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山沟去种田-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些生完蛋的团鱼开始踏上回程,有一些又从水里爬了出来。
李君阁这下明白了,难怪今天钓上来的都是团鱼,独水溪这一段,团鱼真是太多了。
光这一片沙地下边,这一夜过后,怕不就得埋上一两百枚甲鱼卵。
这是一场壮观的生命竞赛,在皎洁的月光下,团鱼妈妈们为了生命能够延续,在努力拼搏着。
张老师调整着角度,选择了一只团鱼,将镜头拉近。
画面中很多噪点,并不清晰,可还是能看见团鱼的尾部,一些小圆球滚落出来,掉到团鱼妈妈努力刨出的小小的沙坑里。
一枚,两枚,刚从团鱼妈妈体内出来的卵温度比周围都要高,比团鱼妈妈身体表面的温度也要高,因此在镜头里边显得更亮一点。
更像一团团明亮的小火苗,里面有生命在燃烧。
李君阁看着看着,眼眶不禁湿润了,月光下这场生命延续的壮观场景,让他深深觉得,五溪河三到六月全流域封渔,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其余人也看得目不转睛,直到月亮偏西,天色开始放亮,团鱼妈妈们才将蛋埋好,拖着疲惫的身躯,消失在沙滩上。
沙静水无痕,早起的鸟儿开始啼鸣,小鱼开始在水面跳跃,甚至对岸还来了一只獐子,张开前腿在那里低着头饮水,昨夜的一切如同没有发生过一样。
不过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心里总觉得有话想说,可是又说不出来。
还是李君阁叹了一口气,说道:“差不多了,我们回去吧。”
唯唯擦拭了一下眼角,说道:“二皮,这片地方,可一定要保护好啊。”
李君阁点点头,说道:“必须的,不光要保护好这里,以后,我们还要在盘鳌溪也恢复出这样的景象来!”
众人有说有笑地回到营地,张老师一看到丁李二教授就喊道:“丁教授,李教授,你们没去真是太遗憾了!我跟你们说,震撼,绝对的震撼!”
说着将电脑打开,给两人看摄影机拍下的画面。
两位教授一看也惊讶:“一晚上上来了这么多甲鱼?”
李君阁点头道:“我数了一下,画面里前后上来了十七只,芒种刚过几天,这还没到盛产期呢!”
苗娃也点头:“四月底的芒种,到六月底的大暑,我的天,这湾子里怕不是要孵出几千只小团鱼出来。”
李君阁说道:“自然界生存竞争很激烈的,估计野生的话,能出壳的有一多半就算厉害了。这一多半里边,能活到成体的,估计只有一小部分。不过人工孵化养殖技术没学起来之前,说这些都是白扯,先就这样吧!孵卵专家,回去你就找吴老师拿资料去,技术学起来,明年我们就可以来捡蛋,孵化成功后,养到亚成体后再放回来,然后剩下的可以放在其它几条溪里,自己也养一部分,看看效果吧。”
苗娃气得不行:“什么孵卵专家,这么难听!还要不要人好了!”
年轻人熬一晚上没事,大家吃过早饭,反正无事,干脆又坐上竹筏,继续沿着独水溪前进。
沿途经过几条小溪流入水口,独水溪也越变越窄,沿途风景也是旖旎,溪边乔木越来越高大,到后来交错在一起,几乎遮盖了溪流上方的天空。
到下午四点过的时候,溪流底部变成平整的石头,竹筏却也没法再前进了。
李君阁和苗娃找地方歇脚,刚开始选了一棵大树的树冠下边,准备支帐篷。
结果很快就发现犯了一个主观错误,日头快要下山的时候,树上来了一群群的小鸟,吵得人心慌意乱不说,还不停地往下落粪便,吓得众人狼奔豕突。
搬到远离树冠五六十米的地方,李君阁心有余悸:“怎么这么多唧唧雀儿,真是要了命了,好在还没开火,不然这饭还怎么吃?”
唯唯却很开心,拿出一个软边帽子戴起来,扛起相机往树下冲锋:“这么大种群的白头鹎,也算是少见了。我得走近看看。”
李君阁呵呵冷笑:“今天吃完饭大家赶紧睡觉,明天早上四点半就会开始热闹,这地方没选对,我们只有根据它们的作息安排时间了。”
果然,第二天天还没亮,几棵树就吵起来了,那声音合在一起,闹得人根本别想睡,众人只好早早起来,收拾东西,离开这比庙会还热闹的地方。
竹筏顺流而下,越走水流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
张老师不停地回头:“真是好地方啊,皮娃等你将这里开发出来,我还要来私家旅游一趟,这几天的经历可以记一辈子了。”
李君阁在后边撑着筏子笑道:“估计唯唯跟昭娃才要记一辈子了,被大野猪吓的!”
唯唯一向大大咧咧,这次却罕见地没有反驳,只是脸上一红。
最奇怪的是,连林昭也跟着脸上一红,这就有情况了。
哎哟!这两位不会是患难见真情了吧?李君阁眼珠子咕噜噜直转,这大新闻我可得第一时间告诉阿音去!
回程只用了三天时间,一行人又重新出现在了李家沟。
比预计时间提前了三天,回到李家沟的时候是五月初二。
在丰年斗碗刘三高那里摆了一桌庆功宴,祝贺张老师拍摄成功,送走摄制组,再送教授们和林昭回半山林场溜索那里,回来就该准备过端午了。
不过端午准备工作多是家里女人们的事情,李君阁这边要做的是另一件大事,练夏花鱼。
鱼苗们从孵化到现在已经两月,在李君阁,苗娃和后来加入的石头婶三人的精心料理下,都非常的健康,是到了该分苗的时候了。
这事情最高兴的当然是大堂哥,村里包下来的十多口鱼塘,一直都养的是鲫鲤草,其中打得响招牌的,也就一个通乳鲫鱼而已,这下子一下多出四样,怎么能不开心,因此即使城里酒楼那么忙,也要跑过来搭把手。
夏花鱼练苗其实很简单,本来就一直在网箱里养着的,现在只需要将网箱解开,然后几个人将网箱拖着,慢慢从鱼塘的一头拖到另一头,强迫网箱里的夏花鱼游动,一天三次,三天后,夏花鱼苗们就开始适应游泳了。
好吧这其实就是人家的本能,只不过在网箱里拘束太久忘了而已。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工作,十多口塘里的鱼密度本身就不小。因此李君阁又找人来拉了几网,将里边的鲤鱼草鱼大鲫鱼挑出一部分,分别供应给农家乐,丰年斗碗,大堂哥的酒楼。
剩下的,租了两个长江上的网箱船,养在里边农转非慢慢卖。
端午这天分苗,林昭和吴志秋也赶来加入进来。
要科学就要有数学,农大的人做事认真,将每口鱼塘做成了一个表格,包括面积大小,每种鱼密度,应投尾苗数,事前都做了计算和分配。
然后按方抓药,猛禽开过来,里面摆满竹筐,竹筐里垫上厚塑料布,做成一个个水箱,然后装上水,大家一起下水,拿白瓷碗舀鱼苗,每次舀五条,每个竹筐装四百条,再按事先计算好的筐数拉到其它塘里去。
等十几口塘全部分配完毕,李君阁笑道:“忙活了两个月,后边就轻省了,接下来就是精养了,除了一口塘使用人家万佳水产的饲料外,其余的还是按我们的法子来,他们追求的是单位亩产量,我们追求的是鱼的品质,因此方法要有区别,生长慢些无所谓,不过要争取达到野生的品质才好。”
看了看林昭和吴志秋,李君阁说道:“不过人家农大和万佳水产那一套技术要学起来,看看人家昭娃跟吴老师做事,凡事拿数据说话。”
苗娃点头道:“嗯,这样以后计算饲料量,换水量,是否需要加氧这些都非常方便。哈哈哈,大学生确实有一套。”
李君阁拍了拍手:“oK,这就算完事了,大家都去我家吃粽子?还有几网箱的通乳鲫鱼花子,明天得往梯田上拉呢。对了兰场下边那几口育苗池我还有用处,你们给我留着,别拿去干别的了。”
今天全国放假,连周末三天,李君阁回到家中的时候,院子里边摆了三个木盆,阿音在厨房里烧草药水,奶奶,老妈正在院子里洗娃娃。
第三百六十二章 端午
药水是用去年挂门边的艾草香蒲加今年山里采来的一些新的熬的,艾草挂一年就变陈艾,每年今天将新的挂上去,旧的取下来洗净,加上花椒,姜片,熬成药汁加洗澡水里洗娃娃,据说可以去毒疮,不长痱子,反正好处多多,李家沟每个娃子都从小洗到大,算是老习俗了。
李雨多和王美娴是女娃娃,在浴室里洗。雨宁雨松敬子伦是男娃子,天气也不冷,那就直接撂坝子里泡。
见到李君阁回来,娃子们都嘻嘻哈哈地喊二皮叔。
李君阁笑坏了:“哟!这洗娃娃还打批发?”
老妈笑道:“你可算回来了,这群娃子们赖盆子里不起来,水都加了几次了。”
李君阁说道:“不起来是吧?那明天二皮叔要去五溪河放鱼苗,何苗叔跟志秋叔林昭叔也要去山上梯田放鱼苗,那就不带你们去了。”
一听这个娃子们来劲了,都喊要去要去。
李君阁笑道:“要去就要做好准备,那就赶紧起来,吃完粽子我们就去考察一下,看看在哪里放鱼比较合适。”
于是娃子们都赶紧起身,擦身子穿衣服。
阿音捞了一盆粽子盐蛋端出来,奶奶先给每个娃子拿出一个女红做的布猴子,有的抱南瓜,有的抱桃子,有的抱石榴,每个猴子颜色,脸谱,怀抱的东西都不一样。
猴子还不小,有一个书包那么大,身上还有根带子,既可以背着玩,也可以拆下来。
又拿出今年新做的香囊,给娃子们挂在书包上头。
阿音和李君阁也有香囊,阿音那里还多得了一张五毒绣帕。另外几个不速之客没有单独准备端午节应景的东西,不过奶奶手里各种码子的鞋垫多的是,直接将簸箩端出来让三位客人每人选了两双。
吃过粽子,苗娃吴志秋和林昭拿着鞋垫兴高采烈地各自告辞,李君阁和阿音准备领着娃子们去盘鳌乡玩耍。
白大和大呆它们也被李君阁招了过来,一看大呆背上的核桃李君阁又笑了,这货穿了一件五毒小褂子,看样子也是奶奶的手艺,还挺合身,红红的布面上五只萌蠢萌蠢的传统造型的毒虫,煞是醒目。
一看到李君阁,核桃就跳了过来,扯着褂子唧唧唧地连叫带比划,意思是这东西不好玩,不想穿。
李君阁轻轻摸着它的脑袋,笑道:“奶奶一片心意,核桃你就忍了吧,有一种衣服叫奶奶觉得你该穿的衣服,我打小也是这样过来的。”
阿音挑了两篮子粽子盐蛋之类的拎出来,听见这风凉话就咯咯笑着拧了他一把:“又不教好的!”
李君阁从猪圈楼上拿出几个装备,那是让阿冲叔做的,有点类似耕牛用的轭,给大呆,二呆,小呆三个猪娃背上。
将篮子挂在大呆背上,一边一个,大家一起往久长居走。
这队伍就壮观了,八只狗,六只猪,五个娃子,娃子们身上还背着五个布猴子,在加上一只活猴两个大人,路都遮断了,乌泱乌泱一大片。
遇到有乡亲们过来,宠物们就会主动让开道路,只要李君阁一跟乡亲们打招呼,核桃就站在李君阁肩膀上啪地打一个立正。
乐得乡亲们哈哈大笑,都说这核桃喜人,皮娃这也算是应了端午节背猴子的景了。
来到久长居,李君阁又招呼麻头和金毛下来,麻头站在二呆背上的小平台上,金毛站在小呆背上的架子上,这就算齐了。
八个逗逼狗开始还在跑前跑后地逗猪惹猴,金毛一下来立马老实了,一个个走得跟大家闺秀似的。
小呆这下鹰长猪威,驮着金毛去蹭狗,意思是来呀,你们继续调教我呀!
李君阁哈哈大笑:“都老实点,走,我们给孙爷爷梁阿姨送粽子去。”
半道上又遇到王小刚,王晓松,王晓柏,李芸秋。王晓松跑过来问道:“哟,干爹你们这是要去哪里?核桃穿上衣服真好玩。”
李君阁笑道:“我们去盘鳌乡,你们去不去?”
那还有不去的道理,四人立马加入,队伍又扩大了一圈。
人一多就开始作妖,李芸秋小妹崽开始带节奏:
“爬山豆,藤藤长,爬山爬地去看娘!
娘又远,路又长,姐姐是个黑心肠!
不认爹,不认娘,明天嫁给黄鼠狼!”
要不就是:
“红鸡公,爱唱歌!
先生我,后生哥!
生了妈妈生婆婆!
妈妈嫁,我抬盒!
抬到外婆门前过!
外婆还在坐箩箩!
舅舅还在摇外婆!”
阿音手扶脑门:“二皮,你李家沟乱七八糟的儿歌可真是多得不得了!”
李君阁笑道:“这玩意儿还不能小看,一样的风雅颂俱有,赋比兴齐全,不但风趣幽默,好多还有教育意义,挺好玩的。”
说完解释道:“比如刚刚第一首,那是朴素地教育小孩子要孝顺,里边还有些简单粗暴的因果报应的意思在里头。”
“第二首就更有趣了,故意将所有大小关系颠倒了说,从反面教育小孩子要搞清楚先后,不然就是闹笑话,怎么样?好玩吧?”
阿音咯咯笑:“哟,这个你都这么重视,你不会认为它们也是非遗吧?”
李君阁笑道:“怎么就不是呢?啥叫非遗?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传统口头文学。那我就问你了,这些儿歌,按这个定义的标准来看,哪里不符合?”
阿音瞠目结舌:“呃,好吧,不认真琢磨不知道,仔细一想,你说得还真是有道理。”
李君阁笑道:“这就是‘留心处处皆学问’了,儿歌虽小,真要研究起来,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大家就这样说着笑着往前走。
由于道路是分段施工,资金也不缺,因此进度很快,路面已经完成了一小半,不过还没有连起来。
道路很有风致,基本上都是老石头,早就被踩得油光水滑,部分新打的石条镶嵌在其中,将那些断裂或者坑洼的换掉,一眼能分出新旧,反而更承托出道路的古朴沧桑。
部分石桥也已经开始动工,宠物们倒是淌着水就过去了,娃子们还得李君阁下到沟里,一个个抱过去。
路边几棵大槐树,白中泛绿,绿中泛黄的槐花开得正美,蜜蜂们忙得不要不要的,在花丛里钻进钻出。
李君阁看着槐花口水都要下来了,对阿音说道:“李家沟的荔枝和槐花开在同一时候,槐花蜜淡,荔枝蜜浓,菜花蜜刺鼻,嘿嘿嘿,又到骚扰药师叔的时候了。这两样抹馒头刷兔子刷鸭子可是一绝呢!”
阿音奇怪道:“刷兔子是蜜渍兔,刷鸭子是什么菜?”
李雨松说道:“哎哟阿音姐姐你连甜皮鸭都没吃过?二皮叔做的甜皮鸭可好吃了。”
阿音还真没吃过,所以不知道味道,因此也就没有纠结这个问题,反而是蜂蜜引发了另一个话题:“二皮,为什么我读书的时候,在超市里边买的蜂蜜,和在家里拿的不一样?”
李君阁笑道:“这个差别太大了,自然界中有好几种永不过期的食品,醋,酒,盐,糖,蜂蜜。”
“不过这里有个有两个前提,一是天然形成,二是浓度足够高。像李家沟和苗寨出的那种凝结成硬猪油状的天然蜂蜜,考古学家在金字塔里发现过,到现在三千多年了也没变质。”
“超市里的蜂蜜产品,很多没有在蜂巢里经过充分的发酵,而且水分太多,浓度不够,又经过高温,调配等多种手段,过一段时间会酸败也正常。”
“当然天然蜂蜜也不是越久放越好,蜂蜜中除了糖,还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这些物质存放过久,也会分解,降解,挥发,失效,以此天然蜂蜜还是在两年内吃完比较好,不然就只剩糖了。”
阿音这才恍然:“难怪了,超市里买的开盖后放一段时间会酸,我们苗寨的就没问题,原来是这个原因。”
李君阁笑道:“这些都是生活的智慧,往小了说,懂这些才不上当。比如槐花蜜,那就颜色淡,不易结晶,水分最多,需要尽快吃;荔枝蜜其次,放一段时间后下面会凝结成膏状,上面部分水分多,也要先吃;至于菜花蜜,含水量最少,最耐久放,而且刺鼻的味道存放一段时间后,会转为柔和浓郁。等回去我带你去药师叔那里看看,你就明白了。”
阿音笑道:“还是那句话,留心处处皆学问是吧?”
李君阁牵着阿音的手说道:“是啊,刚刚是往小了说,要是往大了说呢?阿音啊,我们以前花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在读书上,农事和农村生活的经验,是我们的短板。想要跟乡亲们无障碍交流,那就要沉下心来跟他们学习。懂得这些,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工作才好做。”
阿音点点头,说道:“我现在闲下来就跟奶奶学女红,看来以后还要多跟她老人家请教这些生活经验才是。”
李君阁循循善诱:“是的呀,还有三从四德也要捡起来,‘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你看奶奶这辈子实践得多好……”
没等说完,阿音就给了李君阁一胳膊肘:“你起开!老奸巨猾的家伙!前边的都有道理!咯咯咯……最后这句绝对是你夹带的私货!”
……
来到盘鳌乡,青石故径的石碑已经立在了路边,李君阁就顺势给娃子们讲解了一番其中的典故意思,同时也讲了故径的来历,埋没的原因,李家的传统。
都跟自己的祖先有关系,娃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第三百六十三章 未来的科学家
来到小广场,现在这一带已经封闭起来了,古建已经修缮了小半,广场也已经修好,那些被破坏的石板,断裂的石凳,被乡亲们拿来当磨刀石磨得凹陷的护栏,都已经更换。
斑驳的阳光透过大榕树的树影,在地上洒下点点光斑,行走其间,有一种穿越到古代的感觉。
几棵老树,都修建了青石石板护栏保护起来,石板上雕镂着古代戏剧人物的浅浮雕。
通向水里的石阶也整饬一新,两侧也修建起了青石栏杆,整个广场显得幽静,典雅。
这是典型的宋代村落风格,当然在那个时候也得是出过土豪高官们的村落才是这个样子。
四周的建筑,一些原来长草的断壁,剥落的泥墙,被掏成麻雀窝的砖洞,干裂的大门……也全部恢复了。
古村原址仿佛一位大家闺秀,经历了岁月的磨难,被打入生活的深渊后重新坚强地站了起来,岁月和生活的淬炼,让它更优雅,更沉静,现在也更加的雍容。
这里娃子们都熟悉,这下子旧貌换新颜,一个个惊讶得不行,高喊二皮叔二皮叔,下河李家的村子原先就是这个样子的吗?
李君阁笑眯眯地解释道:“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了,不过那个时候的娃子们可没你们幸福。”
“一大早的先要起来卖屎尿,然后涮马桶,挑水,给大人做饭,然后才能去村学念书。”
“念得不好的,老师拿戒尺啪啪啪打板子。打完回家爸妈一看,哟,手都是肿的,那就是没好好读书被老师收拾了,于是拿起黄荆棍儿在屁股上啪啪啪又来一顿,然后罚跪在祖宗牌位前背书写字去……”
王美娴一听不干了:“二皮叔你骗人!没听说过屎尿能卖钱的!一听就是假的!”
李君阁哈哈大笑:“真的呀!别说那个时候了,不信你回去问你爷爷,他们小时候肯定都还见过。”
“那个时候啊,整个国家的肥料都不够,因此很多时候还要靠农家肥,绿肥。农家肥就是牲畜禽类的粪便,再不够就得去城里花钱收,收来挖个坑让它们发酵成肥,对了,你们芋头哥哥不就掉进那样的坑里去过一次吗?”
一群娃子笑得都不行了:“芋头哥哥太笨了,偷青都不会!”
李君阁继续说道:“绿肥就是稻草秸秆红薯藤之类,埋在土里也能重新分解成肥料。现在我们李家沟又重新走回那模式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肥料虽然没有化肥肥力那么好,可是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使土壤板结,退化。”
王美娴说道:“对对,以前我看小表叔埋过红薯藤……”
说话间,李君阁将大家领到一处小院里。
这里是孙老和大师兄临时的居所。
留宠物们在外面守着,李君阁取下篮子,推开了黑漆铜环的大门。
跨过门槛,迎面是一个小天井,青石铺地,周围一圈比中间高出一梯,两者之间还有一道不宽的走水阳沟。
门和天井之间有五六个平方的小厅,上面是雕花木梁,木梁上头青瓦遮顶,老时间里门房拖条长凳往这里一坐,就是一个迎客的小空间。
围着天井是一圈屋檐,屋檐有雕梁画栋支撑着,下雨的话可以从两侧进入到院内。
天井陈设不多,中间一口圆形的青花鱼莲纹的大瓷缸,里头种着睡莲,几尾草金鱼,往里月亮型的二进门两侧是两个小花圃,一边种着一棵紫荆。
天井陈设少,还跟这一带耕读传家也有关系,铺上席子就能晒晒笋干豇豆什么的,用得上。
跨过二进门,这个小院子天井就小了很多,给两边的小房间留出了空间,一侧是稍大的书房和管家师爷的房间,另一侧是粗使佣人的房间,贴三进门左手边上还有个大厅,那里是厨房和佣人吃饭的饭厅,天井中间是一张棋枰石桌,周围几个瓷凳,可以供下人们玩乐。
三进门两侧一边种着一棵芭蕉,芭蕉还起到了将厨房饭厅和天井视觉隔断的功能。另一边是一棵鸡爪枫。
这里的月亮门安有木门,门一关上,内堂和外堂便被分隔成两个世界。
走进这最后一进,这里的装饰可就精致了,左右屋宇分为上下两层,外墙是砖石的马头墙,内墙是一水的木墙木窗木门,东厢是老爷太太,太老爷太奶奶的居所,楼上是妯娌妾侍的居所,西厢底楼是少爷们的居所,楼上是小姐们的绣阁。
中间是一个大花园,青石板间隔着铺在草坪上,两侧还有齐腿高的两排石凳,上面摆放着各色盆景花卉。
最里边是一间巨大的堂屋,迎面所有木墙是排扇结构,上面一半是纱窗,下面一半是雕花描金的板子,所有门扇都可以打开,打开时,花园和堂屋可以融为一体,方便人多时的大型活动;也可以只开两扇成一道门,避风保暖,方便人少时候的小型活动。
堂屋里面陈设精致,中间是一个大理石铺面的大圆桌,十张漆椅,往里还有太师椅,香案,蒲团,可以在此祭祖,会亲。
两侧还有几个躺榻,和几个大花瓶,多宝阁。
角落里还有几个可以移动折叠的雕花木屏风,需要时能够将大屋灵活隔成三个小活动空间。
墙上挂着几幅绢画。
这里才是这处院落最核心的区域,是家庭成员们聚会的地方。
不过现在这里乱七八糟,大圆桌上铺满了图纸,线路拉都满地都是,孙老的团队围着圆桌摆了几台笔记本电脑在那里工作,大师兄盘腿坐在一侧躺榻上聚精会神地敲打键盘。
孙老则斜卧在另一侧的趟榻上看电脑里的图片,身上盖着一张薄毯子。
李君阁一手一个篮子,领着阿音和娃子们进屋,喊道:“哟,好会享福!”
孙老哈哈大笑,说道:“选来选去,这里不大不小最合适。要说好,会馆戏园子,还有李家老宅那才叫精致,这里,小康之家吧!”
大师兄笑道:“不过那两处地方太大房间太多,现在没人气,晚上出门渗得慌。还是这里好,温馨舒适,七八个人正合适,我们设计规划团队都住在这里。”
李君阁笑道:“梁丫头去哪里了?内堂小厨房在哪里?今天端午,我给你们带了些盐蛋粽子,加热一下算下午茶吧。”
大师兄说道:“小准现在准备移师到这里来了,开始拍摄盘鳌乡的场景,等这里拍完,翻身坪和苗寨的工程又该完工了,到时候在去那里拍摄,对了你改天也可以来客串群众演员哟!”
李君阁翻着白眼道:“我要有那功夫,还不如带着白大它们躲独水溪捡团鱼蛋去!”
将粽子盐蛋热好端进堂屋,大圆桌已经收拾出来了,小家伙们正围着孙老,孙老一边给他们看电脑中存储的房梁上的木雕人物造型,或者粉墙枋柱上的彩画,一边给他们讲解其中的典故。
小家伙们听得兴高采烈。
见到李君阁进来,孙老笑道:“好了,李存孝打虎的故事讲完了,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打虎英雄不但有武松,还有个李存孝。而且武松打虎的时候已是大人,这李存孝打虎的时候,可还是个小孩。这小孩后来做了大将,威风八面,小说戏文里边素来有‘将不过李,王不过霸’之说。而戏文又是古代建筑里常见的题材,因此以后大家再看到哪个房子上有人打老虎的彩画木雕,可要看清楚哟。”
李雨松人小鬼大,说道:“我才不信呢,孙爷爷刚刚说李存孝三岁就能推动上百斤的大石头,怎么可能?二皮叔力气都已经很大了,我也不相信他小时候能推得动百斤大石头。”
李君阁哈哈大笑,说道:“雨松你还别不信,别说三岁大的小孩子了,理论上讲,一只小蚂蚁都能推动百斤重的大石头,这里涉及到一个滚动摩擦阻力的问题。”
说完拿起一个盐蛋放桌上,让李雨松滚了几下,问道:“大家看,滚起来是不是很容易?”
一群娃子点头。
李君阁将盐蛋剥去蛋壳,又放在桌上,再让李雨松推了几下,说道:“现在是不是比刚才费力一点了?”
一群娃子又都点头。
李君阁说道:“到此我们就发现了一个现象,相同重量下,表面粗糙程度差不多的情况下,东西越软,放桌上形变越大,阻力就越大,那反过来说,东西越硬,是不是阻力就越小?”
一群娃子又继续点头。
李君阁笑道:“那么我们继续推论,如果桌面和盐蛋都硬到无限硬,完全不变形,这个概念物理学称为绝对刚体。到了这个时候,桌面和盐蛋之间是不是就完全没有阻力了?”
一群娃子觉得匪夷所思,听二皮叔推导是这么个道理,可生活经验又告诉他们不是这样,想点头又不敢。
李君阁哈哈大笑:“这就是力学上绝对刚体间滚动摩擦阻力为零的概念了,到了这个时候,不管多重的东西,都不会再有阻力,那么一个小蚂蚁轻轻一碰,这蛋都会滚呀滚滚呀滚了。等你们到了中学就会学到。”
阿音将李君阁头顶一拍,说道:“工科狗的毛病又犯了!这盐蛋滚来滚去的还怎么吃?净浪费!罚你把它吃掉!”
李君阁接过盐蛋来咬了一口,赧然道:“我这不是启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嘛,说不定哪一年,就因为我这故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