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篡唐(庚新)-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多人为言庆感到可惜,立下这么多功劳,结果却因祖父病逝,而失去为官的机会?
做官要讲机会,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现在能做的官职,在三年后,可未必会空缺下来。
本来,李言庆识破反贼阴谋,诛杀乱党,阻挡叛军,收复失地……
从他接手巩县那一天起,一桩桩,一件件功劳,哪怕杨广对他不爽,也不能不重重封赏一番。
本来是前程远大,突然间又变得扑朔迷离。
不少人觉得,李言庆可真够倒霉。如果郑世安没有过世,一个五品官肯定是不可缺少的。自隋朝开国以来,以十五岁的年纪,而得正五品官职,可以说是从未有过。即便是天宝大将军宇文成都,在十五岁时也不过是以千牛备身的名义,初入军旅,斩将夺旗才得七品武将官职。
可是现在,已经不再可能了!
有人暗自可惜,自然就会有人暗地偷笑。
而且这种人不在少数,眼见着李言庆即将飞黄腾达,却因郑世安过世,而三年不得为官。那些本就眼红言庆声名的人,当然不会放过机会。许多人甚至在获得消息后,大加赞赏言庆的孝行。这和后世的捧杀没有区别,因为言庆虽然需要丁忧,但如果皇帝愿意,可以酌情启用。
这些人如此一捧吹,造成的结果就是,杨广也不好开口。
毕竟战事已经结束了,似乎也没什么借口让李言庆酌情启用。他若是强行启用言庆,反而会得一个破坏他人孝行的罪名。对这种事情,杨广素来看得很重,断然不会给人留下话柄。
再加上二征高句丽,因杨玄感造反而不得不中途罢手,杨广这心里很不舒畅。
如果没有杨玄感操蛋的话,他说不定现在已经占领了平壤。所以,当杨玄感之乱才一结束,杨广就开始大张旗鼓,准备来年开春之后,对高句丽发动第三次征讨。
反正他已拿定主意,不让高句丽俯首称臣,誓不罢休。
故而当杨广听说李言庆祖父病故的消息时,人已抵达涿郡。
“李卿忠直,乃世之典范。既然其祖父病故,且让他好生休养,莫要再去打搅他了。”
杨广不疼不痒的发出一道诏令,取消了此前对李言庆的幽居令。同时又交由长孙杨侗处置此事,一应封赏,皆可听从越王安排。言下之意就是说:别再来烦我,我要和高句丽打仗……
此时的杨广,已经变成了一个输不起的孩子。
如果不能让高句丽俯首称臣,那他可真是丢尽了面子。
至于那些乱臣贼子?
杨玄感都失败了,其他人又顶的上什么用处?所以,杨广也只是下令各地官府加紧围剿,而后就把所有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高句丽人的身上。如今高句丽已经天寒地冻,待开春,定要一举攻破平壤城。
……
已入晚秋,风萧瑟。
遍地枯黄之色,给人以苍凉之感。
銮驾沿着笔直的大道,绕过首阳山,朝巩县方向缓缓而去。
正中央一辆华贵的车仗上,萧皇后头戴凤冠,身披凤袍,正认真的阅读着一份公文。修长性感的脖颈,划出一道优美的曲线。细腻白皙的肌肤,吹弹可破,流转着一种温玉似地光。
已近五旬年纪,可岁月并未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
乍看下,俨然如三旬美妇,依旧是风采动人,如同一个熟透的桃子,让人恨不得上前啃上一口。
萧皇后在二征高句丽时,因病留驻洛阳。
如今,她病情已经痊愈,而杨广又不愿返回洛阳,身为皇后的她,自然要前去涿郡与杨广相见。銮驾车仗之上,还端坐一个少年,大约在十二三岁的样子,却是一副少年老成的样貌。
少年名叫杨侗,是萧皇后长孙。
其父杨昭,是杨广的长子。不过在大业初年,因病故去……甚至还留下谣传,说是因为杨昭心爱的女人被杨广霸占,心中积郁,故而薨于洛阳。萧皇后也听说过这种谣传,却不放在心上。
杨广不喜杨昭,这是事实。
杨广好色,也不假……
可若说杨广霸占杨昭的女人,却不太可能。别的不说,杨广那西苑十六夫人,各个国色天香,那又缺得女人。即便是他想这么做,萧皇后也不会同意。在这种事情,杨广很听她的主意。
所以,萧皇后把杨侗从小带在身边,有若己出。
她看罢了公文,轻声问:“侗儿,到了巩县之后,该怎么说,都记下了吗?”
虽然杨广并未立储,但在萧皇后的主张下,已隐隐有立杨侗为太子的想法。杨侗故作沉稳,点头道:“孙儿已记下了。
皇祖母,这个鹅公子,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孙儿听人说,他年纪和孙儿差不多大,居然有那么大的才能?还累得皇祖母亲自前往巩县?”
萧皇后沉默片刻,“侗儿,你皇爷爷如今一心扑在征伐异族的事情上,无心打理国事。
河洛虽说表面上安宁,可你也看到了,各家世胄各怀心思。如今大河南北,乱党纷起,你皇爷爷又是心不在此,就需要你来为他分担忧愁。杨脩在长安,有阴世师卫文升他们帮助,关中不至于大乱。你留守洛阳,实际上分治着关东之地,务必要使其保持平稳,才能为你皇爷爷分忧。
这个鹅公子年纪虽说不大,却有经天纬地之才。最重要的是,他不属各家世胄官宦,却又和各家世胄官宦,有着密切的关系。你当以友代之,日后定可以成你臂助。你也看到了,他文采惊人,日后必然领袖士林;且又战功赫赫,连那些朝中大臣,也颇为赞赏。他日后定会成为你治理天下的丞相,所以本宫才想出这样的方法,来为你招揽他。你可切莫轻视……”
杨侗,轻轻点头。
不管他是否听进耳朵里,可是这表面功夫,他却做得十足。
“娘娘,前面过了首阳山,就是巩县!”
车外有内侍禀报说:“河池郡守求见娘娘,说是有事情禀报。”
萧皇后蛾眉轻攒,道了一声,“让他登车奏报。”
河池郡守,是萧皇后的亲弟弟,名叫萧瑀。此人是仁寿年间的名士,从小以孝行而传天下,性情耿直,精通佛理,也是兰陵萧氏一直苦心栽培的继承人。可萧皇后对自家这个兄弟,却是颇为头痛。只因为萧瑀太过耿直,有什么话,从来不隐藏。
本来,以杨广对萧皇后的宠爱,萧瑀理应官路亨通。
可他偏偏没有眼色,在隋炀帝二征高句丽前,就上奏说:当舍高句丽,而防备突厥。
咄利,豺狼也。今日祈首,只为我大隋国力雄厚。去岁初征高句丽,咄利于中土而走,显已生不臣之心。臣知其与靺鞨族人往来密切,更暗中资助高句丽,其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
再征高句丽,若战事不利……突厥必成我朝心腹之患。
隋炀帝最不喜欢听人说的,就是他去年征讨高句丽的失败。
可萧瑀居然在朝堂上,毫不掩饰的说出。还说再征高句丽会失败……若非看在萧皇后的面子上,杨广当时就可能发飙。然而,萧瑀还说中了!不管是什么原因,杨广二征高句丽,无功而返。
这让杨广非常恼火,于是把萧瑀贬黜河池,无圣命不得离开。
二征高句丽时,兵部尚书斛思律叛逃,杨玄感造反。这两件事情对杨广的触动很大,对于昔日近臣,再不信任。杨玄感造反,使得无数官宦子弟人头落地;而斛思律叛逃,则使得许多大臣,遭遇贬黜。其中以斛思律昔日好友,长孙晟的妻弟高俭高士廉最具名气,被杨广感到了岭南。
也真是萧瑀有个好姐姐,否则的话,结局未必好过高士廉。
不管怎么说,那也是自己的兄弟。萧皇后虽然对萧瑀不满,却也暗中照拂。
片刻后,萧瑀来到车上。不过他只能在外面跪坐,中间隔着一面帘子。
“时文,这么急着见本宫,可有要事?”
萧瑀出任河池太守,正好与萧皇后同路。
他轻声道:“启禀娘娘,臣刚得到了消息,说今日是李言庆祖父头七下葬之日。此时前往巩县,臣怕惊扰了娘娘和越王千岁。不若在罗口稍势休息,待丧事结束之后,再前往巩县?”
萧皇后此次路过巩县,召见李言庆,并没有提前安排。
毕竟跟着一个越王杨侗,这王室成员不得与外臣接触的规矩,她当然清楚,所以没有声张。
听闻今天是郑世安的下葬日,萧皇后也不免感到晦气。
不过,她这次是为杨侗寻找未来的宰相,自然需要表现出足够的诚意才行。
之所以有这种行为,还是因为言庆那部《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情节,让她产生想法。
杨侗年纪小,周围的那些臣子幕僚,几乎都是杨广所安排。而他自己,至今还没有一个亲近的幕僚。杨侗生在深宫之中,交往并不多。如果不能培植一些亲信,将来又怎能接掌皇位。
而各家世胄官宦子弟虽众多,除萧家子弟之外,萧皇后独独看重了李言庆。
沉吟片刻,萧皇后吩咐道:“郑世安,将葬于何处?”
“本来荥阳郑氏的新任族长郑仁基,请郑世安回葬于洞林湖畔。
但李言庆没有同意,而是选择在霍山为郑世安修建陵墓。据说郑世安的墓地,就在霍山天门峰下。”
“既然如此,銮驾不入县城,绕巩县而走。
今天晚上,就留宿慈云寺……时文,你设法安排一下,本宫要在慈云寺,秘密召见那李言庆。”
萧瑀闻听一怔,旋即躬身道:“臣,遵旨!”
第八九章 凤兮凤兮
郑世安的墓地,修建于后世永昌陵的位置上。
按照堪舆上的说法,永昌陵承嵩岳之灵,聚河洛之气,是一块少有的风水宝地。背靠霍山,两翼腾飞,其势雄奇。若葬于此处,将泽披后世。郑世安没有子孙,其福泽由李言庆所得。
本来,袁天罡希望在嵩阴山修建坟地。
但听了李言庆的劝说后,最终把陵墓选择在了永昌陵的位置上。只是袁天罡在勘定地点之后,变得非常沉默。回家后径自返回道观,据赵希谯说,他在房间内推演卦象,足足三日。
言庆这才想起来,永昌陵……那可是皇陵!
永昌陵中安葬的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其陵墓选定,自然要花费心思。所谓龙脉,大致就是说这种东东,言庆看不懂,却不代表袁天罡看不出来。所以,袁天罡生出些想法,似乎也很正常。本就是随口一说,没有想那么多枝节。但在古代,这堪舆之说兴盛。李言庆这时候就算是想要反悔,怕也不太可能。他若是反悔,恐怕会让袁天罡考虑的更多,更生误会。
陵墓修建,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情。
不过言庆财力雄厚,加之他交友广阔,许多人出手襄助。
郑世安一介平民,坟冢自然不可能修的过于华美,否则超越了礼制,弄不好会被人参上一本,到时候反而不美。只是比普通人家的坟冢规模大一些,修建的华美一些。从各方面而言,都遵循着郑世安的身份,不逾制。不过,袁天罡则建议,在坟冢东北角,修建一座佛寺。
李言庆不禁好奇询问其中缘由,袁天罡犹豫一下,轻声道:“有龙自西北来,煞气甚重。”
这句话其实已经告诉李言庆:你老兄选的这块坟地,是一条龙脉。
他将抽取自西北而来的龙气,渐渐形成气候。如若不设法压制,随着龙气过来的,还有煞气。
也就是说,你想当皇帝吗?
李言庆激灵灵打了一个寒蝉,“那修建佛寺……”
“此穴名为聚龙穴,虽则龙尚未成,却也是一块宝穴。只是龙未成,得煞气将弑主。在东北角修建佛寺后,可将煞气化解。同时以霍山和嵩阴为翼,呈环抱之势。即便是有高人勘察,最多只能点出一块元宝穴。幼龙吞煞,成而弑主。这佛寺就是护主之阵,已聚龙成型。”
袁天罡把言庆说的是五迷三道。
但他也听出其中的意思:修建这座佛寺之后,能隐藏住所谓的聚龙穴,不被人觉察。
这也算是袁天罡对他的维护之意,李言庆深施一礼,未曾再谈及此事。他立刻命人按照袁天罡所选的位置,并依照五行八卦之方位,修建佛寺。这并不算一件难事,也不会遭人怀疑。修建佛寺,为祖父祈福,也算是李言庆一番孝心。如此一来,反而更增添了他的孝名。
“西北煞龙凶猛,需有一佛法精深之人,驻守于此。”
佛法精深?
言庆倒是知道一个牛人,那就是杜如晦的叔祖,杜法顺,后世将其称之为帝心大师。只是法顺如今在蜀中,主持一个佛会。且他在佛界地位高崇,李言庆还真不敢说,能请他过来。
“我有一个人选,佛法极其精深,连主持方丈,亦非常赞赏。”
言虎单手行佛礼于胸前,沉声道:“此人复姓司马,法号道信。开皇十三年时,与吉州符寺受戒。年初时,他云游至少室山,如今在寺中修行。如若能请出此人,想必符合袁真人所言。”
司马道信,禅宗四祖?
李言庆虽说早就听说过司马道信的名字,可却从未想过,把这位四祖大人,请来他家庙修行。
“可以吗?”
言庆沉吟许久,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让毛小念取来纸笔,在纸上写下: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舅舅,烦请你把这封书信,交给道信法师。”
这二十个字,也正是道信后来所提倡的‘一行三昧’修持之法。言庆前世读过五灯会元,故而对禅宗的一些往事,还算记忆深刻。言虎显然不是一个有慧根的人,看不出这二十个字中,所蕴含的深意。不过既然是言庆拜托,他也不会拒绝。所以在当天,就赶回少林寺。
三天后,司马道信,翩翩随言虎而来。
“何为佛?”
此时的司马道信,虽则佛法高深,但是似乎还没有达到后世四祖高度。
故而一见言庆,他合掌相问。
李言庆一笑:“心净即佛。”
“何为心?”
“佛即是心。”
言庆而后道:“随缘不动心,不动心随缘。阿弥陀佛!”
司马道信沉吟片刻,抚掌大笑,而后行一佛礼,同诵:“阿弥陀佛!”
就这样,司马道信就留在了言庆的家庙之中,并为寺庙起名:心缘。这心缘二字,由言庆提笔。而后在大雄宝殿两边各竖一碑。一碑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另一碑则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司马道信,随即安守心缘寺。
为了保证司马道信的修行,少林寺主持,派出以昙宗(言虎)为首,行操觉远共十三武僧随行。
待佛寺的问题解决之后,亦即是郑世安下葬之时。
前来观礼者,无数。
不仅仅有巩县本地的士绅名流百姓,同样还有来自荥阳的郑氏、管城的崔氏、洛阳的窦氏。
麦子仲奉父命,亲自登门。
张仲坚派其族弟,赶赴巩县……
若看霍山脚下的车仗,还以为是什么权贵家族的丧事。硖石姚义,江陵人蔡允恭……等等,或有名,或无名,纷纷前来。而其中更有士林清流颜相时,奉族兄颜师古之名,前来吊唁。
这颜相时,正是后来李世民为秦王时,设‘文学馆’中的十八学士之一。
他之所以前来,一方面是因为颜师古所托,另一方面,也是仰慕言庆的声名。
总之,丧礼场面,极其宏大。
李言庆披麻戴孝,扶棺而行。至棺椁入葬时,他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从郑世安故去后,他都表现的非常平静。所有事情全部参与,并未流露过失态。可这并不代表,他不难过。
今天是下葬之日,也正是十六年前,李言庆被郑世安抱养之时。
十六年养育之恩,无需言语论述。言庆想起了重生之日,那血与火交织的夜晚;想起了凛冽风中,藏身于巨石缝隙中的寒冷;想起了郑世安对他的维护,想起了郑世安为保护他,那狂暴的神情。
一时间,他泪如雨下。
毛小念一旁轻声劝慰,可是却无法阻止这泪水流淌。
“取琴来!”
他突然间一声吩咐。
毛小念等人手忙脚乱,捧来一部古琴。
跪坐在坟冢前,言庆手按琴弦。他闭上眼睛,许久之后,突然手指轻轻一动,只听铮的一声,坟前立时鸦雀无声。
言庆的琴,并不算高明。
不过作为名士,琴棋书画,却是必修之课。调取《将归操》的韵节,李言庆随着音律,忽而悲,忽而喜,半晌后他仰天悲歌。
悲来乎,悲来乎,诸君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
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
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
鹅公子沉寂半载,自《胡马》之后,似又有新诗篇。言庆自顾自唱,思绪信马由缰,恍若进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奇妙境界。在这种时候,没有人敢低声交谈,甚至连呼吸,都变得轻缓。
悲来乎,悲来乎!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
狐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
《将归操》的韵节陡然中断,却变成了《水仙操》的音律,言庆又唱。
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
君不见直如弦,古人之尔斯道边。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
一旁,颜相时、郑仁基、徐世绩、房玄龄一个个不禁色变。如果说前面的悲来乎,还只能说是言庆对于生死的看法,那么如今这几句笑矣乎,不免有抨击时政的味道。巧言令色,阿谀奉承可至青云之上,这世上的人,只怕更愿意效仿苏秦张仪之流,而不愿守那孔孟之道。
清流名士,多为儒生,不免心生感怀。
琴声又复归《将归操》,歌声又显悲怆。
悲来乎,悲来乎!凤凰不至河无图,微子去之箕子奴。
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
言庆似乎在感怀,他运道凄苦。然则古琴韵节一转,有变成《幽居弄》,歌声苍苍冷冷,如回鸣在崇陵深谷,震得梁尘欲飞。
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
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是人读。
颜相时房玄龄神情顿时凝重:莫非言庆就此,生出遁世之心?
笑矣乎,笑矣乎!
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
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
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
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
男儿穷通当有时,曲腰向君君不知。猛虎不看机上肉,洪炉不铸囊中锥。
言庆似已看破了尘世,唱罢之后,陡然大笑。那笑声张狂,竟令得坟冢前众人,噤若寒蝉。
悲来乎,悲来乎!
秦家李斯早追悔,虚名拨向身之外。
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
剑是一夫用,书能知姓名。
惠施不肯千万乘,卜氏未必穷一经。
换须黑头取方伯,莫谩白首为儒生。
此时,这琴声已是《梁父吟》卓然、深远的韵节。而那歌声,更使得坟前许多人,暗自点头。
笑矣乎,笑矣乎!
宁武子,朱买臣,扣角行歌背负薪。
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狂人……
言庆歌罢,陡然起身,将那古琴高高举起,摔在地上。
所有人顿时不知所措,茫然看着那满地碎琴,却是鸦雀无声。
房玄龄陡然道:“公子已然送客,我等何需再做俗人。去休去休,却寻处好地方,饮酒去!”
他拱手向言庆一礼,转身飘然而去。
颜相时等人,也纷纷离去。不片刻功夫,坟冢前只剩下言庆等人,静静看着言庆,一言不发。
……
当晚,李言庆就居于坟旁搭建起的茅庐中。
从今天开始,他将在这里守孝三载。茅庐外,细腰和四眼匍匐在门前;茅庐后,则是一排小屋。
大约四五间,分别住着沈光、毛小念、雄阔海和阚棱。
家中自有马三宝苏烈打理,言庆也无需太过在意。皓月当空,言庆在茅庐前的门廊上闲散而坐,一个红泥小火炉,烹煮山泉。他细细磨碎茶叶,取一碗沸水,充入碗中。但见沸水冲绿抹,确如雨打飘萍动。茶末在碗中翻滚,水汽蒸腾,茶香四溢,令人精神不禁为之一振。
忽而,四眼细腰起身狂吠。
言庆抬起头来,向黑暗中眺望过去。
“何方贵客,深夜登门?
即来了,就请品一碗香茗,滋味正浓。”
一队黑衣黑甲卫士,簇拥着一名千娇百媚的美妇,出现在茅庐外。她一身华服,手牵一名少年,在坟茔去先是微微一欠身,算作对死者行了丧礼。而后摺群舞动,莲步轻挪。
“李公子,却是好雅兴。”
李言庆就着灯火光亮,看到这美妇人之后,不由得吃了一惊。
他不认得眼前这名美妇人,可是却认得那些黑甲卫士,赫然是宫中千牛卫打扮。而这美妇人的衣装,也已说明了身份。即便言庆狂妄,却也不敢怠慢,连忙翻身跪地,“小民,叩见娘娘。”
美妇人带着少年,走上门廊。
有黑衣侍者铺上褥垫,让两人坐下。
“好茶,好雅兴!”
美妇人捧起一碗茶水,对身旁少年道:“侗儿,鹅公子烹茶之术,乃当世一绝,我们来得正好。”
这美妇人,正是萧皇后。
她抿了一口香茗,然后示意言庆起身。
李言庆安抚两头獒犬到身后卧下,有些疑惑的向萧皇后看去。
他实在不明白,这萧皇后突然前来,又是为的哪般?看她身旁少年,貌似刚毅,可那眼中,却透着几分柔弱之气。
正奇怪时,他就听萧皇后说:“原来,本宫想召见于你。然则李卿今日一曲悲来乎,笑矣乎,却让本宫改变了主意。公子心中积郁,本宫自然理解。然则诗词中,却颇有失当之处,你可知该当何罪?”
言庆犹豫片刻,轻声道:“小民,知罪。”
萧皇后笑了,“李卿,无需紧张。本宫前来,也非是要问罪于你。
深夜造反,本宫却是别有请求。李卿,本宫只问你一句话,若本宫请你出山,你可愿否?”
李言庆愕然抬起头,看着萧皇后如花笑靥,又看了看坐在她身旁的少年。
刹那间,他明白了萧皇后的来意……
第九十章 伊人远去
萧皇后和杨侗一起走进茅庐之中。
萧瑀则率领千牛卫,把茅庐团团围住。毛小念等人觉察到动静,立刻跑出房间。不过看到千牛卫的装束,沈光立刻拦住雄阔海等人,示意大家不要上去。还没有跟随言庆之前,沈光混迹于通远市码头。所以他一眼可以认出千牛卫的装束,心知自家公子,此刻绝无半点危险。
“沈大哥,那些人是谁?”
蹲在茅庐门廊上,雄阔海好奇询问。
沈光只是笑了笑,示意雄阔海不要再说话。大约过去一个时辰之后,萧皇后和杨侗就离开茅庐。
谁也不知道萧皇后和杨侗,在茅庐中和李言庆究竟说了些什么事情。
毛小念曾好奇的询问,却被言庆厉声喝止。
“记住,没有人来过这里,没有任何人!”他不仅仅是警告毛小念,同样也是告诫沈光三人。
不过他的语气虽然严厉,目光虽然森冷,毛小念还是从他微微上翘的唇角,看出些许端倪。
不管那些人是谁,反正不会是一件坏事。
毛小念快活的把这件事抛在脑后,而雄阔海阚棱两人,则牢记住言庆的吩咐。
至于沈光,言庆无需操心。他了解沈光,这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知道该记住什么,忘记什么……
……
冬来第一场雪,于初冬时节到来。
霍山素白,一片宁寂。
郑世安的丧礼,已过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可是言庆在丧礼上吟诵的诗歌,正被人们广泛流传。
诗词之中,大有怀才不遇的出世感慨。
同样也有对世事的抨击,对朝政的讽刺。郑世安生前没有留下任何名气,可这死后,却屡屡被人提起。只因为那诗歌的名字,就叫做《郑世安丧礼咏怀诗》。后经颜相时等人分解,发现那原本是两首诗词,故而又被冠之以《悲歌行》和《笑歌行》之名,为人们所传唱。
诗词传至涿郡,立刻被人引来抨击。
宇文化及说:“李言庆恃功自傲,抨击朝政,乃当世之大奸,理应诛杀。”
可杨广却笑道:“宇文犹记裴娘子赴蜀中乎?”
这一句话,只让宇文化及面红耳赤。那意思是说:我知道你还记恨裴娘子随李言庆私奔蜀中的事情,不过那是私事,莫扯到抨击朝政上面。
而后笑言道:“竖子也知佯狂,合该居于荒山。”
你小子装狂生吗?那就老老实实,为你祖父守孝吧……
这一句话,则是针对李言庆。
宇文化及即便是再想说些什么,可杨广已经把这件事做出了定论,他也不敢就此问题,再做纠缠。
不过,经杨广这金口一开,言庆‘狂生’之号,也就不胫而走。从前,人们或称他半缘君,鹅公子。而如今,当人们提起李言庆的时候,则更多是含笑点头,评论一句:那个狂生……
狂生之号,也就成了言庆的代名词。
不过远在巩县的李言庆,却不知他又有了新名号。天地素裹银装,李言庆一袭白色大袍,外罩白锦缎子披风,正依依不舍,送裴淑英登上马车。
裴世矩派人来到巩县,以及其严厉的口吻,斥责裴淑英。
你答应过我,在王屋山上出家。当初李言庆生死不明时,你出于照拂之心,居住在巩县,倒也能说得过去。可现在,李言庆已经回来快一年了,你为何还呆在巩县,莫非是别有心思?
这话说的可够严重,裴淑英于是向言庆告辞。
本来,经过那一晚的旖旎之后,裴淑英就动了离开的心思。总觉得这样子下去,会出乱子。
难不成姑侄共侍一夫?
隋唐时间,虽说胡风甚重,可裴淑英毕竟是出身名门,这礼法之上,却是极有分寸。
如果真的再留下来,说不得会发生什么羞耻之事。言庆已经十六,也不再是当初那个垂髻童子。这瓜田李下,总归不太说得过去。而且若言庆真的向她求欢,自己能够把持得住吗?
裴淑英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离开。
可没想到,先有杨玄感之乱,后有郑世安故去。
即便裴淑英想走,一时间也走不开。如今所有的事情都已经落下帷幕,也是她离开巩县的时候。
言庆站在小关道上,看着裴淑英的车仗,渐行渐远。
他知道裴淑英为什么走!
可有些事情,是能逃避过去吗?
言庆突然鼓足勇气,命沈光牵来一匹战马。
他纵马狂歌,随着车仗一路而去。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这是西汉年间,司马相如所做的凤求凰。
歌声萦绕在苍穹。裴淑英在车中,更怅然若失。
许久,她轻声啐了一口,暗骂道:“这个小狂生,焉敢如此癫狂……来人啊,还不马上加鞭?”
这一颗芳心,乱成了一团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