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风暴-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让孙晋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何俞国振就敢冒这天下之大不韪。

二十余天的牢狱生活,让孙晋可以静下心来想一些事情,一方面,当街向陈子龙求助的事情让他觉得惭愧,自己终究没有东林前辈六君子那般的骨气;另一方面。他也很是猜忌愤恨,陈子龙是不是没有把他的求助放在心上,或者是不是俞国振根本对他动了杀机。

动杀机在他看来不会。因为俞国振一向念旧,两人之间多少是有些交情的,在俞国振起家之初。刚开始出版文稿时,他孙晋也没少给俞国振提供支持。

就在这时,他终于听到了外头的脚步声,紧接着,他看到陈子龙和另一人大步而来。

脚步都很匆忙。

最初时孙晋心中一喜,因为角度的关系,他能看清陈子龙,另一人却只能看出他身上穿着华夏军的制服。他是知道俞国振喜穿制服的,原以为是俞国振终于来见他了,但很快。他意识到这人的身影比起俞国振更为眼熟。

是……克咸!

跟着陈子龙来的正是孙临孙克咸。

孙晋与孙临也有多年未曾见面了,自从孙临被俞国振打发到南面去,先是到了海南岛接顾家明的班,掌管昌化县民防一职,然后升为海南一地的民防长。在华夏军略委员会建立之后,则转任广东武防提督。孙临一直忙着广东的民兵事宜,在有过过去的教训之后,他如今做事要踏实勤勉得多,因此无暇回桐城,而孙晋又出于孤高心态不去南面。于是兄弟二人足足有六年未曾真正见面了。

孙晋没少与孙临写信,知道孙临在华夏军略委员会中事务繁忙,如今他来到这里,定是因为自己的事情了。这让孙晋突然间有些惭愧,这些年一直是他照顾着这位兄弟,也是这位兄弟惹麻烦让他扫尾,今日却倒了过来,他给自己的兄弟惹来了麻烦。

这让孙晋心里一凛:莫要因为自己,影响到孙临在华夏军略委员会中的前程。

跟在孙临与陈子龙身后的守卫打开了牢门,比较起别的犯人来说,孙晋还算是受到优待的,至少是单人独间,而不是像别的犯人那样,八个人甚至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不过这种用仓库临时改成的监牢,沉闷潮湿,呆在这里还是让人极为不适。

门才打开,孙临就冲了进来,牢里的霉味儿冲入他的鼻子里,他鼻子一酸,眼泪就哗哗下来。

“兄长,兄长!”

见到孙晋起身看着他,孙临跪了下来,抱着他的膝盖痛哭。

“克咸,你来此做什么!”

孙晋原本有千言万语想要说,既有怨愤,也有讥嘲,还有一些淡淡的不甘。但看到自己兄弟这模样,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然后将孙临一把拉了起来。

但是孙临却是执意不起,仍然在那里哭。

这让孙晋的心渐渐沉了下去。

他是知道自己这位兄弟的,感情冲动热烈,如果刚见面哭一会儿是可能的,但一直在哭的话,那就只证明一件事情。

“克咸三日前便赶到了上海,一直在求俞国振,只不过……直到方才,俞国振才允放他来见你一面。”旁边的陈子龙叹息着道。

孙晋的心顿时冰冷。

他可以想像得到,孙临为了替自己求情,在俞国振面前受了多少屈辱。

“克咸,你何必求他,他便是行独夫民贼之举,取了我性命,也与你无关。”孙晋怒道:“克咸,你替我跟他说,我虽懦弱,却也不惧一死!”

虽是如此说,孙晋只觉得背上冷汗涔涔,额头也是油滑一片。

“死倒不会,俞济民说了,虽然兄长所犯之过相当严重,他列出了六项罪名,其一是分裂罪,其二是颠覆罪,其三是杀人罪……”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些罪名,任他安插就是!”孙晋冷声道。

这个态度,让孙临声音又哽咽起来,而陈子龙也只有苦笑。

华夏军略委员会的五年统一计划可是一步步来的,其中用了三年时间。制订了《刑典》、《民典》、《财产法》、《兵役法》、《教育法》等诸部法律。这些法律乃是华夏军略委员会会集各方人物共同制度,而孙晋的几项主要罪名,便是来自于这些法律,特别是刑典。

当孙临去寻俞国振时,俞国振向他展示了各种证据,包括人证的证言、充当物证的书信,还有其余人的口供。根据这些证据。孙晋在此次龙华会的骚乱中起的作用相当大,而且俞国振自己虽然没有说,可是证词中孙晋领龙华会诸人前去掘俞国振祖坟之事。给陈子龙、孙临震动也是极大。

若只是别人受到伤害,陈子龙觉得还可以说说情,法理不外乎人情嘛。但涉及到俞国振的祖坟,这可就是大忌,放在任何时代,可都是兴大狱的案子,俞国振如今抓了两千余人至上海,在各地还从快从重判罚了数万人,原因可能就是这个!

“兄长,你就向济民认个错,我也看了口供,你是被裹挟去的。并非真有心去掘俞济民祖坟,那些伤害抢掠之事,你也曾经劝阻。”孙临比陈子龙想得更多,他也更了解俞国振的各种制度,包括司法制度:“从属当减罪。而有立功悔过表现亦可减罪,兄长,你就认个错吧!”

“头可断,血可流,认错却是万万不能。克咸,我们孙家反正有你。你的侄儿侄女,也有你照顾,我很放心。”孙晋横着心说道。

若是俞国振亲自来,他或许会与之妥协,但来的是孙临——他如何能在自己的弟弟面前展示出自己没有气节的一面?既然身前之事顾念不得,那他就只能考虑自己的身后之名了。

“兄长!”

“你休要再说了,再说,我就赶你走!”孙晋厉声道:“俞济民他可以得逞一时,但他能保天下悠悠诸口么,能挡得住那如刀史笔么?”

听得他说这样的话,陈子龙的脸上露出尴尬的神情,而孙临更是惊住了。

过了片刻,陈子龙慢慢掏出几张报纸,将之推到了孙晋面前。

却是《南都周末》报,这报纸乃是如今东林的喉舌报纸,因为在旧文人中有相当的影响,所以五年前创刊至今,不但没有关闭,反倒形成了比较稳固的读者群体。

孙晋一看这报纸,第一张乃是一个多月前所出,那时他尚有自由,见过这报纸,其封面新闻标题就是“海东独夫妄顾民意,天下士绅群情汹汹”,批评俞国振处置山东那戚姓乡绅之事。这张报纸他看过,因此诧异地向陈子龙望了一眼:“我读过此文,当是侯方域之手笔,不愧是名家之后,复社新秀才子,辞藻激昂……”

“再看,再往下看。”

第二张报仍是《南都周末》,却是二十五天前的,那一日孙晋等人正被押至上海。这一次标题更为激烈:“苍天无眼,使义士蒙冤长江;青史有笔,令民贼负骂万年!”

文章正是针对孙晋等人被押至上海之事,虽然文章中未提俞国振名字,可是那民贼所指是谁,读报之人必不会误会。而且在结尾,还极为深情地感慨一番,然后记下了诸“义士”之名。其中,孙晋便列于其上,而且位置极高。

孙晋心中一喜,自己果然名动天下了。

再看下一周,乃是十五天前的《南都周末》,其标题则是“或存疑问,是民乱还是民变”,其内容则不再是一边倒地为此前的乡绅暴乱鼓吹了。而且在这文中,提到俞国振时直书其名,倒没有再暗指,而像孙晋这些参与之人,则被称之为“不明真相之民”。

孙晋疑或地看了陈子龙一眼,看到陈子龙脸上有惨笑,他心知不妙,又翻到下一张,仍旧是《南都周末》,只不过这是十日之前的了,标题却是“真相大白,祛邪扶正,华夏军略委员会当机立断”,在这文中,俞国振的之名为俞公讳国振字济民了,而且指斥那场乡绅之乱乃是乱民为祸。

孙晋心中大痛,他再看下一张,乃是两日前的,却是“为华夏之鼎革而欢呼”,所记者乃是俞国振入金陵,朱由崧退位,华夏军略委员会全面取代南明小朝廷,执掌江南数省之地。在这篇当中,俞国振仍然出现了,但对他的称呼却成了“吾侪最敬之统帅、华夏之舵手、亿兆黎民所仰慕、万邦来朝之圣上。”末了,文章还说,此前的民乱乃是一群不识大势之跳梁小丑,试图螳臂当车,原是该扫入历史垃圾篓中。

孙晋脸色惨白,手中的报纸叭的一声掉到了地上。

“这……这……侯恂,尔等之节操啊!”孙晋仰天长叹,一口血没忍住,直接喷了出来。

第十二卷 六七五、大道不行海帆扬(三)

“节操此物,乃是对妇人的岂有对我士人之理?”

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冒辟疆,侯方域淡然自若,而坐在他对面的冒辟疆脸涨得通红,几乎要跳起来:“侯朝宗,你……你竟然如此厚颜无耻!”

“休怒,休怒,辟疆兄,今日咱们来,不是来吵架的,而是来问对策的!”坐在一边的吴伟业劝道。

“可是你瞧他这态度,他对那篇文章根本没有丝毫惭愧之意!”冒辟疆怒道:“那种舔脓摇尾之文,他竟然也写得出来,且看他如何称呼俞国振的吧,吾侪最敬之统帅、华夏之舵手、亿兆黎庶所仰慕、万邦来朝之圣上……这样的话,我看得都鸡皮疙瘩一地,他却能写出来!”

“这又如何?”侯方域讶然道:“自唐高宗以降,历代君王,有几位不上尊号的?我这些称呼,总比不得那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更大言不惭吧?”

他当真不把这个当一回事,在侯方域看来,如今大局已定,俞国振以雷霆手段将那些乡绅们或杀或抓,侯恂便意识到,他们此次又败了。

“这是两回事……”

“其实都是一回事,当初群臣给武则天上此尊号时,那些大臣心中有几人是服气的?待武则天一病,中宗便被拥立登基,武则天留下的,不过是无字碑罢了。”

侯方域拿出武则天之事来说,冒避疆与吴伟业都是精神一振,他们熟读史书。而且受俞国振带来的讲究实学的风气所染,比较讲究实际,听侯方域言下之意,他们就像是武周时的名相狄仁杰、张柬之等人,只不过是暂时隐忍,只待时机成熟,便可东山再起!

一念及此。吴伟业与冒辟疆心中都是火热,特别是吴伟业,他在崇祯朝可曾经是会试第一。对于俞国振轻视和废罢八股取士之举,口中虽然没有直接评论,心里却是极不甘——这岂不就是说他那个会试第一毫无意义?

“可有把握?”冒辟疆性子稍急。压低声音问道。

“若有把握,何须隐忍,此非一时之功也。”侯方域也压低声音:“故此,吾侪先得潜伏爪牙暗中忍受,习俞某之所长,窥其人之所短,便是俞某本人在位之时无隙可乘,其子呢,其孙呢?三代之内,便能逆转局面。我等皆为名教之功臣!”

“正是,正是,对付俞济民,硬的武的不成,只能来软的。此策大好,勿须流血,勿用暴力,我看此策我们可以名之曰和平演化,诸位以为如何?”

吴伟业听得兴奋,握着拳头道。听到“和平演化”这一词,冒辟疆还有些不甘心:“如此来说,我等岂不要沉沦数十载?”

“最多六十年罢了,俞国振今年也已经三十五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况且这许多年中,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侯方域低声道:“总之要忍,那边,黄太冲他们最近闹得太凶,你们最好去劝劝他,我如今不方便出面。”

“为何不方便?”

听得此问,侯方域略有些得色,旋即收敛:“因为最近两期报上的文章,俞国振点了小弟的名,五日之后的登基大典,小弟将为报刊代表就近观礼。”

“那又有什么不便的?”

“黄太冲可是上了名单的,据说俞国振对他相当不满,两人当初在青岛口时便争吵反目,俞国振将前朝的秘使夏允彝带走,根本不理会他,这几年,也是他反对俞国振最为激烈……有传闻说,当初史道邻吃的那一枪,也与他有关。”

侯方域说到这里时,声音已经压得极低了。

在他们这些东林复社人口耳相传之中,俞国振虽然没有弄什么党人碑、东林点将录之类的名单,但那边也有一份秘密名单,只待时机成熟,俞国振就会下令按名单拿人。

这份名单到底有没有,从未得到过证实,但是儒林说它存在,那就是存在了。

“你之意?”

“这个时候,若我与黄太冲有联系,怕是……”

话还没有说完,就听得外头传来急切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报馆的职员跑了进来:“有消息了,有消息了,孙克咸与陈卧子进了大牢,去见到了孙晋!”

那职员便是所谓的“记者”了,他们专门负责打探各种消息,汇集于侯方域等主笔之处,然后就变成一篇篇或花团锦簇或针尖麦芒的文章。

“有没有探询孙克咸与陈卧子?”侯方域也顾不得对方突然闯进的事情,起身问道。

经过几年办报,侯方域如今也是个中老手了,他当然知道报纸如何才能吸引读者,除了各种耸人听闻的内容之外,能否在第一时间拿到独家消息,亦是其中关键,因此,他在得知孙临来到上海之后,便知道这是一桩大新闻,专门派人前去盯着。

“有,有探询,不过他们二位都不肯多说,神情都很严肃。”

“你说了咱们是《民生速报》的记者?”

“说了,他们也不肯说。”

听得这样的对话,冒辟疆与吴伟业对望了一眼:“你不是《南都周末》么,怎么又说是《民生速报》?”

“《民生速报》乃俞济民一手所办,顾炎武只是俞济民推出来的傀儡罢了,以其报之名前去打探消息,更容易得到实情。”

侯方域的解释,让冒辟疆与吴传业颇为无语,不过这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各平演化大计,因此他们也不好批评。

“不说……哈哈,就是不说也没有关系,这背后也有许多名堂可作。小唐,你立刻拟一篇文稿,便是报道此事。只说统帅挥泪斩孙晋,只为大义灭亲情……”

“等一下,只怕真相未必如此吧?”冒辟疆听得不对,忍不住插口道。

“真相?”

“你这般未得证实便如此揣测,岂非谣言?”

“咱们就是要用谣言倒逼真相。”侯方域捏着手指,声音平缓,没有丝毫编造带来的惭愧。他也无须惭愧:“俞国振做起事情,总不是说要公开么,他说要公开公平公正。但此事藏着掖着,就不是公开,我们帮他公开一下岂不正好?”

冒辟疆还待再说。吴伟业拉了他一把。

吴伟业好歹在官场上打过滚儿,自然知道,侯方域这篇文章一出,俞国振就算想要放孙晋也绝无可能了。“大义灭亲”,好大的一顶帽子戴上去,俞国振想摘下也不容易。

而若真杀了孙晋,那么孙临会怎么看俞国振,方以智会怎么看俞国振,那些正在准备接受新政权的儒生们,又会怎么看俞国振?

只不过这一招。就要让孙晋牺牲罢了。

“你这样做,怕是于俞国振无任何伤害,他根本不在乎自己在儒林的评议。”吴伟业道:“倒是孙晋……究竟是我东林前辈,如此未免……”

“自古捍卫大道,未闻不流血者。孙鲁山求仁得仁,有何伤哉?”

这个时候的侯方域,完全被自己的壮语所激动了,根本听不见任何劝解。冒辟疆还待再说,吴伟业拉了拉他,两人便告辞而出。

“梅村兄。为何不继续劝他?”

“侯朝宗已经是疯魔入心,劝不得了,你知道方才我在他身上看到谁的影子了么,看到了吴来之啊……他这点算计,甚至连吴来之都比不上,如何能是俞济民的对手。依我所料想,他与他的父亲,只怕早就在俞济民关注之下,之所以到现在还安然无恙,原因无它,俞济民要借着他父子之手,将反对者全引出来罢了。”

吴伟业这番话说得冒辟疆毛骨悚然,他侧看着吴伟业,良久之后道:“若是如此,为何梅村兄不点醒他?”

“你瞧他方才模样,可是能点醒的样子?”吴伟业拍了拍冒辟疆的肩膀:“不过他说得别的不对,倒是有一点对的,咱们必须隐伏下来,潜伏爪牙忍受,只待虎啸山岗龙腾四海之时……去寻陈卧子吧,我想以陈卧子的性情,他既然从新襄回到了上海,必定是静极思动,要做些事情的!”

还有一句话,吴伟业没有直接说出来。

从张溥死后,东林复社中坚一代就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领袖,他吴伟业虽然文名远播,但实际上的组织能力却是有限,因此,真正能将他们统合起来的,只有两个人:张采与陈子龙。

但是张采近两年体弱多病,如今也是奄奄一息,虽然他嫉恶如仇,可是有心无力。那么就只有陈子龙为最合适的人选:无论是声望还是能力,都不逊于张溥当年,更重要的是在新襄呆了这么多年,深知新襄的虚实。

两人都是行动派,说做就做,当下打听了陈子龙居住的旅舍,便在街上招来三轮车。车夫拉着两人穿过街巷,看着熙熙攘攘的百姓,还有在张灯结彩的街市,吴伟业与冒辟疆忽然有种如在梦境之中的感觉。

“俞济民经世治民,原是天下无双,只是不生儒生,所以我们才与他为敌。此非私怨,乃公仇也,在私人来说,我是相当敬佩俞济民的。”吴伟业突然悠悠地道。

“我亦如是。”冒辟疆也道:“若非如此,俞济民退建虏平闯贼,开疆于海外,平乱于域内,原是太祖皇帝一流的人物……”

“可惜了。”

两人接下来就是沉默,他们心中实在有些茫然,觉得俞国振全身上下没有任何破绽,到了现在,他们敌对的,似乎不是俞国振一个人,而是浩浩荡荡的历史大势力。

到得旅舍,听闻他二人来访,陈子龙立刻倒屣相迎,见着他们之后,一手拉着一人:“二位来得正好,来得正好,我正有一件事情,需要二位相助!”

“何事?”

“传承我儒门大道的大事!”陈子龙斩钉截铁地道。

第十二卷 六七六、大道不行海帆扬(四)

“如今这等情形,我们儒门唯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条,是方密之所为,化实为儒,纳儒入实,自此再无纯粹儒家,儒学只是实学所包括的百家中的一条支脉。另一条,则是我们自己恪守正道,坚守本心……任他风吹浪打,我自坚持自我……”

“究竟怎么做,卧子兄,你就别兜圈子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陈子龙吸了口气:“我们现在势穷力窘,不可能执掌天下。但是俞济民此人做事,多留一分余地,连我这个朝廷安插去夺他权的人都容了下来,这些年我除了领他一份薪水之外,便是编书校对,他也没有为难我。因此,只要我们不要与之直接对抗,暂且隐忍,便会无事。”

陈子龙的话让冒辟疆与吴伟业对望了一眼,因为这几乎与方才侯方域所言如出一辙。可是他们又觉得,陈子龙与侯方域并不是一类人。

“况且,我这些年在新襄也算有所心得,觉得最大的收获便是尚实务去清谈。”陈子龙又接着道:“我决意向俞济民申请移民于海外,招募流民,以我儒家圣人之道教化之。俞济民能以新襄一地而泽被天下,我就不能以海外一隅传承道统乎?”

“什么?”

冒辟疆与吴伟业都露出惊讶的表情。

“二位莫要误会,我没有与俞济民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我便是身居海外。也是俞济民治下之民,但是,若我们能做到白手起家,像俞济民那样建起一座繁华城池,自成一套体系,必为俞济民所重视,这可以证明。我等儒家正统,亦能治国,那时再昂然归来。何愁俞济民将我等儒生弃若弊履?”

对冒辟疆和吴伟业来说,这个说法倒是新鲜,但今天以来。他们听到各种各样的言论都多了,整个儒林,随着俞国振入主金陵都陷入心惶惶之中,每个人都从各自的理解角度,对此发出自己的评论,《风暴集》最新一期中,便有不少尖锐的争论。

这是一个两千年以来从未有过的思想大动荡的时代,现实逼迫儒林不得不做出思考。必须承认,能在万千读书人中脱颖而出的,终究是这个时代比较聪明的人物。在激烈的动荡来临之前,他们或许因循守旧不思变通,但当风浪真的到了,他们也绝对不会坐以待毙。

各种各样选择的都有,各种各样言论的都有。

“俞济民岂会让我等如意?”

“我与俞济民深谈过数回。二位知我深受大明皇恩,却最终未曾为大明死节,反倒食起了周禄,原因便是我知道,俞济民有容人之雅量,此人器量之大。古来无人能及。以上皇崇祯为例,换雄才大略如魏武、唐宗之辈,只怕也不会像俞济民一般,优礼厚遇。我这有一本书,如今市面上尚未发行,只是印了发给一些华夏军略委员会的高级官员,乃是上皇亲手所著,二位请看。”

陈子龙说着便从自己的箱子里翻出一本书来,那书如同新襄一贯的风格,装饰得甚为精致。新襄的造纸术经过这近二十年的研究、发展,如今造出的纸张种类之丰富,让读书人甚为欢喜,而这种适合彩色印刷的封壳纸让书籍也变得更为漂亮起来。

这本书的底色乃是半边朱红半边明皇,封面的几个字,别个认不出来,吴伟业却是一眼认出:“这是上皇御笔!”

“正是。”

“我的前半生……作者朱……”

看到这又是充满新襄白话气质的书名,吴伟业一时无语,倒是冒辟疆,将之念了出来,不过发觉作者署名中是崇祯的本名,他只念了一个姓便没有再念下去了。

“此书之中,载着当初上皇如何由信王而得大宝,又如何以雷霆之威擒下魏忠贤,其中还有大量内容,都是与东林有关。”陈子龙说到这,免不了摇头苦笑:“说实话,看了此文之中,我也觉得,东林……有些事情做得实在是不像话。”

“东林再不像话,也总是正人君子,胜过那些首尾两端的小人。”陈子龙话声才落,吴伟业与冒辟疆还没有回话,门外突然传来这样的声音,紧接着,门被人愤怒地推开,黄宗羲站在门前。

他戟指陈子龙,因为气愤,他的胸膛起伏得甚为激烈:“陈卧子,若不是今日来此,还不知道你竟然是这等人物!枉我想来寻你商议大事!你就去舔新君的脚尖吧,我黄太冲今日起与你划袍断义!”

说完之后,他拔出腰间所悬之剑,当袖一挥,半块袖子应声而裂,然后黄宗羲将那袖子扔在地上,转身便走,竟然不容陈子龙分辩一语。

陈子龙唯有苦笑。

“太冲,黄太冲,何必如此!”吴伟业与冒辟疆要去追,却被陈子龙拉住。

“人各有志,黄太冲向来敬慕其父,容不得别人说东林半个不字,他与俞济民的矛盾,是真正不可调和啊。”

“可是他这样下去,俞济民忍他一次两次,还能忍他无数次不成?”

“唉,良言逆耳,你们上去劝有用么,而且我们越是去劝,只怕他闹得就越凶。我这些时日为了孙晋之事奔走,在华夏军中听得一些消息,总之对他甚为不利,前日我就劝他暂时离开,我愿意替他安排,让他去耽罗见上皇,结果却被他一顿臭骂……”

这些事情,是吴伟业与冒辟疆不知道的,看到陈子龙这模样,他们知道,只怕陈子龙与黄宗羲的交情就此断绝了。当初志同道合,如今分道扬镳,一念及此,便让人心生感慨。

“这本书都已经印刷,想必俞济民会履行诺言。请上皇还京。俞济民能容下上皇,自然也能容下我们这些儒林的孤魂野鬼,若我们真能做成事,他想来也不会拒绝我们重新入主政坛。”

被黄宗羲这一闹,陈子龙再回到原先的话题上,多少就有些提不起精神来。见吴传业与冒辟疆仍是一脸不解,陈子龙低声道:“我与俞济民有过面谈。俞济民说了,他不会阻拦我们,但也不会给我们什么优待。不过我们的安全,自有华夏军保护。”

“等等,卧子先生。我弄糊涂了,你说细些吧。”

“我在新襄读了徐霞客先生的笔记,南海有的是岛,其中婆罗洲为一大岛,方圆有数省之地,岛上土民,多愚顽无知,郑和下西洋时,曾两度登临此岛。如今此岛上诸国,尽奉华夏为宗主。不禁华人迁居。我欲在此择一临海平阔肥美之地,筹建新城,招募百姓前往囤垦,一来教化当地土民,二来保存传承我儒家正统。三来若是我等正人充盈,必能使之三年成邑,十年富足,到那时咱们的声望也积累足了,俞济民岂会使明珠长时蒙尘?”

“卧子先生,你说的倒是容易。俞济民当初南下时,是拿着卖种珠之术的数十万两银子南下的,而且彼时天下动荡,招揽流民极易。如今咱们一没钱,二没人,如何去做?”

“钱财的事情,大伙凑上一凑就是,实在不行,我们可以奔走富豪,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山,徽州的徽商,咱们都可以去问问。人么……想来还是有些人不愿意在俞济民治下的,到时带这些人走就是。”

“地点呢,地点也不可不谨慎!”

“就在婆罗洲西北角的山口洋附近。”

选择山口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这里是华夏海军南北巡航时的一处中转站,陈子龙当过地方官,又在新襄呆了这么多年,可不是那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纸上谈兵货色。他很清楚,如果在这里建成一座港城,那么华夏海军就多了一处补给基地,俞国振必然乐于顺水推舟助其成事。另外,往来的海军将士,他们的消费能力可不低,而且还能给自己的新城提供武力保护。根据陈子龙的了解,平均每两个月,海军将士就要经过山口洋一次,这对于周围的土著,将是极大的震慑。

“只有这些……怕是召不得多少人,故土难离啊。”沉吟了一会儿,吴伟业喃喃地道。

冒辟疆倒是很激动:“我愿去,卧子先生,我去助你!”

“多谢贤弟,梅村说的也是正理,所以我正在拟一份计划书。”

“计划书?”

“俞济民若有什么新的方略,必先拟计划书,将此项方略的优点缺点有利不利尽皆罗列,不夸大不虚饰不讳言,让人权衡利弊,我见了觉得这确实是治政所需,便暗中揣摩学习其一二。”

陈子龙说这个的时候,心中对俞国振的敬佩又上升了一些,俞国振那边什么事情都讲究章法,那种拍着脑袋决定工作的事情,不是完全没有,但已经降到了最小。在俞国振看来,预先做计划,就是让事情有秩序,而秩序才是稳步成长的关键。

一片混乱带来的永远只会是破坏,而不会是建设,那种认为打翻了旧世界自然就有新世界的想法,若不是幼稚,便是别有用心。

“若有此计划书,倒是可以尝试,吴某不才,愿为卧子兄奔走宣告此事!”

“正须二位出力。”陈子龙叹了口气:“当初圣人言,道不行将浮槎于海外,如今我们,可当此语了。”

“事不宜迟,我们这就去为卧子鼓吹奔走去,最重要的是要筹钱,我看可以这样,请各处豪商认捐一部分,再请愿意随迁的诸人集一部分,亦如当初天如谋划周阁老起复之事,各作一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