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断大明-第3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成龙见孟兆祥这般客气,神色颇为欣喜,道:“孟兄客气了,在下也是侥幸。三位已经出仕,小弟初来乍到,还需要诸位同年多多提携。”
  曹鼎蛟与魏学濂听着越发不对味,认真的观察这个于成龙。
  孟兆祥恍若未觉,道:“于兄客套了,李巡抚曾多次赞誉,可见于兄大才。”
  于成龙看着三人,谦逊道:“孟兄见笑,李巡抚只是随口而言,三位可是要去庆祝,是否能带上小弟?”
  孟兆祥笑容满面,道:“我们三人确实打算庆祝,但老孟的叔父,堂兄不日回京,我们还得去他们家院子打扫,今天怕是不行了。”
  于成龙看了眼曹鼎蛟,立即道:“曹兄,恭喜了,令叔父这次入京,怕是就不走了吧?”
  孙承宗即将致仕,传闻曹文诏接替的风声在朝野越演越烈,几乎众所周知了。
  曹鼎蛟从容淡定,道:“都是谣言而已,于兄乃是大智之人,岂会也人云亦云?”
  于成龙深深的看了眼曹鼎蛟,笑着道:“见笑见笑,那小弟就不打扰诸位了,他日自有再见之日。”
  孟兆祥客气的抬手,看着于成龙很是干脆利落的潇洒离去。
  魏学濂等于成龙离开了,这才看向孟兆祥,疑惑道:“老孟,这个人什么来头,让你这么拍马屁?”
  孟兆祥没理会他,看着于成龙消失的背影,慢悠悠的道:“南直隶书院的旁听生,山西,南直隶,陕西三省巡抚的联名举荐,听说毕阁老也颇为看重,这次的探花,据说还是赵天官钦点的。”
  魏学濂一听就头皮发麻,脑袋感觉要炸。这里面水太深,他不敢想。
  曹鼎蛟倒是点头,自语的道:“这也算是对南直隶的一个安抚吧。”
  孟兆祥道:“这个于成龙是山西人,听说身后还有一些商帮的捐助。”
  魏学濂眉头一挑,有些吃惊的道:“这个于成龙的背景居然这么复杂……”
  曹鼎蛟也是意外,“商帮”在大明日渐有抬头的迹象,尽管在朝廷中还不曾显露,但在地方上,从天启年间盐帮要获取科举名额,到周建宇,贺云杉等人登堂入室,已然有了不小的声音,不可小觑。
  何况,现在商业收入,在国库中的比例占据三分之一强,山右的商帮,在大明是声名赫赫。
  于成龙离了曹鼎蛟三人,刚到不远处一个酒楼,一群人肥头大耳的商人冲出来。
  “北溟,我就料定你会高中,果然不出意外,高中探花!”
  “哈哈,不枉费我们如此看重,来来,我们准备了酒席……”
  “今天不醉不归,来,还有几位在楼上,就等北溟你了……”
  北溟,于成龙的字。
  于成龙一见,也是面带喜色,道:“劳诸位久等,请。”
  “请请请。”
  一群人异常高兴,簇拥着于成龙上了楼,自是一番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好不热闹。
  科举这注定是一场大戏,朝野方兴未艾。
  京城这边热闹的时候,平王率领的庞大代表团,也慢慢悠悠到了归化城。
  归化城大殿,平王朱常润高坐,下面是鲁王,驻蒙大臣申用懋,吏部尚书赵晗,礼部尚书沈珣,还有辽东总兵熊廷弼,贺虎成等大明一干重臣。
  平王看着众人,道:“蒙古各部落的使者明天就到,该准备的仪程,也都准备好了,你们说说,还有什么事情?”
  鲁王这次来,是代表宗人府,接受新册封的这些蒙古王爷们的生碟的,他想了想,道:“王爷,这次册封的亲王多达一百二十六人,郡王更是有四百多人,并且是世袭罔替,如果挨个去册封,只怕没有半年都走不完,可否一次性在这里宣读?”
  平王摇头,道:“这件事不能省事,宗人府在这里收录明碟,其他的事情,由礼部去办。”
  鲁王稍一顿,应声没有说话。
  申用懋道:“王爷,各部落派给我的人,有的十几二十,有的一两百,最多的也不过五百人,林林总总已经有五千人,下官虽然能统领,但到底是文官,若是执掌,怕是蒙古那些人会不安……”
  平王看着申用懋,想了想,道:“这件事皇上没有与本王说,诸位大人有什么想法?”
  赵晗,沈珣对视一眼,面露沉吟。
  蒙古部落的“投诚”,对大明来说,还是名义上的。蒙古部落需要与大明的和平,专心应对俄罗斯的入侵。大明正在休养生息,需要外部的和平。因此,大明对于蒙古是没有足够约束力的,哪怕这次的给大明皇帝上尊号,也是一种“例行”,走完程序。
  这会儿熊廷弼忽然开口,道:“库伦离瓦剌太近,又在漠北蒙古腹地,他们必然有所顾忌,若是能放到这归化城,或许就能解决问题。”
  贺虎成双眼一亮,道:“熊大人这个主意正合适,归化城怎么说也是蒙古大汗所在,漠北,漠西离这里也足够远,既能增加这支骑兵的实力,也能让漠北,漠西蒙古放心,一石二鸟!”
  平王看了其他人一样,道:“这件事那就这么说,本王待会儿给皇上写奏本,诸位大人也联署一下……”
  “禀王爷!”
  忽然间,一个禁卫大步冲进来,急声喊道。
  平王微微皱眉,道:“什么事,这么慌慌张张,一点体统都没有了。”
  “回王爷。”
  这个禁卫抬起头,看着平王,一脸振奋,道:“林丹汗大福晋带着林丹汗儿子额哲前来投诚!”


第1106章 两百年心愿
  明朝以及蒙古部落,寻找林丹汗的八大福晋以及他唯一的儿子额哲已经很长时间,但是这些人在大漠太久,一时半会根本找不到。
  现在听到“额哲”二字,满堂皆惊。
  平王第一个跳起来,连连道:“快,请进来,不,本王亲自去迎!”
  平王神色严肃,说着就大步向外面走去。
  鲁王,熊廷弼,赵晗等人齐齐跟着,他们都知道,额哲来归对大明意味着什么,尤其是这次的“封祭大典”!
  平王一边向外面走,侍卫一边道:“王爷,来的是苏泰大福晋,携户一千,额哲也在其中,还带来了降表。”
  平王道:“嗯,本王知道了,让人开门。对了,那个国师来了吗?”
  “没有,那群人还没找到。”侍卫道。
  平王整理着衣服,大步向门外。
  这个时候,这座青色的归化城外,苏泰大福晋,额哲以及一干察哈尔扈从,齐齐站着,看着这座熟悉的大城,全都面色复杂。
  苏泰出身叶赫,背景显赫,横跨蒙古,女真两族,现在女真,蒙古都成过往,她也成了亡国之女。
  额哲今年十四岁,快要高过马背,看着这座大城,双眸冷闪,道:“我们真的要投降了吗?”
  苏泰倒是很平静,目光忧虑,道:“现在整个蒙古都投降明人,我们无路可走。”
  额哲抿了抿嘴,没有说话。
  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一群卫兵迅速冲出,城头上布满箭炮手。
  平王大步而出,走向苏泰,额哲。
  苏泰瞥了眼额哲,低声道:“低头。”
  额哲深吸一口气,道:“嗯。”
  不等平王走近,苏泰携着额哲上前,屈身行礼道:“苏泰(额哲),见过上国王爷。”
  平王来到他们不远处,背着手,神色威严,道:“你们能深明大义,本王以及皇上都很欣慰,无需紧张或者担忧,本王别的承诺不了,一个亲王爵位,荣华富贵,足够你们舒舒坦坦,自由自在的生活!”
  苏泰面露一丝感激,道:“谢王爷。我们只求回归故里,别无他求。”
  平王点点头,看着年轻气盛,还有些不服气的额哲,一挥手,道:“开门,让他们进城!”
  三门齐开,一队队士兵列阵严整,弥漫着肃杀之气。
  额哲脸色微变,苏泰抢先开口道:“谢王爷!”
  熊廷弼,赵晗等人神色不动,眼神里藏不住的喜色。
  额哲是林丹汗的儿子,他的投降对大明,对整个蒙古都很重要,将使得这次的大典变得完整,也将令大明彻底消除北方的边患!
  平王迎苏泰,额哲等一千余户蒙古人入城,随后大开宴席。
  额哲当面呈上投降表,宣示察哈尔的正式投诚大明,永不反叛。
  平王接下来,自然是一番热闹的宾主尽欢,宴后,平王以及熊廷弼等人,招来苏泰以及额哲,询问其他情况。
  苏泰在林丹汗的八大福晋中排第三,她的背景显赫,知道的秘密也不少,很快,国师尼克鲁,其他大福晋可能去的地方都被问出来,熊廷弼当即调兵,准备去寻找这些遗漏在外的“隐患”。
  平王一边写信给京城,一边等待着明日的“封祭大典”。
  所谓的“封祭”,一个册封,一个是祭祀,两个仪程都相当复杂,总的来说,给朱栩上尊号,明朝依照礼法,册封这些蒙古的大汗为二字亲王,然后祭祀大明列祖列宗,宣誓于前。
  第二天一大早,各汗国的大汗,使者齐齐而来。
  漠北三大部落,扎克图汗国,车臣汗国,土谢图汗国以及诸多小汗国,漠西的和硕特部,准噶尔部,辉特部等等,大大小小上百个汗国的大汗,使臣,齐聚归化城。
  平王举行了盛大的迎接仪式,欢迎宴会持续了三天!
  其中穿插各种交易,除却行政,军事,最多的就是经济上。蒙古各部落对大明的物资都是急需,魏良卿等人乘着互市谈判,签订了一系列的契约,涉及的甲胄,武器,战马,粮草,盐,布匹等等,规模相当的庞大,规划了十年之久!
  这些蒙古部落见大明没有染指蒙古的意思,也更加安心,在经济上的合作更是用心有力。哪怕大明一些过分的要求,也都咬牙接下来。
  继而,就是“封祭大典”,蒙古人给朱栩上的是尊号是“四海八荒共主英明神武大皇帝陛下”,下面是礼部,吏部两尚书宣读朱栩的旨意,册封这些蒙古汗国的大汗为二字亲王,多是“忠”,“顺”开头,然后是各台吉为郡王,一共册封了多达六百位!
  然后还有各种官职,都是依照大明礼制,法度而来,繁琐,复杂,耗时。
  但所有人都出奇的有耐心,安静的等着。
  这个过程,耗时三个时辰,在所有人都累的够呛的时候,才开始祭祀,拜天地之后,祭祀大明的列祖列宗。
  这个仪程,一直到天黑!
  这个仪程结束,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蒙古部落确信大明不会对他们有想法,更欣喜于大明的互市,这将给他们带来无尽的好处。
  一群大汗,使者聚集在一起,喝着酒,吃着大明美食,讨论着今天以及未来的事情。
  另一边,明朝的一干重臣自是振奋,也在“闲聊”。
  申用懋笑着道:“蒙古人已经同意,使用我们的文字,并且学习我大明的礼仪,会进行改革……”
  熊廷弼道:“关于蒙古联合骑兵,他们同意继续提供,驻地在归化城,暂定为一万五千人,战马也由他们出,都是最好的马……”
  魏良卿道:“总共签订了二百份契约,涵盖了战马,马场,金银,矿产,牛羊以及我大明的海产,武器,铁骑,食盐,布匹等等……”
  平王听着,不断点头,面上带着和缓的笑容。
  众人都很是欢欣鼓舞,在天启之前,明朝都是给蒙古各部落“赏赐”,勉强稳住长城以北,谁能料到,不过十年时间,他们就能在这里接受蒙古各部落的朝拜!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说都的很开心,因为喝了酒,面色通红,更加开怀,说的有些无忌惮。
  解决蒙古边患,是大明建国以来,两百多年来历代所有人的梦想,现在终于做到,自然是情不自禁,难以遏制!


第1107章 新人与旧人
  平王在归化城的一举一动都即时的传递到京城,内阁六部,司礼监等相继得到消息。
  汪乔年,靖王已经回京,这会儿正在内阁的小客厅,与孙传庭,三人正在喝茶。
  “蒙古这一降,我大明的地图又要重新编修,想必测绘局那边正头疼……”靖王端着茶杯,笑呵呵地说道。
  汪乔年道:“何止是测绘局,工部那边计划修建几条路去蒙古各地,里面涉及的更复杂,徐尚书头发都愁白了……”
  孙传庭手里翻阅着蒙古来的信件,脸上也是笑容满满的道:“这些都是小事情,此事的意义无比重大,我打算奏请皇上,前往泰山封禅,你们觉得如何?”
  “泰山封禅”,这件事不是第一次提,但以往内阁都极力阻止,现在由孙传庭提起,那就不同了。
  靖王稍做思忖,道:“白谷说的是。我大明疆土前所未有的辽阔,‘新政’也是轰轰烈烈,颇见成效。皇上文治武功堪比太祖太宗,当可泰山封禅!”
  汪乔年不假思索,道:“我也觉得可以了,等毕阁老,孙阁老等回京,我们一起面见皇上呈说此事。”
  孙传庭点头,继而道:“神龙府那边上了奏本,这次的‘万国商贸大会’很成功,从各国商人那里高价订购了粮谷达一千万石,目前已经有一百五十万石上岸,即将到京城,其他的会在年底之前入京,这可是帮了我们大忙……”
  靖王看了眼孙传庭,道:“听说方孔炤将整个南直隶的官员都搬了过去,当天就收获了一百五十万两白银,三十万石粮食,其他的不计……这神龙府的底蕴,比我们想的深……”
  汪乔年瞥了眼靖王,没有说话。谁不知道神龙府的来历,谁不知道背后的主人是谁,不管神龙府的底蕴如何,他们都不能妄图去染指。
  孙传庭倒是没有染指的意思,道:“国贸寺那边,这次也有参与,收获颇丰,我打算,对国贸寺进行一些改动。”
  汪乔年,靖王听着皱眉,神色沉凝。
  国贸寺是以惠通商行为根本组建,隶属内阁的一个正规的国家机构。但因为毕自严的坚持,国贸寺的职能被严厉压缩,盈利能力大减。现在孙传庭说要“改动”,那毕自严那一关必须过。
  在内阁,除了不管政务的孙承宗,谁能抗衡毕自严?即便是主管内阁直属机构的孙传庭。
  孙传庭自然明白这些,拿起茶杯,道:“这次科举还算平稳,吏部那边的任命名单即将公布,你们有什么想法?”
  孙传庭话音一落,汪乔年立即道:“科举停了多年,加上其他原因,官吏有断层,这一次,我们大理寺要一百人。”
  靖王眉头一挑,果断接着道:“督政院也需要一百人。”
  孙传庭看着两人,茶也不喝了,笑着摇头道:“你们别想太多,吏部那边这次都留下了,你们等下次吧。”
  靖王还好说,他的督政院可以从“民间”筹集,但大理寺要求相当严格,若是没有新鲜血液,一直是这些老官吏,加上现在大理寺发展迅速,持续扩大,急需人手,若是不能补充,只怕发展都要受限。
  汪乔年看着孙传庭,不退让的道:“白谷,我这边是真缺人,你要是不放,我可就找皇上要了……”
  孙传庭有些不情愿的看着汪乔年,道:“三十人,再多没有,你找皇上,我也咬死这个数字。”
  汪乔年眉头皱了皱,情知这是孙传庭的极限,只好心不甘情不愿的默认。
  靖王本还想开口,但看着孙传庭坚定的神色,暗自摇头,道:“我就算了,下次吧。”
  孙传庭微笑,道:“快要到年底了,你们两部的总结奏本,尽早写好,司礼监那边已经在催了。”
  两人都点头,心里颇有些豪情。虽然时事多艰,但前景喜人,他们也日渐入手,正准备大干一场!
  宫外,吏部的任命风声终于传出来,悄悄的弥漫的京城。
  孟兆祥拟任命为顺天府右府丞,虽然惊掉了不少人下巴,但也算勉强接受,毕竟这位履历还算厚实,外加“帝党新锐”的光环,除了酸言涩语外,其他也没什么。
  魏学濂要去清风司,这个倒是没有什么惊动,这个机构没有品级,没有品级,大明的人就没几个在意。
  而曹鼎蛟拟任吏部考功司员外郎,虽然官居六品,执掌考功司,但六部的员外郎太多,六品以上多如牛毛,外加曹鼎蛟的家世,倒也没人指摘什么。
  其他人,就显得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别的,唯一让人争议不断,纷纷扰扰的就是今科探花,于成龙。
  这位背景复杂,方孔炤,李邦华等人联名保举,毕自严夸赞,这样的人,应该可以预见平步青云,但出乎意料的,居然被“发配”去了南安南任一个小县丞!
  这个惊掉了无数人下巴,不止民间在沸腾,朝廷上下也是议论纷纷。
  这个时候,住在豪华客栈的于成龙,以往车水马龙的门口,如今门可罗雀,甚至客栈里的人都不冷不热起来。
  于成龙现在坐在椅子上,面色阴沉,双目都是怒火。
  他想不通,为什么吏部会这么做,其他人要么是在京城,要么在大明四处,都有高升,为什么独独他被发配去蛮荒之地?
  至于吏部说的锻炼,谁会相信这种鬼话!
  就在这个时间,一个书童模样的人进来,道:“少爷,信已经寄出去了,毕阁老现在在山西停留,据说三天后回京。”
  于成龙面色丝毫没有改变,这些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等明天吏部公布,一切都木已成舟,再难翻转!
  于成龙脸上黑沉如墨,急急的思索,想着京城能帮上忙的人,想来想去,忽然站起来,道:“走,去曹府。”
  半个时辰后,于成龙脸色好了一些的出了曹府。
  曹鼎蛟站在门前,身旁是魏学濂与孟兆祥。
  魏学濂一脸古怪,道:“他说什么对皇上忠心耿耿,对老曹你向来佩服,这是什么意思,投诚吗?想要与我们结党?”
  孟兆祥摇头,一脸可惜道:“我本来还挺看好这位于兄的,现在看来,他也是旧人。”
  现在朝野对官吏有一个分水岭,东林一党以及附属,归之为“旧”,“新政”派系的人都是新人。
  曹鼎蛟倒是从容一笑,看了眼两人,道:“不瞒你说,像他这样的人,这几年我见到了不少。”
  曹鼎蛟话音落下,三人几乎一致的摇了摇头,旋即三人不由得大笑起来。


第1108章 靖王的奏本
  于成龙向曹鼎蛟等“帝党新锐”投诚,心里的不安少了许多,但还是没有放弃,在京城四处投拜帖,走动关系。
  于成龙背景复杂,又有多朝廷高官举荐,尽管被“发配”,还是有不少人乐意“陈情”。
  督政院,副院正,韩启智以及一干人,看着于成龙的拜帖,都是摇头。
  一个主事模样的人,看着韩启智道:“大人,这于成龙刚刚去了曹鼎蛟等人那,想必得了些承诺。”
  “承诺不承诺又有什么区别?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曹鼎蛟等人将来必然会出将入相,于成龙偏偏在政院之外,能被录取,已经是朝廷心胸宽广了……”
  “要我说,还是皇上高明,这一次科举,将所有心怀叵测的人给区别出来,现在,据说曹府门前车水马龙,比曹总兵在京的时候还热闹,这站队的人,可是越来越多……”
  “呵呵,可不是,曹鼎蛟等人的将来,只怕比曹文诏,曹变蛟走的更远……”
  韩启智是前朝的刑部侍郎,万历四十年后一直在野,被靖王请出山,坐镇督政院,也算是笼络了相当一批人。
  韩启智看了眼议论的几人,敲敲烟杆,面无表情的道:“休得胡言!再敢乱议国政,决不轻饶!”
  众人立即息声,这位韩副院正是靖王的刽子手,他不说话还好,说话了,比靖王在督政院还有威信!
  韩启智起身,背着手离开。至于于成龙的拜帖,已经不知道去了哪里。
  他在督政院已经两年,目光沉静,洞若观火,很多事情看的清楚明白。
  这一场科举,分明就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事关大明国运,也事关大明所有人的前途!
  国运如何他判断不出,但有些人,他已经看得分明。比如这于成龙,只怕这次出了京,再无归来之日!
  皇宫,仁寿殿。
  朱栩,张太后,张筠,李解语,海兰珠,小永宁等人都聚集在老太妃床前,神情都是小心翼翼,屏气凝神。
  床边,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按着老太妃的脉,许久许久都不说话。
  朱栩一个心提到嗓子眼,就怕看见这太医站起来冲他摇头。
  张太后脸上也是凝色,蹙着眉头,见朱栩的模样,轻轻拍着他的胳膊,低声道:“不用担心,老太妃有福,不会这么快就走的。”
  朱栩心思不属,勉强的点点头,目光依旧看着给老太妃把脉的太医。
  好一阵子,老太医才颤巍巍的站起来,有些艰难的转身,抬手向朱栩道:“回皇上,太妃脉象低沉,时有时无,时断时续,虽然危险,但今晚当无碍。”
  朱栩眉头顿时一皱,道:“那过了今晚会怎么样?”
  这老太医迟疑了下,道:“臣明日再来给太妃诊脉。”
  朱栩刚要再说,张筠轻轻拉着朱栩的手臂,道:“皇上,老太医也累了,不如臣妾今天在这里守着,有什么事情,立即告诉皇上。”
  朱栩眉头紧拧,心里有不好的预感,但这个时候确实没什么可做,压着不安,摆了摆手,道:“恩,去吧,其他人也回吧,这里由朕与皇后守着就行。”
  虽然朱栩这么说了,但在场人的目光转了转,还是看向张太后。
  张太后看着朱栩,神情动了下,悄悄挥了挥手,带着小永宁离开。
  李解语,海兰珠等行礼后,也悄悄退出去。
  朱栩坐在床前,神色凝重。老太妃连呓语都没了,现在一动不动,若不是偶尔被子有起伏,已与作古无异。
  张筠面带忧色的看了眼老太妃,转向朱栩道:“皇上,臣妾守上半夜,你先睡会儿吧。”
  朱栩摇了摇头道:“你先睡吧,前半夜,朕来守。”
  张筠嘴角抿了抿,没有反驳,让人准备了点宵夜,就在不远处的桌子坐下。
  朱栩夫妻二人轮番看着老太妃,直到第二天,老太医来了,耗时良久,才对朱栩道:“老太妃脉象已平稳,三五天当无大碍。”
  朱栩二人长松一口气,一边命人通知张太后等人,一边又看了会儿,直到张太后来了,这才双双离开。
  宫内宫外事务太多,大事小事不断,朱栩也没半刻清闲,在乾清宫梳洗一番便来到内阁大殿。
  拿起的第一份奏本,便是在军情处从朝鲜得来的情报。言称倭国已经有两万精兵穿过关门海峡,九国岛聚集的粮草越来越多,显然德川幕府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岛原之乱。
  朱栩看着这道奏本,沉吟一声,道:“曹变蛟什么时候到京?”
  曹化淳侧过身,道:“回皇上,预计就这一两天了。”
  朱栩微微点头,拿起另一道奏本,刚翻开,曹化淳又道:“皇上,倭国那个商人已经看护在驿馆,德川幕府的使者这一两天也会到京了。”
  朱栩差点忘了这件事,笑了声,道:“他们来了,先让傅涛带去见见那个田中,这个画面一定有趣。”
  曹化淳微笑,这两拨人都是倭国人,还是敌对的,心怀叵测,又不会戳穿彼此,见面的情景一定很滑稽。
  朱栩笑了声,翻开手里的奏本。这是户部的奏本,言称税务总局已经组建完毕,各种政令渐渐完善,只等实际公布,明年的税务,就彻底交由税务总局来负责,最后还点明,税务总局的正卿人选还未定,请求圣断。
  斟酌着这道奏本,朱栩自语一声“时间还早”,就放到了一旁。
  再拿起来的,是孙承宗的奏本,言称“军改”已经大致完成,各地正在严厉执行,约束,但想要彻底完成,巩固,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他计划在年底之前回京,坐镇大元帅府,督促各地。
  “都要赶着回来啊……”
  朱栩摇了摇头,这几位也是人老成精,都知道年底会有大事情,着急忙慌的回来,说到底还是不放心他啊。
  朱栩接着翻着,后面是靖王,汪乔年的奏本。
  朱栩不由得认真看起来,这两部对大明的“新政”非常重要,两位主官下去考察,自然有另一番见解。
  第一个是靖王的,他的奏本里,充满了忧虑,言称地方上的督政院“事事靡费,时时虚度,虽有权柄,彷徨无措,不堪一用”。
  并且详细描述了他的所见所闻以及各地明察暗访的情况,得出结论“人浮于事,莫过于此,荒唐之情,不胜如今”。
  朱栩看的眉头直皱,神色凝重。
  靖王这道奏本的意思简单明了,督政院实则就是一群人领着朝廷俸禄,握着权柄,实则什么事情也没干,就是混吃等死!
  但靖王话锋一转,言称“政新人旧,茫茫无措,虽有恶劣,情堪可原,且巡抚独大,莫之能争”。
  也就是说,这帮人都是前朝留下来的旧官吏,短时间内不能完全理解“新政”,并且一省巡抚最大,督政院也看巡抚衙门的脸色,如何能起到监察的作用?
  朱栩将这道奏本放在桌上,看着,沉吟着。
  这种情况他没有预料到,不是他的初衷,但现实如此。自古以来就是官本位,对上官监察,简直是可笑!
  但是不能授予督政院高于巡抚的权职,同时也不能扩大言官的权力,否则地方非乱套不可。
  这是一个摆在朱栩面前的,现实性的难题。
  “等毕阁老回京,让他来朕。”朱栩合起这道奏本,拿起汪乔年的,随口说道。
  “是。”不远处的曹化淳应声道。
  朱栩翻看汪乔年的奏本,神色没有好看多少。


第1109章 复杂局面
  汪乔年的奏本,比靖王写的多,厚厚实实的一本,朱栩翻看着,一页一页,极其认真。
  汪乔年言称,地方上的大理寺目前就是摆设,尤其是州县一级,不管是百姓,还是地方衙门,断狱权还在县州府衙,大理寺根本插不了手,稍有动作,不说县府衙门,一些百姓就会大肆冲击,搅的一塌糊涂。
  不说里面的复杂之处,结果就是大理寺在州县一级的存活是寥寥无几,更别说履职了。
  而府一级就更加复杂,交错着巡抚衙门的“新政”改革,既要秉持巡抚衙门的改革意志,进行集权,又要将断狱之权分给大理寺,还要让督政院有监察职权,外加士绅,地方官僚等交错纵横的情形,府一级的大理寺,虽然府衙都有,偶尔也有官司判决,但至多是聊胜于无,实际效用也是寥寥。
  情何堪!
  到了省一级的,就更为复杂,巡抚衙门独揽大权,不管是大理寺还是督政院都被压的抬不起头,尤其是大理寺,几乎是惟巡抚衙门命是从,根本没有足够的独立,更别说从巡抚衙门那边拿走断狱之权。分权地方,制衡巡抚衙门,防范他们违法乱纪,肆意胡来。
  朱栩目光微沉,看了一遍,又从头看了一遍,神色有些凝重。
  这些他不是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