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恶人大明星-第2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能够媲美《奥赛罗》和《卡门》的名作,无论真假,单单这个评价,就值得去买一张票确认一下了。
团团打过一圈招呼后,多明戈和林海文落座在最中间位置,在演出开始前,抓紧聊了几句。
“每次听到你的西班牙语,我就怀疑你是不是一个华国人。”
“标准,是我的宗旨。”
“……好吧。我其实很期待你登台的,为什么不呢?你的实力没有任何可以怀疑之处。”
“低调,也是我的宗旨。”
“哈哈哈,别开玩笑了。”
“……我认真的。”
多明戈在渐渐昏暗下来的剧院里,凑近看了一会儿他,林海文调整了一下表情,表示自己非常认真。
“算了,看演出吧。”多明戈靠了回去,“哈哈哈。”
哈你个大毛头啊。
第1130章 意大利,别为我疯狂
林海文其实并没有看过多少歌剧表演,甚至话剧表演,而且无论话剧还是歌剧,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只能说是小众——一部分铁杆拥趸和一部分刷逼格的老帽,这就组成了它们的主要观众群。而要命的是,这种小众,又已经成为了歌剧、话剧艺术的一部分,很难相信,也很难接受,某一天歌剧开始靠露肉,而话剧开始靠三俗笑话,这样活着,还不如死去。
它们就这么高雅而孤独地存在着。
但是当《图兰朵》序章开幕,阴森的铜管响起……并不那么适耳的意大利高音开始冲击耳膜,当优秀的歌唱演员们声情并茂地演绎着一个古老的传奇,林海文还是深刻地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和气势。他并不陌生,当他看米勒的《雅典学派》,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他也会有这样的感触。
雄浑的美声、高音、花腔……展现的是和华国戏曲截然不同另一种古老舞台戏剧模式,好像是战场上的一曲战歌。
欧洲果然骨子里就是野蛮的。
对于狗血剧情的担忧,在整个表演当中,也几乎没有出现问题——歌剧某种程度上其实是音乐剧,剧情、布景、道具等等,似乎都在其次,唯有音乐是永远的c位,这也是为什么歌剧中永恒留名的大师总是谱曲。
当最后一幕,谭云秋饰演的图兰朵对着天下臣民说,她知道了王子的名字——“那就是爱”的时候,林海文微微露出了一点笑容,这算是整个表演中,他对剧情唯一的吐槽了。尽管名义上,这个剧情也是他自己创作的。
意料之中的,雷霆一般的掌声如约而至,没有缺席。
多明戈的两个大熊掌哐哐哐地拍了一阵之后,还拥抱了一下林海文。
“无与伦比的作品。”
“新生的经典。”凤凰剧院的经理也难忍激动。
意大利人在今夜,毫不犹豫地倾倒在林海文和《图兰朵》的脚下,这部作品的水准几乎肉眼可见。舞台上的演唱者们激动的不能自已,谭云秋作为唯一一个华国人,华国面孔,包括男主演,知名的歌剧男高音阿尔贝罗,都将她推前半步,接受最多的欢呼和掌声。
林海文在台上也为她鼓掌。
“昨夜谭的眼泪,就如同《图兰朵》一样迷人”——意大利最大的报纸《晚邮报》,以这个标题报导了《图兰朵》的首演。
“昨天,全球著名的华国艺术家林海文,亲自观看了他创作的歌剧《图兰朵》,它讲述了一个华国公主的故事,关于爱情,也关于生命。女高音歌唱家谭云秋,男高音歌唱家阿尔贝罗等一众知名演员献出了他们精彩的表演。
现场一千二百个座位,座无虚席,来自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法国的歌剧爱好者云集罗马大剧院——他们见证了新的经典诞生。
‘看完之后,我确实满含热泪,真的,这种感觉,就像我第一次观看《茶花女》的时候’——一位来自法国的观众如此评价,而《茶花女》已经是歌剧史上不朽的经典。
……
威尼斯凤凰剧院的经理阿瓦罗难掩激动之情,他认为《图兰朵》可能是20世纪以来最卓越的意大利语歌剧作品,如果不必谦逊的话,它可能也是那之后整个欧洲最优秀的作品。‘我知道,在仅仅演过一场后,就得出这样的结论,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但从我的内心来说——要知道我从业近四十年,听过无数的作品,还从未有如此激动的时刻。我几乎从《图兰朵》身上嗅到了十九世纪歌剧黄金时代的味道,那些唱词,那些腔调,活脱脱地是从历史中直接拓印下来的,让人迷醉。’
阿瓦罗表示,他将竭力让《图兰朵》能在最快的时间于凤凰剧院上演。
而据悉,更为知名的,在意大利歌剧史上具有无可取代意义的斯卡拉歌剧院,也将争取让《图兰朵》在剧院开演。
……
这股久违的经典歌剧旋风,尽管是由一位华人带动,但意大利人仍然为之兴奋不已。”
是的,兴奋不已。
除了《晚邮报》,意大利的另外几家大报纸,《共和国报》《新闻报》,也都没有缺席——当然更重要的,这个时代最具传播量的是社交媒体。Facebook意大利语版本关于“歌剧”的搜索成倍成倍增加,一跃进入到热搜榜单当中。
这跟一众知名的文艺届人士的推崇分不开。
84岁的意大利国宝索菲亚·罗兰,几乎以极致热忱的态度推荐了这部作品:“当我看完《图兰朵》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当年斯拉卡歌剧院重建之后,所有米兰人都恨不得冲进去听一场表演,是的,就是那种无法等待,无法忍耐的感觉,太美妙了,我昨夜的梦境都是瑰丽的。@林海文,林,你真是一个让人惊叹的天才。”
意大利裔的好莱坞演员,演技之神罗伯特·德尼罗尽管未曾看到首演,但转发了罗兰的文章:“我将无比期待看到它,是的,如你所说,我现在就有一种无法等待的迫切了。”
两位大神的参与,直接带动了大批意大利演员、导演、歌手的转发。
这几乎成为一场意大利语社交媒体的难得狂欢。
比“歌剧”在热搜榜更靠前的,毫无疑问就是“林海文”。
意大利人像是挖掘宝藏一样,一点一点把他的生平和成就挖出来,只不过他们总习惯在前头加上两个字:竟然。
他竟然是当世最知名的,最昂贵的油画家之一,开创了源古典主义流派,跟现代主义分庭抗礼。
他竟然被称作东方的帕瓦罗蒂{这位是意大利最值得骄傲的歌唱家}——他寥寥几次登台,证明了他不负这盛名。
他竟然是一位超级亿万富翁……
……
当然,还有更多他们感受并不那么真切的成就,譬如是华国古诗词的千年之才,华国最负盛名的编剧和作曲……如此等等。
一位意大利网友总结道:
“我们以为这是一个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励志故事,却发现,它其实只是一个令人讨厌的超级天才随手而为的小动作——而我们的惊讶和颤栗,都如同没见过世面的那不勒斯乡下的土包子。”
第1131章 找乐子
意大利是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毫无疑问,意大利人对他们的传统和历史都极为骄傲——这包括意大利语歌剧。所以看似小众的歌剧,在意大利掀起的风暴,完全不逊色于最热门的流行话题——尽管歌剧不会因此就变得热门起来。
媒体的大书特书,社交网络的推波助澜,专业人士们的盛赞,都将《图兰朵》的名字印进意大利人的心中。
这股热潮也不可抑制地扩散到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对于现在这个世界,不论华国是否已经足够强大,但毫无疑问、舆论中心,话语权中心仍然在欧美。意大利的事情,也就是世界中心的事情,欧美舆论是不会吝啬力量的,尤其涉及到的华国人,已经在西方威名赫赫。
林海文即将前往的巴黎,也已经开始宣扬他在意大利的传奇。
亨利院长和拖尼特教授,在《费加罗报》上看到关于林海文的新闻:“歌剧新的经典——诞生于一位古典画家之手”。
“真是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亨利院长摇摇头,不过脸带笑意。这波新闻,多少缓解了一点他们的压力。在巴黎高美设立林海文源古典主义研究中心的计划,尽管在高美管理层得到了通过,但是西方世界是人人有话说的,高美内部师生中,对这一点抱有疑虑的并不在少数,尤其取向上偏现代艺术的,比例就更高一点。临近揭幕的时间,亨利院长和拖尼特那边,受到的压力就越大,听到的反对声音也就越多。
但这一波从意大利刮过来的风,意外稍微缓解了一下他们的压力。
歌剧是高雅艺术,不逊色于油画,从复兴难度的方向来看,甚至比油画还要更加高端一点——一般来说,越难救回来的,当然也就越牛叉。
比如在华国,相声就比不过昆曲,刺绣就比不过缂丝,没有别的原因,后面的更难,所以就更高端。
优越感这种东西,有时候是坚不可摧的,真正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哪怕他比你穷,比你弱,他还是会坚持某些东西上的优越感。但优越感有时候也是非常脆弱的——在面对更高级优越感的时候。
毕业于985的人,哪怕发展的不如211的,他还是很优越的,但要是面对一个清大京大的,他这种优越感消失的就很快了。
高美的人也是差不多的。
从媒体和各种回馈来看,林海文创作的《图兰朵》,都被凤凰剧院的阿瓦罗认为是二十世纪以来最佳了——这就牛叉了。好比林海文的源古典主义,同样也是古典主义自19世纪末以来最佳,被视作安格尔之后古典主义新生的巨匠。
艺术家们内心经过复杂的运转,反对的意志也就虚弱了很多。
“我看还不如他跟楚的韵事呢。”拖尼特忍着笑,法国是真正的浪漫之国——有一个采访,记者询问法国女性们,如果她们的丈夫出轨了,她们怎么办,结果这些女人居然众口一词表示如果丈夫们对家庭依然负责,她们愿意原谅。这个采访未必能够代表所有的法国女人,但也足以说明这个国度的婚姻观和爱情观,跟今天的华国有多大的差别。
基于这样的文化,林海文跟楚薇薇的绯闻在法兰西是非常有市场的。
用一位法国艺术家的话说:“林海文终于有了一丝大艺术家的风采,也许他终于认识到,他现在离最伟大的传奇之间,就差那么几个"qing ren"了。”
楚薇薇作为路透社的著名美女记者,当然足以成为这些"qing ren"中的一个。
两个老头挤在那里说人是非,倒是很惬意的。
……
《图兰朵》首演之后,林海文在意大利一下子就热络了起来,尽管此前他也不是默默无闻,但意大利人显然没有到现在这种亲近程度。
无数的采访邀请,无数的派对邀请,来自名人、政要、机构……林海文选择了几个参加了一下。
问题也都差不多。
创作意图?一时兴起。
创作过程?行云流水。
对意大利的文化有什么感受?叹为观止。
油画创作中是否从意大利艺术当中汲取了营养?毫无疑问。
对《图兰朵》大获成功,备受意大利人赞誉有什么心情?受宠若惊。
还在创作新的歌剧作品么?敬请期待。
于是,宾主尽欢。
“今日,《图兰朵》的创作者,著名画家林海文离开罗马前往巴黎,在那里他将主持一项国际级的青年油画赛事,包括意大利青年画家在内的全球数百人,将角逐出最具潜力的青年画家领袖……让我们期待一下,这位在意大利掀起一阵音乐的绮丽旋风的伟大艺术家,能够在巴黎给意大利人新的惊喜。无论如何,意大利将期待他重新来到这片土地,带着新歌剧,或者带着他的其它艺术作品。”
——《意大利新闻报》。
……
“啧啧,国宾待遇啊。”楚薇薇把手机递过来,倚着林海文的肩膀,给他看这条新闻,两个人都看得懂意大利语,倒用不着翻译了。
林海文揪了一下她的脸蛋儿,挑挑眉毛:“不应该么?”
“应该!”楚薇薇不跟他玩这个:“你不知道,意大利这两年债务很重,经济也不行,跟葡萄牙、希腊、西班牙一起号称笨猪四国,加上爱尔兰就是欧洲五猪,都是有主权债务危机的。意大利还要特别一点,他们是欧共体创始六国之一,祖上也是阔过的。现在嘛是破落了,这就比较难以接受了。所以意大利人算是有几年没这么高调过了,这么大气地捧一个老外,那就更是少之又少,你算是点燃了他们祖上的光荣感啊。”
“唉,那现在还不是穷着么。”
“嗤,那有什么办法,穷不穷,还不是要过日子?能在精神上有点抚慰,总比没有的好。国内不也是这样?压力大归大,还是要学会给自己找乐子。”
林海文认同地点点头,转过去看着楚薇薇:“说的不错,那这位小姐,今晚我们找点乐子?”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
第1132章 荣耀时刻
林海文抵达巴黎,当然算是一个新闻——基本上他也是个流量艺术家,相对于绝大部分同行来说,他的关注度是几何倍数增加的。
因此楚薇薇现身接机,两人在五星级酒店共度一晚的新闻,就非常喜闻乐见了。
“路透社记者、普利策得主楚薇薇现身戴高乐机场,在接到了她的绯闻男友,著名画家林海文后,双方在机场附近稍作休息,之后,一起前往林海文落榻的希尔顿酒店,两人共度一夜并未再出门。”
简单的狗仔式报导,和两个人连串的显赫头衔,这种鲜明对比让大家都非常兴奋。
“噢,一夜,美好的一夜。”
“楚真是个美丽的女人。”
“大艺术家和大美妞,这样的配对实在是很浪漫了。”
楚薇薇当然对这一切有所预料,欧洲狗仔成灾,又不是什么新闻。尤其当她从林海文怀中醒来的时候,被窥视的不适感就更加微不足道了。她长长地伸了个懒腰,往林海文怀里拱了拱,舒坦地叹了一口气。
“别动了。”林海文带着浓重的鼻音:“今天还有工作呢。”
楚薇薇炸了眨眼,疯狂地滚动了几下,然后迅速从被窝里钻了出来,让林海文捞了个空。
“对哦,今天有工作呢,我先化个妆,你再睡一会儿吧。”
“……小混蛋,等着。”
“咦……别这么言情风好不好?”
林海文睁开了一只眼,瞅了她一眼:“行啊……好你个老娘们,给我等着的啊。”
“去死吧你。”
带着一夜馨香的睡衣砸在了林海文脑袋上。
……
林海文从雪铁龙上下来,一身蓝色西装,神采飞扬。下了车之后,他把身穿香奈儿小礼裙的楚薇薇接了下来——快门声明显加速,窃窃私语的声音也开始密密麻麻。
巴黎高美的林海文源古典主义研究中心揭幕仪式。
拖尼特教授亲自迎接林海文。
“我从未想过这一切会发生地如此之快。”拖尼特和楚薇薇拥抱、亲吻脸颊之后,感慨莫名地和林海文说道。
“谢谢。”
“这都是我的荣幸。”
“也是我的。”
艺术线的记者们,看着林海文和拖尼特紧紧拥抱在一起,一个白发苍然,一个年轻无限,一个灰色西装典雅沉静,一个蓝色西装意兴飞扬……都有一种见证历史佳话的颤栗感。
毫无疑问,拖尼特跟林海文,将成为油画史上、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华国有千金马与伯乐之说,拖尼特未必称得上是林海文的伯乐,但作为最早看出林海文艺术路线的艺术家、评论家,拖尼特在源古典主义流派的定名、流传、公认这一整个过程当中,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甚至是关键性的。
他就像是一把钥匙,在很早的时候,就为林海文打开了朝向主流评论界的大门,所以随着林海文技艺的进步,他几乎没有任何障碍地获得了与之匹配的评价——这非常非常难得,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所谓怀才不遇,是多少天才的悲怆人生。
而今天,也是拖尼特在巴黎高美这样的百年艺术学府中,为林海文在西方设立了第一座研究中心。
一个画家,在高美有了自己的研究中心——要知道,在高美参加展览就已经是一份强悍的资历了,而拥有研究中心,已经是毫无疑问的巨匠待遇——甚至还需要跟高美的研究优势相一致的巨匠才可以。
当然,这不是单方面的,一直以来想要为林海文设立研究中心的西方艺术院校、机构也并不是没有,只是林海文一直没有松口罢了,此次高美提出来,林海文当然也是因为拖尼特,以及双方一直以来的交情,才一口答应。
“我们进去吧。”拖尼特让了一步,林海文笑了笑,拉着他的小臂,一起步入了礼堂当中。
礼堂当中,坐着很多林海文熟悉的面孔。
他的老师常硕,旅法华国画家程逸飞,纽约大学的源古典主义研究者罗杰教授——他也将受聘担任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除此之外,佛罗伦萨美院的海格尔教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海瑟琳研究员,波士顿博物馆的施密特教授……这些在林海文的成长过程中有过交集的艺术家、评论家、研究人员,也都拨冗前来,见证林海文的闪光时刻。
而里希特和老加斯佩的出席,就连林海文自己都很惊讶了。
这两位算是如今少数能够跟林海文齐肩并立的大艺术家了,愿意来捧场是十分难得,尤其老加斯佩,以他的年纪,从美国飞到欧洲来,那真是天大的面子。
亨特院长亲自致辞。
“今天,在如此璀璨的艺术之光见证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有幸为本世纪,甚至数个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画家授予我们的尊敬和荣誉——本次仪式的第一步,我们将向林海文先生授予学院的艺术博士学位,将学院三百年的积淀和对艺术的坚持,和林先生分享。并同时将林先生在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和这座学院连接在一起,启发并引领所有在此学习和工作的后来人,去寻求艺术和美的巅峰和极限。”
在掌声中,林海文身穿博士服,从亨特院长手上接过荣誉博士证书。
“在很久之前——嗯,可能也并不是特别久,我曾经准备到高美来学习油画,因为我的老师常硕先生在这里,用华国的话来说,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不过后来发生的事情,你们就都知道了,因为我进步的太快,所以就没了来这里学习的机会——”
哄堂大笑。
在这里的人都很明白林海文的成长史,知道他并没有夸张。
如果不是坚持在国内发展,他本应该在高美当教授来着。
“但是,你们看,即便你们因为没时间,没条件,或者太优秀等等原因,而无法在此学习,也并不代表你跟高美的学位无缘了,你还可以像我这样,还是直接拿的博士哦……”
林海文朝下方眨了眨眼睛,后面有不少高美的学生,显然是他调侃的对象——这些人都几乎是他年轻的信徒,此时将几乎无法忍耐住的掌声,朝台上倾泻而去。
第1133章 眼里有世界
林海文以“希望以后你们可以称呼我doctor林”,结束了他的这场荣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
接下来才是今天的正餐,源古典主义研究中心的揭幕。
亨利院长、拖尼特教授、林海文本尊,再加上他的导师常硕先生,四位共同揭开牌子——风格很华国,巴黎高美准备了一块大红色的天鹅绒,四个人同时扯开,露出上面以华语、法语和英语三行并列的铭文——“林海文源古典主义研究中心”,下面有巴黎高美的学院logo和名字。
掌声响起,并没有那么热烈,但掌声来自里希特,来自老加斯佩,来自拖尼特、海格尔,来自如此众多的画坛精英,每一次鼓掌都代表着认同,每一份认同都是林海文过去数年来孜孜以求的结果。
哪怕拥有恶人谷,哪怕得到很多的灌顶,他也从未放松过自己的努力——在油画上。
恶人谷可以让他成为大师,却无法铸造巨匠之魂——林海文拥有的这颗巨匠之魂,是他自己的,完全属于他自己。
脑海里的凡·艾克源种悬浮球,在此时突的一跳,跳过了90%!
90%!
林海文不知道这颗源种的100%代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是人类能达到的极致么?他不太相信,人类有极致么?几千年来,人类总在不断地超越自己的极致,从而创造出无与伦比的成就。
如果不是不是人类的极致,那也许是他林海文的极致吧——也就是当前人类的极致,这一时代人类的极致。
那么90%的高度,就意味着他已经走到了人生极致的最后一里路上。
林海文吸了一口气,他不知道剩下的10%需要走多久,是否会走到人生最后一分钟,但他知道,从此刻开始,他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已经不再是别人,而只是他自己了——举世间七十亿人,他已经无敌。
巨匠的气质是怎么样的?
很多人都会疑惑,因为基本上现代人都没有见过活生生的巨匠。但是今天在现场的这些巴黎高美的学生,在他们一生中,会不断地提及今天这一幕——“那一刻,当我看向林海文的时候,尤其看向他的眼睛的时候,我几乎看见了大海一般的色彩,它们混在一处又彼此分明,他们在游动、在打滚、在玩耍,它们组合成了委拉斯贵支、缇香、乔尔乔内、伦勃朗、安格尔,它们画出了《瓷·八作》《黑龙潭和画室的窗外》《父亲》……那是一个油画的世界,自然女神一步一步地向你走来,唇启无声的告诉你,林海文是她的使者,是她的化身——噢,原来这就是巨匠,我这么告诉自己。”
而当他们如此描述之后,没有人相信,但他们都非常坚持——事实上,这些学生日后几乎全部成为颇有成就的艺术家,其中不乏顶级的画家。这一现实让这个“神谕”团体变得尤为神秘莫测——难道那一天,他们真的听见了自然女神的神谕么?从林海文的眼睛里。
这是个永恒的谜团。
林海文亲自将一百余张手稿捐赠给了研究中心——他原本是打算再捐一幅作品的,不过拖尼特回绝了。倒不是觉得太贵,高美的45万件藏品当中,也是不乏安格尔这等学院派古典巨匠的名作,价值不菲。拖尼特的原话是说“相对于完整作品,这些手稿更具有研究价值,而因为你的懒惰,市面上你的作品太少了,尤其体现源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只有寥寥几件,还是让它们去往博物馆、美术馆以及收藏家那里吧。”
林海文哭笑不得地接受了这个批评。
目前关于林海文的最大矛盾,真的是作品太少——一个流派要得到公认,一批作品肯定是要有的。源古典主义的一个重要争议点就是作品太少,三四件作品能够确立一个流派么?很多人是存疑的。流派特点是需要靠很多作品进行比对、总结,然后得出来的。当然林海文比较特殊,自从19世纪末至今,古典主义已经行将就木了,林海文的源古典主义跨越一百余年,和安格尔的新古典主义之间的区别是显见的,这已经足以说明林海文在古典主义上走出了新的道路,开创了新的风格。
但尽管如此,总归不是那么的圆满。
拖尼特已经多次劝说林海文勤奋一点了,而且也让他多教教学生——一个人单打独斗,那也是不行的。
揭幕仪式结束,林海文做了一次较长的演讲,主要是面对高美的学生,巨匠开坛,确实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学生们在Facebook上分享今天的经历。
“天啊,看见没有,那就是林海文——他来参加我们学院为他开设的研究中心的揭幕仪式。”
——“这位博主是巴黎高美的,我知道了。”
——“哇哦羡慕,他在意大利的时候,还有人说他会来佛罗伦萨呢,真是遗憾。”
——“好吧,上面这位是佛罗伦萨美院的——还有谁?英国皇家美院的?罗马美院的?列宾美院的?都出来吧,尽情地打击我们吧。”
——“……我是皇家的。”
——“列宾的……”
——“我只是华国中央美院的……但我是林海文的校友啊。”
——“噢,别用‘只是’,华国央美也是全球顶级的美院,还有你们国家美院也很棒,我认识一些毕业你们国家美院的艺术家,都很优秀,技艺高超又思想自由,非常难得。”
“全球顶尖的画家林海文,活着的巨匠传奇。”
“无与伦比的源古典主义,无与伦比的林海文#林博士”
美术生们彼此联系,再加上艺术刊物和博主都普遍关注这个消息,而国内外在艺术领域勾连往来很密切,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时差和墙——国内的学生老师们,也很快得到类似消息,甚至比国内的大媒体还要来的更快速。
唐城如今是林海文的研究生了,在天美他也是学生的天然头子——谁让他是林海文在天美的大弟子呢。
这会儿就有人在群里艾特他了。
“@唐城,唐唐,林教授怎么没把你也带去见识见识啊。”
“唐唐潜心修炼呢,哪有时间跑来跑去。”
“话说老外是真爱林教授啊,瞅瞅这些评论这些博主,跟脑残粉似的。”
“说得好像国内不是一样,只能说真正的巨匠是超越人种、族群和国籍的,话说大神的《父亲》就要在巴黎拍卖了,不知道能不能破一个亿啊@唐城,唐哥,你们恶人谷内部有没有期待值的?”
“上面这位是谁啊?我怎么不认识,你是不是哪家记者混进来的?”
“是我师兄哦,现在在ne艺术频道当副总编……”
“果然是记者,老梆子一个,还厚颜无耻地叫唐唐‘唐哥’”
“间谍。”
“踢出去踢出去。”
“……各位师弟不要这样,一家人。”
第1134章 瑟瑟发抖
唐城最近却是处在顿悟边缘,即将进入王鹏那个阶段——源古典主义的启蒙期。
以林海文自己对源古典主义的一个分类。
第一个阶段是奠基期。
走古典学院派风格,这是基础,包括唐城,以及他后面的楼均、芮明月都还在这个阶段。这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某种意义上,常硕也是在这个阶段,只是基础特别雄厚——不过这种人为的把另一种风格作为基础的事情,是比较无耻的。对林海文里说,这当然不是问题。
凡艾克悬浮球此时在50%以下。
第二个阶段就是启蒙期。
到这个阶段,从技法难度,画面深度的呈现上,都已经有了源古典主义的影子,从林海文自己的画作风格上,也就是《大地母神盖亚》的阶段——已经是很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