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靖难天下-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伍天赐笑笑道:“殿下刚来辽东,按理说,我们是应该孝敬孝敬,这也是看得起我们。只是今日来得仓促,没带那么多银子,明日就让人送五千两银子过来。”常昆皮笑肉不笑地盯着姓伍的,吃了他的心都有,就你能,就你会巴结,张嘴就是五千两,你姥姥的……已经把他祖宗十八代骂了一遍。
其他几人连忙附和:“是啊是啊,我们明日就送来……”
朱植一看,这都哪跟哪啊,连忙挥挥手:“搞错了,搞错了,各位误会了,我不是这个意思。”
下面的人一听,完了,王爷嫌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李大椿咬咬牙道:“如果殿下嫌少,那就一万两,今年雨水不好,牛羊活得少,小的实在拿不出更多了。”
朱植哈哈大笑:“我想大家误会了,本王请大家过来不是向你们索贿赂的。今日主要是两件事,第一,各位先看看这个。”说着一摆手,姚善把一个小本子给每人手里塞了一个。“这是即将在辽东颁布的《公平交易令》,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所以请大家仔细看看,给本王出出主意,提提意见。”
赵正雄拿在手上一看,皮上写着《公平交易令》五个漂亮的行书,翻开小本子,第一页上竖写着一行字:“法者贵在如一”……他迷惑地看着朱植,不知道这位王爷到底要卖什么药。赵正雄翻了几页,只见上面写着“公平交易者,盖交易双方地位平等也。民之财,民之地,民之物盖血汗辛苦换来,非契约者不可予夺。”
“契约者基以公平之基础,自愿之原则双方或多方订立,一经订立画押,视为定例,非经双方同意不得解除。”
“官府征其地者,酌以地价补之;官府征其物者,酌以物价补之。”
“徭役者取其轻也,民可使财帛替之。”
……
翻到法令最后一页,两行娟秀的行书正是“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赵正雄心中一阵热血沸腾,好一句“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对于一个明朝的商人来说,这两句话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吗?
古代历来轻商重农,商人在大家印象中就是奸诈,狡猾,与民夺利,可那些士子们从来不知道,商人起早贪黑,走南闯北的艰辛和危险。作为地位低下的商人,处处受到官府的压迫和歧视,在明朝,商人穿个丝绸都犯法。但恰恰是中国的商人是最守信用的人。
在商业交易中,中国古人最重视这个诚信二字,虽然也有订立字据,契约一说,但民间普遍还是奉行朴素的个人信誉体系,这种信誉体系有时候决定了一个商人买卖的好坏,马虎不得。赵正雄出自草莽,平生说一不二,当然能体会契约的精神,只是大家都是口口相传,彼此已经成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现在把植根商人心里的公平交易精神、信誉体系等的潜规则变成了法令规定下来,更让他有些难以接受,说到底还是不信任歧视我们商人。
赵正雄一抬头看见朱植笑眯眯地看着自己,他心中一寒,辽王是什么意思啊?这法令之规定花团锦簇,说得头头是道。可是什么时候见过官府和老百姓讲道理的,普田之下莫非王土,官府取之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只要做得不过分老百姓能忍都忍了,只要一个皇帝开恩免两年赋税,那百姓还不得烧香还愿啊。所以赵正雄对法令将信将疑,轻轻地把小本子放到了桌上。无独有偶,常昆鼻子轻哼了一声,也把小本子放到桌子上。
伍天赐则一脸笑容道:“好啊,殿下制定的这条法令对我们商人太有作用了,殿下真是高瞻远瞩,英明非凡啊。”
朱植对这些不痛不痒的拍马屁一点都不感冒,而赵正雄和常昆的轻微动作他却看在眼里。朱植感到有些郁闷,这可是姚善花了足足一个月时间订立出来,又经自己三天时间修正的心血。不过转念一想,这可不是YY小说,拍拍肩膀给点小甜头,人家就屁颠屁颠地死心塌地,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哪里是一个小本子就能转变过来的。
想到这朱植也不气馁了,慢慢来吧,人心是一点一点转变的,谁都不傻,不见到实际行动,就算画出一个美丽的大饼,谁能相信。朱植道:“本王想让各位牵个头,招集辽东的商人们都看看,然后给一些建议,毕竟怕我们自己想出来的脱离了实际。日后,还会把这个张榜公示,让全辽东的百姓一起给意见呢。各位拜托了。”见朱植这么说,几名商人也都纷纷言不由心地应和着。
朱植道:“还有一事,本王这里有几笔生意,想跟大家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借助各位的经验和力量,做成这几笔买卖。”
下面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中叫声不好,该来的还是要来了。只是大家面上都不露还是饶有兴趣地听着。
朱植道:“几位跟随本王到后营一走,如何?”众人焉有不从之理,就必恭必敬地跟在身后往后营走去。来到后面一个营帐里,众人只见帐中摆着一切从没见过物件,什么表面上蒙了一层皮的躺椅,一件有袖子,中间对开,样式新颖的裘皮袍子,还有一个铁桶连着一截铁皮管子。
朱植一摆手道:“这些都是本王找工匠鼓捣出来的一些东西,各位都是此中的行家,可看看给本王提些意见。”
朱植把那件裘皮袍子拿过来,招呼进一名婢女,让她穿上。赵正雄眼睛一亮,这条用狐狸皮做的袍子,穿在这名下人的身上,怎么让这位下人显得如此高贵了?朱植还让婢女前后走了几步,赵正雄越看越有兴趣。
朱植放下赵正雄一人欣赏,又把伍天赐领到躺椅旁,上面是厚厚的垫子,靠背也是厚厚的垫子,都被一层牛皮包裹着。朱植笑道:“这叫沙发,坐起来可舒服了,伍大掌柜的不试试?”伍天赐连忙坐了下去,坐惯了硬木椅的他一落座,就整个陷入厚垫子中,果然比坐在红木椅子上舒服多了。
朱植把常昆领到铁桶前,道:“这个叫煤炉,你看这里面放煤,烧着后,上面坐个水壶可以烧水,这里一抽煤渣就掉下去,再从这个小洞里掏出来。煤燃烧后产生的腐气,可以从这条铁管子排出,到了冬天,家里按这么一个炉子,把烟筒连到屋外,嘿嘿,可暖和了。而且本王知道,辽东产煤,比烧碳便宜多了。你看这玩意方便不。”
常昆惊奇地看着着个铁炉子,琢磨着朱植说的话,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这种现在北方几乎家家户户用的煤炉子在明朝时可没有,那时候,北方百姓要取暖最多是烧炕,而有钱人家才能使用昂贵的木炭作为燃料生炭炉子取暖。
第二卷 辽阔江天 第十五章 开张大吉(3)
朱植让几人感受着这些新奇的产品,自己在一旁微笑着观看。伍天赐第一个反应过来,问道:“没想到殿下还心灵手巧,制造出这么舒服的躺椅,呵呵,不知道殿下能否割爱,把此椅让给小民。”他这一说提醒了其他几个商人,大家一想,原来辽王平时有动手做东西的爱好,做出几样东西,敢情是要卖给自己,于是都瞪大眼睛看着朱植,心里直叨咕着,千万别开出个天价来。
朱植笑笑:“如果伍掌柜喜欢,本王就让给你又何妨。”
伍天赐窃窃道:“不知,不知这东西需要多少钱?”
朱植呵呵一笑,竖起一个手指头:“纹银一千两。”我的妈啊,伍天赐倒吸一口冷气,真他奶奶的贵,就这么个椅子虽然坐起来很舒服,可是也值不了这价钱啊。没办法,既然辽王说话,就算一万两也得给啊。
伍天赐还强做笑颜道:“这么巧夺天工的椅子,哦不,沙发才要一千两银子,殿下那是赏赐小民了。”
朱植知道玩笑开得差不多了,道:“非也,本王不是想把这些东西卖给各位,而是要把这个生意卖给各位。”大家瞪大眼睛,有些听不懂朱植说的话。
朱植又道:“伍掌柜的,你看这件沙发需要耗费多少工本?老实回答。”
伍天赐拍拍这,拍拍那,想了一下道:“依小民看,木料顶多是二十文差不多了,甚至只要些边角废料就行,又看不见木头,不用很好的料,这个不花多少钱,皮子可能要个十文,加上一些钉子,棉花,工匠工钱什么的,撑死了就一百文钱吧。”
朱植笑道:“果然是行家,这件东西本王就花了二百文钱,当然木料皮子都是单开的,稍微贵点。但如果这玩意送到应天府,江南那边去,能卖多少钱?你看卖个十两银子行不?”
伍天赐一拍脑袋:“小民明白了,现在一张好木头做的精致点的椅子大概要五两银子,我想,虽然卖不了十两这么高,这个卖个五两银子应该没问题啊。”
那边赵正雄道:“是啊,这件皮泡样式美观,耗费不过二两,寻常一件狐狸皮的袍子在江南也要个十两银子,它卖上个十两银子也是轻松得很。”
朱植乐呵呵地看着大家七嘴八舌,别看这些商人是明朝的,可谁都不比谁傻,自己稍微提醒一下,大家立刻明白了,他道:“好了,各位,听本王说。辽东物产丰富,这些木头皮毛,还有铁矿燃煤,都是我们这里盛产的东西。这些都是原料,你能卖几个钱,可是把他们做成些东西不就能卖上价钱了。为什么咱们辽东只知道卖不之前的原料,不懂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呢?”朱植一激动又把现代词拽了出来,大家正在兴头上自然不去理会。
常昆道:“是啊,这炉子长江以北都会需要,而且卖了炉子他们还要买咱的煤。”一向严肃的他不禁笑开了花,这是多么大的一笔买卖。
朱植看着大家兴趣上来了,连忙趁热打铁:“所以本王找大家过来,就是要跟大家商量商量,能不能把这些买卖做起来。本王没钱,想把这些设计卖给各位,算咱们合伙做买卖,五五分帐。各位意下如何。”
此话一出,下面的人立刻收了笑脸,这与官合作可不是好玩的,盐业虽然利润很大,可是那些盐商们年年亏本,不都是给官府那些繁文缛节给闹的。
这个时候,朱植把小本子拿了起来道:“本王知道大家心里担心什么,所以才有了这个法令,做买卖归做买卖,大家签定了契约,你我都得遵守,有赚的均分,有赔的也要抗着。再说了本王不仅仅卖给你们设计,还会给你们广而告之。再过两月就是本王母妃的生辰,到时候本王要一批货物去贺寿,到时候,宫里宫外都会穿上这样的皮袍,坐上这样的沙发。”
大家一想也是,这王爷找你做买卖,而且还搭上宣传,别说有赚钱的可能,就算没钱赚,自己不一样得掏钱。赵正雄道:“殿下,既然这么抬举我们几个,那我们岂有不从命之理。你们说是不是。”平时广宁商家里,赵正雄隐隐有老大的样子,他这一说话,其他人纷纷附会。
朱植道:“既然如此,各位看看对哪个买卖有兴趣,各自出来认头,然后算一笔帐,到时候跟姚典簿交涉,股份基本上是官府一半,你们一半。至于赋税,还会另收,各位意下如何。”大家当然没有意见,纷纷应和。赵正雄自然把这皮袍的买卖要了下来,伍天赐要开家具厂,常昆抱着炉子就没离开过。
只有李大椿一人落落寡欢,看着别人都有了买卖,可都没他什么事,窃窃道:“殿下,您看,其他几位都有了买卖,可小民这还似乎没有着落。”
朱植看着他有些不甘心的样子,心中好笑,刚才一伙人防自己还如防川,可现在已经巴不得自己能给他出个点子。当然朱植有备而来,他笑笑道:“买卖有得你做的,着什么急啊,现在时候不早了,先去吃个饭,咱们边吃边聊。”
朱植喜欢吃海鲜,两日前就特地命亲兵到海边找渔民订买了海鲜,然后快马传回广宁。如果不是那些儒生什么“君子远庖厨”的瞎规矩,他都甚至想亲自下厨。最后还是人言可畏,朱植只是下厨房指导了一下,什么没有胡椒的椒盐皮皮虾,蒜蓉蒸鲜鲍鱼,避风塘炒螃蟹,葱暴海参,油焖对虾,海鲜小炒皇……一桌精美可口的海鲜大餐摆在了商人们的面前。
几位商人真觉得老家祖坟是不是冒青烟了,自己什么身份,商人而已,居然辽王邀请吃饭。这些人心里诚惶诚恐的,如坐针毡,只是见朱植这么热情谁敢说个不字扫了他老人家兴,这筷子自然只敢动两下。空对着一桌许多菜式都从没见过的美味珍馐,干咽口水。
别说他们,就算朱植当年也不是说吃就能吃到这么一桌海鲜啊,你瞧那鲍鱼一个个的多么地肥美,再瞧那海参,一根根恨不得有小孩胳膊那么粗。朱植招呼一声,自己上来先吃了两口鲍鱼,嘴里嘟囔着:“没有粉丝就是欠点味道。”
一抬头,只见几位都在那看着自己吃,不敢动筷子。朱植这叫一个郁闷,这么丰盛的海鲜大餐,一个人独吃哪里有意思。赶紧三口两口把嘴里的东西吞进肚子,道:“怎么啊,是不是这桌菜肴不合口味?”商人们连忙撒手扭头,大叫味道好,“那既然味道好,为什么不吃啊。要知道饕餮中的乐趣不仅仅在于味道,还在于大家一同品尝欣赏,来啊,赶紧吃啊,有的菜可是本王刚琢磨出来的,谁不吃谁后悔。”
几人见朱植吃相憨厚,谨慎的心也逐渐放开了。这一品尝,可都大快朵颐,当时的东北还停留在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饮食状态,就算到了现代,东北人吃海鲜也就是白灼之后蘸点酱油醋什么的,哪里有这么精致的海鲜菜肴,别说是辽东就算是江南也没有啊。几位商人本就是草莽出身,也就常昆是个秀才,这一动筷子可就刹不住车了,什么礼貌,谨慎全抛到了脑后。
酒过三巡,朱植缓了缓,看着气氛日益轻松的酒席,满足地笑着对李大椿道:“李大掌柜的买卖听说做得挺火的。”
李大椿刚啃着一个大螃蟹螯子,听到朱植招呼,连忙放下回话:“承您老的福,还可以。”
朱植道:“听说李家的买卖遍及草原大漠,甚至连女真人的地盘也触及了。”
李大椿道:“挣两个辛苦钱而已,殿下见笑了。”
朱植道:“不知道鞑子和胡人都喜欢我们汉人什么物件?”
李大椿道:“主要喜欢盐、铁器,还有茶、布匹也挺喜欢的。”
朱植道:“那他们又用什么和你交换呢?”
李大椿道:“主要是牛羊。”
朱植道:“没有马吗?”
李大椿道:“马是得跟朝廷交换的,私人不能碰。”
朱植哦了一声道:“那羊一般宰了之后,羊毛都干吗啊?”
李大椿道:“那玩意有什么用,一般都扔掉了。”
朱植道:“那太可惜了,本王听说过一个法子,可以把羊毛做成衣服。”
李大椿一听就来了劲头,王爷还是没忘了咱,赶紧道:“是吗,请殿下赶紧赐教。”
朱植道:“你把羊毛用热水和碱把羊毛的油洗干净,然后晒干,想办法把它弹松了,再纺成毛线,可以织成毛布,又可以用来编织成毛衣。这个毛料和毛衣都是很温暖的衣料,穿在身上可抵皮毛。”李大椿瞪大眼睛仔细听着,不停地点头,死命记在心里。
朱植补充道:“这个毛衣很轻便的,我们军队里可能就大量需要,李大掌柜回去先试着制造一下,改天本王给你画个衣服的图样。如果好的话,同样和你一人一半建个场子。”李大椿捣米一样点着头,刚才的失落一扫而光。
朱植又道:“还有你的商队,官府鼓励你加大对商队的投入。如果你们能走得更远,就会有更大的生意。”
李大椿皱眉道:“商队赚的是血汗钱,草原上还有白山黑水之间土匪野兽多了去了。唉,这钱不好赚。”
PS:骑兵新书《明吏》已上传,骑兵系列明朝三部曲第二部,更多的阴谋,更多的矛盾,更多的美女。非一般穿越,非一般的风情!传送门在下面,大家一定收藏了再说,老读者们砸些票票帮骑兵顶起,至少支持骑兵一个月,如果不合口味,到时候下架也不迟。
第十五章 开张大吉(4)
走出朱植行辕,商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唏嘘不已。武天赐道:“我早就听说过辽王殿下英明神武,在应天时凭着帐下三千铁骑平了蓝逆的叛乱,蓝逆是什么人,那是本朝最能打的武将啊,都给殿下平了,你说辽王不是武曲星下凡是什么?”
赵正雄道:“何止是武曲星下凡,简直是财神爷再世,前年我到应天还给我小妾买了一件裘皮袍子,我的天,花了俺二十两银子。怎么我就那么苯,抱着个金窝窝不知道呢?”
只有常昆比较冷静,道:“虽然这些东西看上去都还不错,但到底能不能有销路,还得试试再说。”
朱植在饭后特地将李大椿留下,他还有一项特殊的使命交代:“你们商队的危险和辛苦本王是知道的,但本王需要你们更多地派出商队进入草原,进入白山黑水做买卖。所以日后会安排辽东军斥候为你们的商队保驾护航。镖钱不收你的,只要让你们的伙计带着他们走遍草原每个角落就行了。李掌柜的觉得如何?”
李大椿有些不明白,为什么朱植会免费提供保护呢?这种事他当然欢迎,有了官兵保护,对他们的生意那是大有好处。既然想不明白有什么坏处,那当然答应下来。
朱植自有想法,这一招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派斥候当保镖,就是想让李大椿的商队走得越远越好,辽东与胡人地买卖做好了。对辽东商业大有帮助;再深入一层,这些斥候还肩负着绘制草原和白山黑水地形图的任务,这可是军事上一项重要的举措。
对于这些买卖能有多大的成就,朱植心里没底。但给他们指一条路,已经尽到了YY地责任,总不能叫一位明朝的王爷亲自做买卖吧,御史们口诛笔伐都能把你整死。
但有一个买卖是肯定具有很大利润。而且已经得到证实不需要市场检验,那就是盐业。自从把钱贯带在身边之后,朱植的脑子一直在考虑盐业改革的事,动作不宜过疾,但非改不可,就算老朱不高兴,也得摸摸老虎屁股。
朱植把杨荣、钱贯叫到帐中,把一个不成熟地想法扔了出来:“开中制是父皇定下来的规矩,做臣下的改起来也不好说,我看不如找点变通的方法。钱贯提到的程序繁琐。我看是目前惟一可以开刀的地方。你们看这样行不行,辽东本来就是边地,这边也本来就有盐场。不如就近取材,盐商把支边粮草直接运到辽阳。由他们开出仓钞,盐运司在金州盐场设点,直接开出盐引。下场提盐,盐提出之后,在金州码头上船,直接由设在金州的检验所检验放行,放行的时候由盐课司直接对盐征收税款。这样一来,等于四道程序都在金州一个地点进行。”
杨荣想想道:“这样一来,的确可以减少商人积压盐引的时间,但问题是,皇上设定每个部分分开执行公务地策略,是为了减少各个部门之间串联作弊的可能。。奇#書*網收集整理。殿下这么做岂不是给贪污作弊提供方便?”
朱植道:“这个我也考虑过,任何事情都可能出现弊端,想一劳永逸解决可能性很低。但在减少了关节之后,各地盐商自然愿意来辽东解盐,同时我们可以出台土政策,假如盐场产量能保证,就允许盐商用银钱直接购买盐,这部分不需要开引,但要直接征收重税。这部分税款可以直接与朝廷分成,地方提留的部分作为各司地养廉银。同时再设立一个监管机构,监管金洲盐业各部门运作。是否可把弊端降到最低?”
杨荣道:“这样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但皇上那里如何通过?”
朱植道:“这个问题就由我来想办法吧,为了辽东,这个老虎屁股非摸不可啊。”
大家商量停当,朱植吩咐钱贯,明年开春押解至少三万石粮草来辽东,有没有问题。钱贯面露难色:“小民手里没那么大的本钱。”
朱植想了想道:“这样,本王给你贷一万两银子,作为你地启动资金,其他钱你自己去想办法。如果这条路通了,前景是值得期待的,你觉得如何?”钱贯自然是感激不尽,拿着朱植的银子回登州去了。
预计到辽东商业地发展,朱植特地把税收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比如将钞关税和商税合并,整顿了辽东的课税司,设立了广宁、金州、凤凰城、辽阳四个课税司负责征收统一后的商税。裁撤下来的亢员余吏清查其贪污情况,一旦抓到把柄立刻充军,身家清白的则发往金州,成为准备建立的盐业机构的人材储备。
这样一来一件货物从生产到运输,出售只征收一次税款,即销售税。过往的过境税(后世的厘金)等于被取消了。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减少税收环节,为工商主提供方便。
等到一个月后,各位商人按照朱植的样式每人都做出若干件东西,朱植看看都做得不错,特别是敬献给母妃和朱元璋的裘皮大衣,给母妃韩氏的是一件用白狐狸皮缝制的大衣,给老朱的是一张虎皮大衣,虽然虎皮金贵,但做成大衣样子却有些不伦不类,不过朱植知道老朱看重的是心意,问题也不大。朱植把东西清点清楚,该送给其他重要大臣的也都备上,命杨荣为正使,小陈子率军五百负责押运,另外各位商人也派出了得力的伙计,准备了一些货物,去京城开分号去了。
把贺寿的队伍送走,朱植终于得到了难得的休假期,他把一切事物甩给下面的人,好好陪陪正在给自己孕育新生命地小郭秀。古代的女人就是这样。男人在外面做事,那是应该的,自己就该在家里为男人看家教子。不过见到自己丈夫专门放下公事回家看望自己,郭秀还是喜欢得很。
这天。郭秀对朱植道:“夫君,有件事,秀儿要跟你商量商量。”
朱植对着郭秀天天都是乐呵呵的,道:“什么事啊。说吧。”
郭秀道:“夫君是不是应该纳个侧妃了,成亲三年了,夫君还只有我一个,秀儿不想被别人戳着背后说我是个妒妇。”
呵呵,朱植觉得更有意思了,你说古代女人贤惠吧,真没料到她会贤惠成这样,老公不着急,她却着急起来了。朱植道:“我地亲亲好秀儿,只要有你一个就够了。”说着轻轻亲在郭秀额头。来到明朝一年多了。朱植就没有一刻松懈过,在应天府时刻要应付着来自皇帝以及方方面面的压力;在辽东,千头万绪需要整理。朱植哪里有时间考虑纳妾的事。而且一个来自后世的人。在脑海里多少还是有些一夫一妻制地影响。
自己的“母亲”韩氏也不止一次提醒过朱植,甚至为他选了太孙近臣黄子澄的妹妹。但朱植想方设法拒绝了。跟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女子能有什么幸福,郭秀是个特例。但像中彩票一样的事,自己能有多少次好运气?所以朱植或多或少回避着这个问题。可是对于一个王爷来说,女人只有一个不但是件怪事,甚至会遭受到非议。但古代不同现在,认识个女孩哪里有那么容易,朱植来了明朝这么长的时间也就遇到过一个朝鲜女子,虽然她也长得很漂亮,但就是无法勾动朱植的心弦。
郭秀的话打断了他的沉思:“夫君,你好歹再纳一房吧,不然秀儿就要给你做主了。”
朱植赶紧道:“唉,打住,打住,这等事还是要我亲自做主的好。”郭秀见朱植那么认真,只得叹了口气,不再想逼。
经过初期地一番准备,辽东的买卖算是全面开张。历来怨声载道的移民工程,居然被姚善搞成了善民地典范,几千户百姓迁移,没有一人死伤,每家每户分到五十亩靠水边的田地,在当地里正等人地带领下,新移民趁着冬天未到,立刻投入到开垦土地休整水利的辛勤劳作中。但花的钱也不少,安家费将近两万两银子,每户发地粮食就有五石,算下来又是将近二万石粮秣。
不过朱植相信这些代价是值得的,一旦他们在新的地方扎下根来,带给辽东的是更多的好处。朱植一面报告朝廷,请求明年更多的移民,一边命姚善辛苦一点继续给新移民选取落脚点。人口增长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问题,短期之内辽东的自我增殖看来希望不大了,只能期待老朱多多帮忙。不过还好,老朱好象有点移民的癖好,历史上记载洪武一朝总共有近百万内地百姓迁移到边塞。
人口田地普查终于有了眉目,郭铭和瞿远两个小伙子搭档,效率还是挺快的,四个月时间已经把辽东都司制下的人口和田地摸查清楚。朱植一看给吓了一跳,十年时间的太平日子,辽东人口已经涨到了五十一万,其中男丁二十四万三千人,土地四百七十万亩,平均每人有近十亩土地。这还差不多,朱植拿着报告,二十多万男丁,那么可以征用的人也就十万,人数不算多,但更加坚定了朱植精兵政策。
想想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五十万南军在十万燕军面前不过如土鸡瓦狗一般,人多并不是打架最重要因素。不过多出的人亩数字在两年内不会为朱植带来任何税收,没办法啊,为了鼓励百姓开垦荒地,不免税哪成。
在明朝丈量土地点算人口从来都是一件麻烦事,当年张居正的时候就是这样,为了丈量天下田亩,得罪了多少人,后来老张死后,万历出来亲自下令,不得再行清丈之事。原因很简单,天下土地大部分集中在一小撮达官显贵还有皇族手上,这些人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政治基础,谁不欺瞒个万把亩的土地从中渔利,一旦清丈不等于掘他们的财源吗?于是明初之时,朱元璋千方百计算计大户地主,制止土地侵占的努力还是毁在自己那些不成器的儿孙手里。
现在辽东只用不到四个月时间就搞定了这项大工程,还不是因为地处荒凉,辽东大户少。土地兼并一直是古代封建社会无法解决的一项难题,这个问题直接导致政局不稳,当百姓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强取豪夺之后,剩下的只有造反一条路。想到这个死结,朱植也暂时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希望工商业搞起来之后,可以分流一些被侵占土地上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
辽东的冬天来了,那些鹅毛一样的雪花挥挥洒洒,把整个原野裹成白色。朱植紧了紧穿在身上由商人们送来的裘皮大衣,信马由缰地走在广袤的原野上。忙碌了半年,辽东的事务终于有了基础,天真大,地真大,辽东就如一张白纸,任由书写。
种子撒下去,总有发芽的一天。有的人老了,但自己还年轻,朱植对自己说,好好活下去,这个时代总归要改变。
PS:今天多更800+,以飨读者。骑兵正在积极码字,从明天开始一日双更,用更新拉出你们手中的推荐票。快月底了,大家别再犹豫,投下推荐票,给骑兵一份实实在在的新春礼物!
第十五章 开张大吉(5)
“老郭,你这么急匆匆地干吗去啊?”
“辽东木器厂出了一批新的沙发,我得赶紧去整一套,妈的,第一批咱就没赶上,结果对门那个杨员外这叫一个显摆。你呢,不去整一套。”
“二十两银子一套啊,你不心疼我还心疼呢,算了,不过昨天搬回家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