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3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蘸出了大量的甜面酱,填充了进去,才道:“顶级科研圈子太小了全世界能够提供高端仪器和设备的公司或实验室,就那么一些家,咱们今天买了岛津的仪器,用不了两个星期,全日本的科研机构就都收到消息了。”
谷强有些不信,笑道:“您说的太悬了,岛津也不是就给我们一家供货啊,就咱买的质谱仪,我先前听他们说,今年就卖了六七台了。”
“那你有没有问过,他们这六七台高级型号的质谱仪,都卖给哪些实验室了?”
谷强摇摇头。
“生物学界的顶级实验室,总共就是这么几家,他们买一台两台的好仪器,没有人会多想,但你猜,一家新的实验室突然加入,大家会不会注意到?”
杨锐非常清楚此类消息的杀伤力。仪器购买等方面的消息,可信度是非常高的,不管是哪个年代,假消息都是讲成本的,不会有人花费上百万美元,购买自己用不着的仪器,来释放假消息的,更不要说,这些仪器设备的安装,还都是专业公司的现场安装。
就现在来到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的外国工程师,都不用特别询问,光是看看离子通道实验的研究员规模,以及其他仪器的型号乃至于磨损程度,就能猜测到他们一部分的项目信息了。
谷强被杨锐说的动摇了,有些发急的道:“你知道这样子,怎么不想办法呀。”
“我能想什么办法啊。”杨锐一口咬掉半只鸭卷,道:“如果是国内自己的仪器设备公司,或许还有隐瞒信息的可能,但你说,就咱们国产仪器现在的模样,我能买来做G蛋白偶受体的研究吗?”
谷强自己就是搞实际操作的,连连摇头。
G蛋白偶联受体这样的研究本来就够难了,现在为了完成第一步,也就是获得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构想,几个实验组都忙疯了,再用误差大,品质不稳定的国产仪器,那是一点机会都不会有的。
“是吧。”杨锐也不用谷强回答,自顾自的吃了鸭卷,拍拍手,自顾自的道:“其实国外实验室面临的也是一样的问题,包括美国的实验室,现在都不太可能搞秘密研究了,基础科研也没有搞秘密研究的必要,所以,到了今天这一步,我们就要兵对兵,刀碰刀,短兵相接了。”
谷强听的一愣:“咱们现在还不算短兵相接?”
“这才哪到哪啊。”杨锐笑了:“等再过几周,国外实验室都知道我们在做这个项目,再确认我们的项目进度以后,才是真的拼刺刀的时间……”
杨锐的笑,完全是苦中作乐的笑。G蛋白偶联受体天然的带着科研竞争的属性,任何一个角落都存在着竞争,至于三维结构这样的制高点,更是不知有多少个顶级实验室盯着,他们在此之前的付出,可都是奔着斩落王旗去的,而非是为了让某个没听过名字的实验室夺魁而来的。
“怎么样,有没有做好与国际顶级实验室,做科研竞赛的准备?”杨锐的声音拉长了调,像是调侃似的。
谷强的表情却严肃了起来。他盯着桌面,看了又看,道:“您把一只鸭子都吃完了……”
“还有鸭架。”杨锐擦擦手,仰头道:“椒盐吧,吃饱再说。”
……
第1220章 纷至沓来
“田教授来了。”门房老秦晃悠悠的撒着水。
被微微浇湿的地面,有点像是下了小雨,闻起来甚至有雨后的味道,配上四周的成荫绿树,很给人舒适的感觉。
田兵喜欢这样的离子通道实验室,也喜欢老秦做事的方法,乐呵呵的打了声招呼,道:“今天还来的这么早?”
“在家睡不着了。”老秦笑眯眯的道:“我提早过来看会报纸,还能吃一顿早饭。对了,今天食堂有豆腐脑。”
“哈,太好了,我就说,都给吃两天豆汁了,再不弄点好吃的,我就要砸摊子了。”田兵搓搓手,挥舞了两下手臂,就听轻轻的一声“刺啦”……
老秦低着头,做整理信件状。
田兵略有点不好意思,却是摇摇头,大方的道:“棉布衣服穿太久了,扯了几根线。”
“常有的事。”老秦微笑。现在的棉布质量却是好不到哪里去,不过,听到撕破的声音,还是有些让成年人尴尬。
田兵准备要走了,却是顺便瞄了一眼,站住了,问:“老秦,你啥时候收到这两封信的?”
“什么信?”
“外文的两封。”
“哦,我也才收起来的。”老秦瞅了两眼,问:“上面写的啥?”
“我看看,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两所大学的信件……”田兵读着读着,自己好奇起来,道:“今天才收到的?咱们和他们好像没什么合作,要说有合作的话,也应该是和学校合作吧。”
“兴许是杨主任认识的人。”
田兵点点头,问:“我拿进去?”
“哦……哎,不行。”老秦猛的醒悟过来,道:“田教授,不好意思,杨主任吩咐过了,所有从国外来的信件,得优先送到他那里去。”
“还有这个规矩?”
“才有的。”
“这样子。”田兵也不深究,又说了两句话,就匆匆的赶去吃豆腐脑了。
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人数越来越多了,小餐厅的花样也就越来越多了,一些比较费工的食物也频繁出现,很是促进了研究员们的积极性。
上午的实验在沉默中度过。
科研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默的,也没什么稀罕的,倒是田兵,偶尔休息的时候会抬起头,好奇杨锐拿到的外文信件是什么内容国家单位都是漏勺似的互通有无的,劲爆一点的消息,根本是藏都藏不住的,其难度就像是要求某人旅游的时候不发朋友圈一样。
田兵不是个特别有城府的人,到了下午的时候,还没有得到一点消息之后,田兵就自动自觉的来到杨锐身边,问道:“杨主任,您和科罗拉多大学有认识的人?”
“我在遗传工程实验室的时候,接触过科罗拉多大学。怎么了?”杨锐正处于饱食后的困倦,大脑都不甚清醒。
“不是,伯明翰大学呢?”
杨锐这才醒悟过来,转身道:“怎么问起这两家了?”
“我早上看到两家大学的信,就有些好奇。”田兵呵呵笑两声,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杨锐迟疑片刻,道:“下午的会议上,我来说吧。”
田兵不明所以的点点头。
杨锐略作思忖,又将此事抛诸脑后。
午后。
原本的小组会议,被杨锐给集中了起来,他开宗明义的道:“我最近收到了一些来自国外的信件,内容出奇的一致……本来是不想说的,但今天田兵问了起来,我觉得就做一个通报吧。”
围在四周的研究员们都表现的很是心不在焉。
大家最近都忙的不行,开会自然不能提起精神。
杨锐却知道怎么让大家注意力集中,他轻轻咳嗽一声,道:“这些信件的内容,主要是各种国际会议的请帖,也有邀请访问的函件,包括了日本、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的学校和研究机构……”
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一干学者们,在经过十秒钟的思考后,瞬间媚眼如丝,神魂颠倒起来。
“几张?”田兵醒悟的最快,立即喊了出来。
“被邀请的人数,加起来大约6个。”杨锐顿了一下,道:“但我是不希望大家去的。”
前面一句话,还让众人满脑子幻想,后一句话,却是将众人给拉回了现实。
“为什么不能去?”田兵第一个喊了出来,喊过才发现是面对杨锐,不禁缩了缩脖子。
在86年的当下,出国名额实在令人心醉。当日杨锐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也是经过了一番竞争,背靠《CELL》,且在蔡教授的支持下才成行的。现如今,几张请帖却是专给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按比例算,有一半的研究员能出国游一圈了,就是分给学校和杨锐各一个名额,剩下4个名额也不少了。
这样的比例,对教授级的人物来说,都很容易心动了,更不要说谷强、苏先凯等学者了。
他们此前,可是一个能出国的都没有。
杨锐唯有摊摊手,道:“出于保密因素,关于这件事,我请朱院士来给大家宽宽心。”
说完,就见真的活的朱院士走进了门。
“今天下午,应杨锐同志的要求,我给大家上一节保密课程。”朱院士被杨锐请来站台,也很是无奈,但语气依旧是轻松认真的道:“大家都知道,离子通道实验室的G蛋白偶联受体项目,已经申请了国家863项目了,既然申请了国家863项目,我就说说我们的项目要求和项目限制……”
朱院士说话间,杨锐已是换了一个轻松的表情。
黑脸是件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没有人帮忙,他还真担心自己做不来。
什么出国访问或学术会议的邀请,在这种科研竞赛的时间,当然是最要不得的,哪怕是什么信息都不泄露,因为这种事情,一口气减少5名研究员,项目也是要停滞的。
而且,最近一段时间内,离子通道实验室得到的邀请函,更是只能说明,离子通道实验室已经渐渐进入了国际科研圈子的视野。
这就更不容杨锐松懈了。
要说起来,经过离子通道和PCR的研究之后,杨锐的名气已经是很不小了,现在只是将杨锐的名声,扩展到了离子通道实验室上而已。
杨锐对此是充满警醒的。
更让他警醒的,还是研究进度的停滞不前。
“实在不行,就只能运用梦游大法了。”杨锐一边想着,一边翻阅着他们最近得到的影像资料,开始寻找起了机会。
……
第1221章 构图
梦游大法是在科学故事中经常听到的,多数是触景生情,外加睡梦中的感怀。
像是苯环的发现,像是PCR的发明,甚至DNA双螺旋的发现,都算是梦游大法的成功案例。
研究员午夜梦回,一觉睡醒来,就解决了研究了许久的问题,这种有些像是顿悟的模式,在各种科学故事中,是非常受欢迎的,普通人也非常买单,他隐含的一个信息是在说,普通人其实也能做出超卓的科研成果来。
于是,有志于科学的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就会看着科学家的梦游故事嘿嘿嘿的笑。
当然,普通人其实并不能做出超卓的科研成果来。
普通人可以做些小发明,给铅笔上面加个橡皮擦之类的,都没有问题,但基础科学的涵盖面已经超过了普通的程度,读到博士还不能接触世界前沿科学的大有人在,更不要说实际的发现过程,仍然要遵循科学流程。
不过,梦游大法之秒,在于它是一种合理合法的逆推所谓我觉得双螺旋很帅啊,于是就试试看,原来双螺旋真的可以,就是梦游大法的最佳使用指南。
杨锐希望做出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其第一步,就是做出一个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区域的构象。
不客气的说,这么一个构象,就值半个诺贝尔奖。
若是有足够基础的生物学家,做一个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区域的构象,差不多也够得诺奖了,当然,是与其他人共享没错了。
说起来是一个如此重要的科学成果,但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区域的构象,展示在公众面前的时候,却是一张非常简单的图像。
就像是DNA双螺旋,是由两条蛇缠绕而成似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区域的构象,差不多可以形容成是7根弹簧搅和起来的图像。
“能够七次跨膜的分子”是堪比一夜七次郎的强大蛋白质分子,也许是人类体内最强大的分子了,但它最终却由七只触手构成,每只触手还像是粗弹簧丝的,形象实在不能说是好看。
然而,这样的图像,却不是想要就能有的。
七只触手组成的触手怪很容易就画出来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却是要经得起推敲的。
杨锐准备运用的是梦游大法,并不是真的准备去梦游,它的符合科学界目前的认知和判断。
这也是杨锐在翻找的。
他得看看自己有哪些可供“梦游”的依据。
三个胞内环和三个胞外环是五六十年代就弄明白了的,前两个胞内环较小,第三个胞内环较大则是过了几年才确定的,而就受体的跨膜螺旋片层来说,螺旋I…IV形成一个片层,螺旋V…VII形成另一个片层,这样的认识就比较新了。
除此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电子显微镜和X光照出来的影像资料了。
尽管蛋白质是一个如此小的单位,但是,80年代的技术也足够拍摄出大略的模样了。
然而,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构象,重点在于跨膜两个字。
学者们最想弄清楚的,是G蛋白偶联受体为什么能够跨膜,而且是跨七种膜。
其跨膜构象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在于此。
杨锐一边看着资料,一边在纸上做着草图,却与其他学者的做法截然相反。
这个时代的学者们,从无到有的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构象,首先就要在头脑中幻想七条触角的安放,然后再考虑互相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考察它们与已知的结构信息是否相符,并解释不相符的部分……
这是一个非常繁琐细致而乃至于令人愤怒的工作。
DNA双螺旋结构只有两条链,就将多个实验室玩弄的********,G蛋白偶联受体有7条链,可以想象其中的困难。
只不过,杨锐要做的并不是加法,而是减法。
在30年后,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构象是确知的,三维结构都是确知的了,更不要说第一步的构象了。
偏偏杨锐不能将后世的构象直接拿出来,因为某些限制条件,现在的学术界还不知道呢。
同时,杨锐还要确定自己的实验室的研究进度,也到达了相应的程度,最好是从本实验室的研究进度中,推断出构象的数据来说是要画图,可归根结底,所有图像都是要用数字来表达的。
而数字,数字自然是要有所基础的。
杨锐将所有的资料都翻了出来,才勉强凑出了七八成的内容,至于剩下的……自然就得逼其他人做出来了。
“我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仔细的想了想,7个螺旋链的交接,肯定是要有一定的作用的,我倾向于它们是用于识别底物的,而且是特异性的识别底物分子……”杨锐一边说,一边就在实验室的黑板上,写下两行字:
1、确定7个螺旋与底物分子形成的接触。
2、根据底物分子描述局部构象。
简单的二三十个字,就像是一只集装箱砸在了吉普车上,压的众人喘不过气来。
“你睡觉的时候,就想这些东西?”谷强瞅着两个问题,就想吐槽。
杨锐稳稳的点头,梦游大法好,好就好在思路解释起来简单,免去了一串的逻辑问题。
谷强就很无奈了,撇撇嘴,道:“我就奇怪,你怎么睡得着。”
杨锐连咳两声,道:“你们做出答案,我肯定就能睡得着了。”
“没有现成的办法吧?”满海教授问道。
“没有。”
“所以,全部得靠试?”
杨锐耸耸肩。
要测7个螺旋与底物分子的接触,自然就要拿底物分子和G蛋白偶联受体来测试,底物分子成百上千,测试自然更是茫茫上万。
满海教授只觉得眼前一黑,喃喃道:“怪不得你要他们做了这么多的牛视紫红质蛋白。”
“现在还是我们的优势期嘛,大家加把油,等到项目全结束了,人人都能出国了。”虽然有朱院士出面做工作,出国行被否决,还是很伤士气的一件事,杨锐也只能趁机画饼了。
满海同样是趁机表忠心,道:“只要能做出来就行,出不出国都无所谓。”
“做出来成果,是现在的重点。”杨锐迅速的将话题给拉了过来,道:“我现在已经初步有一些G蛋白偶联受体的构象方面的想法了,我希望大家能够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为完成项目做出贡献……”
杨锐并没有将自己的梦游流构图整体拿出来,不过,他还是做了几张简易的局部图,分别递给几名研究员。
一群人默不出声的研究了起来,有看不懂的,茫然的瞪着眼睛,也有看得懂的,茫茫然的开始寻找旧资料做比较。
杨锐都不去管,反而有点喝酒后的微醺感。
第1222章 笨鸟先飞
已知某些限制条件而画图,这是从初中就开始做的训练。
当然,是中国的初中。
按照国内的教学模式,初中的几何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画图了,不管是什么题目,学生只要按照题目要求能画出图来,题目就能解出大半来。
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构象,其实也是一样的情况,只不过更复杂了一些,或者说,是复杂了许多。
成百上千种的限制条件,都是生物学的研究员们多年积累而来的。在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成规模成规划的完成某一阶段的项目,是只有顶级实验室才能做的事,但在顶级实验室以外,总有一些中小型的实验室在想方设法的讨生活,他们不能完成大项目,就做一些小的项目,完成一些小的测试。
例如说,某个实验室就可以检测某种酶和某种G蛋白偶联受体的关系,他们甚至都不用彻底的讨论两者间的关系,做出点什么就算什么。
但是,如果他们做的成果是正确的,这就是需要考虑的限制条件。
人的肉眼是看不到G蛋白偶联受体的,就像是人的肉眼看不到夸克,也不能用直接观察法看到量子的移动一样,反直觉的种种数据,最终形成的图像是不能用单纯的想象来描述出来的。
杨锐一方面收集了各国公开发表的数据,并安排专人检查和分析,另一方面,则是重新调整了实验室的分工,将苏先凯和谷强从繁重的牛视紫红质蛋白的生产中解放了出来创新的部分结束,剩下的就是艰苦卓越的生产过程了,那自然是属于科研狗们的工作。
包括苏先凯、谷强等人在内的研究员们,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在繁重、艰苦、重复并且需要创新的底物分析工作中,以其提供各种各样的数据给杨锐。
杨锐其实是已经拿到了答案的,如果悬赏只要答案,他很容易就能得到。
可惜,现实世界就像是“一课一练”和“寒假作业”一样残酷。
“过程(略)”的描述,在学生看来是如此的残忍,对杨锐来说,也一样是个严重问题。
他得自己弥补其中的过程,而做过数学题的孩子都知道,如果在没有其他帮助的情况下,你能做出过程,后面的答案,其实也就是只能起个参考作用了。
好在这不是一道全要靠他自己做出来的题目。
相比有着充足信心的杨锐来说,谷强等人的压力反而要大的多了。
他们不知道自己距离成功还有多远,他们也不知道是否有科研竞争对手已经进场,他们甚至不能肯定自己做出来的答案是错是对。
好在杨锐将研究项目分的很是细碎,所有人各管一摊,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全靠此点,实验室里飘忽怀疑的气氛,才没有扩展。
尽管如此,实验室的气氛仍旧是日趋诡异。
谷强每天都会洗三次试管,每次三支。他会用很长的时间清洗它们,直到每支试管都变成标准的“水不挂壁”的水平为止。
苏先凯每天都换白大褂,当然,不是为了爱干净,他只是在某些重要时刻,例如跑胶、跑离心机、跑柱子的时候,才穿上自己的幸运白大褂。
满海教授是比较传统的中国人,平日里对学生是颇为严厉的,但在进入离子通道实验室以后,大家渐渐发现,他对红色服饰的偏爱日渐增长,先是红色袜子,接着是红色的皮带和红色秋裤,然后扩展到了红色毛衣、外套和鞋,至于更深层的红色,就没有人愿意去探究了。
杨锐看的很是无奈,更担心众人太过于紧张的情绪,降低了思维的敏锐度这时候的研究员们,就和高三学生一样,紧张而敏感,压力重重以至于自我放纵,专注于眼前而难以关注周围也是免不了的。
即使是面对高考应试,杨锐也是比较推荐减压的,目标是科研成果的话,那就更是如此了。
只不过,三四十岁的老男人们,明显不是语言减压的粉丝,杨锐周会上说的再多,也没有人听得进去,就连百试百灵的美食大法,此时都不能发挥作用了。
厨房里做的油亮油亮的红烧肉,虽然一样被风卷残云般的吃光了,但是众人的吃饭速度,明显比之前快了太多,而且,一个个都是心思重重的模样。
这种状态,杨锐实在是太熟悉了。
“我看这样,大家每天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以后,就早点休息吧,也不争这么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随着构象的完整性渐渐提高,杨锐再次提出了新方案。
以前的时候,他是督促着研究员们工作的,不管是110小时方案,还是各种褒奖计划,都是如此,但这就像是开车一样,你不能一个劲的踩油门,还得在车速太快的时候点一点刹车。
习惯了快车模式的研究员们却是没有一个理他的。
谷强更是傲娇的道:“我要是去睡觉了,实验室的进度就要落下来了,没必要。”
杨锐很想说,你一个人睡觉不影响实验室进度,但是,看看谷强抬起来的小下巴,杨锐觉得还是不刺激他了。
“实际上,在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构象方面,我已经有比较完善的方案了。”杨锐决定还是说的实在一点,道:“我们现在超过国外学者的进度很多,反而不用太焦急了。”
“只要没完成,就不到高兴的时候。”
“对,领跑不算快,到了终点还在前面的,才是冠军。”满海教授说着很专业的补充了一句,说:“我以前跑过5000米,领跑的经常都拿不到冠军的。”
“但领跑的一定要变速跑。恩,也得跑的快才行。”田兵突然来了一句,也不知道他是哪边的。
杨锐轻轻的咳嗽两声,道:“就没有人对我的跨膜构象方案,有兴趣?”
“你前两周不是就弄出来了。”谷强疲惫不堪的道:“我们现在,不是就在完善你们的方案。”
“怎么着,对我的方案不满?”杨锐故意挑了挑眉。
苏先凯害怕谷强乱说话,连忙道:“杨主任,谷强开玩笑的。”
“我知道他是开玩笑的,让你一说倒像是真的似的。”杨锐摆摆手,再道:“实验室的气氛太紧张了,我看这样好了,大家明天休息半天时间。”
虽然只是休息半天,但对于整日工作的研究员们来说,也很是不习惯了。
许正平更是有些不安的站了出来,看看四周,再道:“杨主任,现在的研究方向如果顺利的话,我们想再接再厉,完成一部分项目再休息比较好。”
“给你们放假都不要?”杨锐笑了出声。
“那个……”许正平略作犹豫,道:“我是觉得有句老话说的好,叫笨鸟先飞,咱们技术水平可能比不上国外的同行,就要更多一份努力。”
有一瞬间,杨锐突然有种被教育了的感觉。
“明日休息半天,你们不累,我也要累死了。”杨锐摆摆手,强制颁布了命令。
从他的角度来说,己方的优势是足够大了,而且,相比他最终的目标来说,构象才是第一步,总不能在第一阶段,就把精力全都消耗光吧。
……
第1223章 回家做梦
中午12点。
杨锐掐着表,宣布道:“今天的工作时间到了,所有人都回家休息去吧,有张有弛,文武之道,对不对?”
“真的休息?”满海教授看向杨锐,语气怪异。
杨锐皱皱眉,道:“当然是真的休息,我昨天不是说了?所有人都休息半天,好好休养一下,过劳死不是说的玩的。”
如果说八十年代的科学界,有什么问题是比“造导弹的比不上卖茶叶蛋的”严重,那就是过劳死的问题。包括中科院在内的京城学术机构,每年都有多名中年学者猝死这个年代,其实还没有过劳死的概念,但是,死的都是正当壮年的研究员,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在离子通道实验室刚刚开展“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的时候,杨锐倒是不太在意这个问题。110个小时工作制说起来有点不人道,可在80年代,真算不得什么。
80年代的小学生,一个星期还要上6天课呢,稍微好一点的中学,甚至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都开始补课了,早上7点开始早自习,晚上10点下晚自习的学校也不在少数。大学的科研狗都是这么一路学出来的,大学读的更累不过寻常。
不过,当牛视紫红质蛋白的产量节节攀升之后,杨锐的危机感降低了许多,对于项目的延续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就隐然增加了。
这就好像是F1比赛中,排名第一的车辆已经远远的领先于第二的时候,就可以将车速稍稍降低一些了,甚至进站加油换胎也是可以考虑的一个选择了。
从杨锐的角度来说,当他用出了“梦游大法”的时候,第一阶段的任务难度就已经降低许多了。
“G蛋白偶联受体的构象”,要从前往后的做,自然是难的要命,可从后往前做,无非就是试错的工作。
试错自然是有成本和要求的,可最重要的成本和要求,其实就是数量惊人的且好用的“G蛋白偶联受体”,对离子通道实验室来说,他们采用的“牛视紫红质蛋白”既好用,数量又足够多。
所以,杨锐觉得到了车速稍稍放缓的时间了,甚至可以做一次进站了。
可惜他这时候的想法,始终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一群研究员的危机感比他重多了,即使是杨锐认真的宣布了休息,几个人还磨磨蹭蹭的不肯走。
“我还有一点就做完了。”
“我再看看有没有东西拉下了。”
“我老婆下午不在家,我一个人回去闲的慌。”
大家各有各的理由,反正就是不愿意动。
倒是一群科研狗,平日里就做最繁重的工作,现在一个个都伸着舌头,想走又不好意思走。
“实验室的门,我是准备锁掉的,你们今天是不休息也得休息,都回去吧,啊,都回去。”杨锐觉得自己像是变态老板似的,将人一个个的赶出实验室里。
几个人站在门口,仍然不愿意走,满海更是认真的道:“杨主任,我们跟着你来研究,就是为了出成绩的,休息真的不重要,现在的研究进度向好,我觉得更应该抓住时机,不要为了一个下午的休息,结果有所耽搁了。”
他的话是很受其他人赞同的,几个人都纷纷点头。
的确,如今新加入的几位教授,不管是满海、冯俊明还是陶学林,他们都是奔着G蛋白偶联受体能成功而来的,要说放弃的东西也是不少的,最起码,他们都是把暂时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