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盛唐-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钊望着周围黑压压的人群,知道这些人是来凑热闹看新鲜的。太师椅华贵非常,而且是第一次出现,热闹劲儿一时半会过不去,自然不能把这些人都给轰走。

柳黄二人眼巴眼望的等着杨钊解决这个问题,根本指望不上,他们对于周围围观的人,也根本没有办法。

在杨钊看来,人是这两位木匠吸引来的不假,但是围的却是他家的小院,于是最后论来论去,出头办事的还得是他。

硬着头皮,杨钊只好摆出一副赶鸭子上架的姿势,起来爬到椅子上站着,对着周围现作一个罗圈揖,道:“各位父老乡亲,这椅子大伙也看了,不知道还有什么事?小子这儿地方狭小,实在招待不下大伙啊。”

随着杨钊的话,周围的人一阵哄笑,不过笑声中并没有讽刺的意思。

“小神童,这椅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大伙都知道了。可是小神童能不能解释一下为啥子叫太师椅?”红脸的大叔刚一看到杨钊露头,立刻问了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

为啥子叫太师椅?这个问题有点让让杨钊很纠结。

太师椅这玩意的名称是大宋时伶人讽刺秦桧所产生的,而后被延续了下来。但是大宋还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建立呢,这理由自然不能用。

但是用什么理由呢?这是个问题。

杨钊脑门冒汗的站在椅子上,思考着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想想几百人亮晶晶的眼神直勾勾的盯着,等待的答案,杨钊有些纠结的心情不由得又加重了几分。

“呃,太师椅这太师二字非是指我朝太师一职。”杨钊心道:先得把太师这两个字给解释出来,要不然一个中小级别的官员之子,竟然敢堂堂正正的做着用三公之一的名字命名的椅子,这不是公然的藐视朝廷嘛?说起来当初随口说出太师椅时,还真有点不长脑子的感觉。

“太者,物之极也,上古有太极,今日有太上,故侍母者当以太存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杨钊口干舌燥的好半天,才道:“故天大地大君亦大,亲大,师亦大。今日小子定制太师椅,就是为了孝敬家母的。”

看着周围依旧不明所以的人群,杨钊心道:日了,总算是把那已经错到院子南边去的说法,硬生生的给绕了回来。就是不知道下面的闲人们,到底能理解多少。

“什么太者,物之极也的,听不懂啊。小神童说的啥意思?”小院旁边的一路人,做樵夫打扮,瞪着眼睛迷迷糊糊的听了好一会,结果什么都没听懂。只好对着身边的一个胖子问道。

“你问我?”胖子也同样瞪着圆圆的眼睛,很迷茫:“我也不明白,我问谁去?”

听到这么个答案的樵夫,脸上迷惑的色彩更浓了。低头沉思了半响,还是没明白。心中只道:要不怎么人家是神童呢?你看看这说出来的话多有水平,咱愣是没听懂。

“小神童,你说的是在理,可是大伙都听不懂,今儿大伙都聚在这儿,要不小神童你给个面子,大伙替你想个名字如何?”一中年人说道,此人身穿上等蜀锦,腰围米白丝绸带,头戴八方英雄巾,文不文武不武的打扮倒也新鲜。

你想个名字?杨钊心道:那感情好,提起太师椅这个名字他就后悔,你想一个就你想一个。

“哦?这位大叔不知如何称呼?能劳您大驾,给椅子命名,那是小子的荣幸。”杨钊立刻借坡下驴,心道:你说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要不然等会俺的嘴里再冒出几个名字来,谁知道哪个是犯禁的?这可是大事。

中年人想了想,才道:“吾乃山野之人,姓名不说也罢。小神童能编西游为母祈福,可见是至孝之人。如今又为母定制这新式坐具,实乃孝心可嘉,不如更名孝子椅如何?”

孝子椅?杨钊心头一乐:这个名字俺喜欢。大唐科举,诗文经典中,孝经排第一,连号称半部能治天下的论语才第二,可见孝作为一种主流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孝子椅这个名字一出来就得到了现场大多数人的认可。

杨钊嘴巴一咧,嘿嘿,好名字。不过还是要谦虚:“有劳谬赞,小子何德何能等得起孝子的赞誉……实在是……”

………………………………

随着人群慢慢的离去,小院里又恢复了以往的宁静。为了几张椅子忙碌了满身汗的杨钊,却只能继续满脑袋汗的看着小院周围那厚厚一层的瓜果皮屑。

阳春三月的,杨钊很纳闷:这些看热闹的人是怎么找到新鲜水果,还留下满地的瓜果皮的?难道说大唐已经富裕到了这种程度?最后杨钊只能感叹的嘟囔着:“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最伟大的”等等。

左手笤帚,右手灰斗儿,杨钊指挥者小四,将两把用于展览的椅子给搬回去以后,便开始了大扫除。

扫除完毕,杨钊回到小院便躲进了书房。

他很害怕张氏会又一次义无反顾的将“神器”破拐杖给请出来,然后很生气的在他的脑袋上补了两个大胞,并且揍他的理由冠冕堂皇:奇技淫巧,有失正道。

结过没想到的是,张氏感念儿子的孝心,而且说过不会再管这些事情,不但没有责怪的意思,还亲身上前坐到了椅子上,感受了一把。

并且独自一人的时,张氏总是把椅子看了一遍又一遍,并且深深以此为荣……

第028章:一方巡按

翌日,清晨,杨府小书房。

“最近都没有消停了。今儿这会总该不会有人来了吧?”坐在书房里面的杨钊,看着手里的“道德经”,心却没有放在上面。

就在他感叹的当口,那斑驳的红漆大门,却又一次响了起来。

放下书本,杨钊无可不可的来到门前。

打开大门以后,杨钊就愣住了,来人正是上午的那个身穿上等蜀锦,腰围米白丝绸带,头戴八方英雄巾的中年人。

当时如果不是此人的解围,就算杨钊能把太师二字给解释的天花乱坠,都难保给人留下口实的。但名字一改,就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忧了。

眼见这位不肯留下姓名,施恩不图报的人物来拜访自家,杨钊的脸上立刻露出了浓浓的笑容,要多灿烂有多灿烂。

就杨钊刚要张嘴的当口,中年人便抱拳为礼,道:“冒昧登门,唐突之处,还请贤主人莫怪。”

杨钊同样拱手为礼:“先生今日援助之恩,小子还未能报答,先生此言倒是让小子无地自容了。”说着让开身形:“如此,还请先生屋内奉茶!”

看看,什么叫做有礼貌?杨钊心道:这就叫做有礼貌,人家一看就不是个简单的主儿,但依然谦虚低调。

“那就讨饶小神童了。”中年男子昂首挺胸的走了进去,身后还跟着一个手捧礼品的小厮也跟了进去。

杨钊将二人迎至中堂,便吩咐小四上茶,分宾主在刚摆在正堂的八张椅子上坐下以后,中年人首先打量了四周一番,然后拍了拍椅子的扶手,道:“此物便是小神童孝敬母亲所制的椅子吧?不错不错,华贵而不失格调,典雅而不置流俗,当真匠心独具。传言小神童敏而好学,聪慧异常,由是观之,此言果然非虚。”

闻听此话,杨钊立刻咧开大嘴叉子谦虚:“过奖过奖,传闻而言,本就有夸大之处。小子姓杨名钊,前辈直呼小子姓名即可,神童一说,更是街坊误传而来,当不得真。家母体弱,不耐跪坐,小子才制作此物,奇技淫巧而已,本就当不得前辈谬赞。”

中年男子,闻言一笑,道:“某家已过而立之年,托大称呼一句贤侄,不知小神童介意否?”

当然介意了,杨钊心道:论心里年龄,咱们哥俩可是一样的,但问题是他现在只有八岁,就算介意也没有借口不是?

“前辈高风亮节,此固小子所愿,不敢请尔。前辈自便即可。”杨钊心道:唉,穿一回不容易啊,啥标准都降低了,连辈分都哗哗的往下掉,而且不服还不行。

不过杨钊又想想人家比他大一千多岁呢,当一声大叔,也不算吃亏。

再说跟这样的人能套上点关系,也是好事。虽说他不知道这人登门拜访,所为何事,但根据其穿着言行来看,他那穷家破院的,还真没有什么让人家图谋的。

既然人家想拉近点距离,并且确确实实帮过忙,杨钊也就乐意顺着杆子往上爬了。

中年人笑了笑,对于杨钊稍显尴尬的脸色熟视无睹,反而笑着说出了一番不相干的话:“某家年轻之时,也曾认为奇技淫巧只道,不合圣言,不入大家,格物之术更是难等大雅之堂,不知贤侄以为此言然否?”

然否?作为后世之人,杨钊当然知道,这种说法只不过是那些酸腐文人,在往自己脸上贴金罢了。也正是这些人,才使得科学的发展,一直缓慢无比,但眼前的中年人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然或不然,前辈心中已有定论,小子拙劣之言还是保留地好,如此不知前辈以为然否?”甭管你啥意思,杨钊心道:皮球踢回去再说,俺年龄太小,不适合探讨这么深刻的道理。

见杨钊竟然装死,耍起了滑头,中年人脸上的笑容又加了一分:“闻名不如见面,贤侄果然是一妙人。观贤侄此言,某家倒来了兴趣。贤侄心中自有高见,何不让某家见识见识?”

说完中年人端起了小四刚送上来的茶碗,自顾自的抿了起来。一脸你不说我就不走了的样子,摆足了姿态。准备着再赶鸭子上次架。

杨钊低头思考了三秒钟,心道:唉,上就上吧,顺杆儿爬了一会,再上一次架子又何妨?反正人家又没有什么恶意,于是:“前辈这个问题可是让小子十分为难呐。既然前辈非听不可,那小子也豁出去知无不言了,有甚子不当之处,还请前辈指教。”

“格物一道,上古而有之,螺祖制衣,有巢建屋,遂人取火,黄帝造车,我华夏文明简而言之便是起源于这格物一道。三皇五帝,尧舜禹汤之时,没有儒墨道释诸子百家,照样有大同之世。故此小子并非言百家无用,而是太多人都忘了格物之术对国于民皆有大用……”

“然格物之术在独尊儒学的大汉朝之后,已经沦为下九流所操之贱业。医铸匠造百工之人的地位也越来越低,似乎很多人都忘了他们所穿之衣,所居之室,所读之书,都需他们所鄙夷的奇技淫巧,才得以实现。小子此言虽有偏激之处,却也是现实之百态……”

说道这里,杨钊所要说的,已经阐述完毕。

科学这门学问本身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强盛所必须的前提。

但是在煌煌历史中,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样一点,直道后世近代,列强们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尘封已久的大门,有识之士们才幡然而悟。

心情激动之下,杨钊所思所想一股脑儿全部倒了出来,却没有注意到中年男子那愈发古怪的脸色。

余达余大同,时任宰相姚崇的学生之一,开元三年,二等三甲进士。现任吏部督察巡按,正六品上。有纠察六品以下外放各部官员之权。

从京城一路行来,掌握着巡按职权的余大同,见识过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有博学但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也有豪爽而不拘小节的好汉,却偏偏没有遇到一个八岁,却让人摸不到深浅的孩子……

第029章:孝廉令

听着这个孩子简短却字字珠玑的格物之论,余大同想要反驳,一时之间却又不知道从身地方反驳。思绪飞扬之间,余大同仿佛看到了他的老师——姚崇。

因为他的老师关于格物之道也有过类似的评价,但远没有这位小神童说的直白。

余大同被自己突然冒出的想法给吓到了,同时吓到他的还有眼前小子杨钊的那份言论……

在余大同看来

,杨钊的言论颇有偏激之处,如若格物一道,当真如此重要,天下间的有识之士又如何会看不到?尽管他自己也认为格物一道对于富民强国却有作用。但作用的程度却没有杨钊说的那么恐怖。

想了想,余大同觉得自己很有必要,稍稍指点一下这个小子,道:“某家得恩师教导,又四载游历,方知格物一道,实非那些酸儒而言,一文不值。反而与百姓之生活息息相关,士农工商,这天下要是没有一个工字,谈何衣食住行?贤侄心中早有此论,倒是与某家英雄所见略同。”

“但凡是皆有度,满之则招损,过之则不及。”余大同侃侃而谈,道:“格物一道有利于百姓,却也不能过度,否则世间百姓皆学格物,人人心中物欲横流,又该当如何?是故道之所以为道,国之所以为国,皆因凡事有度。贤侄还是莫要因为格物一道而荒废了学业为好。”

听着余大同那满是中庸的话,杨钊便明白了:无论什么时候,想要一下子颠覆人们的生活传统都是不可能的。眼前的这位中年人虽然看的比别人远,但终究摆脱不了这个时代的束缚。

面对着余大同的指点,杨钊不由得苦笑,改变一个人的看法,尚且如此艰难。那改变整个天下呢?

常言道,领先时代半步的是天才,领先时代一步的是疯子。按照这个标准,杨钊这一辈子,就只能在青山的重症病房里呆着了。

“前辈所言甚是,小子虽对格物甚感兴趣,但也仅此而已。今日得见前辈,话逢知己才会知无不言。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头鸟先出横箭难躲。这点道理,小子还是懂得的。如此,多谢前辈教导了。”

杨钊想想人家也是一片好心,知道即便争出个输赢也没有什么意思,更何况刚才的那番话确实太超前了一些,看来以后还是不说为好。

“贤侄明白就好,谨言慎行,切忌凡事锋芒毕露。要知世事如棋,锋芒所指,便道出你所欲为何,这样无形之中就会给你惹来大麻烦。”余大同知道杨钊够聪明,说话无形中便直白了许多。

杨钊和一位公子哥儿约定观前街头论战的事情,余大同是知道的,他很欣赏杨钊那种为自己为家人争的态度,但是却不赞成这种可能影响两人一生的豪赌。

略一思索,杨钊便明白了中年人话中的意思,道:“前辈所言甚是。但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某些东西既然躲不掉,便只能坦然面对,人生百年,太多的事情是身不由己了。”说完,杨钊不由得从庭门望向远方,意味深长的目光中自有一种沧桑。

余大同愣了一下,看向杨钊的目光有些不同了,一个屁大点的孩子,竟然说出这么有哲理的一句话,余大同忽然发现,自己看不透这个小子了。

想到这里,余大同又一次惊讶了。因为他这一辈子,只有两个人看不透,一个就是九五之尊李隆基,而另外一个就是眼前这个屁大的孩子。

把皇帝和一个八岁的孩子放在一起比较,余大同的心理顿时纠结了,因为他不敢再想下去。

不过由此他也得到了一个结论:眼前的杨钊小子绝非池中之物,尽管目前还保持着一份纯真,锋芒毕露的没有什么城府。但这并不影响余大同对于自己感觉的判断。

杨钊说完话,等了一会儿,看到余大同半晌没有吭声,只是用后世小朋友看大熊猫的眼光盯着自己。心道:完了,一不小心又表现过头了,这可咋整呢?

“前辈?”杨钊伸出了五指在余大同眼前晃了晃:“前辈在想什么?”

余大同反应过来以后,顿时有些尴尬,一个正六品上的巡按竟然被一个孩子给惊讶到了,这事儿说出去似乎有些丢人。

不过话说到这里,余大同觉得自己应该走了,该讲的都讲了,自己又不是收徒弟来的,说多了反而不好。而且最主要的是他身为一方巡按,如今正值外查大计,忙的跟个陀螺似地连轴转不停,能抽出时间来看看这个他所看好的小子,已经很给面子了。

“贤侄聪慧非常,还要多多用功,他日学业有成,未必不能做个流芳百世之人。某家言尽于此,还望贤侄好自为之。某家还有要事,这便要告辞了。”说完余大同站了起来,准备离开了。

但刚走到门口,他仿佛忽然想起了什么,转身道:“与贤侄虽是初见,但相谈甚欢。这方令牌也算是某家礼物,还请贤侄收下。如若有甚子解决不了的事情,持此令牌到州府,当有些许用处……”

说完余大同放下礼品,便带着小厮扬长而去。

杨钊将其送出院门以后,便走了回来,打量起手中的一方令牌。只见,正面装饰着辟邪纹卷云纹,正中一个大大的“孝”字。背面则浮刻着:贞孝儒昌……

想了半天杨钊也没有明白,刚刚那位不认识的中年人给个令牌是什么意思。

不过杨钊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眼看中午了,老娘出去遛弯串门,这会该回来吃饭了吧?

……………………

永乐城南,官道。

“老爷,这一路行来,您对多少官吏都不假辞色,却为何对一个八岁孩童如此青眼有加?竟然连宰相大人送您的令牌都给了他?”离永乐县城门渐行渐远时,小厮再也忍不住心中的疑问。

余大同看着小厮满脸好奇宝宝的样子,道:“小孩子吗?或许,但我观其虽然年幼,但见识不凡,待人接物颇有成法,能想他人所不能想,不敢想。他日,次子绝非池中之物……”

第030章:夜未央

蒲州永乐县,杨府四合院,夜未央!

漆黑的夜晚,充斥的蛙叫虫鸣,安静的有些过分的院落里,只有那可歪脖子老树依然半死不活。推开了书房的窗子,面对着寂寥的群星,杨钊忽然想起了一个很贴切的词儿:夜凉如水。

余大同留下一个不知道怎么用的令牌,便走了。翩翩而来,偏偏而去。临行时的样子很潇洒,留下一句日后自然相见的话,便白鹤了了。

那摸样,那气质,那神态,一如传说中的高人,仿佛天文地理世事人情都逃不过他掐指一算。可惜的是,他不知道在社会主义下成长起来的小青年杨钊,最不吃的就是高人这一套。

下午申时,杨钊又去观前街头说了一回西游故事。

当面对着原本熙熙嚷嚷,听故事时却安静的有些过分的西游粉丝们,杨钊也很自豪。至少那个时候他觉得,即使夜里嗓子疼的再睡不着觉也很值得。

殊不知因为这个西游,杨钊永乐县神童孝子的名声,随着有史以来第一步长篇神话故事而悄然传遍了大江南北中原内外。

大唐的盛世子民们可以不在乎永乐县出了一个神童,可以不在乎西游这个说是文学,却更为贴近流俗的神话小说。

却没有几人可以不在乎一个先编西游为母祈福,后制椅子孝敬家母的孝子。

在大唐时,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特别重孝道。太宗皇帝李世民弑兄杀弟,囚禁其父,却偏偏害怕后世子孙有样学样,因此依孝治国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尽管这一条国策对于李氏皇族并没有什么约束力,但对平民百姓却是人皇圣旨金科玉律。容不得半点违反与亵du。

科举题试秀才明经等十一科孝经排第一是一点,开元年间,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孝经也是一点,因此孝作为一种主流文化的存在,甚至超越了历朝历代。

比起后世礼教大防朱子学说大行其道的明清,还要有过之。这不得不说是唐代的一个很特殊的现象。

在永乐县神童孝子的名声越穿越响的时候,杨钊却拖着瘦小的身板,抱着一叠厚厚的书,在那个小书房里啃来啃去。

至于可怜的小四,自从在搬椅子时丢了一回人,便被杨钊给发配到丫头的身边,进行劳动改造了。

是日下午,说完书,柳黄二人所制作的蒸馏用具也完成了,并送到了刘胖子的手里。

于是接到消息的杨钊,便又一次来到了昌平楼,在刘胖子目瞪口呆难以置信的目光中,施施然的用半坛子最低等的绿蚁酒,蒸出了两碗足超三勒浆的烈酒,然后杨钊很阴险的一抬手,便灌了刘胖子一碗酒头。

可怜的刘胖子只能摇摇晃晃晕晕忽忽的看着,杨钊把后世,从五粮液集团宣传片中学到的酿酒流程给写成了契约,顺便在契约里规定,将来要拿走足以让他犯上十次心肌梗塞的三成利润。

杨钊得了便宜卖乖之下,一同好酒经营理念的忽悠,立刻被可怜的傻胖子惊为天人。

据说事后刘胖子抱着契约,在自家酒楼包间里面傻乐着,整整迷糊了一天。可见酒头的威力颇大。

就这么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半月之期眼看就到。可怜孩子李岫正摩拳擦掌,等着找回场子。

杨钊自然也没有闲着,四书五经,论语什么的统统过了一遍,甚至还抽出时间来,读一下东周列国志消遣消遣。

对于观前街头的比试,杨钊看的很轻松。就算他输了也无所谓。他年龄小,可以不在乎。就算是一个再苛刻的人,也不能去苛刻的要求一个八岁的孩子。

但小青年李岫却不一样,官宦家世,京城子弟,而且即将面临科举,这个时候如果在永乐这么个小县城里一败涂地,将来还怎么人五人六的在京城走狗斗鸡欺男霸女?

冲动是魔鬼,杨钊信这话,估计比试过后,小青年李岫也会相信。

说起李岫,杨钊思考的最多的就是李岫的老爹李林甫,这个一手促成了外民守边,并且将安禄山一手提拔起来的权奸巨恶。

大唐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才出现了开元盛世这个恢弘的大时代,人才辈出,经济鼎盛,是当时的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帝国。

但也是这样一个时代,大唐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百姓日益困苦。各镇节度使拥兵自重攻伐不休,百数十年后,大唐默然而亡。

好好的一个盛世大唐,泱泱皇朝,在盛世的繁华中,却酝酿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玄宗天宝十四年,大唐就像一座布满蚁穴的万丈长堤,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下,哄然倒塌。历史洪流淹没了半个大唐也淹没了万千华夏子民。

这一切谁该付上责任?是一代奸相,小青年李岫的老爹李林甫?还是大唐的万圣之尊老男人李隆基?亦或是奸猾狡诈的杨国忠,或奢华无度的杨贵妃?

安禄山和史思明该碎尸万段抄家灭族,这无可非议。但是上面这些人呢?他们谁又付得起这个责任?!!

杨钊即便再不愿意,他终究还是会走到李林甫的对立面上。

尽管他并不知道李岫为什么会跑到永乐这个小县城,也不知道李岫为什么跟自己过不去,但他知道,无论他想干什么,李林甫永远都是他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前世读新旧唐书时,杨钊每每抚卷而思,总会幻想着,要是他有千年的知识,然后他处于这样一个历史的分水岭,面对着泱泱大唐由盛而衰的转折,该做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

曾幻想过金戈铁马,重整破碎的万里河山,找回我华夏曾经屹立于世界之巅的荣耀。也曾幻想过,做个治世名臣,鞠躬尽瘁,用自己的一条小命换他个天下太平万世昌盛。

但真正设身处地时,杨钊最大的心愿,只是过些舒心日子……

第031章:永乐主薄

清晨,一阵马蹄声震碎了观前街头的宁静。坐在枣木红辕马车之内,永乐县主簿张方的内心却如同那脆响的马蹄声一般,难以平静。他想不明白李安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好好的一件事情,却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说起来,事情的起因还要从最近说起。在不久之前,永乐县出了一位神童孝子。这个年仅八岁的小神童,不但聪慧非常,而且侍母至孝。

据他所知,如今街头巷尾都在流传的西游故事,就是小神童为母亲祈福所作。结果痴迷于西游故事的邻里街坊,有感于小神童的孝心,不但破天荒的为其造了说书台,还将西游故事惯于了“至孝西游记”的美名。

如若仅仅如此,倒也是一件好事。但也正是这件事偏偏惹出了大大的麻烦。

在十多日前,因为青年李岫嫉妒心起讽刺与小神童。而产生了二人说书台前以文约战的事情,几日之间传遍了整个永乐县。至于比试的日期,则是后天。

虽说小神童身后站着永乐县的大部分百姓,但别人不知道,他张方却很清楚,李岫的身后却是站着永乐县令李安道。

自古民不与官争,此事结局如何,张方的心里跟明镜似的。

小神童虽说很神,能创出前所未有的书法,但总归是一个八岁的孩子。而这诺大的永乐县也终归是掌握在李安道的手中。

随着马车前进时的颠簸,张方的心里不由得想起昨晚面授机宜之时,李安道那耳提面命,咬牙切齿的样子。

一想起这些,张方的心里就不舒服,难道李安道就真的看不出来,一个混迹京城不知道什么年月才能出头的散官和一个自幼聪慧非常的小神童之间,到底哪一个更值得他出力气吗?

大半辈子没有什么建树的张方,自认看人的眼光还可以。

虽然没有亲眼见过小神童,但是人的名树的影,就算小神童的成就仅止于此,只凭借说书台前的题字,将来也是书法界的一代宗师。

而真正让这位主簿大人产生好感的,正是说书台前的那幅字。那副很招摇的“西游记”三个大字。

瘦金体风格特异,瘦硬犀利,筋骨天生的字体,张方从看到的第一眼便喜欢上了。

先不说字体中所流露出的淡淡的贵气,光是那种横中带钩,竖中带点的写法,就让这位年近不惑的主簿大人心痒不已。

舞文弄墨了大半辈子,时至今日张方才发现,原来字还可以这样写。

由此大谈不枉此生的主簿大人,便有了见一见这位小神童的心思。只是他没有想到,第一次去拜访小神童会以这样一种方式。

县令李安道和小青年李岫是什么关系,张方并不知道。但是他知道用这种见不得光的手段去威逼,去对付一个八岁的孩子,一个任何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将来会前途无量的孩子,是多么可悲可恨又可叹的一件事。

但他又不能不做,他毕竟只是主簿而已,面对着李安道的高压,他只能按照李安道给的套路走。因为说来说去他张方的一家老小要生活,而他张方也终究只是一个凡人,一个早已被生活给磨平棱角的凡人。

如今双鬓染霜的张方,早就不是那个可以为了理想放弃一切的年纪了。中宗景龙四年,也就是十年前,他放弃了科举是因为这些,而今天也是这样。

看着越来越近的目的地,张方心中依然有很多谜团并没有想清楚。至少在他看来,李安道为了李岫的事情如此鞍前马后,就很不可思议。

二十多天以前,李岫刚到永乐县,李安道便带着他去拜访了县学学政刘老夫子,并且将原本给本县学子的京试名额,给硬生生的抢了过来。

更为奇怪的是平时性如烈火各守本分的夫子们,却什么都没有说。接着小青年李岫摇身一变,成了县学学子们的领军人物,并准备以永乐学子的身份报考京试秀才明经科。

这些说白了就是权钱交易的结果,张方本身就是此道中人,虽然奇怪,但也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但李安道之后的所作所为却让张方一头雾水。

永乐治下出了一个神童孝子,李安道漠不关心,说书台前可自成一家的书法,他不管不问,传向中原的祈福故事,他更是嗤之以鼻。

李安道这些反常的做法,倒是和小青年李岫有几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