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直播之工匠大师-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没有再磨蹭,直接打电话通知了应轩他们。
后续的行程全部取消,一行人也没有再回长偃,直接订了机票。
送行的时候,沈曼歌虽然很想装作很坚强的样子,却到底还是红了眼眶。
“等我。”陆子安与陆爸他们说完话,转过身看着她,目光坚毅沉着,指腹轻轻抚过她的脸颊,轻声道:“等我回来,娶你。”
沈曼歌闻言一怔,周围的人也听到了他这句话,纷纷起哄。
她脸上仍然带着泪,却缓缓绽开一抹笑,用力地点头:“好。”
仰起头看他,沈曼歌认真而缓慢地道:“等你回来,我嫁你。”
第693章 过时不候
这话当真是说得暖心又动情,陆子安轻轻地提了口气,摸了摸她的头,没再说什么,转身走了。
应轩他们也朝送别的人们挥挥手,跟着陆子安走了进去。
直到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视野里,陆爸才咳了一声,瓮声瓮气地道:“好了,都回吧。”
“唉……好不容易有这么点时间……”陆妈犹自不甘心地念叨着。
“行了。”陆爸揽着她的肩,粗着嗓子道:“往好处想,这回我们人来得挺齐,好歹还是送到了机场的。”
之前陆妈死活不肯一起来,说是什么给年轻人留点空间谈恋爱。
要不是后面听说应轩他们也会来,还捎上了任奇奇,她恐怕还不会点头。
如果真的是她呆在长偃,陆子安又从这直接走了……
这么想着,陆妈又觉得这样已经很好了:“那倒也是……”
“对嘛,他们这是为国为民的好事,没什么好难过的,刚你也听见了,子安可是说了,等他回来就要结婚,你啊,就啥都别想,跟着我一起研究研究这清单要紧。”陆爸心心念念的,还是这结婚的清单。
实在是,鸭梨山大啊!
从张家界直飞珠海,陆子安他们落地的时候,已经十点多了。
林总工他们安排了接机的人员,一车直接送到了工地上。
会议室里灯火通明,还隔得老远,就听到了工程师的大嗓门。
“这里我就觉得不能这样搞,不管别的,稳妥为上,你造这么大的动静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吗?”
有事说事,别卖萌好叭。
“我也觉得之前的方案最好改一下,毕竟这淤泥塌方,可不是开玩笑的,虽然现在暂时清理干净了,但我们都知道,海底的淤泥是无穷无尽的,万一……”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想要万无一失,除非天气晴朗,海底状况稳定,然后他们的对接也很平稳,对周边不产生任何影响。
但是,这可能吗?
没有人敢对大自然抱以侥幸的想法。
正好是台风季,如果这时候下点雨,再来个台风,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你也说了,最近是台风季,如果听你们的重新设计方案,那是要耗费多少时间?这淤泥塌方毕竟只是小概率的事情,我们全程监控,采用最新的技术……”这名工程师口若悬河,讲完以后,又顿了顿:“而且我们有陆顾问坐镇,之前不是也没什么问题嘛。”
这也是不少人的想法,相比于塌方,他们觉得台风及其他外力因素才是最需要提防的。
于是,会议室里又吵翻了天,连着两天都没消停。
“这个问题,我们这三个月里有反复讨论过,当时计划的是三个分方案,之前不是都觉得可行吗?”林总工坐在主位,头疼地按了按额角:“我个人是觉得,可以一试。”
“但那是之前对海底淤泥的程度不够清楚的情况下啊。”台下一名工程师振振有词地道:“现在既然情况比我们之前设想的好很多,为什么不敢尝试呢?”
“都知道工期紧,但确实直接对接太过莽撞,万一又……工期这么紧,还有多少个三个月可浪费?”
这话当真是说得又狠又准,这三个月的休息是所有人心中的痛。
被戳到了痛处,众人都沉默下来。
如果再停工三月,之前争取到的时间不仅全部浪费,还得从别的工程上提取时间,这样留给后续工程段的时间就更少了。
谁都承担不起这个责任,谁也承担不起这样的后果了。
苏总工心里也烦得很,他天天盯工地,其他人都能休息,他和林总工是一口气都没得喘的。
看着他们吵成这样,谁也说服不了谁,他抬腕看了看手表,索性一挥手:“十一点了,都回去休息吧,既然没有结论,干脆等陆顾问回来了再另行商议。”
“哎?在说我吗?”陆子安含笑推门而入:“各位好啊。”
“哎哟,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啊!哈哈哈!”
众人瞬间睡意全无,一个个很起劲地拉着陆子安如此这般说了起来。
不过听了一会,陆子安他们便已经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个啊,我也比较认同第二套方案。”陆子安拿着文件翻了翻,指尖一顿,定在立即施工四字上面:“而且,宜早不宜迟,我们方案是现成的,大家对工程也比较熟悉和了解了,之前塌方只是个意外,不必做这惊弓之鸟。”
林总工眼睛一亮,心下暗忖:果然英雄所见略同!他也是这么想的!
“当下既然情况好,那自然是抓紧时间赶紧做,我是觉得这没什么好迟疑的,车到山前必有路,现在发愁也没什么用,就算我们技术再先进,也没办法控制淤泥的动向,与其畏首畏尾,不如先放开手做。”
这番话说下来,原本有些动摇的人也都暗暗点了点头。
是啊,如果要按新的方案来,他们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和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调整,而且越往后推,留给他们的时间就越紧迫。
正如陆子安说的这般,不如放开手去做,反正班底是现成的,跳上台子就能舞起来。
“好。”林总工拍了拍手,将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到他身上来:“为了以示公平,我们投个票。”
一人撕张纸,捏成团,左边是赞同立即开工,右边是留待商议。
陆子安很干脆利落地放到了左边,林总工和苏总工则不参与投票。
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
右边偶尔有一两个纸团,但左边的箱子却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快地增长着。
等到最后一个人投完票,左边的箱子里的纸团已经多得溢出来了。
林总工对这个结果很满意,苏总工自始至终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看着他好像还有点赞成工程延后,但其实他心里对于这个结果还是很乐见其成的。
“好,现在结果出来了,大家也都看到了,大部分人都是赞同立即开工的,少数服从多数,我们决定明天立即动工,也请各位今晚好好休息,明早务必到场!”苏总工两手撑着桌子,目光威严地扫过所有人:“当然,如果诸位对于这个决定有更好的想法,也欢迎在明早五点之前另行找我洽谈。”
五点正是他们集合的时间,言外之意则是,有话直接说,过时不候。
第694章 惊世骇俗
台下一片静寂,原本投了反对票的,不知想到了什么,也都各自沉默下来。
“好,既然没有异议,那就散会!”
林总工和苏总工住对门,便一起回去。
“你觉得会有人来找你么?”林总工一边抽烟,一边朝前走:“我瞅着还是有几个不大服气的。”
苏总工哼笑一声,吐出个烟圈:“就他们这群人的脾性,你还不知道?要真有想法,早就来堵我了。”
眼下都快到门口了还没动静,显然是都默认了他们的选择。
在当前情况下,立即施工确实是最好的方案了,临时更改什么的,完全不现实。
“那倒也是,行,回吧,明早见。”林总工朝他摆摆手,顺手把烟摁熄了。
十来分钟的骚动过后,整栋楼迅速安静下来。
持续几年的习惯,让他们拥有了军队般的精英素质,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进入睡眠。
陆子安他们自然也不例外,虽然离开了几天,但是房间依然有专人打扫,去时洒脱,来时一切未变。
一觉安稳地睡到了凌晨,听着外面的铃声响起,陆子安猛然坐起身来。
他快速洗漱完毕,赶到食堂吃完早餐,看看时间,才四点五十。
他到达指定地点的时候,队伍已经在集合了。
看到他来,林总工跟他打了声招呼:“陆顾问,早。”
“早。”陆子安微微皱着眉,从人群中穿过去,看了眼周围跃跃欲试的记者们,不动声色地道:“怎么又叫了记者?”
“上头安排的。”虽然其他人能早睡,但他是总工程师,这些该汇报的可是丝毫不敢懈怠。
看得出来,虽然陆子安他们是习惯了在闪光灯下工作,但很多工程师并不适应,不过除了同手同脚以外,倒也没出什么乱子。
“放心吧,他们只是在这坪里拍一拍,以后做宣传资料用。”苏总工从前面巡视回来,擦了擦汗:“不会跟我们上船的。”
听了他的话,台下众人都松了口气。
如果全程跟拍,那可真是不大习惯……
底下人还在集合,苏总工三人便站在一边低声讨论了几句。
不过两三分钟,大概的事情都已经敲定下来。
一切还是按老规矩,苏林二人指挥所有工程师,陆子安控制监控系统。
互相配合,以期达到最优标准。
“报告总工,集结完毕!工程师队应到107人,实到107人;技术团队应到41人,实到41人,报告完毕!”
“好。”苏总工点点头,走上台阶,看着台下的所有人,目光肃穆。
人群里初时还有窃窃私语声,几秒后便已经消泯。
空旷的坪地上,连海风轻微的呼啸声都非常清晰。
苏总工从左到右扫视一眼,提声道:“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所有人大声齐喝。
“没吃饭吗!”苏总工目光锐利地盯着他们:“全部站直!抬头!挺直腰板!”
队伍有过几秒钟的窸窣声响,很快又平静下来。
“现在告诉我!”苏总工声音更加宏亮:“准备好了吗!?”
所有人早就酝酿着情绪,等着这一刻,当即轰然回道:“时刻准备着!”
声音很大,远远荡开,惊起远处一群鸟。
“好!就是要用这种精神劲头来工作!”苏总工用力一挥手:“出发!”
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闪光灯,众人挺胸抬头走上了工作岗位。
再一次坐到指挥室,陆子安也颇为感慨。
不过并没有时间留给他感慨,他坐定之后,所有屏幕陆续转换镜头。
各种数据通过线路源源不断地输送过来,他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对其进行分析并筛查可能出现的风险。
他们这里的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林总工他们则更为忙碌。
随着一声命令的下达,安置在坞里的“E15”沉管时隔三月再一次出坞。
“海域平静。”
“无浪,水速稳定。”
“风速稳定。”
“基槽情况正常。”
“淤泥厚度正常。”
“……”
一道道数据,被快速地传递上来。
陆子安稳坐钓鱼台,盯着屏幕里的沉管缓而稳地划破了海面。
这一次,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
不仅每个动作都做到位,就连人工岛这边也没有丝毫懈怠。
他们甚至准备了数个应急预案,船上站满了装备精良的工作人员,只等一声令下,便会毫不犹豫跳下海去执行自己的任务。
在林总工和苏总工的指挥下,沉管一路平稳地抵达了系泊区域。
但他们依然不敢放松,在确定海底淤泥在两小时前曾经清理过一次的情况下,仍然问了一下此时传递回来的确切数据。
“根据监测数据,海底环境很稳定,淤泥没有变化。”
“各项数据表明,所有事宜都已经准备完毕!”
“……”
听了他们的汇报,林总工大手一挥,当机立断:“好,所有工程组全部准备!三秒之后,开始对接!”
“三!”
“二!”
“一!”
这一次的对接,所有人的重心其实更多的,是放在了对淤泥的监测上。
陆子安熟练地控制着每项数据,精准地指挥着尺寸的调整。
所有人手心里都捏了一把汗,暗自祈祷着:可千万不要出岔子了啊!
为了保证施工安全进行,他们甚至安排了专业人员全程盯着那些淤泥的动静。
一旦有任何不对劲的地方,便会立即汇报,让陆子安他们有时间进行调整。
如果能抢在它们全线崩溃前对接好,就算后面崩得再厉害,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苏总工都坐不住了,起身走到陆子安身后沉默地看着。
精确,再精确。
陆子安神色平静,发出指令的声音也很平稳。
屏幕里的绳索调节尺寸,已经是以毫米为单位。
明明是如此匪夷所思的要求,却无一人表示疑问。
有关于尺寸的事情,全部由陆子安掌控。
他们需要做的,是无条件服从。
终于,听到了陆子安那声对接完成。
“扑通扑通。”潜水员们陆续潜下水,将所有细节全部检查一遍。
然后再双线测量。
一条线自然是监控,随着所有线路的陆续接通,整个监控系统更加完整。
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更多更细了,一时之间,整个指挥室无一人说话,只听得到键盘被飞快敲击的声响。
另一条线,则是现场人员的实地监测。
想要确定这次对接是否成功,还需要这两次的检测结果合而为一。
但凡两者有出入,都会非常棘手。
所有人都非常清楚,因此也对手上的工作更加仔细和认真。
“到底有多少误差啊……”苏总工搓了搓手,期待地看向陆子安:“陆顾问,你知道吗?”
之前每次他自己都能大概估算出来的,这次……
“知道啊。”陆子安理所当然地点点头,他亲自指挥放下去的,误差有多少他自然清楚得很:“误差在0。1毫米左右。”
左右……
这种模糊不清又太过惊世骇俗的数据,苏总工都不敢高兴。
终于。
指挥室里的敲击声陡然一停,有人惊喜地道:“算出来了!哦,报告总工!误差为0。08!”
苏总工眼睛一亮,却又不敢相信,低吼道:“带单位!能不能专业点!”
那人傻乐了一会,脸上笑开了花儿:“毫米啊!总工!误差为0。08毫米!”
如果不是这个数字实在太令人震惊,让人简直不敢相信,他们也不会反复算了三次才敢报告。
苏总工和林总工对视一眼,看到了彼此眼中巨大的惊喜和震惊。
不等他们回应,现场的人工测量数据也传了回来:“报告!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误差为0。08毫米!”
林总工的右手手指虚空点了点指挥室的工程师,笑骂:“瞧瞧,人家都比你专业!”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玩笑话。
因为随之而来的,是几乎要将指挥室的顶都给掀掉了的欢呼声。
历经三月,等待了这么久,期待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这一刻。
第695章 一锤定音
林总工和苏总工站在台上,眼含热泪,却又面带着自豪的微笑:“尽情地欢呼吧!我们赢了!”
与大自然博弈这么久,有过欢笑有过泪水,这三个月以来更是煎熬。
但是,他们到底还是赢了!
赢得如此坦荡而无畏,赢得如此干净利落!
0。08毫米!
这将是可以记入历史的记录!
“啊啊啊嗷嗷嗷嗷!”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啊啊啊!”
有的人甚至扯着嗓子朝着大海鬼哭狼嚎:“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他们疯狂地奔跑,在甲板上狂奔。
有的甚至见人就抱,又哭又笑。
所有人都明白发生了什么,全都是喜笑颜开地互相拥抱。
没有人嘲笑他们的疯狂。
因为在这一刻,所有人都已经疯狂了。
陆子安被人群簇拥着走出指挥室,缓缓前行。
站到甲板上,他眺望远方。
海面清风万里宽,又是一日好风景啊。
两位总工非常大手笔地给他们安排了庆功宴,也算是为这段日子的提心吊胆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所有人都很高兴,现场气氛也很热烈,却没有一个人喝酒。
因为他们都很清楚,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已经没有时间来拖延,必须马不停蹄地加班加点,才赶得上其他工程段的进度。
林总工依然是到场说了段话,敬了诸位一杯茶就走了。
他不仅需要向上级汇报,而且需要将近段时间研究的成果都整理出来,进行一次精准的报告。
虽然这些数据,因为机缘巧合,他们并没有用上,但是并不代表他们的研究就是无用的。
泱泱华夏,不仅仅是他们一个工程。
他们打好了基础,在这条湍急的河流里探好了路,以后便会有更多的人跟着来。
这些资料……
林总工眼角含笑,手指轻轻抚过这厚厚的纸页:“总会用得上的。”
一夜狂欢过后,第二天,所有人都来得特别早。
他们的这种自律能力,几乎已经成了本能。
各就各位后,趁着天色尚早,他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整个工程,人工岛部分是建得最早,也是最快的。
东西人工岛建成之后,应轩也得以抽出时间,来协助桥梁的建设。
整个技术团队,分成了几个小组,哪里需要哪里搬。
他们对数字极为敏感,对尺寸方位把握极为精准。
这样的人才,哪里都是需要的。
而陆子安,则一头扎在了沉管工程段。
很多时候,他会坐在办公室里,对每一节的数字进行预估和计算。
大量繁重的工作,于他而言,不是折磨,而是甘之如怡。
当然,他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他也会需要查查资料。
每当这种时刻,他都是当作休闲,一边看书,一边会和曼曼视频或者打电话。
沈曼歌在跟他视频的时候,偶尔也会瞥一两眼他看的书。
那些晦涩的数字,只瞅一眼,她都感觉眼晕。
每当这个时候,她就不由得感叹:“还好我妈当初许的愿,是希望我做设计,而不是希望我做会计。”
陆子安笑了笑:“怎么呢?怎么突然有这种感慨。”
“很显然。”沈曼歌摊手,一脸无奈:“我看到这些数字都头疼,如果我是会计,我想,我早就撞墙了。”
真是,太佩服一辈子跟数字打交道的人了。
“你也要接触数字的。”陆子安挑挑眉:“我观察过,你对尺寸的把握也挺不错的。”
基本上一个人站她面前,她只需要略微扫几眼,便能预估出三围什么的……
以至于邹凯总是叹惜说这技能点,完全点歪了……
“那不一样。”沈曼歌笑眯眯地摆摆手:“我大部分时间,还是和数字很友好滴!”
陆子安:你高兴就好……
有了E15沉管的深刻教训,所有人都长了记性。
在后续沉管的安装里,他们也更加认真和仔细。
虽然中间多有波折,但到底还是有惊无险。
随着一节节沉管的对接成功,所有人都感觉胜利在望,神色都轻松了些。
唯有苏林二位总工,始终不敢畅快地笑。
因为他们心里非常清楚,目前虽然一切顺利,但最后、最难的关卡,却也在逐渐逼近。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下海,也未必就容易。
首节沉管很艰难,但是末段沉管对接更难。
连他们都如此焦虑,身处其位的陆子安,压力则更大。
当安装完第30节沉管以后,他甚至已经不回宿舍了。
终日呆在办公室里,仿佛要跟这些数据死磕到底。
有人甚至看到,他已经在制作最后一节沉管的模型。
不,不仅仅是模型。
他仿佛是在将海底的情境完整地搬到会议室里头,为了数据准确,他还亲自去海底探过几回。
坞里紧锣密鼓地制作着沉管,陆子安的进度也越来越快。
那个模型,初时还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不过数日,这个模型,便已经开始进入调试阶段。
每一天,都有新的惊喜。
他这种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也给了许多人以干劲。
这一次,他们反复测试,所有人开了一次又一次会议。
不仅将这模型看明白,也吃透了。
直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研究到所有人闭着眼睛都能通过的情况下,陆子安才微一颔首:“可以开始了。”
这是E30管节。
也是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后一节巨型沉管。
E30沉管长171米,整体呈梯形。
他们需要将它安装到海底隧道合龙口的东侧,是保证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全线成功安装的最后一道关口,精度要求前所未有。
“相信大家都已经明白,这是我们安装的所有33个沉管里面限制条件最多的一个。它的高程、平面轴线对它有很高的限制,一旦开始安装,就已经没有回头路。”
陆子安微微俯身,目光专注而锐利,因数天熬夜而导致的声音略微喑哑:“这样的部位,我叫它“一锤定音”,所以,所有人都务必打起精神,在这次的对接里,我不允许,任何人,出现任何差错。”
第696章 胜利在望
这一次,不仅所有工程师全部在场,甚至连官方也派了人下来。
而珠港澳工程总设计师孟设计,也神色严肃地来了现场。
在这样的情境下,林总工也慎之又慎地再三强调:“我们都知道,这几年来我们究竟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我们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从零开始,从零跨越!”
在缺乏已有技术支持,且他国经验无法照搬的情况下,他们成功地走到了现在。
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自主技术研究与实施,多少技术工人的汗水与心血,支撑着他们一路向前。
这条路,自走上来开始,便已无退路。
“林总工,你说的我都理解……”有一名官方工作人员心中忐忑,仍然有些迟疑:“可是国际上,最后一节沉管的安装和融通,在传统技术下……至少也需要八到十个月……”
他看了眼孟设计和陆子安,僵硬地道:“可我们这个工程……只用一天……”
这样,真的行吗?
“这位领导,我需要向您汇报的是,我们的无人沉放对接系统,已经全面实现了无线应用。”林总工甚至不愿意在这种愚蠢的问题是浪费时间,轻描淡写地翻出本小册子递过去:“您如果好奇,可以详细地了解一下。”
“另外,国外的案例,其实有许多数据,已经无法再给我们提供借鉴了。”苏总工右手撑在桌上,左手轻轻一叩:“我们的这座桥,可以说是“集大成者”的首例。”
所有人抬起头看他,目光充满了欣喜和骄傲。
“我们采用了当前世界上最好的高性能环氧钢筋、不锈钢筋、高性能海工混凝土、合理的结构、工厂化制造等,集目前国内国际最好的耐久性技术,来保证港珠澳大桥达到120年的使用标准,这在华夏也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说初期他们还有借鉴国外案例的想法,那么,当真正接手这个工程,并将所有技术全部了解透彻、彻底吃透以后,目前他们已经创新出了四百多项新技术,连申请专利都得各种排队……
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科研创新可谓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题中之义。
说句不客气的,国外目前的技术,很多已经落后于他们了。
这种情况,他们还需要去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功吗?
“不,我们不需要。”
林总工挺胸抬头,站得笔直:“我们拥有最团结的团队,有着最新、最严谨的专业技术,甚至,我们已经制定了比国际更为严苛的验收标准,我们的目标是?”
台下,所有人已经握紧双拳,与有荣焉,在这一刻齐声大呼:“120年!”
不是八十年,也不是一百年。
他们的目标是120年!
带着这般情绪,所有人直到最后一节沉管运到泊系区域,都依然平静不下来。
一个个步骤,干净利索。
每个细节都监测到位。
无人水下对接,靠的是彼此的默契与仪器的精细。
“所有人,各就各位!”陆子安目光盯紧屏幕,声音果断而冷静:“开始!”
按照他们在会议室进行的一样,每个人分工明确,一个个动作快速而精准。
这一次的对接,比预想中的更加顺利。
迎流面积增大?他们采用的是更大的拖力和技巧,全面克服海流影响。
沉管太长,仿似加长版的“航母”在拖航中的姿态更加难以控制?管节系泊的每一次带缆都要经受流速、流向的影响,且走锚的危险陡增?在数次成功拖移的经验下,这都不是事。
而他们新研究出的深水无人沉放对接测控系统,则实现了世界上首次无线应用,成为此次浮运安装的创新和亮点。
伴随着陆子安和苏林两位总工的一道道专业的命令,最后一节沉管终于对接成功。
“偏移度为……0。2毫米。”
虽然及不上精准度最强的,但也已经比他们原本计算的要精准不少。
对于这个结果,大家都表示,已经很满意很满足了。
只是,陆子安还是有些忧心忡忡。
这节沉管的高低差有些大,对接达到这个精准度,确实已经是很不容易。
更改是不大现实,但是不改的话……
他仔细计算了一下数据,有些担忧地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最后最终接头的精准度,给我们的余地就不多了……”
听了他的话,苏总工也有些担心,但还是摇摇头:“没关系的,车到山前必有路,下个月才合龙呢,不急。”
他没有说的是,目前的这个数据,真的是已经非常难得了。
留给他们的余地,陆顾问觉得不多,但其实,如果按照计算后的数据来看,只要最终接头的高低差控制在15mm以内,顺利止水,整个海底隧道工程,就已经很成功了。
只是,他心里也清楚,陆顾问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
他也没劲陆子安,只是手一扬:“走,我请大家好好搓一顿!”
在这条件下,他也只能承诺这种不痒不痛的奖励了。
他们都在庆祝,陆子安却把自己关了起来,决定对合龙进行一次更加精细的分析。
毕竟,是收尾了呢!
不想虎头蛇尾,他希望,尽他自己最大的努力,交出一份最完美的答卷。
在陆子安埋头苦苦研究的同时,其他工程段也陆续传来了好消息。
人工岛的建设,已经基本完工。
桥梁架设,有了众多技术人员的加入,精准度监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