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春-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节眼看着李曦随在那小黄门的身后扬长而去,众人眼中真的是又羡慕又嫉妒,一个个只是道:“刚才本官在此静坐养神的时候就看见这位李曦李大人,当时本官就觉得,此人面相清朗,气度俨然,将来定非寻常人物,果不其然,想来这位仁兄竟是陛下看重的,只怕转眼就要大用了……”

“是啊是啊,刚才本官也觉得,这位李曦李大人单只是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就可见雍容气度,定非寻常人等啊……”

一时之间,这偏殿之内乱糟糟的,直若李曦在蜀州创办的蔬菜市场一般。

两个在门口值守的小黄门此时听着殿内的议论纷纷,不由得就撇撇嘴,心想,这帮土鳖,真是没见过世面。

不过他们对视一眼,其中一个却也是忍不住道:“这位李大人,怕是要大用的了,我可是听说了,咱们咸宜公主这些日子一直闹死闹活的,说是非他不嫁呢,可把惠妃娘娘给愁坏了,想来这位是少不了一个驸马都尉的前程了”

另一个闻言则是忍不住鼻孔出气,“你知道什么驸马都尉?你见过驸马都尉是有过这等殊荣的?跟大家一同用膳啊,你见过么?叫我说,这可不是一个小小的驸马都尉就能有的,据我所知啊,这位李曦李大人,那是要拜相的……”

“不是吧?李大人看起来还不到二十岁,能拜相?”刚才说话的那人听着这话实在是匪夷所思,便忍不住提出反驳。

这但凡喜欢嚼嘴皮子的人,大多有个毛病,那就是自己扯出谎来,无论如何瞎掰,都容不得人反驳自己,不管找什么理由,总之要让自己谎言被人相信才罢。

因此那人闻言便道:“你不知道吧?我可是听说了,最近一段时间,韩相公和萧相公都吵成什么样子了,大家早就不耐烦了,别看这李大人年轻,资历又浅,眼下似乎是不够资格拜相的,但是你敢保证再过个十年二十年的,人家还不能拜相?”

另外那人一听这话,似乎倒有几分道理,便不敢反驳了。

于是那人便继续得意地道:“你才刚到南熏殿几天呀,见识不免浅了些,平常该多看多想多寻思,这里头的道行,深着呢”

说着说着,他来了瘾头,往殿里殿外瞄了几眼,见左近无人,便紧走几步凑过去,小声地附耳道:“知道么?大前天该我当值的时候,就在南熏殿里伺候,那会子正好大家批奏折批累了,跟大将军说闲话,其中就提到了这位李曦李大人,你知道当时大家说了什么么?”

“当时说到李曦,大将军便把这李曦近日的动静一一禀报,大家听了之后良久无语,然后才对大将军道,‘朕幼读三国志,曾感慨郭奉孝之早殇,他死了之后,曹操便曾对人道,朝中重臣,皆与孤年齿不相上下,唯奉孝小于我,是以孤欲托孤于他,谁知竟夭于今日’以朕观之,李曦之才,与郭奉孝或有可观。”

这里头一牵涉到古书,那另外一人就听得有些头大了,是以听完了之后,他有些迷迷糊糊的不解,另外一人看他那表情,便“嗨”了一声,耐心的解释,“你想啊,曹操想托孤给郭嘉,郭嘉没等到时候就死了,于是大家引以为憾事,而现在,大家拿李曦李大人比郭嘉呀,你想想,这里头是什么意思?”

那人闻言这才恍然大悟,忍不住惊呼出声,“哎呀,这么说,他竟是真的要拜相的?”

他这一声咋呼,刚才还乱纷纷的殿内突然就奇迹一般的安静了下来。

两个小太监对视一眼,赶紧各自回去站好了,再也不敢说话。

他们却不知道,就刚才那一句惊呼,传到偏殿内那些等候觐见的外地官员们耳中之后,会给朝野上下造成怎样的震动。

南熏殿内,李曦在小黄门的导引下小碎步迈步上殿。

小黄门唱诺,“启禀陛下,剑南道蜀州人氏、从九品奉礼郎、国子学学子李曦求见。”

李曦支起耳朵听着殿内的回应,只是听到一个略微有些尖细的嗓子道了声,“上殿,赐宴。”然后那小黄门便弓着身子转过身来,然后面对李曦,他挺直了腰,再次唱诺,“传,从九品奉礼郎、国子学学子、剑南道蜀州晋原县李曦,觐见着,赐宴”

李曦朗声叩谢皇恩,然后才在小黄门的手势引导之下迈步进殿。

南熏殿内光线充沛,并不像李曦想象的那样充满暗压的气息。

仔细想想也对,这可是皇帝日常起居坐卧的地方,第一个目的自然是要让皇帝住的舒服,就为这个,也不可能弄得跟森罗宝殿一样。

李曦小碎步进殿,初时有些不太适应殿内的光线,不过几步之内,他已经能够看清大殿两侧罗列的宫女和太监,而且就在自己的前方,大殿的正中央,一张朱红色软榻上坐着一位看去威武之极神采奕奕的中年人。

心里知道那就是玄宗皇帝了,于是李曦快走几步,跪在地上山呼万岁。

玄宗皇帝看见他进来了,便呵呵地笑着起身,“李曦,李子日,起来吧,来到长安时间也不短了,觉得长安城比之你们那蜀州如何?”

这问题问的,没问一样。

不过李曦可不敢怠慢,当下他一边站起身来,一边想了想,这才谨慎地回答道:“大唐治下,一样的繁华。只不过,长安乃天子之都,天下万民景仰之地,要论起繁华来,蜀州鄙远之地,自是无法相提并论。”

玄宗皇帝闻言哈哈大笑,指点着李曦,道:“果然滑头”

然后他道:“你走近些,叫朕好好看看。”

李曦闻言应诺,硬着头皮往前又走了四五步,距离殿陛不过几步之遥,然后保持目不斜视地看着自己身前几步之处的地面。

见到千古一帝的玄宗皇帝要说不紧张那是假的,但是李曦还真是没感觉到什么沛莫能御的龙威,甚至在玄宗皇帝李隆基打量自己的时候,他还偷偷地抬眼看过去一眼。

刚才光线不好,有点走眼了,玄宗皇帝虽然看上去年轻,但是估计也得有五十上下了,只是体魄雄伟,虽然五十上下了,看去却仍是威武至极,倒是颇有人主之气。

打量了李曦一会子,玄宗皇帝李隆基点了点头,叹息道:“果然一表人才,果然是一表人才啊,朕是早就想召见你了,只是事情冗杂,以至于一拖再拖,直到今日。”

说着,他又叹了口气,摆手淡淡地道:“来人哪,赐宴”

喊一声赐宴,自然就有人搬来了绣凳和几案,就放在殿内一侧,然后,便见几个宫女踩着云步走进来,李曦和玄宗皇帝李隆基一人一份,都布置在了各自面前的几案上。

玄宗皇帝命李曦过去坐,李曦跪下道了谢,这才好奇地走过去,搭眼一看,忍不住就是嘴角一抽。

尼玛,皇帝老子请客,就一人一碗面条?

明天再写一章,第三卷就结束了。

这一卷写下来,褒贬不一,不过我自己还算基本满意,李曦总算是开始走向全国大舞台了,这是一个开始,很必要的开始。

下面,要开始做官啦

嗯,整个七月,有效更新字数只有十二万六千字,吾深以为羞耻,本月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月初,加周一,求月票,求推荐票

第三卷 风风火火闯长安 第五十二章转运,转运(第三卷终章)

第五十二章转运,转运(第三卷终章)

这时候毕竟是当着玄宗皇帝呢,李曦脸上不敢带任何表情,就连那抹想要抽搐的笑容也藏得紧紧的,他躬着身子过去坐下了,悄悄抬头看玄宗皇帝,却见他也正瞧过来呢,当下与李曦眼神一对,他便笑道:“朕的家常饭,你莫嫌简慢。”

这时候李曦很想按照礼部那位主事教的那样赶紧起身走到一旁跪下,然后痛哭流涕的表演一番,诸如“臣,不敢,得陛下赐食,臣感激涕零,虽九死亦难报陛下隆恩”之类的肉麻话也给他弄上一箩筐,反正就是拍马屁嘛,真要说起来,这种话还真是没人不会说。

但是,那个得要求脸皮有着一定的厚度啊,显然,李曦不具备这个条件,尽管他一再提醒自己,关键时刻,脸皮必须要厚起来,你不表忠心,人家怎么知道你忠心呢?但是临到此时,他却还是拉不下那个脸来,当下里犹豫了片刻,他慢慢地涨红了脸,低头道:“臣,谢陛下赏赐,臣……臣感铭五内……”

玄宗皇帝笑笑,不以为意,他还以为是李曦有些紧张所致。像这样第一次觐见的人,出现这种紧张到说起话来结结巴巴的可是数见不鲜了,更何况李曦才那么点年纪,不够老成也是人之常情,他自然不会往心里去。

这时候,一直站在玄宗皇帝身边一言不发的一个高大内侍突然开口道:“李茂才,这是陛下最喜欢吃的冰玉冷淘,旁边那是樱桃毕罗,也是陛下最爱吃的,都赏你品尝了。”

茂才,又称茂材,是汉代的一种察举常科,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即优秀人才。到了唐代,这个词也还一直在被沿用着。

眼下李曦身上的一个芝麻小官,在玄宗皇帝和高力士面前,自然不好称大人,因此高力士便称呼李曦为茂才。李曦先前乃是晋原县县学的学子,此后又是国子学的学子,不过却一直不曾考中过什么国家的功名,因此拿茂才来称呼他,倒是比较恰切。

当下李曦闻言一边心里腹诽,一边抬头看过去,然后想起礼部那位主事的提醒,他就知道这个个子高大的内侍,应该就是连玄宗皇帝都称呼他为将军的高力士了。

有唐一代,著名的大太监呀

虽然心里对于玄宗皇帝赐宴居然就拿出一碗凉面条加几个饼子来颇有些哭笑不得,心想眼下可已经是秋末了,转眼就要进冬了,居然还是吃凉面条……但他闻言还是赶紧道:“臣多谢陛下厚遇,呃,多谢将军提醒。”

他说完这句话,玄宗皇帝便摆摆手,“用膳,用膳。”

在礼部接受培训的时候,那位主事压根儿也不会想到李曦居然会被赐宴,而且还是被赏赐跟皇帝陛下一通用膳,因此他不曾说过,不过李曦在师从周邛之后,倒是从他那里学到过一些类似的礼仪,这待人接物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食不语。

所以玄宗皇帝说完了这个话,便自顾自的埋首吃饭了。

李曦手里拿了筷子,看看玄宗皇帝吃的很香,再看看高力士,又看看大殿两侧侍立的那些宫女太监们,不知道这个饭该怎么吃。

在前世的时候,不管是小说里还是影视作品里,皇帝赐宴,而且还是跟皇帝一起吃,当然都是了不得的荣耀,可以算是皇帝对于大臣一种很重要的拉拢和褒奖的方式,虽然眼下李曦这个待遇,显然不能被称之为“宴”,充其量也只好叫做赐饭,但这毕竟是跟皇帝老子一起吃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与那种大型的赐宴,并没有什么区别。

对于皇帝来说,也就是多个人吃饭而已,或许不觉得怎样,但是李曦恍惚记得,每当这个时候,大臣们固然觉得很是荣耀,但是当着皇帝,却罕少有人是真的下筷子猛吃的,甚至于当着皇帝,连坐都只敢坐半边屁股,说话之间都必须弓着腰低着头,并不敢上视,可见敬畏。要是真的甩开腮帮子吃了,到时候呼噜哗啦的,岂不是君前失仪?

所以这会子眼看着玄宗皇帝吃得香甜,再加上李曦也确实是饿了,他这心里也就越加的为难,不知到底是该吃还是不吃,或者,该怎么吃,吃多少。

这时候他四下里看过去,见满大殿上所有人都垂着头,包括高力士在内,没人敢看玄宗皇帝的吃相,不知不觉的,就听见自己肚子里咕噜咕噜的。

他一狠心,掂起筷子来,端起碗,干脆放开了,开始吃所谓“冷淘”。

还别说,名为冷淘,也就是凉面条,但毕竟时间已经快要到冬天了,给皇帝吃的,自然不可能冰凉,所以面条温温的,嚼起来口感极好,李曦饿极了,不一会儿就把一碗冷淘给吃下了肚,然后他拿筷子夹起一个“樱桃毕罗”。

这毕罗乃是唐代的重要食品之一,其实形状和制法都类似于后世的馅饼,名为樱桃毕罗,里面的馅自然应该是樱桃了,别看李曦来到长安也很是去了几家名吃店,尝了不少大唐各地以及长安城内的特色吃食,但是这把樱桃包在毕罗里蒸着吃的做法,他还真是没吃过。

咬一口,入口香糯,低头一看,那樱桃竟然还是亮红亮红的。

毕罗都蒸熟了,樱桃的颜色居然还没变而且嚼在口中,樱桃的那股子香甜也是脆爽得馋人……这可不是一般的手艺了

李曦胃口大开,三五口就下肚了一个樱桃毕罗。

吃完了一个正准备再夹一个,他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抬头看过去,这才发现玄宗皇帝已经吃完了,正自笑吟吟地看着自己狼吞虎咽的模样呢。

李曦尴尬地笑笑,赶紧放下筷子。

玄宗皇帝赶紧道:“无妨,你吃你的,朕吃饱了不代表你也不能吃了,继续,继续”

人家都不吃了,难道让皇帝在那里看着,自己继续大吃一通?

想想都不对劲。

李曦笑笑,拿起几案的手帕擦了擦手脸,赶紧起身,道:“回禀陛下,臣已然用完了,多谢陛下赐食”

玄宗皇帝闻言点头,把手里的帕子丢给一旁的宫女,道:“既然你也吃完了,那咱们就来说说正经事吧”

李曦闻言赶紧毕恭毕敬的站好。

“其实看到你那份奏章之后,朕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杀了你”玄宗皇帝缓缓地道。

李曦闻言赶紧低下头,尽管他早就知道,为了震慑臣子,这是皇帝们最喜欢用的一招,而且根据他的推测,玄宗皇帝这个话十有八九的说的还是实话,但是想到了归想到了,当这个话亲自从玄宗皇帝的嘴里蹦出来,李曦还是忍不住一阵子的后怕。

幸好,玄宗皇帝是个足够有智慧的皇帝,是个明君,而且眼下的他还并未老去,他的壮志雄心也依然还在,还没有被醇酒佳人消弭掉

“臣罪该万死”李曦道。

玄宗皇帝叹了口气,“思来想去,朕还是决定不杀你,你年轻,见识浅薄,也是常有之事,所以,朕把你调到长安来,叫你进国子学里去读书,让你明理。近日闻报,你在国子学内尚算勤勉,想来这些日子用功之下,是有所思进的喽?”

这话什么意思?李曦的脑子转了几个圈才闹懂,然后就是不由得心中不屑。

这玄宗皇帝,原来那么死要面子

他是明白和认可自己那份奏章的,而且想来他也已经确定,在他的有生之年,务必要尽最大的可能把自己那份奏章里所描述的几种可能给扼杀掉,留给下一任皇帝一个太平的天下,但是呢,藩镇乃是他玄宗皇帝一手促成,岂容李曦一个十八岁的年轻小子信口驳斥?

所以,他认可归认可,这份面子却是不能要,李曦要想被重用,那好,你知情知趣一些,低个头,自然一切好说。

虽然心里对玄宗皇帝的这个做派表示不屑,可是当此关头,李曦自然没有非得硬要挺着脖子跟皇帝作对的兴趣,因此他闻言之后稍加思索便道:“多谢陛下拣拔,臣在国子学内听课,举凡毛诗正义、礼记等,顿感往日所做之非是,心中懊悔不已……”

他稀里哗啦说了一大段忏悔的话,玄宗皇帝顿时满意地点了点头,心道甚好,这些年随着自己的年纪一年比一年大,也不知道,当年的壮志似乎正在逐渐的消磨掉,心中固然还是喜欢一些诤臣的,但是对于这些有眼色会做事情的官员,却是越来越喜欢了起来。

操劳了几十年了,眼看着天下升平路不拾遗,堪称大治矣,若不是李曦这小子突然一份奏章戳中了他的软肋,他还真是准备就渐渐的放下朝政,想要好好地享乐几年了呢。

“你起来吧,你还年轻,犯些错也是常事,只是以后要戒之慎之才是。”

李曦闻言谢恩起身。

这时候,玄宗皇帝才道:“你有才具,这个朕是知道的,而且朕知道,你很愿意为朕分忧,为朝廷解难。所以这些日子以来,朕一直在考虑该委派你一个什么官职才好。”

说着说着,他起身走下殿陛,一边走一边背起双手,道:“恰好,前些天的时候,李林甫举荐你,说你诗文满长安,年纪轻轻得享大名,定不是凡俗之辈,而且还说,你在蜀州担任主簿时,颇有治名,是一员能吏,据说你还颇有经济理财的本事,朕询问了几位大臣的意见,他们也都并不反对,所以,朕准备派个差事给你,只是不知道,你敢接不敢接?”

李曦闻言心道果然来了,虽然玄宗皇帝是用的询问的口吻,但是显然他并没有打算让李曦接话,因此李曦就继续听下去——

“近些年来,关中人口日繁,粮米消耗弥大,但是关中地形如此,各地想要调派粮米过来,道路殊为不易,加之今年多雨,谷物之价益发高昂,因此长安之内,米粮几乎是一日一价,你既然是经济理财之人,于此事想必也该有所耳闻,唉,每每思及此事,朕常忧愁难寐。如今,朕准备委派你出来负责此事,你意如何?”

李曦对此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因此闻言只是略略沉吟了片刻,便在玄宗皇帝期待的目光中抬起头来,安静地与他对视着,问:“臣斗胆敢问陛下,长安缺粮已非一日,陛下想必也不是第一天考虑过此事,既然如此,为何不委派朝中其他的诸位大人,反而选择微臣呢?”

李曦这话可谓大胆之极,自古讲究君君臣臣之礼,君要臣死臣都不得不死,而且还有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之说,可以说,皇帝既然已经打算好要委派你做某件事了,就算是问问你的意见,你也别太当真了,但是李曦却居然当场反问回去,这可就顿时让玄宗皇帝皱起了眉头。

玄宗皇帝心中微有不快,不过想了想,他还是诚实地道:“没错,此事朕已经考虑好几年了,奈何此事不易为呀,朝中颇有治世之臣,不过朕却也拿不定主意到底该委派了谁去,因此既然李林甫举荐你,说你有经济才能,朕才准备用你一用,怎么,你不乐意?”

说到最后一句,他的语气突然加重,天子之威顿时布满殿内。

李曦不为所动,只是低了头,想了片刻,又抬起头来,问:“臣曾听说,长安外来之粮,主要是依靠江淮的漕粮,那么,臣敢再问陛下,前年、去年,和今年,江淮地区运抵长安的漕粮各有几何?”

听到李曦非但不回答自己的问题,居然再次提问,玄宗皇帝心中越发的不悦。要知道,历来可都是只有他责问别人的份儿,可是从来不曾有人敢于这么当面的质问自己。

不过认真地与李曦对视片刻,感知到李曦眼中的那份认真,他深吸了一口气,把胸口的怒气压住了,认真地想了想,然后便回答道:“前年,是四十八万石,去年,是六十一万石,今年,是五十七万石。”

李曦闻言微微颌首,道:“若臣负责解决长安的供给问题,想来定是要以漕运为主了,因此,臣敢再问陛下,许臣何职?允臣何权?又需要臣做到如何?”

李曦再次抛出一连三问。

玄宗皇帝微微愣神,脸上阴晴不定,过了片刻,他才道:“朕意,加裴耀卿为江淮转运使,不署事,以你为江淮转运副使,全面署理此事。至于做到如何……三年之内,朕要三百万石漕粮如何?”

李曦闻言,掰着手指头计算了起来。

玄宗皇帝闻言先是一愣,继而却是哭笑不得,伸手指着他,“你这是作甚?”

李曦当然没干什么,只是做出那么一个姿态而已。

根据脑子里残留的一些后世对于唐玄宗的形容和描述,再加上穿越以来积累起来对他的印象,李曦大约的把握到,唐玄宗李隆基这个人,有才华、有度量,也有见识,只不过呢,随着人生境遇的改变,在他执政的前期和后期,他重用人才的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

在他执政的前期,也基本上就是开元年间,他侧重于任用那些直言敢谏而且有才能的干吏,而且他喜欢风标高尚的君子,诸如姚崇、宋璟、张说,乃至于历史上即将要拜相的张九龄等人,都属于这一类人,以至于张九龄都罢相好几年了,朝廷每每任用贤才,玄宗都要先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可见他的人才观。

但是到了开元后期和天宝年间,逐渐年老的李隆基,在人才选任的侧重点上,却开始出现了变化,或许潜意识里也是担心江山不稳吧,他开始更加喜欢一些说话委婉但是心肠直率的人,诸如杨国忠安禄山等人,别管后世人如何评价,至少当时,在玄宗皇帝眼里,他们都是憨态可掬的人,可爱,又有一定的才华,所以玄宗皇帝可以很放心的任用他们。

正是因为心中有了这些准备了两三个月的预加绸缪,李曦仔细的分析了玄宗皇帝李隆基的性格和此时大致的用才侧重点,这才针对性的设计了自己的表现风格,于是才有了殿内的这一番问答,以及他当下的这副正在掰着手指头锱铢必较的模样。

当下他闻言抬起头来,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回禀陛下,臣算了算,陛下若是想要三年三百万石漕粮……臣还要求些东西才好”

话说,玄宗皇帝并没有夸大其词,这长安缺粮的问题,确实一直以来都是他心中极为揪心的大事情,长安可是国都啊,堂堂的大唐国都,却居然随时都可能缺粮,这要是万一打起仗来,岂不是人家都不用打,只消围困个十天半个月的,自己就只能投降了?

但是呢,这漕粮运输,确实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他左右思量,都没有什么好办法,之所以准了李林甫的举荐任用李曦,其实他也未尝就没有试试看李曦这个家伙是不是能有什么好办法的意思,但是他可没想到,李曦居然那么大的口气,竟是开口就把这件事给揽下来了

愣了愣,玄宗皇帝突然哈哈大笑

他伸手指着李曦,笑得前仰后合,“你这竖子,竟敢公然问朕讨官么?”

李曦一脸憨厚地点点头,结合着他进殿以来粗鲁的大口吃冷淘,还有刚才掰着手指头在那里计算得失的动作,在玄宗皇帝看来简直就是憨厚可爱之极

于是玄宗皇帝笑得打迭,这时候,一直都不发一言的高力士突然走前几步,扶住玄宗皇帝,不满地皱着眉头瞋视着李曦,怒道:“尔这竖子,太不晓事,朝廷官爵,岂是可以讨得?”

玄宗皇帝伸手扶着他的膀子,摆手道:“将军莫怒,无妨,无妨,朕倒真是喜欢他这副泼皮无赖的模样……唔,李曦,你说说看,你刚才是怎么计算的?莫非只给你一个转运副使,你觉得亏本了?那么,还要问朕再要什么,你才不亏本?”

李曦看见玄宗皇帝这番反应,一颗心终于放回了肚子里。

看来自己的推测没有错

于是当下他心里顿时便越发有底了,当下里见问,便朗然答道:“回禀陛下,臣刚才曾问,朝中颇有治世名臣,为何陛下不用,陛下言道想不到叫谁去,那就是说,大人们各有要务,走不开,陛下也不舍得大材小用,如此说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臣恰好得用,此所谓奇货可居是也,焉能不狮子大开口?”

玄宗皇帝闻言又是大笑,而听着李曦完全是一副街头小人的口吻,倒好像是真的在跟皇帝算账一本坐地起价,高力士却是愕然地看着他,实在是想不明白,这个自己所知道的大才子大名士,怎么见了皇上竟是这么一副做派。

这时候,李曦已经继续道:“陛下既然见问,臣便实话实说。若要三年三百万石漕粮,单只是一个江淮转运副使却是万万不够的,臣还要几个官职”

玄宗皇帝呵呵地笑着看他,摆手,“你说,你说”

李曦再次数起了手指头,“户部度支员外郎、吏部考功员外郎、刑部司门员外郎、知太府寺丞,一、二、三、四……哦,还有一个,臣请陛下赐一柄天子剑,此剑在手,如陛下亲临,杀伐决断,在臣一身”

玄宗皇帝闻言渐渐地收起笑容,熟思良久,他缓缓地点头,郑重地道:“朕,给你”

开元二十一年秋末,九月二十九日。

玄宗皇帝亲笔下诏,经门下省副署之后,正式晓谕天下,以京兆尹裴耀卿兼任江淮转运使,着拣拔国子学李曦为江淮转运副使,拜翰林侍读,督京畿粮道事,加户部度支员外郎、吏部考功员外郎、刑部司门员外郎,官居从六品上,赐天子剑。

旬月之内,天下皆知。

第四卷 转运天下指掌间 第一章走马上任

第一章走马上任

九月三十日,是李曦正式走马上任的日子。

一早起来,莲莲和妙妙服侍着他梳洗毕,将四品的绯袍穿好了,腰系玉带,配金鱼袋,头戴乌翅幞头,英俊之余,倍增几分说不出的威严之感。

李逸风手捧天子剑,就在门口等着。

因为在任命裴耀卿和李曦出任江淮转运正副使之前,漕运对于朝廷来说,并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漕运量也都不大,所以一直以来,朝廷并未设置专管漕运事务的官吏,仅是由户部命下的度支和水部两位来负责郎中兼理。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遇灾荒或对外发动战争,才临时兼官加“知水运”或“水运”等衔主管漕运事务。如贞观十九年,太宗皇帝征高丽时,命太常卿韦挺“知海运”,崔仁师为副并“知河南水运”,负责向前线输送物资。

再如咸亨三年,关中发生饥荒,高宗皇帝委任监察御史王师顺以“运职”,负责漕运晋、绛州之仓粟以赈济饥民。但这两次委任,不到一年就撤销了。

所以说,江淮转运使司是个崭新的衙门,一切官制佐吏等等,都是需要逐渐配备齐全的,而李曦觐见的时候,玄宗皇帝就已经明说,裴耀卿虽然出任江淮转运使,但他身上还担任着京兆尹的官职,相比之下,显然还是京兆尹的事务更加重要一些,所以真正负责江淮转运使司衙门日常事务的,自然就是李曦这个副使。

身为真正的主事人,这江淮转运使司的官员任命,李曦自然是有着极大的建议权,所以他也就毫不犹豫的开口要人要官。

江淮转运使司直接隶属于政事堂,主官江淮转运使为正五品上,副使为从六品上,下设赞事二人,协助副使,正七品下,丞一人,署理衙门日常事务,从七品上,主簿一人,正八品上,督漕使六人,从八品下。

这个官职配备,不算高,但是因为身为江淮转运副使的李曦身上还加着督京畿粮道事,所以很显然,这个衙门就是专事专管,总管一切漕运事务的最高衙门,因此,官不大,权却未必小。如果再算上李曦肩膀上还挂着一个翰林侍读的名头,意思是他随时可以请旨觐见玄宗皇帝禀报事务的,那么这份权力的含金量还要再上一个台阶。

既然要负责起这一摊子事务,李曦自然要求属下的官员使用起来必须得心应手才好,所以,在他的提议之下,李逸风这个不久之前请辞的从九品奉礼郎,就被破格提拔为江淮转运使司丞,官居从七品上。而如今还远在蜀州的大舅哥柳荣,则由白身直接跃升为正八品上的江淮转运使司主簿。

身为李曦身下除了两个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