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调教大明-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配合,各营亦听从指挥。”
张用诚很沉稳地点点头,一边的孙承宗等人都露出深思的神色,这个所谓的“军事指挥小组”肯定不那么简单,只是众人对这个前所未有的东西没有什么既定的印象,想想不得要领,不过大家都知道,在这个当口,能加入其中,肯定还是大有好处的。
待所有人出门,宋尧愈才慢慢踱过来,微笑道:“大人以小组形式收权,总揽一切,这真是妙招。”
惟功笑道:“其实不光是为了收权,提调指挥一切,也确实得有这样一个部门才可以。”
“是,”宋尧愈应了一声,又道:“大人,这个做战到底什么时候能开始?”
这几年,宋尧愈为了辽阳真是殚精竭虑,贡献一切,才五十来岁的人,已经颇具老态。这阵子,惟功逼着这个老名士陪自己锻炼,果然精神状态好了很多,这才出来视事。
“等吧。”惟功微微一笑,答道:“辽镇自乱马脚不提,京里有些人巴不得凡事牵扯我一道,叫他们先得意一把也好。”
“大人是要引而不发?”宋尧愈略一思忖,便道:“我们先发,或是发的早了,都不好,不如后发制人。”
“老夫子算是得其中三昧矣。”
惟功哈哈大笑起来。
……
……
从前堂出来,惟功深深伸了一个懒腰。
他的身体发出阵阵脆响,似乎全身的骨节都在这个时间响动了起来。
前堂后宅,相隔不远,穿过一道垂花门,便是后宅居住区所在了。
现在的后宅,比起当年只有几个丫鬟仆妇的情形,大有不同。
“虎头,铜锤,二丫,都给爹爹抱抱。”
刚一进后宅不远,院子正中的假山堆上跑下三个小娃,最大的虎头虎脑,已经快五岁,小的男孩也有三岁,惟一的女孩子粉嘟嘟的,两岁上下,胸前一个银锁,梳着双丫髻,远远的就伸开手来,叫着要惟功抱。
惟功呵呵笑着,先将女娃儿抱了起来,狠狠亲了好几口。
“爹,爹,抱我。”
“抱我。”
两个男孩子也叫起来,惟功放下女儿,将两个儿子一左一右抱起来,也是左亲亲右亲亲,和女儿一般模样。
虎头是李成瑛所出,很幸运,也叫辽镇上下松了口气。
大妇所出嫡子,又是长子,辽镇将来上下效忠的对象人选,算是很顺当的出现了。
铜锤和二丫都是大丫所出,虽是庶子庶女,好在李成瑛并不为难,而且,惟功很明显的没有嫡庶之分。
他自己的母亲就是一个丫鬟出身,怎么可能将那种愚蠢的偏见,留存在自己身上!
第639章 捣巢
就在惟功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李宁终于整兵完毕,率队离开广宁。
前锋部队有不少已经分别在镇夷堡和义州卫等候。
镇夷堡是广宁抵御北虏的第一防线,以烽火台,军堡,台站,加上边墙关隘,最后是所城,卫城的形式,大明在辽东建立了一个很完备的防御体系,最前线的,肯定是那些建立在要害地方,或凭水,或依山而建的军堡了。
各个军堡,有大有小,大的方广三四里,等于内地一个小型的县城,小的方圆里许,就是一个纯粹的军事要塞。
镇夷堡就是修筑在山坡之上,内有水源,方圆三里左右的大型军堡。
从地势来看,居高临下,距离边墙很近,还有几个烽火台和火路墩在镇夷堡的管制之下,以堡为核心,四周也有一个小型的以低至高的防御体系。
整个辽东,所有的军堡和著名的关隘,比如抚顺关,连山关,顾名思义,都是在面对外夷和山口险隘之处。
边墙之外,要么是自然环境恶劣,山脉连片,要么就是茫茫草原,要么就是夷种聚集,大明无法建立有效统治。
后人有人做过统计,沿着甘肃到山海关,数千里的长城,从秦汉到明,长城都是建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上,长城之内,适合农耕,长城之外,适合游牧。
在辽东这里,其实不完全是。
最少沿着河套地区到奴儿干都司故土,也就是几条著名的江口处,比如现在的吉林乌拉,女真人的打鱼地,就是后世的吉林,后世的黑龙江省也是著名的粮仓,土地肥沃,地广人稀,物产十分丰富,现在被无数的大大小小的部落占据,对这些部落,明朝称为野人女真,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女真后裔,没有文字是肯定的,连语言也不尽相通。
事实上一直到清军入关之前,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时代,连续派出大军到密林之中俘虏林中野人,将鄂温克,鄂伦春,索伦等各部壮丁捉回,划归八旗之中,这些异族,开化程度连建州女真都不如,语言混杂,穿着大马哈鱼皮,被建州女真称为鱼皮鞑子,他们未必会说女真话,倒是多半能说蒙古语言,连一些海西女真和建州的部落都是这样,没有什么满语,女真语也不是共通语,蒙古语才是。
这样的环境,当然是十分蛮荒落后,明初时大军虽然连续向前,建立了广袤的奴儿干都司,但同时也在汉人聚集区的最外围建立了边墙,将蛮荒隔离在外。
从根本上来说,汉人还是一个农耕文明,耗费国力去扩张不是汉族文明的爱好,当眼界之内适合耕作的土地大半到手后,如果继续掠夺会感觉得不偿失的话,就会立刻停止。
自先秦到两汉的扩张是向上曲线,然后就是千年时间的守成,成祖时期试图恢复越南有故地,不过遭遇持续的抵抗导致赋税劳役过于沉重后,越南就被彻底放弃了。
同样,朝鲜也是。
迟在咫尺的倭国也是。
缅甸也是。
所谓十五不征之国,就是这样而来。
惟功和辽阳镇的计划是在边墙外建立基业,这种雄心勃勃的计划对辽镇来说毫无意义,他们连一次超过千里和万人以上规模的远征都没有办法做到,比如叫他们出师两万,远征在漠北向插汉部纳贡的车臣汗部,这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事情。
此次出征,辽镇几乎出尽全力,共出师六千五百余人,全部是骑兵,大半是精锐,其中李府直管的家丁就有过千人,每人都是双马,甚至三匹马,每人带着十天左右的给养,武器方面,除了一套直接使用的武器外,还多半带着第二甚至第三套兵器,弓箭的箭矢多多益善,三眼铳也是带着不少,还有一些大铳,神机箭装在马背身上,无论如何,眼前这一支骑兵算是武装到了牙齿了。
从镇夷堡一直往西北,每日行五十里,李宁是个有经验的指挥官,他要袭捣的是四百多里外的一个板升部落,其中有不少汉民,大半是被掠走的,也有一些是主动出边墙逃亡北虏的汉民,有不堪压迫的军户,有罪犯,也有一些野心勃勃的白莲教徒,山东和直隶一带颇多这一类的野心家,主动出塞,和北虏合作,希图改天换地,自己捞一杯羹喝。
“遇着北虏,当然杀无赦,遇着汉民,问着清楚是被掠的还是私逃的,私逃的,也给我全杀了。”
李宁有大将之风,遇事沉稳冷静,而当断之时,也不会优柔寡断。
“放心吧,此番我们精锐全出,一定多斩首级回来。”
“怕是也能得不少金银细软。”
“按惯例办就是。”
底下则是一片欢声笑语,辽镇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痛下决心,主动出击,这一战如果打胜了,不仅升官,亦能发财。
对此李宁也没有太多意见,他的心思只用在打仗上,打胜仗上,看着身前左右的将佐,他右手用力一劈,笑骂道:“兔崽子们,发财的事往后挪挪,遇着北虏给我狠杀,不打胜仗,发个屁财。”
“打胜,那是一定的!”不知道是谁回了这么一句。
李宁回转过头,身后一条铁流根本看不到尽头,从镇夷堡出来不远就是茫茫草原,一条支流沿着毯子一样的草地蜿蜒向前,前方的地平线上,也是看不到尽头,天高水阔,一览无余,在这样的天地之中,数千骑兵也显的渺小了,所以他不象别的将士那样,心中只有杀人夺财的欲望,更多的,是对这一片天地的敬畏。
一个普通的北虏部落,动辄就是南北三四百里,东西七八百里,这样的地方,足够内地放下十几二十个州县了,几千人在这样的地方争战,就象一把胡椒面撒在大汤锅里,根本显不出来。
不过,好歹所领多半是精锐,精气神亦足,换句话说就是士气昂扬,一念及此,李宁便是将心中隐隐担忧,又复抹去了。
如此行军数日,人马的精神都到最高处,这种捣巢战法,对体力精神的调整,亦很重要,李宁是家丁出身,左右将领也多半多次参加这种战事,经验均是丰富。
沿途所见牧民,要么抓为向导,要么尽数杀了,以防走漏消息。
当然,消息走漏是不可避免的,有一些牧民十分机警,远远看到大军或是哨骑兵,连毡包和羊群也不要了,远远飞逃,当然是跑去报信了。
不过这也无所谓,大军前行速度亦快,预计板升那边听到消息时,留给他们的准备时间亦少的很了。
何况给他们一些集结甲骑牧民的时间也好,正好可以一鼓歼之。
捣巢战法,就是直捣敌人腹心,如果捣不到人,捣空了,也就徒劳无功了。
只是这一次,运道十分不好。
扑到板升时,空空荡荡,除了一些砖石房子和大量的木屋毡包之外,几乎不见任何人的踪迹。
羊群牛群还有一些散乱放牧的,不少屋中还有明显的家具细软在,有一些贵重物品,几乎就是直接散乱放在地上,显然是仓促之中散落在地的,连捡起来的功夫也没有。
没有斩首,自然是十分遗憾的事,每个人的脸色都不大好看,辛苦这么一趟,弄不到几百斩首,实在是冤枉的很。
不过,抄掠之下,居然有不少浮财被抄了出来,这一下,人心中的不足似乎也得到了不小的弥补。
欢声笑语,立刻响亮起来。
细细抄掠一番,再又撒出哨骑,四周几十里地查探过,除了少数零星的游骑之外,根本没有大队北虏的踪迹。
这一下,只好回师。
众人都是欢腾,不战而获大量财宝,升官不得,发财亦足安慰,只是李宁心中的不安之感,却是越发强烈了。
自此回师,人心当然懈怠了,不象来时如绷紧的弓弦,预备着要大战一场,回程之中,队列几乎保持不住,除了李宁本人的直领和家丁之外,几乎约束不住队伍的松散。
待眼看还有不到二百里路程就回到镇夷堡时,变故终于发生。
天际线上是数不清楚的大纛出现,每纛就代表一个济农或是诺颜,数不清的甲骑在纛下来回的奔驰着,轰隆隆的响声犹如雷鸣一般,由远及近,由甲骑组成的阵列,犹如大海的潮水一样,汹涌扑至。
足有超过三万人的部队,突然袭击,将明军的归途阻断,想要回家,就得冲过去!
回师或是绕道,都是死路,草原的辽阔叫内地人无法想象,回师之路已经是挑最近的和最好走的,一旦绕道,必然断粮,甚至迷途,不论是断粮断水还是迷路,都是死路一条,根本没有任何机会。
一旦落单,几个骑术精湛的牧民就能追着溃败的骑兵几天几夜,直到把人杀死为止。
想要活命,就得冲过去!
然而,面对五六倍以上人数的强敌,冲的过去么?
可想而知,在三万多甲骑身后,最少还有相当数字或更多数字的牧民,这一场仗,不必多想,已经知道结果如何了!
第640章 讳败
“什么?败了?”
突袭板升失败的消息,在激战过后不到两天,战报的消息就传到了李成梁的耳中。
来报信的是李宁的一个家丁,全身被创十余处,到处都是鲜血淋漓。
身上的铁甲亦是破损的厉害,胸前胸后都有伤口,整个人摇摇欲坠,脸白如纸。
“捣巢失败,未曾遇敌,上下心就懈了,回程时遇到敌人甲骑强敌,两边对冲,我们第一阵没冲过去,后来又冲了三次,勉强打开一个口子,大家拼命突围,马匹都丢的差不多了,后来破了甲骑防线,但又有不少牧民等着捡便宜,我们一路冲出来,到镇夷堡时,人已经不满千了。”
李成梁很沉稳的听着,而无论如何强作镇定,颤抖的两手还是叛卖了他。
自嘉靖年间他为都督佥事的身份接掌总兵到现在,辽镇从来未有这样的大败和惨败!
哪怕是最吃紧的嘉靖年间,一阵折上几百人是常有的事,一年损失几千兵马也很正常,但一阵折损兵马四五千人,这样的惨败,自开国到现在,还真没有过!
最要紧的,是折损的人马最少有六七成是各将领的家丁和李成梁直属的家丁,这一下,辽镇等于被砍下一条胳膊还饶上一条腿,从此以后,就算是半个正常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残疾了。
这个结局,无论如何叫他接受不了。
李成梁咬牙道:“李宁人呢?”
“将爷受了重伤,现在义州卫治伤。”
“叫他……算了,算了!”
现在将怒火发在李宁一人身上也毫无意义,李成梁心中隐隐也觉得奇怪,北虏所为,不象是一场突发战役的紧急调度……紧急调兵没有那么周全,不可能把辽镇精锐骑兵包了饺子,打出这么好看的战果来。
这件事,反而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阴谋,辽镇之中,定然是有人将战事情报卖给了北虏,这才招致如此惨败。
他的神思这会子清明起来,知道不能怪李宁,而当务之急是要做什么,李成梁一时是想不明白了。
“大帅,现在当务之急,”一个幕僚提醒他,“当务之急,是要和蹇总督商议。”
“对……”李成梁颓然倒在椅中,一时间老态尽显,他颓然道:“如柏,你叫人把我去年买的泰西大座钟装好,立刻送到总督府上,请他务必将此事遮一下,容我后报。”
李如柏吃了一惊,这座钟底座和钟舌钟罩全部是赤金制成,镶嵌各色珠宝,名贵非常,是特别派人从苏州买回来的,李成梁视若珍宝,不料为了此事,居然要送人了。
“还得再带几千两银子去,总督府的幕客,佐吏,书办,上上下下都要打点到。”
“是,儿子立刻就去。”
李如柏生时李家已经发达,贵介公子脾气,倒不是太把钱财器物看在眼里,只是心中略有些难过,当下答应一声,赶紧离开。
李成梁以手加额,长叹道:“但愿我李家,能平安过得这一关吧。”
……
……
李家的急报和李如柏一起在三天后抵达了密云。
饶是李如柏急如星火,赶到密云也费了不短的时间,打点礼物,车马又不象驿马塘马那样可以放开速度急行,一路急赶慢赶,终于在第三天的傍晚赶到密云。
当晚便是递帖子请见,蹇达倒也不怠慢,他这个蓟辽总督是嘉靖年间因为俺答屡次入侵后设立的,下管顺天、保定、辽东三大巡抚,还有昌平、保定、蓟镇、辽东四镇,地域广大,可称当时的天下总督第一,一直到崇祯朝出现什么五省总理,七省总理一类的更重要的剿贼总督之后,才把蓟辽总督压下去,不过那时候因为东虏势力,蓟辽总督仍然是抗敌第一线,只是经常被破口而入,要么当场死节,要么事后砍头,算是天下第一倒霉差事。
现在的蓟辽总督还没有后来的倒霉光景,算是疆臣第一,蹇达的资历也够高,李如柏求见之后,自是毕恭毕敬,蹇达收了厚礼,当场便答应下来。
李如柏还不敢回去,他动身时李成梁往朝廷的急报也送上去了,当然不能说惨败,死伤众多也不能提,只是上奏捣巢失败,互有杀伤,辽镇亦小有折损……这样的讳过饰功的奏折,李府养的幕僚写的很多,很轻松就能写好。
这边奏折应是与李如柏前后到,只不过一个到密云,一个到京师。
呆了三天之后,蹇达的奏折也写好了,直送入京。
辽镇吃了小败仗的消息,渐渐在京师流传开来。
……
……
“克生,机会来了。”
“是啊,”梅应桢向吕绅点点头,笑道:“这一次真是良机呢。”
吕绅已经就任户部右侍郎,一两年内要么转到吏部,要么转到礼部为左侍郎,数年之内,尚书可期。
他的能力很强,又素有正人君子的名声,形象好,能力佳,加上背后有惟功的财力和人脉支持,上去并不难,上不去才是奇怪的事。
梅应桢万历九年到辽东任巡按御史,然后转一任山东按察副使,几年之后,转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从七品山东道监察御史到巡按,再到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用时八年,升官算是不快不慢,十分稳妥。
其实梅应桢能升更快些,最少能到右副都御史,可惜在辽东与李家拼的太凶,得罪太深,调离之后,李成梁动用在朝中的力量,拼命压制。
自张居正离职之后,李成梁在朝中最大的恩主就是申时行,对许国和王锡爵也十分应酬,许国和王锡爵尽管对张惟功十分欣赏,许国甚至算是惟功的“内主”,但朝中大佬,绝不会嫌边将援手太多,只会嫌太少,李成梁肯靠过来,当然要收,所以梅应桢还是被压了一下了。
不过,好在也是将蓝袍换了绯袍,而且,柏台森森,御史的身份在大明属于清流,流品份外高贵一些,比起吕绅的户部右侍郎来,丝毫不差。
两人是张党核心人员,又是三品四品的大员了,所以在京的张党成员,无不以两人为依靠,最为倚重。
沈榜吃亏在科名不顺,虽然干才之名人尽皆知,不过在地方这么多年,好歹已经也换了绯袍,为右佥都御史,山东巡抚。
张梦鲤还是保定巡抚,已经干了六年,算是老资格了。
近期,张梦鲤很想换一换位子,但张党之中位子最高的石星偏又于功名之道最淡漠,实权有限,吕绅和梅应桢暂时还没有这个能量,张梦鲤只能忍。
刘士忠,调任分守辽海东宁道,也就是此前王政和的位子,这几年辽阳发展十分顺畅,当然是和地方官员已经换了自己人息息相关。
张维新,苑马寺卿,兼金复海盖兵备道。
分守辽海东宁道是带管辽阳沈阳抚顺宽甸兵备,兼管屯田,马政。金复海盖兵备,则是照旧管理马政之余,夏秋驻盖州,冬春驻海州,整饬四卫,并东昌,东胜等诸堡守备。
有这两个分守和兵备道完全是自己人,比当年梅应桢当巡按还要舒服的多。
只是辽东巡抚尚且没有换上自己人,这和李成梁是辽镇总兵有关。
李甲与胡省三,杜礼等人,为官六年,李甲考选了御史,杜礼等人,分在各部为主事,或是通政司行人,也在慢慢成长之中。
“折损兵马四五千人,战马损失近万匹,以前,损失的都是边境的军户,地方的卫所官代为遮掩,就算明知道辽东户口一直在减少,却没有什么明证,李成梁所谓国朝二百来年武功斩首第一人,是拿无数辽民的血泪换的,这人,我烦透了!”
梅应桢缓缓说来,语气中有不胜沉痛之感。
吕绅知道他在辽阳的几年,虽然和惟功过从甚密,得到了很多帮助,仕途上也没有太大的遗憾,但对李家广蓄私兵,阴结诸将,将辽镇搞成独立王国不说,战绩之上,颇多讳败为胜的记录,而边境军民的累累血泪,朝中根本没有人在意,大家就知道李成梁有一万五千多首级的斩首,拿他当神人一般看待,就连万历皇帝也是,似乎离开李家辽镇就会天崩地坼,事实证明,辽镇早就是纸老虎,李成梁也早就是庸将一个了。
“这一次,我们拿他们好好攻一攻才是。”
“我会知会郭、李诸人,先后上弹章,先风闻,然后声势吵起来,我再出头上奏。”
梅应侦在御史这个行当十来年了,经验十分丰富,此番有真凭实据,攻击李成梁和蹇达,一定能够成功。
李成梁去,辽阳可以顺势而起,整个辽东的局面,就会大有不同。
想到这里,两人都面露兴奋之色。
“朝廷如果有良心,授大人国公之位,予以辽镇总兵之职,总理辽东全局,这样,辽东安,大明亦安。”
“但愿吧。”
吕绅没有梅应侦这么乐观,淡淡答了一声,只道:“蹇某人倒台之后,倒是真能替张梦鲤想想办法了。”
第641章 廷议
辽东惨败的消息是以传言的形式被时人所知,消息传来之后,立刻震惊朝野。
李成梁镇辽二十年,虽然偶有小败,但多半是不停的胜利胜利再胜利。
光是辽镇一镇的捷报,万历一朝这十几年来,告庙祝捷就有十次之多。
李成梁有一万五千级的斩首,这个成绩,用很多当时的文官的话来说,就是国朝二百年武功之最。
当时武将封爵,难于登天,戚继光自讨倭斩首亦数千级,俞大猷亦立下天大战功,不要说是洪武和永乐年间了,就是成化年间,怕也是有封爵了。
可这两人,就是没有封爵,当时四大名将,马芳,俞大猷,戚继光,三人均无封爵,只有一个李成梁,斩首过多,立功太大,无可奈何之下,朝中的文官们才给了李成梁一个伯爵,甚至有人提议,既然辽镇缺不得李家,不如仿云南黔国公沐家的故例,叫李家世镇辽东得了。
虽然朝廷不可能公开准许这样的事,但前前后后的迹象来看,如果李家实力还在,李如松不早死的话,李家世镇辽东,就已经俨然成了立局。
这样的一个超级威猛的总兵,居然打了这么大的一个败仗,损失了近五千的精锐骑兵和近万战马,被敌人包了饺子,可以说,这也算是大明九边这百余年来,难以想象的大败仗!
北虏的战斗力,毕竟是太弱,根本不曾对装备精良的九边将士形成太大的压力,明军纵有小挫,甚至丢土失地,但如这样被人将几千精锐全数歼灭的例子,毕竟还是头一回,消息一传到京,几个御史当先上了弹章,朝野之间,竟是为之失声。
接着当然是要查清事实,朝廷赶紧派了干员去辽东调查,同时兵部移文咨问蹇达和辽镇,问询传言和几个御史的风闻奏事,是否属实,如果属实,为何隐瞒不报?
兵部的专使刚过密云,还没有抵达山海关时,梅国桢终于上奏了。
他的奏折,十分详尽。
战事的经过,损失的人马,包括十几个千总级别和游击衔武官的死亡,包括参战将士的来源和调拨时间,包括事前的筹备和行军路线,遇伏地点等等,详细备至。
奏折写的沉痛之至,李成梁的老迈颟顸,骄狂轻敌,李宁等人的庸懦无能,将士们的浴血奋战等等,写的层次分明,十分感人。
甚至军旗抛掷于地,战马伏尸于野的惨况,也是写了出来,梅国桢的奏事,向来就这样的风格,文采斐然,加上事实详尽。
如果有人质疑他的消息来源,就得自己想办法再去调查,而往往事实证明,梅国桢的奏疏向来是基于事实,从未捏造过,这也是他攻倒失踪前辽镇副将陶成喾的重要原因,明朝御史奏事,不仅能风闻外朝,甚至内朝之事,一样风闻。
梅国桢的风格,却并非如此,他以文采和事实并重见长,这一封奏疏一上,力量太大了。
消息传来,未及两日之后,蹇达先谢罪了。
先认了失察之罪,再认驭下无能之罪,两罪相加,蹇达无颜再居总督之位是肯定的了,而朝中议论纷纷,就是要拿李成梁怎么办?
……
……
七月六日,天子从内廷下谕旨出来,着令内阁与六部九卿举行廷议,商讨辽东一事。
特谕侍班官驸马侯拱辰与锦衣卫都指挥张惟贤参与廷议。
以这两人身份是不够格参加的,就算廷议范围扩大到勋臣也参加的地步,比如这一类辽东的军事危机,国公和管京营的侯伯可以参加,但这两人参加这一类的廷议仍然是资格不够,这一次能够参与廷议,当然是这两位的地位水涨船高的明证。
侯拱辰是驸马都尉,执掌宗人府事宜,清贵闲差,张惟贤却是一个有实权的人,在这两人进来时,连徐文壁这样的国公都有一种压力感。
申时行是首辅,自然由他先表明态度:“成梁误国,丧师,虽有镇辽大功于前,然而无论如何也不适宜继续做总兵官了。辽镇总兵,应当换人。”
对这个处罚,众人都无异议。
“新总兵人选,如何?”
许国道:“我意是辽阳总兵张惟功,练兵有方,守土亦有功劳,这些年辽阳等地大兴军屯,粮食年年丰收,九边到处缺粮,这个就是大功劳一件。如果叫他调任辽东总兵官,全辽情形都会大有变化,抵御外虏,自然也不在话下。”
“许阁老此言下官并不赞同,”户部尚书王璘道:“辽阳镇年年丰收,倒未见少收一粒军粮,相反却在直隶等地抛售粮食,扰乱市场,实在可恶。仅此点,下官就不赞同他升任。”
徐文壁点头道:“张惟功虽练过兵,也立过功劳,但那只是小打小闹,真正数万乃至十万人,千里之地的大规模的战事,他怕是还太年轻啊。”
“就是,”别人说话还有点持公而论的意思,抚宁侯朱岗就充满恶意了,当下满带蔑视的道:“英国公府一脉也不是没有人了,这张惟功暴虐残酷,多行不法,叫他执掌辽东全境,实在叫人不能放心。”
其实这话用来评价他自己倒是很合适,众人无不面色怪异,但亦不好说什么。
王璘的话,代表很多在地方上有利益的文官,不仅是江南,还有九边各地,文官多半都有家族,声气相连,屯粮贩卖,是一个来钱最大最快的地方,张惟功的辽阳大兴军屯,不仅满足自用,还能大量贩卖,不仅如此,顺字行强悍的物流也无视南北差异,九边缺粮,大量官绅富商都想分一杯羹,结果大半的利润都被顺字行拿走或是抵消,很多家族有粮食生意,或是和大粮商有关联的官员,都对惟功和辽阳一系极为不满。
王璘就是和北方的晋党有密切联系,粮价被顺字行控制,晋商是受创最深的一家,当然意见也是最大。
“不仅如此,”朱岗又道:“辽阳存在,乃是为了配合辽镇用兵,这几年他们两镇总是内耗,牵扯辽镇力量,才有此败。所以不仅要撤换李成梁,张惟功也不能就这么算了。要么撤换他,要么得给他惩戒,否则各镇都这样自行其是,朝廷还有威权吗?”
徐文壁一皱眉,点头道:“此是公正之论,抚宁侯说的极是。”
申时行点头道:“确是此理,辽镇之败,辽阳不能置身事外。当小惩大戒,稍稍叫辽阳方面,多做一些事也好。”
首辅定了调子,沈鲤和王家屏等人对辽事不大了解,沉默不言,惟有石星道:“诸公,辽镇疲惫,北虏势强,听说辽阳兵马犀利,如果惩罚张惟功,军心受挫,恐不是国家之福。”
朱岗十分鄙夷道:“他除了练些样子兵出来,这么多年,哪里打过什么大仗,硬仗?”
这又是近于公论,虽然惟功在万历九年斩过速把亥,不过朝廷该给的封赏大致也给了,然后就是一直拿东虏人头涮军功,很少有北虏的首级,特别是这几年,辽阳在积攒内力,镇中一直在爆兵,爆武器,积攒畜牧和战马,积攒军粮等各类军需物资,养育栽培各类人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