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回80当大佬-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顾骜轻轻一笑:“也谈不上但是,我倒是想到了一个笑话——王总,这个笑话您一定不陌生,因为是发生在你的老对手IBM身上的,IBM当年要不是因为这个笑话,也不会有王安电脑了。”
  顾骜一句话就压制了王安的插话。
  毕竟他直接挑明了这是IBM的笑话,而王安电脑就是靠着IBM无视的市场崛起的。
  而其他所有听众,一下子都激起了兴趣。
  如今传媒闭塞,并没有什么行业励志故事能听,国内企业家都在拿《松下幸之助传》和《亨利福特传》作为管理学教材呢,顾骜能说出一个IBM的干货黑料,大家也好引以为戒啊。
  “40年前,IBM的老板托马斯·沃森说:世界上只需要5台计算机就够了。当时他的算法错了么?其实也没错,因为那时候的计算机,都是最尖端国家科研机构才需要的。
  他觉得,同盟国四大国每个国家的首都放一台巨型机,整个国家的科研体系都搬到这台巨型机附近,需要算力的时候就申请机时,不就行了么?这么昂贵的东西,造太多不是浪费?
  我们中国人或许对这种情景更不陌生了,因为我们穷嘛,直到两三年前,我记得清华大学刚有小型机的时候,也是那么多院系、那么多研究所按需申请机时的。
  可是后来呢?出现了大型机,小型机,服务器,个人机。现在的世界,有上千万台的个人电脑存量,电脑已经便宜到3000美元,王安电脑的纯处理文字的机型还不用3000美元,富裕国家已经用电脑开始文案办公了——所以王安电脑才崛起了。
  而摩尔定律自从60年代提出后,至今没有失效,我们根据计算机保有量增长曲线简单预测一下,就能断定未来10年,20年,世界上的计算机保有量会达到1亿台、10亿台。
  等到地球上有1亿台个人电脑的时候,‘商务精英办公’还会是个人电脑的主要应用场景么?10亿台的时候呢?所以,为了‘未来数年内,商务精英办公稳定性、兼容流畅性’而牺牲其他拓展可能性的封闭设计,真的能适应未来社会么?”
  “好像有点道理,历史就是这样的……”
  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让所有人都觉得有些意外。
  因为,本来主持会议的工作人员,还没敢直接附和顾骜。
  毕竟顾骜的观点跟美国客人相悖了,总要给友邦人士留点面子的嘛,就算要附和,也回头私下里附和。
  然而,这个不和谐的声音,却是王列自己不由自主自言自语的。
  也就是说,美国人自己本身被顾骜说服了。
  “顾骜这么厉害?连美国人自己都服了,那应该是真的。”主持会议的工作人员们如是一想,内心顿时有了底气。
  而王安一听,好悬没气死——他丫的中国人倒没开口,自己儿子先被同行说服了。
  真是窝囊啊,就没点主见吗?
  “废物!你难道不知道顾骜是外交有关部门混出来的么!他的口才能信?那是尸山血海里骗出一条血路来的大忽悠!就算道理实打实全对,那也得因为他的出身打个折扣,何况本来就是模棱两可的!”
  王安内心如是狂怒吐槽了一番儿子。
  这种情况,只能是当爹的亲自跟顾骜辩论了。
  王安平复了一下胸腹癌症患处的绞痛,咬着牙说道:“那小顾的意思,是觉得‘软件拓展性’非常重要咯?重要到靠硬件提供企业,乃至他的联盟友商,都无法满足的程度?未来必须进行充分的开放、让谁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应用软件?我们今天讨论的,可不是侃侃而谈的定性问题,是定量分析。我没说IBM的模式未来永远不行,但我说的是5年内肯定不行,10年内不好说——你凭什么有那么大把握?”
  姜还是老的辣,王安这番话看起来很中肯,关键是他自己真心这么相信的,所以颇有感染力。
  一些与会人员的观念又被他拉回去一些。
  顾骜知道这个问题不能正面回答。
  因为正面回答铁口直断下预言,是没用的。
  不过,他有的是办法。
  顾骜可是后世回来的IT人,遇到这种战略性预测,不好预言咱就谈史嘛——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那可是最好的攻击素材了,里面的经典案例,个个都是要人命的。
  至于顾骜有没有对《创新者的窘境》倒背如流这个问题,没什么好担心的——你连《创新者的窘境》都不知道,后世怎么可能进得了阿狸巴巴?就算你应聘的是码农你都进不去呀。
  克里斯坦森在IT圈里的知名度,那是绝对跟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一个段位的。
  “王总,你觉得,25年前老托马斯·沃森能预料到20年前小型机出现时,需要多少新应用软件吗?你觉得,15年前小托马斯·沃森能预料到10年前个人电脑出现时,需要多少新应用软件吗?
  如果你觉得能,那么你知道那两个时代,为IBM提供配套的公司,现在还有多少活下来么?我随便举个例子吧。众所周知,30年前的1956年,是您发明了‘磁芯存储器’,并且把专利卖给了IBM,让IBM造出了人类第一块硬盘IBM 350RAMAC。
  在此之后,您可能因为再也没跟硬盘行业有交集,所以没怎么关心。不过我倒是复盘过这段历史。当世界上只有大型机的时候,那些为大型机提供22英寸硬盘的企业,他们普遍活到60年代末就死了,98%都死了,只有2%转型活到了14英寸时代,为小型机提供硬盘……”
  顾骜的具体措辞,就不全部赘述一遍了,免得水字,反正他就是把22寸、14寸、8寸、5。25英寸……每一代企业因为被其现有目标客户的需求所绑架,而最后死亡的血淋淋故事,复述了一遍。
  具体可以去看《创新者的窘境》,写出来能水几章呢。
  然后顾骜话锋一转,回到了“当王安电脑被‘白领办公精英’这个目前对个人电脑需求量最大的客户群所绑定、并且限死在不能得罪这批人的空间里,会有什么下场”的问题上。
  一点都不敢得罪这群人,你就得不到比他们更Low但更加人多势众一两个数量级的新客户!


第713章 我年轻,我不急
  顾骜当面就事论事反驳王安的那番话,总结过来就是一个意思:
  在一个增长非常快速的市场里,为了极端讨好现有存量客户,而严格按照对它们需求的“市场调研结果”来安排自己的研发计划,是必然要死的。
  76到86到96到06,每过十年地球上的个人电脑存量是翻十倍的,06年的电脑数是76年的一千倍。
  而王安坚持封闭式系统和全软件一站式打包、兼容性完美,动机是什么呢?就是讨好目前用个人电脑的主力军——美国高级白领精英,打造对这个人群最完美的办公体验、文档安全性和流畅性。
  具体的论述展开中,顾骜当然是旁征博引,还说了很多克里斯坦森写过的行业案例,着实把科委的工作人员和两院的计算机专家们听得一愣一愣的。
  这番道理讲完,他们已经不等王安反应和反驳了,而是热切地直接逮着顾骜恐慌式追问,顾不上照顾美国客人的面子了。
  “小顾同志,那你是觉得,我们如果要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也要走IBM模式的开放式系统路线了?我们可以集中资源办大事,但能够赢得过IBM么?据我所知,一旦采用了开放式系统,最大的问题就是赢家通吃、马太效应,到时候只能活一个吧。毕竟所有软件商都不可能为两套系统长期开发两个版本的软件。他们肯定会觉得其中一套用户多,就专注做好用在这个版本系统上的软件,另一个竞品系统就算做,也不是原生态的,是移植的,BUG也会多一些。久而久之用户肯定愈发集中到最好的那个系统上了。”
  提出这个问题的,是科委的一名工作人员。
  顾骜听了,也不禁暗暗点头。1986年,中国的科技管理人员,能说出赢者通杀、马太效应,并且推演出后面这些常识,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是个有见识的,难怪可以到科委来混到职务。
  顾骜便中肯地解答:“确实是这样,这位同志说得一点都不错。我们甚至可以说,IBM今天主导了这个掀桌子的事儿,到最后它自己受益也不会很多。到时候,‘最好的操作系统’会赢得个人电脑行业的主动权,而‘最好的硬件整合商’反而会被反噬,被其他低成本品牌蚕食。
  今天IBM主导的这个‘开放电脑计划’联盟,三方主要是整机集成的IBM、核心技术元件供应商英特尔、以及软件系统供应商微软。未来,我觉得英特尔和微软会成为最大受益者,而IBM,不过会成为一个在个人电脑领域,掀掉王安和苹果桌子、让大家都没得吃的挑衅者。
  不过,这对于IBM来说,也不是不可接受,因为IBM的主要业务就是大型机和服务器。就算它最后在个人电脑领域赚不到钱,他只要确保地球上没人能在这个行业赚到大钱,就够了。
  IBM相当于是把处在电脑用户金字塔最底层的市场彻底砸烂了、谁都别挣大钱,然后换取它自己在金字塔倒数第二层的霸主地位,间接变成最底层。”
  此言一出,主持会议的工作人员纷纷侧目。
  而王安也露出了痛苦的神色。
  王安骨子里还是不相信顾骜的全部分析,但他知道,至少顾骜对IBM动机的分析是对的——如果IBM拿不到王安的市场,也要掀桌子谁都别吃。
  这不仅是因为理性让他相信,而是感情也倾向于让他相信——王安跟IBM从1956年,他发明硬盘后,跟IBM的法务斗争就开始了。
  王安跟IBM斗了整整30年,所以任何说IBM坏话的,他都倾向于相信。
  这也让他对顾骜刚才驳面子的反感降低了些,觉得顾骜确实是在“就事论事”。
  你骂完一个人后,想要不让他记恨你,还觉得你公允,该怎么做?顾骜的例子就是活生生的教材:你应该骂完他之后,再各打五十大板地骂一顿他的敌人。
  王安还沉浸在沉思中,会议主持人员却开口发问了:“那小顾同志,既然你说在个人电脑层面,开发封闭式系统未来没有前途,做开放式系统全球又只能活一个,那在这个领域究竟该如何布局?难道你就只破不立,没什么建设性的路线么?只会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顾骜叹了口气:“正面跟IBM竞争肯定是不行的,这不是技术和投入的问题,也是国际形势、综合国力的问题。美国人不会容忍其他国家来制定这个国际标准,中国的国力,十年之内,甚至二十年之内,没有可能从底层挑战这一点。
  而IBM在系统层面的合作商,也已经被微软占住了,这个位置同样不是中国人能顶替的,就算我们技术比微软强,IBM也不会选一个中国公司合作。
  我们只能先隐忍加入这个国际分工当中去,这是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无奈,因为它没法关起门来搞自己的,一定要跟全世界标准互通。当然,国家的科研实力,可以往服务器以上的大型机、巨型机系统发力,保留技术积累的惯性,我们隐忍的只是个人电脑这个应用技术层面的利益。”
  “那你还是没说怎么做啊!说来说去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块纯放弃之后,就交换不来一些别的利益筹码?”
  “我说了——刚才前文我说过,王安电脑这种路线,那种封闭式系统,会被局限在‘商务精英’这个细分领域,无法往未来更大十倍的新个人电脑用户群发展。
  我也说过,根据以往IT硬件行业的经验,每隔20年一代,会有98%专注于服务旧客户的科技企业完蛋——那不就还有2%苟活下来了么?这2%怎么苟活下来的?就是靠专注服务好了旧时代的老客户。
  老客户不是不能服务,只是因为产品降价,老客户的总市场容量萎缩,养不起那么多企业了,但一家还是可以的。未来封闭式操作系统做得好的企业,死掉绝大多数是必然的,但能活下来1家,也是必然的,不可能彻底被IBM杀绝。
  我们要关心的,无非是这活下来的一家,是王安,还是苹果,还是别的什么公司——比如我们中国人的公司。而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摆正心态和定位。如果一家传统封闭式系统个人电脑公司,想与IBM为敌,把资源浪费在与IBM竞争上,那它必死。
  但如果他知道对IBM服软,隐忍过这些年,把精力专注于诛杀苹果、Spectrum、modore,那它就有苟活过去熬过寒冬、等待转机的机会。”
  顾骜说的都是大实话,历史上,IBM模式起来后,可不就是还活了一家么,只不过,那一家是苹果,而且活得不太好。
  因为苹果电脑的销量从那一刻就停滞了,而电脑的价格却在不断降低,所以从90年代中前期到21世纪初,苹果公司就是在逐步衰落的。
  活肯定是能活下来唯一一个的,无非历史会选择是王安活还是苹果活。
  只论脑子轴一根筋这个缺点,王安跟乔布斯其实是一样一样的,他们坚持系统封闭程度的思路也是一样的。
  只可惜王安辈分高,年纪老,人家比乔布斯早了20年得癌症,活不到IBM模式由盛转衰的那一天了。
  然而王安听到这儿却彻底怒了,对顾骜厉声反驳:
  “转机个屁!科技一旦从牢笼里放出来,就只会进步,不会倒退。个人电脑这代产品都彻底放弃了,还哪来的‘下一次代际更替时候的转机机会’!这一次被IBM压住了,就永远被IBM压住了!”
  对方这么说话,已经是毫无风度了,但也是被触动了内心的夙怨,才略微失态。
  顾骜并不想再反驳。
  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说服了科委的会议主持人员,这就够了。
  顾骜今天又不是真心来救王安的,他只是不希望浪费国帑,别让王安的咨询意见带偏了国家经费的分糖。
  另外,“王安试图给他儿子建立声望”这个动机,顾骜也早就洞若观火了。
  不说顾骜本来就善于揣摩利益分配,最关键是顾骜知道王安传位给儿子这个历史事实。
  所以,顾骜今天要做的,就是顺便用无可辩驳的道理,让王家父子的远见无法刷到认同和名望。
  顾骜甚至打算,通过一定的渠道,把今天座谈会王家父子观点落伍、吃瘪的事实,用视频也好,照片加录音也好,透露给卡宁汉或者约翰·钱伯斯或者王安电脑内部对父子接班心怀不服的高层,让他们对王安的安排更加不服。
  历史上,王安让儿子接班,其实只接了两年,因为两年之后,王安电脑确实被王列弄得乌七八糟——年销售额30亿美元,却没什么利润,反而亏损7亿美元。
  然后,王安在临终之前悔悟了,让儿子又卸掉了董事长和CEO的职务,从华尔街找了个最擅长不良重组的外部职业经理人爱德华·米勒来接管公司。
  只是爱德华·米勒这人只擅长缩减成本、增强绩效和管理,却不懂科研,所以虽然大刀阔斧缩减了亏损,却更加破坏了王安的研发部门,让新一代产品再也不可能研发出来了——一言以蔽之,爱德华·米勒的手法,跟约翰·夏柏在德州仪器的做法是几乎如出一辙的,都是。
  “科技公司巨亏的时候怎么办?砍研发部,把研发成本都去掉,公司就不亏了。但是一旦到目前的最后一代产品落后、要换代的时候,公司也就彻底死了”。
  爱德华·米勒的事迹反正这个时空也还没发生,暂且不多水了。
  顾骜想到这一点,只是因为他觉得:既然王安在发现儿子不行后,连爱德华·米勒这样的外人都敢请进来接管公司。那就说明相比于传位,他更在乎“王安”这个牌子能不能活下去。
  既然如此,顾骜就等王安真正发现他儿子不行的时候,他再出面收尸好了。他顾骜总比爱德华·米勒牛逼吧。
  当然了,顾骜是不可能帮别人管公司的,王安要是真撑到88年再服软,顾骜只能保证把“王安”这个牌子,一直保留下去。
  答不答应就再说了。
  反正现在不急,现在王安电脑的股价还高着呢。


第714章 你这是不想干了
  科委的计算机系统技术战略座谈会,在平静中结束了。
  王安的理论背后的风险,在顾骜的“真理越辩越明”夹击下,充分暴露了出来,也没能带偏谁。
  不过王安自己依然陷入了偏执之中,并没有被顾骜拨正。只不过他再也没能影响他人罢了。
  这也没什么奇怪,毕竟是一个66岁的老人了嘛,还得了癌症,脑子转不过来是很正常的。只有实践层面血淋淋的教训才能唤醒他,纸面的推演是没用的。
  这部分会议结束后,顾骜比王安还多留了两天,因为顾骜还要参加一个关于国内无线通讯技术战略布局的研讨会,而通讯领域跟王安是毫无关系的,所以这个座谈会只要顾骜参加就行了。
  具体的会议细节就不赘述了,其后续影响,后文自然会提及。
  王安在忐忑中飞回了美国。
  虽然没有给儿子立到足够的、可以拿来谈细节的声望。
  但毕竟也算是带着儿子见过了外国高层、参加过一项足以比肩“星球大战计划”和“尤里卡计划”的科技战略座谈会。
  所以,王安依然坚持加快他交接班的进程。
  王安不希望卡宁汉和约翰·钱伯斯看清楚王列在此行中究竟表现如何。他要的是快刀斩乱麻,一团迅捷操作就把事儿定了。
  这种糊涂的决策,并不是顾骜有主角光环开挂,而是本来就符合历史的——原本的历史上,王安就是10月份带着儿子去了中国刷脸,回来后11月份就让而儿子接任CEO了。
  ……
  同一时刻,京城,钓鱼台国宾馆隔壁的顾家府邸。
  刚刚搞定了大事的顾骜,心情颇为不错,回府就跟米娜吟诗作对,对坐饮酒作乐,私下里小庆祝一下。
  夫妻俩在园中小楼登楼对酌,俯瞰着玉渊潭和永定渠的水岸景致,好不快活。
  顾骜把他这几天的骚操作,卖弄地说了一遍,赢得了妹子真心的崇拜。
  一个人憋在心里骚操作不能炫耀,那也是很累心的。
  不过,米娜终究是有商业头脑的,崇拜完了顾骜之后,她也不忘提醒地劝说:
  “你这么对付王安真的好么?如果你是想未来最重要收购王安电脑、并且把这个牌子、这个系列产品好好做下去的话,就不该放任这家公司慢慢堕入深渊,这样将来你接手到的东西也不值钱了,而且他们的技术研发也会出现脱节、人才凋零。”
  米娜这番话,确实是非常符合商业逻辑的。因为顾骜并不是那些“门口的野蛮人”,炒作一波股价捞到差价就走,顾骜是真心打算未来把王安电脑这个品牌经营好的。
  可顾骜的做派细节,却让米娜误会他是用之前对付德州仪器那种管杀不管埋的方式来狙击王安了。
  米娜不得不怀疑,老公是不是心态没有转过来。
  不过,顾骜很快就为妹子解惑了。
  “不是你想的那样,”顾骜沉稳地说,“如果你是担心我这么折腾王安,会让王安人才流失,那大可不必。
  这个行业流动性没那么大,未来一两年为限的短期内,王安的日子如果不好过,其他自研操作系统的电脑公司日子也会更不好过。我只要盯着核心要害技术人员别流往IBM和微软,就行了。如果他们愿意来天鲲,我也会留心吸纳——
  下个月,我们天鲲的学习机就要上线了。这也算是渐渐从游戏机往‘带文字处理机功能’的方向靠拢了,而且天鲲在上升期,只要有心引导,该怎么选那些人很明白。”
  顾骜先澄清了呃第一个风险,然后停顿了一下,喝了口红茶,等米娜消化一下。
  “其次,如果你是担心因为王安瞎折腾一两年、导致王安的技术失去先进性和被收购价值,那也是不存在的。
  因为封闭式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也好、游戏机也好,研发都是存在周期性的,一般5~7年推出一代新产品,或者怕间隔太久、就在代际之间3年左右夹一个PRO或者PLUS版本过渡一下。
  而王安电脑的上一代文字处理机,大约是82~83年开始换代的,CPU档次大约是对标了英特尔286处理器。目前这两年,王安只是不断生产、销售那一代机型,研发力量都是没什么绩效的低薪半闲置状态,主打都在升级应用软件。
  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淡季打断王安一到两年的研发节奏,并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而且,我们天鲲今年也才刚刚转到学习机,距离功能全面的封闭式系统电脑,我们自己也还有很多积累要做,盲目蛇吞象会消化不良的。只有此消彼长挖角一两年,提供一个对比,才能更好的整合。”
  后世PC电脑普遍兼容机的时代,大家都觉得电脑硬件一两年就落后了,得换个显卡、内存什么的。但这是因为兼容机时代节奏快,而且硬件/软件的驱动程序接口非常开放。
  但是,在80年代,个人电脑的更新换代节奏,是跟后世PS游戏机差不多的。索尼做PS游戏机,那也是平均7年出一代新游戏机。
  中间这7年里,就算CPU、显卡、内存这些指标落后了,也是没法部分迭代出个新产品的。
  消费者也习惯了这个慢节奏。
  所以王安也好,苹果也好,他们的研发部都是有大小年周期性的,有些年份,硬件研发人员就会处在拿个底薪、没什么绩效的低薪半失业状态,这在后世忙成狗的IT狗看来简直无法想像。
  只有软件部可以保持始终有活儿干,毕竟总是要出新的应用软件。而且苹果/王安都是自行研发所有应用程序的。
  顾骜觉得,在5~7年产品换代周期的大前提下,还不如拖到1988年摩托罗拉的10MHZ主频68000CPU,以及其他配套都上来之后,再进军全功能个人电脑领域。
  眼下的85年版6MHZ摩托罗拉货,并不能对目前市面主流产品产生决定性的功能进步。
  历史上,苹果公司的麦金塔二代,差不多也是靠88款68000CPU撑起来的。
  目前,王安的现有产品还撑得住,没有丝毫颓势。
  上面这些话,有些涉及到预言,顾骜只能自己在心里想想。不过仅仅是他可以拿来和米娜说的那部分,也已经足够让妹子放心。
  米娜也就不再质疑。
  夫妻俩又在京城盘桓数日,把所有座谈会和产业关系捋顺,收获了足够多的科委和相关规划部门的人情、露脸机会,然后准备南下香江。
  顾骜本来是3月份就要去香江的,现在一拖都4月下旬了。
  香积电的投产顾骜还没来得及视察过呢,积累了一大堆磨合期的问题要他外协资源。
  而天鲲学习机也马上要上市了,顾骜必须亲自抓一下最新情况。
  ……
  顾骜南下香江的同时,5月初的旧金山,王安电脑公司总部,发生了一波不小的震动。
  从中国回来后不到两周,王安大刀阔斧做出了一定的布局——他也不是完全不听信顾骜的建议,毕竟顾骜揭示IBM险恶用心的那些话,王安石很听得进去的。
  所以那些针对IBM的举措,王安还是会布置的。而且在布置的实施阶段,王安刻意让儿子王列扮演主导推进的角色,进一步让王列积攒在公司里说了算的拍板权。
  这一波操作,暂时还是让公司上下心服口服的,毕竟大家都把IBM视为主要敌人。
  王安见反馈不错,就蠢蠢欲动,正式开始推行他的接班计划了。
  交权要趁威望还未褪去。
  五一节假期后的一天,王安私下召集了王安电脑的主要高层,开了个会议,宣布了他的决定。
  “下个月开始,我准备把公司CEO的职位,交给王列接任。他近期的表现大家也都看到了,在‘中国尤里卡’计划里,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回来后,也做出了那么多大家都觉得精妙的应对IBM竞争的策略调整。我认为这个任命是合适的。”
  王安措辞还比较稳妥,不过语气俨然不容置疑。
  “安!你这么做是不是太草率了,我知道你身体不好,这点我深表同情。我们也是30年的搭档了,对你的遭遇我非常悲痛,简直与我自己身患重病一样悲痛。可你不能这么急,公司的产品发展战略是有重大隐患的,你这样武断推进,只会让人心涣散!”
  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相当于联合创始人的老搭档,卡宁汉了。
  不过严格来说,卡宁汉比王安年轻了将近十岁。整整30年前,王安已经36岁的时候,才正式创办了王安电脑公司,当时卡宁汉才28岁研究生毕业、只有一两年的工作经验,稀里糊涂成了第一个被王安拉进来的同伙。
  所以眼下还50多岁的卡宁汉,多少觉得第一代公司创始团队,还能够坚持领导个十年八年不迟。
  相比于卡宁汉的笼统反对,CMO约翰·钱伯斯就更加锐利一些。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老板,我觉得您提到的那个在‘中国尤里卡’计划里的计算机产业战略规划,我看来实在算不上什么——我也通过某些渠道关心了一下,我觉得顾骜的见解,更加符合未来的产业趋势……”
  “混账!这种事情是你该过问的么?这么说话,你这是不想干了?!”王安大怒,他万万不能容忍手下居然刺探这些不该知道的东西。


第715章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花开两头,各表一枝。
  硅谷的王安电脑发生了什么内讧,顾骜当然不知道。
  钱伯斯和卡宁汉知道的那些内幕,也不可能是顾骜直接透露给他们的。
  顾骜对真的国家科技战略层面的机密没有任何兴趣,他这儿不经意流露到彼得·彼得森手上的,无非是些断章取义的假情报而已。
  通过那些掐头去尾的图片和声音,美国人充其量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中国人真是热爱和平、心甘情愿拥护美式全球大分工啊。已经知道独立自研一套开放式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跟美方竞争是没希望的,所以乖乖学其他人那样把银子存进银行里吃利息、等先进货出现后再买现成的用”。
  至于再往后一个环节发生了什么,也没必要赘述。
  王安电脑内部闹得不可开交的同时,顾骜刚刚到香江,亲临一线视察香积电和汉乐电子的投产情况。(汉乐电子在生产最新研发完成的“天鲲学习机”)
  他首先去的是香积电。
  张仲谋比顾骜早几天回香江,所以顾骜去的时候正是张仲谋亲自接待的。
  经过这趟京城之行,乃至之前顾骜为香积电顺利上马协调到的种种资源,让张仲谋今年对顾骜的佩服程度,又上升了一个台阶,对顾骜的战略眼光的尊重程度,也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
  想去年10月份之前,顾骜表现得黑心搂钱、毫无节操时,张仲谋可是一度把顾骜视为“色厉胆薄,没有远见”之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