对后勤运输方面的压力。
江渝提出的这种理念,却是二战后期才出现的。
那是交战双方在经历了教训后才总结出来的理念,这种理念在后来的军事上,被各国所延续了下去。
除了大口径舰炮以外,后来各个国家都很少制造口径超过203mm的重型火炮了。
“不错,要尽快形成产能,最少要形成每年300门的产量。”江渝对车间内的工程师们说道。
此时兵工厂已经开始制造204mm重型榴弹炮了,江渝也开始考虑建设重型炮兵师的问题。
二战当中红色毛熊的大炮兵主义还是有一些可取性的,因为对于一个人口、资源庞大的国家来说,用炮弹就能砸死那些资源贫瘠的国家。
当火炮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什么意志、战术都好似成为了浮云。
但不可否认的是,大炮兵主义以非是这个时代的真正主流。
十九世纪是海战的时代,二十世纪却是空战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则是信息战的时代。
没有制空权,就算是再强大的大炮兵主义也没有用。但要想打赢战争,除了要有制空权,同样也要有大量火炮。
炮兵是必要的,但必须有空军保护,否则只能在夜间活动。
因此江渝在考虑成立牵引式重型炮兵师的同时,也在YY着组建自走式重型炮兵师。
自走炮将是未来的主流,因为炮战当中,只有自走炮的生存几率才是最大的。
自走炮的生存能力确实很强,只要有制空权存在,自走炮可以打上几炮就跑,就算是没及时跑掉,等敌人的炮弹砸过来,除非是直接砸中自走炮,否则弹片根本无法破坏拥有薄装甲保护的自走炮。
而且自走炮技术相比战车来说更加简单得多。
战车的重量、装甲厚度都较高,以抵挡其他弹药的撞击。自走炮的装甲只以防护机枪,小口径机炮或者是炮弹近距离的碎片为目的。
战车的战车炮为了贯穿战车装甲,因此火炮炮口初速较高。自走炮则不需要。
战车采取直接瞄准与射击目标。自走炮以间接瞄准的远距离射击为主,有些自走炮并未配备直接瞄准用的瞄准具。
战车不需要强调高仰角射击能力。而自走炮需要。
战车多在前线地段直接作战,往往要应付各种突发战况应变,故车辆性能和炮口灵活度要够佳才有优势。自走炮多在战事中后段进行支援性的间接作战,故只需重视火力,车辆性能和炮口灵活度只要能走且瞄的到就好,要求不高。
自走炮的技术并不复杂,只在于有没有钱投入其中进行研究。
而江渝在自走炮技术方面的研究早就开始了,当江渝来到战车工厂视察时,已经看到从生产车间中送出来的自走炮了。
只不过这些自走炮装备的火炮口径都比较小。
105mm加农炮、105mm自走榴弹炮、155mm自走榴弹炮已经研制成功了,而重量不大的自走迫击炮的型号也有许多,最后确定生产的也就是几种。
迫击炮的口径就大得多了,203mm口径自走迫击炮都已经研制成功,迫击炮口径虽然大,但其倍径不大,远不如203mm榴弹炮那么沉重,装到撕裂者战车底盘上完全可以。
但是撕裂者战车底盘已经不适应新定型的203mm榴弹炮了,因为地盘沉重能力没有那么强。
研制新一代战车底盘的需求已经出现了。
只有研制出新型底盘,才能把203榴弹炮从牵引式改成自走式。
自走式火炮一旦普及到中国陆军当中,中国陆军就算是凭借着这些火炮,只要有足够的后勤,就能够在战争当中占据极大的优势了。
特别是江渝在炮兵上还有战术方面的杀手锏。
那就是通过弹道计算,使不同时间发射的炮弹,同一时间到达目标所在区域,听说后世某军区最牛逼的可以做到5发炮弹同时打到目标区域,当然这并非是绝对意义的同时到达,只是说时间差不多,只相差几秒钟。
这种战术威力强大,因为炮击当中的伤亡80%都是前1分钟内造成的,在敌人没有防备之前向敌方阵地倾泻出最多的炮弹,无疑能给敌人造成极大的伤亡。
这种战术一旦使用,一门火炮所造成的对敌杀伤效率最少能提高两倍,相当于一门火炮顶两门火炮。
同时打完就走,根本不给敌人反击的时间,在确保生存的情况下,也能给与敌人最大杀伤。
而以204mm口径的榴弹炮来说,同时让三发炮弹同时到达的难度并不大,只要计算好再操作快就可以,如果是熟练的炮兵,打出四发应该没问题,如果要打出五发,以当前204mm榴弹炮的75度仰角估计还做不到。
三发204mm口径炮弹砸下去,对敌人阵地进行突然炮击,绝对能敌人喝一壶了。
只要新型战车底盘研制成功,不仅有新的战车,还有204mm自走炮,中国陆军的装备将绝对是世界上最好的,同样意志力也是最强的。
江渝接着又视察了淮阴地区的武库,那里是储存军火的地方。
只见武库内,一排排崭新的军火整齐的排列着。
第一次来到武库的伊氏姐妹不由发出一声惊叹,刚才在兵工厂见到的新式武器,这里有许多库存。
她们还发现武库里有许多装备是她们所未见过的装备。
其中有一种看着像机枪又很怪异的机枪,那是MG3通用机枪,只不过虽然研制出来了,但却未进入生产状态。
自从江渝打完对俄战争后,武库里的存量一直不怎么高。
因为国防军扩军速度很快,生产出来的装备很多都直接运到各军区去了。而这个武库里的装备,全是未装备国防军的新型装备。
这里的装备也是江渝的底气!
这个时候,一个警卫跑了进来,把一份电报交给了伊锐志,伊锐志跑到江渝身边对江渝说道:“大帅,这是袁世凯的发来的电报。”
江渝接过电报一看,原来是东洋国政府已对北洋政府进行威胁,要求中国不能答应德国人的条件。
“看来东洋国人对山东依旧野心不死。”江渝眼中闪烁着寒光,他还以为东洋国在中国打赢对俄战争后会有所顾虑,对青岛的吃相应该不会那么难看才对。
而且山东在江渝的手中,山东地区早被江渝建设得如铁桶一般,东洋国人真的想要染指山东的话,绝对得崩掉一嘴牙不可。
只不过他低估了东洋国的疯狂。
此时的东洋国也许还不愿意相信中国陆军已经能够与东斡军抗衡了。而事实上确实也是如此。
一个刚成立四年的军队,大部分士兵入伍不到两年,其军事素质能高到哪里去?
这个推理确实有其正确性,此时的国防军整体素质依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然而东洋国人忽略了国防军的意志与装备。
中国人向来都有祖先流传下来傲骨,就算是未受过什么军事训练,一旦面对外来入侵,绝对能够爆发出超强的意志。
而在装备上,此时中国陆军的装备绝对比东洋国要强得多,而且工业实力方面已经迅速追上了东洋国。
如果战争是发生在中国境内,又是本土作战,自然占优势。
当然本土作战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战争的破坏性得自己埋单,不像入侵的一方打赢了就占地盘,打输了国内又不会遭到什么破坏。
但此时的中国,考虑不了太多这些东西。
袁世凯向江渝询问,如果与东洋国开战,国防军能否战胜东洋国!
“我们能打赢吗?”伊锐志小声对江渝问道,江渝沉着的点了点头,坚定的说道:“能,但我们也可能会输。”
“为什么?”伊锐志奇怪的问道。
“陆军我们能赢,海军我们可能会输。”江渝解释到,此时的华东海防舰队并不强大,不过此时的华东海防舰队也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因为华东海防舰队拥有除了德国之外最多的军用潜艇。但潜艇不可能正面参与海战,只能对东洋国进行破交战。
北京,袁世凯很快收到了江渝的回电,这时他已经明白要如何对付东洋国对青岛的野心了。
中国、德国、东洋国,这三个国家,此时正围绕着中国青岛问题展开了一场各有定计的活动。
不过德国显然精力并未放在青岛问题上,只是部分关注。
德国也知道他们是保不住青岛的,毕竟青岛德军只有三千人而已,问题在于在让出青岛的同时,德国能在远东保存多少利益。
不过德国向中国提出归还要求的时候,中国却不接招了,因为德国佬的要求太高了,江渝都忍不住要吐槽,袁世凯虽然是凯子,但何尝不是大智若愚,也凯不到德国佬头上。
第089章 大发战争财的准备
山东潍坊!
此地如今乃是华东国防军的军事重地,驻扎着三个师的兵力。
三天前,华东第一师、第二师也开赴潍坊,潍坊兵力以上升至五个甲种师,兵力十万人。
郊区外的军营靶场,只见士兵们正频繁的进行打靶训练。
然而他们手上的步枪却变成了03式步枪(M1加兰德)。
杨洪飞、李守镜等人正聚集在靶场上,手里各自拿着一把新式步枪,对着靶子啪啪啪啪的把八发子弹都打了出去。
“这种步枪射速很快,精准性也很优良,绝对是一种好枪。”杨洪飞陈赞道,李守镜也把子弹打了出去,然后点了点头说道:“确实是好枪,在战场上光凭步兵火力就能对使用拉栓式步枪的敌人进行火力压制了,但对子弹的消耗又要加大了。”
“我们国防军从来不缺弹药。”杨洪飞笑道,弹药补给也是国防军的一大底气,此时中国的弹药生产技术远远超过其他各国,只有德国拥有同样的技术,但德国的技术也已经部分落后于中国了。
冲压技术的使用,使弹药生产成本降低了许多,使得当初壬子年中俄战争时期,俄国人面对中国军队像不要钱一般的向他们倾泻弹药,让他们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批新式步枪十万支,装备五个师是绰绰有余了。大帅突然把新式步枪发下来,估计过不了多久山东得打上一仗了。”
“谁让东洋国不消停,如果东洋国真敢窥视山东,必然要让他们撞到铁板上来。”杨洪飞冷笑道。
“输自然不可能会输,毕竟我们是本土作战,后方支援又多,光是拼消耗东洋国就拼不过我们。问题在于,我们要以何种程度的代价去赢得这场战争。”李守镜看出了关键所在。
1914年8月,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中国铁路的修建速度遭到了一定的阻碍,因为钢铁进口被打断了。
这一年中国修了大量铁路,而自身的钢铁产量此时只勉强扩充到了150万吨的程度,3万多公里的铁路,150万吨钢材根本不够。
所以这一年中国进口了大量钢铁,甚至其他很多行业都要进口钢铁。
不过铁路的大量修建,为开采铁矿创造了基础条件。
钢铁产量的提升,最大的难题不在于钢铁厂,而在于铁矿石的开采规模。毕竟钢铁厂在技术成熟的条件下,还是比较容易建设的。
此时的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钢技术,加上了有自主建设钢铁厂的经验,建设钢铁厂的周期也大幅度减少。
而铁矿石的产量却不是那么容易提上去了,把铁矿石挖出来后,你怎么运到钢铁厂呢?
用汽车?
那是扯淡!
只有铁路、轮船!
相比之下,轮船的运费还更低。〖TXT小说下载:。。〗
不过之前江渝一直没有大力发展进口铁矿石的钢铁出口路线,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旦爆发,铁矿石又能去哪里进口?
到时候那些靠进口铁矿石的钢铁厂岂不是全废掉了?
这种靠进口铁矿石发展钢铁行业的模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倒是可以大力发展,但此时却是不行。
而自己开采铁矿石,并非是一个大矿场就能支撑起整个局面的。
例如一个储量为100万吨的矿场,不可能两年就挖光吧!那不仅在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结果使用寿命却只有两年!
一个100万吨储量的矿场,起码要分成20年来开采,那么每年只开采5万吨铁矿石,这样一来只需要建设一个年开采5万吨的设施,就能够使用20年。
相比之下,自然是计划使用20年的更合理、明智。
而马鞍山铁矿、邢台、邯郸等地的铁矿虽然已经进入大力开采的阶段,但也都是计划开采模式,所以铁矿石产量不足以使钢铁产量迅速增长。
当铁路连通全国各省之后,等于说全国各省的大型铁矿都能够进行开采,只要专门修一条重载铁路就行了。
而铁路沿线的小铁矿同样能够进行开采,如此一来铁矿石的产量就将急剧增长,从而拉动钢铁产量急剧增长。
还好江渝有所准备,提前囤积了大量钢轨,当然这些钢轨并非是为了囤积卖钱的。
这些钢轨确保了这一年中国疯狂修建三万多公里铁路所需的物质基础。
而此时中国铁路股票的泡沫,已经达到了一个疯狂的程度,那些倒卖股票的家伙为此大发特发,拿着钱在繁华的大上海花天酒地。
这些人的钱来得快去得也块,须知能发横财之人多是命中偏财较多,而偏财多的人花钱也是大手大脚的。
那些投机分子赚走的钱并不影响大局,毕竟这种漏水幅度还是很小的,不断涌进股市的钱大部分都被铁路公司圈走,用在了铁路修建上面。
而西方人此时自顾不暇,虽然在中国股市看到了一个很好赚钱的机会,但却无力理会了。
未参加战争的西美洋国在中国并无太多资本,也不足以从中国股市把钱卷走。
那些投机分子虽然把钱赚走了一部分,但他们如果不转型,而是继续在股市混迹的话,钱依旧会回流到华东集团的手中,而他们在大上海花天酒地,大部分钱也是被华东集团所赚走的。
在这种全民投资修铁路的疯狂泡沫当中,中国铁路奇迹便产生了。
而此时的江渝忙得不能再忙,简直就像是打仗一般,因为江渝开始亲自统筹准备工作的收尾。
“大帅,根据您的吩咐,华东百货公司在洋吉利国、德国的分店已经大量收购棉花、钢铁、药品等物资,并且有多少要多少,目前已经收购了非常多,全都放在仓库当中。但分店已经没钱了。”伊锐志对江渝报告道。
“再打两亿资金过去,让他们趁着战争刚开始,物价还未开始抬升的时候继续收购。”江渝马上做出了决定。
他之所以不在中国囤积这些物资却在洋吉利国和德国两个国家囤积,是因为如果把这些物资运回国内,到时候要卖给交战国还要不远万里的运过去,那样一来利润就被运费给摊薄了。
要知道交战期间,运费将会越来越高。
而把物资直接囤积在英、德两国却没有这样的风险,只要囤积起来,等价格上涨后直接就可以拿出仓库卖掉,不需要先运到中国再运到交战国。
而这种囤积行为,也会迅速拉高交战国双方的物价,这种商业运作方式对于中国人来说简直就是喝白开水一般轻松和平常。
古代的中国,特别是明清两代,商人挣脱了商业运作的束缚,每到灾年必然出现囤积粮食高价卖出的无良商人。
清末时期更是因为这样的行为,引起了武汉的抢迷风波。
囤积粮食大发灾难财确实无良,但此时江渝对于这种本质相同的大发战争财的行为却无任何心理负担。
战争和灾荒总是有一些不同的,而且死的是外国佬,又不是天朝子民死了,他有什么心理负担?
另外在洋吉利国和德国囤积物资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如果先运回国要被收一次关税,而运到交战国的时候还要被收一次关税。
而直接在交战国境内囤积,只要被收一次关税。
再加上囤积使市场供应减少,以及战争情况下的生产减少、需求暴增,其利润起码有五六倍,有些商品运作得好,甚至利润能高达十几倍、几十倍。
就以原先的历史,东洋国铃木公司趁着一战时期在洋吉利国大肆囤积物资,结果到了1918年,其营业额在战争期间已经累积到了15亿东洋国。
而铃木公司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百货公司,其能调集的资金岂能和此时的江渝所相比?
不一会伊维峻也冲了进来,对江渝报告道:“大帅,德国人已经同意将68艘,总计53万吨轮船以便宜价格租给我们使用,但他们附加了一个条件,如果他们取得欧洲制海权,必须公平解除租船合同。”
“尽快让人把合同签下来。”江渝却是大喜过望,在战争发生前江渝已经向德国人提出了租船的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