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汽车行业,他当然非常熟悉,不过,看着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在自己面前神采飞扬的说,十年内,我国的汽车产销量,都将跃居世界第一,说实话,他很欣慰,也很受鼓舞。
“这是肯定会发生的,就我们村,现在已经有三十多辆车,虽然大部分是面包车,班上的同学,好多也在计划购车。”冯一平补充了一句。
“你们村那么多买车,也跟你做的事有关吧。”院长笑着问。
听了这话,冯一平顿时觉得,之前的那些小心思完全是白搭,院长连这事都知道,他在香港办杂志的事,肯定也知道。
“那都是应该做的。”
“这个应该说得好,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致富,这样我们才能更快的实现全民富裕,”院长做了总结,“你所有的这些公司,雇员多少?去年实现销售多少?”
这些数字,冯一平记得滚瓜乱熟,“到去年底,一共雇员5173人,实现销售3亿2千万,累计纳税2896万,今年的形式不错,比我们预定的目标还要好,销售和纳税,都会翻番。”
院长喜欢人用数字说话,这些数字,对院长来说,都是小不点,但是,这个增长率确实很喜人,“你这个体量也不算小,还能实现三位数的增长,挺好!”
“主要是现在这个时代好,国家的政策好。”冯一平还是不好意思当着院长的面,说中央领导的好的话。
院长笑了笑,说实话,从见面到现在,冯一平真没觉得他有多威严,和电视上的形象完全不一样的是,怎么说呢,这是一个很睿智,又很非常自然随性的人,真感觉不到他有什么架子,可能是人的地位高到一定地步,其实就有些返朴归真的意思吧。
“既然你都出了英文书,英语还行?”
“读听都还过得去。”
“那下午的会,你也可以旁听,那么多人对我说要见你这个小作者,总要满足他们,这对你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你书里的观点,虽然对他们有不小的帮助,但是,他们身上,有更多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谢谢院长,我会好好珍惜这个机会。”
告辞的时候,院长就像个普通的长辈一样告诫他说,“你现在也负担着好几千人的饭碗,有信心是好事,但不能一味猛冲猛打,整体一定要稳。”
“是,我记住了,”想着没多少机会再这样和院长近距离接触,冯一平突然鬼使神差的提出了一个要求,“院长,我能拥抱你一下吗?”
学校的几位领导,本来还笑眯眯的,有这样的学生,他们这些当老师,脸上也听光彩,不过听了冯一平这话,他们脸上,好精彩!
院长果然是院长,看着冯一平眼里的崇敬,还有孺慕,爽朗的笑着张开双臂,“没问题。”
冯一平也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考虑提出这样要求的,虽然这次会面,他很紧张,但是在潜意识里,院长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很亲切的老人吧。
不过,这会也不是纠结这事的时候,他走过去,和院长拥抱了一下,让旁边的领导们侧目的是,这个家伙,也许是习惯,也许是手欠,拥抱的时候,他还在院长的背上拍了两下。
……
学校的三位领导都等在外面,见冯一平依然拎着那个袋子出来,挨个的在他肩上拍了拍,冯一平自觉的把这理解为,“你很牛!”的意思。
“表现不错,接下来也好好表现,你是学院里,第一个和这些委员接触的同学,一定要把我们最好的那一面表现出来。”副院长跟他多说了几句话。
“我会的。”
对这个委员会,冯一平当然也有所了解。
首先,这个委员会的委员,都是自费来参加这一切活动,其次,不允许他们派其它的高管替代自己参加,最后,要求他们的发言,一定要实在,不能只说好听的话。
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
除了经管院以及院长声望之外,很简单的一个理由,这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资本家们,都非常明白,从利益方面考量,对抗或者漠视,是消极和无效的做法,团结合作,才是最好的路。
所以,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和机会的国度里,下一代精英的所思所想。
所以和这些人交流,冯一平一点压力都不会有。
安排他见的第一个,当然是保尔森,这是一个块头很大,头发寥寥无几,眼光锐利的男人,听了介绍,他站起身来,用略有些沙哑的声音说,“你好,冯!”
“你好,保尔森先生!”
……
第三十三章 汇报
车停在办公楼前,从保安到前台,以及路上遇到每一个人,都笑着问他,“回来啦!”
冯一平笑着点头,看来今天这事,已经扩散到了公司。
到了楼上,一堆男女员工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问,“见到了吗?”“都谈了些什么?”“握手拍照了吗?”
冯一平发现,连那些平时比较内向的几个员工,这时也围了过来,一脸热切的看着自己。
“见到了。”他这话一说出口,大家马上欢呼起来。
“一平,过来一下。”金翎站在办公室门口,朝这边挥手,看来连她也不能免俗。
连黄静萍也在,一进门,她就抱着冯一平的手,“怎么样?”
“挺好,谈了大概五六分钟,我记得很清楚,期间,院长一共说了四次很好,一次挺好,一次很不错,三次不错。”冯一平面有得色的显摆了一下。
“真的?”黄静萍笑得嘴都快裂到耳朵后面。
金翎这次也没挑刺,“那真的不错!”
“合照了吗?”黄静萍又问。
“当然,和院长照了,也和教育部长照了。”
“呵呵,等照片送过来,我一定要多洗几张,给你家里寄一张,给我家里寄一张,我们家里摆一张,你办公室里摆一张。”黄静萍扳着手指算。
“告诉你们,握手合影都不算是事,”冯一平故作神秘的压低了声音,“会面结束的时候,我都拥抱了院长一下。”
听了这话,黄静萍拉着他的胳膊一个劲的摇,“喔哦!”
冯一平看出金翎有点不相信,“不骗你,我也不知道啊当时是怎么想的,反正就提出了这个要求,院长也同意了。”
看冯一平高兴得有点过头,金翎忍住不给他泼泼冷水,“你知道,这种会见时说的话,你不能……”
“我明白,”冯一平打断了她的话,“就像我轻易也不会责骂那些一线的员工一样。”
他和院长之间,比他和那些还没有正式上岗的学员之间,隔的层级还要多,会面时院长说的那些话,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个长辈,对表现还不错的年轻后辈的肯定,其中当然有客气的成份。
要是因此而沾沾自喜,喜不自胜,那就太不成熟。
不过,冯一平马上又找到了其它显摆的东西,他掏出一盒名片来,“你们院长的名片你有吗?”
他把哈佛商学院院长克拉克的名片,在金翎眼前晃啊晃的。
“他也来了?”金翎抢下去看了几眼。
“是的,他也是委员之一,还有,你看,”冯一平把那些名片一张张的摆在桌子上,“麦肯锡、高通、高盛、摩根大通、柯达、沃尔玛、诺基亚、可口可乐、福特、软银、联想、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证监会主席……”
“这个不错。”金翎一张张的看过去,这些都不是一般人,都是这些企业的一把手,也只有这样的场合,才能一次性收集这么多。
“另外,我还接到了不少邀请,国外的就有十多个,唉,真的是无暇分身。”
他那得瑟的样子,真的有点欠扁。
“哦,我要马上和出版社联系。”显摆了一会,冯一平想起来有大事要做,院长都亲自关注的事,还能不抓紧吗?
几次联系冯一平,却始终是前台小美接的电话,所以商务印书馆出版部的人,接到冯一平电话的时候,非常高兴,“那您明天有时间吗?”
虽然创建于上海,但商务印书馆其实在五十年代,就把总部迁到了首都,方便得很。
“那麻烦你,明天下午吧,两点钟,我在公司。”
放下电话,冯一平许了一个愿望,希望明天早上,再多几家报纸报道这本书吧!
晚上吃火锅,黄静萍偏一个劲的催,“吃快点,不要让爸妈他们等。”
自从昨天向家里报告了这个消息之后,爸妈估计一直在翘首期待着。
可是,亲,这是火锅好不好,很烫的咧。
结果,新闻联播还没完,客厅的电话就欢快的响了起来,不消说,肯定是家里的。
果然,接起电话,那边很吵,梅秋萍刚问了一句,“一平,晚饭吃了吗?”
冯一平还没回答,就听爸爸说,“这个时候还问这个干什么?”
接下来就换他问,“快说说,见到了吗?见了多长时间?有没有握手?有没有合影?”
梅秋萍一直在旁边说,“我来问。”
然后有个人在叫,“按免提。”
哟,这是外公!
那边一按免提,好家伙,冯一平听出来,不但外公在,大舅也在,还听到了几个叔伯的声音,这是开会吗?
是的,真和开会差不多,家里的客厅,现在满满的都是人,非常热闹。
下午已经说过一遍,冯一平花了四五份钟,把今天的事好好的跟各位长辈做了汇报,然后是外公先问,“你表现得怎么样?”
冯一平想了想,虽然刚开始的时候说话可能不太利索,虽然最后的那个要求挺唐突,但总体来说,应该还算可以,“还可以。”
梅秋萍则最关心照片的事,“会给你寄照片吧,他们不会忘吧?”
冯振昌说,“你瞎操什么心,他们身边的人办事,还会出错吗?”
不过,下一句话,说明他也同样紧张这事,“一平,你不是跟学校领导一起去的吗,要是过两天没收到照片,你托领导问问。”
大伯和二伯,陪着外公坐在客厅的一角,喝茶闲聊,二伯说,“一平这孩子,小时候我就觉得他长大了会有出息,没想到有这么大的出息。”
“也是他们碰上了个好时候吧。”外公说。
这个电话,前前后后,打了半个多小时,冯一平刚放下,黄静萍端着一杯水过来,“快喝一口,再给我家里也打一个吧。”
得,这是逼着冯一平显摆。
黄承中家里也聚着不少人,都是同事,还管了晚饭,这些体制中的人,对这样的事更在乎。
当然,王淦青是不会来的,不过,今天在镇政府里遇到的时候,那笑容好像更真诚些。
没办法,冯家的那个小子,太能折腾了些,在市里读书,搭上了市长,在首都读书,居然就搭上了总理,要不要这么玩啊?
黄妈妈已经打过了三次电话,那边一直占线,“要不打手机问问。”
黄承中拦了下来,“等会吧,肯定是在给家里打呢,他们会打过来的。”
果然,不一会,冯一平的电话就打了过来。
……
如冯一平所愿,经营报刊登了两篇关于他的书和他的事的报道之后,地方性报纸不说,比如省、市里的报纸,肯定不能落后,他们仗着地利,更详细的报道了冯一平的一些事。
商务印书馆的人,来和冯一平谈出版事宜的时候,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党报,全国经济类报刊中权威性、公信力最强的《经济日报》,也报道了冯一平的这本书。
这个报道真的非常是时候,布置会议室的小姑娘,在桌子上放了好几份,还非常贴心的翻到了那个版面。
虽然这么做非常刻意,不过冯一平还是很赞赏他们这种自发的行为,有这样的条件不用,那才傻呢!
有这么多媒体免费帮他打广告,冯一平这本在国内还没出版,就已经很红的书,给他争取到了非常满意的版税,用商务印书馆的话说,“这是国内最顶级作家的版税!”。
不过,老祖宗早就说了,物极必反,就在媒体都在热捧,不少人都在期待能早日买到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群人,也盯上了这个热门的话题。
第三十四章 抹黑
在互联网+的时代,很多有想法的人——他们中有原本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也有本来已经有些知名度的人,非常清楚的意识到了“知名度”这个玩意的含金量,因为“知名度”,可以有很多种途径变现。
所以他们用尽各种手段,制造各种话题,就是为了引来公众对自己的关注。
一番运作之后,好多普通人成功的晋身为“网红”,之后,有的成功傍上了富豪,成了富婆,不少开起了网店,当起了店主,据说最成功的,一年能有八位数的收入。
还有些,不管是有正面还是负面的知名度,就靠着自己有“知名度”的这副皮囊,来钱更快。
比如那个以一人之力,轻轻松松的干倒了一家百年老店的“郭某某”,与人春风一度,就能得到大多数人一年都赚不到的收入。
至于那些本来有点知名度的人,也是各种绯闻,各种捆绑,各种跟风,各种模仿,不管网友是骂还是赞,总之,经常让自己登上热搜榜头条,成功的从国内二三线的位置,进步到可以去国际上刷声望。
在网友们一边倒的嗤笑声中,被嗤笑的人,已经接各种代言接到手软。
眼前发生的事,让冯一平觉得自己那么多年,还真有些白混了的感觉。
原来他后来见识的那些手段,是现在的人,早就玩剩下的,原来现在就有不少人,已经意识到了“知名度”的重要性,也早就会各种“捆绑”。
省城,冯玉萱今天脾气特别大,办公室没人敢进,电话在响她也不接,把一份报纸狠狠的拍在桌上,“放屁!”
地下,还胡乱丢着好几份报纸。
首都,今天的公司里,弥漫着一股强烈的愤懑之情,茶水间那里,不少员工都在义愤填膺的议论着。
金翎把一大叠报纸送到冯一平桌上,“你看看吧。”
冯一平翻了翻,只看看标题,就明白是怎么回事,“还好我爸妈在村里,看不到这么多报纸,不然以他们的性子,特别是我妈,怕是早就要骂娘。”
“你就一点也不生气?”金翎不解,有些她看了都挺气。
“生气?那不正中他们下怀!”
事情很简单,在越来越多的报纸,都报道了冯一平这本书,为蓝海战略积攒了很高的知名度之后,一些报纸上,也跟着出现了不少批评和唱反调的文章。
说白了,就是那些不甘寂寞的人,决心抓住这个目前热门的话题,炒一炒自己的知名度。
首先开炮的是南方某报纸,刊登了一位吴姓“专家”的文章,标题挺吸引人,“是管理专著,还是管理小说?”
文中说,这些年中国企业走过的路,证实了一点,那就是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产业内竞争能力与优势的建立,才是中国企业的正路。
试图寻找没有对抗性竞争的领域的战略,也许适合于个别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年少成名”的“天才”,但对于大多企业而言,逃避产业内的竞争无疑于自杀,在“红海”中尚不能建立竞争优势,你能相信它到“蓝海”中能畅游吗?
这本专著的作者,据说原来写过小说,写蓝海“战略”的时候,可能同样是按小说写的,所以,他所谓的“战略”,依然停留在文学式管理作家的梦想之中,这与在武侠小说中,寻觅绝世武功秘笈,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企业的战略与管理,不是超现实主义的,假设我们的企业请那位冯同学咨询,那么他最大的结论可能就是:“这个行当你别干了,找一个没有竞争对手,而又能创造高价值、高利润的行业干吧。”
企业不想竞争,想找蓝海,就和那些人,想找一个“位高权重责任轻,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一样,是不切实际的。
《蓝海战略》之所以受人追捧,本质上反应的,不是进取的企业精神,而是投机的惰性思维,谋求企业策略的简单化和通俗化,似乎成了管理者们理直气壮的要求,但我要说的是,这些人,理应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羞愧。
至于作者,我不想说什么,算了吧,他还是个分不清小说和现实的孩子,最好还是不要告诉他,诸如世界上并没有圣诞老人,这样残酷的事实吧!
……
另一位姓马的,自述来头更大,留学海外多年,现在是一家刊物的主编,同时还是国内好几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不包括清华,以及几个名头看上去很高大上的研究所研究员。
他也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是美酒还是毒药?”
这标题,更能让人产生好奇心!
冯一平看了,很有后来看朋友圈里那些文章的赶脚。
“进来有一本还没有出中文版的书,受到了各界的关注,被不少人奉为企业圣经,签于此,我也花了些时间,大致看了一下,看完之后,大失所望,真应了那句俗话,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接下来他主要论述了三点:微利才是商业的本质,高利润只是个别现象;在既定时间内,永远无法出现无限的蓝海,它只属于少数企业;蓝海战略,是战略上的投机主义,是懦夫行为。
由此,他得出结论,蓝海战略的主体思想,看上去是一瓶难得的美酒,实际上,就是一味毒药,如果真的被普遍实行,对中国企业将贻害无穷。
冯一平笑着点着这份报纸说,“这样的评价还真看的起我,我本来觉得,就我这小身板,想做贻害无穷的事,难度还不小的。”
不甘寂寞的,还不止这些名头挺大,但身份存疑的“专家”或“学者”,想踩一踩冯一平,为自己增加知名度的人,真的太多。
刚转战内地的一位成功学专家,就是和后来那个网红叶良辰一样,言必称自己为“成安老师”的成专家,成大师,则撰文说,“蓝海战略,本质上就是逃避,不管做人还是做生意,成功,其实很简单,靠的就是强烈的动机,充足的理由和坚定的信念,精神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欢迎来和我探讨成功这门科学,本人将毫无保留的向你传授自己成功的经验,只要五天时间,就能让你具备一个成功人士所应具备的所有素质。”
你妹的,就差没在后面写上联系方式。
还有一位,自诩为“儒释道贯通”,“国学应用大师”,“美国国家大学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的瞿大师,可能是怕现在的人看不懂文言文,所以也没秀他的国学功底。
在报纸上用白话文,深入浅出的说,“这个那个的战略,这样那样的方法神马的,全是多余的,怎么做人,怎么做成功的人,怎么做事,怎么做成功的事,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明确指了出来,也就是我一直主张的,那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冯一平看到这里,忍不住把嘴里的水喷了出来,这是神马跟神马咧?
如果说,前两位说的,还有一些歪理,后面的这两个,确定不是猴子派来的逗比吗?一个像是有特异功能的,另一个,就像是大街上支个小凳子,给人算命的好不好!
金翎看他这副样子,由衷的说了一句,“你心真大。”
心情有些小灰暗的时候,冯一平习惯性的耍流氓占便宜,好让自己开心一点,掠了金翎胸前一眼,“那当然,有容乃大嘛!”
反正金翎是没听出冯一平这话里的意味来,所以才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啊!
“那就这么随他们?”
“让他们先蹦跶些日子吧,我现在好歹也是享誉国际的、知名的、年轻有为的、还有好多词,但此处省略的,专家!一个个和他们理论,岂不是太抬举他们?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把他们一锅烩了!”
这些话,冯一平是一直带着笑说的,说完了,自我感觉相当不错,“哎哟,你发现了吗金姐,我现在都能做到举重若轻啦,厉害吧!”
看着他的样子,金翎原本还真有些欣赏,不过,听他这么一自夸,那些感觉马上消逝无踪,连白眼也懒得奉送,恨铁不成钢的摇了摇头。
与此同时,省城,省商总部,行将退休的董事长,看完了秘书收集的,这些天报道冯一平的书,和他的公司的那些报纸,取下老花镜,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他又再仔细的看了看电脑里的一些数据,好像下定了决定,按下桌上的通话器,“让王副总来一下。”
第三十五章 最后一班岗
许大秘拎着自己老板的公文包,一直走到董事长办公室门口,才交给王总,听见敲门声,里面问,“是老王吧,快请进!”
王总满脸堆笑的走进去,许大秘脸色则有些异样,整个公司,也只有董事长能这么称呼王总,其它的副总,叫老王的时候都少,就是叫“老王”的时候,也没谁会在后面加上一个“吧”字。
“利大姐,董事长这大概要谈什么事?”公司上下,也只有董事长的秘书是女性,当然,必须得是一个中年大妈。
“这我哪清楚?”利大姐一点口风不透,不过,想着董事长一推,自己也马上要失势,而这个小许,将来坐的有可能就是自己现在这个位置,就压低声音说了一句,“这两天,他把关于嘉盛的那些报道,全都过目了一遍。”
“谢谢利大姐。”嘉盛的报道,听了这话,小许不禁有些不好的猜测。
办公室里的两个,讨论的就是这事,董事长按了按那一摞报纸,问王副总,“这些,你看了吗?”
“看了,”王副总笑着说,“那个小伙子不错,虽然我还没看他的那本书,不过有那么多人推崇,想来是有些见地的,这也说明我们省是个出人才的好地方。”
“是,金翎也不错,老王,现在看,我们当初,放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啊,你看看,就这么几年,她带着那家公司,居然已经开创下了那么大的局面。”董事长有些感慨。
当时金翎折腾了一通要走,金主任还跟他打了招呼,那是也没多想,以为是年轻人还没定性,爽快的同意了,现在想想,是人家不想在自己手下混,不想浪费时间。
“是,金翎这姑娘不错,能干。”王副总一时也有些猜不透,董事长把他叫来是干什么。
“他们的便利店,怕是到明年,就会把我们集团都给甩在后面。”董事长说。
王副总现在咂摸出一些味道来,“我们商场的发展也不错。”
“是,商场是还不错,可是你看看佳美,这都几年了,他们那边都快全国连锁,我们呢,还在原地转圈子,你看看他们的财务报表,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销售没涨费用涨,能赢利的单店都没几家。”
“佳美发展的是不太理想,可是总部对佳美的定位一直在反复,好几位始终不赞成佳美朝其它地方发展。”王副总解释道。
“他们顾虑的有道理,省城条件这么好,可以说我们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如果省城的这些店都不能赢利,下面那些县市,不是更难赢利?多开多亏!志韬这是第三任总经理吧,好像只有小金离职前的那一个月,大刀阔虎的做了一些事,才实现持平。”
凡事就怕没比较,一边发展得顺风顺水,一边依然死气沉沉,真叫人高兴不起来。
“所以我想,佳美,还是算了吧,要么关了,要么卖了,早处理早省事,这件事你来办,对,记得先把志韬调回来,他是个好苗子,不要让他在那个岗位上消沉下去。”董事长说出了自己的决定。
王副总有些愣神,没想到董事长就突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不过,也算是照顾了他,知道何志韬是他的亲信,让他早做安排。
但是,这可是个大事,而且这样的大事偏偏让自己来干,他真的想推脱,这可是个得罪人的差使。
可是现在,还真由不得他考虑或者推辞,董事长正看着这边呢。
他答应的很爽快,“好的,我马上拿一个方案出来。”
没多少时日就要退休的领导,比更年期的妇女还要敏感、无常、易怒,王副总不敢得罪,相信公司其它的副总也不会得罪,所以,他连问都不问这个事,会不会在会议上通过。
“嗯,那你去办吧,注意保密。”
……
何志韬今天的心情,尤其不美丽。
说起来,他也一直是有佳网站的忠实“拥趸”,每天至少要上去看三次,时刻关注对方的动态,现在看着那红字打出来的喜讯,“公司董事长受到总理的亲切接见,”“公司董事长和高盛、沃尔玛等十多家知名公司董事长,共同探讨蓝海战略,”有些气不打一处来。
所以接电话的时候,声气也不大好,“喂,许大秘,有什么指示?”
许大秘有些诧异,“老何,你是已经收到了消息吗?”
“什么消息?”何志韬问。
“哦,没什么,领导让我通知你,马上来他办公室。”
“许大秘,许老兄,你就别卖关子,究竟有什么事?”
“好事,看来你我又要在总部共事。”许秘书说。
“要调我回去?”何志韬大声问道。
“是,叫你来,应该就是谈对你的安排,另外,公司刚刚决定,佳美将要正式裁撤,不过,这个消息,你暂时要保密,喂,老何,你听到我在说话吗?”
何志韬依然握着话筒,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没想到佳美是终结在自己手上,这感觉,相当复杂。
有些放松,因为总算有机会离开这个自己使不上劲的地方,又有些怅然若失,毕竟这事自己主政的第一个公司,想想年初来上任时的豪情壮志,何志韬总经理心里很是不得劲。
他在佳美跌到了,看样子,却没有机会在佳美再爬起来。
……
和王副总预计的一样,公司的会议上,对董事长提议的裁撤佳美便利一事,大家一致性的都表示同意。
虽然再三强调这个决定,目前不向下扩散,但是,大家在会上的时候,就都知道,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高层会议结束后,也就喝杯茶的工夫,连一些店里的营业员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最激动的,要数那几个巍然不动的中层,没想到公司这一次做事竟然这么果决,他们去找何志韬,可何志韬这时正在整理自己手上的各项工作,他还是有点担当,决定站好最后一班岗,再去新的职位赴任。
此时对这些正事不怎么干,一门心思扯皮的家伙,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态度,“事就是这么个事,找我也没用,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有愧于公司,大家也好好想想吧,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站好最后一班岗。”
那几根老油条,现在哪有心思站最后一班岗?一个个的马上去找靠山,结果,到下午下班的时候,得到消息的普通员工今天普遍早退,他们却难得的都回到了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