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风暴-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有种种事情,让吴昌时知道,若是俞国振得志,就算不清算他,他个人的抱负野心,也将化为乌有。因此,他自觉自己确实与俞国振是死敌,连南下之时都有意避开俞国振控制的山东。

俞国振并不知道,自己被一位无德文人视为死敌,事实上他走出欲恢复正常的历史进程也就是振兴华夏之路后,便知道自己会成为一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象吴昌时这样的,在他眼前不过是随手可以拍死的小虫子罢了,他真正的敌人,乃是吴昌时所代表的这个群体。

眼见着时光飞逝,原本会在天气转暖时会大规模扩散的瘟疫,不但没有扩大,反而开始销声匿迹,俞国振算是松了口气。他知道,这应该是自己的防疫措施产生了效果。

但现在还不是停下防疫措施的时候,至少要再过两三个月,隔离制度才会取消。俞国振这个时候只是有了一些闲暇,开始盘点自己这半年来的收获。

控制了大明十三行省中的山东与两广,这两处的人口加起来,按照崇祯三年的统计数据,应该是二千三百一十二万人。而实际上的数字不会相差太远,虽然山东这几年人口减少了些,但因为京师、中原一带的灾民纷纷避入山东,所以实际上俞国振估计人口数比这个还要多。在他原本的计划中,只是占据两广,因此人力准备也是按照将统治扩大到一千二百万人的规模上去做的,可现在因为瘟疫的缘故,不得不提前将山东纳入囊中,这让他手中的人力就显得捉襟见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说虽然是夸张了些,但实际上一个合乎俞国振需要的人才,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时间培养,一到两年时间实习,这才能算是称职。俞国振不希望一些烂人混入他建起的新阶层中,将那些腐朽堕落的东西带来污染他的体系,因此在东山,他主要控制住三条线:从济南府到羊口的小清河这条线,从济南府到青岛口规划中的济青铁路这条线,还有从德州到梁山的运河这条线。这里沿线的府县、村镇,都由虎卫实行军管。

而有限的人手,在巨大的压力下展示出来的能力,让他欣喜。

第十卷五八一、坐断齐鲁战未休(一)

骑在马上,俞国振看着眼前向着东南方向延伸的路基,心中满是欢喜。

在他旁边,王启年无聊地拿着一个弹弓,瞄着草丛里的雀儿,偶尔会歪着头看上俞国振一眼。他不明白,为何官人立在这里,看着这条路会傻笑半天。

然后,王启年眼前一亮,对着正催马过来的一个火红色的女子傻笑起来。

来的是红娘子,现在的她,瘦了一圈,双眼中仍然是野性与火辣,不过隐隐有一层忧虑。只是看到俞国振时,那忧虑化为另外一种情绪。

敬仰、钦佩。

红娘子这一辈子真的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此前那种爱民如子的清官、被称为活菩萨的大善人,似乎都只存在于话本评书之中,她从来没有见过。但俞国振这几个月来做的事情,却让她意识到,在这个人人皆贼的时代里,竟然真的还有这等人物存在。

而且还给他成了事……

一想到俞国振这几个月时间里至少救了两三百万人的性命,红娘子便觉得不可思议。

这可不是朝廷官员嘴里吹嘘出来的,若按照朝廷的塘报,今天消灭数万建虏,明天击溃十万闯贼,消灭的敌人总数足够大明四分之一的人都死一次了。红娘子专门去核对过报上来的数据,然后就被虎卫可怕的组织能力和俞国振不惜血本的物资花费惊呆了。

“南海侯!”

一群拖着枕木的工人们从俞国振身边经过,纷纷向俞国振问好。这是发自内心的问好。红娘子听得出,他们口气有尊敬、爱戴、亲切,却没有畏惧。

这些人便是俞国振从死亡线上救出来的,他们也愿意出死力报达俞国振。比如说建这火车铁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不明白什么是火车,更是连见都没有见过火车,但是俞国振下了命令。于是他们就加入了所谓“铁道兵”,成了拿饷吃粮的军人——每干活五日,还要接受一天的军事训练。

马大保就在这群人当中。俞国振看到他,哈哈笑道:“马大保,今日还能一个人搬动枕木么?”

“自然能!”马大保得意洋洋地伸出胳膊:“小人别的没有。就是有力气,便是老牛将军,力气也比不得小人!”

“你就胡吹吧,人家齐将军只是没有挑惯,若是象你一般挑惯了,两个你也不是对手!”有同伴揶谕道。

“嘿嘿,我也不曾去和老牛将军比打仗吧。”马大保道。

这是一个典故,齐牛力气大很著名,而马大保的力气也不小,有一回俞国振带人视察铁路建设时。看到马大保一人挑着一担枕木仍然行走如飞,当时就惊住了。而齐牛不服气便要与马大保比一比,比试的结果是齐牛输了,但俞国振便记住了马大保的名字。

经过马大保等人长达三个多月的修建,终于在盛夏之际。将青岛口到胶州的铁路修成了,全长一百三十里,共动用了人力二十万!

这还不包括后勤保障人员,只是筑路工人。

马大保他们与俞国振说了几句话,便离开了,他们还有许多活要做。每日完成规定任务之外的部分,还有额外的赏金,这些时日下来,当初一穷二白几乎空手逃来的马大保等人,已经不再是穷光蛋了。

象马大保,甚至开始琢磨着回到青岛口后,去他上回看到的那家新开的货栈里买毛绒狗儿,将之作为给段晴的礼物。

“俞公子,我要走了。原本以为我可以在这里帮上些忙,但现在发觉,俞公子的安排比我想的最好的还好,我在这里倒是常常帮倒忙。”在这些工人远去之后,红娘子突然对俞国振道。

这段时间俞国振没有限制她的行动,让她自己四处乱跑,红娘子听到、看到和想到的,想来已经不少了。俞国振看了她一眼,打趣道:“可是又回去寻李岩?”

红娘子脸微微一红,旁边的王启年明显露出吃味的神情,俞国振看得有趣。

“我要往南,我要去新襄看看!”红娘子道。

“你可以乘船去,我们有定期前往新襄的航班。”

“我要自己过去!”红娘子道。

王启年终于忍不住了,喃喃地道:“路远,危险。”

“除了像你这样的蠢贼,谁能奈何得了我,你还跟在俞公子身边拖鼻涕的时候,我就已经行走江湖了!”

红娘子狠狠给了他一个杏仁眼,王启年顿时缩起脖子,一脸沮丧的模样。俞国振心中暗道有趣,也不知道这傻小子是什么时候看上了红娘子,竟然畏之如虎。记得红娘子当初来刺杀自己的时候,分明是被王启年险些杀了。

“俞公子,告辞了。”红娘子又道。

“保重。”俞国振淡淡地点了点头,红娘子的性格他不是非常喜欢,太咋唬了,听风便是雨,但直爽耿介,又不能说不好,因此俞国振还真挺怕和她打交道。

红娘子拨马转身,胭脂马慢慢前行,王启年看着她的背影,目光里有着苦恼。俞国振哼了一声:“没长进的东西,将岸教了你这么久,也没见你学到一点油腔滑调,看来要把你调到田伯光身边去好生再锤炼一下。”

“不去。”

“傻子,喏,拿去。”俞国振掏出一个包,交给王启年。

包里是些金元和银元,新襄的币制改革已经初步完成,“元”成为新襄体系下的主要货币,分为金元、银元和铜元三种,而在新襄等实际控制区内,金银本身反而都不再流通了。随着新襄对大明的经济渗透,这三种“元”,在大明内部一些商业稍发达的口岸都能通用。

原因很简单。凡是用这些“元”到批发商那边进新襄商品时,都不需要扣除火耗、汇率和成色,相反,若是直接用金银,火耗、成色还有汇率一加进去,至少要少买半成的东西。

至于有人试图伪造这三种元,那纯粹是得不偿失。没有新襄的冲压技术,根本不可能制造出一模一样的钱来。

“啊?”

接过钱夹子的王启年愣了,不知道俞国振为何给钱给自己。

“说你蠢吧。赶紧追上去,把这个给她,你难道还要让她沿途卖艺赚路费?”

王启年一挠头。总算明白过来,轻点马腹,战马迅速冲了出去,但旋即他又回过头来:“我不能离开你身边!”

“让你去你就去,我身边难道没有别人了?”俞国振哼了一声。

王启年这才离开,俞国振看着他欢快的背影,摇了摇头,以这小子的脾气,想要将红娘子揽到手,可不大容易。

不过时间过得也真快。转眼间,王启年也到了想要媳妇的时候了——他是崇祯七年还是八年到虎卫中来的呢,快十年了啊。

以俞国振从崇祯三年做准备开始,到现在已经是十三年了,以崇祯五年他正式向外拓展算起。则是十一年,而以他到新襄发展开始算,则是九年。

九年时间,有了现在这样的成就。

俞国振的回忆感慨在很短时间内就被打断,因为高二柱出现在他的视线里。

“有事?”

“金陵传来消息,东林与复社一群人似乎有异动。”高二柱低声道:“另外。江北四镇兵力调动有些古怪,金陵支应了不少粮草给他们,似乎他们准备什么军事行动。”

金陵城就是一个筛子,里面的风吹草动,根本用不了多久,俞国振就会知道。他在战略上是极渺视盘踞于城中的那群蛀虫的,但在战术上,却又不能不重视他们。那群没有下限的官绅,谁知道会做出些什么事情!

因为俞国振强势介入,也因为瘟疫的缘故,李闯与建虏并没有在山海关彻底分出胜负。李闯撤离后还是开始用牛金星的策略,稳固自己对陕、晋、豫的控制,并开始图谋汉中和蜀地。建虏一度进入京师,但在瘟疫的威胁下,将京师劫掠一空后退回山海关外,只让吴三桂的汉奸军镇守京师。这种情形下,金陵的南明小朝廷也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更重要的是,俞国振阻止了瘟疫向南扩大,原本在崇祯十六年会爆发于苏浙两地的大瘟疫因此暂未发生,而甩脱了建虏、闯贼和献贼这三个巨大的包袱之后,南明小朝廷的财政状况反而因为丢失了北方江山好转过来。所以,现在的局面走势,已经彻底离开了原本的历史。

“他们能有什么行动,上一次不是说,湖广的左良玉意欲顺江东下么?”俞国振皱着眉:“是不是要对付左良玉?”

“应当不是,左良玉自襄阳移师武昌之后,便没有再东下,只是命人打造舟师。”

“那么李闯那边呢,有没有动静,还有北面,京师那边?”

“李闯遣刘宗敏取汉中,自己则在洛阳大兴土木……说到这个,李闯还认了一个祖宗,说是西夏李元昊后裔。”

“党项人?”这个说法让俞国振不屑一顾:“便是要找祖上,也找李渊李世民,李元昊……”

“京中倒无甚动静,吴三桂每日就是练兵,如今京师一带十室九空,有些百姓已经想回去了。”

这是俞国振很头疼的一个问题,所谓故土难离,来到山东逃难的百姓,眼见瘟疫并未大作,不少人就想着回去。就算在此已经有了工作的,也只想着赚足钱便离开,俞国振让人做过统计,有这样心思的足足占据了灾民中的三分之二,这还是有些人仍然畏惧虎卫不愿意说真心话的结果!

“江北四镇那边,多加注意,看看能不能抽调一批虎卫过去,免得他们轻举妄动。”俞国振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办法,因此只能先针对江北四镇做安排。他琢磨着接下来要如何时,突然间听到远处有一声大呼:“南海侯!南海侯!”

俞国振愕然转脸,向那边望去,却是一个四五十岁的儒士模样之人。

第十卷五八二、坐断齐鲁战未休(二)

此人相貌儒雅,面带微笑,看到俞国振转过来,立刻恭恭敬敬地长揖到地:“当初李太白云,‘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以学生愚见,李太白若在今日,只会道但愿一识俞南海才对!”

他被虎卫挡在离俞国振约有二十米处,俞国振行了过去,抱拳拱手:“先生有何指教?”

此人身边跟着数十名百姓,分明是来找他的,也不知是不是虎卫有什么违背军纪之事。就算俞国振约束得再紧,虎卫的制度再严,违背军纪的事情也总难免,不过千分之五左右的小事件对于百姓来说影响不是太大,而且主要还就是打骂粗暴之类的冲突,也不能说全是虎卫的错。

那人听到俞国振问,神情慎重,向后退了半步,然后猛然跪下:“学生孙之獬,恭请南海侯身登大宝,上应天心,下合民意,吊民伐罪,征讨不臣!”

“小民等恭请南海侯身登大宝!”

随着那自称孙之獬之人的话语,众人尽皆拜下,而虎卫没有想到对方来了这样一出,不禁茫然,有人甚至情不自禁也拜了下去。

拜得人越来越多,就是俞国振自己,也不禁一时间飘然。

若是喊万岁的人多了,被喊者难免也会生出自矜之心,这是人之常情,即使圣贤也不能避免。无非是短暂的失神之后,俞国振立刻警醒:自己想要当皇帝,还需要有人来拥立么。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哪里用得着这样!

他厉声喝道:“都起来!起立!”

拜下去的虎卫顿时想起,自己可不再是眼前这些人一样的普通百姓,而是虎卫。他们有些狼狈地站了起来,看着俞国振的目光里带着迷糊,或者心中还在奇怪,为何自己就身不由己随大众拜了下去?

却不知人是群居性动物。而且极易受旁人感染,虎卫的自制力算是比较强的,却终究也是普通人。

“南海侯。此为民心,不可违也,还请南海侯顺应民意。臣等不甚惶恐之至!”

孙之獬声音轻颤,显得极为至诚,俞国振向旁边示意了一下,有虎卫几乎将他强行掺扶而起。

“孙先生言过了。”俞国振道:“今日之事,到此为止。”

“侯爷如今坐拥十万雄师,立基南海,兵精粮足,正成大事之时,此乃天授之机,侯爷不取。必遭其纠!”孙之獬急切地道:“侯爷……”

若说最初时俞国振对此人没有好感,那就太虚伪了,但他如此急切地想要俞国振登基称帝,让俞国振心中总觉得有些不妥。他并不怕登基称帝会遭至南明小朝廷的攻击和反对,但是。现在称帝,总让他觉得自己做的还是极端不够。

他做了什么?救民于水火现在还只是限于全国人口的七分之一甚至不足,而且其中绝大多数还未脱离水深火热的境地。斩灭阻碍华夏崛起的敌人尚只是除了几只小虾米,真正的阻碍还在于内部。世界的历史还未恢复到这一千八百年来最正常的道路上来,欧洲的那些一神邪教文化熏陶下的人仍然未受华夏文明的教化。

几样大功,一件未成啊。

想到这。俞国振摆手道:“此话再也休提,孙先生是本地人?”

“学生是淄川人,这些时日见着侯爷为民不辞辛劳,心中甚为感佩,与父老乡亲商议,故有此议。”孙之獬没有再坚持,他恭声道:“昔日大禹治水而有天下,今日南海伯亦治黄河,功绩之大,堪比大禹!”

俞国振又问了他一些当地风土人情,讨论了一番治政之策,发觉这人肚子里确实有些货,心中不由觉得有些奇怪。待想到最初时他以李白见韩朝宗之语打动自己,便知道其人本意:他大约是想来求官的。

此人马屁拍得不错,肚子里面也确实有货,但俞国振有一个他自己制定的制度不会改变,那就是所有旧文人,若不在新襄治下的地方上调研半年以上,并且写出调研的心得,经考核合格,便不得用为主官。因此虽然孙之獬其后透出愿意效力之意,俞国振都是微笑,反问他愿不愿意去南海见见。

此时俞国振并不知道,这位孙之獬在原本的历史上大大有名,建虏入关首倡剔发易服者,便为此人也。若给华夏史上汉奸排名,此人便不进前二十,也可以进前三十了。

孙之獬却极是失望,他是阉党出身,魏忠臣时颇为得意,甚到还当过顺天府乡试主官。可阉党倒台之后,他便落魄,罢职永不叙用,这是他一生永远之痛。此次俞国振入山东,他初时持观望,但此刻见瘟疫已定,大势已成,便想着出来投机,能否在俞国振手下获得一个重要职务。

但俞国振虽然和气,却对他的暗示毫不在意,孙之獬一边在心中暗骂俞国振粗鄙无识,连他的暗示都看不出来,另一边又颇为忧心,若是这首倡拥立之功都不能换来一官半职,那究竟要何等方法才能重俞国振重视?

事实上,此时的士大夫,无论是阉党浊流还是东林清流,最担心的仍然不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自从亡社稷并非亡天下的思想出现之后,他们对于换一个王朝已经不是那么恐惧,他们最担心的,仍然是自己能不能得到重用,自己的前途是不是有足够的保障。

要求这些人有更远一点的目光和更大的国家民族意识,未免太艰难了些,俞国振这些年在《风暴集》和《民生杂纪》等报刊杂志中拼命鼓吹,但也只是影响了少数年轻的读书人。更多的儒生,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从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中割裂开来,在他们看来,史家不幸诗家幸,国家不幸个人幸,只要他们的权利得到保障,甚至能有更大的提升空间,那么他们也乐于甚至积极同一切外来者合作。

哪怕外来者要在文化上阉割他们的民族、从精神上打断他们的脊梁。

孙之獬情知性急吃不了热豆腐,而且他今天当众呼出要俞国振登基称帝,以后拥立首功是跑不掉的,因此虽然失望,却未绝望,闻说俞国振要回一趟青岛口,便笑着道:“学生早年也游历即墨,那时青岛口只是一无名之处,倒是旁边的浮山卫更有名些,但自崇祯九年以来,小人就只听说青岛口,而不曾听人提浮山卫,就是即墨,也没有人提起。甚至有人说,以前的即墨老酒,不如改名为青岛老酒。昔日管宁读书之地自成城邑,今日南海侯登临之城亦是自成城邑,但以学生之见,还是南海侯更胜不只一筹啊。小人自淄川老家而来,尚不曾去青岛口,正好能随南海侯去见识一下。”

这马屁拍得有水平,不仅拍了马屁,还让自己跟在了俞国振身边。俞国振也不好拒绝,虽然他用不着做出一个礼贤下士的假象出来,但人家拿热脸蛋贴来,在不知对方性情的情形下直接用个大脚丫踹过去,未免就有些不通人情了。他毕竟不是当年初出之时那么凌厉气盛,到这个时候,该是养气养望的时候了。

青岛口确实不一样,这里聚集着数十万灾民,这些灾民的生活,衣食住行都需要花钱。现在这钱是俞国振出一半,而灾民们通过自己的劳作负担另一半。仅仅是这五个月时间,俞国振花费就高达十五万金元,折算成银两,大约是一千五百万两。

在别人看来这是极大的浪费,要知道去年新襄的全部财政收入也只是三十万金元,毕竟大明的混乱、欧洲人被逐出南海,都对新襄的高价物产销售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俞国振还要花费大量的钱用在教育、医疗、科研之上。

好在今年初传来了好消息,因为人手充足,基隆和吕宋先后发现了两个大金矿,而在支撑了几个月之后,山东的灾民在半岛丘陵地带种的土豆长势也甚为喜人。这玩意儿在安南长得不好,但到了山东半岛,长势就好得多。

到了青岛口,孙之獬自去觅客栈暂住,俞国振回到了自己临时的办公处,召来即墨县令,在虎卫接管了山东之后,这位县令就成了摆设,每天除了到虎卫营中来点个卯之外就是养养花种种草,现在听闻俞国振召他,倒是吃了一惊。

“孙之獬?此人乃是阉党,最为厚颜无耻!”听得俞国振问起孙之獬其人,县令顿时发毛了:“南海侯可是见到此人了?此人无赖至极!”

俞国振倒不会因为孙之獬是阉党就歧视他,但途中他已经发现,此人不是做实事的,最拿手的还是旧文人的那套吹拉弹唱:吹捧上司、拉帮结派、弹压弱小、唱大高调,若他能沉下心来去新襄锻炼一段时间,俞国振倒不吝于给他这个机会,但他分明没有这心思,俞国振便也看淡了。

孙之獬连着三日都想来拜访求见,结果连着三日吃了闭门羹,这让孙之獬知道不妙,或许自己的想法是错的,俞国振除了和东林不惯,同样也和阉党不睦。这让他心中凉了半截,正待准备再寻机会的时候,一个消息传来,惊得他如同五雷轰顶一般。

祖宽连破安东卫、石臼寨、夏和寨前所,兵锋直指青岛口!

第十卷五八三、坐断齐鲁战未休(三)

祖宽之所以能够中此迅速推进,一日一夜突进百里,原因在于这一连串的地方几乎没有设防。

虎卫的主力安放在山东的三条线上,而且目前仍然未从防疫第一的工作中抽转过来,所以山东南部的防御比较空虚。安东卫等地驻防的,都是原朝廷的官兵,祖宽又曾经长期任山东总兵,这些人中有不少是祖宽的部下,因此他们根本没有做任何抵抗。

孙之獬得到的并不是全部消息,除了祖宽部之后,紧接着传来的最新消息,是刘良佐、高杰部都进入了兖州,他们打的旗号是“北伐”,说是要“收复京师”,但实际上却是直指兖州府。

而原本囤兵于洛阳的李自成,这个时候也从大名府出兵,其侦骑已经就在运河西岸!

倒唯有北面李岩部,只是增加了兵力,却没有立刻南下。

三面受敌不说,辽东又传来消息,建虏在开春之后,便一直在金州打造战船,如今也聚兵于此,似乎准备渡海攻击山东!

“当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俞国振看着地图,笑着说道。

“官人一点都不紧张?”顾家明有些讶然,这些时日他都在忙着民兵训练工作,因此对这件事情并不是很了解。

既然控制了山东的部分地区,而且派驻了工作组,那么新襄的一些体系就要搬过来,其中民兵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从崇祯十五年末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年时间,顾家明的工作卓有成效,至少在即墨、胶州、崂山等地方,还有那些灾民当中,练出了超过三十万的民兵。

象铁路的修路工人,便是民兵,每工作五日,便要接受一天的军事训练。俞国振决定将这个制度固定下来。今后要向全华夏推广,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藏兵于民,是掌握好好战与忘战这个度的最好方法。

这三十万民兵中,有三万是武装民兵,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没有配备火枪、火炮。但是都能比较熟练地使用这些火药武器,只要将武器发给他们。他们就可以上阵。战斗力至少不会比大明的官兵弱。

“有什么紧张的,你们这段时间做的事情,不就是为此准备么?”俞国振摆了摆手:“有些东西就象是苍蝇,你怎么赶都赶不走,它就是要在你面前嗡嗡嗡,唯一的办法,就是拍死。”

说到这。他还做了一个拍打的动作,然后笑了起来。

“我们的损失情形呢?”顾家明担心的是这个:“这几个地方。我们有没有派工作组?”

“此前一切工作都以防疫为中心,故此我们派驻工作组。也优先向运河东岸各县、小清河两岸各县、济青铁路沿线各县,这几个地方都没有委派工作组,只是派遣了情况搜集小队。目前只有两个小队失去联系,其余都安全脱身。”

回答的是高二柱,此次能避开对方的突袭,他的情报组织发挥了很大作用。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之后,新襄的情报网总算是建得差不多了。

“对方兵员人数一共是多少?”田伯光问道。

“祖宽部是六万人,他只留了两万守老巢,高杰部八万人,他同样是留着两万守老巢,刘良佐部人暂时不详,不过不会低于四万,李闯部则约是十万。三方面加起来,一共是二十四万到三十万之间。”

“一群乌合之众!”俞国振见众人听得这个数字不但不觉得恐惧,反而一个个兴奋起来,便知道他们都看明白了这背后的意思。

金陵的小朝廷,几乎动用了他们能动用的大半兵力,如果将这三部消灭掉,金陵小朝廷就象是剥了壳的鸡蛋一般。

若不是俞国振此刻确实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治理全国,他都忍不住借这个机会,一举将江南全部拿下了。

“虽是乌合之众,也要谨慎应会,莫要在阴沟里翻船。”纪燕道。

这小子如今也已是旅正,果然是战争最能培养人。

“你们看看,如今小燕子也会提醒我们要谨慎了。”因为是高级将领会议,所以田伯光依旧是那么没有下限,又叫出了纪燕的绰号。纪燕暴怒,而田伯光得意洋洋,分明就是欺负他在俞国振面前不敢动手。

“伯光,终有一天你会被人阉掉的。”俞国振开口主持公道了。

田伯光不知道为什么,俞国振一要打击他,就说他有一天会被人阉掉。但见到俞国振能这么轻松的开玩笑,屋子里诸将的心情也都轻松下来。

俞国振他们轻松,势如破竹攻入夏和寨前所的祖宽却轻松不起来。据他所知,俞国振此次北进山东只带了两万余人,加上文职工作人员,不超过三万,这么些人还分散在各地,其中为了防备李自成和接收灾民,在运河沿线人数最多。其兵力约有一万五千都在这一线。而剩余的五千人,散布到山东各地去,集中在青岛口的,不过是两千余人。

就算现在俞国振已经做出了反应,他手中能动用的,最多不会超过五千人,自己以六万攻五千,十二比一,可为何心中仍然发慌?

想到这里,祖宽忍不住看了一眼旁边的吴昌时。

意气风发的吴昌时穿着道袍,头戴高冠,手执鹅毛羽扇,还做了辆小轮车,让一群士兵推着,当真飘逸如诸葛之亮,丰俊胜谢安之石。

“祖伯爷可有吩咐?”见祖宽向自己望来,吴昌时微微欠身道。

“吴先生,此战若成,当真……为我争取山东之地?”祖宽心中担忧的并不是这个,但他不好流露出自己对俞国振的忌惮,因此问道。

“那是自然,祖伯只管放心,如今朝廷也正需要祖伯这般名将,待北伐之后,祖伯便象诚意伯、魏国公那样,公侯万代!”

吴昌时嘴里这样说,心中却是不屑,这些武人,事情还没有办好,便想着日后的利益,果然天下想依靠他们是不可能的。

这个乱世,才是自己这样人物施展本领的机会!

在京师沦陷之后,他曾经短时间内茫然不知所措过,但旋即意识到,这才是真正适合他的时代。他可以在这个时代里纵横捭扈,成为最为光彩夺目之人,甚至获取此前一直梦想的地位:不仅权倾天下,而且名垂青史。

他的起步很不错,拉拢周钟、魏学濂等东林、复社骨干,利用他们在京师曾经从贼的经历,迫使他们不得不上他的船。然后再借助这些南归官员、士子的声望影响,来拉拢江北四镇武人,凭借四镇之力,再迫使金陵小朝廷放弃追究他们在京师从贼的过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