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陷世(远洋)-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书记说:“我想明天去,刚好,有记者要去采访,对路,对人都不熟,局长安排我带记者去。我想请你和我一起去,不知道怎么样?”
德志说:“可以。”
德志明知道这又是关系村,不是省县有关部门挂点扶贫,也不会安排基金会去那里,小城缺水的村多得很,最困难的村不去,偏去这些方便参观的地方。德志很清楚,这些地方肯定不穷,并且是重点扶持对象,因为,如果村里搞不好,会影响领导干部的形象的。那些偏远落后的村,交通不便,村民最需要,可是基金会偏偏不去,为的是要为政府分忧,替领导干部解愁,让领导干部取得政绩,便于升迁。
事不宜迟,德志对余哥说:“对不起了,我要先走一步。村里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余哥说:“你放心去吧。等一等,我送你上公路吧。”
德志说:“谢谢余哥!”
余哥说:“我们兄弟,别讲客套。”
说着,他俩起身,向钱友宇告辞。钱友宇说:“欢迎再来,我对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来给我讲啊。”
余哥说:“好的,只要你愿意学,我们一起来学。但是,我只是以个人身份来跟你学,跟我们机构没关系,跟项目也没关系。”
钱友宇说:“我懂了。我家所在的位置,您也看到了,孤零零的,没人注意,没人知道。村干部都懒得理我,其他人更不用说,都是势利眼,跟着干部走。您来教我,我很感激。”
余哥说:“不用谢我。要谢还是谢上帝吧。”
德志和余哥驾车从村组公路,下到省级公路上,余哥载着德志到了驻点,德志开了房门,进屋拿了自己的随身物品,然后站在门口等车。没过一会儿,车就来了。今天的车很是及时,不像以前,很让人头疼。
德志向余哥挥挥手,上了面包车,司机问:“到哪里?”
德志说:“小城。”
司机露出了笑容,他当然愿意搭载走远路的客人,可以多赚钱嘛!
德志回到家,他妻子感到很意外,连忙问:“怎么这时候回来啦?”
德志说:“想你了呗!想儿子了呗!”
德志一边说着,一边抱着妻子,当然,孩子在妻子怀里,这样,一家三口抱成一团了。
他妻子又轻声问:“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说啊。”
德志说:“明天有公干。”
她问:“什么公干?”
德志说:“有新项目,在另外的乡镇另外的村子实施,领导让我先去看一下,再向她汇报。”
她说:“哦,是这样啊。那是好事啊。说明领导信任你。”
德志说:“也许是,但是,也是工作安排的需要。余哥和尹懋都抽不开身。”
她说:“不对吧。尹懋在干什么,不是跟班的吗?”
德志说:“可千万别这么说,他可不是跟班,他是钦差大臣,专门来监督我的。”
她说:“我看不像。领导还是喜欢你一些。凭女人的直觉。”
德志说:“算了,再喜欢也没用,我有你就够了。”
德志妻子听了,很开心。她说:“如果我不和你结婚,刘小姐会不会嫁给你?”
德志说:“不会。”
她说:“这么肯定?”
德志说:“当然。我是内地人,她是香港人,论文化,论生活习惯,论身高,还是论外貌,都不可能嫁给我。”
她说:“你不懂女人。女人要是爱上一个人,会不顾一切的。”
德志说:“错了。刘小姐可是非常理智的人,不会一时糊涂,不顾一切的。”
她说:“算了,我说不过你。晚饭吃什么?”
!
第154章 山关森林
德志说:“吃面条好吗?”
她说:“好吧,我在娘家的时候,不喜欢吃面条,我奶奶总是给我炒米饭吃,说它是‘蹦蹦饭’,在锅里炒的时候,它们会跳起来的,可好玩啦。”
德志说:“你嫁给我,就没那么幸福了,在小城吃面条,你烦不烦啊?”
她说:“烦,当然烦,但是,有什么法子呢?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能克服。带孩子很辛苦,不可能做几百样饭,那多麻烦。”
德志说:“是啊。生活越简单越好。我不能给你想要的幸福,真的很抱歉。”
她说:“有时候我真想抱着你摇一摇,看你啥时候能醒一醒。跑到几千里之外,自己在家不好吗?非要到小城来不可,这里有什么好的?可我也尊重你的选择。有时候我爸妈都让我劝劝你,让你在老家做事,我看你怎么坚持,也就算了。”
德志说:“我想,将来会回家的。做社会工作,有点意义,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但是,我还会考虑孩子的将来,说不定到时候就回家了。”
她问:“那要到什么时候?”
德志说:“这个我也说不好,看上帝怎么带领了。”
她不耐烦,说:“你又来了。我不信上帝,你别拿这来烦人好不好?”
德志说:“好吧。我以后少说。虽然我很希望你也信主。”
她抱着孩子走了。
德志看着她的背影,摇摇头,其实,德志最近几年都在忙着考试,工作,生活和看书,正儿八经地读,的确忽视了,也就是说,最近几年都没好好读一遍。完全读一遍的时间是五年前,那时候正是对感兴趣的时候。谁知道那股热情满满变冷了,以后再也没有读过。
自己都不懂,怎么讲给别人听呢?在小城这地方,又没有教堂,逢礼拜天,自己一个人守礼拜,守礼拜也不是有计划地读经,而是选择一些感兴趣的章节进行阅读,比如和,那些内容不多,字体排列又简单,一目了然,可以很快读完,也算是在读经,自己感到舒服,得到一些安慰,算是过了个礼拜天,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也守礼拜了”。其实,什么都没得到,想来也真可怜。
到这时候,德志还是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即便读经,也是应付差事,觉得信主,只要信就可以了,何必信那么真呢?
德志做饭,他妻子抱着孩子在外面转着玩,邻居都挺和善的,见了孩子都要抱一抱,知道了德志是干什么的,大家都挺欢迎,虽说不是自己受益,德志所在的机构驻扎小城县城,平时又在乡下工作,德志一家住在县城,没有大家带来实际利益或者好处,可是大家还是喜欢这样的邻居,见面总是很热情。这一点,德志的妻子也明显地感觉到了。
德志做好饭,就出来喊他妻子,她抱着孩子回来,德志抱着孩子,逗着玩了一会儿。德志让她先吃,自己等一会儿再吃。
她也不客气,吃了起来。她喜欢看电视节目,更喜欢边吃边看,德志也有这个习惯,就不好说她。其实,他很明白,妻子就要这样做,明显是在德志面前撒娇,德志就尽情地让她撒,毕竟在小城,来自家乡的就是他们俩,此处不亲,还有哪里亲呢?
德志很高兴,在小城的三人小家庭里,夫妻、父子和母子关系还比较和谐。在去年的时候,也是在小城,是他和他妻子的二人世界,虽说中间还有余哥和伊妹,但他们不常住在小城,说到底还是二人世界。
现在他们曾住过的老县委会宿舍已经成了龙宫,成为水下之城了,但是,那个记忆还是新的。德志和她在卧室里,恩恩爱爱,日夜加班加点,终于有了爱情的结晶,这个小家伙,就是上帝赐给他俩的宝贝,是两人感情的纽带,这种血肉的联系,是无法分开的了。
德志见妻子吃完了饭,她伸手将孩子抱过去,要给孩子喂奶,德志就开始吃起饭来。德志的速度很快,也喜欢吃蒜,问她同意不,她没意见,只是吃完之后,不可以亲吻,德志爽快地答应。
一般来说,吃蒜的人喜欢看小品,德志就喜欢看,因为电视剧太长,没时间看,倒是小品短小精悍,看了哈哈一下了之,也非常有意思。那些演小品的,大概也喜欢吃蒜,实在、务实、自私和搞笑,骨子里媚俗,面子上只图自己舒服,不管别人感受。
德志吃完,看了一会儿电视节目,洗碗,洗澡,这天气,虽然已经立秋,可这秋老虎还很厉害,不想这么爽快地离去。动一动,身上就出了油汗,黏糊糊的,很不舒服,洗澡之后,身上倍觉轻松。德志洗完澡,想给孩子洗,他妻子说:“发烧还没彻底好,给他擦擦身子算了。”
德志说:“好吧。我来给他擦身子,你去洗澡吧。”
德志妻子听了,说:“好。”她就脱了外面穿的衣服,只留下短裤和胸衣,到卫生间去了。
德志看到小家伙很欢快,特别喜欢疯着玩,德志给他擦澡,他以为是逗他玩,或者是怕咯吱他,笑得咯咯声特别响,德志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小宝贝根本不装病,好了就好了,病了就病了,这比那些大人要容易懂得多。
给孩子擦完澡之后,她也洗完回来,头发还是湿的,她说:“你先哄孩子睡着吧,我去看会儿电视。”
德志说:“好,你别管孩子,我来管。你去看吧。声音小一点。”
她在小客厅里看电视,声音的确调得比较小了。德志给孩子唱歌听,孩子的小嘴一动一动的,好像也想跟着一起唱。德志看着不对,怎么了,好像要哭了,果然,没到一分钟,孩子开始哭。
声音渐渐变大,他妻子进来,说:“他在睡觉前,一定要吃饱,然后撒尿,才肯睡呢。”
德志说:“这家伙,不肯吃一点亏啊。”
德志的妻子抱着孩子,给他喂奶。德志看着他妻子丰满的胸脯,白皙又有弹性,底下翘了起来,真是美人啊。难怪说,灯下观美人,越看越越爱看。这话不假!
等喂好了奶,孩子也睡着了,德志接过来孩子,给孩子把尿,嘴上学着吹不太响的口哨,孩子果然哗哗哗地尿了出来。德志看到她又想出去看电视,说:“算了吧,这天热,头发快干了,睡吧。我今天跑来跑去的,挺累的。我也想要”
她说:“想要什么?”
德志说:“那个!”
她说:“天天都弄不够,真够色的。我要是不来,你会不会包二奶?”
德志说:“有那个心,没那个胆,也没钱,谁愿意?”
她说:“好啊,终于说实话了吧?”
德志说:“男人都想,看敢不敢做,有没有能力做了。”
她说:“你要是地位变了,有钱了,你会做吗?”
德志说:“这个不好说。我说,不会,你肯定不信,我说会,我自己都不敢信。”
她说:“那你到底敢不敢?”
德志说:“不敢。我要是包二奶,你会怎么样?”
她说:“我会成全你们,我和你离婚,我退出,怎么样?”
德志说:“不信!”
她说:“真的,我喜欢成人之美。”
德志说:“那是有底线的。其他都好说,惟有男人不可以轻易转让。”
她笑了,说:“你又不是东西,我干嘛要转让呢?”
德志说:“就是,正因为我不是东西,是人,才不可以随便转让呢。”
她说:“这还差不多。不过,说真的,我不在你身边,我还真的希望你找一个,只是不要动真感情。我是很大方的。”
德志说:“那不行。我是基督徒,绝对不能和配偶以外的人发生关系。”
她说:“我不介意。到时候做的时候用套子不就行了。”
德志说:“那不舒服。”
她说:“那怎么办?”
德志说:“你如果能变化就好了,把你变成一个小小的人儿,变小了放在我口袋里,想要了,就拿出来,说声‘变’,就变成你现在这个样子,我就可以用了。用完之后再变回去,那有多好!”
她说:“你想得挺美,没那回事。你把我当成什么了?”
德志说:“来吧,我亲亲你!”
她说:“去,去,去,吃饭的时候说好了的,一股大蒜味。只能底下接触,不能嘴上接触。”
德志说:“好的,抓紧时间,做完了就睡觉。”
她笑着褪下了内裤。
一阵优美钢琴声响来,德志听到这声音,轻轻地对她说:“真好听!”
她说:“睡吧,明天还要到你说的那个地方呢。”
德志说:“是啊,叫野山关,木龙村。”
她说:“是不是野鸡比较多啊?”
德志说:“不知道。”
她说:“现在到处都有野鸡。你要当心啊。跟当官的在一起,千万要小心。”
德志说:“我明白了。我会洁身自好的。放心吧,睡觉。”
德志想着,如果这样下去,三口之家,住在小城,孩子不长大,也是好的。但是,这是童话,不可能的。想着想着,他就睡着了。
天亮的时候,德志醒了,他打开手机,跟李书记约好在哪里见面。李书记说:“我刚好要跟您联系的,您到民委来吧,司机在办公室等我们。”
德志问:“几点钟呢?”
他说:“七点半吧。”
德志关了电话,起床,穿衣,看着他妻子已经醒了,就趴上她的身体,亲了亲她,说:“你睡得好吗?”
她说:“不好。”
德志问:“怎么不好?”
她说:“你烦人,把人弄得舒服的时候,就停了。怎么不延长点时间呢?”
德志笑着说:“不都是十来分钟吧。再长,我受不了。”
她说:“时间短了,不过瘾,下次再做,如果时间短了,我不跟你玩了。扫兴!”
德志说:“我会努力,我会加油的。”
她说:“你几点走。”
德志说:“约好的是七点半,在办公室碰头。”
她说:“那要赶紧了,免得赶不上。”
德志说:“是的了。我来做饭,你再睡一会儿。”
她说:“不睡了。该起床了。你去吧。”
德志就穿衣、洗漱、上厕所,忙完之后,他开始做饭。饭做好后,他喊她来吃。在德志做饭的时候,她和孩子在洗脸、刷牙。德志娶了她是福气,不用操心为她买化妆品,她喜欢素妆,不爱打扮,这样倒好,保持了脸蛋的自然色。
吃过饭,德志亲了亲儿子,抱了抱妻子,背着包,下山坐上面包车,往土坡去了。老县民委办公室在那里。
到了那一看,德志发现一张陌生的面孔,站在车库门口。
德志不认识他,就上了楼,办公室已经打开,李书记来了,他在那看报纸。李书记见到德志,起身说:“真准时,我们在等万局长。”
德志问:“万局长?他也去吗?”
李书记说:“他不去,安排我去,代表他就可以了。另外,还有一名记者也去。”
德志问:“那楼下那小伙子是谁?”
李书记说:“是新来的司机。万局长找来的。车库和车的钥匙都在万局长那里。”
德志明白了,万局长以前当过老师,非常细心,新买的车,怕司机给弄坏了,就自己亲自保管钥匙,每天都让司机来办公室。早晨车出库,晚上车入库,不能给司机开走私用。除非经过万局长同意,连别人结婚借用车,都不行。
以前的老司机,万局长找出他的过错,开赶了,调到别的地方任用。以前的局长的亲信,他一概排除不用,专门培植自己的亲信。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德志问:“这次去木龙村需要多少时间?”
李书记说:“当天去,当天回,我们有车,方便。住在那里不方便。”
德志说:“那里有水的需要吗?”
李书记说:“是啊,要不然,我们也不会申请这个项目了。”
他们正说着话,从外面飘进来一股浓烈的烟味儿。紧接着,万局长咳嗽两声,走进办公室,他见了李书记,淡淡地说:“来了?”
李书记说:“来了,姚先生也来了。”
万局长斜着眼睛看了看德志,说:“小姚啊,去木龙村,那里有很大的需要,帮他们吧。”
德志说:“去看看,再说吧。”
万局长反驳道:“不是看看而已,是有需要。去了,就要拍板的。”
德志说:“这个我说不好,等上级的指令吧。”
万局长点点头,对李书记说:“去吧,车库门已经打开。司机小王在楼下等你们。”
李书记说:“那记者呢,还去不去?”
万局长说:“去,怎么不去。你们可以不去,记者一定要去。要不,我们局做的好事情,就没人知道了。上级问下来,你怎么回答?”
李书记说:“好的。”
德志冲着万局长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跟着李书记下楼,上了那辆新车。司机看着他俩上了车,也坐在驾驶的位置。
李书记掏出手机,跟记者联系,记者说他在大转盘那里等,就不用到办公室了。
李书记对司机小王说:“走吧,他在大转盘那里的等。”
司机驾车蜿蜒到大转盘,那里果然站着一个挎着摄像机的记者,两位,刚好,一辆车坐满了。
人到齐,司机小王开车向山上奔去。
德志第一次穿过茶店镇,继续往前行。据说,过了茶店,再往上走,就是緑葱坡,那里海拔有1700米,是小城比较高的山脉。再就是神农架,那不属于小城管辖了。
緑葱坡上是蔬菜基地。在没到达那里之前,要经过一处风景旅游区,那里山峰独秀,非常美丽。修建了一些楼阁,小桥和亭子,山壁陡峭,如刀砍斧劈一般,峡谷中有白云悠悠飘过,倒是一个神仙居住的场所。
在往上攀爬,就是緑葱坡,那里不需要空调或者冰箱,夏天像秋天,冬天冰冷刺骨,海拔高,当然方便观察。因此建了雷达站,日夜有人值守,预防坏人破坏,在那里,有专门的武警部队,和他们遥相呼应的,是驻守在德志在小城宿舍山上的一个中队,他们会把相关的讯息,每月的记录,都向上级汇报。
旁边是三峡工程。
万一有问题,殃及的范围,不可想象。
穿过緑葱坡,开始下山。
下山是原始森林,非常大,走起来,需要一个多小时。山上还有杜鹃花部落,非常广袤的杜鹃花,花季已经错过,看不到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了,多少有些遗憾吧。不过,看到那些笔直的松树和杉树林,那些森林里的绿海,还有小鸟的歌唱,以及突然逃窜出来的锦鸡和松树,以及突然逃跑的竹鸡,灰不溜秋的惊慌失措的样子,像是在密林里热恋中的情人突然被人发现一样,滑稽的憨态让人忍俊不止。
白天遇到这些不怕死的小生灵,的确是赏心悦目的,比在大城市里天天看车辆要舒服得多。晚上,路上会有什么,森林有什么故事,还真值得向往。最有可能的,就是有野猪吧,或者麂子啥的吧。
车到野山关,没去到集镇,而是直接沿着318国道,到木龙村。木龙刚好在交通十分便利的地方,和德志的猜测十分吻合。
车直接开进了木龙村的村委会院子。
出来迎接的是村支书和村主任。他们非常娴熟这种接待的工作,邀请大家进会客室,主任亲自沏茶给大家喝。木龙村非常大,包括了正在修建的宜万(夷陵至万户)铁路,刚好从村里经过。
李书记说:“我来介绍一下啊,这是基金会的姚先生,这两位是记者。”
村书记看起来很年轻,说:“欢迎欢迎!这里是新农村示范点,需要基金会大力支持。也欢迎记者同志多多报道我村,吸引更多的投资。”
记者说:“我们是政府派来的,应当宣传推广,介绍经验,并吸引社会各界来你村投资。”
德志说:“我们是一家慈善机构,来自民间自治组织,目前在小城只做和饮水以及卫生方面的项目。不知道你们村有没有这方面的需要?”
李书记说:“开门见山,畅所欲言,不要害羞,错过了就没了。”
村支书说:“我们很需要解决吃水困难。目前,宜万铁路施工放炮,已经影响以前的自来水水路,造成了吃水困难,目前亟需解决这个困难。你们真是大好人啊,又是及时雨,来得正是时候。”
记者说:“李书记,我们先做个采访报道吧。”
李书记说:“好,老谭,你就配合一下啊,记者同志,在哪里采访好呢?”
记者说:“就在党支部办公室吧。”
他们几个就去党支部办公室,德志由李书记和文书陪着,向德志介绍一些有关村里的情况。德志拿出笔记本做了记录,另外,到了外面看看村容村貌,拍了一些照片,准备好这些,好向刘小姐做汇报。
木龙村坐落在一大片比较舒缓的山坡上,村子下面是木龙河,对岸是悬崖峭壁。只有河这边才适合建房子,住人,那边只有小树林、灌木和杂草。318国道从村里穿过,沿着木龙河开始,往上盘旋,一直到山顶,全是这个村子的地盘,等翻过山顶,一个名叫柳树湾的地方,才是另一个村子。
村文书是女人,和德志的年龄差不多,非常能干,文笔很好,曾在发表过文章。德志的妻子担心的问题,到了野山关,会遇到“野鸡”恐怕和她没关系。但是,文书的干练和秀美,在灰色的男干部中,的确也是一道亮丽的点缀。
德志问:“村里总人口有多少,哪个地方最需要解决吃水问题?”
村主任说:“人口有三千多,目前,村委会所在的组最需要解决吃水困难。”
德志在笔记本上一一做了记录。德志提出想去水源处看一看,村主任有些为难,李书记说:“他们做事非常认真,一定要把事情弄清楚才行。”
村主任说:“请你稍等一下,我去问问书记。”
!
第155章 项目敲定
他们正说着,记者从外面进来,说:“请李书记去一下。”
德志看到李书记跟着记者去了,村主任没动,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村主任说:“算了,我们现在就去,可能他们下午要赶回归州,我们不去就没时间了。等一下吃饭,争取在饭前把水源看完。”
他站起来,正准备走,书记进来了,他说:“现在在采访李书记。我没事了。听李书记说,你找我?”
村主任说:“是啊,姚先生想去水源处看看。刚才在给你录像,怕影响了采访效果,就没去打扰,刚准备去的时候,你来了。”
村支书问:“哦,好啊。我找一辆车吧。”
他说着,打了电话,不一会儿,一辆面包车停在楼下,司机在楼下摁了喇叭,村支书出来向其喊道:“马上下来。”
然后,村支书对文书说:“我们陪姚先生去看水源了,你在这里等李书记,他弄完了,让他在这里等,中午在对面餐馆吃饭。你看情况过去订座吧。”
文书爽快地答应下来。
德志在此时如同众星捧月,大家对他非常客气。自万局长上台以来,县民委基本很少管龙垭村,他把精力和财力用在城里,这个村不是省民宗委敦促,万局长还是不肯来。在李书记再三提醒下,万局长才不得已派他来看看。刚好,利用基金会做做文章,免得村里说闲话。毕竟那里太方便了,来去都要经过那里。如果坐船,那就另当别论了。
德志上了车,支书和主任也上了,车发动,向山上爬去。转过一道大弯,就开始要下山,但车没有下去的意思,而从旁边的岔路上去,再拐弯,直走一段路程后,车就无法前进,就停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
这路穿过农户家的院子,给农户家带来方便,在路的尽头,还有两三户人家。看门狗看到有车来,冲车直叫,见有人下来,还是叫,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怕,一般来说,爱叫的狗子不咬人。
狗的主人出来,喝斥住了狗,狗跑向山上,还在叫,只不过没有刚才那么狂了。村支书说:“这是另外的村,不属于我村管辖。水源恰好就在这里。”
德志说:“我们做水利项目,不负责调解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这个村的人答应给你村使用水源,这个项目才能批准,否则,我们本来是做好事的,结果弄得大家都不好,那就麻烦了。”
村支书说:“您放心吧。水源没问题。我们不用,这两三户人家也用不完这水,我们先去看看再说吧。”
有一段路程需要步行,先下坡,再上坡,然后又下坡,山路就是这样的。不是一马平川那么豪爽。
村支书显然对这里比较熟悉,知道这里有三处水源,上面有两个,下边有一个,实际上也说不清,下边的水源的水,极有可能是上面两个水源的交汇处,集中在一起,成了一个较大的出水的地方。
上面的两个水源在山坡,下面的一个水源在山沟。德志去看,那水比较清澈,但是有树叶子将其盖住,拨开树叶,看到有水汩汩而出。
德志放了心,如果在这个地方建取水池,和过滤池,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呢?
德志将这个疑问交给了村支书,村支书说:“放心好了。这条山沟,直接通到村委会,我们和这个村有多年的友谊,交情不错。在这里修建过滤池和取水池,占地不大,又不占耕地,最多三个平方米,有什么关系呢?实在不行,我们就每年给这三户人家一点钱,分摊在水费中,我看也不是不可以。”
德志说:“主任有什么看法?”
主任说:“我想,书记说得没错。”
德志说:“那好吧。我回去后再说。我还要向我们机构领导汇报,拿到办公室讨论一下。”
水源处居住的农户很热情,拿出椅子给我们坐,然后给我们沏茶,拿出葵花籽和花生等来招待他们。
德志心想,这里跟虎坡村的风俗又有不同。虎坡村的村民敬酒,这里的村民敬茶,真是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啊。
村支书在这里还比较出名,话说回来,这里在行政区划上是分属不同的村,实际上在地理位置上,两个村有着同一山脉的连接,亲情方面还是有关联。如果严格按照行政区划来死搬硬套,那显然有些问题。德志担心的问题,两条村的关系和共用水源的问题,都能得到有效地缓和。
然后,三人沿原路返回,司机没下来,他在车上等,远远看去,从车里冒出来白烟,德志说:“这车很有意思。都不跑了,还冒烟。”
村支书说:“那是人在吞云吐雾。哦,对了,姚先生吃烟吗?我不吃,都忘了问了。”
德志说:“我不吃烟,闻到那味儿,都受不了。我的肺活量太低了,只有3500,还是上高三的时候测量的,这时候可能还要低。”
村支书说:“不一定。在城市里,吸入的汽车等产生的废气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到了山区,空气极好,你的肺活量会提升不少的。出门就爬山,被强迫着锻炼,身体能不好吗?”
村主任说:“是啊。山区的人普遍比低平的人要长寿。”
德志问:“既然空气这么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吃烟呢?”
村支书不吭声了。
村主任说:“我也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吃烟,我也记不得了。好像是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