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在食堂就比在酒店更多了一份亲近,客人吃的也是一样的菜,镇里那些没份参与接待的工作人员也没意见。
黄承忠抹去嘴边的啤酒沫,“他们还跟我抱怨,说是嘉盛总是优先收购我们镇里的春笋,他们采下来的,总是要等到我们镇里不够的时候才收。”
“呵呵,谁叫他们镇里没出个一平这么厉害的人物呢,再说,这些年,五里坳对他们的带动又哪里小?”
盛正挺喜欢跟黄承忠说话,原因很简单,黄承忠现在,真算是一个纯粹为了工作的人。
他完全不用在乎“油水”什么的,你开玩笑呢嘛,他怎么会看得上镇里人找他办事时送的那仨瓜俩枣——当然,一开始他就是不收的。
而且,和镇里其它的那些干部不同,他并没有在朝上爬的野心,很满足现在的位子,同时,他也不是那些呆在副镇长的位子上,上升无望的干部,那些干部,到了那样的地步,哪还有心思工作?
这样一个不计较自身得失,埋头干工作的属下,哪个领导会不喜欢?
“老黄,我正想跟你商量这事,你是负责工业的,你看,现在镇里的土地非常紧张,河那边虽然已经发展了起来,但是总容量也有限,对于隔壁的那些镇,我还真有些想法,想先在镇里征求大家的意见,如果大家都同意,我就向县里、市里反应,把我们五里坳的范围,扩大一些。”
顿了顿,“只要我们有这个要求,我想上级一定会批。”
他说这话还真不是吹牛,有个做常务副省长的叔叔,对他来说,这样的事难度真不大。
而且,想必上级也乐见五里坳变大,因为那些后纳入的地方,用不了多长时间,肯定也会彻底改观。
国内有名的几家“村”和“庄”的发展经历,盛正研究过,无一例外,那几家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向周围兼并的过程,甚至我们的一些大型城市,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朝周围兼并的过程。
五里坳,行将成为省内第一镇,盛正认为,已经到了可以把这事提上日程的时候。
“你看看啊,如果把镇前面石坪镇吃下来一块,这一块平地,我们可以建设一个大型广场,周围可以建住宅区和商业区,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就相当于又建一个五里坳。这样,那些在镇上上班的,可以在镇里置业,也不用每天都坐车回村里,那些在镇上工作的人,也能想着在镇里安家,我相信,随着工业园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几年过后,我们五里坳,绝对会变成大山里崛起的一座新城,几年内,规模超过县城,那是一点问题没有。”
和现在好多领导一样,盛正的思路,也是奔着把五里坳建设成为一个大城市的目标走,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辖区能盖起更多的高楼,更大的广场。
“这个。”黄承忠有点欲言又止的样子。
“怎么了老黄,有话直说。”
“将来向周围兼并,那是肯定的,不过,关于发展规划,郭县长时,原来镇里讨论过几次。”
“哦,已经有了规划吗?”盛正很感兴趣。
“具体规划倒是还没最终定下来,当时也就定下来几条大概的指导思想,其中一条,我们镇,包括周围的镇,地理特色都是山多平地少,八山一水一分田,肯定满足不了将来发展的需要,短短几年我们就发展得这么快,未来的五年,十年,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谁能猜的准呢?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耕地,全部用来盖房子建工厂,所以,当时定下来一条,城镇上山,平地作为耕地和工业用地。”
“哦?”这个观念盛正还是第一次听到。
想了想旁边的那些山,他觉得这不是一件容易事,同样建一栋房子,在山上肯定要花的更多。
“就是将来的民居之类的,尽量建在旁边的山上,包括镇政府,如果新建,将来也最好建在山上,等镇里财政再丰裕一些,可以鼓励一些工厂,同样可以建在山上,当然,要为他们增加的建设成本提供一些补贴。总之,在我们这,平地绝对是稀缺资源,如果现在不做长远打算,那这个地价,将来相对会高得没谱,高昂的地价,那又会增加我们的生活成本,削弱我们招商引资的竞争力。最好现在就要着眼长远,宁可现在多花些成本,也要为将来多储备一些可以发展的空间。”
盛正有些懵,改革开放到现在,都还是很粗放式的发展,各地都在向首都向上海这些大城市看齐,都希望自己的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环路越来越多,五环之外,最好还有五环。
至于耕地保护,那一般都只停留在文件上,现在哪儿不是耕地给工业让路?你一亩地,十年种出来的粮食的总产值,抵得上工厂里一台机器一年创造的产值吗?
这个思路是不是太超前了些?
“县长,听说郭主任那里,有更明确的规划,有时间你可以先跟他谈谈。”
“哦好,我尽快联系老郭。”
第三百三十八章 书记的重视和赏识
和其它的事不同,因为自己的规划得不到认同,盛正感觉比较挫败,对一个地方的主官来说,他对辖区未来规划,其实就是未来的施政纲要,这是他任期内关键中的关键。
要是在其它地方,他以堂堂副县长之尊,完全没必要去理会一个小小的副镇长的意见,但是在五里坳这个特殊的地方,别说是他,就是县委书记,也要顾忌黄承忠这个副镇长的意见。
也许,等到嘉盛工业园的产值,只占镇里GDP一小部分的时候,那时黄承忠的意见,就没那么重要,可是,那可能吗?有多少投资商能相中这个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物产又并不丰富的小镇?
何况,嘉盛到现在,还是在以跨越式的速度发展,即便受非典的影响,到四月底,已经实现了2。5个亿的产值,上半年铁定超过3亿,全年实现6个亿的产值,绝对不成问题!
要想让嘉盛工业园的产值,变成全镇总盘子里的一小部分,那得引来多少投资?原来就在工业园工作的盛正,算了一笔账,感觉完全没有机会。
只是,盛正多年工作养成的观念,还真不觉得自己的规划有什么不妥,他在办公室看了一下午的资料,看了那次会议的记录,也看了各级相关的文件,越看越觉得自己规划没错。
农村城镇化,本来就是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当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农村城镇化是必然的结果,这有什么不对?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地区发展良好的一个重要表征,有什么不对?
虽说已经跟黄承忠说过,会尽快跟郭国坚联系,虽然跟郭国坚个人关系也不错,盛正心里其实并不想这么做,在这样的事情上都要找前任,那是能力和水平不够的表现。
好在这样的问题,他有一个很好的请教对象,第二天下午,他就匆匆回了省城。
即便是在这样的时候,他叔叔的家里,依然有很多人请教工作,直到晚上十点多,叔侄俩才有机会坐下来好好聊聊。
“怎么样,还不错吧。”盛副省长问侄子。
“已经适应了,对工作也有了全面的了解,”盛正帮叔叔到了一杯清水,副省长睡眠不好,晚上不能喝茶,“这几个月,各项指标都发展得不错。”
“工作开展得怎么样?”
盛副省长对还没有去过的这个地方,其实很了解,至少相关数据很了解,不然也不会把自己看好的这个侄儿调过去。
有嘉盛在,五里坳自然会发展得不错,他现在更希望了解的是盛正的工作进展。
“高新区的栗主任对我的工作很支持,已经敲定了两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加起来能近千万,至少创造一百五十个就业机会。”
栗青锋主任帮了自己,在叔叔面前,适时提几句,那也是应该的。
“嗯,其它的呢?”
“这个。”盛正知道叔叔问的是自己总体的打算。
他迟疑了一下,还是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向叔叔和盘托出,这个问题不解决,他接下来的工作,不好开展,或者说,不能持续有效的开展,只能还是像在刚开始熟悉情况的时候一样,遇事做事,而不是有计划的工作。
盛主任眯着眼睛,听侄儿讲完,“你自己的看法呢?”
“我认为我的规划大体没错,只是,他们的意见,也必须考虑,叔叔你也知道五里坳镇的特殊情况。”
“你啊,”盛副省长摇了摇头,“工作中哪能所有人的意见都跟你一致?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意见是对的,难道连一个副镇长也说服不了?还是你对自己的想法没信心?”
是有些没信心,黄承忠上面没什么基础,但是他后面有一个人,那个人,虽然到现在,自己连见都没见过,但盛正清楚,关于五里坳未来怎么发展,那个家伙肯定有很大的发言权。
黄承忠说是郭国坚主持讨论的结果,搞不好就是冯一平的意见。
“我是觉得,沿海一带的发展,就是城镇化的过程,但是他们说的好像也有道理,所以有些拿不定主意。”
“盛正,你现在是一地主官,做主官和原来协助别人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首要的任务,不再是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而是积极主动的协调一切可以协调的力量,为自己的辖区谋发展。”
“在这个大前提下,其它所有的顾虑都可以抛到一边,既然你拿不定注意,小郭可能已经有了另一套规划,你为什么不去找他了解清楚?怎么,顾忌脸面吗?只要是为了工作,那些又算得了什么?”
盛副省长对自己的这个侄儿有点小小的失望,做惯了别人的下属和助手,一时办事的方式还调整不过来,遇事又不够果决。
“你们年轻人,也要有年轻人的圈子,小郭现在在省委政研室,了解省里的动态和精神,就是不为工作,和他保持联系,对你也有很大好处,明白吗?向他请教没什么不好意思。”
盛副省长算不上和蔼的提点了自己侄儿几句,“你自己也要加强政治学习,城镇化自然是没错,但是,你镇了解城镇化吗?城镇化的途径可以多样,城镇化的后果,也不尽相同,发达地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但是不是就一定适用于所有地方,或者说是最好的方式呢?”
到了他这个层级,看问题的眼界,自然跟侄儿不一样,各地的条件不同,沿海的那一套,在他们这,不一定行得通,比如,他们这个内陆省份,没有沿海那么多的投资拉动。
末了,叔叔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盛正只能去找郭国坚谈谈,他决定,如果到那时,觉得自己的规划还是最好的,就直接找冯一平谈谈,只要和冯一平谈妥,相信镇里绝对不会有任何反对意见。
……
盛正有些烦恼,他的前任郭国坚现在也一样,有些焦虑,怎么依然没有任何反应?
郭国坚现在的工作,比之前还要忙碌。
他所在的省委政策研究室,还有另外一块牌子,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加上4名后勤人员,一共编制了38人,38人里,虽然只设了一正三副四位主任,但处级领导职数就有15人,所以他这个正处在这,并不起眼。
政研室一共有五个职能处,工业经济、财金贸易、社会发展,以及综合处和秘书处。
他被分配到社会发展处,主要负责调查和反应全省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情况,了解和掌握教育、文化、人口和社会保障,社情民意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重大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他感觉现在好像又跟在市共青团时差不多,虽然都是一些务虚的工作,但一天到晚,那是各种写不完的文件,至于加班,那太是常事了。
写出来的这些文件,有些可能到了省领导的案头,也有一些在省领导的讲话里有体现,不过,迄今为止,他写的那些文件,还没有一份得到省领导的亲自批示,至于和省领导亲密接触的机会,现在同样没有遇到。
虽然辛苦,虽然没什么大的成绩,但这几个月下来,他感觉自己的理论水平猛涨,于是,从月初开始,他花了十多天时间,他把当初冯一平提出来的那些想法,系统的阐述出来,写成一篇《论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的文章,得到了自己老爸的首肯之后,郑重的交了上去。
可是,到现在为止,这篇承载了他希望和心血的文章,递交上去已经一个多星期,依然没有任何反应,哪怕是领导不找自己谈话,在那篇文章上批示几个字返回来也好啊,难道领导们对自己的看法,非常不认同?
“郭处,这是你要的文件。”下班前,一个手下交给他一份材料,那是关于省城大学竞争力的调研资料。
“辛苦了小袁。”
他只翻开看了个开头,桌上的电话响起来,“小郭,你准备一下,书记明天去调研,办公厅点名让你随行。”
“我知道了张主任。”郭国坚兴奋的放下电话,在这工作了这么几个月,现在有机会和书记一起出去,这不就是反应吗?哈哈!
……
第二天一早,郭国坚和省委一些人,坐在一辆商务车里,跟在书记和各位领导的车后,密集的视察了好几个单位,主要是国企。
这些企业,可不像嘉盛工业园,几乎没怎么受非典的影响,而是影响非常大,上半年计划的完成情况,都不太乐观。
最后的一站,是省日报报业集团,省委领导亲切慰问了始终坚持在一线采访的新闻工作者。
日报集团门口,郭国坚和其它人站在旁边,看着报业集团的领导恭送书记,一号大秘拎着包跑过来,“郭处,领导让你上他的车。”
郭国坚知道这会周围肯定是一片羡慕,不过,他没时间好好体会,深吸了几口气,跟在大秘身后,快步走向那辆奥迪,现在在他眼里,那不是车,那是一个大好机会和希望。
“小郭,你爸最近身体还好?”书记戴着眼镜看一份文件,见他进来,笑着问了一句。
“谢谢书记关心,我爸身体挺好的。”
“身体好就好。”书记在文件上签了字,副驾的大秘连忙接过去。
“怎么样,在新单位工作还适应吗?”
“挺适应,这几个月下来,收获很大。”虽然在行驶的汽车里,郭国坚也尽量让自己坐的端正。
“看得出来,”书记点点头,“你的那篇文章我们都拜读过,很有见地。”
“书记您过奖,”郭国坚连忙歉让,怎么担得起领导的“拜读?”
“那是我在下面是工作的一点看法和体会,其实很片面。”
“呵呵,能有那样的看法,说明你是真的沉下心去工作,去思考,很不错。”
“很不错”三个字听在耳里,郭国坚又有了上学时,第一次被老师表扬的那种激动和自豪。
“你觉得,结合我们省的实际情况,城镇化最需要注意什么?”书记问。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我认为,城镇化的中心,也应该以人为本,”郭国坚组织了一下语言,“我们国家,总体看是人多地少,我们省尤其如此,但土地又是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是非常稀缺公共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只会越来越稀缺,现在沿海很多地方的城镇化,其实是要地不要人的城镇化。一些地方只看重土地的稀缺和升值预期,急切的征用和开发乡村土地,但对土地被征用并集中安置起来的原农村居民,并没有很好的解决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各种问题,实质是要地不要人,这样的发展,不具备可持续性,而且会引发很多群体性事件。”
“人、土地、发展,”书记闭目沉思,“你那篇文章里提出的方法,应该是为你之前工作的地方量身定做的吧,以镇为中心,但又不把周围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到镇里,底下的各村同时协调发展,可惜,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但是,可以作为我们省农村工作的一条路子来尝试。”
可持续发展,当然比发展好,但发展,又比不发展好。
那些沿海发达地区的政府,尚且那么重视土地财政,他们这个本来财政收入就低的内陆省份,也不可能对这样很快能充实财政收入的手段视而不见。
发展总是第一位的,发展过程中的那些问题,可以考考虑在以后解决。
只是,这个小郭的一些看法也挺有见地,以他现在的职位,就能思考这些问题,很难得,是个好苗子。
“想不想到党校深造一段时间?”书记突然问他。
当然想!系统内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当然,有些领导去党校学习,是因为原来学历低,但他正规大学毕业,用不着,书记亲自建议他去党校深造,怎么也是重点培养的意思。
“我服从组织安排!”
第三百三十九章 结盟
中午,省委附近一家装修高档的川菜馆里,盛正看着穿着灰色西裤,白色短袖衬衫,提着一个公文包,匆匆赶过来的郭国坚问前台的服务员,忙站起来招手,“老郭,这儿。”
郭国坚笑着走过来跟他握手,“看老盛你这气色,就知道一切很顺利,怎么样,还是当诸侯爽吧!”
“哪里,以前领导吩咐什么做什么,现在到自己做主,发现做些事还真挺难的,倒是老郭你看着越来越精神,看你这样子,好像有什么喜事?”盛正笑着给郭国坚倒上一杯茶。
“精神?我这是透支精神,整天都在领会上面的精神,写文件写到半夜,搞不好,还领会得不对,又得重来,我跟你说,”郭国坚指着脑袋低声说,“再这么下去,我这就不是精神,而是会神经。”
“呵呵,理解理解,”盛正跟他碰了一杯茶,“你是几年没做这些案头工作,有些生疏,相信等你适应下来,这些工作对你来说,一点压力没有,我倒是羡慕你,这可是既能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又能经常在领导面前露脸的好机会。”
“在领导面前露脸,那就别想了,办公厅那么多人,哪轮得到我?不过,提高理论水平倒是真的,整天写各种讲稿,各种文件,不提高不行啊。”
“你呢,这次是回家看看?好像非典对镇里造成的影响很小?”
“镇里挺好的,老郭你还没说呢,这两天是不是有什么好事?”
“也没什么,书记点名,让我去党校进修一阵子,你要是迟几天来,我们见面还真不方便。”这事也没有瞒着的必要。
“好你个老郭,刚才还说在领导面前露面不容易,现在又有这样的好事,你说,是不是该罚!”
盛正真的有点羡慕郭国坚,副处到正处,虽然只隔着一级,看样子,一步就能跨过去,可是,要跨过这一步,花上四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那都是正常的,对有些人来说,这一步,更可能是始终跨不过去的天堑,郭国坚不仅轻轻松松的跨了过去,现在更得了书记的赏识,这运道!
叔叔说的话又在耳边想起来,“你们年轻人也要有自己的圈子。”现在看来,眼前的这个,真是个好对象。
“恭喜啊老郭,不瞒你说,我这次来,主要就是向你求教的。”这会,盛正没有丝毫犹豫的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什么请教,说这么见外,我在那工作了几年,你要是觉得有什么地方能帮上你的,直说。”郭国坚现在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老郭你前面的工作太出色,基础打得太好,只不过时间太短,我呢,就想把老郭你当时想做,没时间做的事做下去,所以,我提出了一个规划,兼并周围的乡镇的一些地盘,把五里坳建设成县里的一个新中心,可我听老黄说,老郭你有更科学的规划方案?”
郭国坚的第一反应,这家伙是不是听到了点什么?不过细一想,听到点也没什么,最重要的是,现在书记认可自己的看法,他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就是自己那篇引起书记的注意的文章,“你说这个,我还真有点想法,你看看,书记也说,虽然有局限性,但很适合一些特定的地方。”
“《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书记都有这样的评价,那一定是一篇雄文,”盛正现在没时间通篇看,翻到具体规划方案的那一部分,花了十多分钟看完,“这真的。”
“就像是为五里坳量身定做的?”郭国坚笑着说,“怎么样?冯家冲你去过,如果把镇下面所有的村子,都发展得跟冯家冲一样,现代、富足而有特色,而不是把所有的资源,都倾斜到镇里,是不是更好?”
“在五里坳建设一座新城,甚至这座城市的规模,比县城还大,很容易,但是那样做的结果,是下面村子的凋敝,土地大面积抛荒,五里坳镇也会越来越拥挤,土地这样的公共资源,会越来越稀缺,哪怕你不断的兼并周围的乡镇也一样,那不是最根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你看看国内的那些大城市就知道,对土地始终很饥渴,居民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不管是教育、医疗还是交通,公共资源总是不够。”
“让下面的乡村,和镇里同步协调发展,镇里呢,只作为一个公共资源中心,比如医疗和教育,以及商业中心和工业生产中心,而并不是一个集居中心,常住人口,是镇里总人口的少数,比如,三成?各村发展特色农业,为工业配套的同时,富余的劳动力,到镇里工厂上班,工作的收入,用来把栖居多年的村庄,进行改造,建设得更现代,生活的更幸福,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这才是新农村。”
“你想想,就说现在下面村里的一半或者是三分之一的人家,都在镇里建房子,那得用多少宅基地?整个镇还不够。”
“说白了,这和欧美的有些地方很像,除了一些由来已久的大城市,他们并不热衷建设一些新城,相反,在完成城市化之后,城市发展开始向郊区扩展,大量城市人口迁往郊区,就是人口先朝城市集中,后来又向周围扩散,我这只不过是汲取他们的经验而已,而且,五里坳镇,最远的村子,离镇里也就三十里地,只要路修好,最多也就半个小时的车程,这是我们的先决优势。”
听了郭国坚的解释,盛正更明白一件事,他这个连省领导都觉得不错的观念,绝对是受冯一平的启发,因为他知道郭国坚根本就没出过考察过,偶尔出去过几趟,那也绝对是以旅游购物为主,这样的想法,绝对只有冯一平那样在美国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眼光敏锐,始终把自己老家的发展放在心上的人才能想到的。
“受教了,这样的规划,确实更适合五里坳,为将来的发展,也留下了更多的空间,以茶代酒,我敬你一杯。”盛正说。
“其实,这就是一个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问题,”郭国坚现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反正这个问题不用他头痛,“对现在的五里坳来说,短期内上一些大的建设项目,迅速的扩大城区规模,出这样的政绩很容易。但如果从长期发展来看,现在上这样的项目,大搞建设,对以后的发展,究竟是有利还是不利,还真的有待商榷。”
他笑着看着盛正,要是自己现在还在那个位置,他估计自己也会踌躇,这明面上是说短期还是长期,实质是为自己考虑还是为地方考虑,究竟是为了自己的政绩,还是为了地方的可持续发展。
自己在一个地方的任期有限,将来的发展,那是后来的继任者操心的事,是好是坏,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你基础打得再好,继任者也不会感激你。
“谁不想要政绩,可是,你看我现在有得选吗?”盛正苦笑。
他肯定是想在自己任期内,建设起一座新城来,让上级领导对自己刮目相看,可是那样的规划,在五里坳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吗?
“呵呵,看来你已经有了选择,相信我,你只要为那里做出了实事,以后绝不会吃亏的。”郭国坚笑着说。
他们说这些,都没有点出后面的冯一平,虽然他不在体制内,但是他现在的资本,足以影响到体制内的一些事,至少在他老家的那个镇,大家都要顾忌他的意见和看法。
“那我呢,就踏踏实实的做,把老郭你没时间做的事做完,只不过老郭,你离领导近,机会多,以后可要多想着我点。”盛正又一次举起茶杯。
他这么说,其实就有结盟的意思,郭国坚想了想,马上举起杯,“那我们以后就互相支持!”
老爸现在已经退居二线,而盛副省长还有上升的空间,自己也需要这样的盟友。
当然了,此时的他们没有想到,随着后来到五里坳任职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这个圈子,也越来越大。
第三百四十章 都不顺
哈斯廷斯迈出车门,纳帕谷里建立的第一家酒庄,美莉酒庄就在眼前,一个方脸,头发浓密,戴着墨镜,穿着浅色西装的家伙,在酒庄门口来回走动着打电话,那就是布坎南吧!
看到他的车停下,布坎南匆匆挂断电话,“你好哈斯廷斯,抱歉让你来这么远的地方。”
哈斯廷斯也没想到,这顿午餐,吃起来居然这么费力,居然要到大老远的跑到纳帕山谷来。
“你好,你一定是布坎南,今年还没来过这儿,也算是借这个机会放松一下。”
哈斯廷斯握住布坎南的手,对他有一个大概的判断,这是一个很有野心,精力充沛,行事果决的家伙。
“呵呵,今年我也是第一次,请。”
布坎南收集了很多哈斯廷斯的资料,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知道这是一个很有能力,行事大刀阔虎,为了达到目的,完全不在乎旁人看法的家伙。
不过,这个留着小胡子的家伙,眼睛虽小,电力却很足,在硅谷的一众科技公司创始人里,算是一个第一眼就很有魅力的中年帅哥。
就餐的地方,也不是在酒庄的餐厅。
酒庄后的一棵树下,摆着一张餐桌,清凉的海风吹过,洁白的桌布轻轻摆动,透过树荫,细碎的阳光洒在银餐具上,洒在实木座椅上,让人看了觉得很宁静安逸,有点像在自己后院用餐的感觉。
下面,是整整齐齐的葡萄园,一块又一块,以树林作为间隔,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之上,就是飞絮一样的云朵和瓦蓝的天空,加上空气里弥漫着的香甜馥郁的葡萄和红酒的味道,一落座,整个人不由自主的放松下来。
哈斯廷斯马上在心里补充了一句,这家伙,不简单,这样的布置,让他都差点忘了这是一场很严肃的商务谈判。
和餐厅不同,这里菜式的选择很有限,两人都点了牛排,酒肯定是好酒,纳帕山谷葡萄酒中翘楚,美莉酒庄最顶级的Prestige,这种红酒,每年产量极其有限。
布坎南没有急着进入正题,像老朋友一样,跟哈斯廷斯拉着家常,说酒,说美食,说最近的国会选举,就是不说工作。
哈斯廷斯先沉不住气,他也知道布坎南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