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80当大佬-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去年10月份之前,顾骜表现得黑心搂钱、毫无节操时,张仲谋可是一度把顾骜视为“色厉胆薄,没有远见”之人。
而现在,他已经认清现实:顾骜是香积电发展顺利的定海神针,从设备被封锁、到缺乏早期客户、早期合作者,都是靠顾骜推平的。
张仲谋自己揣摩,要是没有顾骜,完全靠他自己的话,香积电的发展速度起码要慢两年——这个估计非常准确,因为另一个时空的台积电,横向对比发展速度就是起码再慢两年,而且那还是有湾湾行院发展基金全力支持的情况下。
既然张仲谋都这样了,香积电的其他管理层,对于顾骜这个平时很少露面、但据说持有绝对第一大股份的大佬,当然也是五体投地。
至少数年之内不会存在内部团结和威望方面的隐患。
……
“这就是我们代工的摩托罗拉68000最新一代、6MHZ主频型CPU,目前的主力产品。经过我们之前的奋斗和磨合,目前综合加工成本比东芝和NEC要低10%~15%,精度上,良品率上,跟NEC比暂时还没有优势。不过,如果是跟德州仪器相比,我们的综合加工成本能低20%,而且良品率已经比德州仪器高了。”
洁净到纤尘不染的无尘车间外,一个戴着口罩的产线工程师,拿出一盘刚刚下线的样品,供顾骜检阅,旁边还放着目检的显微镜。而张仲谋站在一边解说。
视察的环节设置得很专业,目检显微镜旁边,还放着摩托罗拉去年靠德仪外协时自产的货色、以及日本NEC的对照代工品。并且每一批都有上百片,为了方便看出良品率和工艺稳定性。
毕竟只是拿出一两片品相最好的,那是看不出问题的,关键还是大批随机抽检。
在1986年,芯片代工业还是比较良莠不齐的,并没有后世消费者以为的那种“芯片光刻、封装还能有工艺瑕疵?不都是良品率99。X以上的吗?”
这都是要台积电等公司,品控奋斗十年二十年,才能努力出来的结果,不是天生的。
这点上也不得不承认,后世湾湾人在做芯片光刻/封装品控方面确实有一套,跟日本人几乎不相伯仲,而韩国人品控都不如日本和湾湾。
顾骜原先对于这方面的技术细节也不是很懂,此刻是在产线工程师的指导下,才知道怎么看良品和工艺的高低。
抽检了一会儿之后,顾骜揉了揉酸胀的鼻梁,把眼镜从目检的显微镜上挪开,问道:
“目前我们出产一片68000的成本是多少?给摩托罗拉方面是什么价位?如果是自用呢?”
张仲谋听不出喜怒地解说:“半导体还是从日本人那边进口的,所有材料成本核算下来大约40美元吧,我们结算给摩托罗拉是82美元,摩托罗拉对外的官方指导价是116美元。另外,如果是我们直接扣下用于生产天鲲学习机,摩托罗拉给我们的授权价是96美元,相当于他们只收我们14美元一片的技术授权费,比对外便宜了20美元。”
顾骜应声反问:“我们毛利42、摩托罗拉毛利34?这么算来,摩托罗拉心也不是很黑啊。我怎么记得当初谈判的时候,摩托罗拉单片净利润远高于我们。”
张仲谋苦笑:“是远高于我们——这个42美元可不是毛利,还没扣除设备折旧呢。那么多光刻机、封装和配套设备。4个亿美元买来的东西,大约七八年折旧完。后续还有3个亿的设备,陆续到位,也要摊销下去。
我算了下,今年我们的年产能是500万片68000CPU,比较低,毕竟3月份才开工试流,而且厂子规模也要分阶段逐步完工。当年的设备折旧就要5000万美金,相当于每生产一片CPU,设备要折旧10美元。
另外,今年的全部薪酬、人力成本也要5000万美元,摊销到每一片CPU上,也要10美元。目前我们是1600多个员工,香江工资高,哪怕你找一个无尘车间的产线工人,一年全部成本加起来也要1万美元。有学历有经验的产线工程师,可能就是3万美元起步了。
目前,一线工人、产线工程师,家所有管理岗,大约1200人,总人力成本是每年2000万美元。还有400名研发人员,每年成本是3000万美元——但这些人都是必须的,之前你搞东芝那一下子,只是缩短了我们起步阶段与日本人的差距,但后续我们要反超日本人,我算过,这个研发投入是绝对不能再低了。”
按照这样计算的话,设备折旧摊掉10美元每片的成本,人工也花掉10美元每片(工人和管理只占到4美元,大头是6美元的研发摊销),每片毛利就只剩22美元了。
这22美元,还要扣掉厂房折旧、地皮租金、财务成本……林林总总都扣光,每生产一片68000CPU净赚15美元就很不错了。
但是,顾骜是让香积电按照82美元这个“给摩托罗拉供货的价格”,直接供给天鲲娱乐的,所以在这个交易中,香积电是亏了14美元授权费的。(这14美元是要给摩托罗拉的专利费,因为68000型CPU是摩托罗拉研发设计的,代工企业代出来后要截流自用,授权费还是要给的)
这样一来一去,香积电就完全是打白工,拿代工利润填补了授权费,今年几乎没得赚。
也正是因为如此,顾骜的天鲲学习机,才能做到在比原型游戏机升级了CPU和外设的情况下,依然只卖199美元总价。否则,按照96美元进CPU,天鲲就要亏损了。
如果是换一个人这么干,这种事情肯定属于“关联交易”,是典型的《公司法》里“大股东利益输送到关联公司、侵害本公司小股东利益”,张仲谋这些人肯定是要跳出来喊冤的。(把香积电的毛利输送给了天鲲,因为顾骜在天鲲的占股比例远高于在香积电的占股比例)
不过,是顾骜这么干的话,暂时还没问题。
因为香积电本来就是一家今年才刚刚投产的公司,你的第一个大客户就是靠顾骜拉来的。人家给你第一滴血的续命订单,你不赚钱打白工不是应该的么?有种等你翅膀硬起来,不用顾骜给资源,自己也能拉到足够的真本事订单呀。
张仲谋和其他小股东,也就都默认了顾骜的操作。
这就意味着,一两年内想真正挣钱,要指望更大的产能和销路,从设备折旧和人力资源的那“平均每块CPU摊销20美元”的成本上去想办法。
把那部分钱摊薄了,张仲谋还是可以有钱赚的。
所以,顾骜自然而然往下追问:“你刚才说过,因为厂子还未全部完工,而且今年是3月份才开始开工的,所以产能低了。那么,明后年你能把产能扩张到一个什么程度?市场销量有把握跟上么?摊销成本会上升多少?”
张仲谋想了想:“前几年,产能肯定是要稳步提升的,如您所说,1987财年我估计可以达到年产68000 6MHZ级别加工精度产品1000万片,88财年达到1200万片、以及下一代10HMZ加工精度芯片800万片,然后逐级轮换淘汰扩大产能。
到88财年底,年度设备折旧也会比现在提高一倍,达到每年1亿美元。不过人力成本并不会明显提升,最多按照每年的平均工资涨幅微调。到90年后,设备折旧率会稳住。
也就是说,两年之内,我能把每加工一片CPU的设备折旧,从10美元摊销降低到5美元,以后还能再略微降低一些。如果市场需求跟得上,我们确保365天两班倒或者三班倒,让设备不闲下来,这块还有潜力——您知道的,设备之所以定6~8年轮换,并不是用坏的,而是因为摩尔定律,到了这个年份就落后了,连薄利都做不到。”
第716章 外行人都被绕晕了
或许有些看官会不理解:半导体行业的设备折旧,怎么这么快?
才6~8年就换代了?别的机械和电子行业,设备折旧不是能做到动辄10~15年换代么?这还没考虑修修补补继续用呢。
而且,张仲谋为什么会说“设备换代并不是用坏的,而是因为摩尔定律,年分到了就落后了,是还没用坏就直接淘汰了”?
稍微了解一下芯片代工行业和摩尔定律,就不会对这样的周期律感到奇怪了。
因为后世台积电也是这样的,基本上是每过3年要大换血一波设备、上最新的工艺,然后次一级的工艺的加工品就开始降价。
你如果舍不得“挤牙膏”,别人就会超上你,你连现在的利润率都保不住。
大家都是被研发速度和周期逼着在“挤牙膏”。
这样,别人知道追也追不上你、花了大研发成本也始终落后你一代半代,才会彻底放弃抵抗,乖乖认了你的垄断利润。
拿目前英特尔的东西作为例子来剖析一下,比如等88年英特尔的486出现,那么为82年的286准备的加工工艺、加工精度的设备,就会处于薄利经营状态,而80年的8086准备的加工工艺,就会被处理出去,交给做单片机的小厂,香积电之类的大厂就再也看不上了。
基本上就是“486暴利期,同时也是386的中等利润期、286的薄利期、8086的对外处理期”。
按照这个算法,芯片和半导体行业的代工企业,产线折旧率才是6~8年淘汰。
也就是说,去年建厂的时候,顾骜花的那六七亿美金的原始设备采购投入,到91~93年,基本上就全部处理掉了。(当然这些年里的生产也把本捞回来了,而且中间要靠收入不断投入采购新设备)
而且这种“处理”也不是直接扔掉,无非是85年4亿美金买进来的东西,你91年卖掉时,或许能折现5000万美金,卖给那些到时候做单片机的小厂子,或者多用两年熬到93年,卖个2000~3000万美元。
这是芯片代工企业必须承受的“跑不死”命运,要一直跑,停下来就死。
与此同时,也正因为“设备不是用坏的,而是年限到了就落后被处理”,所以只要一家代工企业能够找到足量的订单,确保你的设备开工率很高,那你的设备折旧成本就比别人低很多,你的竞争优势也会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也正是如此,香积电哪怕在给天鲲做68000原料代工时不赚钱,这个单子也要上。因为你规模越大,设备折旧摊销就越低。
……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张仲谋有自信,在两年内把产能整合、提升效率,达到每年2000万片CPU,同时维持住每年的折旧摊销依然是1亿美元。
但,真生产出2000万片摩托罗拉68000,这个市场消化得掉吗?
目前,摩托罗拉的68000系列CPU,在地球上的第一大客户,就是顾骜的天鲲游戏机。
其他诸如世嘉的街机,以及一些小众品牌的个人电脑,也会选这款CPU,但毕竟销量太少,根本用不了多少。
而天鲲的游戏机,从83年上市以来,第一年销量只在300~400万台(毕竟只卖了7个月)。
84年因为生态完善、游戏软件丰富起来,开始井喷,达到了比雅达利巅峰期还翻倍的增速(也是因为游戏机比70年代便宜了),这一年年底时,天鲲游戏机的市场存量突破了1000万台。
85、86,还会继续增长,尤其是86年的“天鲲学习机”出来后,高低配同时推广,销量大潮会更迅猛。
不过即使如此,按照天鲲娱乐的估计,到1986年底,全世界的天鲲游戏机历史总销量,不会超过2400万台,天鲲学习机……大半年里能卖出300万台就很不错了。
去掉这几年来过保用坏被扔掉的,全球存量大约也就2400万——其中美国市场1500万台,日本市场300万,欧洲和其他市场加起来500多万吧。
这个成绩其实已经比另一个时空历史同期任天堂的FC好得多了,另一段历史上的FC,卖到90年SFC推出之前,也就累计5000来万销量。而且要知道这种产品肯定是越往后面几年销量越大的,因为摩尔定律会让东西降价嘛。
(注:FC的官方统计最终销量是6300万,不过那是一直到21世纪初彻底停产时候的,最后1000多万是90年代的销量,当时FC技术已经很落后了,也就第三世界国家还有消费者在买。)
也就是说,按照这个账目算下来,张仲谋把香积电的产能提升到“1988年年产2000万片”的规模,天鲲游戏机根本消化不掉。
天鲲可没有一年2000万台游戏机可以卖。
天鲲做不到,其他小众产品就更消化不掉了。
张仲谋要实现“把光刻机和其他封装设备的折旧摊销到满负荷运转的理想状态”,来获取额外利润和竞争优势,就必须再找一个几乎略逊于天鲲游戏机的新消化客户。
他要赌未来两三年内,全球个人消费电子领域,再出一个每年需求至少数百万台的爆款。
要不,就乖乖接受“每片CPU少赚5美元”,放弃对资源充分利用的追求。
事实上,就算少赚每片5美元,也并没有比世界上其他同行更惨,最多是跟日本人持平——80年代中后期,地球人对高端CPU的需求量就是那么萎靡,谁都吃不饱产能。设备无法充分连轴转直到淘汰,是所有同行的常态。
你要是做得到,那你就比别人多了一道滚雪球的额外优势,这属于附加题。
英特尔眼下都是自己生产的,不找人代工。
后世跟英特尔分庭抗礼、勉强维持的AMD,现在还没跟英特尔闹翻呢,压根没有自建品牌——
虽然AMD这家公司1969年就成立了,但是在其成立后的前18年,也就是到1987年为止,AMD都是以英特尔的设计外包方姿态存在的。
历史上,AMD要在87年2月得到索尼公司的CMOS芯片设计/代工订单后,腰杆子突然挺起来了,觉得自己没必要仰英特尔鼻息存活,然后立刻抖了起来,当年4月份就跟英特尔清算了陈年旧怨、霸王条款,开始打官司,最终AMD花了四五年诉讼周期,才在91年正式胜诉。
而AMD的首款完全独立研发、设计的CPU,AM386,也是到91年3月才投产的。
同样的,因为原本的历史上没有顾骜这个蝴蝶效应,张仲谋的台积电创业也比较晚,人家87年才开局、筹钱速度也更慢,到了90年才形成产能,然后接小单子刷点江湖声望后,就赶上了91年的AMD“有设计有研发,但是缺代工”,然后台积电和AMD一拍即合,双双逃过了“早期缺乏推动飞轮的第一周期外力”而夭折的命运。
但是现在,顾骜这个蝴蝶因素,把张仲谋和香积电推快了三四年,AMD那边却没跟上,所以这张原本历史上让张仲谋早期产能成功吃饱的王牌,就打不出来了。
AMD指望不上,英伟达(就是做显卡的哪个NVIDIA)就更指望不上了,80年代末英伟达还不知道在哪个角落呢。
按照历史,英伟达要93年才成立,而且就是看了AMD+台积电模式的成功可能性后,才跟风成立的,只不过人家针对的是“显卡设计+寻找代工外包”这个细分领域。
……
没有AMD,没有英伟达,以张仲谋这个并未开挂的眼光,能想到的选项也就很有限了,几乎是稍微动动脑子就呼之欲出。
他对大股东的担忧,是这样解释的:
“我的规划是,争取到88年的时候,拿到苹果公司下一代麦金塔电脑的CPU代工市场,如果乔布斯能够在目前这代的基础上,把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
我觉得,以个人电脑的整体行业价格下降曲线,到88年之后,全球买下一代麦金塔电脑的人数,应该可以填补上我们生产摩托罗拉系CPU的富余产能——只要乔布斯能够做到每年卖出300万台麦金塔次代电脑。
我知道,根据前段时间您的布局,您更希望的是未来跟王安电脑合作。可是,王安电脑做的是文字处理机,本来就是比较廉价的功能机型,不需要太好的CPU。就算我们说服王安改用摩托罗拉的68000,或者是其他非英特尔系的产品,也可能指望他们用‘1988年刚出现的最高端CPU’。
而除了王安电脑和苹果之外,其他几家目前还算主流的个人电脑大厂,都是英特尔系的。而英特尔是自己负责生产环节的,不会外包。世界上用英特尔的人越多,需要我们来代工的总市场规模就会越小——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指望苹果。”
苹果公司的麦金塔电脑,也就是后世人熟悉的“MAC操作系统”的电脑,初代是在1984年发布的,第二代则是在1988年前后,历史上用的都是摩托罗拉的68000系列CPU——
张仲谋虽然不是穿越者和先知先觉,但他可以凭借行业敏锐,推测出“既然苹果走的是围绕摩托罗拉68000系列CPU进行整机设计和研发,所以只要摩托罗拉的CPU升级换代了,苹果公司也会推出升级款的电脑设计”。
这不用先知,有眼光的人都能推演出来。
历史上,在个人电脑领域,正是苹果公司,作为摩托罗拉的主要盟友的。这个联盟关系大约从85年前后开始,到88年进入第二代,到1991年更是额外拉来了IBM,在摩托罗拉、IBM和苹果的三方联合研发下,推出了AIM联盟标准、以及PowerPC型CPU。PowerPC就是摩托罗拉研发的,是68000顶配版的下一代产品、对标英特尔的586。
(对于IBM来说,当时是一种两头下注,在91年微软推出MS…DOS5。0以后,开始暴露出更大的野心,开始筹备搞WINDOWS。IBM发现它主导的“开放式系统电脑”计划,有可能自己作为硬件集成商反而无法得到最大的好处,有可能被微软+兼容机小厂联合绕过去。
所以加注了苹果跟微软狗咬狗。91年的微软,对于IBM来说已经有点养虎为患尾大不掉了。不能因为86年微软和IBM关系还很好、苹果是另一阵营的,就认为这种敌我关系会一直持续下去。这里印证了温斯顿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王安不需要最新工艺和最高水平的CPU,其他厂子是用英特尔系的,销量再高也不需要代工。所以他把脑子动到指望乔布斯更给力一点上,是很正常的思路。
但顾骜显然另有安排。
“别指望乔布斯,他成不了气候的。不过你也别担心,到1988年的时候,你会看到市面上出现一款新的、销量比MAC II更好的、使用摩托罗拉68000次世代CPU的个人电脑的。”
第717章 预定两年后的背后一刀
“别指望乔布斯?难道天鲲也打算进军个人电脑行业?而且,还是用摩托罗拉CPU的、自研封闭式操作系统、全部指望自己一站式搞定的个人电脑?”
听了顾骜让他别指望乔布斯的言论后,张仲谋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惊讶,而后脱口而出说了这番话。
这也是精明的业内人应有的反应。
同时,他也对顾骜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如果,顾骜只是说,他也打算在两年内搞个人电脑,这倒没什么。
因为仅仅是搞个人电脑的话,有两个选项:第一个,是跟IBM、微软、英特尔这个联盟背后跟跟风,吃点IBM拿走硬件集成利益大头后的残羹冷炙。
这条路线,对研发实力和技术积淀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不然,后世也不会出现那么多雨后春笋的兼容机品牌。
因为走这条路线,操作系统层面微软帮你搞定了。
以天鲲现有的研发了一代半游戏机/学习机积累的研发实力,发发狠真能做得到。
可是,顾骜说的是“能够帮你解决过剩的摩托罗拉系CPU产能的个人电脑”,这就意味着这条路线被排除了。因为这条路线只能用英特尔的CPU。
剩下的第二条路线,就是跟王安或者苹果那样了,操作系统100%自研。
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可是比游戏机的系统研发难了何止十倍。
想想看后世历史上游戏机系统做得那么6的索尼,90年代中期、WINDOWS刚刚出现时,一度也试图自研系统、学苹果进军个人电脑业务,结果如何?
索尼的那种尝试,估计世上都没人知道吧,因为死得太惨了,根本就没有走到投放市场的那一步。
索尼的科研实力,平心而论,眼下还是比天鲲要强好几成的。并不是顾骜开个挂、让天鲲有了这么几款爆款拳头产品,就能盖过去的。
这背后还有颇深的积淀差距。
张仲谋当然会以为顾骜是膨胀了。
他也很快反应过来,这不像顾骜一贯的作风,顾骜没这么鲁莽。
所以他又想了想,追问道:“莫非,你是打算……对王安电脑下手?你觉得,在王安本人年老精力衰竭、罹患绝症的情况下,他又重用自己的儿子,王安电脑会在短期内遭遇迅猛的挫折、被你有可乘之机?恕我直言,王安不是那种因为你是中国人,就倾向于在危难时刻把公司股权优先交给你托盘的人。而且王安现在如日中天,也不可能那么快颓势到这一步。”
顾骜不禁微微点头。
张仲谋也是个老狐狸啊,这么快就把他的想法猜到了个七七八八。
顾骜摆摆手:“你别管我对王安是怎么个态度。你就说,你觉得如果我能得到王安系的品牌影响力,以及王安系在个人电脑领域的研发资源、再配合我自己的投入,有没有可能做到刚才说的那一切。”
张仲谋思忖了一会儿,沉吟着说:“如果你能充分整合这些资源的话,大踏步追上去是肯定的。在下一个产品世代,虽然还干不过IBM加微软,不过跑赢苹果还是很有希望。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前提上,我不可能把香积电扩产后的前途,寄托在这个假设上,我也不希望你冒险跟王安玩以蛇吞象。”
在张仲谋眼里,顾骜的天鲲,显然还是蛇,而王安是象——至少按目前的现状,以及张仲谋自认为的后续两年发展趋势里,应该是这样。
王安电脑目前还有一年30多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正在营收的最巅峰状态。所谓的“未来可能有颓势”,都还是没发生的事儿。
加上85年10月开始的美股全线走强,所有上市公司都会对非上市公司赢得一层额外BUFF。
而天鲲哪怕按一年卖一千万台游戏机来算,150美元左右一台,也就15亿营收,何况天鲲现在还没到一年一千万台。哪怕把学习机单价贵一些、以及卖游戏卡带的抽成算上去,也最多20~25亿,不及王安。
(卖卡带的营收并不是很高,因为现在天鲲的第一方游戏比例已经很低了,每年自研游戏不到5款。但第三方授权费、审核费抽成等纯利润比较高。卖游戏机是营收高、利润低。)
顾骜对于张仲谋劝他冷静,第一反应肯定是不爽的。
他下意识要反驳。
但稍微想了想,顾骜就改变了思路。
他今天来视察,只是要确认一下香积电的运营状况、未来发展路线是否有隐患,何必跟张仲谋这种外人说太多呢?
只要张仲谋肯坚定信心把香积电的产能按计划扩张、研发力量按计划投入并且出成果,就够了。
至于张仲谋信不信他顾骜能取代王安或者苹果,不重要。
于是顾骜立刻改了态度:“你要这么想,我也无所谓。那我就给你两个要求:首先,到88财年为止,至少扩产到年产尖端工艺要求的CPU,2000万片,只能多不能少,市场销路你别去畏首畏尾——这可以做到吧?我说这么多,只是想给你信心。”
张仲谋其实也有点害怕自己刚才说话太直得罪人,见顾骜不再坚持,他也乐得各退一步:“当然,这本来就是我想做的,有了您额外的保票,我当然更有自信了。”
顾骜伸出第二根手指头:“其次,我要求你争取在两年内,彻底把摩托罗拉伺候舒服了,等摩托罗拉按计划在88年推出下一代CPU时,我不希望看到摩托罗拉再有任何自建产能的计划。我希望摩托罗拉会充分信任你的低价、高效、可靠,彻底把一切CPU生产环节外包给你。”
这一点,让张仲谋心中一凛,觉得颇有挑战,但也豪气顿生。
目前香积电确实掌握了代表“并列国际先进水平”的半导体代工工艺,香积电生产的85款68000型6MHZ主频CPU,也是目前芯片领域最前沿一代的产品。
但是,稍微有点常识的人就知道——香积电是86年3月进入量产的,而68000的6MHZ主频版本CPU是摩托罗拉85年3季度末就推向市场的,这里面还有7个月时间差呢。
换言之,在香积电开工之前的7个月,摩托罗拉肯定是另有供应商的,比如NEC,比如找德州仪器外协然后配合自家的工厂自产。
目前的状态是“香积电‘也’能代工摩托罗拉最新款的CPU”,但并非“只有”香积电能代工。
香积电只是比其他代工源更便宜更实惠,所以抢到了摩托罗拉的单子。
要想让摩托罗拉彻底自废“自建生产”的念头,只能等待香积电全速运转起来后,摩托罗拉下一代尚在研发中的产品。只有香积电这两年表现超好、供货超实惠又及时良品率还好,摩托罗拉才会渐渐放松戒备,最终觉得“造不如买”。
张仲谋不知道顾骜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一点,他下意识地以为,顾骜是觉得“只有让你的上游设计合作方自废生产,你才能有更多要价权,赚取更多的单位利润”。
如果只是这样,顾骜的利益和张仲谋是一致的。
虽然很艰难,要付出无比的管理和品控、成本控制努力,但张仲谋愿意搏一把。
“这一点上,我们的利益是一致的,我没道理不往这个方向努力。”张仲谋善意地摊牌。
“我要的不是努力,我要的是确保做到!不然你的团队当初凭什么值上亿美元的估值?”顾骜面无表情地施压。
张仲谋一咬牙:“我一定做到客观条件层面达到让摩托罗拉自废生产的程度,当然,临门一脚的商务努力,我无法确保,那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了。但是,如果管理指标上都达不到,给摩托罗拉找到借口和瑕疵的话,你扣我的质押股权好了!”
当初香积电成立的时候,张仲谋可是拿原本的估值质押了一遍、翻倍持股的。如果绩效达不到,他的抵押股权就会被执行掉。
所以从动机上来说,张仲谋是必须打了鸡血上的,哪怕拼掉半条命,也要绞尽脑汁把事情做好。
至少在他靠增值部分赎回抵押款之前,顾骜不用担心对方的主观能动性。
“那就最好了,”顾骜终于笑了,“那么,我还有最后一个要求,你答应了,剩下的我们都可以求同存异。”
张仲谋神情一肃:“您说。”
顾骜应声揭开谜底:“我怕你的扩产进度达不到,要签一个为天鲲提供保底的额外条款——未来5年内,香积电的所有产出,在天鲲有需求的时候,都必须最高优先级先把产能供给天鲲。天鲲的需求量吃饱了,你才能执行跟其他客户的供货,否则,宁可给违约金,也要先把货给天鲲。毕竟,你未来是有可能让摩托罗拉自废生产能力的,我不这么干的话,我自己的供应链安全没有保障。”
张仲谋想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