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妇贵-第2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御史大夫汤铭的话音落下,附和之声众多。
这么多人的大体意思都是:即使所谓的机器,天朝的地位也依然稳如泰山。江一凡只为他一己之私,就推动邪魔之物,散布天朝,不顾让天朝陷入乱局。
众人七嘴八舌,很快就统一了战线,朝堂上全都是反对普及工业机器的声音。那些原本打算表达一下不同意见的官员,竟然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
连一向低调的瑾融也忍不住皱眉,跨前两步站出来,沉声道:“诸位是否错会了意?!我大夏朝之所以能雄踞天下,那是因为武力强劲,有足以抵御外敌之力,若是没有雄厚的国力、没有强劲的武力,正统能保证我朝不受外敌入寝吗?”
简直笑话!北疆之敌一直蠢蠢欲动,时不时的就要叩关。前年耗时一年半,动用国库多少物资,才评定的沿海匪患。那时,怎么没见有人拿着正统和天道去御敌?!
瑾融气愤之下,说话的声音大了些。加上身份特殊,立时就把那纷杂的声音压了下去,“众位大人难道不明白,没有武力优势的泱泱大国,只靠各位说的什么天道和正统,根本无法保家卫国。那就是一只待宰的肥羊,更会让人觊觎!”
众人面面相觑。
刘成之见众人竟都无言,不由心急。这种时候,这么重大的事件,可不能让禹王做主导。至少也要拖上一拖,待到福王再次出来参政,掌管工部之后,有福王提议,再大范围实施工业机器。
福王殿下掌管工部多年,此项功绩理应记在福王名下才是。
他暗自咬了咬牙,不顾身份,出列说道:“禹王此言是否过于危言耸听?那所谓的机器,不过是机巧小道,岂能主宰我天朝的稳固地位?”
瑾融扫他一眼,看向江一凡。
江一凡拱手道谢,再转向高坐的皇帝,道:“机械工坊的施先生曾说过,蒸汽机的动力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蒸汽机既然能带动鼓风机运转,就能带动类似于桨叶的叶轮,使其在水中高速运转,推动船只快速行进。蒸汽机提供的推动力巨大,应该可以带动巨型船只远航,航行速度也会很快。”
皇帝听过蒸汽机可以用于船只驱动,却没有江一凡说的这么具体。更没想过,由蒸汽机驱动的船只,竟然有如此巨大的优势。
皇帝微微皱了皱,转头看向工部侍郎董博林,工部治下有造船作坊,归董博林管辖。
“董大人,江大人所说,靠叶轮驱使的巨型船只,是否有可能实现快速航行?”
董博林是瑾融一系的人,前几年的轨道马车,就是经过董博林之手上报朝廷的。那件事之后,董博林就颇得皇帝看重。
董博林本身的业务很过硬,对工部所辖的实务上多有钻研,在诸多官员中,算是个广识博见、做事踏实的官员。
他也是昨天前往怀远县的众多官员之一。
刚才听到江一凡说的叶轮推动巨轮快速航行,心中就是大动,听得皇帝询问,连忙回道:“回陛下,如果蒸汽机提供的动力足够强劲,并且能够保证持续稳定,驱动巨轮航行是完全有可能的。”
他再想想这种可能性,补充道,“这个速度,一定比现在战船两侧船工划桨要快得多,会快很多。”
对于董博林的想象力来说,那种堪比鼓风机转速的桨叶转动,所形成的推动力,绝对不是人力可及的。他甚至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来形容,只能告诉皇帝,会很快。
董博林想的是,如果大夏朝的船只用了这种动力,那么在运输和水战、海战方面,就占据绝对优势。
刘成之却不然,他斜了董柏林一眼,语气很是平淡,说道:“恕老夫直言,天朝如今的巨型船只就是天下之最,而且造船技术精良。董大人身为分管造船业的官员,不会连这个也不知道吧?江大人的提议,分明就是多此一举。”
刘成之的官位已是极高,却并没有被这时的江一凡看在眼里,他甚至都没有理会刘成之说的话,继续向高坐上方的皇帝说道:“臣少年时,曾和师父游历天下,偶然听说过,大洋尽头还有广袤之地,地域之大,人口之多,丝毫不亚于大夏和周边国度之和。微臣以为,也许有朝一日,那里会成为我朝劲敌。”
江一凡的话,把众人听得愣了愣。大洋之外有别的种族,在场很多人都有耳闻。甚至很多在沿海之地任过职的官员,还见过金发碧眼的异域之人。
可在他们掌握的信息中,那都是小片岛屿或者小国度,那里的人,也是落后的蛮夷之族。哪有江一凡说的什么大片土地、众多人口?
再说,这个时候,提大洋彼岸做什么?劲敌什么的,扯得太远了吧?
邢太傅的长子邢斌,现任鸿胪寺少卿之职,刚想说话,却听忠勇侯插言道:“微臣听人说过大洋彼岸的情形。波斯的商船曾经带来过这样的传闻,说那异域之地也很大、很辽阔。但也只是听说而已,并无实据。”
皇帝皱了眉头,在中原各朝各代的史书记载中,周边国家都小于中原之地。而北边再往西,虽然也有大片土地,听说人口也多,战事不断。
但是,从中原之地往返那些地方,中间要经过长途跋涉,且道路艰难,两边很难发动战事,不值当,而且远途奔袭,损耗太过。
但若是大洋彼岸有这样的地域,且能掌握巨型船只的快速航行之法,那就不好说了。
皇帝示意江一凡:“江爱卿继续。”
这声江爱卿,把众人听得又是一阵牙疼。这小子都快成众矢之的了,皇帝居然还一口一个江爱卿、江爱卿的,难道在给这小子撑腰、鼓劲的?
第一零二五章 不如毛头小子
江一凡似乎很适应皇帝的这个称呼应声,安然继续道:“同样都是民众,既然天朝大地的匠人能制造蒸汽机,难保大洋彼岸之地的民众就做不出类似的东西。
今日我朝对蒸汽机技术弃之不用,他日被异域之国掌握,有强盛的国力做后盾,有飞速航行的巨型船队辅助,远渡重洋而来,只怕我朝的正统才会受到威胁。”
众人相互交流着眼神,皇帝的态度很明显,是力挺江一凡的。虽然这小子这几句话是着实的危言耸听,可是,咱们要不要冒着惹皇帝厌弃的危险,去声讨这小子呢?
汤铭不管那些,立即暴起怒斥:“即使外族有冶炼技术、有巨船,但其远行千里,到达我大夏朝之时,也已人困马乏,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无知小儿,居然在这里危言耸听,着实可恶!”
江一凡极冷淡的看汤铭一眼,转向唐州剿海匪主将魏东阳,问道:“魏将军,如果敌船巨大,且用足够厚的铁皮包裹整个船只外表,再制成坚硬的铁质船头,在足够快的速度驱使下来犯,将军可有克敌制胜的把握?”
魏东阳是武将,武将在朝堂上的口水战中,向来都是靠边站的。他原本只是和众位同僚一起,处在旁观的位置上,听两方人士舌战。却没想到被江一凡扯到海战上,而且还是惊人之言。
魏东阳抹了抹额头,还好,没冒汗。
即使没冒汗,魏东阳也被江一凡的描述吓了一跳。他们前年在唐州绞杀海盗,初时的几场大海战,如果面对的是江一凡说的船只,只怕他率领的将士,只有以死报国这一种结果。
魏东阳心中发寒,抬头时,见皇帝正看着他,不由得苦笑。只怕他要让皇上失望了,如果海战中遇到这样装备的敌人,恐怕无论是谁,都打不赢这场仗。
“让江大人见笑了,若是有这样的船只冲击海岸,就本官而言,没有丝毫防御之力。”魏东阳说着,不由得看了汤铭一眼。汤大人久居京城,那里知道海上情形?
照着江一凡的描述,那样的巨轮,应该不用人力划桨。这样的话,一路航行而来,敌船上的兵士其实都是在修整中度过的,哪里有疲累的说法?
殿堂上的武将听了魏东阳的据实应答,面上没多少神情变话。因为这个结果,不用魏东阳说出来,他们也大概知道。
只要打过仗的人,不管是否精通海战,对各种战事都要有所了解。
跨越慢慢长途去奔袭,当然会让人疲累。但海上航行却不太一样,船只行进,只有船工劳累,兵士大多处于休息状态。
若航行再有冶炼作坊那种机器提供动力,不但航行时间就会减少很多,航行和战斗中调整位置也会很快捷。战事结果可想而知。
相对于武将早在预料中的阴沉,众多文官面上就是神色各异了,震惊、不解、甚至不可置信等诸多情绪都有。
怎么能这样?只是冶炼作坊里的那个东西,就会让一个种族强大到,整个大夏朝都无力抵御的地步,不可能吧?
可是,魏东阳是当着皇上的面说的这个话,他不敢乱讲、忽悠皇帝吧?
皇帝面色比武将们还要阴沉。
江一凡无视众人,继续说道:“机械作坊的施先生说过,蒸汽机几乎可以用于所有转动的器具、工具。若真的让异族掌握了这项技艺,谁知他们会把异族国力增强到何种程度。
到那时,异族将士用巨轮和利器犯我疆土,掠夺财物、奴役臣民。试问,我们用什么自保?若是连自保之力都没有,又何谈雄踞一方?”
瑾融站立一旁,面色冷厉的扫一眼在场众人,“远的不说,单说现如今,只要使用新式器具的工事,就能节省大量人力。把这些人力用于耕种和其它生产,总能让百姓多些富足,让国库多些税收。”
“本王着实不明白,为什么国富民强之器物,就能被诸位大人视为猛洪水猛兽?”
瑾融是皇子,参与朝堂政务也有几年了。虽然这几年没做出什么惊天之举,可是,他所涉及政务,却也都能按部就班的往下推进,并无差错。
最主要的,在原州旱灾严重之时,禹王殿下借出去的三十万两银子,着实缓解了朝廷当时的困局。这笔银子,直到现在,还是以一张朝廷借条的方式,存放在禹王府里。
只这一点,就比国之蛀虫的太子,和利用朝廷工事捞钱的福王,高了不知几个档次。
如今,他这几句话,是站在一个高于重臣的位置上,对一重大臣的指责。可是鉴于以上原因,即使有人面露不悦,却也没人出头反驳。
之前,程达晖就在朝堂上说过,如果使用机器鼓风,冶炼技术将会提升一大截。同时,兵器的强度和杀伤力,也会成倍数的增加。
如今,若是此项技术被外族使用,其结果,又被江一凡描述出如此大的危害。
大殿上已经有人开始想象,行进如飞、用厚铁皮包裹的巨大船只,前来叩关、冲击海岸。船只所载兵士使用的吹毛断金的利器。
面对这样的敌军,虽然作为武将不可以轻易认输,却也得承认,至少现在,他们还没有克敌制胜的办法。
是否到那时,无论多少将士搏命,最终也只能以血洒疆场收场?最后,是大好国土的沦陷,国之不国,百姓沦为亡国之奴。
皇帝越想越是心惊,脸色也黑色锅底。
他神色不善,挨个儿看向阁部的四个老臣,最后把视线定格在刘成之和魏辛身上:“年前,朕要你们写的关于工业发展前景的条陈呢,什么时候能拿上来?”不怪他找他们麻烦,谁让他二人反对新政呢。
刘成之等人的条陈倒是写了,虽然达不到江一凡和瑾融今日所说高度,却也不算敷衍。
之所以没有主动交给皇帝,是因为他们各自写下条陈之后,四位相公的意见不统一。所以,在皇帝没有继续追问的情况下,四人的条陈就被压在了所有公文的最底部。
皇帝看着四人那如同便秘的表情,气不打一处来:“朕一直视几位相公为肱骨之臣,诸位相公也经历了几十年的政务处理,没想到你们所虑之长远,还不如两个毛头小子!”
这几句话说的,是一点儿没给几位相爷留脸面。尤其最后一句,把韩延回、刘成之几人说的满面羞惭。
而江一凡和瑾融也颇感无辜,两人相视一眼,确定皇帝说的毛头小子,指的就是他二人。
陛下这话说的,也太不负责了。说那些顽固不化的老家伙也就罢了,可是,不好这么说他二人吧?
好歹他们两人也是陛下新政的坚决拥护者,已经脱离毛头小子的行列好长时间了。
皇帝申斥几位老臣之后,脸色丝毫不见好转,起身拂袖而去。
还是张存海匆忙喊了一声“散朝”,才迈着小碎步,带着几个贴身的宫女和太监,急追而去。
第一零二六章 独断专行
乾庆皇帝登基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把众大臣晾在大殿上,怒而离去的。
好在张存海临走时扔下一句“退朝”,否则,大殿上众人都不知应该散朝,还是留在原地,等待皇帝开恩,恩准他们离开。
韩延回等四位相公退去,各自拿出自己之前写的、展望机器时代未来的条陈,想着皇帝刚刚申斥他们不如毛头小子的话,很有骑虎难下的赶脚。
他们的条陈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没法儿和禹王、江一凡所言相比。可若是让他们增加新内容,又着实太难。
不是他们不肯用心,或者不赞成皇帝主张而懈怠。而是这些东西……着实不是他们的强项啊。
四人琢磨了半天,最后还是韩延回拿了主意。就他们之前写的这些吧,禹王殿下和江一凡说的那些,都是惊人之语,吓不死人都不算完。他们这些老臣,向来求稳,他们想不到那么离奇之物,也算情理之中。
刘成之听了韩延回的这番话,连连点头表示认同,心中那沉甸甸的感觉,才有了些许的轻松。
皇帝能拂袖而去,他们这些大臣却不能和皇帝斗气,更何况皇帝是申斥过他们之后,才离开的大殿。朝堂上商议的事情还没结论,总要问皇帝个主意,说说朝议之事该如何了结。
四人袖了各自的条陈,前往御书房求见皇帝。
皇帝宣四人觐见时,面上神情已经和往日没什么不同。只是,四人拜见之后,皇帝没像往常那样,给四位老臣赐座。
四人规规矩矩的把年前就写好的条陈奉上。
皇帝居然还真拿起条陈,一份一份认真看过。然后,面无表情的把条陈放在一旁,淡淡说道:“不经常接触具体实务,能写成这样,不错了。”
皇帝说着话,还有意无意的扫了一眼刘成之。
刘成之心里狠狠的打了个突,其他三位阁老可以说不经常接触实务,他这个主管工部,如今还兼任工部尚书的相公,若不熟悉,却是说不过去的。
皇帝动了动手指,张存海立即招手,一个太监上前,跪坐在一角的坐席旁,摊开笔墨。
韩延回等四人立即屏气凝神,圣上这是要吩咐事情了。圣上心情不好,一定不会说第二遍,他们可得挺好了。
虽然朝堂上吵成一片,最后也没议出个结果,可皇帝吩咐事情却很坚决,没一点儿打算和人商量的意思。
“其一,令鸿胪寺收集外域之地的各类讯息,无论地域远近,越详细越好。”
韩延回几人连忙应“是”。收集域外之地的讯息,皇上这是被江一凡所言触动,要做到知己知彼了吧?
刘成之和魏辛心情复杂。作为掌管国事的重臣,他们当然知道这是好事。但此事是被江一凡提及,而且涉及到推广那什么机器和工业,就令人不舒服了。
……唉,一言难尽。
一角的太监笔锋迅疾,把皇帝的吩咐和韩延回的回应,一一记录下来。
皇帝看起来连底稿都没有,只略作停顿,就继续说道:“其二,沿海和各边境衙门,凡有域外来人,衙门都要有详细记录,记录外族来自何处,途经何地。
若能提供更多地方的民俗风貌,可予以税务上的优待。衙门把收集到的讯息整理归档,每季一次,上报鸿胪寺进行筛选编撰。”
“其三,令工部官员尽快和齐家机械作坊接洽,把机器鼓风技术买到手,由工部下辖的作坊进行制造。”
韩延回面色一僵,这事……刚才的廷议没议出结果,难道就这么强行安排下去?
皇帝扫他一眼,说道:“就这么往下安排,哪个地方出了疏漏、有了阻力,报到朕这里,朕来处置。”
额……报上来,皇帝处置?有这句话放在这儿,谁还敢在明面上阻拦?他们阁部老臣又哪里敢说处置不了?
但是,圣上,您那维护了二十多年的清政名声,这是不打算要了?
您这么做,很可能会被人们私下议论,说您老人家独断专行的。
“其四,通知将作监,按照原定的工匠等级评定制度,着手进行第一次工匠等级评定。以后,朝廷每三年通过一次工匠等级评定。由将作监主持,工部、礼部官员监管全过程。”
“五,工部匠人按照蒸汽机的结构,再做几个模型,带动风叶转动。把这个模型放置国子监,让学子们也知道知道,这世上多了一种功效强大的器具。”
皇帝指派的这几项,除了前两条,后面三条都不太好办。
尤其是最后这条。国子监的学生们,一向眼高于顶,怎么可能把工匠类的东西放在眼里?若是看到蒸汽机运转,说些什么不好听的话,会不会生出事端?
韩延回思量着,说道:“陛下,这第五条,是不是可以暂缓?待到冶炼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再把机械结构对学子宣讲,岂不是更有说服力?”
皇帝大概能猜到韩延回顾忌的是什么,面色冷淡,说道:“这些天之骄子也应该知道知道,若是不能让百姓安乐富足,读那么多书又是为了什么?”
连多的解释都没有,皇帝就摆摆手,把人打发下去了。
四位相公退下,张存海把角落里太监的书记拿给皇帝过目。皇帝点头之后,把书记收在一旁。
皇帝不再纠结别的,拿起今日送进来的奏章进行日常批阅,竟是再没别的吩咐。
张存海在一旁看着,心痒难耐。廷议时,他看的清清楚楚,众位大人吵吵闹闹,虽然禹王和江大人说得有理,但也没能彻底服众。
这种局面下,皇帝舍弃众臣的疑议,一力推行鼓风机应用和工匠评级,只怕官员们会不服气,对皇上此举多有非议。
过了好一会儿,张存海试着提醒:“陛下,要不要请厉统领来一趟?”皇帝头也没抬,一边在奏折上批复,一边说道:“不急,先看看情形。没准儿用不着厉勉。”
张存海愣了愣,没明白皇帝的意思。但他是奴才,把心中所虑,提醒了皇帝,他就做到了自己的本分。至于其他,只要皇上不说,他更是没那许多好奇心。
皇帝打算看看瑾融会如何应对此事。
第一零二七章 盛世明君的形象
皇帝打算看看,瑾融会如何应对此事。
皇帝还记得,大年初一祭天之后,瑾坤和瑾翊先后求见。他们都情真意切的表示了悔过之心,想要重新为国分忧,替他这个当父亲的分忧。
这就是说,空悬的皇储之位,依然对瑾翊和福王有着诱惑力。这种诱惑力很强,强到他这两个儿子才静修了两年,就耐不住性子,急着要蹦出来了。
瑾坤、瑾翊之前都说过,瑾融在外逍遥自在了二十几年,为他自己赚取私财,而他二人在少年时,就开始为国效力。
当然,这为国分忧的说法,也只是对不知情的人说说而已。事实上谁更得益,父子几人心里都清楚。
问题是,瑾坤二人没做到知己知彼,瑾融并不是他们说的那么无害。
事实上,照瑾融自己说的,他幼时就动了当皇帝的心,甚至比瑾坤和瑾翊更少年老成一些。他可不是逍遥了二十多年,而是隐忍了二十年。
这二十年里,他看着太子稳坐皇储之位,看着瑾翊早早参政,势力渐渐壮大,有了和太子一争高下的能力。
即使这样,若不是他这个当老子的把他从豫远郡召回来,强行安排他参与政事,只怕这小子现在还暗地里筹划,积聚人脉和拥护者,以期在最关键的时候出手,夺取得他幼时就在谋算的皇位。
反观瑾坤和瑾翊,单凭这份耐性,他二人就没法儿和瑾融相比。
瑾融之前的拥戴者就不少,经过这几年的经营,着实又招揽了不少拥护者。
皇帝想看看,发展工业这件有争议的事情,又是瑾融自己的主张,他在其中会有什么动作。
没用工部去找齐家机械作坊,接洽鼓风机事宜。作坊的管事邱润生已经拿着材料,来衙门申报专利。
之前皇帝说过,让叶欣颜准备整个研发过程的账册,朝廷会按照研发成花费银两一倍半的价格,购买蒸汽机专利。
可真到了实际运作的时候,大概为了避免以后有人会借机强取豪夺,皇帝并没让朝廷官员这么做。
好在叶欣颜也不算黑心,用了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把蒸汽机和鼓风机的专利权让给了朝廷。
即使这个价格在叶欣颜看来很合理,但一经公布,也达到了举世哗然的地步。
蒸汽机虽然难得,其构思巧妙,完全称得上开历史之先河。
可是,历朝历代的精妙器物和作用巨大的工事多了去了。最终,不是那份机巧被历史湮没,只留下些许水花,就是功劳都在主事官员头上。从来也没见,哪个好处能落在民间作坊头上。
蒸汽机精妙,也终究是经工匠之手做出来的。这东西居然能卖给朝廷,还能卖出这样的高价。有如此巨额的收益,这个行当,是不是真的有巨大潜力,很很灿烂的前途?
接着,朝廷高价购买的蒸汽机,并没有藏在工部下辖的作坊中,只限于官方使用,而是把技术公诸于众了。
在京府衙门外的空地,蒸汽机的结构原理,和相关的零部件技术等一应图纸、文书,全部张贴在衙门外的告示栏中。
一时间,前去观看的工匠,如扑火的飞蛾般,层层叠叠的往衙门涌来。
来人众多且杂,还得衙门的差役和五城兵马司的兵士维持秩序,才不至于有过度拥挤导致的踩踏和混乱。
古来有句话,叫做:外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前来观看的,有很多都是来凑热闹的,然而也有众多工匠,是来看门道,并看懂了的。
随着告示栏前、将作监官员的讲解,蒸汽机的全貌展现在工匠眼前。相校于蒸汽机的精妙离奇,颠覆工匠认知的,还有朝廷工部技术的这个举动。
匠人历来信奉一个说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工匠行由来已久,从传闻中的祖师爷开派立宗开始,流传至今,怎么也有几千年了。可是,能把世所罕见的高深技艺公之于众的,还从未有过。
虽然蒸汽机的归属权在朝廷手中,可是,把此等技艺展示在众工匠眼前,让工匠们大开眼界的同时,也许也能让哪个工匠福临心至,从而琢磨出别的什么灵巧器物来。
这种机缘,那可是过去偷都偷不来的。
讲解蒸汽机的官员,指着另外的一处告示,继续解说:无论工匠还是富豪,凡需要蒸汽机技术、扩展蒸汽机用途的,都可以来相关衙门商谈。朝廷会以一个优惠的价格,授权其使用蒸汽机。
京兆府前的整条街巷,熙熙攘攘拥挤了半个多月,才渐渐有所平复。其中,看热闹的竟是占了八成以上。
就是这八成以上的看热闹的百姓,把他们听来的蒸汽机的奇妙之处,传得沸沸扬扬。
于此同时,另一个消息如火上浇油一般,把工匠的身价炒得火热。已经有确切消息传出,朝廷即将给第一批高技艺匠人评定等级。被评级的工匠,之后就能吃上皇粮了。
民间热议这些消息,只是下意识的八卦心理在作祟。工匠待遇什么的,和咱平民百姓没甚关系。
近几年,工匠的工钱确实有所提高,可实实在在得到好处的,也仅限于在齐家作坊做事的匠人。至于其它地方的匠人,也不过比原来多个三瓜俩枣的,和过去没太大不同。
所以这些热议没什么倾向性。
可官场上和利益相关方就不一样了,甚至包括国子监的学子们,也对近日工匠和工匠作坊的热度很不喜欢。这些动向,会让的他们寒窗苦读失去崇高性。
不管人们内心如何,至少在明面上,尤其是在很多热血青年学子眼中:追逐钱财,向来是受人鄙视的。
所以,就其追逐利益的品质来说,经商、从事买面的人,永远不可能让人们敬仰。
更不要说,靠一双手做活儿糊口的粗人。他们手上的油污和身上泥浆只怕一生都洗不干净,又有什么资格登大雅之堂?
于是,各种人的劝谏折子,如雪片一样飞进皇宫,都是劝阻皇帝遵循圣人之道,不可乱了自古以来的纲常规矩。
皇帝手里还有厉勉没动用,如雪片的折子也都交到厉勉手上,准备着随时发难。所以,皇帝本身并没多少紧张。
在皇帝的等待中,京城百姓之间开始流传,发展特种动力机器,绝不是工匠界的事情。蒸汽机普及,和工业化扩展,对于百姓民生,有多不胜数的好处。
在这种传言中,当朝乾庆皇帝,在各世家大族和朝堂上占据绝对优势的读书人的巨大压力下,依然坚持以百姓为本,一力为百姓多谋一份富足安康。
想到近几年大大减少的劳役征用,想到京城如今的繁华,以及在这种繁华下,百姓谋生也变得简单了很多……
再想到来往各地的人们说起的,迅疾如飞的轨道运输路线,让多少百姓免于服役之苦。
乾庆皇帝那盛世明君的形象,在百姓的心中悄然升起。
第一零二八章 繁杂的势力
“盛世明君啊……”皇帝听着厉勉的回报,满心惆怅。
他的确想成为一个名垂史册的盛世明君。可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来,他只能勉强算是个中兴之君,这还不能算近十年国库空虚,朝廷勉力支撑的局面。
在他执政期间,能拿得出手、写上史册的,大概也只有轨道运输了。即使这个,也需要把轨道运输线路持续用下去,能被历史记载。
若是继位子孙不愿意在这上面用心,待到轨道年久失修,只怕也是被漫长的历史风沙吹散的结局了。
皇帝对于京城百姓的盛赞,心向往之的同时,还颇感汗颜:瑾融这小子,拍马屁也得有点影子好不好?这么个搞法,他这个当老子是很心虚的。
他下意识的看看房间里,好在没外人,都是贴身伺候的心腹太监。
张存海和两个小太监的心下抖了抖。被人称道明君,这不是好事吗?就算有所出入,可这也不是咱们自己吹嘘的不是?怎么看皇上的样子,像是打算杀人灭口呢?
低头装死吧,这种时候,装死是最稳妥的。
皇帝收回视线,皱眉问道:“这是什么人主导散布的言论?”瑾融左右的京城舆论?
厉勉禀报完毕,等皇帝发话已经等了好一会儿。
这段时间,虽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