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顺明-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说,胶州营横行天下,大明的官兵和流民大军都不是他们的对手,但除却几年前那一场小战斗之外,再也没有什么交手的纪录。
胶州营对内对外都是颇为的低调,可这满清兵马已经是凶名赫赫,无数大明的名臣大将都是死在和鞑虏的战斗之中,最近的松山十几万明军也是被鞑子大军打的溃散,这种互相的比较之下,还是觉得满清兵马更强悍些。
相对于纯粹文士的周扬来说,宁乾贵可就是光棍许多了,他是秀才,也算是胶州营的文臣班子成员,但归根结底,还是个江湖气很重的生意人,宁乾贵能保持一种相对冷静的态度来判断利害,并且据理力争。
胶州营文臣的两个首领,一名是周扬,一名是宁乾贵,他们两个人这样争论,场面顿时是有些冷,旁人一时间都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稍微安静之后,众人的目光都是集中在坐在左首的赵能身上,眼下李孟不在,分守登州参将赵能就是最高的军事首长,他带着的一万五千登州军就是目前山东最大的武装力量,他的意见当然是重要。
此时赵能的脸上倒是无悲无喜,颇为的镇定,他一贯是这幅模样,尽管目光集中在他身上,但赵能却不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场诸人不管是主母还是老太爷,甚至是那位带着铁面具公孙先生,都比自己更有发言权。
赵能一向是谨慎小心,眼下这种局面,如果贸然的发表意见,将来传到李孟耳中,可不是什么好事,尽管双方情同手足。
这也是文武方面的想法不同,周扬以及外面许多官吏文人,都感觉到是灭顶之灾,可对于赵能来讲,也就是个有麻烦的战斗,敌人可能比较强,需要慎重对待,这就是胶州营武将们的想法,他们可比文人有信心。
“眼下情况并没有坏到那般的地步,留驻在青州、莱州、登州三府的士兵到济南府来,那济南府就能有两万三千余兵马,加上济南本身留驻的,差不多能有两万七千,只要是能把鞑子阻住一段时间,那兖州府的兵马,归德府的兵马,大帅的兵马都会及时回援,到时候这可就是完全的优势,现在我们不能慌。”
说话的声音有些尖利,所有人都是安静着听,因为这是大帅的伯父,老太监刘福来在说话,而且老太监当年可是执掌一方的南京镇守太监,看事的大局观自然不同凡俗。
“鞑子大军南来,咱们要做的事情并不仅仅为了自保,还要给天下人看看,山东兵马的强大,大帅率军南征,却有鞑虏趁虚而来,这本身就已经是危局,如果不用这件事情扳回来一些的话,那这些年的谋划全是空,各位又将如何自处?”
老太监刘福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出现在外面了,他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不过在这个紧急的时候,他还是出现在众人的面前,并且一点也看不出糊涂的模样,神采奕奕,语音坚定无比。
老太监的话说完,本来还脸红脖子粗想要去争辩几句的周扬也是安静了下来,又是安静了下,听到屏风之中的颜若然淡然开口说道:
“我家夫君基业在此,不能轻离,各位大人无需担心妾身姐妹几个,大义当先,孰轻孰重,妾身还分得清。”
颜若然的这句话算是定了个基调,就连尴尬的周扬也是凛然,一直是沉默不语的赵能这时候站了起来,闷声地说道:
“济南府一地,两日内可汇聚起来的兵马能有五千余,加上登州军的本部,守住这济南府半壁绰绰有余。”
赵能算是给在场诸人一个承诺,尽管都知道是场面话,可很多人都是禁不住心中松了一口气,一直是沉默的孙传庭此时却开口了。
在这个场合中,孙传庭知道自己还算是个外人,方才那种立场路线之争的时候,不适合自己插嘴,但现在却是他的范围,铁面具下面的声音很闷,不过大堂上的众人都是全神贯注的听着,大家都知道大帅对这个公孙先生是何等的倚重。
“济南府和北直隶交接的地方都是低矮丘陵、平坦的坡地,适合鞑子的马队行动,我胶州营的步卒反倒是受局限,对方孤军一支,可以纵横来去,靠着劫掠补给,我胶州营兵马预设战场也是极为困难。”
屋子里面愈发的安静,人人都在凝神细听。
“老夫和那洋人欧曼聊过,说是在济南府的大部分地形,我胶州营的步卒方阵无法从容不开,无阵势不能战,在济南府一带战斗,胶州营在这上面就先是落了下风。而且以我步卒方阵行动必然比那马队要慢些,鞑子甚至可以不理会我山东兵马,绕到那无兵空虚之地,这又是个麻烦!”
边上的赵能连连的点头,目前他手下仅有不足两千的马队,机动性和鞑子实在是相差太多,若是鞑子不管不顾的绕过去,他还真没有什么能追上去的可能。
“而且依照北直隶那边报来的消息,鞑子此次是沿着运河南下,那应该是走德州到临清,济南城反倒是避开,可鞑子大军若是沿着运河破临清、入兖州,兖州府那几千兵怕是要吃紧,东昌、兖州两府,乃是山东膏腴腹心之地,若是任由鞑子劫掠毁坏,恐怕要伤到我山东的元气。”
周扬和宁乾贵都是拿出纸笔在那里记录,在屏风隔断的里面,不知道是顾横波还是柳如是,也是在记录。
“算这时间,很有可能鞑子的大队人马去往兖州府的时候,大帅的兵马刚刚从南直隶赶回,张江的兖州军和归德府的兵马则是在豫鲁边境那边向回赶,先不说在腹心之地十几万大军死斗,而且那兖州府乃是四省交界之地,周围皆是不稳,兖州府又有鲁王和孔府,大军交战,恐怕我山东兵马也未必占了自家地盘交战的便宜,搞不好要前一发动全身,不可收拾。”
听孙传庭说的如此凶险,赵能已经是坐不住了,站起来肃声问道:
“公孙先生的意思是,我军不应固守济南,而应该主动迎战?”
“赵将军说的没错,我军不仅不应固守济南,而应该主动出击,漕运运河自通州一路南来,在德州入山东而后沿西线向南,过东昌府进兖州府,这德州就是关隘,济南府多是丘陵斜坡,而德州向北一马平川,虽说是适合鞑虏的马队纵横,可同样是适用我胶州营步卒的阵型,鞑虏沿河而进,我方也沿河而守,鞑虏若是想要沿河行进之中后顾无忧,那就必须与赵将军所率兵马交战,到时候只要能争取到时间,等待大帅和后续的援军赶回,那就万事大吉了。”
孙传庭侃侃而谈,长篇大论,说完之后,满室鸦雀无声,全在考虑他说的话,大军行进,即便是马匹众多的满清大军也需要依托水路,即便是封冻的水路,漕运河道边上仓储先不必说,几万人马需要的水源这就是大问题,必须要依靠着河道走。
同样的道理,胶州营的军队只要也是在漕运运河边上,满清要是想继续南下的话,就必须要有一战,因为这运河不光是来路,还是后路,如果不打掉横在上面的阻碍,军心士气即便是不去交战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即便是鞑虏不沿着运河走,而依旧是攻击济南,那陆上进入济南府的通道只有一个德州,德州也在运河边上。
这就现出来孙传庭的选择英明,只要是掐住德州这个点,不管清军想要继续南下,还是要攻击济南,都肯定要过德州这个关卡,尽管鞑子马匹众多,机动力远胜步卒为主的胶州营,可只要是卡主这个点,那就不得不战。
除非鞑子想要去河南或者是在北直隶转悠,河南乱成一锅粥,北直隶已经被洗了多次,鞑子大军只要保持正常的判断和智力,就只能来山东,而且山东济南府已经被多尔衮洗掠了一次,元气大伤,价值也是很低,鞑子肯定会继续向南,而这山东最有价值的地方,则是最富庶的兖州府,还有兖州府身后的南直隶。
天下虽大,看似无处不可去,行动由心,如何能准确判断,可实际上都是有迹可循,即便是飞翔在天地之间的飞鸟自由自在,可还是需要栖息之地,大军行动更是如此,辎重运输,粮草给养,行动目的,都是可以推断出来。
孙传庭当年率领陕西边兵和高迎祥、李自成率领的流民大军缠斗,率军迎击、设伏选择战场,布置的都是颇为精要。
这种对于军势的判断,大军行动的预测,胶州营的军将的确是有欠缺,山东周围的大小战斗,几乎都是确定战场之后的遭遇战,即便是事先不能明确战场的,也会通过种种手段预设,抢占有利地形,然后利用自己严格训练的阵列和优势的武器进行迎击。
但像是孙传庭这一种完全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将领素质,对大部队在大环境下调动,对敌人在这种大环境下的判断,胶州营的将领即便是李孟在这方面都是有些欠缺。更不要说周扬、宁乾贵这一干文人了。
老太监刘福来毕竟是做过南京镇守太监的,见多识广,听见孙传庭这么说,自然明白这些话的重要性,喊来一名丫鬟,把自己搀扶起来,走到了那屏风的后面,低声的商议了几句,转身出来就朗声地说道:
“公孙先生对此事的分析精到,此时大帅正在南省,按照临走的吩咐,还是请公孙先生拿个章程出来吧!”
老太监那相当于李孟的家人,内宅女眷不适合出头,现在拿主意的就是他,这话说的真是推心置腹,不过临说前去那屏风后面一次,当然是要颜若然和木云瑶她们拿个主意,毕竟这些女眷和李孟的关系又是近了一层,这几位女主人的见识反倒是要另说了。
“就按照伯父大人所讲,请公孙先生拿个章程出来吧!”
颜若然清亮的声音在屏风后面响起,算是给刘福来的话语做了副署,站起来的赵能听见这个声音,连忙冲着孙传庭抱拳躬身为礼。
虽说这礼节很简单,却是一个表示,表示此时孙传庭已经可以发布命令,在铁面具后的孙传庭没什么激动的,不过却有些感慨,李孟临走时候的布置还真是严密,不会有什么借机篡权,也不会有什么指挥上失去效率拖延的情形。
既然已经确定,孙传庭也没有什么矫情推迟的,这局面也由不得他矫情或者迟疑了,当下冲着周围微笑了下,开口说道:
“既然如此,老夫逾越了,夫人,请问下,济南府能动用的武装盐丁和护庄队能有多少人?”
不多时,屏风后面就有人开口回答说道:
“济南府多是胶州营军中子弟亲属,不比他处,但武装盐丁和护庄队都在济南城内外,两日内能聚集在此处的能有七千人左右。”
这声音却是木云瑶的,孙传庭点点头,稍微一沉吟,转身对赵能说道:
“这七千人虽然略少,但守御济南已经足够,赵将军,你手下兵马一万五千,加上实验营两千,留守济南城的老营两千,共一万九千余兵马,一日后出发,去往德州北、景州东,运河边立营而守,请赵将军有个准备,此去景州东三日路程,鞑虏大军至那处尚需五日,以三日后算起,守得七日便是大功!!”
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十七,胶州营一万九千兵自济南出发,向北急进,济南大营使者四出,调集山东各处兵马支援。
第382章 求战,使命感,战始
赵能率领部队从济南城出发的时候,山东全省加上两淮,本来还是热火朝天的舆论,突然间变得安静了起来,之前那一片颂圣之声,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
文人们不比百姓,对国家大事知道的多点,自然是知道那鞑子大军这些年的赫赫战绩,大明兵马从来没有讨到过一点的便宜,一旦接战,就算是守着金城汤池,用着西洋大炮,往往也是一鼓而下,在口耳相传里,那些鞑子都变成了纵马奔驰,弯弓射雕的神奇存在。胶州营尽管也是强大,屡战屡胜,可那胜利都是在官兵和贼兵的身上取得的。
以官兵这么低标准的部队作为参照物,胶州营的部队战力如何也是值得商榷了,而且这胶州营的兵马都是脑筋不太好,济南城这些年修建的好像是刺猬一样,守在里面还有几分安全,这些傻冒居然跑出去野战,谁听说过哪支大明军队跟鞑子野战讨过一点便宜的?大好的小伙子,这么一去,肯定是回不来了。
这局面实在是凶险,镇东将军李孟几乎是把山东七成的兵马都是带到了南直隶去,原本看着是一招妙棋,现在看来,这鞑子大军才是真正的妙,赶来的这个时机恰到好处,正好是赶到山东最虚弱的时候。
你说守还罢了,偏偏还傻乎乎的出去作战,这可就是自己找死怪不得别人了,这不是拿着肉送上去给鞑子啃吗?
鞑子大军来了来了还要走,然后元气大伤的山东肯定要有人进来替代,想想自己写了这么多歌功颂德的文章,会不会惹来麻烦,想到这里,几乎是所有人都是噤声,开始闭门读书,不问世事。
末世自然有末世之像,慷慨激昂者固然有,但更多的则是这种道德败坏、见利忘义之辈,他们都是墙头草,在山东声威煊赫之时,自然是要围着吹捧盘旋,希望能在这上面捞点好处,一看危急,又是躲避不迭,唯恐遭遇麻烦。
赵能率领大军从济南出发,一路的急行军,在十一月二十那天的中午赶到了德州城,这三天的时间之内,消息已经顺着胶州营的驿路,官府的官道,还有种种消息流通的渠道,传到了山东各个大城镇。
一片安静,一片噤若寒蝉,兖州府内更是有些人蠢蠢欲动,让人感觉到荒唐的是,孔府和鲁王府两处居然大排筵宴庆祝,他们也是大明的子民,鞑虏南下,他们同样是会受到损害,当此大难,居然还这样的幸灾乐祸,总觉得这巨大的灾难跟自己无关似的。
这个时代,这些大贵族家庭往往如此,张献忠围攻武昌,当地官僚请楚王拿点钱出来佐军,王爷居然指着洪武爷赐下的交椅说只有这个东西可以拿来佐军,真是又可笑又可悲。
到达德州之后,赵能停驻了两天,这时候他率领的兵马已经是增加到两万一千多人,沿途各处的零散人马都是过来汇集,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种眼看着必败的仗,大家还能令行禁止,这恐怕是山东不同于这个时代其他集团的重要地方了,当然大部分人都看不出来。
兵贵神速,但是在德州的准备和布置必须要花费时间,因为在山东境内行军,大批的粮草辎重,后勤物资,都可以通过在运输要道上设立的中转仓库获得补充,可出了山东之后,一切就要依靠山东后方的运输了。
德州一带有屯田田庄的设立,这在当初就是有考虑的,为了在大军行动的时候,抽调人力作为民夫丁壮,负责大军的运输和各种杂项的工作。各部队到了德州附近,坚固设防的营房都准备好了,库房里面的粮食,兵器,火药,铅丸也都准备停当,战马驮畜也都安置停当,所谓的有备无患,今日总算得到了佐证。
武城、武定州、临邑、平原、德州几地的武装盐丁也都是集中到了德州,在鲁北的这些屯田田庄,也是知道鞑虏大军来袭的消息,而且他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在必经之路上,难免人心惶惶。
如果没有相应的武力压服镇守,保不准会出什么乱子,为稳妥起见,还是要有二线部队和治安部队来这里镇守各处县城,田庄寨子,既保证稳定,也震慑了地方豪强。
德州是水陆两方面进入山东的枢纽之地,各种信息都是在这边向赵能汇总,山东军重建了对于河北的侦查网络,大量的侦骑出动搜索,流水一样的消息传递而来。天津被打破之后,鞑虏大军的行进速度稍微缓慢了些,但去势依旧是不可阻挡,天津破城之后,在运河沿线的静海很快就被打破。
等到给养之类的后勤物资补充完毕,又是传来了消息,青县县令弃城而逃,满城军民大溃,敌未至,城已空。
景州东、德州北,这已经是在北直隶的境内了,山东的兵马军将跟此处压根没有什么统辖的关系。
而且鞑虏南下,整个北直隶除了京师派出信使在各处调兵勤王之外,一切其他的指令都没有下达,哪怕是就地抵抗,或者说军民与城共存之类的命令也没有下达。
大家都是乱成一团,各行其是,府、州、县之间原来的上下指派反馈都是中断,每个人都是无头苍蝇一般的乱行动。
景州也是如此,知州一干人等早就是绝望了,听说那青县县令弃城而逃,倒是给他们这些不知道如何是好的官吏一个方向,大家都是想,索性一跑了之,而且不用担负什么责任。
沿河各处,大大小小的仓库众多,多少都是积储着部分物资,这年景不好,很多人都是盯着这些东西,局面一乱,就有些无赖子开始作乱抢掠,而且这局面迅速的就变得不能控制。
在景州驻扎的官兵也是跟着参与进来,除却那些运河边上的仓库,就连城内的平民百姓和大户人家也开始被抢掠。
这边距离山东近,民间从上到下,都是和山东的关系比较近,这么一乱,根本没有人想到去找朝廷,反倒是有去德州求救的。
赵能率领大军前来,正好是赶上这个乱局,本来赵能就需要景州的地方官提供民夫和向导,还有一些辅助物资的提供,正要派人去联系,谁想到却遇到这样的局面,分守登州参将赵能虽然是忠厚人,但对这样的事情处理也是遵循胶州营常见的手段。
派去和景州知州联系的一名千总,率领着一个营的士兵来到了景州城,虽说鞑子大军还要好久才能前来,但城内却已经是像是城破,只不过在那里洗掠作乱的却是本城的无赖子,烟尘处处,一幅乱象。
胶州营的士兵从东门进城,就以东门为起点,一户户人家的洗刷过去,凡是遇到作乱抢掠的,不管罪行轻重一概是砍了脑袋。
有那嗓门好的士兵在前面喊“官兵入城,此时宵禁,无关人等各回各家”,后面则是干脆利索的杀人。
这样的治安崩溃局面,唯有动手杀人才是最好的方法,胶州营这一营兵马可以说没太大的声势,东边安静了,其他几处却还是乱哄哄的消停不下来,不过在两个时辰之后,不大的景州城一片死寂。
这是冬天,也不怕尸体腐烂,自有景州城的地方人士来收拾这些尸体,胶州营的士兵却是懒得管,所以景州城的街道上全是尸体,而且全都是被砍掉了脑袋的尸体,所有作乱的人和一些没有来得及回家的人都是被砍掉了脑袋。
景州知州衙门上下,看到这个之后,莫名其妙的心思居然安定了下来,至于这山东兵马为何在没有旨意,没有公文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景州,这不合常理体制的事情压根没有人去提起,对这名千总提出的要求是满口应承。
去打鞑子,不管这行为本身是否明智,可总是充满了一些神圣的味道,精忠报国总是没错的。尽自己所能去配合这种事情,在明面上,每个人都是义不容辞。
杀人稳定治安,对胶州营来说是小事一桩,景州上下感谢还来不及,自然也不会多说,不过事后却有些意想不到的余音。
在多少年后,始终是有传言,说是胶州营军将入景州勒索军需,景州士民威武不能屈,以大义相抗,结果胶州营军将恼羞成怒,率兵屠城,造成了极大的惨案,而且还在城外发现了埋葬大批尸骨的深坑,实在是说不清楚。
崇祯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赵能正在景州东,紧邻运河的安陵镇修筑工事的时候,却接到了哨探的消息,鞑虏大军已经是过了沧州,快要到半壁店了。
半壁店已经是沧州南的镇子,距离安陵镇这边最多也就是两天的路程,这个消息让赵能大惊。
也就是说,不紧不慢行进了几天之后,满清的大军突然的加速前进,莫非他们已经是知道胶州营在南边布防等候。
按说河间府之中,最富的地方就是沧州,那里乃是长芦盐政所在,数百年盐入,很有些富可敌国的豪富之家,不抢一把实在是有些不对劲。而那里民团和官兵都还有一定的实力,当地武风很盛,平日里械斗很多,宗族很有些武力,富豪们的精锐家丁战力据说不比总兵内丁差,城壁坞堡都很坚实,粮草补给什么的也是充足,满清兵马要是攻打,仓促间是拿不下来的,总归是会给胶州营的队伍争取些时间。
谁想到打下了静海之后,鞑子兵马竟然没有理会富庶的沧州,反倒是纵兵急进,实在是让人措手不及。
但赵能率领的登州军,撒出去的骑兵哨探并没有和鞑子的兵马遭遇,各处埋藏的暗桩之类的也是同样如此,按说鞑子不应该知道正面胶州军的存在,那为什么如此的急进?
若是鞑虏大军按照这样的速度行进,赵能率领的兵马已经没有时间在安陵镇构筑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以逸待劳,让鞑子在工事面前碰个头破血流。
实际上鞑虏兵马这般行动却不是针对谁,而是很正常的,之所以打蓟州,那是为了做出进攻京师的态势,吸引北直隶各处兵马汇集到京师一带,好给鞑虏大军更大更自由的空间行动。
打天津三卫,是因为天津三卫值得劫掠的目标是火器制造匠人,这些人如果大军不管不顾的先过去,他们就自己跑了,回来可抓不到。
而其余的地方,如果现在在上面浪费太多的精力,带着大批的金银和人口南下行动,肯定会迟滞部队的行动速度,影响军队的灵活。
像是沧州这种地方,等大军回师的时候再洗掠也不迟,而且入关已经接近半月,消息在大明渐渐的传开,山东等地应该是作好了准备,而且汇集到京师的大明官军也应该有些行动了。
这段日子一直是保持慢慢的行动,突然加速行进,这个变化却可以让大明各路的兵马,已经是按照从前那行进速度来判断到达时间的地方,发生误判,这样大军到来的时候,就可以给对方措手不及的打击。
出其不意、措手不及,这两种的情绪,的确是让胶州营的赵能感觉到了。
在山东,甚至是在军中,对胶州营的军将们,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各人处的位置不同,对人的评价也大大的不同,但是其中,对赵能的评价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忠心和勤勉。
赵能年纪本来就比李孟还要大,在参加盐竿子之前不过是老实巴交的种田煮盐军户,他不是将门子,没有受过熏陶,也没有什么传统,没有什么军事素质和指挥技能,甚至连训练部队也没有任何的概念,但他很勤勉,李孟交给他的,他领会了之后,就是一丝不苟的执行下去。
判断大势,判断敌情,临敌的决断,赵能都是有欠缺的,可他练兵练的勤勉,手下的兵马的战斗力,却是足够的强;他用兵也非常谨慎,他扎的营盘,也是足够的坚固,甚至经常被人批评为浪费,这些素质,可以弥补很多。
而且赵能参加的战斗,基本上不会让他担负一个方面,都是在李孟的直接指挥之下,他忠实的去执行就可以,这次让他留守也是如此,上面有几位能够判断指挥的大人物,赵能只要忠谨用事,听命就是。
可眼下这个情况却是始料未及的,按说应该是孙传庭亲自前来,可济南府和东昌府的防务也需要这位有军事才能的“公孙先生”调度指挥,不能前往,赵能必须自己来下这个判断,自己来指挥自己。
“听说鞑子这次来,是带着大将军炮的,那炮恐怕不会次于咱们的十二磅炮,咱们就算是在这个镇子守备,恐怕还是让对方轰开了!”
“怕她娘的,咱们出去打就是,胶州营的方阵怕过谁!!”
“是不是再派人回济南城问问?”
“问个鬼,恐怕等到咱们的信使到了济南城,鞑子的大军就该打过来了!!”
在安陵镇外的军营帅帐,赵能和各营千总都在其中,众人争论成一团,说到那火炮,众人都是发愁,因为战斗大都是在南直隶和河南,兵器制造局的火炮大多是供给老营和南边几处的需要。
现在兵器制造局的火炮产量不足,各部队的配备都严重不足,到这次的南征,更是把大部分的炮都是带走。而且这次带出山东的火炮,大多是精良的好炮。这次登州军出击德州,重装备上根本没有得到什么补充,都是原有的那些装备。
为了济南的安全,还留部分给济南城做城防武器,目前登州军自己的火炮才不过十门,六门三磅加农炮,四门六磅加农炮。虽然用于野战,轻捷便利,远远胜于沉重的十二磅长炮,但是这一次的对手,可是野战天下无双的鞑子精骑啊,他们奔行若雷,出去野战实在太过凶险,可是据营而战的话,对手的巨炮可是难以匹敌。
对关外的鞑子兵马,从李孟到下面的士官,都有一种这样的认识,鞑子兵马勇悍精锐,不过装备却逊色于胶州营很多,火铳、火炮这都是胶州营的优势,《济南军议册子》上曾经单独的提到,我们胶州营的优势就是火器,要在战斗中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最大。
从济南城离开的时候,他们也是这么想的,所以留给济南城的火炮还是赵能主动的表示。
谁想到随着一路行军北上,遇见的溃兵难民,还有打探消息的探子,满清大军的情报却愈发的明晰起来。
大批的马队,有女真鞑子,有蒙古鞑子,这都是以往同样的,有大将军炮,有火铳兵这可是以往从来没有听过的,若是这支大军按照以往的行进速度,赵能这边或许还有可能从济南抽调火器。
可对方突然加速,已经是彻底的打消了这样的可能,赵能知道自己在判断方面不足,而有过亲兵营经历的各营军官们,或许能有更深更准确的判断,不如让全部叫来商议,或许能得到个结果。
不过,李孟和身边的军官本身就对这方面有欠缺,在亲兵营带过的营千总们,又能强到那里去。
军帐中争执辩论不休,但却得不出什么有用的结论,赵能心中烦躁异常,一个时辰之后就是终止了这个讨论,让这些军官回营等待命令,赵能把军帐中所有的人都是赶了出去,在军帐中自己发愁。
眼前这般的局面,不知道如何是好,赵能无奈之余,只得是这么想,自己身受大帅的大恩,此时的局面,大不了把这条命赔进去……
“赵大人,欧先生求见!”
帐外的亲兵扬声通传道,赵能一愣,随即才反应过来,这“欧先生”正是洋人加里斯·欧曼,临走的时候他和实验营留在济南实验各种战法,地位相当于实验营副千总,可实验营是王海直属,隐约间这洋人就是实验营的统领。
这次拼凑兵马出兵,实验营都是老兵,最是精锐,这次自然要一起派出来,方才的争论是登州军内部的事情,欧曼是老营系统,又是洋人,自然没有相请。
谁想到这洋人居然主动上门,赵能心中烦躁,根本无心相见,而且他久在登莱之地镇守,和洋人打交道很少,本能的有一种反感。不过想了想,欧曼毕竟是和那公孙先生差不多的地位,还是不要贸然拒绝,当下勉强说了句“请”。
欧曼身上穿着营千总制式的甲胄,大步的走了进来,胶州营对军容看得极重,这个来自德意志地区的老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