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陷世(远洋)-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得很好,她总会给领导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让领导能发挥指挥的作用,让领导知道自己的价值,这就是金莲所惯用的伎俩,虽说金莲小学都没毕业,但人际关系学不亚于研究生。
    这些让机构所有有知识和有见识的同事感到不解。往往像金莲这样的人,才是领导最希望用的人。因为金莲在机构最大的好处就是监视别人。
    一个机构就像一个国家,总有奸臣和忠臣之分。忠臣太多,也没意思,太沉闷;奸臣太多,国家就会亡。最好是一样一半,势均力敌,这样相互制衡,领导从中取得渔翁之利。
    金莲文化不高,但是,盯人盯得紧,看别人怎么花钱,怎么用项目款,好向领导暗中报告。本来没有事,经过她一说,就会产生很多事情来。负责项目的同事,就要费很多口舌去解释。久而久之,很多同事都不愿意和金莲共事了。实际上最会搞鬼的就是金莲,因为自己惯于搞鬼,就生怕别人也搞鬼,结果,就会出现没有鬼的鬼事来。

第124章 村妇金莲
 
    金莲的处世为人就是这样,她在村里的口碑并不好。儿子在外打架,回来对她说了,她义愤填膺,带着儿子杀气腾腾地找上门,当着对方孩子爷爷奶奶的面,把对方孩子揍了一顿。
    对方孩子的父母在外面打工。这还不算,揍完了就站在门口骂,非常难听。后来她说:“我改邪归正了,从此不骂人不背后议论人了。”话音刚落,就又开始。所以,从小,她的孩子就学会了撒谎。
    金莲后来也装模作样要信主,一心追求善人善事,每逢礼拜天,也去教堂守礼拜,也带小儿子一起去。教堂里有一部风琴,给唱诗班唱歌用的,她就起了心,想据为己有。于是,趁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她带着两个儿子一个老公,就摸进了教堂,将风琴抬走。
    毕竟做贼心虚,走得匆忙,竟将钥匙掉落在现场。
    教堂没有人看管,晚上没有留人值守,每逢礼拜天才开门。
    尹懋到了教堂,开了门,就发现了钥匙,正在纳闷间,人们陆续来了,他开始教他们唱歌。把钥匙放在了讲台上。
    因为琴师没来,尹懋只顾招呼来的人,根本没发现风琴被盗。等到琴师来了,才发现出事了。立马,就有人提出报警。
    尹懋看到金莲没来,就觉得奇怪,因为前一段时间来得最积极的,今天又突然不来,这种巨变让人不得不考虑到她做贼心虚,或者畏罪潜逃。实际情况,她根本没逃。据说,还有人早上看到过她。尹懋考虑到这风琴肯定是她偷的。
    果然,没过多久,这金莲竟然来了,她来,不是来守礼拜,她来,就问:“有谁捡到一串钥匙?”
    尹懋说:“这里有一把,看是不是你的。”
    她冲过来一看,连忙说:“是的,是的,谢谢!”
    按照推理,一般人接下来会问:“在哪里找到的,我找得好辛苦!”之类的话,但,遇到她,这话硬是没说出来。
    金莲拿了钥匙,就急匆匆地走了。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尹懋很聪明,已经十拿九稳地猜着了,家贼难防!如果报警,警察肯定不会管;即便管,查出了盗贼,追回了风琴,但是,名声已到千里之外,这名声不是好的,是坏的,很多人就会产生对信主的人的看法,不是亏损了教堂的名,不是亏损了信徒的名,而是亏欠了神的名。
    想来想去,尹懋决定不报警,但是,信徒中已经有一大半的人会想到是金莲一家干的好事。
    金莲的小儿子常常在村里偷鸡摸狗,回到家,金莲不仅不骂,反而鼓励他,做得好!这样的儿子有出息,顾家,知道往回拿东西,不会吃亏的!
    不仅如此,她还鼓励她丈夫偷鱼。水库已经发包出去,老板是江浙一带的人,在水库里投放了不少育苗。金莲就鼓励她丈夫到水库捞鱼,专门捞才投放的鱼苗,逮到后拿回家炒了吃,或者炸了吃,很多种吃法。
    鱼苗长大了,也下网偷大鱼,自己吃不完,就过给鱼贩子。
    金莲的丈夫是司机,常把车停在门口的院子里。金莲的家住得较高,到公路需要先下坡,再上坡。金莲老想人家的东西,却忽略了“苍天有眼”这四个字。
    有一天夜里,她家的卡车被几个侠盗给弄走了,人不知鬼不觉,一点动静都没有。侠盗没想到,苦主竟然是道上的,只不过,盗也有道,就是不吃窝边草。金莲的道是专吃窝边草,结果道不同不相为谋,侠盗盗走了她的卡车,营生马上陷入停顿。
    她倒有法律意识,马上报警,在没破案之前,村里所有人都值得怀疑。警察来了,又走了,做了笔录,临走,吃饱喝足,顺带拿走了一些干鱼,说是好看,肯定好吃,言下之意不用挑明。金莲在关键时刻不傻,就做了顺水人情,用报纸包了干鱼,送给干警。
    最后警察没有破案,命案都破不了,这盗窃更不用说。
    金莲竹篮打水一场空,干气,没用。要知现在,何必当初?当初不敢买车的。偷鱼卖也过得很滋润。况且金莲在机构上班,没做什么,一个月的收入也比在农村养猪强。
    和金莲同龄的妇女,大多数都看得出下半生的光景来,金莲和她们在一起,年龄看上相差五六岁,这就是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差别。
    金莲在机构里,在领导面前,更会动脑筋,专找领导的痒处挠,正中领导的心窝,恰到好处,领导当然需要有人恭维,需要树立权威,要知道,每个主子都渴望底下的奴隶,比自己低下一等,才显得主子的尊贵来。金莲如果不表现得贱一些,领导就没办法显得贵一些。
    自古以来,红花需要绿叶配,天下一理。
    金莲的儿子读书不成,大儿子开铲车、开卡车,小儿子无车可开,在家待业。沉迷上网,几乎天天都想到镇上的网吧里泡着,很让金莲头疼。
    领导得知此信,很是担忧。主子为得意的奴隶操心也是应当的,就利用自己的关系,给她儿子安排了一家快餐店工作。金莲就安排她小儿子兴冲冲地前往。
    金莲在她儿子去之前,问:“这是我们领导给你安排的,你想去吗?”
    她儿子点点头。
    接着,领导大发善心,热情四射地给他买了新衣服新裤子,想让他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是新的。金莲感动,痛苦流涕,领导也被金莲的出色表演感动,更加坚定了帮她儿子的信心。
    金莲安排好她儿子上班,据说还不错,听说是日本的寿司店,在那里干绝对有出息,说不定将来出国到日本看樱花呢。
    于是,金莲就放心去上班,好好工作,领导对她这么好,还不好好做,对得起领导吗?
    她到项目村的第二天,就接到了领导的电话,说:“你儿子不见了。”
    听了这话,金莲魂飞魄散,她最爱的人就是她小儿子,说爱老公,那是假话,她从来就没让她老公当过一回家。就连电工上门收电费,几十块钱,她老公身上都没有,他对电工说:“去找我妻子要吧。”
    家中的大小事务,都需要经过金莲的手才行。她老公很乐意当了甩手掌柜的,或者是好好先生。只要金莲说的,都是对的;只要金莲做的,都是对的。这是经过无数次的交锋之后,得出的真理。
    从一开始,金莲主动,和他有一腿之后,就没能得到解放,一直在金莲的控制下,因金莲有人质,就是他们的孩子。从生第一胎开始,这个绑架案就开始持续。严格来讲,从金莲得知自己怀孕后,她就掌握了主动权和支配权,嫁过来更是巩固了这个权力,牢不可破。
    接下来是不断加码。生第二、第三和第四个孩子,让她丈夫处于超负荷的运作之下了。如果当初她丈夫还想反抗,到现在,完全被锁链牢牢锁着,再也动弹不得,只有俯首听命了。
    她老公最狠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不管了。你爱咋地就咋地!”
    后来,她老公真的做到了。
    这次,她孩子在她转身一瞬间,立马人间蒸发,赚了一套衣服,起初在领导面前的吹嘘,那些肥皂泡,被日本寿司店老板的一个电话戳破,看起来美好的谎言经不起小小的力量的触摸,竟然土崩瓦解。
    金莲没心上班,担心孩子的安危,要请假,领导此时未批。她一挂电话,就开始咒骂领导不人性,不讲理起来。但是,齐老师的偏袒此时被怒气遮盖,根本找不到爱心在哪里彰显了。
    齐老师在盛怒之下,刘小姐不敢去惹她,此时金莲的请假,等于不得时机,毕竟不是面对面,电话里看不到领导的铁青的脸,感觉不到天气变化多端,就这样,金莲的请假被否,她心实在不甘。想来想去,还是指望她老公,看看能否出手相救。
    她老公在电话里说:“我们以前说好的,他的生和死,和我都没有任何关系。”
    说完,就挂了电话。
    她的里面,肝肠寸断,这一切,罪魁祸首在哪里?她觉得不在自己身上。
    当时,孩子在外打架,本来就是人家孩子的错,金莲打人家的孩子,是保护自己的孩子。她老公劝她,不听;她老公,打孩子,不准。她儿子看准了他妈,根本没把他父亲放在眼里。既然如此,他老公干嘛要管一个不尊重自己的儿子呢?既然你管,就善始善终吧。总不至于,老公管儿子管错了,还要遭受妻子的痛打吗?那不是脸面丢尽,没办法在乡里混了吗?
    金莲已经感到天快要塌了。
    于是找尹懋。
    尹懋说:“不用管,他死不了。”
    金莲问:“为什么?”
    尹懋说:“你别问为什么,有多少次都是这样的情况,你给他找的事,他面子上答应,背地里背叛,消失一阵子,钱花完了,再出现的?”
    金莲说:“记不清了。”
    尹懋说:“就是。你有钱,你有奶,就不怕孩子不来找你。我估计你家孩子,干坏事的胆子没有,闷着不说话,心里暗暗地对着干是有的。量他也翻不起三尺高的浪。就让他去闯一闯吧,你不可能陪着他一辈子。”
    听了这话,金莲沉思半晌,不说一句话了。

第125章 春金交锋
 
    金莲说:“那我还是要去找,宁愿不做这份工作了。”
    尹懋说:“随你便,你爱干啥就干啥,腿在你身上,要走,谁也拦不住。”
    尹懋很清楚,金莲是嘴上功夫好,实际没那个胆子,她在任何一个项目村,都要想方设法地弄点好处回家。就像贼不走空一样,爱占小便宜。她怎么舍得离开这个舒适的机构呢?
    基金会能聘用她,完全基于同情,进来有没有经过考试,没有什么从业资格,自己连小学都没毕业,自己本身又是农村妇女,不管你装得再像城里人,但骨子里仍是农村妇女,举手投足都再清楚不过地显示着她的身份。
    有时候,她和春燕辩论,说春燕不是城里人,春燕说:“我不是城里人,你是城里人好吧?”
    春燕已经领教,金莲的处处不足,已经无法和她相比,于是就不比。就像大象和蚂蚁比身高,用得着比吗?
    领导满足于金莲的吹捧,清楚金莲也不过是个奴隶,主子对奴隶好一点,一点都不奇怪。明朝的东厂西厂完全是宦官当家,朝廷百官,无论忠奸,都可以被任意罗织罪名,进行杀害。太监就是奴隶,一般没文化,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的,但是,皇帝就是喜欢。比辛苦读书出来做官的人还要得宠得势,读书人受小人陷害,遭到奴隶欺压并不少见。
    春燕不理金莲,是非常明智的作法。一个巴掌拍不响,让金莲去当跳梁小丑吧。看到最后,谁更得意!
    金莲用的牙膏没了,就挤别人的,香皂没了,也用别人的,自己从来不买,洗衣粉没了,照样顺手就拿人家的,说下次还。可是,从来没还。更有甚者,还用人家的洗脸毛巾,甚至洗脚布,不知道用来擦什么的。反正,只要她摸过的毛巾,知道的都扔掉,不知道的还在用。
    一瓶护肤霜,是她自己买的,用完了挤不出来,就把瓶子屁股用指甲抠开,然后用手指头去抹,抹了后,往她脸上一搪,凑合了一次,下次再摸,将瓶子弄翻过来,也要把里面的乳液弄干净,彻底弄干净之后,才随手就把护肤霜的空瓶子一丢。
    这样做的好处,捡破烂的不高兴了,看到一个瓶子被糟蹋成这个样子,本来可以卖一毛钱的,结果被她弄得不值一分钱。
    大家都明白家有内贼之后,开始防范起来。在集体宿舍的时候,自己的东西要收拾好,不是不给她用,而是怕她永远用下去,而且用完之后,不说一个“谢”字,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就跟用她自己的东西似的,更可气的是,用完之后,随手乱扔,让别人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
    包括洗衣粉、香皂、洗发水、沐浴露、牙膏、毛巾甚至洗澡用海绵,都各自收拾起来,哪怕再用的时候麻烦,也必须这样做。这样才能放心。金莲是一个快50岁的有过四个孩子的农村妇女,这时候,身上的各种毛病开始出现,特别是妇科方面的,谁知道会不会传染呢?住集体寝室,大家共用洗手间,哪有那么好。如果她很自觉,又讲卫生,大家凭着爱心,也就不这么做,这么绝情了!问题恰恰不是,所以,人人自危,每人自保。
    春燕读书读到高中毕业,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受到的家教很严格,跟金莲出身贫农不同。金莲从小自由散漫惯了,要不是调皮,摔进大坑,也就不会致残,腿脚不便了。
    因着那大坑,从此改变了金莲的命运。从小被人瞧不起,于是,她就要反抗,处处要显得比别人高、比他人强,争先恐后,争强好胜,心气虚高,
    于是,人到这个年龄,她就得了“三高”。
    于是,她开始吃药。
    每年基金会可以报销500元门诊医疗费,她全部用来买药。在“三高”不太高的时候,为了得到那500元,就虚构买药事实,虚开发票,最后,“三高”居高不下的时候,她就要自费了。后悔不已!
    每每吃饭,她总说:“我有‘三高’,不吃肉。”
    于是,大家都说“好”,话音未落,一大块肉已经进入她嘴里,说:“不好意思,吃了眼睛的亏。”
    那话里的意思,就是,眼睛欺骗了她,没看清楚那是肉。才开始说这话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是幽默,一笑了之,不在意下。久而久之,她常常自称“不吃肉”,但每每吃得比谁都多的时候,大家就不再相信她。
    金莲还常说:“我老人,有‘三高’啊,不能吃肉,现在光吃药了。可怜噢!”
    大家除了“哦”一声,也就没有谁附和她了。大家心里都明镜儿似的,老是拿着这些虚套来耍太极八卦,谁不烦?
    总是喊“狼来了”的小孩,最后当狼真的来的时候,已经晚了。在机构里,金莲就是一个喊着“狼来了”的人。
    春燕最讨厌这种虚伪的人。
    在开会时,两人之间总是唇枪舌剑的。
    领导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春燕太聪明,智慧过高,高过了领导,就不行,要走狗把你拉下来,屈服在领导的权柄下才行,不能任你横行,夺了权,影响了领导在办公室的地位。
    金莲是领导的御用走狗,让她咬,她就咬,叫她咬谁,她就咬谁!
    春燕为项目操心,动脑筋,着急,金莲跟在后面说春燕说过的话,春燕说的,领导不信,不采纳,轮到金莲重复了春燕的话之后,就信,就采纳,这足足把春燕气个半死不活!
    所以,后来,春燕开会时,学聪明了,不再主动发言,让别人先说,领导让春燕说,春燕谦虚地说:“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将这个球轻轻一踢,就传给了别人,大家都心知肚明,清楚所指,金莲就偏不信邪,就说了。
    说完之后,等于没说,不知道她要说什么,想表达什么信息出来,让人摸不着头脑,云里雾里一般。
    尹懋提出了一点意见,金莲马上重复一遍,而且语速十分缓慢,加上自己的感叹词和虚拟语气等等,算是积极发言了。
    聪明人听了,就知道她在嚼别人吃过的馍,没有一丁点儿的创意,没有任何意思。
    最后都不说了,春燕才说出自己的观点。话音刚落,金莲就要插嘴,春燕赶紧声明:“请不要重复我说过的好吗?”
    金莲这才停住。春燕算是保住了自己言论的完整。
    金莲还是领导面前的红人,有恃无恐,表面看起来忠厚老实,实际上肚子里全坏了。
    刘小姐为省钱,和同事们住一起的时候,当然,领导住单间,同事分男女,各住各的集体寝室。金莲就表现特别好。每天早晨起得早,起来就开始把摊在腿上,装模作样地读,还发出声音。
    等领导自己弄早饭的时候,一般是烤热已经买回来的面包,金莲就开始拿着扫帚和灰铲,到处找垃圾扫。然后,拖地,其实,地面很干净,早在头天晚上就弄干净了,或者已经被其他同事清扫过一遍了。
    再就是,弄完这些事之后,就拿着抹布,到处擦,也不脏,但是,就是要表演给领导看,给领导好印象。
    德志才来的时候,就看见了这一幕,当初领导都在,德志还以为是办公室请来的钟点工,提供劳务的呢。现在看来,那抹桌子凳子的中年妇女,可不简单,那些道具是她用来表演用的,至于这些花拳绣腿蒙骗了多少人,能蒙骗多久,还不知道。
    当领导不在的时候,金莲就原形毕露了,声调开始高八度,也不拖地、不扫地、不擦桌子,也不读了。
    或者也不到厨房里,不洗碗、不做饭、不择菜也不煮饭,看人家忙,她在旁边瞎指挥,做好了的菜她先尝一尝,评价一番。
    领导看不清,受蒙蔽,还自以为聪明,把下属不当回事,实际上领导被卖了,领导还帮着数钱。人的悲剧就在于自己处于悲剧之中而感觉不到悲剧,这就是人类的通病,是最大的悲剧。
    德志知道,春燕和金莲的争斗不会停止,除非她们中间有一个离开机构,或者两人都离开,或者其中一个死了,这种争斗才会停息。否则,就会永远继续。
    因为制度不建立,谈不到健全;因为忠言谏言不被采信,结果就没有人再提,大家都昏睡,如同煤气瓦斯中毒,在沉睡中死亡,也不想当出头的椽子,先烂掉,反而得了骂名。干脆集体沉默,最后,集体灭亡,反正大家结果都是一样,都走向坟墓。
    机构不用好人,偏信坏人,使坏人更加肆无忌惮,更加坏下去,好人就不可能继续存在机构中,最后,要么变色,要么死亡。
    春燕的锋芒渐渐失去光亮,变得世俗起来,也学会了谄媚,像金莲那样说着肉麻的话,讨领导的欢心。领导非圣贤,也爱听顺耳之言,直言之人靠边站。要想得到实惠,必须放弃自己的信仰。要想得到魔鬼的好处,就不要装作光明的天使。
    魔鬼指挥下的天使,往往更像天使,从来都不甘心失败,反而处处要得荣耀,归自己。
    金莲在家的时候,从来不去村里的教堂。若有人问起来,就说:“去了镇上的教堂。”
    一个礼拜天,镇里的教堂打电话问尹懋,尹懋是村教堂的负责人,他外出做社会工作的时候,教堂的事务就交给了他妻子。问尹懋金莲在村里守礼拜吗?尹懋说:“没看见。”
    镇上以为她在村里守礼拜,村里以为她在镇里守礼拜,实际上她哪里都没去,两头瞒,又想让人知道她多么爱主,故意在人前卖弄。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十一奉献,不用向奉献箱投钱。可以说,从有了奉献箱以来,宗教就变得比较世俗了。奉献是自愿的,并不强迫任何人。如果非要集中一个时间不可,让大家奉献,实际上是让人难堪,周围的人都奉献了,难道还要纹丝不动吗?
    叫人在一个比较集中的时段内奉献,实际是强奸民意,带点勒索的性质了。
    奉献的钱到哪里去了,不公开、不透明,让很多大发热心的人自然就对善款产生了怀疑。这种合理的怀疑实际对宗教的兴旺以及教堂的发展很有好处。

第126章 走访农家
 
    金莲这样玩,目的就是逃避奉献,还有,不用听道,更不用讲道。但是,很多人还以为她很虔诚,这个教堂的人认为她在那个教堂,那个教堂的人认为她在这个教堂。
    实际她哪个教堂都没去,而是在一个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打麻将。
    选在一个没有信号的地方打麻将,就不用担心手机来电,也不用担心有人打搅,赢了还想赢,输了更要报仇,把本钱给打回来,反正一上桌,不是一会儿两会儿就能打完的。
    放假回家,她闲着无事,就去找牌友,高声喊“一缺三,快来打呀”,人家不理。她还以为人家没听到,又提高了声调,再喊叫一遍,人家听得不耐烦,回应说:“我们要干活,不像你,玩了还拿钱,我们不干活,就没有收入。没收入,打输了你不要钱行吗?”
    她才无话说。
    关于金莲的故事,还有很多,以后有空再续。请诸位看官耐心等候。
    再说德志自从在高山地主后裔家开了群众会后,他们很积极,就开始在自己屋后的山坡上挖找地方,清理树木杂草石头,开始动工挖了起来。有的家庭有旧水池,嫌小了,又申请新建一口池子,因机构只出一半的钱来资助,也就不在话下,原则上同意了。
    还有的农户本来有水池,可惜装不住水,漏掉了,不想新建一口,想通过维修,堵漏,能装得住水就行。
    德志和尹懋决定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定方案,不搞整齐划一,按照一个模式来实施项目,尽量发挥村民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村民通过项目,提升自己的能力。
    村民的想法千奇百怪,但,只要他们愿意,德志和尹懋还是愿意帮助他们。有一个情况,是德志没有遇到的。
    张姓男子今年有27岁了,结婚二年多,在家想创业。得知基金会准备在村里援助做水池的时候,他也申请,愿意投工投资来做。尹懋看他表决心,也积极开挖了土坑,包括所有人都认为他一定会把水池做起来。
    德志做计划时也考虑了他的情况,就把他算进来了。
    小张以前在深圳打工,玩具厂,有七八年了,每年除了吃喝用,还能积攒到1万多块钱。为了安全,他每次发了工资就给家里寄钱,不是等到过年回来,一下子全带回来。
    钱的数目不多,但这已经是他的最大能力了。他结婚所用的钱,除了父母贴补外,主要是他自己攒的钱,由父母保管,到时候一起给他办大事。
    结婚一年多来,妻子还没怀孕,也难怪,他结婚后就外出打工,妻子在另一个地方打工,两人隔着几千里,虽说结婚跟没结婚一样。结婚当天就中枪的也不是一定的,有的就错过了那个时间,有的还不打算生孩子,就采取了措施。小张可能属于没中枪。
    因为当时结婚是为父母结的,自己还是小孩子,就没当回事,加上奉命结婚,没有想好,回来一段时间,有比较忙碌,天天都在忙,体力透支,就没了精神。上床就睡眠,天亮有开始忙。帮家里做事,买东西,发请柬,能坐下来喝口茶,就是一种享受。
    新娘娶进门,人也散了架。
    结婚后不到三天,老板打电话来,催着上班,厂里的订单激增,赶货,需要大量的熟手。小张还没来得及和新娘商量将来的打算,他就先走了。新娘一个在家也没意思。
    农活太累,又脏,又不会干,即使勉强做了,也不如意,公婆看着着急,嘴上不说,默默地重新做一遍。这样,重做的跟第一次做的情况就不一样,也没有第一次做得顺手。
    小张妻子看看在公婆家是个累赘,就要走。公婆见她不是假心假意想走,在家的确也帮不上什么忙,关键一点还没怀孕,就放了她,让她再玩两年,这边,加大对儿子的压力,毕竟,花了一笔钱,啥都没落实,还不是很舒服的。
    老人的心愿很简单,就是在身体还健朗的时候,能有个孙儿或者孙女,做活儿累了看着孩子,也是一件美事。儿媳妇很快就外出打工去了。
    听说施达来虎坡村做水利工程,援助村民,帮助村民解决吃水困难,虽还没实施到高处,据有人分析,做完了集中饮水项目,就要做分散的,老张夫妻就留了意,上次在地主后裔家开会,明确了这一计划,他就赶紧打电话给他儿子,他儿子打工不知道能否在城里安家,如果不能,就需要回村,回村后,吃水问题肯定要面对。
    即便他在城里安了家,两位老人住不惯城里,估计还是要回到村里住,到儿子家也只是暂时寄居,不会长期住在那。城里虽方便,但地方太小。凭小张的收入,在城里能买到大房子,肯定在梦里才能实现。
    说来说去,还是要住在山村自在些。如果故土难离,叶落归根,回到村里住,只要人活着,吃水用水肯定会发生,没有水,人老得爬不动了,的确是个不小的考验。
    现在解决了吃水困难,有了自来水,将来就会免受背水的折磨了。小张十分支持这件,不光在电话里说要搞,立马赶回来,开始动手了。
    他在自己屋后找个块地,和谁都没打招呼,就开始挖起来,等到大家知道确定在高山做水利项目时,他的土方已经快挖好了,这时候他就找到了村里,请求给支持,算他一个指标。德志和尹懋听说这事,不好拒绝,免得让人家说闲话,说基金会承诺的不给兑现,影响其他人的积极性。
    村民更愿意相信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比如这土方,已经挖好了,就在那里,不能不承认,不能视而不见,至于是什么原因动工,又是什么原因不给于支持,支持多少,村民看不见,那要靠嘴去说了。
    德志和尹懋商量,也经过村宫支书同意,如果开挖了土方的,经过对土方工程的验收,可以领取钢筋和水泥。
    这个信息已经公开给所有的计划心间水池的农户,至于维修水池的,就不属于这个范畴,他们的补助标准,另外制定。
    这样一来,小张就拿到了水泥和钢筋。发放钢筋和水泥需要宫支书批条子,保管员是贾新意,贾见到了条子,才发货。然后,由贾新意将所有的条子汇总,计算好之后,给德志和尹懋写入工作报告,对进行中的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
    项目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一天下午,德志和尹懋正在公路上走,准备回到宿舍,山上的农户已经走访完毕,今天的事情差不多完成,回到宿舍好整理工作笔记。
    突然,一辆黑色的轿车停下里,离德志他们住的宿舍只有几步路了。从车上下来一个人,向德志走过来。
    德志一见,认识,是县民委的李书记。李书记伸出手来,握了握德志的手,说:“不好意思,这么久没有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