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大清初年-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右,俨然成了皇太极的左右臂。

不过皇太极此番打算亲征,这两兄弟便都只领了个先锋的任务。接下来皇太极又相继公布了一系列的诏令,一些战功赫赫、惯于打仗的亲王贝勒也都被委以重任,参与了这场盛事。

代善因年纪渐老,已不大亲自参战,但他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都得了军令,阿敏已不幸病逝,莽古尔泰也是缠绵病榻,继承了他们麾下八旗子弟的,是阿济格和豪格,这次也在参战之列。

负责总后勤的,则是跟皇太极私交甚笃的堂弟,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福临已逐渐长大,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皇太极便诏令他留在盛京监国,由已经指婚的董鄂之父鄂硕和范文程协助。

诸事交代完毕,各人自是满怀兴奋的回去好好备战,皇太极则踌躇满志的,散朝之后径往关雎宫而去。

如今各种制度都已趋于完善,运作良好的内宫四局和内务府把苏浅兰这个皇后该操劳的事情都分担了大半,使得苏浅兰有了更多的空暇,过些闲适的生活。

皇太极提早下朝兴冲冲回来的时候,她并不在关雎宫内,而是在春花灿烂的御花园中,一面赏景,一面跟梅妍说说闲话。

“格格,果真像您说的那样崇祯真的死了,明朝也已灭亡您怎能如此笃定,事情最后一定会这样?您……真是天命的贵人对这些早有预知么?”梅妍这些天老是不自觉地叨念,看着苏浅兰的眼神就像看一尊神灵一样,充满了敬畏。

“我哪能事先知道这些事,不过是瞧着局势的发展,略作些推测罢了想不到能一言而说中,我自己也觉得意外,纯属巧合罢了”苏浅兰每次都笑着给她搪塞过去。

“不不是的您一定不是凡人”梅妍仍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感觉。岁月流逝,当年比苏浅兰还小些的她,现在也已年过三十,成了嬷嬷,可是苏浅兰的脸上却找不出一丝皱纹。

她仍然美丽如昔,宛若停留在二十五六岁上,之后便不再有任何变化,连身上也不见半点赘肉,皮肤光滑如玉,充满弹性。只有一双漆黑水润的眸子,仿佛有什么神光在缓缓缓缓地流失。

苏浅兰也没有办法解释自己身上这种诡异的情形,只得猜想是不是灵魂穿越时空给她造成了某种基因突变,或者因为这具身体是夺舍而来的,曾经濒临死亡,现在终于熬到了灯枯油尽?

可惜的是,这种突变似乎只是让她保持了外貌上的年轻美丽,而代价却是燃烧她的生命力,跟两年前相比,她明显的感觉得到,自己的体能已经大幅下降,徒有二十多岁的外表,体能却宛若五十岁老妪。

张老太医已明显察觉到她的异常,也不敢隐瞒,统统报给了皇太极知道,正在积极的给她研究治疗方案,谨慎的给她用药。

皇太极对此忧虑重重,投入了极大的银钱要求太医们全力以赴寻求解决之道,本想让苏浅兰多生几个孩子的,也变得不敢轻举妄动。好在苏浅兰体能虽然衰退,看起来精神却不错,也没有什么器质病变的不好征兆出来,才让他得以稍稍宽怀。

“兰儿”皇太极等不及苏浅兰回转关雎宫,直接找了过来。

梅妍等一干侍女连忙行礼退开,苏浅兰转头诧异的起身迎上前去,微微笑问:“怎么这么早回来了还这般高兴?”

皇太极畅声大笑,得意自信的道:“好事好事啊你知道爷今日得了什么好消息么?呵呵山海关吴三桂,降啦”

“哦?冲冠一怒为红颜,他真的这么做了?”苏浅兰笑应一句,面上微笑如顾,半点也不见惊讶意外,一听说闯王进京,崇祯自杀,她就知道迟早有这一日,只是不知道就在今日罢了。

那个苏州名ji陈圆圆,究竟长的什么模样?她究竟是怎样倾国倾城的美貌呢?苏浅兰心中却暗暗好奇起来。

绿野篇 第三百零四章 决胜一片石

吴三桂拒降的消息很快传到京师,闯王李自成呆愕了好久,硬是半天回不过神来,上次的信里,明明还谈得好好的,怎么自己开出了更优渥的条件,对方反倒干脆的不降了?

他手下的武将们倒是都愤怒的叫嚣着给吴三桂颜色瞧瞧,征战连连获胜,近日更是打下京师,夺下大明江山,这班武将无不志满意得,哪里还会将吴三桂那几万边关将士放在眼里好吧既然不肯降,那便打吧李自成无奈的望向他最信任的兄弟左都督刘宗敏:“宗敏这事就交给你吧?”

刘宗敏却一脸不情愿,他现在领着向大明官员追索助饷银的差事,每天拷掠着那些过去在他面前高高在上的有钱人,叫他们乖乖交出大把大把白花花的银子来,这实在是件大快人心的乐事,他干得是乐此不疲,真不愿意离开京城,从此没了这份乐趣。

“大哥兄弟一路跟着您,鞍前马后出力卖命的,这才刚刚过得几天安稳的日子,凭什么大家都在京城坐着享受,就派兄弟一个人去打仗啊?”刘宗敏一向直率,心中这么想着,嘴里就这么说了出来。

李自成听他说得委屈,想想这天下未定,自己呆在京里,却叫手下的兄弟们去卖命,这跟那废物皇帝有什么区别?

心念转处,不由轻轻一叹:“好吧既然这样,我们就一齐上吧打虎亲兄弟,咱们再合力一次,把吴三桂这只老虎打下来”

刘宗敏暗地里撇撇嘴,可是李自成都要亲自出征了,总不好他这个做兄弟做手下的反倒留在京里享福,只好默然同意。

于是在做足了一番准备之后,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号称二十万,浩浩汤汤望三海关杀了过去。

吴三桂闻讯,慌忙接连给皇太极发了好几封催兵信,盼望着皇太极的援军早日到达,否则以他麾下的这点人马,可支撑不了几日。

皇太极也不想错过这千古良机,勒令多尔衮和多铎轻装行军,星夜兼程赶往明清边境,务要在闯王破关之前赶到,入关决战。否则山海关一旦落入李自成掌握,可就难打下来了。

幸运的是,边关一带现在掌握在吴三桂手里,他降清引军之事,相关情报还没有传入闯王耳中,李自成不会分出精锐跟皇太极抢这个时间,只要前锋多尔衮、多铎能赶在关隘易主之前赶到山海关并进入关内战场,清军就算逮到了这一天赐良机。

吴三桂每天都在城头上焦灼等候,盼望着李自成兵马晚些到达,又盼望着皇太极的兵马早日来援,两边方向他都派出了哨探,一寸一寸的计算着两边人马的速度和距离。

京师闯王距离比较近,皇太极则距离比较远,双方的行军速度差距又不很大,这实在让吴三桂忧心如焚,幸而一路测算下来,皇太极的骑兵马速较快,还是有机会及时赶到,解他的围。

四月二十一日,闯王军队终于率先到达京东首关一片石,而清军的援军,前锋距离山海关仍有两里多的距离。

吴三桂当机立断,率军出关,往一片石迎战闯王,力图阻住他前进的步伐,努力拖延他破关夺关的时刻,以期皇太极援军到达。甚至于山海关那一头,他干脆命人早早开了城门,以节省清军入关的步骤。

一场大战终于在一片石爆发,李自成虽然不知道清军将至,但他对此战志在必得,并且也准备好了在夺关成功之后立即派人接手山海关城防,以防北方劲敌,因此所做的准备极为充分。

攻城战一开始,各种做工精良的器械便一件件用了出来,云梯上的人多如蚂蚁,前仆后继,黑压压铺天盖地向吴三桂兵马压来。

闯王军队向来作战勇敢,悍不畏死,这回又占了人多势众的优势,很快就取得了战场优势,打得吴三桂透不过气来。

欢喜岭威远台上,吴三桂紧张着指挥着这场殊死战役,闯王军队十万之众,而他的人马,不过五万,平均下来,每个人都要以一敌二,若非仗着城高墙厚,关隘坚固,早已坚持不下去。

好在皇太极大军已到,距离山海关不到半日路程,可谓呼吸之间即可赶到,这让他心中仿佛有了依靠,尽管手下军队呈露败相,吴三桂仍能维持灵台清明冷静,有条不紊地指挥战斗。

可奇怪的是,明明眨眼即可赶到的清军,却迟迟没有露面,他主持战局,从上午打到天色擦黑,已经两餐水米未进,筋疲力尽,只靠一股气,在苦苦的支撑着,早该出现的清军仍然没有消息。

慢慢地,闯王那边久攻不下,也缓下了攻势,毕竟连番作战,也是非常累人的事。

若是李自成晓得清军就在山海关外近在咫尺,那他就算不睡觉,靠人海战术轮番轰炸,也要抢在清军入关前打下关隘来可惜他就是不知道向来爱惜麾下兵士的他,看到一天下来尽管战绩斐然,可一片石仍然牢牢被吴三桂控住,而己方兵士也死伤颇重,不由动了恻隐之心,传令鸣金收兵,来日再战。

确定闯王军队已退,吴三桂大大松了口气,一面唤人警戒,一面下了威远台,走回己方大营,内心却对清军迟迟不到一事产生了疑惑。

当天晚上,吴三桂离开山海关,到得关北门外驻扎的清军营盘,见了多尔衮一面,才知道多尔衮也是日夜行军,麾下将士疲累需要休息,又见他指挥得当,短时间内不会败北,这才决定先休养一夜,积蓄精力,才好参与战斗,以最小伤亡取得最大战果。

吴三桂尽管知道多尔衮说的有道理,心中却仍然暗骂对方狡猾,这分明就是摆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态度在暗存实力,自己跟闯王之间互相消耗越巨大,他收拾起残局来就越顺当容易。

不得已,吴三桂只好再度表明了自己归降的诚意,那么他麾下的将士也就等于是大清的将士,多尔衮不好再在一旁看戏,并且自己已经跟闯王对垒了一天一夜,接下来,多尔衮也应该出力才是。

双方商讨争论了小半夜,吴三桂方才与多尔衮达成了协同作战的计划,包括细节方面也都讨论好了,吴三桂这才回转关隘。

四月二十二日,被蒙在鼓里的李自成再度对山海关京东首关一片石发动了猛烈的攻势。

然而这一天,多尔衮领清军悄悄入关,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入关,堵上了吴三桂留出的左边空档。

多尔衮也是个精于打仗的军事天才,他一看到闯王的军队竟然从北山到海边排成了一字长蛇阵,即令清军沿近海处鳞次排列,占据了上风向,借着强劲的海风吹扬沙尘遮蔽闯王军队视线的天然良机,对闯王军队发动了满人特有的骑兵冲锋陷阵攻势。

闯王军队平时都是在国内跟同样步战为主的大明军队作战,哪里遇见过清军这样的骑兵攻势,措不及防之下顿然被冲得阵型七零八落。

再加上一昼夜的鏖战,早已人疲马乏,筋疲力尽,面对以逸待劳、生龙活虎的清军,如何能是对手?

抵抗没有多久,立时兵败如山倒,瞬间又由战败变成了溃败,刘宗敏甚至在战斗中负了不轻的伤势。

李自成立马小岗阜上督战,见败局已定,只得下令撤退。出于对吴三桂降清的愤恨,他在马前当即斩杀了吴襄,并将他的首级悬挂在高竿上示众,返身往京师方向败逃而去。

一片石战役,终于以清军的完胜结束。

绿野篇 第三百零五章 问鼎中原

第三百零五章 问鼎中原(二更合一)

连绵十里看不到头的营帐,密密麻麻随风飘扬的旌旗,不断传来的马鸣和铁蹄声响,以及甲胄鲜明兵刃雪亮的兵士,整齐划一的队列和口号,处处都昭示着清军的强大。

这是一支由蒙古人、女真人、汉人混合而成的军队,但现在,没有人能一眼分辨出谁是蒙古人,谁是女真人,谁又是汉人他们现在,全都是满人,都是属于大清的八旗子弟。

吴三桂带着自己的亲卫,在大营的辕门外就被请下马来,解了配剑,将亲卫留在外面,自己跟在多尔衮身后,望中央那明黄色的王帐行去。内心竟是感到了一丝震撼。

这几年来,大明的军队遇上大清的精锐总是惨败,实在不是没有原因的,过去的明朝将士,总是以为对方每每出动的都是精锐,如今看来,大清却哪有一支军队不是精锐?

也幸得这几年大明北方不是大旱就是瘟疫,灾难重重,大清又刚刚立国,皇太极忙于整合国内力量,致力发展民生,还要跟周围的番国划分界线,建立边贸,这才暂时没有来找明朝的麻烦。

否则以他这般实力,又养精蓄锐多年,一旦撕破之前和谈建立的盟约打上门来,哪怕拥有长城,只怕大明也挡不住他的脚步。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深谙军事的吴三桂见到大清的军容,来此之前对自己麾下关宁铁骑的一些自傲情绪不觉消散殆尽,自己那算什么骑兵?对方那些看着就叫人眼馋的骑兵,才是真正的骑兵哪还有自己打开山海关城门的举动,早先还以为这功劳多么多么大,眼下见到对方后营若隐若现的重装火炮,才知道对方未必就看重他这份功劳,也难怪当初多尔衮抵达之后,第一时间想的竟然不是入关,而是好整以暇地在关外扎营,歇缓兵士的力气。

从辕门到王帐,距离其实不算太远,但吴三桂初来时的傲气,却在短短的一段路程中很快就消失不见。

站到王帐外头,听到里头多尔衮的禀报声,知道大清国主皇太极就在里面,吴三桂不由深深吸了口气,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才能当上这个桀骜不驯的民族的头领,掌理着关外偌大的一片基业?

多尔衮很快带笑出来,伸手掀开门帘子,对他点了点头:“皇上有请吴兄请入内”

吴三桂头一低,神态恭敬地步入帐内,依照新学的满人军礼,趋于案前,单膝点地,行了个标准的千礼:“臣吴三桂,叩见陛下”

“吴爱卿免礼”头顶传来一个醇厚里带着宏亮的声音,标准的汉语,一下子就让人心生好感。

“谢陛下”吴三桂多年镇守边关,满人的语言还是会说几句的,进帐以来,他一直都是说的满语。

“呵呵吴爱卿满语说的真不错”皇太极仍然坚持说汉语,态度亲切的道:“但朕知道吴爱卿会说的满语不多,吴爱卿不妨说汉语,朕能听懂,爱卿也能畅所欲言”

“多谢陛下面恤”吴三桂连忙道谢,说回了汉语,倍感轻松之余,对皇太极的汉语造诣也是暗暗佩服。

“爱卿献城开关,此乃大功一件,理当重赏”皇太极微微一笑,又道:“不知爱卿有何心愿?你尽管开口财帛美人、宝剑良驹、功名利禄,任君取舍,朕定不吝赏赐”

吴三桂吸了口气,认真道:“闯贼阵前杀害我父于前,再回京师杀我满门上下三十四口于后血海深仇不共戴天臣惟愿将闯贼追剿殆尽,手刃亲仇,此外别无它求”

皇太极起身走下龙案,踱到他身前,赞了一个“好”字,爽快答应:“既如此,朕便封你为平西大将军领十万大军,替朕追剿各路反贼,平定天下,立不世之功绩望爱卿莫负朕望,奋勇征战,朕就在京中,等候你的好消息”

吴三桂视线微抬,就见到皇太极亲手将一纸圣谕以及刻有平西大将军字样的狮杻大印递到了他眼前。

“臣遵旨臣谢陛下隆恩”吴三桂不敢怠慢,连忙撩袍子双膝跪地,双手举高过顶,接下了封赐和诏令。

借着接过令信的机会,吴三桂迅速抬头瞥了一眼,总算将皇太极面目看清,心中不觉为之恍惚了一刹。

见到了多尔衮那样俊朗儒雅的相貌气质,还以为身为其兄长的皇太极也差不多是那副容貌,却原来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皇太极固然也是相貌堂堂,却威仪天生,眼眉鼻口雍容大气,英武过人,那气度较之多尔衮,要更加慑人得多,帝王之相,果然不同寻常。

自有内侍领着吴三桂去校场点兵,皇太极大大方方一口气给他十万兵马,其中不到五万固然是他自己原来就有的关宁铁骑,另外五万多,就要从皇太极的军中另外调拨了。

看着吴三桂恭恭敬敬的告退离去,多尔衮靠近皇太极身边,皱眉道:“皇上臣弟观此人,表面虽然恭敬,但私心甚重,且心狠手辣,乃父落入贼手也不能动摇他的心志,咱们只怕是难降其心”

皇太极淡淡一笑:“否则你以为朕为何助其一倍兵力?此人若乖乖听用便罢,如若不然,朕立马能叫他手下再无可用之兵”

“皇上英明”多尔衮赞了一句,对这个哥哥,他一向敬佩近乎崇拜,能在武力和头脑上都赢得了他的不多,皇太极大概是唯一一个。

“十四弟,朕有另外的事要你去做”皇太极又开口。

“皇上请吩咐”多尔衮连忙恭敬等候。

“崇祯有三个儿子,被闯贼软禁于京师。”皇太极双眼微眯,沉声道:“朕要你抢在闯贼与吴三桂之前,将此三子控于手中”

多尔衮微微一愣,不明白皇太极要留这三个人干什么,大清铁蹄只要入关,那必定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平定四海,改朝换代完全不是什么难事,何必管明朝那三个王子的死活?

皇太极也不解释,淡然笑道:“去吧务必要找到这三个人,好生对待,不可怠慢记住,动作要快,越快越好”

“是臣弟领命”多尔衮不再疑惑,大声答应而去。

皇太极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唇角勾起了一抹笑意,多尔衮在他的影响下对汉学也有涉猎,能识汉字,能通汉语,可是这深入的程度还是赶不上他,不能知道该怎么去对付汉人才能不留后患。

在中原汉人的世界里改朝换代,可不像征服蒙古或朝鲜那般简单,稍有一个考虑不周,那就是今后绵绵不绝的麻烦。

比如崇祯的三个儿子,代表的就是汉人的正统,若不能全部控制在手,将来随便有人出来打着他们的名义招摇撞骗谋朝篡位,大清就算满身是嘴,到时又要如何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光明正大讨伐逆党?

按汉人的说法,就是凡事必得师出有名,正统合法,方能堵天下悠悠众口,将改朝换代带来的各种弊病减低到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这些,多尔衮大概是一辈子也不会想得通罢?

京城,唾手可得,大明的江山,很快就要是他的掌中之物,无垠的海岸线,广袤的大海,将任由他处置兰儿,你喜欢看海,想坐海船的愿望,爷必能在三年之内让你实现想到那时的风光,以及苏浅兰惊喜的笑脸,皇太极眼中划过一片得意和温柔,唇边带出了甜蜜的笑意。

此时的京城,一片混乱,跑得掉的纷纷往南逃窜,跑不掉的只好紧闭门户,只盼街上随处可见的土匪大兵不要砸开自家房门奸yin掳掠。

现在其实也分不清谁是兵、谁是匪了,百姓们唯一能做的只有战战兢兢地捱日子,捱过一刻是一刻。

前些日子闯王宣布称帝,祭天告庙,搞得声势浩大,硬是没有几个人敢去看看热闹。可现在吴三桂引着关外的鞑子兵一起兵临城下,闯王连打都没打,就匆匆弃下京师退回西安,临行还要四处放火,真是苦了京城百姓,惶惶不知终日。

就在这样紧张气氛的京城某条街巷内,一辆马车却在两名男子的策马护送下穿过萧索混乱的街头,停到了一处因破败逃过火灾之劫的院子外面,推开虚掩的破门,径直闯了进去。

无人的院落中,一颗半死的枯树落下几片败叶,轻风吹起马车的门帘,一只纤美的玉手掀开帘子,从马车中钻出了一名十六七岁的美丽少女,跳落下地,疑惑惊奇的转头打量起这个院子来。

这院子真的很破败,实在不像能住人的样子,到处都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但是送她来到这里的那个男子却站在树下,满脸都是思念,从他身上透露出来的寂寞和萧索,叫人看了心头酸软。

“师兄”另一名男子从马车那头转出来,出声呼唤。

树下男子回过神来,望了他一眼,淡应道:“想不到方隔半个多月,京师局势便已急剧变化,连闯王也弃了皇宫,仓惶离去”

院子里的三人一时沉默无声。

这三人,不是别人,正是李循方师兄弟和陈圆圆,南方避祸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又返回了京师,却不料眼前所见已物是人非。

“师兄咱们现下怎么办?”

李循方看看师弟李岩,对他说道:“这样,麻烦师弟代为打探一下外界的消息,尤其是吴府的情况若是吴府还有人在,你便回来,咱们先把陈姑娘送回去再说”

“是我这就去”李岩点头应允,迅速闪身离开了院落。

陈圆圆好奇走近李循方身边,轻声询问:“李先生这里……是什么地方?是你过去的宅子么?”

“不是”李循方简单回答,转头望住了她:“如今闯王已撤离京师,而吴三桂正领兵近逼京师,不日便到稍候在下便将姑娘送回吴府,威胁已去,姑娘很快便可与将军重聚”

“多谢李先生”陈圆圆口中道谢,面上却并无多少喜意,只感到深深的失落,她不知道李循方思念的是谁,却知道那个她定然在他心目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不单李循方,连吴三桂也是她不觉轻轻叹了口气,若得世间有一男子如此思念于她,便是让她粉身碎骨,或是即刻死了,她也是甘愿的,满心充实的,但可惜,这份幸福从来都不曾属于她想了想,陈圆圆忽然对李循方冒出了一句:“圆圆也祝愿李先生,愿李先生能早日和心上人重聚”

李循方怔了一怔,眼底却划过了一抹失落,重聚?可能么?就算真有那天,自己整个面容已毁,这般恐怖的脸孔,怎么舍得去惊吓她?

出去打探消息的李岩很快回到了院落,可是他带来的却是个令人浑身冰冷、气愤震惊的消息:吴府上下三十四口,已在闯王离京之际全数被杀老弱妇孺、奴仆犬马一概不曾放过陈圆圆吓得脸色苍白,呆若木鸡。李循方却是神色剧变,又惊又怒这是闯王会做的事么?这还是当初那个率真纯朴、热血要为百姓出头的闯王李自成么?他什么时候竟变得这般残狠暴虐了?

是自己的疏忽全都是自己的疏忽竟然来迟一步,眼睁睁看着老友满门遭了残害,而未及出手相救是自己的错李循方遽然握紧了手里的宝剑,往昔的淡定消失不见,两眼发定,只是悔恨无边,左掌拍出,身旁的枯树顿即轰然倒塌。

“师兄”李岩对自己师兄的脾气还是十分了解,忙开解道:“这事不能怪你两军交战,极少有人祸延家眷,谁又想到闯王会迁怒于无辜百姓?更何况当初的闯王,也不像这般丧心病狂之辈”

李循方慢慢冷静下来,目中露出了浓浓的哀伤和失望,是自己瞎了眼,以为李自成是个人物,才会投身军中,辅佐于他。却原来此人心志这般不坚定,稍有挫败就性情大变,完全不配坐拥江山。

“师兄?”李岩又出声询问。

看看眼前两张等着自己拿主意的面孔,李循方定了定神,声音沙哑的问:“吴三桂那方可有消息?”

李岩答道:“据知,他率领十万大军已迫近京师,最迟今夜便可进京。师兄,用不用我去给他送信?或者直接将陈姑娘送去?”

李循方点点头:“那就麻烦师弟再跑一趟,给他送个口信,把陈姑娘身在何处告诉他,让他派人来接咱们,还是不必露面了”

“好”李岩会意,再度出门而去。

李循方吸了口气,对陈圆圆说道:“将军知道你还活着,一定非常欢喜,会以最快速度派人来把你接走此刻离天黑尚有大段时间,姑娘不妨留在车中歇息等候,饿了就先吃点干粮。”

陈圆圆咬了咬牙,诚恳的望着他道:“将军爱才,求贤若渴,李先生身手高绝,又救了圆圆,此番见到将军,只要先生肯开口,将军一定会好好重用先生,赏赐先生的”

李循方不禁笑了一下,拒绝道:“陈姑娘好意,在下心领了但在下解救姑娘,并无所图见到将军,还要请姑娘守口如瓶,莫向将军透露了在下的姓名,不知姑娘可肯做到?”

陈圆圆愕住,一直以来,她都以为李循方出手救她,既然不是为了她的美色,那多半就是想藉此搭上吴三桂这条线,谋求功名利禄,哪想到李循方竟然什么都不要?

“李先生不考虑圆圆的建议么?”陈圆圆不甘地问。

李循方望着她,坚决的摇了摇头。

“那……好吧圆圆会依照先生的要求,不会把先生的名号告诉将军”陈圆圆只好答应对方,心头却油然多出了一些莫名的感动。

这一等,就等到了天黑。

陈圆圆待在车上,倚在车窗边上望着悬挂高空的圆月,耳边传来李循方悠扬寂寞的笛声,竟是感到了几分不舍和心疼。

想不到世间还有如此奇男子,身手超绝,品德高尚,兼且精通音律是什么样的厄难伤到了他的面部,才令他不得不遮以假面?是什么样的奇女子,才令他这般深深思念,默默去爱?

不知不觉中,笛声忽住,李循方宛若惊鸿般从高处落下,悄无声息停立院中。陈圆圆莫名其妙看了他一眼,随即听到了有人拍门的声音,还伴随着焦急的呼唤声:“吴夫人?吴夫人你可在里边?”

“陈姑娘,接你的人到了”李循方朝陈圆圆说了一句,将手背递了过去:“请下车吧”

陈圆圆心头泛起一抹喜意,连忙扶着他的手背跳下了车子。

恰在这时院门打开,一队亲兵很快冲进院中,团团围住了他们,为首一人正是吴晚,他是认得陈圆圆的,一见真是陈圆圆站在院子里,喜得连忙上前见礼:“夫人可安好”

“我很好全赖这位……先生相救,才保住了我的名节清誉”陈圆圆连忙回答,极力表明李循方相救的恩情。

李循方朝吴晚点点头:“人已送到,某告辞了”说罢便打了个呼哨,将马儿唤到身边,飞身上去,就在众亲兵的瞠目注视下从坍塌的一处矮墙上跃出了庭院,消失于黑暗深处。

陈圆圆怔怔望着他消失的方向,想到此后或许再无重见的机会,仿佛心中有什么地方一空,竟是说不出的惘然难过。

绿野篇 第三百零六章 江山易主

等陈圆圆再见到吴三桂,奇异的心境竟有了些微的变化,尽管吴三桂疼爱的把她抱入怀里,承诺再也不和她分开两处,她感受到的也不再是单纯的欢喜甜蜜,而是淡淡的辛酸和感叹。

吴三桂果然没有食言,他真的让陈圆圆改换男装紧跟在他身边成了一名亲兵,带着她率兵离开京城,一路向闯王追杀过去。

一开始陈圆圆真是很不习惯,每天都提心吊胆的怕被人发现,但一段时间下来,竟也慢慢适应了这样的行伍生活。连带的对战争、死人、受伤等等现象也麻木起来。

吴三桂却很喜爱这样的生活,陈圆圆能明显的感觉到,他比以前更喜欢自己,甚至自己对他发脾气,他也甘之若饴。

就这样,私自带着陈圆圆,吴三桂的足迹紧追闯王,渡黄河、打西安、战蓝田、商州、走武关,一直到过潼关,入四川,杀张献忠,再经襄阳杀入湖北,追到武昌,才在通山九宫山附近失去了李自成的踪迹。

整个过程,耗时一年多,闯王军队屡败屡退,战到最后已不剩多少人马,往深山老林里一钻,竟是消失了影踪,从此下落不知。

与此同时,京城也风云变幻,多尔衮不负皇太极期望,果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