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能开除,该评职称的时候,你还不能拦着……”
  老年干部双眼紧闭,正在增强感知力,但显然没有感知到两人在说悄悄话。
  杨锐小声问:“那他最初怎么进高校的?”
  “调进来的,行政转的,或者破格提拔的。你以为咱们学校没有?你没见到,只是因为人家在潜心研究。”许正平说着敛住笑,道:“你别和他们辩论,辩论不过的。”
  “为啥?”
  “世界观不同,人家比你坚持。”许正平叹口气,道:“学校里还好,出了学校以后,尤其要注意,你知道陈景润之后,中科院一个月能收几麻袋解出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吗?”
  杨锐的呆滞状态没有解除,盘膝于椅子上的老年干部说话了:“你们来摸摸我的额头,还有脊背,看是不是发热了。”
  许正平从善如流的摸了他的额头。
  “发热了没?”老年干部追问。
  许正平迟疑了一下:“这个……不好判断。”
  “你仔细摸,我这个思维力也是才开始练,不是特明显,要不然,你用额头碰我的额头,一下子就能感觉到差别了。”
  许正平也无语了。
  杨锐叹口气,道:“要不然,我用温度计测吧,一会再测你的正常体温,就能看出差别了。”
  “温度计怎么能测出感知力!”老年干部的眼睛一下子睁开了。
  “那个……咱们不是测热量吗?”
  “感知力提高的热量,和普通的热量能一样吗?你要感知,知道吗?用思维感知!”老年干部收功站了起来,气势勃发几秒钟,又松弛了一下,语气放缓,道:“算了,你们先坐下来,我给你们说说理论。”
  ……
  
542。第542章 公告
  
  杨锐昏昏沉沉的听了十几分钟的理论,才好说歹说的将讲述感知力理论的老年干部给送出门去。
  回到实验室,杨锐心有余悸的道:“这样子下去不行啊,这还是北京市和北京周边的研究员,别消息传开了,什么人也跑过来面试了。”
  杨锐还真怕有什么感知力协会来面试,如果再有个洛伦兹感知力协会,那就更说不清楚了。
  “把招聘范围限制在大专院校和研究所好了。”许正平不觉得有什么困难。
  “今天这位不就是学校的。”杨锐的感知力肯定是被干扰了,一脑门的浆糊。
  哪怕是十个人乃至20个人里面遇到这样一个人,杨锐也会觉得浪费
  许正平想了一下也点头了,道:“确实,最近来的人可能还局限在北京市和周边的大专院校,再过一段时间,说不定有听说消息的不沾边的人也往来跑,那再做个限制,考试怎么样?”
  “不行不行,还要出题和改卷,还要监考,还要防作弊。”杨锐说完就摇头。
  “那就限制学历吧,要求本科以上,怎么都不会来太不靠谱的。”
  杨锐犹豫片刻,道:“限制本科要求太高了,要不然,就限制大专吧。”
  现在是84年,换言之,许多崭露头角或者头角都尚未露出来的小牛们都可能没有本科学历。
  许正平不明白的道:“来的人肯定不会少的,就是限制本科学历,也有足够的人选,再说了,本科调进来,也比较容易一点,你限制大专,不是我说,工农兵学院的学历,可是按照大专走的。”
  运动期间高考没有了,但高等学校还在少量招生,主要采用推荐上大学的模式,相当于从隋唐时代的科举制度,一落回到了汉代的察举制,内容也基本是一致的,所谓“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被举者依然要经过考试,再由政府量才取用。
  这种制度下诞生的工农兵学员,在两年的学习期间,严守“直言极谏”的方针,在刻苦攻读课本之余,还有批判老师,改革学校,工作量极其繁重,可想而知,读出来的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
  杨锐沉默不语,要抓小牛,还是要将网放的大一点,否则,根本没有几条小牛入网的话,他也没得去抓。
  当然,如果放弃抓小牛的话,那就把条件设高一点,要求本科乃至于重点本科,再加一条英语要求,弄不好就能把人筛选到两位数乃至一位数,到时候,挑几个顺眼的拉进实验室,稍微教导一下,做几个专门实验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许正平不知道杨锐在考虑什么,还以为他不清楚工农兵学员,又道:“你别看刚才进来研究感知力的这个年纪大,我见过好些人,可比他难缠多了。有些人根本不尊重经典,不尊重权威,我的意思是说,经典和权威也不是金科玉律,但你要颠覆权威,颠覆经典,你至少得知道经典和权威说的是什么吧,这些人可不,学到函数和概率就觉得掌握世界真理了,开玩笑,那是西方几百年前玩剩下的,他们现在就想用这个证明永动机……”
  “人家没说永动机。”
  “刚才这位没说,说的可是多了。咱们做生物的还好,搞数学和物理的才是惨,开个什么大会,门口就有人举着牌子来了,还有强行往你手里的塞文章的,你说你不看,人家手写了几十页,似乎有点对不起人,你说你看吧,这一本本的看下来,哪里有时间做别的,这些人还不接受批评,哎,说不成……”许正平亦是一脸忧愁的模样。
  杨锐笑了起来:“你把人也说的太低了,再遇上,你就介绍他们看微积分嘛,就说看完微积分,咱们再谈……”
  “最多一个星期。”许正平竖起手指,道:“他们就能证明微积分是错的。”
  杨锐正喝水,咳咳两声给呛住了,笑的不行。
  “这里是离子通道实验室吧。”又一个人进来了。
  “是这里没错了。”杨锐擦了一下嘴,正襟危坐,再次开始一轮艰苦的面试。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这位虽然没什么奇葩的行径,脑袋里也没什么东西,到人走了,就见许正平撇撇嘴,道:“企业研究所里的,眼仁子浅的很。”
  杨锐不置可否的笑笑,心里其实是赞同的。
  现在的央企有钱势大,一个个都在做独立小王国的美梦,或者说,都向往着铁老大的模式,想要做铁道部第二。这些央企旗下,中小学幼儿园汽车队,洗澡堂游泳池体育馆体工队之类的生活配置自不用说,研究所派出所也都是少不了的,虽然还不一定能有行业警察乃至行业法庭,但在科研方面,现在的企业研究所已不在少数,倒也研究出了一些东西。
  像是杨锐在可口可乐遇到的一行人,就有中粮下属的研究所的研究员。
  不过,大学的研究方向与企业研究所有着天然的不同,尤其是在生物领域,大学更多的是做科学,也就是所谓的基础研究,而企业研究所更多的是做技术,也就是应用研究。
  杨锐现在的设计的“离子通道实验室”与他的华锐实验室,也有这种区分的倾向。
  而这两者,在研究深入以后,区别是越来越大的。
  当然,如果仅止于区别,也算不得什么,但大部分的企业对研究所的投入并不高,事实上,大部分企业也就是需要有一个研究所而已,每年给的经费,除了养人之外,剩不下多少。
  这样的研究所,如果有人用心研究,倒是有可能多年潜心,一招得个奖什么的,假如没有特别的人这样做,那也就是一个中学研究室的水平。
  至于企业真正的研究需求,多数还是与其他高校和研究所合作这种合作,也就是他们掏钱,高校等研究机构给答案了。
  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这种方法其实更便宜。因为企业的研究需求毕竟少,而高校等专门的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本也更低,最起码,他们买仪器以后,用的频率也会高一点。
  真正能够做点研究的也就是专业化程度高,而且特别有钱的央企,比如铁道部、石油部、邮电部等等,他们旗下甚至有自己的大学,规模起来了,研究才能做出点样子。
  “咱们要求提前递送简历吧。”杨锐还是舍不得缩小捕小牛的网,这种能任意扩大编制的机会是不多的,严格说来,整个生物系里,只有蔡院士才有资格决定进人与否。
  杨锐的实验室里塞满人以后,除非有大的变化,否则再不可能进人了。
  到时候,他哪怕找到了小牛,也不一定能拉到自己的实验室了。
  想想自己实验室里有多名小牛,或者只是几名平庸之辈的景象,杨锐宁愿劳累一点,也不想轻易妥协。
  否则,累的时候还在后面呢。
  许正平低声道:“不是人人都愿意写简历吧。”
  “连简历都不愿意写就没办法了。”杨锐是捕小牛,又不是请大爷。
  “好吧。我写个公告。”许正平此时分外的想要几条科研汪了,连写公告的人手都没有。
  ……
  
543。第543章 配套经费
  
  “离子通道”实验室的公告放出去以后,波澜不惊。
  其实,他们如果放开了招聘十几天,等远地方的人都来了,再放公告,肯定要引起不满。但现在才过了一天,消息还没有传出去,实验室的公告就放了出来,从附近区县过来的研究员,就没有那么大的反应了。
  无非是少了一个去处罢了,没有谁是非杨锐实验室不去的。
  一台氨基酸分析仪和扫描电镜固然不错,但有能力自己开项目的教授副教授们,想的更多的还是借用,没办法自己开项目,无力独立出来的先生们,也不能就为了这个卖身去,外校的研究员们的想法,与北大校内的研究员们的想法,也差不了多少。
  就像是许正平所估计的那样,有心应聘的,更多的还是看中了北大的编制。
  杨锐提高了条件,来的人自然就少了,他又等了一周,
  仍然没有等到想要的小牛他的要求不低,怎么也得是日后写出了顶级论文的小牛,而且,还得是在顶级大学以外,如今处境不那么好的年轻人。
  再要对杨锐的实验室有兴趣,这愿者上钩的难度,着实不小。
  一周后,别说杨锐等不住了,许正平也等不住了。
  “实在不行,就请蔡教授安排人手吧。”许正平还没有做完之前的项目,自己手底下的人抽不出来,而实验室里的仪器却馋的他眼热。
  他现在吃饭的时候,看到海带神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杨锐问:“蔡教授会安排哪里的人?”
  “调配吧,现在各个实验室都缺人,能找到的,要么是今年的毕业生,要么是前两年毕业的助教。”本科生就职是助教,硕士生就职一年后评讲师,博士生就职一年后评副教授,这是高校里的基本流程。
  按照现在的水平来说,本科大学四年,只有极少数人能得到两年的实验室训练,三年以上的,已经属于学生中的精英了,就这几年的情况来说,这种精英学生,多数都能考上公派留学。
  换言之,做助教的教师,是不可能满足杨锐的需求的。
  事实上,杨锐早就遴选了一遍北大内的年轻教师,他想要的,人家不会放人,会放人的,他也不想要。
  无人捕捉的小牛,毕竟不多,即使是被他捕捉到的黄茂,本身也不是不受重视,只是被他更好的条件给拉走了……
  “咱们得把待遇提起来。”杨锐想到自己拉人的两次经历,道:“本来以为两台仪器的条件够好了,看来还是不够好,没有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许正平微笑,道:“氨基酸分析仪自然是不错,扫描电镜也好,但做实验,总得有配伍的东西……”
  杨锐以为他又要说购买普通仪器的话,抢着道:“交流实验虽然麻烦,但也是解决一法,有好仪器,总比没有的好吧。”
  “我不是说要配伍其他的仪器,而是要配伍经费和项目,其他人不知道咱们的情况,肯定要考虑来了以后,怎么开展工作,如果没有配套的经费和项目,他们就要自己申请,这么一来,耽搁的时间就多了。”申请一次省部级基金什么的,短的要两三个月,长的要一半年时间。
  杨锐缓缓颔首,道:“要配伍资金。”
  “我觉得要多加考虑,其实,前几天过来的人不算差了,就像是前天来的那个,华中农学院的讲师,年富力强,研究的方向也对口,人家如果不是为了回北京,如果不是家在北京,肯定不会累哼哼的从武汉过来面试。华中农学院马上就要改名华中农业大学了,经费肯定增加一大笔,这个年纪,这个时候,正是出成绩的好时间,换了我,我不愿意去不熟悉的地方重新来过。”许正平的理由充沛的不能再充沛了。
  前天来的华中农学院的讲师虽然不错,但还没有达到杨锐想要的水平,属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杨锐沉吟着道:“你的意思是说,咱们实验室的条件还是不够好?不仅要提高待遇,还要提高实验室条件?”
  “实验室条件更重要,就你这两台仪器,能吸引到的人,就是这些天你看到的人了,你要是想要更厉害的,那就拿更好的东西出来,你说是不是。”
  “不可能人人如此吧,总有人更喜欢个人待遇。”
  “个人待遇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你总不能给人开100块的奖金吧,学校那里也过不去,所以,实验室的条件最重要。”许正平有点劝慰的意思,他知道杨锐大方,但这毕竟是要杨锐出钱的,出多少还说不上,按照现在人的说法,等于是个无底洞。
  但是,实验室增加人手,与许正平亦是息息相关,作为一名没有独立实验室的副教授,许正平去哪里都不过是现在的地位,甚至还没有现在的地位,毕竟,像是唐集中教授这样的牛系教授,可不一定会听他的。
  可以说,留在杨锐的实验室里,除了说起来不那么好听以外,其他的都很不错。
  最后,究竟是真的不错还是假的不错,就要看实验室的成果了。
  成果却要人手来支撑的。
  一个人包打天下是近代科学研究,进入现代以后,实验室的要求可是越来越高了,没有配合的人手,做点普通的项目也就算了,想要做一个能得独立实验室的项目,少不了要涉入竞争。
  没人竞争什么!
  不过,许正平显然还不够熟悉杨锐。
  杨锐可是结结实实的土豪,别说100块的薪水了,1000块都开的出来,华锐实验室不就是这样砸出来的,硬生生的让小牛黄茂和涂宪夫妇辞去了公职。
  不过,杨锐转瞬又反应了过来,许正平这家伙不是在暗示学术腐败吧。
  和工资比起来,经费什么的显然是高暴了,拿起来也简单。
  也就是说,研究经费提高,等于是工作待遇和个人待遇同时提高。
  杨锐也没有道德洁癖,想明白了这个窍,立即道:“那咱们开个公告,就说成立两个实验组,每组首期经费3万元。”
  “3万?”许正平一下都心动了,旋即摇手道:“开太高了,你这样子弄,学校非得炸锅不可,3000就够了,2000就不少了。”
  “我当年第一次申请的学校经费,就拿了2000。”杨锐的参照系也很直接,在他看来,2000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许正平无奈道:“2000也不少了,你以为学校经费好申请啊,来了就给2000,等于白拿一笔经费,他照样可以申请学校经费的。”
  “对方也许早就有经费呢?”
  “有申请到经费的,也不可能来咱们实验室,对方学校也不放的。”
  杨锐不置可否的道:“咱们要吸引人,就给一万吧,一万起,好听,有吸引力。”
  独领经费的学术腐败是最容易发生的,比如杨锐这种拥有独立实验室的,在大部分科研猿眼中,拥有独立实验室就算是熬出头了,学术腐败也可以按照上限来扣,三成四成的,几乎没有人管。
  大老板以下的学术腐败就不那么容易了,毕竟是朝夕相处,互相的工作都了解,若是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的话,想腐败就更难了。
  不过,学术界也有学术界的潜规则,通常来说,大老板下面的研究员,自己申请来的经费,大老板或者抽头,或者不管,极少有直接拿过来的。
  这样的规则,在中国至少延续了20多年,进入21世纪以后,才逐渐减少,当然不是学术腐败没有了,而是大老板的做法越来越土匪,以至于手下人几乎无利可图。
  如杨锐当年在唐集中实验室里的时候,唐集中就非常光棍的让杨锐自己分配他获得的经费,这也是唐集中家大业大,看不上杨锐的小经费,另外,也是他对杨锐的另类支持。
  至于杨锐目前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因为经费是杨锐申请来的,下面的实验组就只能忍受他对经费的分配。
  拿到一万元的科研组长,大胆的也只敢腐败两成,腐败一成的居多。
  这就相当于一次性1000元的补贴,从杨锐的角度来看,不算太多。
  许正平则是对一万元这个数字犹豫了片刻,才道:“也好,咱们实验室毕竟特殊。”
  说这个话的时候,他特别看了杨锐一眼。
  杨锐舔舔嘴唇当没看见。
  吸引不到足够的人,尤其是吸引不到小牛,与杨锐本身也有关系。
  CELL论文的发表虽然让他在科研圈子里名噪一时,但年龄这个障碍,始终是个困扰。
  有前途的小牛们如无必要,是不会到杨锐手底下来讨生活的。
  除非条件非常好。
  看起来,在许正平眼中,杨锐的年龄障碍大约有8000元这么多。
  “一万经费的话,项目都不太重要了,我公布出去?”许正平也厌倦了长期的面试。
  杨锐点头,道:“让愿意来的先交简历。”
  “好,愿意来的交履历表。”许正平换了个说法,更符合现在人的习惯。
  “再加500美元,可以用来购买试剂等等,我们的仪器用的许多材料,都得外汇。”杨锐生怕勾引不到小牛,又加了诱饵。
  许正平再次被杨锐的诱饵给馋住了,一会儿,道:“你可别把经费都给用了……”
  “放心,您的项目,我一定倍加支持。”杨锐不用他说完,就给了一句。
  许正平满意之极,乐呵呵的去贴公告去了。
  这一次公告贴出去,可就不再波澜不惊了。
  后世的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为什么吸引人,无非是三点,第一是给政治待遇,所谓“千人计划学者”或者“长江学者”,那都是学术界的翘楚;第二是提供优厚待遇,解决房子和老婆工作都是基本的,户口车子办公室,乃至于工作时间等等,都是可以谈的;第三是研究条件,起始几百万元的研究经费和国家级的实验室,并不比国外的差太多。
  起始经费不同于长期经费,如杨锐实验室,他的起始经费是18万元基建,钱没过手就消失了,留给他一间拾掇好的实验室算完,剩下的正经经费,北大也就先给了5万,剩下的慢慢给。
  做研究的,五万要是全年经费,那最多就发表到JMC到头,顶级期刊是想都别想,副刊都难,所以,五万元经费是起始经费,这笔钱也是管的最松的,买点文具,带点出租车发票什么的,都能报销。
  而在使用这笔钱的缓冲期,就是研究员申请经费的时间了。
  负责管理经费的基金会,还有各级科委其实与银行很像,都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角色。
  这些机构,看到研究员有5万元的起始经费,再给钱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这笔钱的价值和意义。
  同样的条件下,有五万元经费的研究员,申请下来的经费,肯定要比只有5000元经费的研究员多。
  这就好像一家资产5000万的公司,就是比资产500万的公司好贷款一样。
  在基金会或者科委眼里,拨款给高经费的项目,风险自然也小,万一有找补,也有一个解释你看,北大都给配套了五万经费,北大都被骗了!我们能怎么样!
  这样的暗规则,自然是有漏洞的,比如学校提前配套几千一万元的资金,岂不是更容易拿到国家的经费。如果学校不把钱撤出,的确如此!
  然而,经费是硬道理,不是谁想配就能配的,归根结底,还是得校内排名和竞争,所以,这样的规则就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杨锐读研的时候,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金额水涨船高了。
  到30年后,学校配个十万八万的经费,最多不让省部级资金歧视,要想有利,还得二三十万的。国家级资金的要求当然更高了,项目负责人先要有个七八十万的省部级资金,才能在一两百万的国家级基金上占有优势。
  这样的规格,大部分学校都是玩不起的。
  而在1984年,杨锐的五万元首期资金,也是妥妥的独立实验室的高规格,除了北大清华能出得起这个钱,其他地方高校只有流着哈喇子羡慕的份。
  同样的,杨锐拿出一万元的起始资金,对于科研组来说,不说高不可攀,也是高高在上了。北大生物系里面,有一半的科研组的起始资金拿不到这个数,而在北大以外的地方高校,至少九成的科研组没有一万元的起始资金。
  在用钱砸人这条道路上,杨锐也算是找到了自己的重锤。
  没几天功夫,杨锐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就收到了满桌子的简历,或者说,是履历表。
  这些履历表,有的是真人送来的,有的是寄送过来的,最远的来自云南……
  风雨兼程六千里,实在让杨锐怀疑80年代人的消息渠道。
  而在一堆履历表中,杨锐也如愿的找到了熟悉的名字。
  终于……杨锐都要哭出来了!抓一只小牛我容易嘛我!
  ……
  
544。第544章 纠结
  
  被杨锐逮住的小牛名叫苏先凯,才从大连轻工业大学毕业三年,而在杨锐的记忆里,这位最终凭借酶学方面的研究,荣登工程院院士的宝座。
  真正的未来大牛,现役小牛!
  杨锐恨不得抱住这家伙的简历亲两口,有这样一货加入,他的仪器才不算是白瞎了!
  成功无侥幸。
  任何一名能做院士的研究员,都是难能可贵的。
  基本上,除了某些特别的人物,工程院院士差不多就是终身学霸的典范了。
  小学初中和高中自不必说,都得是人中学霸,进入大学以后,更是院士级学霸爆发的最佳时机,可以说,一名工程院院士在初级教育阶段,可以是学业上的中产阶级,但在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工程院院士一定是学业上的富豪阶级。
  当然,大学本科教育终究只是高等教育的起始点,要想成为工程院院士,少说还得有二十年的学习时间。就中国目前的现状来说,这二十年可以是继续读书,也可以是边工作边读书。
  但无论是80年代的中国,还是21世纪的中国,持续读书的效率还是最高的,而可能成为院士的学者,在这段时间里,也必须力压群雄,如此方能争夺更多的资源,进入良性循环。
  四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对一名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来说依旧是基础,只有那些博士成绩好的研究者,也就是说,只有博士中的学霸,才有机会进入强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成为一名光荣的头犬。
  这个阶段,成绩好的头犬会得到教职或研究机构的正式职位,从而拿到社会平均薪水,成绩不好的就只能以博士后的名义继续努力,拿最低保障金。
  因为博士后不是学历,所以,续读博士后是一种很不经济的选择,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不管怎么说,两年或者三年的头犬生涯之后,一名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才算是入门。
  更残酷的是,只有优秀的头犬,才能进到研究快车道里去。
  这种优胜劣汰的过程,意味着流失在外的小牛是极少的,像是苏先凯这样现状不佳的小牛更少。
  毕竟,绝大多数的小牛都是本科阶段的学霸,这意味着他们即使找工作,也一定能找到很不错的工作,而大部分的小牛并不会选择直接工作,他们会尝试通过选拔,前往美国等发达国家,做公费留学生,例如未来的超级大施一公,就是从清华提前毕业,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一路读到了博士,并在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做博士后证明了自己,继而用了十年时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随之回国,积累声望,点上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成就点。
  从接受高等教育开始,施一公基本没有浪费一点时间,他的履历也可以看做是终身成就奖的最简洁路线,而他在国外的十八年,也可以说是学成归国的最短时间。
  乡间学人用锄头,半日可归;外出学习挖掘机,半年可归;求学海外学习挖掘机制造,五年可期;求学海外学习工程制备有序介孔材料,十五年不成,三十年不慢。
  杨锐收到的这份来自苏先凯的简历,起点却是不高。
  大连轻工业大学和清华之间的距离,少说有三四个台阶,这说明他的高考成绩一般,毕业以后没有选择出国,而是留校,这对院士之路来说,也属于浪费时间。
  总算也不是傻的,还是向杨锐递了简历,不用说,是一万元的起始经费吸引了他。
  这笔钱若是用的好了,有机会做出一篇足够评教授的论文。
  杨锐心里千回百转的将“苏先凯”的简历抽出来,交给今日同来看简历的许正平,道:“你看看这位。”
  选定的人将与许正平共事,自然要征得对方同意。
  许正平还没看简历呢,心里先同意了。
  自从“离子通道实验室”提高了待遇以后,他们收到的简历有数百份之多,但杨锐除了通知几个周边地区的高学历以外,再没有通知人来面试。
  如果不是确信杨锐想招人,许正平还以为他要耍人玩。
  就这样的面试频率,许正平哪里还敢否决,从后往前把简历看了一遍,道:“我没意见,看着挺上进的,本科期间就写了论文,虽然发表在自己学校的学报上了,还算是不错。”
  说完,许正平顺嘴来了一句:“就不知道对方学校愿不愿意放人。”
  杨锐眉毛一挑:“你觉得对方学校会不放人?”
  “毕业就留校,这样的学生,一般都不愿意放吧,再说了,现在到处都缺人,没事也不愿意放人吧。”许正平很自然的回答。
  这个话题,两人在挖墙脚的时候说过了,于是再次引起了杨锐的重视,道:“就算对方主动过来,学校也是不愿意放人的,对吧?”
  “也有可能是一时冲动的寄了简历,结果不愿意来了。”许正平呵呵一笑,说的杨锐心里颤了再颤。
  哪怕是30年后,中国也是没有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换言之,中国科学院院士,就是站在中国科研金字塔上的大牛了。
  对大部分的研究来说,这种级别的大牛其实够强了。
  虽然经常有学挖掘机的质疑,中国没有诞生诺贝尔就是弱鸡云云……现实是,中国本来就是弱鸡
  对杨锐来说,身在1984年,苏先凯这样的现役小牛,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