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断大明-第3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人这样心照不宣的试探,已经进行了好一阵子了。
  只是,孙传庭知道毕自严底线,毕自严却不知道孙传庭的,孙传庭也没法告诉。
  毕自严急于探查孙传庭将来会做什么,孙传庭要保住未来“首辅”的威严,两人这样的暗斗,在内阁日渐清晰了。
  孙传庭听着郑志原的话,却没有动,心里沉思。
  他与毕自严的矛盾在于施政的理念,他的想法是更接近于乾清宫的,事情求“急快准”,毕自严则是“稳慢妥”。
  毕自严虽然在乾清宫的强压下改了很多想法,但根本没变,他求稳。
  孙传庭在地方,内阁多年,深知大明已经病入膏肓,需要猛药,狠药,更何况已经到了现在,只能咬牙继续走,慢吞吞的调理,治不了大明的病!
  毕自严看准了这一点,是以很担心,担心孙传庭会过于心急,走的太快,压不住局势,让大明突然崩塌。
  大明朝的“新政”是由上而下,没有根基的,一旦“新政”溃败,波及的影响实在太大,大明内内外外都可能如沙墙一般,风一来就散了。
  前几天,毕自严还与孙传庭,傅昌宗等人闲聊,无意中说到了隋朝末年,强盛不可一世的隋朝,在最强盛的时候,轰然倒塌。
  这些话是不言而喻的,类比的就是当朝,在不动声色的给他警告。
  郑志原见孙传庭久久不语,心里斟酌,道:“大人,有些事情,咱们得做在前头。”
  孙传庭看着他,知道他的“前头”不是未雨绸缪的接班,而是对待毕自严的态度上。
  他将桌上的奏本整理好,道:“去请傅阁老,我们一起去见毕阁老。”
  郑志原心里大感松口气,要是孙传庭在这个时候就公开与毕自严相争,实力终究是差很多,吃相也太难看,有损威望。
  不过,没等孙传庭出班房,毕自严就叫人来通知,请所有阁臣去小会议厅议事。
  毕自严,孙承宗,靖王,汪乔年,孙传庭,傅昌宗六人坐齐,看着毕自严递出来的奏本,表情先是各异,继而齐齐面无表情的沉默起来。
  温体仁的这个“自白书”在一些人看来是想要让毕阁老尽快走人,不要当了后进之人的路。另一拨人看来,这是毕阁老的苦肉计,想要看清谁想让他提早走人。
  现在毕自严拿出这道奏本,是真的遇到了难题,还是有意试探?
  阁老们一个个都是千年狐狸,谁也别想扯聊斋。众人面无表情又相互审视,似乎要看清每个人的心底真实想法。
  毕自严面上清瘦,目光炯炯,收回这道奏本,环顾一圈,淡淡道:“先不说这道奏本,我已经与曹公公言明,今年不会致仕,曹公公表示皇上没有要我致仕的意思。”
  众人齐齐太眉看向毕自严,心里暗惊:毕自严这是宣战吗?告诉想他早点走的那些人,他什么走,由不得别人?
  毕自严端坐身体,道:“曹公公还与我说,帅府初建,孙阁老劳苦功高,皇上想请孙阁老再辛苦几年。”
  毕自严与孙承宗基本上是绑定的,他们朝廷的两座大山,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一旦一个人离开,另一个人也不会远。
  现在毕自严说今年不会致仕,孙承宗要“再辛苦几年”,这是什么意思?乾清宫的态度变了吗?
  毕自严之所以要致仕,那是遵照乾清宫的意图,外面那些人的小动作也是由此而来,若是乾清宫态度变了,那一切都将是徒劳。
  这真的是乾清宫的意思,还是毕自严在狐假虎威?
  众人心里不定,更加没法开口。
  在朝廷大佬更替的关头,谁也不愿意得罪谁,那么最好就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
  没有任何态度!
  毕自严对这些人的心思洞若观火,瞥了眼同样面无表情,一字不发的孙承宗,毕自严开口道:“废话不多说了,温体仁这个‘自白书’,你们怎么看?事先我并不知情。”
  最后一句,算是点题了。
  众人不管是信还是不信,这个时候都要就事论事,不能拖延塞着,免得事态继续扩大,烧到己身。
  靖王瞥了眼傅昌宗,道:“温体仁一个人抗不下这件事,他这份自白书,都要谁看过?”
  孙传庭听着靖王的话,心有所动的看了眼边上的傅昌宗。
  陕西的事情,虽然是乾清宫,内阁的集体意志,是“违法改革”,但这些事情摆不到台面上说,一旦扯出来,必然要有人负责,一般人,一两个巡抚,还不够格。
  曾今的陕川六省总理大臣,现在的阁臣傅昌宗,无疑是最合适的。
  但是谁敢拿傅昌宗的顶缸?
  孙传庭与傅昌宗现在算是盟友,很多事情上看法相似,彼此借力。
  在这场变局中,既定的计划是,孙传庭接替毕自严,担任左次辅,也就是“首辅”,傅昌宗接替孙传庭,主管内阁的一切直属部门,内阁位次升到第五。
  靖王自然不会干这么蠢都事情,立即察觉到不对,便道:“我希望这份自白书没有更多的人知道,温体仁那边也要禁声。”


第1237章 朱栩要保人
  靖王的话落下,汪乔年接着道:“我也这么想,这件事必须压一压,现在朝野沸然,需要降温了。”
  几人说着,目光都看向毕自严,这封信是来自乾清宫,毕自严是第一个看到的。
  毕自严对内阁现在的微妙气氛是心知肚明,稍稍一顿,道:“只怕不可能,京城好说,陕西那边肯定早就传开了,龚鼎孳在那边按兵不动,想必是查出了什么,温体仁这份自白书,当是迫不得已。”
  陕西的情况在座的都清楚,从万历二十年以来,这几十年民乱就没停过,在崇祯初更是规模浩大,朝廷动用了二十多万大军,包括禁军才算暂时压住。
  李邦华在陕西推行“农庄策”,虽然目的是为了对抗日益严重的天灾,未尝没有遏制民乱的意图。
  陕西是错综复杂之地,“农庄策”想要推行,都是在一系列的强权之下,各种手段基本上都是不合法度的。
  这些是在朝廷的支持下,或者说默许下进行的,这些年陕西的各种反弹都被压着。
  现在有人借着朝廷换血之际将这件事揭开,整个朝廷都陷入了尴尬境地。
  众人听着毕自严的话,没有立即开口。
  这件事不能揭开,至少不能完全揭开,否则不断会牵扯广泛,难抑善了,还会影响陕西的“农庄策”,继而影响全国的“新政”。
  因此,温体仁不能处置,或者处置他一个人还解决不了这件事。
  又压不下,怎么办?
  众人心思千转,不管内阁气氛怎么微妙,政务不能受到影响,一群人心思如电。
  好一阵子,傅昌宗开口道:“第一,内阁要辟谣,毕阁老没有致仕的打算。第二,陕西的事情,不能诿过于下,我会去议会公开检讨,去除大学士头衔,暂留内阁。第三,陕西巡抚衙门全部主动请辞,内阁批准。”
  众人神情各异的动了下,目中尽皆诧异。
  他们都没有想到,傅昌宗会做出这样的牺牲。到了他们这个程度,相当爱惜羽毛。要是有了这样的“污点”,基本上就要告别仕途了。
  傅昌宗即便还能留在内阁,之前想要接任孙传庭的计划是彻底落空了。
  孙传庭将傅昌宗视为最大的助力与左右手,不想这么废弃,直接抢话道:“不可!内阁现在本就是焦点,若是主动揽过上身,无异于烈火烹油,更难善了,还需稳妥一点。”
  靖王与傅昌宗,汪乔年都算是帝党,两人近乎不约而同的出声,道:“我反对!”
  靖王看了眼汪乔年,道:“如果傅阁老出头,怕是会引起更大的麻烦,陕西还好说,要是牵扯到户部,事情就更麻烦了。”
  户部掌管了朱栩十年的国库,其中有多少隐秘,现在的尚书张秉文都未必了解,要是被人盯上,很可能牵扯出朱栩早年的一些事情。
  靖王对这些,是知道一鳞半爪的,心里颇为警惕。
  汪乔年到底是新人,不是很了解朱栩早年的事情,但是他不希望再将朱栩牵扯进来,沉色道:“毕阁老不宜出面,不如督政院与大理寺担下这件事。”
  督政院负责督查政务,大理寺受理案件,这些年或明或暗的按下了不知道多少事情,汪乔年与靖王担下这件事,倒是合适。
  毕自严瞥了眼靖王,汪乔年,傅昌宗三人,又看了眼孙传庭,转头看向孙承宗,道:“孙阁老,你怎么看?”
  孙承宗现在对于内阁是洞若观火,将这些人的心思是看个通透,心里不由得轻叹一声。
  这件事是毕自严将要致仕的引起,却也不是乾清宫的刻意谋划。
  毕自严六十多,他七十多,确实是该致仕的年纪。他们俩在朝廷多年,看似朝廷离不开他们,实则上他们已经成为某种阻碍,不管是人事还是“新政”,都迫切的需要“革新”。
  孙传庭能猜到毕自严的想法,无非是担心他离开后朝政会失去控制,堪堪维护的朝局,“新政”会崩塌。
  故作沉吟了一阵,孙承宗道:“事迟早会迸发,早点出早点好。”
  毕自严听的眉头一皱,这话看似说的陕西,实则是暗示他,早致仕早好。
  毕自严不这么认为,不动声色的点头,以总结性的语气说道:“温体仁在陕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他又上了自白书,我们内阁不能寒了天下士人的心,这样吧,内阁发文,让他进京详细叙述,陕西总理大臣余大成就地免职,陕西巡抚衙门一干人待罪候审,傅阁老亲自带人去陕西,将事情查个清楚,公示天下。”
  众人先是皱眉,继而微微点头。
  用陕川六省总理大臣余大成来顶雷虽然显得有些勉强,但傅昌宗亲自去安抚,应该能交代过去。
  只是,这件事真的能这么结束吗?
  众人眼神里有凝色,心里有些忧虑。
  朝局的不稳来自于毕自严的致仕,只要毕自严在一天,百官的心就不定,内阁里的气氛会越发奇怪,一些争斗或许会渐渐浮出水面,不再那么遮掩。
  这些不是谁大公无私就能控制得住,也由不得毕自严与孙传庭去决定。
  人心,最是难测!
  毕自严见众人不说话,起身道:“那我去见皇上,白谷,你拟文吧。”
  “好。”孙传庭道。
  其他人起身,各自忙碌。
  一如过去。
  毕自严与孙承宗并肩出了内阁会议室,上了楼梯,漫步走向三楼。
  楼道里今天格外的安静,毕自严与孙承宗谁都没有限开口,一级一级台阶慢慢的走着。
  不知道走了多久,毕自严开口道:“你觉得,我们走了,朝局还会这般稳定吗?”
  伴随着脚步声,在楼道里响起,格外的空旷,隐隐还有回音。
  好似毕自严的心情。
  孙承宗对于这位一心为国,两鬓斑白的同僚心生钦佩,笑着道:“为什么是一样?为什么不能更好?我们做了这么多前无古人的事,怎么能一直这样?”
  毕自严看了他一眼,忍不住叹了口气,道:“孙白谷威望不足,对皇上言听计从,你我一去,内阁尽是帝党,皇上无人规劝,匡扶,我实在放心不下。”
  面对当今这样一个皇帝,哪个臣子能放的下心?
  孙承宗抬头看着近在咫尺的三楼,停下脚步,看着毕自严,沉吟一声,道:“你我追随皇上少说也有十年,十年了,你对皇上就没有一点信任?不管多少人想亡我大明,皇上不会。不管多少人想要朝局崩坏,浑水摸鱼,第一个不答应的一定是皇上。景会,你老了。”
  景会,毕自严的字。
  苦心孤诣十多年营造的朝局,国政,付出了多少心血,哪里是孙承宗一句话就能安抚的。
  “你说的对。”
  毕自严看着三楼不远处曹化淳等人的班房,点头又摇头,道:“稚绳,听说你近来不舒服,要不要休息一阵子?”
  稚绳,孙承宗的字。孙承宗今年已经七十七岁了,依旧老当益壮,精神矍铄,前些日子偶感风寒,咳嗽了几天。
  孙承宗看着毕自严,神色微凝,道:“你要做什么?”
  毕自严脸上陡然露出笑容来,道:“关心好,好好养身体,咱们这岁数,多活一天都是赚的。”
  说着,就迈步上了三楼。
  孙承宗看着毕自严的背影,心里有些不安。毕自严这是要在离开前作些什么吗?怕他妨碍?
  毕自严在朱栩班房门前等了等,与孙承宗一并入了门。
  朱栩如往常一样,招呼他到小客厅,一边煮茶,一边笑着道:“对于温体仁的自白书,内阁有处置办法了?”
  毕自严坐在朱栩对面,道:“是,臣等打算问罪余大成,让温体仁先入京,然后傅阁老去陕西安抚,应当勉强可以交代过去。”
  朱栩煮茶的手一顿,旋即如常的拎起来,给毕自严倒茶。
  他做了十年皇帝,居高临下,对于官场权谋看的是一清二楚。
  毕自严这个办法,明显就是堵,而不是疏,看似是毕自严一贯的风格,可在这个时候,就显得扎眼了。
  毕自严无所觉,孙承宗一直盯着朱栩,看到他手明显一顿,眉头动了下,心里更加不安。
  毕自严要在离开之前作些安排,这些安排到底是不是皇帝所喜?眼前是何许人,显然已经从毕自严的话里察觉到什么了。
  孙承宗想要调和,还没有开口,朱栩茶杯已经到了唇边,突然抬头看着毕自严,微笑着道:“毕师劳苦功高,为国辛苦半生,一个太子太傅的虚名不足以彰显,朕打算破例封侯给毕师。”
  孙承宗清瘦的脸上有了一丝丝凝重,转向毕自严。
  眼前这位皇帝不止察觉到了,还明言封爵,就是要阻止毕自严,以令君臣能有个好结果。
  毕自严对于朱栩突然的封爵很是意外,有些猜不透朱栩的意思。
  是暗示我尽快致仕,还是为了安抚朝野人心?
  毕自严想不明白,依着习惯道:“臣谋国事,非为名禄,不敢受皇上如此恩典,请皇上三思。”
  朱栩见毕自严没听出他的话外之音,看着这位须发皆白,面容苍老的老大人,若有所思的点了下头。
  这位老大人一心为国多年,付出了太多,到了这个时候,朱栩决定保他,要给他一个好结果!


第1238章 皇帝与内阁的界线
  毕自严作为内阁“首辅”,外加有朱栩的首肯,开始着手处理陕西的事情。
  第一步,就是以“渎职”的罪名免掉了余大成的六省总理大臣的之位,接着就撤销了总理大臣这个职位。
  第二步,温体仁以及整个陕西巡抚衙门全部革职,待罪留任。
  第三步,内阁阁臣傅昌宗以钦差大臣的名义亲自前往陕西,彻查一切。
  这三套组合拳下来,朝野的沸腾之声顿时小了一半。
  继而毕自严今年不会致仕的消息从司礼监传出,朝野的沸腾之气顿时少了大半,百官不安的心总算慢慢定了下来。
  四月初,傅昌宗离京,前往陕西。
  内阁在毕自严的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变动,集中在五品到三品,以各种名目调换的官员多达两百多,涉及朝野诸多机构,方方面面。
  朝野自然是剧烈震动,这么大规模的官员调动在大明极其少见,上一次还得追溯到赵南星用京察排斥异己,令东林党众正盈朝。
  毕自严班房,靖王手里拿着一叠奏本,道:“各地对这次的官吏调动很有意见,督政院短短五天就收到了上百封举报信,真真假假,难辨是非。”
  汪乔年更是皱眉,道:“大理寺的告诉也是多了数倍不止,都是与这些信任官员有关的,不少证据确实是真的,地方上大理寺难办,都报到了我这里。”
  孙传庭喝了口茶,道:“不止,已经有二十个人官员给我或明或暗的说了,他们扛不住压力,不打算履职。”
  官职向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知道多少人打破脑袋抢,大明的官位也是如此。但是大明官场的气氛很奇怪,这种奇怪是从张居正之后出现的,凡是肥缺就有一群人盯着,不管谁上位都会不约而同的群起攻之。
  这样有谁能坑的住,往往三两月就走人。
  这也是历史上明末几十年,尤其是崇祯短短十七年,换了三十多首辅,数百尚书,侍郎的重要原因。
  不过现在不同,不同在于,现在的官员压力极大,“新政”简直是逆天而行,与天下人作对,那些所谓的肥缺变成了烫手山芋,一般人是避之不及。
  毕自严这次的调整针对性极强,都是“新政”上的一些关键职位,一些人扛不住压力要躲避也是正常的。
  毕自严脸色难看,冷哼一声,道:“将名单整理好给我,既然都这么不安,还怎么为百姓谋福,全都回家种地吧,不要再回来了!”
  毕自严的话,就等于彻底绝了这些人的仕途之路了。
  孙传庭,靖王等人可有可无的点头,他们心底其实也有心不安。
  毕自严这么大的动作,在即将致仕之前,这到底要做什么?
  靖王,汪乔年倒是事不关己,没有过多的担忧,孙传庭就不同了,他要接替毕自严担任“首辅”,现在毕自严做这么多,到底是为什么?
  孙传庭有足够的涵养,没有说话,脸上一如过去的平静从容。
  毕自严脸色不好看,却也就是一句带过,继而道:“陈奇瑜已经到了江苏,麻烦不少,我打算去给他站站台,顺便去神龙府看看,内阁就交给你们了。”
  靖王,汪乔年,孙传庭三人脸色微变,在这个时候,毕自严要离京?
  他到底要干什么?
  孙传庭三人都知道,毕自严要安排一些事情,但是却摸不透,目光盯着毕自严,平静且审视。
  毕自严没管三人的表情,又道:“陕西的事情怎么样了?”
  靖王压着心底的惊疑,道:“傅阁老已经安抚住陕西已经四川等地的官员,弹劾的奏本少了大半,再有半个月,应该能回来了。”
  毕自严不动声色的点了下头,道:“‘新政’不能停,更不能慢,你们几个制定一下计划,上半年出去走一圈,下半年有太多的事情,咱们要集中精力做事情,不能太分散了。”
  孙传庭,傅昌宗,汪乔年三人面面相觑,毕自严这是什么意思,他自己出京,还催着他们离开,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三人都看不透毕自严,不知道他壶里卖的什么药。
  但是很明显,毕自严有意的在谋划着什么,为他致仕后的朝局做着准备。
  三人都很担心,有为毕自严担心,更多的是为朝局担心。
  毕阁老的秉性他们很清楚,若是为了“稳定”他留下过多后手,将来的内阁或许会很头疼。
  但眼下他们还不能阻止,至少不能明面上的阻止。毕阁老的威望隆重,权势独大,他要想在最后一刻带着谁一起走,十足十的能做到!
  那后果就严重了,不是他们能承担得起。
  他们不希望看到这种局面出现,因此很头疼。
  如何能不与毕阁老撕破脸,阻止毕阁老的一些“后手”?
  三人心底翻腾不定,看着毕自严的目光,很是复杂。
  内阁的动作瞒不过朱栩的眼睛,他站在内阁大殿的最上面,迎着春风,望着晴空万里的南方,怔怔出神。
  曹化淳站在朱栩身后,犹豫片刻,上前道:“皇上,毕阁老虽然有些私心,但私心在国政上,便不算私心,皇上不必忧虑。”
  看似在劝慰朱栩,实则在给毕自严说情。
  朱栩背着手,回头看了他一眼,神情有些莫名的继续看着天空,慢慢地说道:“我大明自从建立之初便君臣相疑,加上后面的一系列变故,外廷不信皇帝,皇帝对外廷也是疑虑重重,彼此警惕,相护掣肘,这是一种病态……”
  曹化淳见朱栩这般说,默默的不再说话。
  毕自严与其说是警惕即将上位的孙传庭,不如说是担心朱栩,担心没有掣肘的朱栩会是一匹脱缰野马,不知道会带着大明奔向何处?
  朱栩感觉这有些寒意的春风,背在后面的手指不停的跳动,一如他的内心。
  他不担心毕自严做什么,也不在乎朝野沸腾,他在思索,如何能统一皇帝与内阁,铲除内廷与外廷的界限,将大明这种内耗永久性的消除。


第1239章 闯关东
  景正五年,历史上的崇祯十年。
  四月,大明朝廷内外发生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官场的剧烈震动,令天下人都感觉到,一股风暴即将到来。
  四月十五,毕自严,孙传庭等人相继出京,督查政务,接着汪乔年,靖王等人也以各种离京出京,加上之前傅昌宗已经去了陕西,内阁里,唯有一个不怎么管理政务的孙承宗留守。
  新任的内阁中书李幼唐已经熟悉了内阁的运作,坐在他的班房内,处理着他的公务。
  这个时候,一个文典郎进来,拿着一道厚厚的奏本,道:“大人,辽东来的文书,是关于今后三年的开垦,建城等计划。”
  李幼唐抬头看了他一眼,接过来道:“有什么新鲜说法吗?”
  文典郎道:“辽东计划扩建海参崴城,那里的人口已经快破五十万,港口也要扩建,来往船只非常的多。另外就是再建十八城,以容纳不断移过去的人口,辽东的人口快破千百万了,需要城池……”
  辽东是一块处女地,近几年涌入辽东的人口不断增加,“闯关东”掀起了淘金热,各地灾民没有朝廷的组织也在往那里涌。
  李幼唐对于辽东的情况有些了解,翻看着奏本,道:“辽东基本上不需要朝廷输血,他们既然上奏,想必是有了计划,毕阁老等都不再京城,将这道奏本转去户部,工部,请二部商议好,回奏内阁。”
  “是。”文典郎接过奏本,又道:“工部的工程今年基本上都会完工,若是可以,下官建议,将那些民夫,工匠送往辽东,以来继续做事,二来,他们本就是灾民,若是能落地生根,安置在辽东,未尝不是件好事情。”
  李幼唐思索着,道:“工部这几年动用的民夫有数百万,若是能放在辽东,倒也是好事情,不过,还需要仔细商议妥当,等毕阁老等回来再说吧。”
  文典郎也知道,这件事需要统筹管理,应了一声便要退出去。
  李幼唐忽然又道:“张荣穘去了总商会,有什么情况吗?”
  文典郎感觉有些突兀,想了想,道:“这个总商会不是内阁的机构,是户部,外务司,皇家钱庄,税务总局等前头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海贸,据说有三十多家各地商会参与其中,但到底不是官身,张荣穘在里面有什么动作,下官还真不清楚,或许,得问问户部。”
  李幼唐“嗯”了声,随口道:“知道了,去吧。”
  “是。”文典郎拿着奏本,转身出去。
  李幼唐坐在那,随手拿开奏本,心思却有些不属。
  张荣穘是嫡皇子,或者说太子,未来皇帝的舅爷,所统辖的总商会牵扯到户部,税务总局,皇家钱庄等,这些都是大明朝廷的绝对要害部门。
  这也是皇帝有意的部署吗?
  李幼唐本来一直在朝廷之外,冷眼旁观,没有那么多,到了内阁短短不到一个月,他已经深刻明白毕自严所忧虑的事情了。
  当今所图谋的太长远了,有的他们能看到,有太多他们是看不到的,单说张荣穘这个安排,就足以让他们心惊。
  毕自严担心的是他致仕之后的朝局,李幼唐已经担心新君了。
  当今对商业看的非常重,张荣穘去这个总商会,会不会有什么其他的安排?
  整个大明,或许除了皇帝本人,没人知道他心底的想法,但谁知道,这我做事向来不是一个目的,表层的都是假象。
  李幼唐深刻体会到了毕阁老的忧心,沉思一阵,起身出了班房,上楼,进了曹化淳的班房。
  李幼唐是内阁中书,在朝野看来也是个炙手可热的大人物,但在这里,还是抬手躬身,道:“公公。”
  曹化淳对这位新任内阁中书观感倒是很好,颇有儒家的君子风度,不急不躁,平和中庸。
  “李大人,有什么事情吗?”曹化淳颇为客气地说道。
  李幼唐斟酌了下,道:“公公,陕西那边的事情差不多收尾了,内阁目前无人主事,下官想问,是否请傅阁老早日回京?”
  曹化淳看着李幼唐,目光平静。
  内阁的气氛近来有些微妙,毕自严这一次带着一群阁臣突然离京,本身就极其不寻常,现在李幼唐又要请回傅昌宗,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曹化淳端起茶杯,继而道:“嗯,傅阁老有信给皇上,最多三五天就会回京,内阁应该不会空太久。”
  李幼唐脸上露出笑容,道:“那就太好了,有劳公公,下官告退。”
  曹化淳看着李幼唐的背影,眉头不自觉的皱起来。
  事情越发的微妙了,他已经看不清楚。这里面不是谁在捣鬼,不是谁在跟谁作对,而是一群人各有谋划,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乱象纷呈,理不清头绪。
  曹化淳不自觉的转头看向左侧墙壁,隔着不远处,就是朱栩的班房。
  “或许,只有皇上看的明白吧。”曹化淳轻声自语。
  说完这一句,他便继续低头,拿起手里的一道道奏本。
  这些奏本都是下面整理好,进一步送到他这里的,其他地方都有记录,无从隐瞒,藏匿,只能认真审阅,让它们去该去的地方。
  能到曹化淳手里的,自然是不一般。
  另一侧,朱栩同样忙碌着,“新政”已经走了近十个年头,已经进入最关键时刻,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耗费精力,片刻轻松不得。
  他正在看的,是皇家钱庄送上来的奏报,是对于新币发放以及货币容量预估,还有今年的增发计划等等。
  傅涛到底不是原本那个年轻人,对大明货币市场的研究已经很深入,提出的问题,计划令朱栩都很深思,无法一眼看过。
  看了好半天,朱栩才做到心中有数,可还是有不少问题,需要与傅涛当面聊一聊。
  “传信给傅涛,让他明天来见朕。”朱栩头也不抬地说道。
  “是。”侍候在一旁的内监立即应声,一个人悄悄跑出去。
  旋即朱栩又道:“等等,不用进宫了,在外面吧,朕很久没出宫了,出去走走。”
  那个内监连忙调头,道:“是。”


第1240章 傅家的难境
  第二天中午,朱栩穿着单衣,出了宫,漫步在长安街上。
  “烨儿,回来,哪里不能去。”
  “煊儿,不乱碰,碰坏了要赔钱的……”
  “熠儿,那是胭脂铺,男孩子不能去的,给我回来……”
  小永宁在满街道的抓人,大呼小叫。三个小家伙出宫的次数屈指可数,对外面充满好奇,到哪都想看看,摸摸,问问,因此街道两边,三个小家伙飞奔乱窜。
  暗中的禁卫同样提心吊胆,这些都是皇天贵胄,要是有些损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