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调教大明-第2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又向张一诚道:“公安司负责收尾,一会派人员将被捕无赖全部看押起来,由军法司审结之后再行处罚。”
“是,本司已经准备很久了。”
众人都微笑起来,这阵子最憋气的不是别人,肯定是公安司的上上下下,在城中乱成这般模样对公安司的威信是严重的打击,好在收尾工作孙承宗很明智的不给镇军或民兵,不然公安司的威信真的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恢复的起来。
“我总感觉,这件事还是有些美中不足……”
徐光启轻轻摇头,就感觉心里有些不对劲,但究竟是哪里不对,一时半会的还是想不出来。
这一次算是他的献策和孙承宗的决断,哪怕是城中大佬已经回来不少,但做出最终决断的还是孙承宗这个当家主事人,按着惟功的吩咐,城中不可能出现这样万众一心的情形,锦衣卫和麾下无赖们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向来谨慎小心,不敢多说多动的商人们居然抱团暴起,商会下的伙计们扛枪上街,成为这一次事件的导火索。
可以说,这事情发展到现在,众人心里清楚,总兵官还不知道会高兴成什么模样……激扬民气,使民间尚武,哪怕面对帝王威权也敢于悍然抗争……这就是惟功向来对自己境内百姓的期许。
给百姓武装,使之成为群狼,而不是一头狼牧下的一群羊,汉人的尚武之风就是在中央大集权下慢慢被阉割的,祖宗之时,以黄河流域发展,慢慢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向北推到长城山地沿线,东亚地区最适合农耕的土地慢慢全部落入囊中,整个文明发展到巅峰!但此后慢慢走下坡,到如今汉人已经真的成为羊群,没有组织的话就对游牧和渔猎民族没有丝毫的抵抗力,明末时汉人在辽东有六百万人以上,满洲八旗不过六万丁,如果此时的汉民如秦汉之际那般尚武成风,六万丁的小部族光靠民间力量都打不过,更不要说定鼎北京,就算是魏晋三国时期,以三国随意一国,灭八旗如翻掌,就算是南北朝时期的汉民,以在北方诸胡中建堡自卫的精神和意志,女真人也不可能长驱直入,四处屠杀,如入无人之境。
民间的尚武之风重新竖立起来,比起惟功练成一支十万人的精锐之师要重要得多了,也是惟功向来孜孜以求的事情。
至于害怕民间掌握武力而不好管制,对惟功来说更是一个笑话。
法度确立,上下公平,纵民间有百万火枪又如何?可能会有几个疯子随意持枪伤人,或是更疯的试图以几支火枪组团涮惟功这个副本,但这一点点风险相对于所能获得的巨大财富,谁轻谁重,岂不是一目了然么?
“确实感觉差了那么一点意思。”孙承宗微笑道:“我已经想到了,所以我们再稍等片刻,如果还没有动作,那便结束吧,就算这样,已经是足够满意的成绩了。”
“我居然想不出来?”徐光启皱紧眉头,一时想不到自己在哪一方面出了疏漏。
这两个绝顶聪明的读书人打哑谜,在场的其余人等干脆连想也不想,周晋材先行离开,布置最近镇军的训练科目……军队不是百姓,打了胜仗回来,适度的休假有益,一味的放羊就是绝对不行,训练司已经着手准备在几天之后开始训练,同时要求军需司配合,划给一定的训练用的资源。
“底下的人会爱死你的。”钱文海难得开句玩笑,虽然还是板着脸说的,不过仍然引得周晋材一阵哈哈大笑,他没有回头的摆了摆手,看来是打定主意,年前的训练仍然不会有丝毫放松了。
“我也告辞了。”钱文海道:“不管差多少意思,两位请务必注意,军队和民兵都不能随意再这样使用,这是一柄双刃剑,用好了伤人,用不好伤已啊。”
“是,我明白。”孙承宗也是肃然起敬,没想到这个向来执掌军法,别的事一律不过问的朴素军人,居然见事也是这般明白。
“到底是什么不足啊?”徐光启还在屋里挠头,他一时还是想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地方自己没想到。
“慢慢想吧。”孙承宗抚须微笑着,这个机灵鬼小兄弟,一定能想到的。
……
……
长春城开始了修筑工程,第一拨工人已经赶到,足有三万人之多,其中也有几千俘虏,这一次俘虏近十万人,而且几乎全是青壮,解决了四处用工人手不足的难题,等年底和开春前,大半的工人会逐次返回辽阳各地过节,只有少量技术工作和管理人员估计要在塞外过年了……这也是不得不有的牺牲,将士们用性命打下来的地盘,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巩固下来,相比较之下,一点辛苦和不能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也就不算什么了。
在惟功眼前,一座方圆二十多里,临水而修筑的城池,一点点的出现了雏形在眼前。
广硕的平原地带上,城池的底基拔地而起,中间的行政区,北部的仓库区和军营,南部的居民区和学校区,还有宗教区,娱乐区,各种辅助设施,公众卫生设施,道路,排水,内河桥梁,一座城池,从无到有,从一眼看过去只有枯草黑土的枯寂到展现出勃勃生机,似乎就是一个魔法,惟功用手一指,一座城池就凭空出现了。
这是天地之间人力展现出来的奇迹,也令所有人心醉神迷。
将作司和镇军工兵营为核心,加了几万工人的努力,这就是眼前奇迹的由来。种种精良的叫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巧而实用的工具,大量的车马,充足的粮食供给,这才是短短时间就有很大成效的最实际的理由。
“大人,这里将会建一个军堡,在其外围就接近吉林乌拉,墩、台、堡,先建防御体系,沿长春城再建羊马墙和箭楼,配合军堡,在长春城的南方和东南方向,才是屯堡区域,当然,每几个屯堡中心,还是会设军事设施,放一些驻军,应该以骑兵为主,方便策马救援,平时的防御,以民兵自救自守为原则。”
“嗯。”听着陶希忠的介绍,惟功站在望杆车的高处,用望远镜居高临下的眺望着。
长春和吉林之所以分别为后来的省会城市,要紧的还是这两个城市的地利。
此时的长春西北部是吉林,都是松嫩平原,相隔的就是松花江和嫩江流域,顺流而下是福余部故地,西部是嫩江科尔沁部落,身后则是韩州到开原这几百里的地域,西北就是龙安站这个重要的驿道中心,也就是金黄龙府。
控制这些区域,往西压制蒙古,往北是野人女真各部和各部夷族,长春附近的夷人各部已经被收服,有不少已经脱了箭袍,穿着辽阳镇发给的工人服,在工地间努力的工作着。
以前他们吃的是杂粮和各种野物,现在是精粮细面,以前睡的是木屋和地窝子,现在是辽阳开工造的真正的居处,除了酋长一级的对这样的变化无所谓外,普通的夷人当然是十分欣喜,做起事来,都是格外的卖力。
第742章 来投
整个长春到开原地域,沿着几条划定的大道,这种堡台和屯堡一体的防御和民生工程,都是在有条不紊的展开着。
只是这阵子连续下了几场雪,虽然现在是晴天,雪亦化的差不多了,但草根深处还是有明显的雪迹。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再过一阵子可能是几天几夜不停的大雪,积雪超过人深。
这个时候,鸟兽绝迹,人亦不能在自然界中任意活动,除非有必要,最好还是呆在屋子里为妥。
城市里当然要好的多,但现在毕竟还没有修成城市。
整个塞外工程,只有韩州到开原的二百多里地域修成了几个屯堡,最少是早期工程已经结束,剩下的就是诸如忠烈祠堂和屯堡学校,医院等公益设施还没有修筑出来,居民点还是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剩下的医疗卫生娱乐教育还得慢慢来。至于屯堡中自发的商铺商行,也得慢慢来。
市场是一只看不到的大手,这是惟功经常对下头宣称的话,当然,没有他做指挥大手的人亦是不行的。
“好了,我想我可以返程了。”
看到眼前的一切,惟功轻松的叹了口气,从望杆车上下来。
“大人要离开了?”一边的王辅国等人,脸上都露出惊喜的表情。
这阵子王辅国等前方将领已经没有什么事了,第二波的营官已经到位,左路和右路的将士,特别是高级军官已经是撤的差不多了,但因为惟功留在路,他们又不是各司的司官可以提前返回,这帮家伙也早就憋坏了。
在前线有战事还没有什么,没有战事的话,思乡之情确实有难以承受之感。
“你们这帮家伙!”惟功笑骂着道:“装也不装一下,我走你们就这么开心?”
“哪能呢。”王辅国正色道:“平时恨不得朝夕在大人身边才好……”他话锋一转,又笑着道:“不过这会子还是巴不得大人赶紧走才是。”
众人一时俱是大笑起来。
惟功笑了几声,方又正色道:“纵是你们留我也留不住了……郭守约这厮估计到京城了,献俘大典之后朝廷就会有颁给赏赐到辽阳,我这个正主不在,朝廷脸面须过不去。”
“这也是,朝廷哪知道大人经营奴儿干都司故地的决心。”
“他们不知道最好,不然大人建筑,立堡,朝廷要重立都司怎办,要设州立府怎说?”
“我想朝中大佬不会这么没眼色吧?”
“也难说的很,大佬们夹袋里人多,利欲熏心的事总是有的。”
这几年在惟功的经营之下辽阳是蒸蒸日上,想到辽阳当官的文官也多了起来,辽阳镇境内的分守和分巡道的人选已经成为热门人选,就算是佐杂文官也有不少举人在吏部活动,希望被指派到辽阳来。
谁都知道辽阳极富,就算在辽阳镇的监督下不敢捞钱,也没处捞钱,但辽阳镇给文官们的常例想必也是不少。
好在朝中有许国帮手,算是把底盘稳了下来。
近来许阁老和辽阳离心离德,已经不大能靠的住,若无此次大胜之威,估计又要有不少人活动,想来辽阳分一杯羹了。
“大人,前方有塘马急报。”
额亦都策马赶了过来,亲自将一封玄色套边的高等级塘报急件递了上来。
罗二虎已经被出去,当了第十营的副营官,在惟功身边多年,算是有了一个不错的安排,额亦都与何和礼已经跟随多年,虽是夷族,但惟功向来的章程就是不问出身,但问能力和忠诚,最少从现在看来,这两人的忠诚并无问题,能力也是上等,叫他们负责近卫司,也并无不可。
惟功展开急报,开始的表情尚算淡然,接下来,就算是以他现在的身份,经历,城府,亦是忍不住脸上变动颜色,最终,放下塘报,他微笑起来。
“大人,啥事啊?”
“就是,大人不厚道,和俺们打哑谜。”
若是最高等急件,王辅国等人当然不敢打听是什么内容,不过玄色的他们也有资格看,是以忍不住打听起来。
“福余卫当世都督,持印指挥,同知指挥以下数十人,并部民三万余人,前来请降。”
“啊?”
听着惟功的话,在场所有人,都是张大了嘴巴,脸上都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
“他们是什么条件?”宋尧愈熟谙史事,知道本朝自立国至今,开始是残元皇帝和皇太子并王保保等人使蒙古保持一个整体,历次反攻,希望能与大明并分开下,最少要保住北方各省和大都。
后来在徐达和常遇春等大将的反击之下,王保保最终战败,后来捕鱼儿海一战,残元势力彻底消亡,蒙古草原分裂,各部酋长自行其是,甚至相当长时间内不奉黄金家族后裔为主。
到如今,草原上更是分成多少个部落,虽然漠北三部和内喀尔喀诸部都奉当世图门汗为大汗,土默特蒙古却还有受封顺义王的俺答汗,往西还有鄂尔多斯蒙古和卫拉特蒙古,各部林立,自行其是,但不管大部落还是小部落,这些部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哪怕是明初大明国势强盛时,也没有一个蒙古部落成建制的来投效!
俺答可以受封,在此之前也有蒙古大汗受封的,但从来没有哪个部落大汗带着部民内附,彻底归附到大明体系之内!
汉时匈奴内附,三十万人被汉皇安置在阴山之内,唐时突厥分裂东西两部,整个一部依附大唐,甘为羽翼!
自大明立国至今,却是没有一部蒙古选择归降内附。
朵颜三卫国初投降,从兀良哈河故地南下,但哪怕是那时也保持着相当的独立自主,而且没有几年就复反叛。
而此时的福余部又复自称福余卫,捡起了二百多年前大明赐给的都督和指挥印信,回复大明体系之内,并且三万部民全部来降,就是说,要融入大明之中,而不保持一点儿独立性了。
“既然如此,张用诚持节前往招抚吧。告诉他们,没有条件最好,内附之后,不要想保持对部民的管辖了,他们的部民全部为我辽阳镇下之民,或入屯堡,或入将作司,或入建筑司,为工人,农民,或是在我们屯堡里放牧,养殖牛羊,除了小家庭外,各鄂托克全部打散,没有千户,也没有万户,他们可以保留都督和指挥的身份,在我辽阳养老,富贵安闲,不必再多管闲事了。”
惟功淡淡吩咐,但一语之间,决定了福余部几十个贵族头人未来的命运,凌厉霸道,不给对方半点幻想空间。
在辽阳北城,原本就有不少安插的女真人,经过旧城改造后女真人都被打散了,分开了,有一些不适应的重新回到抚顺关或宽甸以外的女真部落之中,惟功也是由得他们自行离开,愿留下来的多半已经汉化了,叫他们穿汉人服饰,改为汉姓,这些人也欣然接受,他们已经和普通的辽阳城民没有区别了。
这种政策其实就是明太祖说过的,愿走则走,愿留的就得融入华夏之中,又想在中国大地上生活,繁衍生息,又不愿遵循中国习俗,而反过来要求华夏尊重他们,保留他们的民族特色和服饰……惟功就一句:凭什么?
这些投效的北虏,可以给他们一点缓冲的时间,一两代后,全部改为汉姓汉名,可以入伍效力,士农工商随便他们,但要求照顾什么的,那也是别想了。
听到惟功对这些投降者的处理意见,在场的额亦都和何和礼都是身形一震,很显然,他们想到了日后的女真部落。
现在的女真部落表面上来看全部恭顺无比,但将来之事,谁能尽数知晓?
如果这位大人,在有生之年改变过往的所有大明国策,到时候又当如何?
两个侍卫千总,俱是面无表情,唯有眼神深处,有着只有对方才能看出来的隐忧。他们已经决心效力到底,但事关自己的部族,说不关切也是假的。
“将此事赶紧上报朝廷。”惟功笑说道:“就不给朝廷和皇上添堵了。”
他的话有些懒洋洋的感觉和味道,听着不甚恭谨,不过倒确实是为朝廷和皇帝着想。
趁着大典还没有正式举行,赶紧把这事也颁布天下,省得朝廷又得在知道消息后举行一次大典……几万人的部落全部来归内附,不管在哪一朝哪一代都是一件大事和盛事,这边刚举行完献俘大典,再来一个大典也着实尴尬,而且可想而知,朝廷在封赏一事上还不知道怎么伤脑筋,就真的不必给朝廷和皇帝添麻烦了。
“大人,是否要接见福余部的来人?”
“不必了。”惟功继续懒洋洋的道:“叫他们到辽阳来见我吧,出来这么久了,我也想老婆儿子了。”
“哈哈,大人英雄盖世,说笑了。”
不仅王辅国插科打诨般的笑,就连宋尧愈和陶希忠等人也都是呵呵笑将起来。
“笑什么?”惟功这一次大胜之后,感觉心境愈发有了变化,以前的他就象是一张弓,绷的特别的紧,因为一直感觉头顶悬着一支宝剑,不知道什么时候落下来,虽然他已经有强悍的实力,最坏的结果也能泛舟海上,趁着大航海时代来临的最后机会,找个无人岛屿把部下和家人都带走,台湾就是不错的选择,以他的海军和海上商道的掌握实力,朝廷奈何他不得。
但那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到最后一步,不能这般行事。
现在么,悬在头顶的那柄利剑,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第743章 牌坊
“说笑?英雄盖世?”惟功斜眼看了看眼前这群乐不可支,以为自己在说笑的家伙,直待众人又回过神色来,才正色道:“多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你们哪,真当我在说笑话呢?”
众人这才醒悟过来,大人不是在说笑,而是确确实实有了思乡之念。
这一下,王辅国也是老老实实的道:“俺家第三个儿子出征时才生下来,粉嘟嘟的甚是可爱,就抱了几回,现在着实想的慌。”
“俺是想俺娘了。”
“俺实说好了……俺想媳妇了。”
“哈哈,你这厮好生厚脸皮。”
宋尧愈捋须而笑,眼前这些年轻后生,一个个坦露心扉,倒确实是比强撑着要好的多。他若有所悟,眼前这位总兵大人一言一行,俱有深意,看来辽阳教育司和军训司的人又要有的头疼了。
“好了,想家是人之常情,不过,任务在身的,再想家也要把手头的事做好,不然的话,军法可不饶你,挨了军法,就更回不得家了。”
惟功厉喝一句,把那些奉命留守者给点醒,自己不管不顾,纵马一直向前,广阔的似乎无边无际的黑色大地被他抛诸于脑后,确实,他真的想家了。
……
……
李植和江东之,羊可立三人依次走过那几十道牌坊,心中的傲气也渐渐被压下来不少。
他们也曾经是这行当里的人,知道考中进士有多不容易!
哪怕是二甲三甲,也是万中无一的机率!
一个村子比如有千余人,百余孩童,有能力叫子弟去学一些字不做眼睁瞎子的只有十几户人家,这十来个孩童在几年内陆续有补充和离开,一个村学,不会超过二十人的规模。
到十年之后,陆陆续续学习过的这些孩童渐渐长大成人,有一些开始到县城去应考。
县考由知县主持,每次考试的倒数几名或犯规的考生会被杖责,所以考童生不仅要心智上的付出,稍有不惧,屁股也会遭殃。
各村各乡各镇够资格应考的在一个县有几百人不等,能被取中秀才的当然是少数,于这少数的基础上,童生还得在更大淘汰几率上考秀才,只有考中秀才,才叫“进学”从此不在是普通人,而是一个学校中人,可以取字,穿青衫长袍,戴头巾,可以免除自己个人的赋役,可以在学校中领取补贴,当然,学习成绩得好。
再下来,是百人中才中得几人的举人试,江南这样文风昌盛的地方,一次乡试数千人参加,取中的举人只有几十个,淘汰率甚至是一百多人近两百人中取中一个举人,参加考试的全部是苦读十年以上的秀才,三年一次,几天之内蜷缩在不能伸直腿的号房中考试,吃的是冷食,天气又炎热,而取中率又低的惊人,一旦得中,仿佛鲤鱼跃龙,自然喜不待言,中了举人和此前的童生秀才不同,举人已经有当官的资格和官员的待遇,就算不中进士,也没有穷困的举人,而不中者,说垂头丧气都是轻的,神志失常者,大有人在。
再下来才是进士试,到进士试时,可谓过五关斩六将,考进士已经是最轻松的事了,但仍然有十几比一的淘汰率,三千多进京的举子,能中进士者三百余人不等,淘汰者,仍然是黯然回乡的命运。
所以每个进士,除了少数天资过人,如张居正般的天生灵慧之外,多半都是辛苦万分才能够资格竖起这个牌坊来!
走在这样的牌坊之下,也是能感觉到辽阳大学堂的傲气。
确实,辽阳镇之下,各学堂其实是平等的,或者更求全责备的说,辽阳这里,对其余的专门人员培训的学堂要更加重视一些。
辽阳大学堂只是给那些一心要子弟读书中举的家庭一个希望和未来,免生事端,这些年下来,尽管不少辽阳人家已经可以允许子弟去将作学校学习,以求一个安稳的未来,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家在有了银子储备之后,还是想搏一把,想叫子弟读书上进,以求封诰祖宗,哪怕就是追赠祖先七品甚至八品,九品,在百姓眼中,仍然是难以想象的荣耀。
如果在辽阳各地全部取消儒学,虽然以现在的辽阳镇压的下反对的声音和动作,但并不是解决事情的正道。
正道便是地方上压制,而在辽阳扶植一个可以读书上进的地方,上下便是有了交代。
这也是明显的惟功做事的风格,在大学堂成立之初,辽阳儒学的旧任学官儒学教授几乎无人前来上任,还是惟功花费重金从江南闽浙江西一带聘请了不少名家前来,反正就是砸银子,辽阳的不肯上任正好,以辽阳的儒学水平,本地的名家实在是叫人难以信任,外来的和尚倒是好念经,经费充足,读书应考的人多了,然后池塘一大,李贽这样的大鱼也跟着进来,学校外头那几十个进士牌坊就是十分明显的例证,有了这些,才彰显出大学堂的浩大磅礴之气,也叫那些有心质疑的人到此就闭嘴无话。
“在下李植,见过山长。”
“在下江东之……”
“在下羊可立……”
大学堂的山长张子谦是一个辽阳本地的老进士,任过三任知县,两任知府,后来在三品参政的位子上自请致仕,现在已经七十余岁,须发皓然,看起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当然,手腕也是有的,这样的老前辈在辽阳也有十几位,但多半贪鄙无行,或是自私自利,要么就是目光短浅,食古不化,当初能就惟功所请,出任大学堂山长,张子谦也是颇受到士林的非难和压力,好在时光匆匆而过,当初的质疑声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而张山长也成为辽阳乃至全辽东有名的士林领袖了。
看着眼前这三位中年人,张子谦看似微笑,其实心中也是叫苦不迭。
怎么把这三人给招惹来了?
现在李植等人的名声还没有后世那么臭,毕竟张居正现在尚且还没有平反,而就当世人来说,张居正的成绩还没有后世大明一团烂污的时候被后人看的那么高,而种种毛病,比如擅权,比如太重享乐,比如在科场中舞弊不公等等,成绩看的少,毛病看的多,李植等人博击弹劾,并没有太大问题。
现在的麻烦在于,这三人其实是得罪了当朝首辅相国而被一一黜落的!
这三人是晋党一手栽培出来,而因为现在的晋党没有主心骨面临衰落期,三人现在叛党而出,所以也不容于晋党。
两湖人士因为他们弹劾张居正的关系,又使得这三人不容于湖党。
朝中各党,几乎没有人待见他们,一日之间为京堂,被贬落之后,终生没有机会返回朝堂,这样的人不多,但这三个倒霉蛋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延揽这样的三位进辽阳大学堂,固然他们的学识肯定够了,而且也是一时名士,但老山长确实下不了这样的决断……太冒险了一些。
“嗯,三位肯来我们辽阳大学堂,委实是本学堂的光彩……”
“山长是不是说,但学堂庙小池浅,容不下我等?”
“这,这,话当然不可以这么说……”
张子谦倒确实是在肚子里准备了一些说辞,预备给这三个人打回票,当然,为了他们脸面上好看,会请他们讲几次学,然后再准备丰厚的程仪……这一点钱学校还是有的。
不过,李植这么当面坦然说开,而且言语鄙俗,这实在是叫老山长有些预想不到,一时瞠目结舌,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老山长,我有一言,恕我交浅言深,要直说了。”
李植进来之前,脑海中已经有了预案,虽然未和江东之二人商量,但三人之中向来就是他智计最多,反应最快,在李植说话时,其余两人根本就不曾出声。
“请直言吧。”
张子谦无可奈何,只得首肯。
“近来锦衣卫在城中妄作非为,骚扰残害地方,而招募的打手无赖,更是恶行累累,山长想来知道吧?”
“此事谁人不知?”
“那么,”李植有些咄咄逼人的道:“为什么学校毫无反应?”
“咦?”张子谦道:“学校要什么反应?”
“山长,恐怕言不由衷吧?”
室内一时气氛尴尬,张子谦到底还是性格温润的老名士,难堪了一会儿之后,便是坦然道:“倒是有不少教授和学生有些义愤,请学校上书朝廷,而我想学校是读书的地方,这等事由朝廷和官府来料理最好,学校……”
“山长,你大错特错了!”
李植劈头把山长的话打断,语气凌厉而果断的道:“学校并不是世外桃源,山长你能就任,学校能到今日地步,离得开总兵官和辽阳镇么?总兵官大力扶植,花费重资,而当他危难受疑之时,上到山长教授,下到学生无一语抗上相助,将心比心,若是山长将如何?而今日城中大乱,连商人和普通百姓都上街拿捕锦衣卫的爪牙,学校固然清静地,不能行武夫之事,而却完全一无所动,不仅自外于总兵和辽阳镇,连辽阳全城百姓也自外了,试问,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山长,教授,这样的学生,以后在辽阳全体上下心里是何形象和地位,而辽阳养这样的学堂,又有何用?”
第744章 功利
李植的话,虽然语涉功利的多,但也确实是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室中也有其余几个教授,此时也都是颔首点头,显然是赞同李植的分析。而更有一个六十不到的教授,气质过人,相貌清癯,拈须对张子谦说道:“山长,怎样?吾就说人心多半如此,你谓如何?”
能这般随意和山长说话的,当然是学校里的大牌教授,李植看着此人,心中一动,知道这多半就是李贽李卓吾了。
张子谦感觉十分苦恼,按他的本心来说,学子当然是专心学业,朝廷大政,非士子可以妄论,更不必提有所举动了。
而眼前的局面却是怎么也避不开的,锦衣卫令人痛恨,内心来说,他也恨不得这些家伙死干净才好,无赖们更不足怜惜,全部斩了也不为过,但学校毕竟是一方净土,这也是他坚持下来的原因所在。
但这阵子也越来越难压了,学生们也不是生活在虚空之中,总有亲友遇到锦衣卫和无赖们的逼迫压榨和欺凌,有功名在身的举人并不少,秀才更多,他们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张子谦知道,若在江南,这么多的生员早就抱团闹起来了,但生员不能干涉行政,这也是惟功在创办学校之初再三警告过的……不能闹的辽阳和江南一样,太阿倒持,地方官被士绅生员要挟,政务被把持在地方之手,朝廷之令难行,一有什么不利地方的政策,不论对错,一律反对,甚至抹黑皇帝都在所不惜。
如果辽阳真到了这般地步,惟功当时坦言,不惜叫辽阳镇以下,再不出一个秀才,亦是在所不惜。
“山长可是担心秀才生员们出面上书,有把持之嫌?”李植这厮猜起这些事来,真是天赋过人,直入人心,看着张子谦,他含笑道:“各学校自有山长和教授出面,生员列名,这样出于组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