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陷世(远洋)-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里还是属于武陵山区,自古就是出茶的地方,乔家大院的乔致庸,曾到这里买茶,然后经过清江,到长江,再到江城,再沿着汉江北上,在六朝军事重镇换成马车,运到北方俄罗斯等地,赚了很多钱。
经过很多次的运动,还有改革,茶树的生命一直没有被剥夺,一直顽强地生存,砍了,还长,砍了还长,仿佛这里就适合长茶树,帮助茶农增加收入,让茶农感到生活有盼望,将来一定过上幸福的生活。
经过了几家农舍,德志感到有些疲倦,腿脚感到麻木,但他回头看山下时,发现风景非常漂亮。
很多人花钱,就是要这个感觉,德志是在工作,却在美丽如画的地方享福。
爬山是很辛苦的,但是,爬山又是一种幸福,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受苦,在老年的时候会受苦;相反,在年轻时多吃点苦,老了也就不觉得苦。
德志看到尹懋已经拿出相机在拍照了。他恨不得将相机挂在脖子上,连睡觉都不取下来,因为这个相机来之不易,是在所有同事都有相机之后,他才有的。
当然,拥有最多做好的相机的是齐老师,齐老师不要的,才给刘小姐,刘小姐不要的,给芭比。
第250章 山顶教堂
第250章发表了,欢迎亲们前来支持!
这一次,给尹懋买新相机,一次买俩,给了芭比一个,全新的,尹懋不放心,拿来给德志看看,德志在网上一搜,发现此款相机非常好,告诉了尹懋,尹懋十分激动,不过,他马上沉下脸来问:“是不是真的?”
“是真的。”德志也肯定地说。
尹懋很高兴,他马上问:“凭什么你们都有相机了,我最后才有?而且,连芭比也有一个新的,跟我的一模一样?”
这个问题,德志没有办法回答。他心里很清楚,这是领导的意思,没人能明白。
尹懋有时候犯傻,他更看中的,是怎样对自己有好处。
他和金莲是一个村的,金莲会巴结领导,领导当然也对她不赖,在相机方面已经领先了。金莲拿了这个相机,然后将相机带回村里,在乡亲们面前炫耀,因为当时村里的数码相机很少。
刘小姐给她相机的时候,说:“你要好好地拍项目照片,不要拍私人照片,每次结束工作回家之前,要把相机交给办公室集中保管,知道吗?”
她说:“知道,知道,不照私人照片。”
她表了态,刘小姐也相信了她说的话。谁知道,她没有执行,将相机带回家,拼命给家人拍照。她的家人很多,又添了一些人口,从孩子生到孩子长,都拍了照片。
孩子才生下来不久。很难看,像小老鼠,她认为美,拍来拍去的,将照片放在相机了,到了要看项目照片的时候,全会奶娃娃的写真照,其丑无比,她却乐得笑哈哈,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弄错了,弄错了。”
下次开会,又轮到她播放项目照片,还是奶娃娃。吃奶。在地上爬。笑,等等各式各样的姿势,当然。奶娃娃的身上,一定有一双大大的手,指甲缝里有着黑的灰。这就是数码相机的魅力,太逼真,太真实,她拍照的时候,可能没有将相机的尺寸调整好,弄得是高清晰度的,哪里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金莲拿了相机在村里炫耀,让尹懋听到了心如针扎,他郁闷,他不知道怎样向自己的老婆解释,忍气吞声了好多年,现在终于扬眉吐气了,后来的相机,比老相机要高级,另外,后来的相机比老相机贵,功能更多,更清晰。
办公室的制度形同虚设,没有谁不把相机带回家,没有谁不用公家的相机给私人拍照,久而久之,那刘小姐的就慢慢降低了。
这是因为她所信赖的人首先坏了规矩,领导也是打碎了牙往肚里咽。
当然,最难管的就是芭比,她有骑在刘小姐头上作威作福的趋势,既然刘小姐是奴隶,那么,驾驭刘小姐本人,夺取刘小姐的财物,也就不奇怪了。
芭比和她姐在宿舍住的时候,曾经遭贼,电脑失窃,可这事不了了之,要是放在除了芭比任何一位同事身上,早就被扣了工资,不要抗辩,不需要解释,赔了就没事,不赔,那就暂缓发工资。
刘小姐掐不住芭比,掐其他同事还是管用的。
配了相机还不行,就又配了充电电池,当然,电池也是公家的,只不过,用的最多的还是公家,所谓公家,就是齐家,就是芭比,除了她俩,都是打工的,连刘小姐都包括在内。
一路走,一路说话,蒋门神有说不完的话,他在自卫还击战中,立了功,回家当了书记,从军方到民间,他的经历也算是丰富的。
他能说会道,当然,第一次和尹懋、德志打交道,还有很多不懂的,包括这次开会,怎样说,怎样弄,他都不清楚。
上了山顶,看到有一间教堂,仔细一看,是天主教堂。德志暗自佩服天主教的厉害,竟然到这个穷乡僻壤来建教堂,传播福音,真值得学习。
教堂不大,但很醒目,德志觉得不管信仰什么宗教,都证明了他们有所追求,是好事。
这种信仰是对建立在对生活的态度上,在山顶,可以体会到生命的哲学,经历过辛苦,才能到达山顶,才能看到远处的美丽的风景。在山脚,看不到大山真正的样子,只有到了山顶,才一览无余,指点江山,感到心旷神怡。
站在山脚不知道山顶的风景,站在山顶,看到的不再是一种平面,而是立体的。远山只是一小部分,山的那边还有山,山外青山楼外楼,一点没错。
德志没有进去,他觉得那不是他该去的,听蒋门神说,信徒很有决心,这些建教堂的砖头,是他们一块一块从山脚背上山的,那些信徒从来不怕困难,定下了目标,就是一步一步地完成。扎头走路,到最后成就了辉煌,将教堂建立在山顶,让世人都能看到,让他们在孤单的时候,就成为双;让他们在绝望的时候,看到希望;在逆境中的行走的时候,如同走在顺境中。
德志听了蒋门神的介绍,比较感动,希望到这座教堂做弥撒的越来越多,也希望每人都一心向善,让民风更加淳朴,让所有的人都能体会到信仰带给人的改变,从改变当中,感受到有信仰真好,坚持自己的信念,让自己活得更加踏实。
在教堂附近有一长排房子,德志、尹懋被邀请哦啊进去,他看这房子,像是过去集体所有的房屋,比一般的村民的房子要显得高大一些,另外,房子的结构也很有意思,全是土木结构,木架在墙里面,地面由水泥砂浆做成的,磨损时间长了,看上去像镜子一样明亮。
可能山上的泥工很厉害,技术高。用心做事,慢工出细活,将地面弄得非常艺术。出门迎接他们的是一位女主人,她很热情,招呼大家坐下,然后拿了核桃水果出来,请大家吃。
水果还行,核桃真没办法,女主人拿出了一把斧头,吓了德志一大跳。她说:“来。用斧头砸吧。”
德志想,这样不行吧,砸重了,核桃壳和核桃仁一起。玉石俱焚;砸轻了。没有效果。不轻不重,砸开一块之后,剩下的还要用手去掰。掰来掰去的,把手指都弄疼了,还是不行。关键是核桃肉,在硬壳里面,看得见肉,却吃不到,干着急,没用。
德志没有砸核桃的技术,采用传统的方式来做,恐怕弄坏了人家的门。以往德志总是将核桃放在门框和门之间,关上门的时候,可以挤一挤,夹碎核桃,然后再将核桃壳弄开,吃到里面的肉。德志不想这样,关键是怕女主人不高兴。
女主人介绍说,这里原来是个学校,村办小学,后来改成了供销社,都是集体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供销社不行,村里也没能力来管,就将供销社盘给了个人,村里欠女主人很多工资,没办法,只有将该发给的工资,用房子来换,这供销社就算易主,女主人成了女经理。
蒋门神说了来意,她很愿意去组织人参加群众会,说干就干,她到附近招呼一些人过来,远一点的她就用电话来通知,总之,她让她这个组的所有人都清楚有这个水利项目,让想参与项目的都来参与。参与的人越多,说明效果越好。
蒋门神就需要这种效果,他看尹懋也很高兴,吃着水果,不用再走路,咋说都是好的。召开一次群众会很不容易,因为人们居住比较分散,出门就要爬山,各个农户都分散在各个山窝或者山坡的密林当中,不容易发现房屋,更不说要找到他们了。
他们来,就说明组织者有威信,赢得了大家的信赖。
女经理在山顶开店,人缘关系好,对手头上有点紧的人,她也不立刻要钱,而是记账,让有需要但没钱的人,可以赊欠,让他们有面子度过难关,天长日久,人们都信赖了她,她也成了组长夫人,实际上在做组长才干的活儿。
她老公是真正的组长,但是,组长夫人这个地位,在深山里还算有威信,可以代理组长做的事,代言组长说的话,总之,是让组里的成员可以体验到她的服务。
乡村教师的嘴巴一般都行,经常教孩子,肯定练就了好口才。加上后来开商店,以前教孩子的数学都用上了。
大家陆陆续续地来了,大家坐好,蒋门神说:“开会了,开会了,有些人还在路上,大家都很积极,我们一边开会,一边等吧。这是慈善基金会的两位先生,一位姓尹,另一位姓姚,你们可以称呼他们为‘先生’。大家欢迎!”
他的话音刚落,人们就开始啪啪啪地拍巴掌起来,声音响亮,令人振奋。
蒋门神做了个手势,说:“大家安静,大家安静,现在请二位先生为大家讲话,大家欢迎!大家欢迎!”
又是一阵啪啪啪的掌声,德志有些激动了,不过,看看尹懋,他也无动于衷,可能心里有数,不过,在德志面前,他还要装作镇定,也许内心里早就翻江倒海了。
德志谦虚,让尹懋先说,这些套路,在归州在宣统,都发生过,德志还是有些印象,知道怎样说话,当然了,尹懋也比较老练,不是谦虚,也要由年长一点的人先说话,免得他不好想。
尹懋讲了他们是什么机构,为什么要来到这里,从这里想得到什么?还有资金的来源是什么。因为这个项目和在座的各位都有关系,他们都竖起耳朵听,生怕错过一个字词,需要清楚了解怎样操作。
尹懋讲了这些套话,就向大家致谢,在结束讲话的时候,他说:“大家都要加油,争取完满地完成任务,不辜负很多人的希望。下面有请姚先生讲话!”
第251章 天黑之前
第251章发布了,欢迎亲们继续支持。天天快乐!
姚先生讲的话在宣统县也讲过,内容都差不多,就是对工程的要求,要保证有水,也要保证有卫生水,两个标准,都要达到,否则就不是安全的水。大家对这个说法感到非常奇怪,在没有外界力量介入的情况下,祖祖辈辈都吃一样的水,不存在需要讲卫生的问题。
没有水,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没有干净的水,人容易生病,有钱就给了别人;在山区有好空气,有好水,对于城里人来说,就是一种奢望,城里人有钱,没有好空气没有好水,很正常,这样的人生过得难受。
讲完了,群众开始鼓掌,对于掌声,德志不陌生,因送钱给村民,村民哪里有不欢迎的?
开完了会,又闲坐了一会儿,吃了点零食,然后开始下山,下山要到另一个地方,是五组。
五组在半山腰,组长在家,据说是以前的老书记,他看见蒋门神和他们前来,有些疑惑。组长姓郎名豪。
郎豪是老书记,住在木板房里,客厅里的牌位上方悬挂着的是毛的像,然后是天地君亲师位,作为书记家,摆着这个让人想不通,这不是要把人带往迷信的道路上吗?
蒋门神说了来意,他立马说:“我去通知。你们稍等一下吧。”
德志看看这里的居民居住的情况,非常失望。这要等到什么时候?东一个西一个的,太分散了,就像在山顶一样,等了好半天,他们才来,这里居住得更分散,没有办法,只有等了。
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在喊叫,声音非常尖细。就像狼叫一般。声音传播得很远,声音大概不能用词语来写:“熬好——”最后声音拖得很长,在山谷中回荡。
声音落下,就有人过来了。陆陆续续地。人们很快就到了老书记家。郎豪说:“好了。开始吧!”
德志一看,果然,满满一屋子的人。像是从天而降一般,德志不知道郎豪竟然有如此大的魅力!不用打电话,不用爬山涉水,只是吼了一嗓子,竟神奇地将他们从西面八方召集了来!这是通知开会的最好方法,同样,这也是最快捷的方便,人的声音具有独特的力量,比打电话还来得快,发挥自然的力量,不用劳民伤财。
这次,德志和尹懋没费力,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蒋门神竟然把他们在山顶讲过的话,原封不动地复述了一遍。
他很像在部队当通讯兵的,后来经过证实,蒋门神的确是信息兵,没有到一线去送死,做了通讯兵,到处传递消息,总在路上奔跑,不会担心被枪弹击中。
他讲完了话,听众还没反应过来,郎豪就开始啪啪啪地拍起来巴掌来,大家顿时明白过来,也拍起手掌,反正是好事,是好事就要遵照执行,错过了机会,就没戏了。
开完了会,大家各自散去。郎豪留他们吃饭,蒋门神没有拒绝。
他们没在山顶吃饭是因为牵挂山腰里的人,担心在山顶吃饭耽误了时间,就没有时间在山腰开会了。既然在山腰开完了会,天还没黑,吃顿饭应该还来得及,现在下山,恐怕到了家里,还得做饭,大家都很累,谁都不愿去做。不做饭,大家都饿着肚子,要想在晚上看书,恐怕就不能坚持了。
郎豪拿出了舍不得吃的腊排骨,然后用腊排骨做了一锅火锅,到菜园里弄了一些新鲜蔬菜,作为下锅的菜,大家吃得很爽,香气扑鼻,看着不起眼,吃起来特别有味儿。
吃饱了,德志看看两个书记还有事要做,你敬酒我回敬,仿佛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德志走出房门,看看太阳快要落山,对尹懋使个眼色,尹懋顿时明白,就对两位书记说:“对不起,两位老书记,天快黑了,我们下山去吧。”
蒋门神说:“好,好,那就不陪老书记了,改天再来,改天再来。”
郎豪不挽留,很清楚,如果没有外人在场,蒋门神肯定要喝好,喝的酩酊大醉,也能走回家,了不起挨一顿臭骂,骂过之后,他老婆就停歇,蒋门神也不生气,马上开始行动,该干啥干啥。
上山不容易,下山也难,总觉得腿肚子再打颤,感到很累,主要是山路太险,坡度太陡了,德志走过不少地方,白鹳村算是比较险峻的村,难怪这个村子,以白鹳起名,敢情这里只有白鹳才会进来,一般人很难住进来。
终于听到了流水声,离小河越来越近,德志感到胜利在望了。上山的时候,觉得走了很长时间,下山的时候,却不觉得,很快就到了。上了小桥,然后到了学校的操场,那纪念碑还矗立在那里,旁边各种植了一棵梧桐树。
这梧桐树可能是本地梧桐,法国梧桐不会长成这个样子,树皮是绿色的,没有什么斑驳的图形。
有梧桐,就会有落叶,在县长纪念碑旁,种植梧桐,令人费解,难道是想要招来金凤凰吗?
为什么不种植松柏呢?这个问题一直让德志很纠结,始终没有得到释放。
德志他们穿过操场,德志打开厨房,找了椅子,大家坐下,休息,余哥已经回来了,村主任覃烽已经回去了,这是余哥说的。
大家都累得不想说话,尹懋烧水,蒋门神说:“我走了,家里还有人需要照顾。”
德志和尹懋正希望他走,忙了一天,都想休息,德志还睡不了这么早,晚睡养成了习惯,一时两时不容易改掉。
水烧开后,尹懋先洗,洗完之后,喊余哥洗,余哥洗完,最后是德志,德志到河里提了水上来,这里的水洗脸洗脚还是可以的,再早一些,到河里取水,还是比较干净的,直接烧开了就可以饮用。但是,没有人愿意这样做,这样做的人是没有任何办法可想。
洗完之后,德志坐在桌子前看书写字。
感觉眼睛发沉,看来人一累,就容易发困,德志感到腿脚酸麻,眼睛也不听话,就起来上了厕所,然后关了房门,关了灯,脱了衣服上床睡觉。周围一片寂静,两位老人喂的鸡,在鸡笼里低声叫,可能是被别的鸡给碰了一下发出了埋怨声吧。
河水流淌哗啦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更是明显,德志躺在床上,想了又想,总是睡不着,总感觉到有什么事要发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德志逐渐进入梦乡,一直睡到外面的公鸡和母鸡在一起吃食,发出了咕咕的声音的时候,他才睁开双眼,一道亮丽的光线射了进来,他才明白,原来现在在白鹳村,在村委会,周围有一户农家,一双老年夫妻,没和儿女居住在一起,他们这样选择是因为他们更喜欢自由。
醒了之后,德志感觉腿脚都抬不起来,太累了,不知道山上的人怎样生活的,是怎么忍受过来的?真令人惊叹!不过,从下在山区生活,肯定有锻炼,习惯了出门就爬山,因而更能吃苦。德志就遇到在归州、在江城从事搬家工作的人,大部分都来自山区,他们太强悍了,能吃苦,收费低,很受城里人的欢迎。
不能老赖在床上,说起来就起来,还有一些事要做。昨天开会,今天应该碰头总结总结。
起床洗漱,上厕所,隔壁的两位老人格外勤快,从天亮到天黑,总在忙碌,农村的活儿,想做做不完,丢了这个,拿起那个,总是处于忙碌状态,就像作家总在写作,每天都要构思,每天都要动笔,不然,笔会生锈,人会僵化,头脑会越来迟钝。
在某些方面,农夫和作家有异曲同工之处。
尹懋做早饭,隔壁的老人送来了青菜,说:“你们喜欢吃面吧?那用得着这个菜。不要客气,我们的菜怎么吃都吃不完。”
老人说完,脸上露出得意之色,没错,他们凭着诚实劳动,得到劳动成果,并和别人分享,获得快乐,心里得到了满足,真是太好了!
尹懋不要,老人不高兴,非给不可,尹懋拗不过他们,只有接收了,只有等以后想办法弥补弥补,不能让老人吃半点亏。
尹懋弄好了早饭,然后他们一起吃,余哥不喜欢吃面,好在有点瘦肉,他还比较喜欢,要是在面里没有一点荤,他是不想吃的,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吃一丁点。
吃完了饭,德志洗碗,余哥好像啥都没做,不过,没关系,洗碗的事、炒菜的事和买菜、洗菜的事以后再进行调整。也许余哥在某些方面聪明一点,但是,具体到实际情况,做饭洗碗等事务,既然他做得少,就应该在个人形象方面进行收敛,让更多的人都甘心为他做事,如果不遵守规则,那就不要参与玩游戏。很多人都不懂这个道理,或者略懂一些后,不愿意做深入地思考,结果总是失败。
吃完了饭,开始开会。
蒋门神和覃烽都来了,他俩参加这次摸底总结会,是为了下一步出台做准备,到时候会想办法让全村的人都知道这个方案,明确谁出钱,谁出力,还要看看工期,争取在过年前杀年猪的时候,让全村老百姓都能用上自来水,在供水之后,再进行一次摸底回访调查,并且要提交相应的调查情况,做个总结,成为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就这样,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莫衷一是,有的主张显然有些不合情理,但是偏偏合法,合法之后,自然和情理相差甚远。
第252章 白坪松树
第252章发表了,欢迎亲们前来支持!
看来讨论不出什么,德志觉得在做无用功,于是闭口不言,很明显,做水利项目的钱不多,可也不少,余哥在做预算的时候,显然留了一手,给自己算得多,给别人算的少,钱多了,也是麻烦,总觉得不够;钱少了,更不行,大家都已经投入了,总不至于见死不救吧?
余哥见德志不说话,也就没再辩论,知道每到这时候,德志就要妥协,余哥就要占上风。余哥一占上风,他就变得无可无不可的,上蹿下跳,非常得意。看他的脸,就知道了什么是可喜的,什么是可忧的。因此,余哥的脸很像晴雨表。
开会结束,余哥说:“还有一个组,我希望你们一起去一下,我开会的时候说话不太方便。”
“行,你怎样说都行。不过,我就不去了,太累,我的脚都肿了,走不动。”尹懋说。
“那谁去?”
“姚弟兄年轻,多锻炼锻炼,最好他陪你去,他的普通话说的很好。”尹懋把皮球踢给了德志,德志还没反应过来,就中了招,说:“好吧,舍命陪君子。”
德志看他们都没走的意思,难道想蹭饭不成吗?尹懋说:“这样吧,我在家做饭,你们开完群众代表会后,就回来吃饭。请蒋支书和覃烽主任都来吧。”
“你想做什么?”尹懋看余哥有点迟疑,马上问道。
“我想我们应该一起去。”余哥倒不含糊。
“你是黑社会老大吗?行走还要带几个保镖?”尹懋反问道。
“不是。可我觉得我们是一起的。少了你不好,有点遗憾。”余哥说。
“我肯定不会和你一起,和你一起的还没来。我们去不合适。”尹懋说。
“你看你,说错了,其实,我决定谁和我配搭,就是谁。”余哥说。
“不会吧,你又不是领导,这事还是领导说了算,你说的不算。最多具有建议权。”尹懋说。
蒋门神和覃烽看他们俩你一言我一语。说个没完没了,德志有点不耐烦,余哥说不动尹懋,只好放弃。他们四个走了。尹懋留在家做饭。还是犟赢了。
四人到一处低矮的房子跟前,比较破旧落后,德志以为是哪一家特困户。正在看的时候,覃烽说:“我先回去了。”
蒋门神点点头,开这样的会,蒋门神一人就能搞定。覃烽就骑摩托车走了。
蒋门神说:“这是我的家。”
德志惊讶地问:“真的吗?”
“真的。”蒋门神斩钉截铁地说,眼睛瞪得老大,没有一点怀疑。
余哥也没什么话说,只是默默找个椅子坐了下来,德志见他这种样子,想必心里有些难受。
也是,蒋门神可是当兵打仗的有功之臣,回村熬了十几年,终于当上了村支书,没想到还住这样的破房子,从房子可以看出这人混得怎样,到底有没有本事。不管你再会说,没有钱,没有漂亮的大房子,也是白搭,根本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想必蒋门神在村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年轻人,瞧不起这样的人,自己都穷得一塌糊涂,还怎么能带领村民致富呢?
蒋门神一脸无奈,他的妻子有病,可是看不到,他说:“我屋里的人去医院打针去了,只有请邻居到家里来帮忙烧水,准备开会用。”
他和邻居的关系还好,没有什么隔阂,总之邻居没有嫌贫爱富,房子的好坏只是外在的形式,关键是他们实质上是不是和睦相处。
蒋门神去附近招呼村民了,并且安排另一位邻居下去通知,还有的通过电话来通知,尽量让更多的人能够到会,了解项目的情况,积极参与进来,免得到时候需要群众参与的时候,遇到棘手的问题。
蒋门神门口的大枫树,是白鹳村的标志,越是险要的地方,越有成材的树木,这大枫树让人叹为观止,完全可以在树上建一个树屋,这要是有外国小朋友在场,就极有可能将这棵大树给利用起来,不会让给百鸟在树上建立家园。
大家陆陆续续赶到了蒋门神家,蒋门神家的椅子还比较多,这在山里人家那里,不是问题,山上的树多得是,只要人勤快,家里不愁没有椅子坐。
这里的村落的二十几户的代表都到了,在蒋门神家集中,一边喝茶、嗑瓜子,一边等那些远处的人来,越是偏远的地方,越需要关怀,不能让没人关注的农户有饮水困难。
大家到齐后,开始开会,蒋门神讲得多,方方面面都讲到了,让余哥十分汗颜,要知道,蒋门神说的,和余哥、尹懋、德志说了几年的内容差不多,生活的磨砺让蒋门神变得越来越聪明,他是一个模仿能力很强的人,难怪能当上村支书呢,敢情上面的精神,他能领会,并且贯彻执行,非常到位,让更多的人能够明白上面的会议内容,和高度概括的会议精神,将书面语和官方的语言变成通俗易懂的话,尽量让更多的人能够明白。
这就是村支书的本事了,如果达不到,趁早不要在政府混,哪怕在村一级的自治组织,不是政府部门的,也不要抱着混的思想。
然后,蒋门神让余哥讲话,余哥几乎没什么话可讲,最后想了半天,想到还是要说说技术要求,因为没有技术员参加群众代表会,他又是以水利工程师自诩,当然是专家,他讲的话,应该是不错的。
群众自然相信,有人出钱,这是好事,最关键的是要落实到位。政府也经常表态,说要做一些项目,但是能够落实的很少,久而久之,政府的公信力就降低了,同样,跟着受牵连的就是村支书了,他是上传下达的,上面的精神要领悟,才好向群众宣传。宣传到位了。还要仔细想一想。怎样才能贯彻执行,说来说去,就是钱的问题了。
大家一边听开会的内容,一边喝茶、嗑瓜子。看起来开会很不严肃。但是。开会不严肃不代表他们没听进去,他们有他们的想法,德志要是村民中的一个。也会有怀疑,谁也不会傻到把钱拿出来给别人用,一般都是留给子孙后代,不会奉献给社会的。
会议开完,德志突然觉得自己没说什么话,只是记了笔记,余哥赶紧拍照,算是开了群众会,可以向办公室做个交代。
散会后,德志和余哥要回去,蒋门神说:“我送送你们。”
余哥让他回去,不必客气,他不肯,还是坚持要送,德志就说:“书记简直太热情了,让人感动。”
“书记挺忙的,里里外外都要忙碌,让人钦佩。”余哥说,余哥拍了拍蒋门神的肩膀说:“不如这样吧,你和我们一起去吃饭吧。反正嫂子不在家,也懒得做。”
“好吧。我去。”蒋门神巴不得有人说这话。
他正好借坡下驴,平安着陆,很快,他们都到了村委会,尹懋已经做好了饭,正等着他们回来吃,尹懋见了他们,说:“咦,怎么少了一个?”
“你说的是覃烽吧,他回去了。家里有点事。”蒋门神说。
“他家是干什么的?”尹懋问。
“炒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