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4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皇家商贸集团那边垫资,是出于对内阁的信任,更多的怕是乾清宫的面子,不说皇家商贸集团是否真的没银子,顾及背后的朱栩,孙传庭也不能继续要求垫资。
孙传庭抬头看着傅昌宗,道:“户部还有多少银子?”
傅昌宗道:“赤字八百万,这还是削减各部门,各地预算后的结果,下半年官员的俸禄,现在还没着落。”
孙传庭神色不动,心里有一丝不耐。
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想从皇家银行那边拿钱,因为是“借贷”,是有利息,要还的。
对于恨不得将一分钱掰开两半的孙传庭来说,利息是一笔大数字。
“我来想办法,让皇家商贸集团那边不要停,做好计划,银子很快到位。”孙传庭道。
傅昌宗猜测孙传庭可能要从皇家银行借钱,也没有多言。
沈珣道:“礼部那边的编撰的《景正改革纲要》、《儒言正说》、《景正改革二十八注》等已经成文,我打算在太子册封大典之后,公开刊印。”
孙传庭这次展颜,道:“恩,草本先拿过来,我们先看看,议会那边再审议一下,确保没有漏子。”
“好。”沈珣道。
不等他们再说,孙传庭果断的道:“离年中还有时间,诸位找个时间,再去地方走一走,盯着他们,催一催进度,压力不能全在内阁。”
众人接二连三的点头,这一年内阁对“新政”推动力度前所未有,地方上也终于不再做缩头乌龟,这民间自然是沸反盈野,几乎是全民反对,压力不是一点半点。
但陕西的事情,远没有他们预计的那么简单,没过两天,陕西的紧急信鸽再次飞入帅府。
震动了孙承宗,秦良玉等人,不得不出大元帅府,来到内阁。
孙传庭目露厉芒的盯着这封密报,冷声道:“也就是说,陕西警备厅出动了两百人不但没有剿灭匪寇,还全军覆没?”
秦良玉面色凝重,道:“从这封信来看,这群盗匪没有向以前一样进攻府县,而是在偏远的村落流转,攻击农庄,继而聚集更多的人。警备厅不熟悉农村地形,被埋伏,全军覆没也不奇怪……”
孙传庭看着信上,匪徒口号“重分田亩,不做官奴”八个字,神色冷漠。
这八个字,是专门针对农庄来的,对于这些失去田亩,依托庄园生存的百姓来说,极具诱惑力,加上对实物,衣服等分配的不满,出入行动的限制,这些百姓很可能会被擅动,成为乱民,在陕西成星星之火,再次燎原。
孙传庭盯着一阵,抬头看向孙承宗,秦良玉道:“已经裹挟数千人了?”
第1439章 招安
孙传庭的语气多少有些不善,秦良玉平静点头,道:“怕是可能会蔓延到四川,山西等地。”
要是这场祸乱蔓延开,内阁的麻烦就大了。
孙传庭倚靠在椅子上,目光一阵闪烁,旋即沉声道:“帅府先不用动,只是出现了几千人的盗匪,算不上民变,还用不着大动干戈,我会命警备部协调处理。”
孙传庭这几句话,就是将这件事定性为“盗匪成乱”,而不是“民乱”。“民乱”是最严重的叛乱事件,需要军队镇压。“盗匪”就是属于“刑事犯罪”,分量骤低,只要内阁出手就行了。
秦良玉心里担心事态扩大,转头看向孙承宗。
孙承宗倒是能明白孙传庭面对的压力,如果闹成民乱,朝野的反对声会再次起伏,对“新政”凭添阻力。
“也好。”孙承宗沉吟片刻,道。
孙承宗既然这样说,秦良玉自然没有意见。
朱栩不在京城,孙传庭几乎一手遮天,即便是孙承宗,没有足够的理由也不会公开出言反对。
孙承宗,秦良玉又讨论一阵,便出了内阁,返回帅府。
路上,秦良玉道:“元帅,我对陕西的事情,有些担忧。”
孙承宗漫步走着,道:“这些人没有如往常一样进攻富饶的州府,反而在偏远农村疾速流转,膨胀,显然不是一般人,有些想法。那个张献忠是当年军院的弃生,应该学了不少,有这点见识不足为奇。还有一些人给他们支援,多半是冲着‘新政’去的,首辅这么处置,倒也没什么错。”
秦良玉神色忧虑,道:“这么处置确实没错,但陕西警备厅力量分散,等调集,准备好,只怕张献忠已经不知道发展到什么模样,到了哪里,如果真的让张献忠成势,其他各处怕是会群涌而起,酿出大乱子来……皇上,用不了多久就会到四川……”
孙承宗听着秦良玉的话,神色渐起凝重,脚步快了几分,道:“这样,你以私人的名义,写封信给熊廷弼,让他密切注意陕川两省的乱事,必要时刻,要他当机立断,出兵铲除张献忠!”
秦良玉这才点头,道:“好在我们改革的还算及时,军队控制得当,威胁被降到了最低。只要军队稳固,其他的,都算小事。”
孙承宗却摇了摇头,道:“首辅那边一口气换掉了数百知府,这些人能不能控制局面还难说,那些县官与地方关系错综复杂,一个不好,可能会点火,烧成一片……”
朝廷的大员都知晓朝廷的改革有些急功近利,不顾及民情,手段太强。主流的想法依旧是“缓,稳,柔”的改良主义,只要最顶层的那些人,要的才是彻底的改革。
这种改革心态,并不是这些高官内心自主产生的,而是乾清宫多年的培养,最坚定的意志来自于皇帝。
秦良玉知晓孙承宗的意思,微微点头,道:“那各地也要准备一下,严阵以待,决不能有燎原之势!”
孙承宗走入大殿,道:“召集各司局的人,开会。”
“是。”秦良玉应声。
帅府很快召开了一个半秘密的会议,主要就是针对地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民变。
孙传庭这边也没闲着,警备总部,兵部等官员被他叫到内阁。
最后的决定,就是警备部部长陈新甲亲自前往陕西,协调周围四省警备力量,对各省的盗匪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扫灭。
同时,“维安”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公文的中,严令维持地方安稳,不得出现大乱子。
陈新甲奔赴陕西,调令在之前已经下达,陕西省府两级警备力量,警备兵力有三千人,在西安府紧急待命。
陕西巡抚郑酬庸现在忙的焦头烂额,日夜无眠。
陕西的情况一直在堪堪稳定,这些年全靠不断移民,朝廷赈济,以及农庄制的勉强自给自足,这要是再有民乱,怕是内阁第一个问责的就是陕西巡抚衙门。
一干参政参议同样神色凝重,一个个建言。
“大人,现在首要的,是确保其他地方不被键入,必须控制那些大农庄,不能让他们成为乱民……”
“还有就是要紧急通知各地的里长乡民,要他们组织好,不被匪寇裹挟……”
“警备厅那边由陈部长接手,我们管不了,但是各地知府,知县,还得严令,确保他们不会轻举妄动,更不能与匪寇狼狈为奸!”
……
郑酬庸听着,好一阵子,道:“嗯,这些立刻发文!我亲自去一下姚总兵,必要的时候,军队要介入。”
众人心里一惊,他们听出来了,巡抚大人似乎不太看好警备厅。
郑酬庸是孙传庭任命的新巡抚,上任不足一年,作为公认的“改革派”,他压力很大,迅速又道:“那个张献忠有没有人熟悉,找个人,去游说一番,他要是肯接受诏安,本官答应他,既往不咎!”
“是,下官这就去安排!”一个参政应道。
郑酬庸这才点点头,心头还是不安,又道:“其他人,巡视西安府附近的大庄,给他们打打气,要他们坚持住,灾情很快就会过去。”
众人点头,迅速分头行事。
陕西这场“匪乱”,与以往不同,以往是灾情,官员腐败所致。这一次,本质是反对“新政”,反对孙传庭而起。
这些孙传庭提拔的人,自然不竭余力,不会让孙传庭陷入不利境地。
陕西反应很快,没有乱子的地方被安抚住,紧张情绪没有蔓延。
陈新甲抵达陕西,整肃一番,便率三千人,向着凤翔府方向赶去。
那里是四川,贵州的三省交界,山地多,地形复杂,又离官府远,是历来匪寇聚集,多乱之地。
罗家寨。
张献忠大马金刀的坐在一个木房内,看着下面的六个大汉,这是他的六大将。
张献忠如今腰肥体胖,一脸的凶厉,看着下面的,声音粗犷的道:“朝廷的诏安文书你们看到了,你们觉得怎么样?”
郑酬庸的诏安书已经发过来,内容很详细,只要张献忠肯投降,不但既往不咎,还高官厚禄,重重赏赐。
“大王,我们不能投降,投降就是死!”
“大王,我们就与官军一战,我们近万人,还打不过三千人吗?”
第1440章 眺望漠西
张献忠话音落下,有两个人异口同声,斩钉截铁的反对。
但其他人却没有说话,张献忠也没有开口。
作为一个经历过短暂正统教育,知晓朝廷强大,京城富饶的人,张献忠可不想就这么窝囊的在穷山恶水与朝廷周旋一辈子。
他不说话,下面的人顿时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继续。
一个大汉,名叫孙可望,他揣摩着张献忠的心思,忽然道:“大王,陈新甲三千精兵已经不远,还携带火器,我们不是对手。其他各处也在逼近,要将我们剿灭在这里。现在,我们要么远遁贵州,要么进入四川。但贵州很穷,数十里无一户人家,养不活我们万人大军。四川关隘多,山路难行,不能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陈新甲没有合围之前,疾速行军北上,只要到了长城附近,那里地域广大,远离西安府,官军很少,我们能纵横驰骋,无惧官军追剿……”
他话音一落,顿时有人嗤笑,道:“怎么北上,前面有好几个官军的驻地,即便跑出去了,长城附近的榆林关还有骑兵,咱们这不是送死吗?”
“不能北上,我们去贵州,到贵州,就去云南,再去湖广,天高皇帝远,谁也不能把我们怎么样!”
张献忠的这六个人也是派系横纵,孙可望一说,反对声顿起。
孙可望没有解释什么,表情平静。
几人争论几句,陡然反应过来。
北上是不能,穿过贵州,去云南,湖广?这不是扯淡吗?他们一万人穿省过府,远离陕西跑到千里之外?
脑子坏了的人都不会这么干!
别说他们不愿意,下面那些人肯定更不愿意背井离乡。
张献忠面无表情,看着孙可望,道:“你是说,同意朝廷的招安?”
孙可望道:“那也得看朝廷给的条件。比如大王,起码得是一个副总兵,在京城给一座大宅子,白银万两……”
其他人不知道是看清了大势,还是知晓了张献忠隐秘的态度,都看着他,不说话。
张献忠眼神闪烁一番,道:“朝廷能给?”
孙可望淡淡一笑,道:“他们现在那么多事,不会跟我们耗,我敢肯定,朝廷十有八九会同意。”
孙可望话音落下,其余人蠢蠢欲动,表情十分渴望。
既然张献忠能得到副总兵的高位,他们也少不了一个都尉吧?要个大宅子,七千两银子,不过分吧?到时候要什么没有?
张献忠俯瞰着下面,神色不动的道:“大家放心,我有肉吃,定然要分大家一份,好处绝对少不了!”
孙可望等人连忙站起来,大喜的道:“多谢大王!”
张献忠微笑,眼神有着期待之色。
能做官,谁愿意做匪?更何况,他这次起事,隐秘的一个目的,就是等待朝廷招安!
孙可望等众人情绪平复一点,又道:“大王,那南方来的那几个商人,我们……”
张献忠皱眉,他起事没多久,就有人给他送钱送粮,要的只有一个,他闹得越大,越凶越好。
现在,他们准备接受朝廷招安,这些人,是供出还是继续隐瞒留着他用?
“再说。”张献忠道。
这个模棱两可的态度,就相当于默认要隐藏那些商人了。
张献忠这边商量妥当,立刻释放消息,郑酬庸的使者飞速进入寨子,与张献忠密谈。
双方很快有了结果,使者返回陕西的时候,先见了陈新甲。
陈新甲见陕西能招安,不开战,自然再好不过。大军将这里包围,等待结果。
不过五天,从京城的信鸽就飞回陕西,帅府任命张献忠副总兵的任命状以及他所属的六个人的都尉的任命,外加应承的银子,大院子房契,地契等一起已准备好。
张献忠等人眼见如此,自然很快被陈新甲收编,护送着回西安府。
陈新甲不是进士,只是个秀才,在大明也算是异数,凭借功勋上位。对于这些乱匪,自然不会掉以轻心,看似委以重任,实则是层层监视。
一场本来可能发生的大乱,被郑酬庸招安,轻松消弭,朝廷自然大加赞赏。
张献忠很快就被调往倭国,镇压倭国国内此起彼伏的起义,在西安府只停留了不过两天。
而后警备总部获得了三百万的“维安金”,用于维持地方稳定,扫除匪盗。
朱栩倒是不管孙传庭那边的麻烦,在广州待了一阵子,视察了神龙府下的两个县,做了一番规划后,没有多停留,转去云南,而后穿过贵州,进入四川。
这一路走下来,就到了四月中。
熊廷弼在四川,任西方战区大都督一年多,已经基本熟悉四川,掌握各地军队。
朱栩已经在甘肃镇,站在城上,眺望西北方。
熊廷弼,祖大寿,赵率教,马祥麟等陪同,一样目视远方。
朱栩背着手,拿着马鞭,指着西方道:“在汉朝的时候,这一片就都是我中国之地,千年下来,几经流转,已经不复中华痕迹了。”
熊廷弼等人知道,军情处,锦衣卫十多年来一直在对西北方渗透,大明甚至有青海,西藏,新疆这样的虚省。
由此可见,皇帝对这片目视不及的地方早有想法。
马祥麟立即附和,道:“皇上,漠西蒙古早已经臣服,那这里就是我大明的国土,教化之事,还需兵戈先行。”
熊廷弼瞥了他一眼,道:“皇上,漠西蒙古虽然四分五裂,面对的敌人比较多,但实力尤强,非一战可定,还需耐心等待时机。”
朱栩转头看了看,目光落在祖大寿,赵率教身上。
祖大寿稍显木讷,反应却奇怪,道:“皇上,可以逐步吞噬,先从漠北蒙古入手,近来他们有些不老实,要求非常多,有要挟朝廷之意。”
赵率教紧跟着,道:“皇上,臣陪同曹大都督西行一路,见到了太多,都是荒蛮不化,野蛮成性,当需王道圣化。”
朱栩不禁笑了声,要是以往,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肯定一大堆理由来反对,“和”字在大明是深入骨髓,现在能有这样的态度,朱栩很是欣慰。
“朕不着急。”
朱栩背着手,感受着来自戈壁的寒风,道:“你们也不用急,给朕盯紧了,五年之后,朕要再来!”
熊廷弼等人感觉到了朱栩勃勃野心,还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强烈信心。
朱栩面无表情,心里焦急的等待着。
今年是景正七年,历史上的崇祯十三年,最多还有五年,灾情就会慢慢消退。
那时,“新政”已经差不多完成,大明的国力会飞速恢复,加上海贸的助力,将会有一个不可预期的腾飞!
第1441章 归来
朱栩在甘肃镇待了几天,视察了军队、要塞以及具体的战略规划。
这里历经秦良玉,熊廷弼二人,朱栩也指摘不出什么,见事态比他预想的要好,很高兴的转道去了成都。
四川巡抚卫凉雍等陪着朱栩在四处走动,介绍各种情况,体察民情。
从城外回来,卫凉雍与朱栩在一个小茶馆歇脚。卫凉雍见四下无人,这才道:“皇上,四川的灾情比陕西严重,民乱也比陕西重,虽然最近几年经过林巡抚,秦元帅的多番整治有所恢复,但总体来说,依旧是民不果腹,民心疲惫,士气低迷……”
四川不止有民乱,还土司作乱,多年前,还发生土司十万大军围困成都的重大叛乱事件。
朱栩喝着茶,目光看着各处。
卫凉雍历经浙江参议,贵州参政,陕西参政,资历非常厚实,对四川,陕西,贵州等的情况尤为了解。
他见朱栩似乎心不在焉,继续道:“皇上,贵州,四川,湖广,陕西等地的聚集的土司已经在移民中被分散在各地,已经没有作乱的危险,四川已经移出去三百多万人口,压力大减,勉强自给自足……”
朱栩转过头,看向他,突然道:“你觉得,制约四川发展的问题有哪些?”
卫凉雍一怔,迅速反应过来,道:“四川是天府之国,沃野千里,若是灾情过去,‘新政’得以完成,必然百姓富饶,安居乐业,成为古往今来,最富盛的时期……”
朱栩看着他,摇头道:“朕说的不是这个,嗯,比如灾情之后,制约四川进一步发展的限制条件有哪些?”
卫凉雍满脑子是应对眼前的灾情,对日后还真没怎么考虑,加上自古以来的官府都专注农桑,这里面有什么要刻意上奏的吗?
卫凉雍心里飞转,一时间有些不知道如何回答。
朱栩暗自摇头,眼前的这些大人们还是没有对商品经济有所重视,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发展。
朱栩也知道,现在说这些有些早,喝口茶,淡淡道:“工部那边在大力的兴修水利,修桥铺路,构筑全国的官道网落,四川道路难行全国首屈一指,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卫凉雍连忙道:“臣已经向朝廷申请了专项资金,对四川的道路进行规划,准备用五年时间,在四川开辟六条主官道通向四周各省,勾连京师,南直隶等地,内部各府也将陆续打通,确保官道通畅……”
朱栩微微点头,笑着道:“嗯,道路畅通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要放在心上。朕从内帑,每年给你们四川巡抚衙门拨付五百万,你们要成立专门的道路部门,用以四川的道路建设发展。”
卫凉雍神色大喜,站起来抬手道:“臣替四川百姓,拜谢皇上!”
朱栩压了压手,道:“先别急着谢恩,你们要不折不扣的使用,不能挪用这些银子,全部专款专用,你做好规划上呈给朕看。朕,内阁,工部每年会派出多轮次的监察,这一件事你亲自盯着,要是出差错,朕就拿你问罪!”
这些卫凉雍自然连连保证,就差拍胸脯了。
朱栩懒得听他的大话,继续在四川各地走着。
四川的情形确实很不容易,哪怕有番薯等的推广,还是时不时有人饿死,即便饿不死,也只能堪堪果腹,没有半点剩余。
在四川待了七八天,朱栩启程前往陕西。
他这次是微服私访,没有惊动陕西巡抚衙门,直接进入了几个州府的农庄,深入了解其中的运作与问题。
这个农庄,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农庄,更多的是聚集了一群人,划分一些地方,同劳同休,然后由农庄分配每个月的粮食,因为移民造成的人少地多,外加番薯等的集中种植,可以说温饱没有问题,外加劳作间隙,还有各种手工生产作为弥补,可以说,除非是农庄出现腐败,不然不会有人冒险造反才对。
朱栩转了几个,继而进入西安府,走入最大的一个农庄。
这农庄有三千人之多,农田三千多亩。农庄里有大食堂,学堂,工厂,衣坊,甚至还有一个银行的支行,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社会,虽小,五脏俱全。
朱栩在这里待了两天,然后不动声色的离开,径直向山西走去。
在山西朱栩又逗留十多天,这才回京。
时间,已经到了六月,朝廷准备的皇太子册封大典已经准备就绪,定在六月二十一。
而后宫给朱栩选的秀女也已经完成,本来是三人,最后一人选不出,定了两人。
朱栩是悄悄回京的,没有入宫,而是住进了曹家。
曹文诏的皇家军团驻扎在廊坊,离京畿就是一步之遥,在朱栩入京之前,他已经等着了。
曹家的院子后面,有一个澡堂子,朱栩,曹文诏两人如过去一样,在堂子里泡澡。
曹文诏虽然年过四十,模样还是很健硕,半躺在朱栩右侧不远,笑着道:“皇上,您要是再不回来,内阁就要炸开锅了。”
朱栩毛巾蒙着脸,热气遍布全身,声音闷闷传出道:“怎么了?”
曹文诏嘿嘿一笑,道:“内阁传出风声风,想要降低兵部,刑部的品级,归为内阁的直属衙门,三品,甚至是四品。”
兵部,刑部都是二品衙门,尚书也是正二品的大员,要是这两个部门被降低,不止是两个正二品,还有六个从二品,无数的三品,四品,五品等官员会被依次降低。
再涉及到两部门主掌的各种事务,牵扯就更多,别说内阁炸开,就是到朱栩手里也要斟酌再三。
朱栩笑了声,道:“刑部还好说,权责较小,刑部尚书也算权小言轻,兵部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过去的兵部,主掌大明内外军务,朱栩连翻改革后,依旧主管日常事务,包括一部分后勤,商贸进出口,还负责新兵训练营。现在的大元帅府与兵部的关系也是千丝万缕,哪怕是孙承宗督师辽东,当年挂的也是兵部尚书衔。
另外,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兵部尚书是张国维,这个人是毕自严的政治遗产的继承人,是毕系在朝廷的代表,有人要动他,毕系上下哪里能束手待毙。
这说不得又会是一番热闹。
曹文诏自然也知道里面的道道,轻轻翻了翻身,道:“皇上,现在朝野弹劾张尚书,那叫一个声势浩大,群情汹涌,怕是不等孙首辅出手,张尚书也要扛不住压力辞官了。”
孙传庭地位日渐稳固,权势扩张的飞快,既然内阁透出口风,自然有的是人上赶着表现。
第1442章 孙承宗要隐退
朱栩听着曹文诏的话,将毛巾拿下来,在热水了转一圈,拧了拧,又蒙在脸上,道:“内阁那边怎么说?”
曹文诏看不清朱栩的神色,从他话里也分不清什么,于是有些谨慎的道:“傅阁老,周阁老态度不明,靖王,汪阁老明确反对,认为这样动作太大,需要仔细斟酌后再定。赵阁老,沈阁老也是有些迟疑,希望明年再做考虑。”
朱栩没有说话,心如明镜。
刑部与汪乔年的大理寺,靖王的督政院联系最多,合作相当紧密。汪乔年,靖王应该是担心孙传庭动完刑部,会对他们出手,限制他们的职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将刑部挡在前面。
赵晗,沈珣担心的或许这两个部门的“倒塌”,会对朝政造成重大影响,也有意凸显在内阁的存在,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至于傅昌宗,周应秋,是在等他的态度,没有轻易表态。
曹文诏见朱栩还是不说话,慢慢躺进水里,没有再多说。
他对朱栩很了解,哪怕多年没有相处,还是能感觉到,这位恩威深重,心思不可测的皇帝心里自有想法,他言多必失。
不等曹文诏躺好,朱栩便道:“孙阁老找的你?”
内阁里还有一位特殊人物,就是孙承宗,他的大元帅府与兵部关系最为密切。
作为次辅,他不能公然反对孙传庭,毕竟以他的资历开口,孙传庭会很被动,造成内阁的撕裂,对立。
曹文诏没想到还是被看穿了,坐起来,躬身,语气有请罪之意,道:“是,孙阁老与首辅讨论过,但首辅似乎坚持己见,不肯退让。”
朱栩从毛巾内发出鼻音,只有一个字:嗯。
这个倒是不出意外,兵部,刑部,在孙传庭眼里,确实有些大材小用,职责匹配不上地位,自然要降低。
孙承宗看来,兵部暂时还不能动,至少等帅府完成既定改革计划,从兵部手里接过诸多职权,巩固后,才能开始。
孙承宗找曹文诏来与朱栩说,一来是降低调门,不给外人觉得他在反对孙传庭的印象。二来,也是很直接的告诉朱栩,孙传庭着急了,他反对,希望朱栩从中周旋。
曹文诏见朱栩还是不说话,心里有些忐忑。
他这次来做这个说客,也是不得以,除孙承宗的面子外,兵部的改革也牵扯到皇家军团,突然之间降级,皇家军团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朱栩感受着水温,一身疲惫去了大半,长吐一口气,这才道:“听说,曹鼎蛟在吏部颇受排斥?”
曹文诏脸色微僵,越发谨慎的道:“政院系的在朝野普遍受到排挤,不止他。”
皇家政院的生员,没有经过正统的科举,他们那些前辈都是挤破头进来的,而皇家政院似乎只要按部就班读书,就能得到政院的安排,进入朝廷,被排挤也不意外。
朱栩这次又没说话,泡在水里一动不动。
曹文诏知道他孟浪了,不该插手这件事,默默的躬身在那。
好一阵子,朱栩摆手,道:“不用那么紧张,没多大事情。你回孙阁老,就说兵部未来三年不会降品,让他不要担心。”
曹文诏这才松口气,道:“微臣明白。”
朱栩再次拿开毛巾,一边拧水一边道:“听说,孙阁老想要致仕了?”
曹文诏不敢大意,道:“都是外面的传言,孙阁老没有表态。”
朱栩心知肚明,这次是孙承宗刻意放出来,道:“孙阁老为国操劳一辈子,古稀之年还奔波不断,朕也深感愧疚。这样吧,你告诉孙阁老朕的口信,想要休息就在京休息,事情可以交给秦良玉,但不准致仕,每个月进宫一次教导太子,没有其他要求了。孙阁老有什么想法,你来告诉朕,无有不准。”
毕自严致仕后,即便有朱栩的保护,想要清算毕自严的人依然大有人在,对张国维的攻击,实则就是对毕自严的反攻倒算。
朱栩不允许孙承宗致仕,一个是当初的承诺,另一个也是在保护他。
在位,不是谁想攻击都有那个胆子,能力的。
曹文诏深明朱栩意思,道:“臣明白了,一定会逐字逐句转达给孙阁老。”
朱栩再次躺下,毛巾遮脸,声音闷闷的道:“李定国怎么样?”
孙承宗不止位高权重,在大明享有盛誉,在文坛也是领袖级别,却甚少有门人。只是前些年在朱栩的授意下,收了李定国。
既然孙承宗有意退隐,李定国作为孙承宗的门人,将会继承他在朝野,尤其是军方的政治遗产。
曹文诏知道朱栩的意思,还是沉吟一声,道:“李定国刚刚弱冠之龄,虽有能力,功勋,但也不能提拔过快。”
曹文诏的意思很明白,李定国太年轻,没有什么根基,过于抬举,会有拔苗助长的后果。
朱栩盖着毛巾的脸笑了笑,没有说话。
他宫里的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