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情陷大明:秋香点伯虎-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情越发诡异了,临近南昌的那些州府官员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有的人选择了继续观望。也有谨慎之人,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这件事情报知朝廷。即便是南昌真的没发生大事,自己讲这种异常状况报知朝廷也不算过失。将来,自有他们的上官去向朝廷解释,谁让这些人如今都无法联络上了呢。
谨慎行事的那些官员派往朝廷的信使出发不久,南昌那边就又传来大消息了。宁王竖旗起兵,誓师靖难。
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但所有人却更加吃惊了。于是,江西很多州府的官员,又立刻派出信使,向朝廷即沿路地方传送宁王起兵的消息。
信使所至,江西境内及靠近江西的一些地方府县,也纷纷戒严了。即使离着江西比较远的府县,也开始整训兵马,准备各种战备物资,以免将来仓促应战。
那么,为什么地方的府县,没有人主动带兵攻打宁王的叛军呢?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方面原因,地方府县的驻军都不多,自保尚且岌岌可危,哪里还敢去主动招惹宁王。
第二方面的原因,便与明朝的体制有关系了。明朝虽然是在元朝之后建立的朝代,但朝廷的体制,却大多承袭宋朝。宋朝重文轻武,甚至对武将大加提防,明朝也是如此。未得朝廷授权,地方的官兵只有保境安民之责,不得随意调动,更不得越境用兵。这也是最主要的一方面原因。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朱宸濠在控制了整个南昌地境,正式誓师起兵之后,很从容的开始攻略起了江西全境。
他攻略江西全境的方法,与控制南昌府一模一样。派出被他控制的江西行省的官员,在大军的陪同下,前往地方州府,先是对那些地方官进行劝降,若劝降不成,便出动大军攻城。
这个时代,上官对下官都多少有些恩情,别的不说,提拔之恩就胜于一切。下官面对上官时,也自然很有压力。正因如此,朱宸濠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非常好使。
江西所属的各州府,很多都选择了投降,直接放叛军入城。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州府的官员很有骨气,选择抵抗。
但是,他们的实力远远不挤。朱宸濠收降笼络那些软骨头官员,不光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扩大了地盘,同时也壮大了兵马。那些选择抵抗的州府,在没有援兵的帮助下,根本挡不住叛军的进攻。
甚至,有的官员在选择抵抗之后,还被他的部下中的投机份子给杀了,以此向朱宸濠邀功。
仅仅六天时间,朱宸濠或收降或强攻,就控制了江西全境。基本上,叛军的行军速度就等于进军速度。叛军的伤亡也很少,才损失了几百人。这么点损失,对手中力量不断壮大的朱宸濠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控制住江西之后,朱宸濠停下了继续进军的脚步。他要对手中已然壮大的力量进行消化吸收。
而这时,那些地方州府派出的信使,才刚刚抵达金陵城。
蒋谦是最先得到消息的金陵城官员。得知朱宸濠已然控制住南昌,正式起兵的消息,蒋谦兴奋不已。他立刻召集一干心腹,秘密向他们传达这一消息。
那些人得知消息后,也都兴奋了。立刻有人提出,不如咱们也呼应宁王爷,在金陵起事算了。
但这人的话刚一说出来,其余人就都嗤笑了。
蒋谦也笑着说,这个想法是好的,但不现实。金陵不比南昌,咱们也不是宁王爷他老人家。一来,咱们能控制的兵马太少了。二来,即便咱们像宁王爷一样,胁迫金陵城中的官员依附咱们,也难以达成目的。
金陵毕竟是大明的留都,城里城外驻军太多,驻军中的军官的成分也极为复杂,即便是咱们控制住了他们的上官,也定有很多人不会因此就听命于我们的。若贸然行事,不但不能成功,反而会打草惊蛇,咱们性命不保不说,将来也无法与王爷里应外合了。
又有人提出,不如扣下送信的那些信使,让朝廷无法知道宁王爷起兵的消息。这样,朝廷做不出反应,王爷进军的阻力就减小了。
蒋谦对这个主意同样摇头。报信的信使不止一人,而是数以十计。这些人进了金陵后,有的人也不是直接来内守备厅报信,而是先去往了南京兵部,或者是东西二厂和锦衣卫驻南京的千户所。甚至于,有的莽撞的信使,一进城就大喊宁王爷起兵造反,城中百姓都已然知道这个消息了,更别说城中的官员了,扣下他们根本不起作用。
那难道我们就什么也不做,静等着王爷攻至金陵?又有人发出了疑问。
蒋谦想了想,便说道,咱们也不能一点事都不做,这样,你们散布到城中,制造谣言,或是夸大王爷的进军速度;或是多说王爷的好话,贬低小皇帝的名声;或是传播王爷大军所至,当地官绅士民如何爱戴王爷,主动开城迎接王爷之类的。
那些人得了蒋谦的吩咐,便立即行动了。
☆、第397章 会试变故
秋香今天没有去萃芳阁。因为,唐伯虎和祝枝山、徐经三人,今天吃过中午饭之后就要启程离开金陵,前往北京参加会试。
会试的日子在九月底,如今已然是八月十八了。距离会试还有一个月稍多点的时间。
路途山,要花费近半个月时间。满打满算,唐伯虎、祝枝山、徐经三人到达北京后,备考的时间也就剩下半个月了。
如果不是因为八月十五中秋节,唐伯虎他们应该早就启程了。中秋节毕竟是大节,唐伯虎、祝枝山、徐经三人虽然没有回苏州过节的打算,但他们在金陵都有很多密友,与友人共同过节,总比在路途中风餐露宿要好。所以,直到中秋节过后,他们才打算启程前往北京。
离萃芳阁开业的日子又过去了三个月了,这三个月里,秋香和唐伯虎的关系明显改善。萃芳阁的生意也红红火火的。对于秋香来说,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今日,唐伯虎又要离开了,秋香心中难免不舍。但参加会试是大事,即便她再不舍,也不能耽误唐伯虎的前程啊。
秋香亲自到了唐伯虎和祝枝山住的房间,亲手给唐伯虎收拾行李。
“你们到了北京,天气也就凉了,厚衣服多带点……对了,把棉衣也带上,还不知道你们在北京会待多久,万一入了冬……”
秋香一边替唐伯虎收拾着行装,一边絮絮叨叨。
祝枝山一笑,打断她的话说道:“弟妹啊,你就别操心了。我们的行李已然沉重不堪了,你再给伯虎塞上几件棉衣,又是一个大包袱。”
“姓祝的,你能不能好好说话?谁是你弟妹了?呸!”秋香羞红着脸,对着祝枝山啐了一口。
“呵呵,你早晚是我的弟妹嘛,早改口早习惯。”祝枝山嬉皮笑脸的说道。
“哼!”秋香也不再继续辩解,依旧往唐伯虎的包袱里塞棉衣。唐伯虎站在一边,乐呵呵的傻笑着,看着秋香忙活。
“诶,弟妹,我都说了,不用带棉衣。”祝枝山继续阻止秋香,“你没出过远门不知道旅途的劳累,还是少带点东西好。即使我们在北京待到入冬天寒,我们也可以现买棉衣啊。只要带足银票就行。”
“那好吧,就听你的。”秋香觉得祝枝山说得在理,便也不再坚持了。随后,她就从衣袖中掏出一张银票,递给唐伯虎,又道:“那你多带点钱。”
唐伯虎却不接银票,说道:“已经带的够多了。你不是刚给了我三百两一张的银票嘛,这些钱别说只是去参加会试了,就是在京城买处小宅子长住都够了。”
秋香把银票强塞到唐伯虎手中,说道:“给你你就拿着,咱们现在又不差钱,不在乎这百把十两的。出门在外,用钱的地方多,别亏了自己。即便你们花销足够,剩下的钱,也可以多请一些学问比较好的书生吃顿饭啊什么的。人家将来考中了,与你们同朝为官,提前打好关系。”
“啊呀,有人替你操心就是好啊,不像我,如今却是孤家寡人一个。”祝枝山在一边打趣秋香和唐伯虎了。
秋香横了祝枝山一眼,没好气道:“姓祝的你什么意思?我给伯虎的钱,又不是光他自己用,那是给你们两人……不,再加上徐经,给你们三人用的。”
“哦,原来秋香姑娘也记挂着祝某呢,感激不尽,感激不尽!”祝枝山连忙朝秋香拱手。
就在这时,兰芷若忽然进来了。
秋香一看到兰芷若,立刻朝祝枝山努了努嘴,轻笑道:“真正记挂你的人来了!”
秋香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只因为,这段时间以来,祝枝山总是像兰芷若献殷勤。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祝枝山对兰芷若有意思。而兰芷若呢,面对祝枝山的感情攻势,却没有多少回应,但也没明着拒绝祝枝山。两个人就这么吊着。
“兰姑娘,难道你是来给祝某收拾行装的?”祝枝山一看到兰芷若现身,一张脸立刻笑得稀烂。
兰芷若一脸严肃的说道:“不,我是来告诉你们一件大事的。”
一间兰芷若的神色如此严肃,秋香和唐伯虎、祝枝山都微微一诧。
“兰姐姐,你不是说去萃芳阁看看她们的排练么,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发生何事了?”秋香担心萃芳阁出事,连忙问兰芷若。
兰芷若说道:“萃芳阁没有事情发生,但我听一位来萃芳阁的客人说,城中百姓都在传播,宁王爷在江西起兵造反了!”
“什么?这怎么可能!”唐伯虎、秋香、祝枝山三人一听这个消息,全都大吃一惊。
兰芷若道:“我开始也不相信,便出了萃芳阁,上街打听了一下。街上的人说,金陵城已经接连来了好几个官府的信使,有的信使一进城就大喊宁王起兵造反的消息。看来,这件事情是真的了。所以我便立刻回来了。”
“这也太不可思议了!”秋香愣愣的说道。
唐伯虎和祝枝山交换了一下眼色,唐伯虎叹气道:“唉,果然被谷公公料中了,宁王爷居然真的对朝廷有二心。”
唐伯虎曾答应谷大用,替谷大用监视宁王爷之事,无论是兰芷若,还是秋香和祝枝山,都早已得知。如今听唐伯虎发出这声感慨,三人也都唏嘘不已。
就在这时,房门外传来一声高呼:“太师到——”
房中四人一听,立刻走了出去。
华太师在书童雨墨的陪同下,已然进入了这个小院。唐伯虎、祝枝山、秋香、兰芷若四人急忙上前见礼。
华太师此时的脸色异常严肃,他摆了摆手手说道:“不必多礼,老夫有话对你们说。”
说着话,他就直接进了房间。
华太师的这一举动很反常,以往,他自矜身份,是不会如此不管不顾的。
秋香等人互视一眼,心中都在猜测,估计华太师要对他们说的事情,就是宁王起兵造反之事。四人连忙跟着华太师进入了房间。
对于房间中的凌乱,华太师入目不见,他直接在一张圆桌旁坐下,说道:“宁王朱宸濠起兵叛乱了。”
这话既然是从华太师口中说出的,那必然是板上钉钉,确凿无疑了。
“怎么,难道你们已经听说此事了?”华太师见秋香他们似乎不怎么惊讶,便问道。
兰芷若道:“太师,我刚刚在萃芳阁已然听说了此事。我们刚才还在质疑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呢!”
“事情是真的!”华太师继续说道,“江西诸府县都派出了信使,向朝廷和沿路地方通报此事。金陵城中,已然来了二三十个信使了。后续还会有人抵达。”
“那……咱们金陵这边会如何应对此事?”秋香大着胆子问华太师。
“老夫已然跟蒋公公等众多官员碰过面了,我们决定,也往朝廷发去急报,同时派人南下,确认宁王叛军的进军速度。另一方面,金陵也整军备战。等待朝廷的安排。”
“太师,那今年的会试,会不会起变故啊?”祝枝山连忙问道。
华太师道:“老夫来通知你们宁王起兵的消息,就是为了会试之事。如今,宁王起兵,南方路途必然阻断,启程稍晚些的应考举子,必然无法抵达北京了。再加上朝廷要评定叛乱,也无心组织会试了。老夫推断,今年的会试必然会推迟。说不定,明年再举行也是有可能的。”
“那学生等人还去不去京城了?”唐伯虎一听,急忙问道。
华太师道:“你们先不着急启程,暂时先留下来等候消息。免得到了北京后,如果会试推迟,你们便去留两难了。朝廷如果做出对会试的安排,最多十日,消息必然会传至金陵。即使今年的会试如期举行,你们再启程北上也还来得及。”
听华太师如此说,唐伯虎和祝枝山只好打消了今日启程的安排。
☆、第398章 朝廷的应对(上)
时间又过了四天,第一个前往北京传报宁王爷举兵叛乱消息的信使,终于到了北京。朝廷也终于得知了这个消息。
其实,就在这名信使抵达北京之前的两个时辰以前,朝廷就已经接到消息,说是南昌地境出现了诡异的情况。这是南昌周边府县的一位官员,在朱宸濠还未正式誓师起兵之前,出于谨慎心理派出的信使。
内阁首辅大学士李东阳得知就这一情况后,稍加琢磨就判断出,宁王可能会有不臣之心了。于是,他又立刻把这一消息告知了皇帝朱宸濠。
但朱宸濠却有些不以为然,说宁王对朝廷忠心耿耿,绝不会叛乱的。南昌之所以出现突然戒严的情况,兴许是南昌的地方官府在缉拿某个大盗呢。
李东阳苦口婆心的劝说朱厚照,让他不要掉以轻心,谷大用、张永等人也附和李东阳的意见。可朱厚照还是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李东阳无奈,只好先回内阁,继续等候消息。他推断,若果真是宁王叛乱的话,应该用不了多久就能确认了。
果然如李东阳所料,仅仅过了两个时辰,就有江西某州府的信使抵达,送来了宁王叛乱的消息。
李东阳赶紧再次觐见朱厚照。这下,让朱厚照大吃一惊,连连说怎么可能,怎么可能。
“陛下,这封奏章乃是八百里加急送至的,若宁王没有叛乱,地方官员岂敢胡乱上奏?”李东阳大声警示朱厚照。
“或许,是地方百姓以讹传讹,地方官员惊慌之下,没有确认消息就上奏了呢?”朱厚照还是不相信宁王已经叛乱。
“皇上……”
李东阳刚刚再次开口,可就在这时,大殿外一个小太监走了进来,急促的说道:“启禀皇上,内阁大学士焦方接到江西急报,要见皇上。”
焦方是两个月以前补缺的内阁大学士。之前与李东阳搭档的刘健和谢迁,都已告老还乡,朱厚照便把焦方增补进了内阁。
李东阳一听那小太监的话,不等朱厚照说话,就说道:“皇上,定然又是江西地方官上奏宁王叛乱之事的奏章。”
“快宣焦方进殿!”朱厚照急忙说道。
转眼之间,焦方就顶着一额头的汗珠进了殿。“皇上,宁王举兵叛乱了!”
事情太紧急,焦方居然连给朱厚照行礼都忘了。
这会儿,朱厚照也顾不上计较这些了。如果说,第一封奏报还让朱厚照存在侥幸心理的话,那这第二封奏报的到来,无疑将朱厚照心中那一丝侥幸击得粉碎了。
“皇上,老臣提议,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应对之策。”李东阳立刻说道。
“臣附议!”焦方也当即表态。
“准奏!”朱厚照这时也只能从善如流了。
……
大半个时辰过后,文武官员全都进了宫。而在这段时间里,又有几封奏报抵达,这些奏报全都说了一件事,宁王起兵叛乱。但奏报的内容也略有不同,那就是宁王已经占领的地盘。前几封奏报还说宁王已然控制了南昌全境,到了后面来的那几封奏报,便说叛军已占领临近南昌的某县城、某府城。
叛军自然不可能会在短短的大半个时辰内就多占领这么多地方。而是因为,地方官员的反应速度有快有慢,传送消息的信使赶路的速度也有快有慢,这才导致朝廷仅仅是在大半个时辰之内接到的奏报,对于叛军已占领的地方出现了差异。
朝廷官员得知宁王举兵叛乱的消息,全都大吃一惊,他们立刻接头接耳的小声议论起来。
“众卿安静!”朱厚照一声怒吼,那些官员都不敢议论了。朱厚照又道:“朕召你们进宫,可不是听你们乱哄哄的议论的,而是要让你们商量出一个应对之策!”
朱厚照的话刚说完,就有一个大臣出班奏道:“皇上,臣认为应立即调集大军平乱。”
朱厚照说道:“调军平乱是一定的,但具体该怎么调动呢?”
“这……”那个大臣不说话了。倒不是他头脑愚钝,而是仓促之下,他想不出主意。
又有一个大臣出班,说道:“皇上,臣认为应先谕令江西周边府县,整合兵力自保,防止叛军扩大势力。”
这人的话刚说完,不等朱厚照有所表示,李东阳就说道:“这个主意倒无不可,但是,恐怕已经来不及了。从宁王叛乱到今天,已经过去十天了。十天的时间,足够叛军控制江西了。等朝廷的诏令再到达地方,最短也要十天时间,难保叛军不会在这十天时间里将势力扩展到江西之外。”
“李大人,叛军的发展势头不会这么快吧?”先前提议的那名大臣质疑道。
李东阳又道:“宁王举兵叛乱,自然知晓兵贵神速之理。即便他会拿出时间整合江西内的兵力,也不会用时太多。再者,若只让地方官员联合自保,力量也太弱了,难以与叛军抗衡。”
“李爱卿可有更好的主意?”朱厚照忙问。
李东阳道:“陛下,臣认为,宁王既然举兵叛乱,必然不会慢慢扩大地盘。他最好的进军方案便是,自南昌沿江而下,直捣南京。只要南京到手,宁王便可依据长江天险抗衡朝廷。然后,他再慢慢经略江南之地。最不济,也能跟朝廷分庭抗礼。
“因此,臣认为朝廷应该以大战之态来应对叛军。臣提议,朝廷指派钦差,赶赴金陵,整合江浙、安徽三省兵马,在金陵与叛军决战。顺则一举平定叛乱。最不济,也能保住南京不失。只要叛军攻占不了南京,朝廷就有足够的时间缓冲,再重新调集兵力平判也不迟。”
李东阳的这番见解,令朱厚照和一众文武都沉思起来。过了一会儿,便有官员出班附议,很快,更多的官员出班,表态支持李东阳。
朱厚照便道:“那就依李爱卿所奏。只是,这钦差的人选,朕该派何人呢?”
这个问题,才是最最要紧的。这次朝廷要派出的钦差,乃是挂帅平叛。这个差事,定有无数人眼红。于是,众官员全都开动脑筋琢磨开了,任谁都想推荐对自己有利之人。
☆、第399章 朝廷的应对(下)
李东阳的提议得到了皇帝和众多大臣的认可,那么接下来,就有一个顶顶重要的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该派谁为钦差,挂帅主持平叛呢?
按说,既然是平叛,那就是战事,钦差的人选也应该是武将才对。但明朝跟宋朝有些相似,都是重文轻武,打仗时也多半是以文统武。武将只有带兵作战的权利,而没有制定战略、统筹谋划的权利。
像英宗、代宗时期的北京保卫战,主持战事的于谦就是文官。到了明末,朝廷派到前线统兵抗清的祖大寿、洪承畴、袁崇焕等人,也都是文官出身。
主持大战,不光是调兵遣将那么简单,战事一起,当地的一切力量,都要围绕战事服务。主持战事之人,也对当地的所有文武官员有节制使用之权,这无疑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差事。
所以,朱厚照一询问该有何人担任钦差,官员就立即开动脑筋,暗下择选起了他们想推荐的人选。
正直的官员,在考虑他们想推荐之人的能力和品德;有些滑头的官员,已经在考虑推荐何人,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了。
朝堂上一时安静了下来。
今日的朝会,因为不是正朝,而是临时召集官员举行的,因此没有那么严格。参加朝会的人,也不光有文武官员,连之前就在大殿里伺候朱厚照的刘瑾、谷大用、张永三人也在。
这三位太监,也开始思考起了合适的钦差人选。
新进的内阁大学士焦方稍加思索,就偷偷观察起了刘瑾的表情,而这时,刘瑾也在看焦方。
这位焦大学士,虽然贵为内阁两大辅臣之一,但其实他早已投靠了刘瑾。他之所以能入阁,就是刘瑾向朱厚照举荐的。刘瑾把焦方弄进内阁,为的就是制衡李东阳。
孝宗皇帝驾崩时,遗诏中钦点李东阳、谢迁、刘健三人为辅政大臣,帮助年幼的新君署理朝政。奈何,这三人都跟刘瑾不对眼。
好在,谢迁和刘健看不惯朱厚照登基后的所作所为,任性的一再辞职,要求告老还乡。朱厚照终究失了耐性,先后批准了这两个老臣致仕还乡。这下,李东阳独木难支,可把刘瑾高兴坏了,他立刻举荐了焦方入阁。由此,他的势力也大增。
刚才,李东阳的平叛之策受到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认可,已然出尽了风头,此时,也该轮到焦方出头了。
刘瑾朝焦方轻轻的点了下头。焦方会意,立刻出班奏道:“陛下,臣有一人选,可担此职。”
朱厚照和大臣们的目光,立刻汇聚到了焦方身上。
“焦爱卿欲举荐何人?”朱厚照立刻问焦方。
“臣举荐刘瑾刘公公担任钦差,前往南京主持平叛之事。”
焦方此言一出,刘瑾的脸上立刻泛出微笑。这焦老头儿,敞亮啊,杂家没白照顾你。
刘瑾高兴了,李东阳、谷大用、张永三人却皱起了眉头。朝堂上的很多大臣,也都诧异的看向焦方。
“刘瑾?”朱厚照也稍感诧异,随即就转头问刘瑾,“你能行吗?”
“老奴愿替皇上分忧!”刘瑾当即表态。
“臣反对!”李东阳大吼。
刘瑾的目光望向李东阳,要多怨恨有多怨恨了。
“皇上,刘公公从未涉及兵事,也从未去过江南之地,不熟地理,不明江南兵马,如何指挥他们?臣认为难以担此大任。”不待朱厚照发问,李东阳就陈述起了他的理由,“况且,我朝土木堡之变旧事才过去了五十来年,皇上万不可再学英宗皇帝,以宦官掌兵,误国误民!”
李东阳前半段话只是在陈述事实,可这后半段话,就有些引人遐思了。
当年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听信太监王振的话,以王振掌军,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大败,英宗皇帝也被鞑靼大军俘虏。之后,鞑靼一路攻至北京,这才有了于谦主持的北京保卫战。
李东阳拿王振和刘瑾作比,显然是有意为之,他这是在暗讽刘瑾如王振一般弄权,小人得势。
“李大人你什么意思?老奴对陛下忠心耿耿,岂是王振那般的奸佞!”刘瑾急眼了,当场对李东阳发飙。
“刘公公,老夫好像没说你是王振那般的奸佞吧,你非要自己对号入座,那老夫也无话可说。”
“你……”刘瑾气得嘴唇都打哆嗦了。
李东阳不想继续跟刘瑾多费口舌,直接转向朱厚照,说道:“老臣保举南京兵部侍郎王守仁,担任钦差,主持平叛之事。”
“臣反对!王守仁只是南京的兵部侍郎,官衔太低,恐难以驾驭江南众文武。”焦方立刻出言反对。
“皇上,老奴认为焦大人此言有失偏颇。”谷大用也站出来凑热闹了。
“老谷,你有何高见呢?”朱厚照笑眯眯的看向谷大用。这谷大用长得矮矮的,胖胖的,脸上五官都挤做一堆,尤其是那一对小眼,睁着也跟闭着似的。朱厚照每当看到谷大用,都觉得此人长得着为好笑。
谷大用道:“王守仁虽然是南京兵部侍郎,官职的确不高,可朝廷用人,首重能力。王守仁的才华,皇上和列位同僚都是知道的。而且,他本就是江南之人,对江南极为熟悉,主持江南的平叛自然得心应手。至于焦大人说的王守仁恐怕难以驾驭江南文武,那就更不足虑了。皇上若任命王守仁为钦差,那他代表的就是皇上和朝廷。试问,江南百官,难道敢大逆不道,不奉行皇上和朝廷的谕令吗?”
谷大用此言一出,焦方无言以对了。谁知,刘瑾又站了出来,对朱厚照说道:“皇上,谷公公说得倒是在理。不过,您应该还记得,这个王守仁在去年可是刚刚犯了过错,被朝廷贬官至贵州龙场担任过驿丞这样的微末官员的。万一他因此便对朝廷怀恨在心……”
刘瑾的话还没说完,张永就站了出来,嗤笑道:“刘公公,你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王守仁既是官员,也是大儒,他的品行没有任何问题。”
刘瑾还想反驳,可张永根本就不给他再说话的机会,继续说道:“刘公公所谓的王守仁去年犯的过错,朝廷早以查明,乃是子虚乌有之事。朝廷也立刻调整了王守仁的职事,先是让他担任庐州县令,又改任南京兵部侍郎。他这升官的速度,就是拍马也赶不上。足以说明朝廷对他的器重了。他又怎会记恨朝廷?再者,王守仁极受江南之地读书人和百姓敬重。由他主持平叛之事,乃是顺应民心之举。”
“可是……”刘瑾还想找理由反对,但朱厚照此时却一摆手,说道:“你们不用再争论了,听听别人的意见吧!”
刘瑾只好讪讪闭嘴。
“众卿以为李大人推荐的王守仁如何?”朱厚照问那些大臣。
可那些大臣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大眼瞪小眼,一言不发。
刚才在争论的都是什么人啊?李东阳、焦方、谷大用、张永、刘瑾。这五个可全是大神啊!朝堂中的官员,哪一个也是人精,他们都知道,此时无论附和谁的意见,都会得罪另外的几个人。神仙打架,凡人还是躲开点好。
朱厚照见大臣们都不发言,便一挥手说道:“既然众卿都没别的意见,那就这个王守仁了!”
☆、第400章 奇葩想法
朱厚照一言已决,钦差的人选也便定了下来。
这时,焦方又发言了:“皇上,既然主将的人选已定,那是否再议一议监军的人选?”
“监军?还需要派监军吗?”
不光朱厚照一愣,朝堂上的很多大臣,也都是一愣。
刘瑾一听焦方之言,当即大喜,他立刻说道:“老奴认为派监军很有必要。一则,从宋时起这就是朝廷的规制;二则,王守仁要主持平叛之事,军中事务繁杂,他难免照顾不到。朝廷派出监军,替王守仁分担些军务,整肃军纪,也能让王守仁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战事上。”
刘瑾的话刚说完,李东阳就出言反对了:“刘公公,宋朝之时,朝廷每遇战事都派监军是没错。但我朝立国之后,却并无此定例,五十多年前的北京保卫战,不就没有设监军之人吗?”
刘瑾一摆手:“那不一样!李大人想必定然知道,北京保卫战时,鞑靼大军已经打到了都城。于少保是在国都主持军务,自有朝廷百官和各个衙门帮衬,监军有没有都是一样。但此番平叛却不同,乃是远离朝廷作战……”
刘瑾的话还没说完,朱厚照就不耐烦的说道:“行了,别争论了,就派一名监军吧!”
“臣举荐刘公公为监军!”焦方立刻顺杆爬,出言举荐刘瑾。
“老奴举荐张永张公公。”谷大用也不甘人后,笑眯眯的说道。
张永一听谷大用举荐他,立刻笑道:“我就不凑这个热闹。虽然我也对当这个监军很感兴趣,可我还担着京中十二团营和总神机营的差事呢。根本走不开!”
他这是在暗示谷大用,你老谷的人情我心领了,可我要是走开了,恐怕刘瑾又要对十二团营和总神机营下手了。
十二团营和总神机营,都是卫戍北京的兵马,说其是御林军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