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理想年代-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它还不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它的辖区仅仅是从一块国土上分裂出来的一片地盘——但是,能够称之为“中华民国”,就足以令为推翻帝制而不懈奋斗的人欢呼雀跃了。

全国各大报纸,上海《民立报》,广州《共和报》,汉口《人民日报》,已经北京满廷宗室主办的《内阁官报》皆刊载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誓词》。

袁世凯很生气!

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前,曾于十二月二十九日电告袁世凯说:“……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表示清帝退位后,大总统位置一定让予袁世凯。袁世凯对孙中山的诺言不肯相信,深恐自己取得大总统的希望落空,再加上当时唐绍仪与伍廷芳议定国民代表会议选举法,以省为单位推派代表,南方独立各省代表多,恐不能操纵自如。所以,他得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消息后,十分恼怒。直到昨天孙中山元旦就职,他约见朱尔典密谋对策时,仍显得很不痛快,而且极为丧气。

袁世凯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在南京成立政府,对于袁世凯是一个打击,他必须对此立即作出了一系列的反击!

袁世凯把乱糟糟的一叠报纸愤恨的丢在地上,问道:“唐绍仪是怎么谈的?”

袁克定见乃父神色郑重,遂正色说道:“唐绍仪通过这些问题是擅作主张,超越权限,这种决议不能承认。就由梁士诒把情况电告唐绍仪知晓,授意唐绍仪如此如彼做去,以免铸成大错!”

第三百二十九章 此后之战非为满洲

袁世凯听了默然不语。这话正点在他心病上:孙中山此次被选为大总统,就全国人心向背来说,北方怎么也不及南方了。如果已经宣告站在共和方面的十四个省的武装力量,在孙中山统一的部署下,目标一致地进行战争,那么,还在清朝统治下的地区内部必然发生更大的动乱,清皇朝连同袁世凯的覆灭可以说是指日可待的。

想到此,袁世凯突然转身说道:“在北京城里的官员们,有些看到形势不妙,弃职离去,留下来的都依附于北洋的周围。然北洋虽然拥有最有训练、最强的军队,但是当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政府成立时,全国除内蒙古、外蒙古和西藏以外,二十二个省中只有直隶、河南、山东、甘肃、东三省和新疆还没有改换满廷的旗帜。但在这些省份里也存在着动乱的因素。在全国几乎三分之二的省份已经宣布对满廷独立的情况下,显然不可能靠兵力来扑灭革军的火焰。”

袁世凯挺着大肚子在房里转了两圈,继续说道:“在山东巡抚孙宝琦取消了独立以后,内阁派去的官员对革命党人实行严厉的镇压。济南城里凡剪了辫子的男子都有被拘留的危险。但是孙宝琦已不能完整地统治全省。革命党人在胶东发动起义,占领了烟台、登州、荣成、文登等地,并在烟台成立了军政府。在胶济铁路东段沿线地区,也有人组织革命军,先后占领即墨、高密、安丘、诸城等地。北洋军在即墨和诸城实行了残酷的杀戮,也无法镇压……以重兵控制的河南也总是不太平……”

“同盟会组织在十一月下旬进攻洛阳的计划不是流产了吗?”袁克定不同意老头子的意见:“之后省城开封学界中的一些同盟会会员又联络了城里的陆军学校学生等力量,准备发动暴乱。但因为这时正是南北协议停战十五天的期间,他们没有即时发动,由此可见停战协议是起了麻痹革军的作用的。由于延期,起义计划被开封官府察觉。在十二月二十三日这个预定起义日前夕,会党张锺端等十一人被捕杀,他们大多数是留日学生,死于此役的还有不少不知名的乱民。可以说对河南蠢蠢欲动的会党震慑极大!同时河南的北军将士在西面潼关同陕西的革军作战,在南面信阳有段祺瑞第一军驻防,并防御可能从几个方面来的李疯子北伐的革军!”

袁世凯瞪了儿子一眼:“可是,我刚刚得到消息,陕西的(“文)革军在(“人)得到李(“书)疯子军(“屋)的武装力量的配合下一度攻入豫西。豫南南阳、邓州一带也有许多民间武装力量,等待时机,跃跃欲试。从鄂西北襄阳出发的李疯子北伐军已经攻入河南,占领新野,正虎窥邓州、南阳等地。因此如果战事延长,北洋军对河南的控制是并没有把握的!”

“陕甘总督长庚败走甘肃后,他不是一直效忠还清室?”袁克定问道,“前日不是说甘军侵占三水、淳化,威胁泾阳、三原,渭北依然空虚,他还不能起牵制陕西的革军的作用?新疆巡抚袁大化也仍站在清室方面。”

“自从李疯子派遣的一支军队进入陕西之后,局势已经反转!”袁世凯长叹一声,“就在北京近畿和直隶省,也埋伏着危机。一些革命派的知识分子为响应武昌起义,在天津秘密成立了北方革命协会。这还是汪精卫南下之前的事情。”

这些情形都表明袁世凯的脚底下也很不安定了。也正因此,袁世凯必须用议和来使革命力量踏步不前,以至向他屈服。

见宝贝大儿子凝神在听,袁世凯继续道:“直隶为满清建都之地,朝廷威力所集中,当事者防范之严,侦察之密,过于他省。故当鄂事既起,非无各地志士,密谋运动,终屈伏而不得逞。谁知今日,乃有滦州军变一事。”

袁克定无比震惊的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

“要不是有人告密,我也不知道。”袁世凯道,“驻扎滦州第二十镇陆军各级官长军目听闻孙中山自海外归来,被南京选为大总统,他们起了熊心豹子胆,联络汤河各军长,招集本地官绅,筹议多次。决定后,拟举通永镇王怀庆为北方民军大都督。”他停了一下,又深思着说,“王怀庆闻滦州兵主张共和,即单骑往谕,谓万勿暴动,静听临时国会议决。但鄙意以为中国实以君主立宪为宜。说未毕,一统领官起立曰:‘吾营主张共和已决,且已公举军门为北军大都督。’言毕,众齐声附和,迫令王入一室办事,即发电报致各国公使领事,此昨日之事也。”

“北方民军大都督还真是忠君爱国。”袁克定冷笑道。

“不是的。”袁世凯继续说道,事情可没有宝贝儿子想的简单。他从书案上一张新抄的电文,说道:“告密者就是王怀庆。这是滦州军民致各国公使领事的电报。”

袁克定一看,开头还挺客气。

北京内阁总理大臣上海伍代表唐大臣天津顺直咨议局均鉴:自武汉事起,各省响应,势如奔涛,足见人心之所向,决非兵力之所能阻也。全国人民望共和政体,甚于枯苗之望雨,诚以非共和则难免生民之涂炭,非共和难免外人之干涉,非共和难免日后之革命。想我公身为总理,全国人望所归,决不能执一人之私见,负万民之期望。况刻下停战期迫,议和将归无效,全国人民,奔走呼号,不胜惊怖,直省尤甚。陆军混成四十协官长目兵等,驻扎直省,目睹实情,用敢冒死上陈。查前奏颁之信条,内开军人原有参议主权,刻下本军全体主张共和,望祈我公速定大局,以弭惨祸,实为至急。临发百拜,不胜惶悚之至!统领官苏广川管带官冯御香(笔者按: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冯玉祥)、齐从云、王金铭、张建功、王石清、郑金声、陈宝龙、徐廷荣及下级官佐等同叩。

袁世凯又问:“你道他怎么逃出来告密的?”

袁克定再摇头道:“儿子不知。”

“王怀庆心怀诡计,却是面不改色的从容道:细思诸君之言,极有道理。然而粮饷不足,人数不多,为可虑也。万一事败,则王怀庆三字,一钱不值矣,不能不谋定后动。筹饷为第一要义,滦州开平士绅,吾多认识者,请劝之。众人也认可,送来一乘轿子。轿为寻常之轿,王怀庆故作难色,嫌弃如此太不足壮观瞻。众人说道仓猝间何处得绿呢大轿,问其骑马不?王怀庆颔首称好,遂选良马,随二武员及数兵以行。王怀庆始而与行员扯淡,他骑马忽前急奔,忽又回顾而等待,众人更不怀疑。俟至大道,才露出真面目,猛加两鞭,直奔开平本营。众人始知其逃之夭夭,开枪也未击中王怀庆。于是王怀庆回开平,即发电报告情形。”

袁克定不禁道:“这人到是大胆!”

“是有聪明!”袁世凯激动地纠正道,“敢在我眼皮底下搞这些动作,他们不是找死!”说着目光如电,神采奕奕。

袁克定先是一惊,旋即已知乃父的心情,好一阵子才叹道:“父亲所虑极是。这是大事,不可姑息,必须雷霆手段。”

这回袁克定说的不错,南方势涨,北方乱起,自己的地位也正岌岌可危。袁世凯沉痛地闭上了眼睛。袁克定见乃父闭目端坐,以为是累了。

“传我命令,”袁世凯突然摆摆手道,“滦军既告警,曹琨率第三镇即日乘特别火车,前赴滦州。有步队三营,马队一营,并淮军炮队四百名,炮三十五尊,及通州毅军一营,务必于十一月十六日抵滦,围攻剿灭之。”

“是。”袁克定赶紧答应一声,提笔草拟发给内阁的命令。

袁世凯坐了一会儿,但觉百忧集结,万绪纷来。

“立刻复电孙中山。”袁世凯终于理出一个头绪,压低了嗓音道,“就说:君主共和问题,现方付之国民公决,所决如何,无从预揣。临时政府之说,未敢与闻。谬承奖诱,惭悚至不敢当。”在给孙中山的回电中,袁世凯这是在明确表示北方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因为连国家实行什么政体还没有最后决定,国民大会都还未开启。

袁克定提笔记下,问道:“就这些?”

“当然不止这些!”袁世凯摇摇头,狞笑道:“宣布唐绍仪签订的关于国民会议各项办法逾越权限,北京内阁概不承认,并谕令唐辞职,声明以后和谈事项由我和南方伍廷芳直接电商。记住,措辞要强硬!同时还要致电伍廷芳,提出严厉质问!”

袁克定沉思有顷,眼中放出光来,说道:“儿子明白!”

“就说:国体问题既由国会解决,乃闻南京忽已组织政府,显与前议相背,此次选举总统,是何用意?”袁世凯沉着声继续地道:“另外,唆令姜桂题、冯国璋、张勋等北洋将领联名至电内阁极力主张维持君主立宪,坚决反对共和,并‘向清廷王公贵族呼吁,要他们拿出钱来,以便继续作战’。”

袁克定眼光霍地一跳,挺身而起道:“这事父亲放心!我会唆使幕僚和部下到处扬言:此后之战,皆为父亲,非为满洲。”

第三百三十章 披上马甲继续战斗

李想和宋教仁两人并肩走进大总统府宏伟的大门,穿过古老的圆巷形的门洞,进入主大殿前的广场。

大门两旁设有兵馆,驻屯了两营军队,由上海商团志士组建,循例问过后,使两个警卫引着两人的马车,往内宫驰去。

大总统府就是原两江总督府,也就是太平天国的天王府,也像紫禁城般,天王府虽紫禁城小了几倍,仍是“前朝后寝”的布局,外朝是太平天国天王办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地方,内廷则是天王和诸子妃嫔的寝室。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即大兴土木,把六朝古都的繁华推向近代史的极致,太平天国的权贵热衷于斗富,挥霍无度。比起北京满廷有过之而不及,按说殷鉴还在眼前,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不但没有吸取满廷的教训,反而重蹈覆辙。最后曾国藩率领湘军杀进城之后,六朝古都多少楼台繁华付诸咸阳一炬。

如今还能领略那盛极一时的太平天国的繁华之处,就是这天王府了。

天王府宫垣九重,建筑崇宏。东至黄家塘,西至碑亭巷,北至浮桥、太平桥一线,南至科巷。宫城分内外二重,外称太阳城,内名金龙城,外有城壕。太阳城正门为天朝门,金龙城正门为圣天门,正殿为金龙殿。还有二殿、三殿,五间八架的金龙主殿巍峨壮丽,设于前后宫门相对的中轴线,有穿堂直通后宫。后宫以后三宫为主,左右两方为东六宫和西六宫,乃天王的妃嫔和众王子的宫室。最后为后林苑,原本东西两侧皆有花园,现存西花园及园内石舫,其余在清军占领天京后被焚毁。但是后来经过几代两江总督曾国藩、端方等人的重修,基本恢复原貌。

李想在孙中山就职那天没有好好参观,一是没有这个空闲心情,二是晚上十点也看不清楚,今天沿途观览,只见天王府殿堂、楼阁、园林里的亭、台、廊廓等等,无不法度严紧,一派帝王气象,庄严肃穆。内廷建筑形式比外廷更多样化,布局紧凑,各组建筑自成庭院,四周有院墙围绕,不同区间又有高大宫墙相隔,若没有人引路,迷途是毫不稀奇的事。

在金龙大殿阶下的广场上,各省代表也陆续到来。

同盟会的老人谭人凤早在台阶上面恭候他们。

“您老怎么先来啦?我们去找您扑了空。”宋教仁步上长阶笑道。

谭人凤摇头苦笑:“和你们走一起必定风波不断。我老啦,经不起折腾。”

李想贼笑道:“被美女找麻烦,是一件快乐的事。”

三个男人为这句话会心大笑。

谭人凤收敛笑容,轻抚下颔的胡须,低声道:“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进去吧。”

跨入殿门,殿内设一巨大的长条会议桌,特别体现西式民主风格,各省几十个代表团团围坐。每个位子都写有代表的名字,陆续进来的代表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坐下。

他们三人的位置是在一起,谭人凤左右手分别挽着两人,往设于上首之右那边走去,低声道:“大总统今天不来参加这个会议,所以由黄克强主持。你们今天的敌人是胡汉民和马君武,两人对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提议的内阁制反对最激烈。”

那边的宋教仁问道:“马君武也来凑这个热闹?”

李想却是心中叫苦,今天又要舌战群雄了。

这时三人来到座位前,谭人凤先挥手命俸茶的招待女孩退开,才低声道:“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就是主持制定的,你要修改他的杰作,他不反对?这里的代表,几乎都反对!所以你们要小心了,这一战不好打。”

宋教仁暗中叫苦,感激的谢谭人凤一句,才道:“我只是认为由于之前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只有大总统而无副总统……过于简单,提出修正案,势在必须。我提出的修正案,在总统制结构下,加上了一条:国务各员执行政务,临时大总统发布法律及有关政务之命令时,须副署之。”

谭人凤大力抓着他的手臂,眼中精光一闪道:“按此规定,总统不能单独公布法律和发布命令,须国务员‘副署之’,这仍是内阁制。你当这些人老成精的委员都是傻子,看不出来?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啊。”

宋教仁的内阁制在之前已经孙中山否定,其后又在孙中山就职之前被各省代表联手否定了一回,现在换了件马甲又上场继续战斗,宋教仁坚持政见之顽强,由此可见。

李想至此才真正领教到近代中国政坛政治大人物的厉害,宋教仁也够牛毕的,难怪袁世凯会说“孙中山襟怀豁达,是容易相处的,天真的黄兴也好对付,顶难驾驭的,只有一个宋教仁”。民国初年,在原来的历史轨迹上,袁世凯真正敌对手只有宋教仁一个。现在,当然还要加上一个手握重兵的李想!

宋教仁还没来得及回答,就看到胡汉民和马君武连袂而来。谭人凤的笑容立时收了起来,宋教仁则冷哼一声,看来这同盟会中湘派和粤派,想借这件事斗法。南京内部的斗争早白热化,也不止是同盟会内部有,情况相当复杂。

今天的会议就是总统就职后,组织临时政府的重要会议。其实自上海光复后就开始酝酿临时政府的组织问题,只是由于各派势力争权夺位,闹得不可开交。直至孙中山回国以前,建立不起一个统一领导的中央机构。

溯自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而起义各省的情况非常复杂。有的是新军和革命派起义,驱逐清朝官吏取得政权而独立的,如陕西、湖南;有的是新军和旧军经过战斗,新军胜利而取得政权的,如云南、浙江等省;有的是清朝官吏看到革命势力起来,清朝快要灭亡而自动宣布独立的,如福建;有的是清朝官吏本来不想独立,经人劝说勉强改变名义的,如江苏;还有清朝官吏举行假独立暗中仍和北京政府勾搭的,如山东。孙中山的叁民主义,虽然是这次革命的政治纲领,而同盟会在各省的领导力量,并没有掌握到充分的实力。许多独立省份的军政大权,都落在军阀官僚和立宪派手里。这也是孙中山回来之前,南京临时政府一直无法组织的最大原因。

孙中山为了打开僵局,就不能不容纳这些不同主张不同系统的军阀官僚,和昨天拥护君主今天赞成共和的立宪党人来成立一个混合政府。

胡汉民和马君武的目光都凝注着李想,有点诧异,李想和宋教仁他们一个主战,一个主和,竟然也会坐在一起。这个变数,让他们措手不及。

李想可不像宋教仁和谭人凤那样怒目而视,而是非常有礼的报以微笑。

胡汉民很有风度,微笑还礼。马君武神情倨傲,略一点头,一眯那对被细长眼睛,冷冷一笑道:“李大帅身为军人,也来参加代表会议?”这几句话分明怪责李想军人干政了。

李想心中暗骂一句“马勒戈壁”,脸上却堆起笑容道:“我虽然是军人,但却是以湖北代表的身份坐在这里,而且还是湖北军民双重代表,有什么不妥当的?”

会议还没开始,暗战已经打响!

李想今天显得很活跃,同最前列那些各省的代表们一一握手问好,尔后堂而皇之地坐在宋教仁与谭人凤的中间。

这时,大殿右侧的小角门一开,黄兴出来了。

他穿着黄色呢子军常服,照例带着白手套。一个侍从官员喊了一声:“起立!”,并报告了到会人数。

黄兴脱下帽子,还了一个鞠躬礼。既然是召开临时政府的国民会议,总要像那么回事。

大家坐下之后,黄兴摘掉手套,笑着说:“好、好,有的很久没见面了,有的还没见过面,今天在我讲话之前先来点点名,见见面,认识认识。”接着,他就拿起花名册。大概是为了表示尊重和客气,他总会和点到的人交流两句,拉近距离。

点到李想,黄兴的目光亮了起来,唇角露出一丝温文尔雅的笑意,意味深长的说道:“能成非常之事,必须非常之人。”

李想有点摸不着头脑,傻傻的笑道:“运气吧。”

胡汉民和马君武交换了个眼色,都看出对方心中不满。

点名花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

黄兴收起花名册,把目光扫过众人,淡淡道:“会议开始!”

黄兴也不废话,从容自若道:“会议第一项内容,有代表五人连署提出组织大纲修正案,仍主张规定国务员有副署权。”

李想和谭人凤的眼睛同时亮了起来。

胡汉民和马君武亦露出注意的神色,先看宋教仁有什么话说。

“遁初,”黄兴哈哈一笑,接着说道:“提议是你起的头,就请先直言,舒陈己见!”

“国务各员执行政务,临时大总统发布法律及有关政务之命令时,须副署之——按此规定,这仍是内阁制。”宋教仁微微一笑道,并不否认他披上马甲的内阁制的主张:“吾人则主张内阁制,以期造成议院政治者也。盖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

第三百三十一章 终无结果

众人齐感愕然,想不到宋教仁会这么坦白。

马君武冷笑道:“章太炎曾在报纸上发表言论:‘钝初有总理之才’,‘建置内阁,仆则首推宋君教仁。’如今许多人传言您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想运动为总理。”

谭人凤和李想露出不愉之色。马君武的话可是说诛心,用现代词说是人身攻击!

胡汉民向马君武猛打眼色,希望他慎言。这话大家心里有数,何必说出来?

深处流言非议漩涡中心的宋教仁自己反而从容不迫地看着马君武,双目精芒闪闪。

马君武给他看得有点心寒,谨慎起来,道:“我就是想宋君给大家一个解释,若无说得通的解释,这上次早以否决点头提案今天也不必讨论了,就此结案。”

此话一出,大家伙也都看向宋教仁,如果他无说得过去的解释,这条提案就不需要讨论。

宋教仁淡然一笑道:“世人诬我运动总理,由来已久,我虽无其事,实不欲辩,且因以自励,盖已久矣。夫人立志为总理,岂恶事哉?西方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而乃非笑之如是,我实不解。国家既为共和政治,则国民人人皆应负责任。有人焉自信有能力,愿为国家负最大之责任,此国家所应欢迎者……”

李想忍不住拍手叫好,拿破仑名言都出来了。

宋教仁再沉声道:“……各国政党选举总统或组织内阁,其党魁之自负之运动之竞争为何如者?盖为国服务,本非权利。共和国之职事,亦非专制国之官爵可比,人苟可以自信,则不妨当仁不让,世之人亦只问其有此能力与否,不能谓其不宜有此志。吾人惟自愧无此能力,固不欲当此大责任。吾人之志则不讳言,实深愿将来有当此责任者也。且希望人人有此希望者也,惟枉道以得之,则不可耳。”

马君武呆了半晌,叹道:“男儿有志不怕高,宋君这话亦不无道理。”

李想禁不住对他观感一百八十度转弯,好感大增,因为马君武没有睁着眼睛说瞎话。虽然政见不和,但其人品值得尊重。

胡汉民先望了宋教仁一眼,油然道:“大总统归国途中曾在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中表露了其师法美国共和制度的理由。他认为: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因中国省份过多,人种复杂之故。美国共和政体甚合中国之用,得达此目的,则振兴商务改良经济,发掘天然矿产,则发达无穷。初时要借材外国,方能收此良好之结果。不知宋君又怎样解释呢?”

孙中山之所以赞同总统制,和他早年在美国求学游历的经历也是分不开的。相对于英国自发发展而成的议会制,总统制是彻头彻尾的人为设计的产物。美国的缔造者们在反复讨论之后,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创设了自己的政府。面对新生国家的内忧外患,虽然认识到“强有力的行政部门是同共和政体的本质不相符合的”,他们仍然决定“把共和主义经验中的必然性——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执行因素——纳入了宪政,执行官利用它的‘权能’或行动迅捷,比其他分支更好地应付那些可能干扰共和主义选择的偶然事件和暴力”,设置了一个强有力的总统。仔细咀嚼《联邦党人文集》 第六十九篇不难看出,作者将总统与当时英国的国王进行比较,目的是希望建立一个强势政府,但是总统的权力并不像英国国王那样强大且超越宪法。宪法让他在履行职能的同时又不能肆意而行,无异于一个驯化了的君主。总统既是行政机关的最高领导者又是国家元首,对外代表国家。人民定期选举总统,议会一般无权对总统投不信任票。议会是立法机关,是国内主权的代表,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机构的职能既交叉重叠又有相对独立的活动区域,形成了权力的相互分立与制衡的格局。从理论上讲,三权分立从制度上能够保证国家权力不被滥用,是守护民主的有效手段。

联系孙中山早年有关革命程序的设想,可以看到他相当重视政府和政府首脑在新旧政权交替阶段的作用。一九零六年他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强调,武装推翻专制制度之后,要过渡到民主政治,整个革命过程要经过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个阶段。军法之治就是以军法为根据,靠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之时代,它不仅要将政治之害和满洲之害予以扫除,还要在斩绝风俗之害的同时,进行诸如施教育、修道路、设警察卫生之制,兴起农工商事业之利源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孙中山解决这些工作的设想,显然都是政府主导实施的,这就意味着政府一定要握有实权,而且政府首脑一定要有较强的能力来主导各方面的工作。孙中山当时就说:“若创造这立宪共和的政体,不是在别的缘故上分判,总在志士的经营。”内阁制显然与此相悖。而不设国务总理而由总统直接任命阁员的美国式的总统制自然会成为孙中山首选的政体模式。

最紧张的是李想,假设宋教仁在此项上不能说服胡汉民,那刚占得的一点优势,便会尽付东流了。

宋教仁不假思索的陈辞道:“国势之盛衰强弱,全视其运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为准,而内阁则尤众机关之总汇,行政之首脑也。”

宋教仁认为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形成有效的制约,才算是理想的政体模式。内阁制在总统和总理之间的职责权限上进行了制度化的规范制约,而不是指向当总统的某个人和当总理的某个人。他坚信责任内阁制必将导致良好的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

宋教仁主张内阁制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止是自谋总理,这和他亲身体验了日本的政治制度并深入考察了责任内阁制度的母国——英国的政治制度有直接关系。英国在经历了长期的王权和民权的争斗之后,终于在十七世纪确立了议会制的基本框架。在这种政治框架下,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议会,政府权威完全依靠议会的信任,因此政府对议会负责而不是直接对选民负责。这种制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议行合一,一党或数党联盟只要在议会选举中获得简单多数的胜利,它就获得了组阁的权力,获胜的政党领袖担任首相,内阁成员绝大多数来自本党,首相包括内阁成员既是内阁的组成人员又是议会成员。内阁是一个结合性的委员会——是一个进行连接的连字符,一个进行固定的皮带扣,……英国宪制有效率的秘密可以被描述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的紧密联合和几乎完全的融合。而英国国家元首的角色比较特殊,他基本是一个政治象征。但是,这并不等于元首可有可无,事实上元首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最突出的一个功能是充当政府与议会冲突的调解者。民众对王室发自内心的尊崇也是保持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使得中间阶层在更高阶层的影子里进行统治。所以,在议会制国家,元首也被人们赋予更多的积极意义。

在宋教仁政治理念中,无疑是溶入了这种议会至上和内阁负责的精神。

胡汉民插话道:“大总统早说过了: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惟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