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陷世(远洋)-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说的是覃烽吧,他回去了。家里有点事。”蒋门神说。
“他家是干什么的?”尹懋问。
“炒茶的,家里有个茶厂。”蒋门神说。
“哦,现在就开始炒茶了吗?”尹懋继续追问。
“没有,现在正是给茶移栽种植的时候,还要做一些茶园的田间管理,上肥,清沟,都可以做,等到清明前后,就没时间做这些了,要花大量的时候采茶和制茶,季节不饶人,那些茶叶一天一个样,变化快得很。没时间来清沟施肥了。”蒋门神说,看来他非常熟悉农村的情况。
尹懋做的饭还行,蒋门神也不讲究,就在那里吃了。
吃完饭,德志洗碗,蒋门神离开,到镇医院去看他老婆了。估计接回了老婆,他还得给她做饭吃。
洗了碗,德志开始看书,中午没有休息的习惯,他就开始看书,弥补这几天没有阅读的章节。看了书之后,德志才感到满足,没有看书,心里就觉得空落落的,只有书才能给德志带来慰藉,让他感到满足。
书的好处自不必说,,是非常难的事,因为现在的人都很浮躁,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大多数都在花时间干无聊透顶的事,比如说上网浏览各种各样各色的资讯,或者看电视节目,那些肥皂剧,一放就放几百集的那种,没完没了,看得人头大,到最后还是看不明白,看了后头的忘了前头的,再就是娱乐节目,看人家嘻嘻哈哈,自己看上去却犯傻。
正在看书的时候,德志突然感到眼前晃动了一下,德志以为刚吃过饭,血液都到胃那里了,头脑缺血缺氧,自然犯晕。德志定了定神,仔细看着书本,没想到第二波震动又来。德志还是搞不懂,以为遇到了车的颠簸。可是现在是午休时刻,不在路上,怎么会有这种幻觉呢?
德志没有多想,继续看书。
此时,手机收到一条短信,是闫菲发来的,盆地地震了。
德志吓一跳,要知道,盆地和这里隔着万重山,比较遥远,竟然有如此强烈的震感。德志回复短信,说谢谢,然后立马去告诉尹懋,因尹懋和德志住在一楼,比较方便,余哥私心重,将好的地方留给自己用,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住一楼是很方便的,可也很脏,经常有些小虫子爬到房间里来,杀不完,赶不净。
住在二楼比较好,可惜只给了一个指标,尹懋和德志是过客,不需要升级,不用到二楼居住,在一楼居住的时间也不长,等项目启动了,他们就马上离开,到最需要他们去的地方去。
第253章 地震过后
德志跑过去告诉尹懋盆地发生地震了,尹懋正在床上午休,听了德志说的话,他说:“不会,绝对不会,我在床上感觉不到。”
“真有这回事,我看书看累了,趴在桌子上休息,突然感到自己动了一下。开始不觉得,还以为是头晕,后来又来一次震动,才觉得这不是梦。我的教友闫菲发短信来说‘盆地地震’了,我才来跟你说一声。”德志说,解释完了之后,德志感到一阵轻松,好在自己住的地方安然无恙。
说了这事之后,德志就又回到房间里,听到尹懋跑到操场上,对着楼上余哥的房间喊:“余哥,余哥,快跳楼,地震了。”
余哥打开房门,高声问道:“尹懋,尹懋,我要翻上栏杆,跳楼逃生,现在分不清左右腿了,快来告诉我,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
余哥在关键时刻,往往掉链子,让和他有点关系的人的脸上无光,丢面子,余哥却不以为然。
余哥在栏杆上试了半天,就是不跳楼,看来,这次盆地发生地震,估计损失惨重,德志从小到大,还没想到会有这种事情,现在算是开了眼界,地震就在自己身边,一点都不奇怪,刚才还在呼吸,转眼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心脏停止了跳动,或者脑死亡,都是生理上已经失去了活力和机能。死人的财物和债务,都由死者的合法继承人继承。也可能在尸骨未寒的时候,就开始了纷争,争来争去,都是为了那点蝇头小利。
德志不担心还会来地震的余震,他立马打电话给他妻子,他妻子还不知道发生地震,只是觉得家里的灯有点问题,怎么晃动了起来?外面有人大声喊:“地震来了,赶快跑啊。”
德志的妻子才冲出门去。出去后。马上又回来,因她忘了拿存折。女人的弱点就在这里,在细节方面十分注重,存折丢了。找谁呢?只能怨自己。如果硬着头皮去做事。恐怕自己闹得不开心。如果又来一次余震,刚好遇到她回去拿存折,岂不是十分危险的吗?
女人就是看中这个。当然,不是所有的女人是这样。
闫菲说了这事,估计以后就麻烦了,这种关系超出了一般的关系,也让德志感到为难。有一段时间,闫菲打电话给德志,诉苦诉了好半天,真的不知道他怎么想的,竟然还愿意听她诉苦,而且是当着他妻子的面,这种作法,世上没几个女人受得了。德志竟然没有顾及到他妻子的感受,还是一意孤行,继续说话。
放了电话,德志就发现他妻子的脸有些扭曲了,颜色也不对,不过,她没有立刻发作,等到攒够了一桌菜,一齐端上来,好好地修理修理德志,德志万万没想到女人的隐忍是十分可怕的,到一齐算账的时候,他就受不了了。
从那以后,德志就故意远离闫菲,尽量不联系她,她联系德志,也是有次数的,再说,除非有很大的事就不联系,小事就算了。像这次地震,就算是大事了。她果断地发短信来。
德志发了回信,然后就说谢谢了。
这种回信没有任何感彩,毕竟这是一种正常的弟兄姊妹之间的关怀,没有任何意图,也不存在任何歧义,希望闫菲不要有什么想法,当然,如果她有什么想法,就对上帝说吧,关键是都是已婚的人,都有家庭和家人,要对老公老婆孩子负责,不要因为感情的事出轨,不要干涉对方正常的家庭生活,如果有爱,就深藏在心底,永远不要翻出来。这是国人的过人之处,善于隐藏真情,要尊重现实,既然选择,就要将所选择的坚持走下去。
人生的变数太多,没有什么固定的,但是,对于爱和责任,需要固定,需要加强。
德志将地震的消息发给了刘小姐,看她是什么反应,免得她总是埋怨没有人来关心她,没想到信息发出后,她马上回复,说网上已经发布了消息,地震的时候,她在车上,没有感觉到。
看来,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震感,这次地震震级不低,马上就有官方消息说是7。8级地震,据国家地震局的消息,说是这个级别,但到了傍晚,级别升级,说是8级。
这就是说,到了8级,世界救援组织就能无条件进入灾区,没有限制,而那里又是很多国家重要军事保护区,不适应对外开放。出于这种考虑,地震一开始,官方就知道了震级,故意对外宣称是7。8级,实际在国外已经检测出了盆地的震级,官方无法遮掩,只好报告了实情。这是关乎人的性命的大事,自己做不了,又不让别人做,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极端不负责。
官方开放了灾区,但是,有些重要设施所在地,仍然不给开放,那里恰好是重灾区,军事设施肯定遭受损坏,人命受到伤害,非死即伤。具体情况,德志不清楚,只能通过电视或者网络知道。可是,德志的手机无法上网,只能靠手机报,手机报报告的消息太慢,还不如看电视。
这时候,德志有些紧张,为灾区的人担心,没有什么好做的和能做的,只有靠祷告了。
看到房后的老人回来,德志上前问:“老人家,盆中地区发生了地震,你知道吗?”
“不知道呢。”
老人长得黑,比较和蔼,看起来经历了很多事,满脸都是褶子,那每一道褶子,就有一个故事吧。
他说:“我们在山坡上做事,地震的时候,没有任何感觉,只是觉得头晕了一下。还以为是干活累的呢。”
德志说:“等一会看新闻吧,估计伤亡的消息已经出来了。”
“好的,我这就去看。”老人说,慢慢地往回走,不一会儿,就传来了央视播音员铿锵有力的声音,德志听到这种声音,觉得好像播音员刚从灾区回来的一般,这种感觉非常奇妙。
再调到地方台,发现了记者一边播音一边哭泣。原来。灾情非常严重,伤亡数字不断上升,已经让人无法承受,看到那一幕幕的场景。让人肝肠寸断。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德志心想。作为慈善机构,这时候就得有所行动了吧。
果然,在第二天中午。蒋门神来了,和他们谈项目,救灾的事村里也做不了,只能募捐,然后交给政府,让政府交给灾区,但这个白鹳村本来也是贫困山区,在家的老人,也没什么钱,在外打工的,估计在务工地会参加当地的募捐活动。
蒋门神知道这些套路,以前村里也搞募捐,效果不太好,后来干脆强迫捐献,否则就不给粮食补贴,这一招挺狠的,没人不捐,至于捐出去的钱,有着怎样的命运,捐款人并不知道。
余哥收到刘小姐的短消息,说:“准备派你去灾区,搞灾后重建。现在正是抢救期,我们也不能做抢救的工作。等一周后,就要恢复重建,需要大量的物资和金钱,给灾民提供帮助。经过再三考虑,决定你是最好的人选,请做好思想准备。”
余哥看了短信,哈哈大笑。
蒋门神说:“人家盆地都受灾了,你还笑?”
“不是,我要去久赞啦——”余哥拖着腔调说。
“什么?”蒋门神一脸疑惑地问。
“我要去久赞啦。”余哥又重复了一遍。
“什么?久赞?”蒋门神摸摸自己的耳朵说。
“什么久赞?”蒋门神又问。
尹懋脸一黑,说:“他说的是救灾,要去盆地救灾。”
“对对对,就是,我要去久赞了。”余哥说。
德志心想,有一句话,上帝叫谁灭亡,先让他膨胀。
没错,他现在正在膨胀,领导很信赖他,重用他,派他去这里,去那里,就是要让他扛大梁,而对消极的德志和尹懋,根本没有放在眼里,算是一种奖勤罚懒吧。
也不是懒,关键是不透明,奖惩都是糊涂的,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要说勤快,还是属于德志最勤快,每天都读书写字,不敢有什么懈怠,关键是要让自己不浪费时间和生命。
蒋门神说:“那好啊,恭喜你啊,看来领导十分重视你,你是领导的重点培养对象啊。”
余哥不说话,抿着嘴笑,他心里肯定乐开了花。这个人,就是想要推销自己,让自己比别人强,然后,凌驾在领导头上,让领导成为一个压制同事的工具。
这个余哥,看来和尹懋在一起,学会了斗争的艺术,能用杀人不见血的刀来对付同事。
蒋门神问:“什么时候去?”
“还不知道,随时做好准备,说走就走。”余哥说。
德志心想,港岛那边肯定在组织募捐,等募捐到了钱,就会委托机构来进行救灾活动。每遇到这种事,港岛政府就会行动,当然,政府不会主动亲自去做这件事,而是委托慈善机构来做。
这是国际上通行的作法,和国内不同,国内政府一般都是自己亲自操刀,政府代替社会组织做本来应当由社会组织来做的事,有点越厨代庖的嫌疑,不过,因为利益的驱使,这块蛋糕政府是不会放手的,更重要的是,政府担心社会组织做事动机不纯,会借此机会弄出一些动作,让当局无法收拾。
蒋门神来,是要讨论项目,但是余哥的兴奋点不在这里,而是憧憬着灾区,想在灾区大干一番。德志不看好这个,灾区受灾的群众多了去了,基金会不可能用很多钱,也帮助不了很多人,人手也不够,怎么会让救灾做好,还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第254章 转移阵地
新章节发布了,欢迎亲们前来支持,感谢!
蒋门神知道了目前基金会的工作重点,在一个月内,余哥是随时可能去救灾的,没有人手,项目还不能全面铺开,现在只能在小范围内开始,以点带面,先做一个成功的示范点,再让全村的村民来参观学习,照葫芦画瓢就行了。
余哥安排蒋门神邀请技术员,做好勘测选点工作,然后做出具体的预算,这段时间就做这个,做完之后,先调拨一部分资金过来,对反应积极的村小组进行重点帮扶,让积极的小组尽快做好示范点,让其他村民过来学习。
安排好之后,大家已经没有兴趣继续呆在白鹳村,除非有人愿意继续守在这里。德志看看几乎六十度的山坡,出门到村里,就得爬山,爬上去后,一身汗,下山来,也是一身汗,前者的汗是累的,后者的汗,是吓的,因为坡太陡,只有鸟儿能自由上下,因它们有翅膀。
在山区做项目,最渴望拥有的,就是项目飞机,可这个不现实,实现不了。一架直升机的售价,可能在四百多万,问题是飞机要飞的话,还要办一大堆许可证,能否办到证,还说不定,办到了证,花费一大堆钱,也是得不偿失的。
蒋门神知道了计划,就离开,没有说请吃饭的话,大家也就不做要求,谁让蒋门神没有弄到钱呢。考察一个村干部优劣的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从上面弄到钱,这成了一个硬性指标。能弄到钱,就行;弄不到钱,就不行。一般来说,都是以钱来论英雄。有钱就是英雄,没钱就是狗熊。这是世界人的看法。
当晚,忐忑休息了一晚上,德志只是为他们祷告,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也不能离开工作岗位,去灾区救灾吧。该去的就去了。不该去的也去了。但是,坚守工作岗位,德志认为也是救灾,至少没有像政府官员说的。给当地添乱。
天明之后。他们离开了白鹳村。项目启动工作已经结束,等具体实施方案出来之后,就开始进去实施。当然,再去白鹳村,就要带点启动资金了,让他们看看,好让他们明白,慈善基金会是做好事做实事的,不是空口说白话的机构。
三人上了车,回到了县城,县城看上去,还有点陌生。这么一个小地方,是德志走过所有县城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九峰县县城是个袖珍城市,一不小心,就把县城转完了,要是吸烟,一根烟都抽不完,县城就走完了。
德志料想这个县城可能是做项目的最后一个县城了,看这个情形,没有指望继续在山区投资了。
既然县民委要求每一次到县城都要和他们打招呼,余哥当然要贯彻执行这一要求了。每次联系,都会有好结果,因为现在正在进行项目,不搞好关系,恐怕就没项目,或者项目终止,都有可能。县民委没有得到实际的好处,但是,他也参加了签字,也有义务协助机构完成项目。而协助的最好方式,就是请客吃饭,办公到办公室是办不好公的,需要在酒桌上解决问题,在酒桌上才能办好公。
到了县城,也没有什么朋友,找民委是比较可靠的,怎么说,对他们也有好处,毕竟都要吃饭,至于喝酒,另当别论。一般情况下是不喝,特殊情况下才喝,这个特殊情况,就是在混熟的情况下,可以少喝一点,如果想更加认识,认识深入一点,或者加深感情一些,就需要加点量了。
对于酒的危害,认识得越深,越感到可怕,但是,为了建立关系,或者为了名利,可能会把健康放在次要的位置,如果不为名利,自己又很有钱,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可以做个决定,到底是选择喝酒还是不喝酒。本来机构是花钱的,不存在求人的问题,但是,在人事方面,还需要管理,在适当的时候,还需要给村一级的施加压力,让村里按照机构的原则做事,跟上机构的节奏,免得越走越远,越走越偏,完不成任务,或者完成了任务,却不理想,达不到既定的果效,实际上会减少捐款人的捐赠的款项。
和县民委打了招呼的好处就是吃饭。饭局还在老地方,得月楼酒店。那个地方的老板跟局里关系好,菜也做得可以,就定了下来,以后会怎样,还不知道。
再说到了得月楼,吃饭还是吃饭,喝饮料还是喝饮料,都还行,大家都比较讲究礼貌。说到地震,大家都很关注,但政府有统一的安排,他们反对民间救援队去救灾,弄不好,没有把灾民救活,自己倒成了被救的对象。有热情有爱心当然好,但是要有技巧和力量,对付地震灾害,不容易达到目的,在黄金时间过了之后,能够生还的可能性很小,大部分都会遭遇不幸。
政府和非政府在做救灾工作的时候,需要密切合作。政府不做的,民间机构去做,尽量让每个人都能生存下来,不至于不去救,有一份力量就要献出一份力量,不要吝啬。这个是大家的共识。
吃完了饭,大家告别,德志他们在街上转了转,用很慢的速度来行走,但是没买什么东西。不管买啥东西,都要有吃亏的思想,不要老是想着占人家的便宜。
德志回到宿舍一看,还没注意呢,宿舍悄悄发生了变化。德志以前在归州使用的床板,被房东做成了隔断,这样,里面的人就从走廊走,不会看到德志的卧室,等于没有窗户,本来有个隔断,和余哥相邻,但是,他不打开窗户,就没办法看到外面的风景。这叫受制于人,实在没有办法。
还好,县城里的宿舍只是睡觉用的,要学习到客厅,那里灯火通明,看书很相宜。客厅也没有什么东西摆放,主要是沙发,还有办公桌椅,严格来说,不是办公用,是家庭用,上面有学生的刻字,相当于就是小学生写作业用的。
写字台的漆面还比较光洁,有彩色的底纹,有碎花,有金银色,闪闪发光。可惜上面刻了字,写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看来这个也挺励志的。不过,要看学的东西对不对了,如果学的东西不对,学了再多也没用。
看书看累了,就洗洗睡了。第二天,又是崭新的一天。大家决定今天去柏松村。
柏松村就是上次在乡里签协议的那个村。乡镇的名字其实也可称为河口乡。柏松村属于河口乡管辖,但是,柏树村是新农村示范村,发展速度比较快。这次去,就是要启动项目。
德志和尹懋帮了余哥,在白鹳村项目启动时,两个村的项目负责人都有义务要相互帮助。
在启动时,也可以帮助把关,免得给人以先入为主的印象,也方便对付比较难缠的村干。
过了一个小时,车经过了河口乡,到了柏松村。
这是新农村,街道修建得像乡镇,说起来是个村,实际上比村大,村长的级别就像乡长了。据说这个村以前很落后,有了公路,就变得繁华起来。是省民委的扶贫发展村,帮助村里发展,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帮扶。
德志他们到了村里,没有地方住,和村支书联系,村支书迟迟没有出现,比较被动。因村支书上次在河口乡签字的时候,他父亲出了车祸,就没去,而是委派了别人前往,别人回来将签好的协议给他,他也没看,觉得这是例行公事,没啥好看的。
来接他们的是来冬洛,据说是个支书。他冷冷地说:“你们来了,暂时住在村办旅馆里吧。”
德志不好说什么,没准这个村将来就让他负责,尹懋肯定也要插手进来,这样,尹懋就成为两边跑的人。到了白鹳村帮余哥,有了时间或者柏松村有了困难,可以到柏松村工作,总之,就像领导一样,两边巡视。领导都是这样干的,两边跑,到处指导,不干实务,专门批评,瞎指挥,不负责,出了问题是属下,没有问题,出了成绩是自己的。
来冬洛支书不愿接待,就不接待吧,反正每天都有工资收入,还担心扣发工资吗?又没有奖金,不存在扣发奖金的说法。
他安排德志他们三个住在村办旅馆,实际上是省民委的项目,要求每个农户都是一个旅馆,因为在村子附近有一个四a级国家森林公园,还有一个大峡谷,吸引一些游客过来游玩,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
像这样的项目,政府很愿意做,因为项目是在办公司想出来的,没有调研,没有论证,反正最后成功与否,都无关紧要。
来书记安排的旅馆上面写着“松柏大酒店”,名字吓死人,实际上就是三层小楼,不大,也没有酒菜飘香,就是这样的村民办的小旅馆,敢悬挂这样的大牌子,的确有些惊世骇俗,没有什么字不敢写,没有什么牌子不敢挂。
上了二楼,女主人给每人安排了一个房间,原来没有客人,不过,看那床和被子都还是新的。据此判断,这个旅馆自从开业以来,客人没有几个,一年到头也可能就是那几个熟客,因这里开旅馆的特别多,不好好经营,不提高服务质量,不在价钱上做一些让步,估计没有多少人来入住。
初到柏松村,不明白底细,不清楚到底有没有好处,暂时相信来书记。
来支书的头发稀少,头顶留了一绺头发,看来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损坏,那头发就像来支书的命根,非常珍贵,因此在好好地保养,用心呵护。
第255章 大柏松村
新章节发表了,欢迎朋友们前来支持!
来支书的头发岌岌可危,要么是聪明绝顶,要么是没安好心,连头发都不支持他。
他安排了房东,也是乡村旅馆的老板和老板娘,这一下,算是齐了。两人都在家,还有一个男孩,看来都不是喜欢闯世界的,在家里就挺好。男孩好像还在上学,德志一想,对,今天是礼拜天,应该放假休息。
不知道他们学校对地震有什么看法,盆中地区的学校大部分都倒塌,损失惨重,遇难的孩子们不少。看来,对学校的建筑检查要开始了,也要整修加固,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德志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不是领导,无法决定这事。
来支书安排好他们之后,就离开了。
德志在靠近马路的房间里,来往的车辆很吵,刚好又在二楼,更加接近马路了,这样的环境,让德志高兴不起来。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这是古训,你反抗又如何?
好在现在是地震之后的救援的消息,新闻里面长篇累牍地播发新闻,这些新闻,是德志从出生以来,看到最真实的新闻。因为有大量的外国进入灾区,官方的新闻媒体不敢做虚假宣传。
官方可能有些后悔,不该将地震级别提高,一提高,就引来了很多国际组织,包括国际记者,他们敢说真话,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作假的新闻不长久,作假的新闻机构也离死不远了。
看着新闻,只想掉泪,但爱莫能助,好在港岛那边正在筹款,不久就会派人前往救援。进入灾区的,有不少机构,谁是真正的爱心团体,马上就能看到。
到了中午,来支书请大家下楼吃饭。但他没有出现。这是房东大婶说的。她说:“来书记不来了,他另外有事,让我做好了饭,来招待大家。”
尹懋、余哥连说谢谢。马上下来。
德志心里不爽。这不符合规矩啊。在哪里没有饭吃。何必要到这里来,我们又不是要饭的!来支书怎能像打发叫花子一样呢?
德志心里不爽,余哥和尹懋倒没说什么。可能他们考虑的最多的。还是先吃饱肚子再说,至于重视不重视,那是后话,吃饱了就睡,外人说像猪那样活着,也行,只管肚儿圆,管他什么天。
一个火锅,三个菜,米饭,没有酒,还行,出门在外,吃饱就行,还穷讲究啥?来支书明显有些摆官架子,他是村支书,但是,村子发展很快,看起来就像小乡镇,村子人口上去了,房子增加了,他的称呼却没变。
他可能是怀着这种态度来对待德志他们。要知道,德志他们是当兵的,没有实权,就是来了领导,来支书还是有些高傲,对付这样的人,德志还真没辙。
吃完了饭,继续看电视的看电视,看书的看书,原来打算做一些项目开始前的调查,也泡了汤,因来支书根本不跟你见面,就没办法沟通工作,只能等他有空了再说。
时间很快,很容易混的,到了晚上,还是在房东家吃饭,也行,不用自己掏腰包,既然是村里安排的,就应由村里埋单。
当晚,就洗洗睡了。
第二天,来了一个副主任,德志看这个人,仿佛在哪里见过,他自我介绍:“我是村副主任,受来书记的委托,来配合三位先生的工作。不知道三位先生要我来做什么?”
“我们这里有一些调查问卷,想先走访一些农户。”尹懋抢先说,他认为这个村肯定是他来负责的。
“哦,是这样啊?你们先等一等,我打个电话。”副主任走出房间,到了走廊,用本地话跟人打电话。
副主任自称姓温。
温副主任是副职,那么正职是谁,正职就是来支书,来支书也叫来主任,书记主任是一个人,其他的都是副职,说难听的,就是跑腿的。
过了一会儿,温主任回来说:“可以。那我们现在去走访吗?”
很明显,温主任得到了授权,没有授权,他不可能去走访。
尹懋说:“好吧,我们现在就去。”
德志觉得尹懋很聪明,这时候和温主任出去走访,中午肯定不会挨饿,有饭吃就行。走访,其实是轻车熟路的,老一套,流于形式的,没什么新意。设计的问题,有些繁琐。在归州走访的时候,用的就是这问卷,没有什么改进的,这是老外设计的,当然有道理,加上中文的翻译水平,的确让人觉得有些奇怪。
不走访不知道,一走访吓一跳。
这里的住户大部分是移民来的,从山上搬下来的村民很少,山上的村民有房子有地有山有林,搬下来,啥都没有,还要扛着锄头上山,一天走个来回,不是干活累死的,是走路走死的。
外地移民来的,大部分都给村里交了钱,认为不存在再出钱,做水利是村委会的事,是政府负责的,跟住户没关系。
但是考虑到温主任在场,温主任也是这条街上居住的,开了茶厂,咋说还要给个面子,尹懋问:“你们愿不愿意出钱,自己出一部分钱来修建水池和铺设管道?”
他们看看温主任,然后说:“愿意!”
德志很清楚,这是演戏!现在说的好听,将来就不是那回事了,越到交钱的时候,越会推翻现在说的。
不知道怎么回事,越是靠近汉人区,人越狡猾,在深山,在少数民族多的地方,相对好一点,那里的人淳朴,说话算话,要说受到儒家文化影响最深的汉人,反而丧失了起码的诚信。
德志看得多了。自然不太相信他们说的一套鬼话,反正没有在白纸上签下黑字,根本没有证据可以查找。又不会现场录音,现场录音也没什么,当时说的,不算数,反正撒谎又不是第一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