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风暴-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捷,大捷!”才一入营,那侦骑就声嘶力竭地喊。
第七卷四二零、帜焰赫赫看嚣张(四)
押送罗汝才的囚车进了北京城门,这是罗汝才第一次来到京师,看到那巍峨的城墙、壮丽的角楼,他忍不住咂着嘴:“老子若是有这么大一个城,整日里便缩在里头……”
“你这厮头都要掉了,还敢大放厥词!”押送的官兵冷笑道。
“怕什么,不过是先走一步罢了,闯王昨夜托梦给我了,到了地下,咱老子继续造反,你这朱家的江山,终究是别想安座!”
到了这个时候,罗汝才倒没有什么畏惧,他知道自己的下场。去年六月高迎祥被弄进了北京城,然后活剐于菜市场,他也逃不掉这两千刀。
“逆贼大胆!”
“胆子不大,怎么敢造反称王?”罗汝才哈哈大笑:“老子是输了,八大王还在,他狡猾着,老子来时听说,他已经败了熊文灿,接下来定是大闹荆湘,我倒要瞧瞧,朱家江山失了湘湖江汉这鱼米之地,还能撑上多久……”
他话声没有说完,后头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还有人在大喊:“八百里加急捷报,八百里加急捷报……张献忠已然受抚于谷城!”
罗汝才的话戛然而止,他瞠目结舌,不知道怎么会如此。
“怎么不指望八大王了?”押送的官兵一鞭子抽在囚车上:“呵呵,张献忠降了!”
“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罗汝才喃喃地道。
“献贼……真的受抚了?”
紫禁城中的崇祯颤声问道,然后不等对方回答。就亲自伸手过去,将杨嗣昌扶了起来:“卿速速起身回话!”
高迎祥死了,李自成遁了,罗汝才被抓了,最著名的流寇头目中,就是张献忠最为猖獗,也最让崇祯头痛。所以杨嗣昌在兵部接到塘报之后立刻赶来求见,说出这个消息,崇祯几乎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仰赖陛下洪福。慧眼识人,熊文灿果然招抚张献忠于谷城!”
杨嗣昌的回应很干脆,他相信。熊文灿派八百里加急报来的消息不会有假。据说熊文灿为了激励士气人心,还让八百里加急的信使一入京城就大喊大嚷,现在恐怕整个京城都知道,他熊文灿战抚有方,将为祸天下多年的献贼都招安了。
至于具体的过程和细节,熊文灿的奏折里语焉不详,大致是先解了监利之围,然后督令湖广巡抚方孔炤等于沙头市与献贼浪战,大溃其军,狂追献贼五百里。沿途大小十余战,逼得献贼不得不于谷城求抚。
然后熊文灿列了一系列功劳名单,虽然他很谦逊地没写自己的名字,可奏折里外,都是说他自己运筹帷幄。亲冒矢石,功劳极大。
“好,好,好!”
听完杨嗣昌奏报之后,崇祯还有些不信,又亲看了熊文灿的奏折。然后大赞三声,坐入椅中,长长出了口气。
这太好了,如今天灾不断,流寇又四处肆虐,张献忠受抚了,那么大明便可以腾出手来收拾关外的建虏。中原也用不着放那么多精兵强将,像左良玉、张洪范等,都可以抽调出来,前去充实边关。或许还可以裁汰部分冗兵,为本已空空的国库,节约一些钱粮……
一时之间,崇祯觉得形势前所未有的好。
“召张至发、薛国观和诸学士前来……杨卿,你辛苦了。熊文灿不负朕望,好极,好极!”
杨嗣昌谦逊地道:“臣份内之事,不敢说辛苦。”
崇祯感慨地道:“若是诸臣都做好份内之事,朕何必夙夜忧叹,日日忧虑获罪于天!”
他看着杨嗣昌越发地顺眼了,但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只是简报,而且如何处置张献忠,还需要和内阁大学士们好生商议一番。
这简报里面,当然不会说很多细节,比如说,所有的新襄虎卫都被“湖广兵”或者“官兵”所取代,俞国振的名字就干脆没有出现,熊文灿与方孔炤只准备在密奏中才提及俞国振的名字。
至于俞国振与左良玉的冲突,那更加一字未提,事实上熊文灿在得知湖广兵击败了来攻营的张献忠兵马,而且立刻转入反攻,张献忠大溃之后,他便将那冲突抛开了脑后,就是左良玉自己也将之抛开——收拢献贼溃兵,乃是他重新补充自己实力最简单的办法!
所以熊文灿接下来做的,就是引领诸军跟在虎卫后面捡便宜。
俞国振的便宜,当然不是那么好捡的,大头都被俞国振提了:张献忠诸部劫掠来的财物、人口,至于那些当惯了匪的兵,俞国振丝毫没有兴趣,而且以此为借口,还迫使诸军替他收拢因兵火流离的百姓,特别是女子。
熊文灿所部最后得了五万兵马,左良玉又有了近两万人,而俞国振的收获,除了大量的金银财物外,还有二十余万人,其中一半有余是女子。
十多万女子,其中适龄者至少有八万,送回新襄,新襄的性别比例就从危险境地挽回来了。当然,这么多人口要送到新襄去可不是朝夕能完成的,就算凭借长江水系不停地运送,也恐怕要一年的时间,对此俞国振并不在意,他养得起这些人。
“哈哈哈……”
王浩然笑得有些张扬,让众人侧目以视,他却满不在乎。他成亲之前就以狂生自诩,如今在俞国振身边,更是觉得自己似乎处在一种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里。新襄快节奏的生活,让他原本有些消沉的血液,又开始沸腾起来。
就像新襄虎卫一样,除了在俞国振面前保持着恭谨之外,到哪儿都有一股昂扬的锐气,仿佛就算是山是海,也挡不住他们。
“正之。你笑什么?”
茅元仪则多少有些沮丧,看到王浩然这样大笑,忍不住问道。
“我下定决心了。”王浩然一锤手:“俞济民说得对,我如今果然不足以对军务指手画脚,这个录事的临时差遣,回去之后就没了……既是如此,我就去投军去!”
“投军。你投什么军?”茅元仪一愣。
他这段时间,跟着俞国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心中已经极为服气了。特别是当初张献忠挟三十万众气势汹汹地扑向他们时,茅元仪心中已经动摇,觉得应该暂时避其锋芒。可是俞国振只是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便将他所有的劝说都堵了回去。事后证明,张献忠确实是一只纸老虎,他的三十万众如今已经星散,最多还留下了两万余人,占据了谷城坚守。不仅是他,革左五营得知张献忠大败的消息,又被张洪范领登莱兵连连击败,所挟持的二十余万百姓,也被解救出来大半。根据熊文灿的估算。他们先后解救和收拢的流民,数量足有七十万,其中大半都会回籍安置,还有一些,约是二十万会被带至新襄。
想到只凭借如今的十八万左右人口。便练出这样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军,若是湖广的二十万众和耽罗的十七万人都能抵达,那也就意味着俞国振可以练出四万人的部队!
换了别人,仅用五十万人,养一支四万人的部队,这支部队必定会极为穷困。当初以诸葛亮之能,也只有在真正大战时才能动员十分之一的人口转化为兵力,而俞国振却是常备兵!仅这一点,便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新襄势力范围内的兵力都会增加扩张。
所以,茅元仪对王浩然要去投军很不解,见识了新襄虎卫,还有什么军值得王浩然去投?
“自然是虎卫了,济民北上之前曾经说过,如今新襄的大问题就是战线极长,需要扩军,到时要稍稍放宽一下兵员年纪。我今年二十四岁,恰好在放松的范围之内,我去投虎卫,从最小一兵做起!”王浩然昂扬地道:“我倒不信,我就学不成兵法!”
茅元仪傻了。
他没有想到一次战役竟然会让王浩然下这样的决心!以王浩然跟俞国振的交情,还有他在实学方面的造诣,就呆在新襄搞搞研究,哪怕是当个调研员,待遇也不会差。
可他却想去当小兵,而且是伤亡率极高的一线小兵!
“正之,你莫要开玩笑!”
王浩然的笑容渐渐收拢,他回过头看着茅元仪,很认真地道:“我不是开玩笑。”
“你怎么好端端地想当小兵,即使要学兵法,跟在俞济民身边一样可学啊。”
“名将永远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王浩然道:“济民胸中自有城府,以我的年纪,此时可能就是最后的机会了,若错过,这一生一世都不可能扬威异域建功海外!”
“而且,你也在新襄见到了,那样一座城市,那样一处地方……我愿意为之开拓疆土,让我华夏更多的百姓,能于其中尽享太平富贵!”
“如先生所言,跟在俞济民身边,也可以学些笔法,但最终不过是整个军队中的刀笔吏罢了。班定远能投笔从戎,我王正之就做不得?”
王浩然一连串的话语,让茅元仪有些哑然,他犹豫了好一会儿,不知道该如何劝说自己的这个朋友。
他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坚定的劝说之心,因为何只王浩然,就是他自己,也不禁怦然心动,若非年纪不允许,真希望能加入到新襄虎卫的系统中去。像他这般的人,还有很多,俞国振此次北上,带着对军务有兴趣的调研员足有三十余个,从这几日与他们谈话的结果来看,茅元仪可以肯定,其中至少大半,都坚定了留在新襄并为之效力的念头!
甚至于那位复社中名声极大的万时华,这几天都一副深思的模样!
第八卷四二一、万里惊涛闲庭渡(一)
张溥觉得金陵这两年似乎有了些变化,但让他说出具体的变化出自哪儿,又一时说不清楚。
市面上卖的南杂多了,其中“会安海货”更是鼎鼎大名。张溥是知道的,所谓会安海货,实际上有一多半是在钦州新襄生产的,是南海伯俞国振名下的产业。这让他半是羡慕,半是懊恼,羡慕是俞济民生财有道,懊恼当初太过急切,还是得罪了这位如日中天的庙堂新贵。
而且他现在还得去投靠这位新贵。
温体仁虽然被曹化淳暗中发力赶出了京师,但是如今的首辅张至发、次辅薛国观,都是与温体仁政治理念相近的人物。对于复社的打击,并没有因此中止,相反,张溥可以感觉到更加严厉了。严厉到诚意伯刘孔昭都感到了压力,据说朝廷之上已经有人在追究刘孔昭私占原本应该属于他叔父的爵位之事,因此刘孔昭不得不将张溥打发走。
放眼天下,敢在此时庇护张溥的,也唯有封地悬于海外的俞国振了。
想到自己被诚意伯刘孔昭“礼送”出府,张溥心里就是一阵烦躁。当初他与刘孔昭密谋,花钱贿赂田贵妃之父田宏遇,借机向崇祯进言驱走温体仁,令东林和复社能主控朝堂。结果温体仁虽退,东林却仍然未能上台,张溥向刘孔昭许诺的名正言顺继承诚意伯之爵的计划也成了泡影。
“小人,小人!”恨恨地骂了两句。张溥却不敢骂刘孔昭出身卑微之事。
刘孔昭之父,乃是婢妾之子,只因为嫡子年幼,才被他通过种种手段,控制了诚意伯府,但当初他有言,只等幼弟长大。便将爵位归还。但刘孔昭之父死了,却将爵位直接给了刘孔昭,而将幼弟也就是真正的诚意伯继承人幽禁起来。此事一直闹得沸沸扬扬。朝廷也迟迟未发让刘孔昭承爵的诏令。故此,刘孔昭这个爵位,其实有实无名。
而张溥自己也同样是婢妾之子。
“当当当!”
码头上的钟声响了起来。将张溥的思绪惊回,他看了看附近,此次南下他做得隐秘,除了两个仆人之外,复社的朋友竟无一人来送。就是寓居金陵准备两年举业的方以智,也没有出现。
张溥叹了口气,想起当年虎丘之会时自己的意气风发,不意竟然沦落至此!
他起了身,两个仆人慌忙挑着行李跟了上来。
“这便是蓬莱号邮船?”
才踏到码头上,他就听得有人在身边说话。张溥歪过头去看了一眼。只见是两个衣着华丽的人物。此时朝廷禁令松驰,虽是商贾,衣绸衣锦者亦为不少,故此从打扮只能看出这两人家境殷实,却不能判断出他们的身份来。
“正是蓬莱号……南海伯做得老大事业!”另一人道。
他们所议论的船。便泊在金陵新码头上。这是一艘极大的大船,但与此时别的船形状并不相同,就是和张溥曾经见过的、俞国振的枕霞与连波号亦不一样。在追求速度设计的狭长柳叶型船体同时,还注意了船上的舒适性。甲板之上的两层船楼,露出一个个窗子,现在这些窗子都是打开着的。还可以看到有人从窗子处向码头张望。
“蓬莱号”邮轮于崇祯十年八月初九日建成。这艘船长达七十米,共分为四层,其中甲板上两层,甲板下两层。排水量约是两千五百吨,因为完全放弃了武装,在兼顾速度的同时,还注意舒适性,所以这艘船成为客货两用的邮船,元月、四月、七月、十月的十六日,准时从金陵出发,驶向钦州。
当然,根据天气状况,也会有些调整,不过调整并不是很大。从崇祯十年十月十六日第一次来到金陵起,到现在崇祯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已经跑了三趟。
据说第一趟的时候,整艘船上的客人还没有水手多,但第二趟时便已经能载客六十余人,第三趟时更是多达一百余名客人。
今日以张溥看来,人数应该是有两百人,想到两百人乘这样一艘船在海上飘,张溥心里多少有些怪怪的。
他不是没乘过船,但这么大的船,还确实没有坐过。
码头上人倒是不只两百,但是大多数是来送人的或者看热闹的。这么多人在大明留都堂而皇之乘船远游,不少人只怕连路引都没有,大明朝廷的控制力,已经到了一个让张溥觉得不能容忍的地步了。
上船前先要检票,再然后是过舷上船——与别处的混乱不同,在这里人人都得排着队次第而行。
因为人人都守着规矩,反而并不很花时间,张溥很快就上了船,他的船片是头等舱,也就是船楼最上层,不仅视野更加开阔,而且还有一个单独的小甲板,虽然不大,在上头被海风一吹,却是异常舒适。
头等舱只有十间舱室,其中有两间是封闭的,据说是独给女子留着,被与别的舱室隔开了。里面的装饰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了足够多的钉子,海中风浪大,若不用钉子,一张椅子都摆不住。
舱室并不算宽敞,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之外,就只是还有两个床头柜。这样的头等舱,从金陵到钦州,需要花费二百两银子的价钱,这可绝不便宜。
仆人放下东西之后,便被水手领去了二等舱,也就是甲板下那一层舱室,据说里面阴暗潮湿,空气污浊。再往下去,则是底层船舱,乃是货舱,也是阴湿得紧。
不过船上的水手,也有部分住在那里,条件应该不至于太差才对。
就在张溥思忖间,突然从窗子处看到,入口检票之所出现了混乱。
一群人拥了过来,其中一人,看上去甚是眼熟。张溥心中一动,他在京城中奔走时,曾经见过此人!
不仅见过,而且还有过交易,此人便是田宏遇的侄子田常,也是田家在金陵的主事人。田家起家自扬州,虽然现在到了京城,可在南方仍然有很大的利益存在。田常便在此负责,名义上他是田宏遇的侄子,实际上只是族侄,但甚得田宏遇的看中。
仗着田妃得宠,田家人颇为跋扈,张溥甚至听得到田家一个仆人在那嚣张地大喊。
“便是紫禁城,我家大爷进去也不须排队,你这区区破船儿,还要排队?南海伯?让南海伯出来与我说话,我就不信南海伯会不给我们家娘娘面子!”
“外戚横行,取祸之道!”张溥哼了一声,却全然忘了,他自己也走过这外戚的门路。
田家仆人的嚣张,在蓬莱号水员面前却是没有任何用处,这些水员可不是简单的水手,既有曾在刘香佬等海匪手下干过没本钱买卖的大盗,也有虎卫中转到渔政局里来的,他们眼中,除了俞国振之外,就是崇祯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是一个外戚!
“你进紫禁城可以不讲规矩,那是你田家有个娘儿们在宫里当贵妃,若是你们田家还有个娘儿们给我们伯爷当夫人,再到我们面前来嚣张吧——不过按着我们伯爷的规矩,越是家人就越得守着,不守,我们又不是没有往海里扔过人。”
一个大胡子冷冷地说着,看着田常的目光极是不善,口里的话语也可以说得上是极为不敬了。田常心中怒极,却皮笑肉不笑地道:“原来南海伯的规矩比当今天子还要大……依你说,我当如何上船。”
“排队,轮到你自然能上了。”大胡子冷冰冰地道:“船上谁不讲规矩,出了海失足落水去东海龙宫当了姑爷,可莫怪我没先说。”
此语一出,田常脸色又是一变,这可是赤裸裸的威胁!
不过想到自己此次去钦州肩负的使命,田常还是咬了咬牙,先忍住这口气,等完成了主家交待的事情再说。
这场小小风波很快平息下来,张溥皱着眉将窗子关好,他如今身份尴尬,虽然官府还没有明文缉拿,可被田常看到终究是不大好。但船上狭窄,而且以田常身份,肯定是上头等舱的,想不被他见到都难。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张溥又听到了码头上敲响了当当的钟声,然后船身晃了一下,开始离开码头。
蓬莱号离开金陵,借着顺水与斜风,当天便到了上海,在此停泊一夜之后,便又用了两日时间,抵达了宁波府。在这两处,都有人下船,张溥才知道,原来不少人并不是要去钦州,而是中途便下。但同时,也有人上船,多是贾人之流。
在宁波府停了一日一夜,因为天气尚好,所以于七月二十日晨再度出海,不过当他们驶到外海时,远处便看到几艘船正等着。
“天如,你说这是什么船?”虽然张溥不大愿意,但既然避不过,他还是与田常见了礼,田常在船上呆得寂寞,便总是缠着他一起,两人正在甲板上东望,田常看到那几艘船影便问道。
“是……战船!”张溥见识要广些,当那几艘船靠近些,他变色道。
确实是战船,而且是那种大明水师中都没有的巨型战舰!
一艘巨型战舰,两艘大型战舰,那艘巨型战船半边船身上足有几十门炮的炮孔。
“海……海盗?番人海盗?”田常也吓坏了,他虽然没怎么出过海,可这样的战舰,完全不是大明样式,十之八九,就是来自欧罗巴的番人海盗!
第八卷四二二、万里惊涛闲庭渡(二)
在海中遇到了海盗,那就是死路一条,即使海盗大发善心,不主动处死,将人放在荒岛之上,迟早也是个死。
田常这十余年一直在享福,就算是奔走往来,也总有地方官府遣人护送,因此并未经历过这类事情。一看到番人战船,顿时魂飞天外。张溥多少经过一些事情,倒没有着急,而是一把拉着从身边经过的一个水手:“那几艘船可有敌意?”
“怎么可能有敌意,那是咱们自己的船!”那水手笑道:“若是海寇,船上会响警钟,自有水手引导诸位避难,诸位只管放心。”
“自己的船?大明啥时有这样的战船了……”田常嘟囔了一句,眼光有些异样。
原本蓬莱号就让他觉得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此行的任务,而那三艘战舰,则更是让他心神有些不宁。
三艘战船很快接近了蓬莱号,然后呈“品”字形将蓬莱号夹在中间。在其后,还有四艘火炮较少的大船,看起来与“枕霞”号有些相似。张溥放宽了心,可以专门欣赏这难得的战舰护航情形。看了一会儿,他便将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好让自己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哈哈,天如这眼镜倒是挺不错的。”田常望了望他,笑着道。
这种钢丝琥珀眼镜,市面上能卖到五十两银子一副,而且还是抢个不停!读书人,特别是那些举人老爷。一旦放榜有名。立刻便有人投效,五十两银子对他们来说只是稍稍有些牙痛,甚至可能只是请几次名妓打打茶围便要花掉的钱。而有了眼镜,他们原本昏花的目光又变得光明起来。
张溥微微一笑:“此乃会安眼镜所特制,吾友万时华所赠。”
“那位文章憎命达的万时华?倒是有些时日未曾听说过他了,他不是在江西么?”
田常对万时华的名字不陌生,田府交游广阔,有不少读书人投靠于其下。张溥笑着摇了摇头:“早就不在了,崇祯九年时,他为方密之所荐。去了南海伯处。”
“哦……”田常目光闪动了一下:“天如与南海伯相熟?”
“还算熟悉……咦?”
张溥还没有答完,就惊咦了一声。因为他远远地看到一个人影比较熟悉,看起来,似乎就是俞国振!
在张溥想来。俞国振既封为伯爵,就不该离开他的封地会安,最多也只能到钦州。唯有如此,才符合朝廷仪制,但现在俞国振却出现在茫茫的大海之上,莫非他又到哪儿搅事了?
那边俞国振放下望远镜,也有些惊讶:“张天如怎么会在蓬莱号上?”
跟着俞国振的是茅元仪,另外还有俞大海,这二人都不熟悉张溥,特别是俞大海。根本对这个人没有印像,倒是茅元仪问了一句:“复社的那个张天如?”
“正是他。”
“想来是去钦州看热闹的,这一年来,到钦州看的人可不少。”茅元仪笑道:“南海伯自己或许不觉得,可是在旁人眼里,咱们新襄……”
与大半年前初投新襄时不同,现在的茅元仪已经打磨出来,不再想着一步登天,在新襄主导军务,而是老老实实给俞国振提供参谋。在他摆正心态之后。他对于新襄的接受程度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到现在,才是十个月时间,他已经能够很习惯地称呼出“咱们新襄”来了。
俞国振哑然一笑,然后缓缓道:“安民先生是不了解这位张天如先生……安民先生记得我在《新襄学术》上的文章《从屁股到脑袋》么?”
提到这篇文章。茅元仪忍不住大笑起来:“伯爷此文,说实话。属下觉得太过刻薄,非宽仁之道。”
“非刻薄不足以动人啊……在某种程度上,我也是哗众取宠。”
《新襄学术》乃是一部只在新襄、会安、羿城和新杭发行的杂志,其面向对向,乃是新襄越来越多的文人——知识者。这些人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新襄自己培养出来的,比如说,像蒋佑中这样完全是俞国振一手教出来的;二是投入新襄体系的旧文人,像宋应星、茅元仪、章篪等。其中旧文人多一些,新文人数量与之相比较少,因此如何改造旧文人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俞国振希望招纳部分开明的旧文人参与新襄的建设,这样能节约大量的时间,但在这同时,他也对这些旧文人保持着巨大的警惕,他是要来改造旧文人,而不是让自己的学生被旧文人改造。
因此,便有了《新襄学术》和文人去生产战斗第一线的号召。
崇祯十一年元月,《新襄学术》创刊号发行,这完全由白话文写出的文字,第一篇就是《文人的职责是什么》,这篇文章中,俞国振从先秦时论起,指出华夏文人对华夏文明的意义,其中免不了褒扬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与兴办私学的教学实践,将文化从贵族世裔的专利解放出来,使得普通人也可以学习文化。但俞国振紧接着就认为,孔子对于文化的解放还不够彻底,而后世文人则不敢在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就使得后世文人被困在他的圈子里,对于文人的天职无法进行根本的认识。
最接近于突破的人是张载,他说的文人的职责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他的认识还是有所偏差,仍然将文人从“生民”中独立出来甚至凌驾于生民之上。
俞国振在这文中很明确地指定:文人乃出自百姓,是百姓一员,文人所为天地、为生民、为往世、为太平。说来说去都是一个。为百姓!
文人的职责就是为百姓服务为百姓公仆,若非如此,便是偏离了正道,便是将文化变成只供少数人狎玩的妓女。
此文一出,顿时在新襄旧文人中掀起轩然大波,长期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到了俞国振文中,读书人却是要为万般下品服务的公仆,这岂不是乾坤倒置?
一场大争论便在新襄展开,不过蒋佑中等新文人没有参与。倒是旧文人首先分裂。有些觉得被羞辱了的读书人甚至公开驳斥俞国振,而支持俞国振者亦不甘落后,这其中,章篪、茅元仪、宋应星等主动应战。他们都明白,这是向俞国振摆明立场的时候了,而且俞国振所说,正合孟子以来“民为贵”的思想。双方引经据典,从俞国振的话一直争到儒家道统,就在这时,出外考察回来的徐弘祖徐霞客一句话,让众人实现了共识。
“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来自于《尚书》中的原话,像是座山。将那些认为读书人就要比别的百姓高贵的观点击得粉碎。
紧接着,俞国振便放出了第二枚炸弹:《从屁股到脑袋》。
这部文里,俞国振提出了看待人物,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现实人物,都必须运用本质分析法,即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离不开其本质,也就是他的屁股坐在哪一边,将决定他有什么样的思想。
此时新襄医学大昌,心为血之源脑为智之源的医学观点已经得到了普及。故此,俞国振的意思大伙都明白,就是立场与思想的关系。
俞国振毫尖锐地说,旧文人是屁股决定脑袋,他甚至公开指斥历史上所谓的清流。大多数都是沽名钓誉牺牲别人利益来维护自己利益之辈,这其中以如今的东林最为盛。比如说当今朝廷的危机。最大的不是流寇和建虏,而是财政危机。解决财政危机的办法目前来看只有收商税,可是东林对此是竭力反对,原因无它,东林的核心阶层,代表的就是东南沿海商贾化士绅的利益。因此,哪怕他们明知道不解决财政危机,朝廷就将走向不可收拾,可是他们仍然如此。
因此,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私利,今日可以支持刘泽清、左良玉这样的军阀,明日就可以支持建虏这样的蛮族。
这些人越是关心天下大事,天下大事就越是一团糟。若是有必要,他们甚至可以说出朝廷用不着保证充足的耕地、普通百姓住房里用不着有厕所、要解决华夏危机须得给建虏先统治三百年的话语来。
因此,俞国振提出新襄治下要教育新文人,斥退旧文人,要培育新国学,改造旧儒家。而要做到这一点,特别是旧文人要想成为新文人,就必须将自己置身于百姓之中,真正到基层一线去,去看那些最普通的工匠、农夫、士兵,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在做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厌恶什么。
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脑袋决定屁股。
此论出后,已经没有人同俞国振相争了,相反,万时华第一个提出,要到新杭去教第一线垦殖的农夫识字,紧接着,所有新襄的旧读书人,一个又一个申请进入基层第一线——他们中有许多倒不是真的想响应俞国振的号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