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八十年代新农民-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沈德真想了想:“也好,既然老侄儿回来请我去吃顿饭,这不去也卷面子,那我回家跟我家里的说一声。”
  “沈叔,那可一定去呀,可别让我再到你家叫你一次,这大雨天走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一定去,你们爷俩先回去吧。”
  万峰和万水长出了场院后,万峰又到供销社买了四瓶啤酒,又买了两瓶猪肉罐头和两盒午餐肉。
  在经过金兴斌家的时候万峰进去叫金兴斌的老子老金。
  老金也是农工,不过很少在连队里干活,夏天他经常在江边打鱼,连队里有一条微乎,他就是船长兼水手。
  万峰知道他没在家,进去说一声不过就是好看而已。
  老金没在家也就算了,万峰也没想再请谁,和他家住一栋房的东边那家是个姓白的光棍,有点玻璃花眼。
  没老婆的人都是些懒熊,这货还一点眼力见没有,从来没帮万峰家干过一点活儿,他家刚从三十一连搬过来的时候,母亲还隔三岔五地给他送点饭,后来一看这货懒得够呛也就再也不给他送饭了。
  这样的人万峰压根就没准备请他。
  爷俩回到家已经是十点多了,母亲已经炖好了鱼,正在抄鸡蛋。
  边上还预备了一盘木耳。
  万峰进屋把酒放下,拿了两个盘子开始开罐头。
  一瓶猪肉罐头装了一盘,一盒午餐肉装了一盘,又打开一盒午餐肉送给母亲,等待会抄木耳的时候用午餐肉但肉抄。
  沈德真来的时候已经是十点半多了,桌子上已经摆上了菜。
  “沈叔,上炕上炕,外面的雨天黑前是够呛了,进中午你和我父亲好好喝喝。”
  桌子上已经有了猪肉罐头,午餐肉,炖鱼,炒鸡蛋和木耳抄午餐肉,还有一个凉拌黄瓜还没上来。
  家里有客人弟弟和妹妹就不能上桌子了,他们只能在外地吃了。
  万峰当然有上桌的资格了。
  万水长和沈德真一人面前一个大碗,万峰打开一瓶啤酒先一人来了一碗。
  自己面前也放了一个小碗,也倒了一碗酒。
  “沈叔,这次回来我父亲说,这一年多干活上你多次照顾他,老侄儿觉得应该先请你一杯,虽然我辈儿小点,但是这碗酒我还是得敬的,就这一碗。”
  其实他是故意这么说的,这一年多他照没照顾自己老子那只有天知道。
  但是从今天往后,你吃了老子的喝了老子的老子也把话点明白了,你要是不照顾老子,看老子回来怎么收拾你儿子。
  实在不行你家还三姑娘呢!
  不过还是算了,他家姑娘就绕她们了。
  这时的姑娘不是后世的姑娘,后世的姑娘睡了也就睡了,她们自己都没当回事儿。
  八十年代的姑娘要是把人家睡了不往家娶,那是真会出人命的。
  沈德真也没推辞,端起碗一举,然后就咚咚咚地灌下肚去。
  万峰也一口干了,亮了碗底。
  “来来,家里人也别客气,吃菜吃菜。”
  两杯酒下肚,话匣子也就打开了,山南海北的就开始冒泡。
  三说两说就说到发家致富层面上。
  “老侄儿,你在外面靠近内地见多识广,说说内地现在都有什么变化?”
  “有什么变化?有,国家现在政策已经开放了,已经允许搞副业和做买卖了,也就是开始允许个体经营了,南方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正式的包产到户了,北辽省也开始试点,咱们这地方要实行估计还得两年。”
  吴县这里正式开始包产到户是从八四年开始的,先是成立家庭农场,八六年开始正式单干。
  这一切都是万峰亲历的,虽然那时他还在上高中。


第0527章 大林子人来了
  “你姥姥家那里也联产承包了?”
  万峰点头:“我姥姥家所在的小队就是试点单位,去年冬天把土地承包下去了。”
  沈德真来了兴趣:“说说承包以后的变化。”
  “其它的变化要到秋收以后才能看出来,现在能体现出的变化就是人闲了。”
  “人闲了?”沈德真迷惑不解。
  “就是有剩余时间了,没承包以前队里的人天天瞎忙也不知道都忙些什么,反正是一年三百六十五除了过年过节下大雨从来不闲着。现在土地承包后那些乱七八糟的活儿都消失了,人们闲的蛋子都耷拉了,这么说吧,原先在小队一年要出二百五十个工。现在同样还是这些土地还是这些伙计,承包到每户后从整地拉粪播种除草到收割,有七八十个工就完成了,你相信吗?”
  “相信,自己家干活没有磨洋工的了。”
  沈德真也是干了一辈子活的人,拉屎三点钟这种磨洋工的事情自然不陌生。
  “这样人们在闲得时候就可以利用这空闲做点买卖搞搞副业,比如卖个鱼虾了卖个蔬菜了卖点服装了,来钱的道多了,生活自然而然不就上去了。”
  沈德真点头:“是这么个理,可是咱们这地处偏僻能干什么买卖呢?”
  “咱们这干买卖就别想了,太偏僻了,人口基数也小,连个农村集市都没有,将来安心地种好地的前提下也就发展种植养殖业吧,就连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前景都不广阔。”
  东北三省因为地理位置的限制,在将来几乎很难融入内地的经济循环圈,而三省本身人口的数量也完全支持不起一个自己的循环圈,因此将来三省的经济步入困境是显而易见的。
  三省里龙江省地处国家最东北,地广人稀,地理位置更加恶劣,除了种地外发展什么都受限制。
  工业产品进不了内地循环圈本地根本消化不了,就连养殖业和种植业因为市场的规模也很难能发展壮大起来。
  种植什么养殖什么,如果市场无法消化最终都会陷入恶性循环里,慢慢自生自灭。
  至于对面还未解体的苏联,在它解体之前整个西伯利亚的人口也没超过两千万,解体后人流大多流回了欧洲,人口剩余不足千万。
  那么大的地方千万的人口规模市场基本聊胜于无。
  就连龙江最优势的产业农业也因为粮食价格的关系也没什么前途。
  再加上人为的关系,万峰是很不看好龙江的发展的。
  就是发展旅游业都因为地处偏僻而不会有多少人来,再说旅游业这玩意能成为一个省的经济支柱产业吗?
  就是因为这种种原因,在这种恶性循环下未来的龙江省人口大量流失,年轻人不愿意留在这里背井离乡到南方去创业打工,而留下来的人也半死不活地活着。
  等有了网络直播后,无数的东北人投身于这个毁誉参半的行业中。
  这是东北的悲伤和无奈,很多不理解此间处境的南方人看不起东北人,但他们根本就不了解东北的困境。
  万峰重生前,国家有个大东北经济循环圈计划正式出台,范围涵盖整个东亚包括鹅螺丝的远东地区。
  这个经济圈一旦形成,将有近三亿人口左右的规模,有了这个规模支持东北三省才有浴火重生的可能。
  但是这个经济圈要想成功也是阻力重重,毕竟这里面有两个国家是属于西方阵营的,那些唯恐华国不乱的势力是不会看着这个经济圈顺顺当当地形成的。
  所以这个经济圈什么时候能正式启动还是未知。
  这些万峰并没有说出来,沈德真和父亲根本就没有这种境界,就是说他们也不会明白。
  “沈叔,喝酒,车到山前必有路,反正咱们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就算发不了家但也饿不了肚皮,衣食无忧,用不着去操未来的心。”
  万峰给沈德真和父亲重新倒满酒。
  事情也就重新转移到了家长里短上。
  这场雨还真的一直下到天黑,父亲和沈德真一直喝到下午两点后,沈德真才晃晃荡荡地回去了。
  为了防止喝多的沈德真倒在泥水里睡死过去,万峰把他一直送回家。
  送完三点钟回来,父亲已经鼾声如雷地睡去。
  母亲也刚刚收拾完厨房,弟弟妹妹根本不在乎外面的雨,顶着雨不知又跑什么地方去了。
  “以后逢年过大节的时候给沈德真送点东西去,像什么酒呀罐头呀也花不了多少钱。他管场院,到时候给我爸分配点轻快活儿就有了,别不舍得那几个钱。”
  “那连队其它干部就不用送吗?”
  “县官不如现管,其余的人没什么卵用,不用尿他们。”
  从现在到他家离开这里还有五年的时间,这五年里让父亲干点轻快活是主要的,其它的都是浮云。
  万峰也准备睡一觉,这次回家旅途上积累的困乏并没有完全散去,今天下午再休息一下就彻底还过来了。
  万峰刚准备脱鞋,弟弟万俊慌慌张张地跑进来了。
  “哥,不好了,咱家外面来了十好几个大林子的人,是李长河他们。”
  大林子的人这么快就来寻仇了?
  麻痹的起码你们再等两天不好吗,这大雨天的你们跟着凑什么热闹呀。
  母亲吓了一跳:“怎么回事儿?你什么时候惹到大林子的人了?”
  “今天早晨在三岔钓鱼因为抢地盘,我把大林子两个人扔水里去了。”万峰轻描淡写地说道。
  尽管他说得轻描淡写,但是诸敏还是吓得够呛。
  “你把两个大林子的人扔水里去了?”
  “妈!你不用害怕,不算什么大事儿,你不用出去也别叫醒我爸,我出去看看。”
  万峰往外走,走到门口又叮嘱了母亲一句:“记住我的话别出去,你就当什么事儿也没发生,儿子能处理。”
  万峰出门走到外面对万俊说:“看着门,别让妈出来,妈要是出来了,以后什么好东西也别想吃。”
  说完,从墙角拎起一根洋镐把把身上的背心一脱,光着膀子倒拖着洋镐把就出去了。


第0528章 进山采木耳
  万峰家屋后的大道因为下雨而变得泥泞。
  黄土路就这样不好,晴天尘土飞扬,雨天状如酱缸。
  脑筋正常的人这种天气如果没什么事儿一般都不会出门,只有脑袋被驴啃过的人才会在这种天气跋涉二里地到别人家门前聚集。
  大道上站着的十几个少年无疑就是这种脑袋被驴踢了的人。
  万峰光着膀子拖着洋镐把从院子里走出一直走到门前。
  他家门前父亲闲得时候四处捡砖头垫出了一块面积不大的硬地,万峰就站在这块硬地上。
  他没打算再前进,站在这些砖头上一旦动手对他的发力是有利的。
  如果站在烂泥了,拔脚就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
  “谁叫李长河?”万峰平静地问。
  这些人有的穿着雨衣有的披着塑料布,万峰没认出哪个是李长河。
  一个穿着大人雨衣的人走了出来。
  “我就是李长河。”
  万峰微微冷笑一声,穿着雨衣你跑到老子家门口来找事儿,你确定不是来找死?
  那时的雨衣是那种又厚又笨重的雨衣,一件雨衣的重量有十多斤,而且还非常的长,大人穿着都快到脚脖子了,像李长河这样还没完全发育的十六七岁的人穿着都快拖地了。
  穿着这么个玩意来打仗,那就是找不自在了。
  “天还在下雨,我也没功夫在这里陪你磨叽,你们的人是我扔河里的,要动手就来吧,打完了我好回家睡觉。”
  说着两手攥紧洋镐吧。
  李长河看到万峰刚毅的面孔和无所畏惧的气势,主要是万峰光着的上身展露出来的一身肌肉和手里那根洋镐把形成的画面太震撼人了。
  在姥姥家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万峰没有一天放松身体的锻炼,每天早晚两次超过两个小时的刻苦锻炼,那怕身在外地每次锻炼也做几十个俯卧撑。
  因此这一年半下来,他有一副和年龄很不相称的身体。
  别人在十四岁还是一副麻杆样身体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被锻炼的高度发达,肌肉虬结力量感十足。
  “我要说我们不是来打仗的呢?”
  万峰万万没想到李长河会说出这么一句话。
  不打仗你带着十几个人堵我家门干什么?特么逗我呀!
  “那你来干什么?”
  “我只是来看看是谁敢把大林子的人扔到水里去的?”
  “那么你现在看到了?有什么话就直说,我赶时间。”
  “果然有几分英雄气概,后天敢不敢到我们大林子去溜达溜达?”
  万峰无语了,这算什么鸟事儿呀?电视剧好像也没编出这样的情节吧。
  合着老子把衣服都脱了你就给我来这套?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上午十点,大林子学校。”
  大林子学校在大林子大队的屯子中间,紧挨着大队供销社和大队,不过现在学校正是放假期间,学校里倒是没有人。
  万峰点头:“好,后天上午十点我一定到达。”
  万峰也没问干什么就答应了。
  李长河二话不说,转身就走,那群大林子的人也随机撤离。
  万峰攥着洋镐把在雨中站了好几分钟才转身回家。
  码的老子憋足了劲儿竟然出现了这么一个后果,这叫什么事儿呀?
  万俊还在用后背靠着门,见哥回来非常的惊奇。
  “哥,这么快就回来了?李长河他们呢?”
  “走了。”
  “啊?走了?被你打跑了?”
  “他们自己走的。”
  万俊一脸茫然,这就走了?
  万峰进屋后诸敏还是一脸紧张。
  “妈没事儿了,他们只是来问问早晨为什么发生的冲突,都讲开了也就完了。”
  说完脱鞋上炕继续睡觉。
  这一觉睡到晚饭时间,这回感觉精力充沛了。
  吃晚饭的时候,万水长望着窗外依然淅淅沥沥的小雨说道:“明天估计连队还不能干活,明天上山采点木耳回来吃呀?”
  万峰一听心里一亮。
  自己这次回去还没准备带什么给姥姥家和栾凤家呢。
  商店里卖的东西都是大路货,远不如带些木耳回去送给他们。
  东北的黑木耳可是非常有名的,北辽那边市场上黑木耳现在的价钱都是八九块一斤。
  木耳可是个好东西,经常食用对人的好处是无穷的。
  木耳能补气血,润肺益胃,舒筋活络,还对血虚气亏、四肢抽搦、肺虚咳嗽、咯血、吐血、产后虚弱、白带过多、等有治疗作用。
  经常食用能益气强身,活血效能,养血驻颜。
  女性经常食用会肌肤红润,容光焕发,还能疏通肠胃,润滑肠道,同时对高血压患者也有一定帮助。
  它还能帮助消化系统将无法消化的异物溶解,并可防治缺铁性贫血、血栓、动脉硬化和冠心病,还具有防癌作用。
  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木耳在任何时期都是比较昂贵的东西。
  自己带个十斤八斤木耳送给他们也是很有价值的,而且还是自己亲手采摘的就更有意义了。
  “爸,我也去,我采一些回去的时候带给姥姥。”
  现在这个季节只要是雨后,山里那些腐朽的树木上都会长出一层层的木耳,这里的人普遍较懒,那怕漫山遍野都是也没人去采。
  采一百斤湿木耳大约就能晒出十多斤了。
  万水长原本只是随口这么一说,也没拿定主意,但见儿子有兴趣也就下了明天进山菜木耳的主意。
  商定明天早晨五点出发。
  从四十二到西山大约有五里地的距离,光是走到西山弄不好就得一个小时。
  干什么都是提前做足充分的准备,就是采木耳也不列外。
  万峰找出了几条面袋,一个人最低也得预备两条。
  高腰的胶鞋,厚一点裤子和衣服,可惜没有那种养蜂人防止蜜蜂蜇人的帽子,但找到了一顶风帽也凑合。
  第二天一大早,爷两个就起来了,万峰穿上昨天找出的穿戴,用塑料壶灌了一壶水,爷俩就出发了。
  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后,爷俩来到西山下。
  “我们去那片过火林子。”万峰建议。
  万水长有点诧异,儿子才回来两天竟然都知道过火林子了?


第0529章 远离黑瞎子
  木耳通常喜欢生长在掉落的腐木或者死的站杆上,因此哪里死木头多哪里的木耳也就多。
  万峰知道西山在七九年的时候曾经过过一场大火,一场非常大的山火,这场大火燃烧了很长时间,西山西南部有一大片现在还显得另类的树林就是当年山火纵横的地方。
  山火是森林的天敌,山后过后被烧死的木头不计其数,因此那里腐烂的木头一定非常的多,就是大火掠过的站杆也都的成片成片的。
  上一世他回来后每到冬天都拉着小车到这片山上去砍站杆回来当柴禾烧,因此知道那片树林在什么地方。
  一到了森林边缘,蚊子小咬就多了起来,这也是万峰穿着厚衣服戴风帽的原因,尤其那些该死的小咬就爱往头发里钻,这逼货别看个头小,但是毒性大,肌肤被它要一口能起很大的一个包。
  万峰把袖口和裤脚都扎了起来,高腰的胶鞋里面穿着长袜子,头上带着风帽。
  风帽这玩意非常像电影里岛国鬼子戴的那种帽子,只不过鬼子那种帽子脑后的飘带变成了一整块半圆的布,遮盖整个肩膀后后脖颈。
  但是这一套装备虽然防了蚊子了但却造成通风不善,热是免不了的。
  万峰宁可忍着热点也不想喂蚊子和小咬,若是被它们咬出一溜包,得两三天才能消下去。
  这还是没进树林呢,要是进了树林这些空中部队会更多。
  爷俩沿着山边走到了那片过火林。
  两年多的时间,这片当初被烧的凄惨无比的山林已经重新焕发了盎然的生机,如果不是仔细观察不知道的人是看不出这里和其它的区域有显著的区别的。
  这片山上生长最多的就是柞木和桦木还夹杂着一些其它的杂木,柞木是最爱生长木耳的树种,只要能找到柞木的腐烂树干,木耳自然就出现了。
  万峰挥着他那把长刀在前面开路,万水长在后面指挥方向,并且在树木上留下记号,以便出山时能轻易地出来。
  走了半个多小时,爷俩来到一个背阴的山坳里,这里就是曾经山火经过的地方。
  一到这里万峰把昨晚缝了两根带子的面带拴在脖子上,用两根木棍交叉支开带子口,就开始在附近寻找腐烂的倒木和死去的站杆。
  很快他就找到一段一米多长的腐木,腐木一头着地一头斜倚在一棵树干上,整个腐朽的树干上长满了一层层黑亮亮肥嘟嘟的大木耳。
  万峰蹲下两手纷飞一边采木耳一边不停地和父亲说话,免得两人走散了。
  这里虽然山不高但林子密,一不小心两人就有走散的危险。
  这一段腐木上的木耳很快就被万峰采光了,稍微走了几步就又发现了一片横七竖八躺倒在地的腐木,那一大片黑乎乎的木耳让万峰有眼晕的感觉。
  “爸,这里有一大片。”
  “我也找到了一片,你采吧。”万水长在不远处答应。
  万峰一根一根腐木地采摘木耳,已经完全忘记了裸露在外面的手遭到蚊子的密集轰炸,就算手不断地运动那些该死的蚊子也敢在手背上降落,虽然被拍死了不计其数,但万峰的手背也被叮咬出了几个大包。
  不过这种情况下他已经不太在乎蚊虫的叮咬了。
  这一片的木耳大概是从来无人采摘的缘故,个头不但大而且密集地连片生长,一片一片的,不到一个小时万峰的第一条面带就装了大半袋子。
  万峰把这条袋子留在一棵大树下,在大树上砍下好大一块树皮做了一个醒目的标志。
  这附近不但腐木多,就是站杆也是一排一排的,但并不是所有得站杆上都有木耳,但只要发现一颗有木耳的就是一片。
  万峰怀疑自己掉进了木耳窝里,他几乎没动多大地方,就在这方圆几十米的地方忙活。
  又过了一个多小时,万峰的另一条面带也采摘了大半袋子木耳。
  这两大半面带木耳大约有七十多斤了。
  这让他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他清楚地记得很多人上山就是采了一天木耳,也不过能采个二三十斤湿木耳。
  怎么自己上山两个多小时就采到了这么多的木耳?
  这特么是真的吗?
  万峰揪了一个木耳塞进嘴里。
  滑溜溜的一咬有轻微的磕刺声,没什么味道。
  是真木耳,没毛病。
  此时不远处的父亲发出了一声惊呼:“握草!这蚂蚁窝好大呀!”
  万峰循着声音来到父亲身边,他们前方大约二三十米远的一片草甸子上竟然有一片像窝头一样的蚂蚁窝。
  蚂蚁窝在东北是很常见的东西,但是这蚂蚁窝的个头就有点让人无语了。
  万峰目测最高的那座蚂蚁窝的高度超过一米,弄不好快有一米半高了,以它为中心附近还有好几个高度在七八十公分高的蚂蚁窝。
  再往外围还有一些明显被毁坏的蚂蚁窝。
  那些被毁坏的蚂蚁窝引起了万峰的注意。
  “爸,你说谁会跑到这里毁蚂蚁窝玩?”
  万水长皱着眉头想了半天:“人肯定是不会来的,那么就只有动物了,动物里谁爱祸祸蚂蚁窝呢?难道是黑瞎子?”
  万峰深吸了一口气:“爸,我觉得我们得离开这里了,你采了多少?”
  附近有黑瞎子他们当然要远离。
  “大概有五十多斤吧,你呢?”
  “我也采了这么多吧,我估计有七十多斤,这附近有黑瞎子出没咱还是撤吧,要是遇到它就麻烦了。”
  “好,反正也采的差不多了,想不到今天木耳采得这么快,这一百多斤湿木耳回去晒出十多斤干木耳没什么问题,撤!”
  黑瞎子这家伙是非常有意思的家伙,别看它个头大但却净喜欢和一些小动物过不去,比如去捅马蜂窝,掏蚂蚁窝等等。
  那是人家的爱好,万峰父子可不想和它有什么交集。
  爷俩收拾好采摘的木耳,沿着来路退出了山林。
  万峰采的木耳较多他父亲背着,万峰把父亲的两条袋口系上,一前一后耷拉在肩膀上。
  父子俩出了山就直接插到四十二坐落在山下的麦地边,沿着麦地边沿走到专门拉粮用的土路上。


第0530章 改造居住环境
  七月底的麦地里一片摇曳,虽然才下过雨,但风过处依然麦浪涌动。
  万峰一边走一边注视路边的麦地,今天的小麦说不上好,麦穗似乎不很大的样子,但是也算不上孬,也就是个平常年景。
  这场大雨后估计十天半个月不会再有大雨,等这土地凉凉就该收麦子了。
  小麦放片完后,经过几天的晾晒后,链轨拖拉机牵引的康拜因收割机就会进地拾禾。
  前边拾禾完毕,后面有人放荒,就是把那些麦秸点火烧掉。
  麦秸没有一点经济价值又不能像豆秸那样当柴禾烧,就只能烧掉当草木灰用了。
  干这个工作的通常都是连队雇佣一些放暑假在家的学生,当然要年龄大的,因为秋收的时候连队里是没有闲人来干这个的,就只能雇佣学生。
  白天拾禾烧荒完毕,夜晚拖拉机就拉着五骅犁进行翻地,那些草木灰就直接被扣到了地里成为明天的肥料。
  万峰很是怀念烧荒的日子。
  起先连队每人发一盒火柴,到麦秸趟子上点燃后,就用手拿着着火的麦秸一片一片的点。
  八月正是最热的时候,本身气温高再加上火烤是一件很遭罪的事情。
  不过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都被克服了,好玩还能赚钱。
  少年有几个不喜欢杀人放火的……杀人就算了。
  尽管一个个被烤的小脸通红但依然乐此不疲。
  后来不知道谁发明了用废旧的胶皮带烧荒的方法。
  连队里有很多机械都是用胶皮带的,因此积攒了大量的那玩意。
  把胶皮带刨开,到了麦地里用把一头点燃,然后人就拖着它在麦秸趟子上慢慢走就行。
  人在前面走火在后面燃烧,一时间黑烟滚滚火光冲天。
  这样人就避免了被火烤的命运,并且工作效率也大大加快。
  如果运气好还能捡到被火烧死的傻鹌鹑。
  鹌鹑这玩意也是挺奇葩的,也不知道它们钻到麦秸里要干什么,有时候就傻乎乎地被烧死了。
  虽然这样的事情并不多见,但也时有发生。
  过两天要不要跟着连队的学生到地里烧荒?
  连队一天给那块八毛的万峰没放在眼里,但是能肆无忌惮地放火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一个人的人生能有几次可以随便放火玩?
  爷俩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中午十一点了,诸敏对这对父子这么短的时间就回来而且还采了这么多木耳深感惊讶。
  正好外面天也晴了,诸敏立刻就把木耳拿到外面的园子里晾晒起来。
  一百二三十斤木耳晾晒了黑压压一大片,在雨后的阳光下泛着光芒煞是好看。
  午饭过后,金兴斌和许金国神神秘秘地来找万峰,说要去打山梨随便去大林子北帮子去偷李子。
  这不是扯蛋吗!
  四十二和大林子大队的西北方被一片面积不算很大的林子围绕着,这片林子里有大约十几个野生的山梨树。
  只是这里的人等不得豆烂,生怕成熟的时候捞不着,因此在山梨只有五分熟的时候就摘回来放到箱子里捂。
  这种生梨捂熟的梨其实吃得发涩,并不好吃。
  上一世万峰也曾乐此不疲地干过这样的事情,不过现在他就没兴趣了。
  至于李子那玩意少吃为秒,李子树下埋死人这话应该不是凭空而来的。
  大林子北帮子最北面一家,这家有个和万峰他们般大的孩子应该是叫吴西平,吴西平家周围全是李子树,而且还以那种黄李子为多。
  当年万峰他们可是曾经去偷过很多次的,谁知最后吴西平竟然成了他们同班同学。
  自从成了同学后他们就不用去偷了,到了成熟的时候吴西平都会摘很多李子给他们吃。
  反正也卖不了钱,不吃就只能烂了。
  万峰没答应和他们去偷李子,也没答应去打球,他下午要设计点东西。
  “爸,你看咱家外地可不可以间壁出一个小屋?”
  万峰拉着老子来到外地,指着外地说道。
  “间壁小屋?怎么间壁?”
  “把锅台挪到门口这里,里面不就省出空间了吗?正好可以间壁出一间小屋,盘一铺小炕,等我回来的时候和弟弟在这屋睡。”
  万水长立刻来了兴趣,这个注意不错。
  明年回来他都十五了,再和父母在一个炕上睡觉太不方便了。
  万水长找来米尺左量右量。
  “上面还可以搭一个二层,能放很多东西。”
  从地面到屋顶两米高,隔离出一个二三十公分高的二层确实能放很多东西。
  “这二层怎么隔呀?”
  “这个你就不用操心了,我去解决,哪里能买到红砖?”
  这附近好像没有砖窑,想买红砖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买红砖就得去红而毛基了。”
  红而毛基是沿江公社公社所在地,这是一个俄式名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