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2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内阁,六部以及诸位巡抚出了宫,一个个即觉得惭愧,心头沉重又很是欣慰,自古良臣盼明君,当今陛下不管有多少非议,在大是大非上,还是相当的“明”,至少他们这些人,远远不及。
毕自严也有这样的矛盾心思,悄悄吐了口气,看着这些人,道:“皇上乃不世明君,我等愚钝不及,今日之事皇上虽未追究,但我等不能这样就算了,皇上要求的奏本,务必要认真去写,先送到内阁,本官看过后,再送入司礼监,今后行事,我等更需三思,值此大事关头,万不能出一丝差错,以免祸延后世,百死莫赎……”
现在一群人心头激荡,难以平静,听毕自严这么说,脸上轻了几分,齐齐抬手道:“遵命。”
这件事是大家的尴尬事,毕自严不好多言,说几句便散了,他转身去内阁。
他需要拟旨,颁给那些上书的人。
这群人不比他们,若是看到这份措辞如此严厉的旨意,不知道是什么反应。若是在全国登报,那些“拒不出仕”之人,恐怕不知又要多出多少。
这些人毕自严已经管不了,只能尽可能的弱化口气,给他们保留一点颜面,希望他们都能有所悟,不要做出极端事情来。
朱栩已经睡下,刘时敏拿着内阁的旨意,在内阁值班,等朱栩醒来送过去御览,盖印,明发。
与此同时,朝鲜二位国主也是急的六神无主,心慌意乱。
驿站内,李倧背着手,走来走去,神情焦躁。
他以及李珲亲自以及派出很多人与大明官员接触,结果发现,大明的官员,倾向从朝鲜撤兵的非常多,占了相当大部分,理由之一就是为了节省开支,哪怕朝鲜愿意负担这部分支出,这些官员也不愿意大军继续驻扎在平壤,希望撤回国内,以便专心于内务。
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不好的消息,若是大明上下都执意撤兵,不等于是坐看朝鲜亡国吗?
李倧与李珲对视,尽管两人恩怨难解,这个时候却也都目露凝重,彼此巡视。
“不管如何,国号不能去!”李倧咬牙道。
李珲点头,朝鲜与大明关系匪浅,政治,文化,体制各个方面都很像,去国号这样的大事,根本不是他们说的算。
“殿下,这是王先生的信。”一个朝鲜宫女入内,递上一份信给李倧。
李倧一愣,旋即连忙打开。
这位“王先生”是朝鲜的大儒,近来在大明游学,李倧苦无计策,所以去信请教。
李珲也凑过来,盯着打开的纸。
只见信纸上写着大大的“国省无分,内外有别”八个字,遒劲有力,外方内圆,是汉字。
“王先生这是何意?”李珲看着这八个字,神色不解。
李倧也不明白,缓缓坐下来,看着这八个字,思索不断。
不知道过了多久,李倧猛的站起来,神色大喜,急声道:“对对对,王先生一定是这个意思,一定是,好好,好主意,明天咱们去内阁,只要大明内阁同意了,皇帝陛下那边一定也没问题,朝鲜有救了有救了……”
李珲看着李倧这么激动,也面带喜色的道:“具体是什么办法?快跟我说说,大明内阁真的能同意吗?”
李倧看着王先生的八个字,激动的道:“先生的意思,对朝鲜来说,咱们还是朝鲜国,对大明来说,我们就是朝鲜省,然后只要稍做变革,仿照大明设置‘内阁’,他们说的就是巡抚衙门,说白了,大明需要的是一个说服上下,不得不驻军的借口,我们给这个借口就可以了!”
李珲双眼一亮,确实,大明没有吞并朝鲜的意图与需要,只是要一个借口,对大明来说,朝鲜是去了国号,对朝鲜内部来说,却没什么变化,对内对外都能接受!
“好,快写奏本,对了,你说,我们是先见陛下,还是见内阁的诸位大人?”李珲很激动,看着李倧道。
李倧强压激动之情,认真思索一番,旋即皱眉道:“还是得先找皇帝陛下,内阁诸位大人态度太过坚定,若是能说服陛下,陛下再施压内阁,我们再游说一番,事情更容易成一些。”
李珲也觉得大明内阁的大人们太过强硬,不是他们能说服的,点头道:“恩,快写奏本,明天一早就进宫!”
第989章 解决了
朝鲜的二位国主,还是没有等到第二天一大早,而是连夜进宫。
朱栩睡的没多久,就被叫醒了。
这件事,曹化淳等人不敢耽搁,将二位请进宫,一边好茶招待着,一边唤醒朱栩。
朱栩洗漱一番,强打精神,在东暖阁接见二位国主。
朝鲜之所以有二位国主,是因为朝鲜国内的“叛乱”,现在李倧,李珲二人站在朱栩对面,在朱栩看着他们的奏本的时候,二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补充,详细的向朱栩解释着这道奏本。
朱栩看着奏本,听着二人的话,面露古怪。
朝鲜想到的办法也算奇特,对外是去国号,不使用国家称号,“朝鲜”是大明的一个省。对内依旧是朝鲜国,朝鲜王世袭罔替,国内的整体稍加变动,与大明其他省份“别无二致”,税赋上交,防务上移。
朱栩捏着下巴,尽量不露声色的道:“你们是说,朝鲜……在内保留国号,对外去国号,我大明派遣一些官员到朝鲜,上传下达,其他不变,是这个意思吗?”
李倧连忙道:“是,下臣认为,只有如此,大明才能合理的,长久的驻军在平壤。”
李珲接着道:“下臣等经过仔细商议,认为此法可行。”
朱栩看着两人,嘴角不自觉地的抽了下。这二人的根本目的其实还是想要大明继续在朝鲜驻军,若是倭国再来,可以与大明“同干休”。
只是这二人虽然说的大义凛然,但看上去,却仿佛就是变着法子欺骗大明上下,骗大明保卫朝鲜,而且是明目张胆,光明正大,有理有据,找到大明皇帝陛下跟前。
按照礼制,朝鲜王是大明的郡王,朝鲜是大明属国,不管是出于大明尊严还是地缘战略,大明都必须保卫朝鲜!
不过,在大明现在的特殊情况下,朱栩有意为难后,朝鲜二位国王能想出这样折中的办法,算是难能可贵了。
同时,这也将朱栩吞并朝鲜的计划向前推进一步,到了这一步,朝鲜就是大明的一部分,一个省,时机一旦成熟,架空了朝鲜王,大明直接派人接管朝鲜都是理所应当——一道诏书的事情!
朱栩心里松了口气,目光微微闪烁。第一岛链现在还差倭国,倭国与大明之间隔了个朝鲜,现在朝鲜已经解决,再接下来,就是倭国!
朱栩的思绪瞬间回到眼前,看着手里的奏本,然后看着二位朝鲜王,沉声道:“保卫朝鲜,是我大明的责任,朕这就下诏给内阁,平壤的驻军不得撤回,不在‘新政’的计划之内!”
李倧,李珲大喜,跪地道:“臣,谢陛下隆恩!朝鲜与大明,同荣同休,万世不变!”
朱栩看着两人,嘴角微笑,道:“平身,不过,还有一个问题。”
李倧,李珲两人脸色微变,有些小心的道:“请问陛下是什么问题?”
朱栩放下手里的奏本,道:“朝鲜是一省,但是国王有两位,当如何处置?”
朱栩的话一出,李倧,李珲二人脸上都有僵色,因为这两人都算是“谋逆”得来的王位,过往并不光彩,不能去探究,多言,“不合礼制”。
这件事,不止朝鲜国内有争议,大明现在朝廷上下对朝鲜这种状态也很不满。当年袁可立的一句“冠履倒置”,至今还在朝野回荡。朝鲜国王每次入京,都有人上书,要求朝廷对朝鲜严惩,“拨乱反正”。
大明修的《神宗实录》,《熹宗实录》,都有涉及朝鲜这件事,非常不光彩,朝鲜三番五次上书,甚至派人入京陈情,希望大明不要写这一段。
毕竟,史笔如刀,这是千秋史册,后人都要看的!
李倧,李珲对这些都心知肚明,可都不敢多提,这件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眼见朱栩提出来,两人先是尴尬,后是面露惶恐。
他们不知道朱栩这句话是否暗示,大明要对朝鲜“拨乱反正”,心里忐忑不安。
不远处的曹化淳,刘时敏看着这二位惶恐不安的国王,暗自摇头,一点都没有一国之主的气度。
房间里安静了好一阵子,李倧硬着头皮,看着朱栩道:“不知陛下以及朝廷有何想法?”
朱栩倒是没有他们想的那么多,故作沉吟的道:“朕之前没有想过,现在想来确实是个问题,不过也好办,终归是你们朝鲜内部的事情,朕出个注意,朕给朝鲜两个郡王位,一个在平壤,一个在汉城,你们可以自己组建内阁,分南北,朝鲜大事,你们合并商议,若是重大的,奏请朕来裁断,也免得你们再出事端,让朕为难,你们以为如何?”
李倧,李珲听着一怔,接着心里一松,大明到底是没有“拨乱反正”,旋即又沉思起来。
朝鲜现在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王位的传承,现在之所以有两国国王,是因为李倧没有杀李珲,被大明救出,多方妥协的结果。可朝鲜只有一国,不能永远都是两个国王。但这件事,朝鲜国内是讳莫如深,无从去谈。倒是大明朝廷一直想要“拨乱反正”,想要从李倧之祖李昖后代中重新挑选一个继承朝鲜王位。
这样一来,李珲,李倧都得被废除,下狱论罪。两人犯的都是“谋逆”大罪,不可轻饶!
李倧与李珲都在想着,一时间拿不定主意,对视一眼,沉默不语。
朱栩端起茶杯,静静的喝茶,不急不缓。
一个团结的朝鲜不符合大明的利益,如果不是只有两个国王,朱栩甚至想三分,以免朝鲜国内反弹势力太多,到时候给他添麻烦。
曹化淳已经明白朱栩的意思,看着朝鲜二位国王迟疑不决,上前一步,道:“二位王爷,内阁的毕阁老刚才与皇上说,‘新政’的奏本将在今夜决定,二位最好尽快思索清楚,在这之前去内阁,带着皇上的旨意,内阁不会为难你们,若是迟了……”
李倧,李珲二人身体一震,猛的抬头。
朝鲜与大明很相似,文臣势力强大,若是大明内阁态度强硬,眼前的大皇帝陛下怕是也要让步!
李倧,李珲对视着,蓦然转向朱栩,沉色道:“臣谨听陛下圣命!”
他们害怕倭国入侵朝鲜,更害怕丢掉自己的王位,虽然分出去一半,终归比下狱强!
朱栩眼神深邃一闪,微笑着点头,道:“嗯,这样就好。日后好生经营朝鲜,善待百姓,不得再有其他心思,不日朕就下诏册封你们的世子。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后,朝鲜不得再出现冠履倒置之事,否则……必有雷霆!”
李倧,李珲二人心神震动,脸色微白,再次跪地道:“臣遵旨!”
朱栩看两人一眼,转头看向曹化淳,道:“拟好旨意,盖印,然后带二位王爷去见孙白谷,让他抽出时间去一趟朝鲜,宣读旨意。秦翼明继续驻扎在平壤,不得移动。传旨海军,济州基地扩大,驻扎一万海军。命辽东总兵熊廷弼,移师两万驻扎在义州,拱卫朝鲜,若是得到朝鲜国王求救书信,可以先驰援后请旨。二位王爷,觉得朕这些布置如何?可还有补充?”
李倧,李珲都是大喜,大明这前中后在朝鲜部署了六万大军,这已经是给他们吃下定心丸!
“臣等无异议,叩谢陛下垂怜,朝鲜有大明庇护,必将万年无忧!”李倧,李珲二人彻底安心,跪地朗声道。
朱栩面上带笑,心里暗吐一口气。
朝鲜终于算是解决了。
今后大明的政策,可以堂而皇之的进入朝鲜!
一步一步!
第990章 大跨步
朝鲜二位国王感激涕零,千恩万谢的跟着曹化淳出了乾清宫,转向内阁。
朱栩坐南朝北,盘腿坐在软塌上,看着手里的奏本,心里犹自思索着,自语道:“朝鲜基本上没问题了,由北向南是半圈,左半圈,右半圈……”
左半圈,就是环海,第一岛链,唯一剩下的就是倭国。
倭国现在内部也是纷纷扰扰,尤其是九国岛,岛原之乱越演越烈,德川幕府正在调集大军镇压,可半年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损兵折将,乱民的声势是越来越浩大。
倭国,朱栩是不急,暗中也在悄悄分化,消耗它的国力,甚至放在最后处置都没问题。
右半圈,基本上就是蒙古了,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分,眼下要处置的就是漠南,其中最大一个部落,就是号称黄金家族,蒙古大汗的察哈尔部。至于漠北还不着急,他们离明朝远,短时间内没有威胁。漠西,现在分为多个部落,准噶尔实力与潜力是最强的,眼下猛虎还在打盹,十年八年也惹不到大明,同时朱栩还需要他来挡一挡正在崛起的俄罗斯人。
因此,大明现在急需处置的,就是察哈尔了。
朱栩沉思半晌,抬头看向不远处的刘时敏,道:“你觉得,朕现在处理察哈尔,是不是有些急切?”
这件事刚刚透露给内阁,还不知道内阁会掀起多大风波,只怕反对者是十之七八,支持他的也多半是默默支持。
刘时敏看了眼朱栩,连忙又低头,道:“奴婢相信外廷的大人们会理解皇上,更会看清大势,不会反对皇上的决定。”
朱栩轻轻笑了声,走下软塌,活动了下身体,背起手,想了想,道:“走,去看看海兰珠。”
刘时敏看着朱栩的背影,又看了眼外面的漆黑天色,没有劝阻。
海兰珠,布木布泰,两人不是普通女子,是科尔沁的格格,眼下这个情形,她们就更不一般了。
在朱栩去往芷兰宫的时候,朝鲜的二位国王在内阁,得到了非常好的优待。
好吃好喝,有专人陪着,曹化淳与孙传庭就忙来忙去,在满内阁走来走去,同时中书内的文书进进出出,奔赴各地。
朝鲜去国号不是小事情,哪怕内阁有准备,有琉球的先列,一时间还是忙的脚不沾地。
在孙传庭的班房里,内阁六部,督政院,大理寺等等,站满了人,认真的听着孙传庭的话。
“‘巡抚衙门’的主官,从在野选出一个德高望重之人前往,上传下达,匡扶得失,具体人选,内阁会再考虑,你们也可以举荐……”
“大理寺,设南北省级大理寺,其他的不设,官员吗……三七开,我大明占三,朝鲜占七,主官给朝鲜提名……”
“刑狱司,各派十五名官员,不负责具体事务,全部都是副手,日后每半年轮换,每次增加十五人,然后分散各地,全数各三百人……”
“吏部,各派遣三十名,不负责具体事务,但要求对事务都要有足够的了解,对朝鲜官员进行观察,记录……”
“兵部不派人,朝鲜的所有军队,临时调派权归辽东总兵署……”
“工部对朝鲜的交通进行重新梳理,确保与我大明的统一,无障碍……”
“户部,对朝鲜的户籍,人口,田亩进行梳理,掌握相关数据……”
“礼部……”
“督政院……”
“对了,贸易方面要加强,互通有无,商船定期不定期开航……”
孙传庭本来是坐着说的,说的口干舌燥又站起来,道:“本官说的这些有些复杂,你们回去之后,各部门继续商议一番,然后咱们再联席商议,在三五天内完成,这件事不能拖延,本官要亲自去平壤传旨……”
“遵命!”一群人抬手,强打着精神。
孙传庭断断续续说的太多,很凌乱,这大深夜的,还需要他们回去再整理,别说今天晚上,怕是明天一天都没时间睡觉了。
一群人迤逦的出了内阁,各自赶回部门,孙传庭走向曹化淳的班房。
曹化淳正在草拟各种诏书,涉及范围太广,即便是他也不能单指挥。
他的班房里,有六个内监,还有十多个年轻的文人,一看就是从督政院毕业的人,被抽调过来,在他班房里做事。
“曹公公。”孙传庭站在门外,笑着喊了一声。
曹化淳抬头看了他一眼,连忙放下笔,走出来。
两人并排走了几步,曹化淳道:“孙阁老,可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这样的事情虽然是第一次,但朝鲜是大明的属国,依照礼制处置,也没什么大问题,只是从头到尾都非常复杂,还得细细的设计。
孙传庭到底是内阁辅臣,自身的履历也非常厚实,内阁,六部,地方都做过,尤其是辽东总理大臣任上,与朝鲜交集最多,他来处理是最为合适的,自然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孙传庭脸上有疲惫笑容,道:“问题倒是没有,就是想与公公聊聊,喘口气。”
曹化淳脸上顿时露出会意的笑容来,陪着走向孙传庭的班房。
他是大内总管,当今皇帝陛下最近的人,谁敢没事找他闲聊天?
孙传庭与曹化淳对坐,给他倒了杯水,笑着道:“我在辽东的时候,与朝鲜接触不少,尤其是那位金忠善将军,我入京的时候,还托我给皇上带礼物,表达他的敬意。”
曹化淳喝了口茶,笑而不语。
他知道金忠善,这位在朱栩还在潜邸的时候就接触过,算是与朱栩说的上话的人。
孙传庭看着曹化淳的神色,咳嗽一声,神色正经了一分,道:“公公,我也不绕圈子了。皇上有宏图大志,烈烈雄心,这我知道,也不反对。朝鲜应该是皇上早就谋划的事,只不过今天水到渠成,别人看不到,我看的清楚。从金忠善,到秦翼明驻扎平壤,到琉球,再到今天……我没有其他意思,我只想问一句,除了对察哈尔用兵,皇上可还有其他意图?”
没有谁是傻子,琉球,朝鲜相继去国号,分明是早有预谋,一步步按部就班的计划。这些“阴谋”出自谁,用脚趾头都能想到。
当今皇帝陛下对“武功”有着炽热,磅礴的野心,从辽东,到安南算是收复,朝鲜,琉球就算是开疆拓土!
不管这些人自己认为是真是假,孙传庭都清楚,不管真假,将来一定会是真的,眼前这些云云雾雾都是皇帝的障眼法!
琉球,朝鲜既下,察哈尔自然是下一个目标!
孙传庭目光灼灼,紧盯着曹化淳的双眼。
大明真的不能再折腾了,打一个察哈尔,咬咬牙能撑住,但是再有一个,就真的会有不可预测的后果!
曹化淳如今也算是人老成精,哪里会被孙传庭诈到,同时他明白孙传庭的担忧,相比于毕自严等人,孙传庭问的是“其他”。
“不知。”曹化淳惜字如金。
孙传庭双眼骤缩,在他看来,曹化淳不给实话,那就是欲盖弥彰。
不过曹化淳接着就道:“察哈尔,皇上还没有最终定主意。”
孙传庭一怔,有些不明所以,道:“皇上不是说,定在四月一号?”
曹化淳端起茶杯,轻轻喝了一口。
孙传庭睁着眼看着曹化淳,但曹化淳一直没有说话。
孙传庭陡然有一种明悟,看着曹化淳道:“公公是说,这只不过是皇上给察哈尔施加压力的一种方式?”
曹化淳看着孙传庭,似乎担心传错了讯息,默了一会儿,又道:“皇上在见过尼克鲁后,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话:‘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
孙传庭听着这句话,稍稍琢磨,就感觉大有深意,尤其是在见过察哈尔国师尼克鲁之后。
片刻之后,孙传庭有些会意地笑道:“下官明白了。”
曹化淳不管他是否真明白,接着道:“对于‘新政’,皇上并不着急,再给内阁三天时间。”
这件事已经拖了很久,诸位巡抚进京也很长时间,实在不能再拖,孙传庭面色微凝,道:“公公,对于今年的‘新政’,皇上到底是何态度,不知可否透露一二?”
第991章 传旨
大明上下,现在最瞩目的事情莫过于今年的一系列的“新政”计划,但是这个计划,一拖再拖,至今也没有完善的方案出来。
其中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朝廷与地方的大员之间的矛盾,内阁的一系列安排在这些地方大员来看,过于操切,会适得其反,在不断的与内阁六部等讨价还价,迟迟没有一个恰当的妥协。
第二个,就是乾清宫的态度,乾清宫的态度有“一锤定音”之效。所以,乾清宫一日不表态,朝廷,京外大员都会被无休止的“讨价还价”牵扯,挣脱不出。
因此,关键,还是乾清宫里,朱栩的态度!
曹化淳知道孙传庭会问这个问题,默默的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继而又抬头,道:“孙阁老,若是皇上一日不开口,内阁是否就无法完成今年的‘新政’计划?”
孙传庭听着曹化淳平淡的话语,刚要应声“是”,旋即猛的脸色微变。
开口“是”很简单,事实也是如此,可反过来一想,那就是他们内阁太无能了!
皇帝将天下政务交托给内阁,结果事事还得皇帝亲力亲为,那要内阁有何用?要他们这些内阁辅臣有何用?
孙传庭心里一惊,接着深吸一口气,看着曹化淳,道:“本官明白了,三日内,一系列‘新政’计划会完善,大议就定在三天后,如何?”
曹化淳站起来,道:“这件事杂家做不了主,明天内阁商议一番再说。”
孙传庭会意,面色沉着的道:“公公放心,内阁能当大任!”
曹化淳笑着,转身出了孙传庭的班房。
孙传庭看着他的背影,眉头微皱,沉吟一声,出了班房,转身去见朝鲜二国王。
这件事,今晚要了结,将事情定下!
天未亮,孙传庭还在给朝鲜,琉球之事收尾,毕自严,孙承宗等人就来了。
三人在小茶亭喝茶,孙传庭道:“以前是没有察觉,现在看来,皇上吞并朝鲜,琉球是早有计划。”
孙承宗,毕自严等都微微点头,坐在那,面色平静。
事情到了现在,大家都可以清晰的看到,这显然是早有图谋,一步步施展到现在,水到渠成,大功告成——他们才发现。
孙承宗倒是更为坦然一些,看着毕自严与孙传庭,道:“皇上所思所想,所图,皆非我等所能预料,这应当只是我们看到的。皇上心中的豪情……堪比太祖成祖。”
实际上“堪比”这个词,孙承宗也是出于避讳,到了现在,谁看不出,当今的景正皇帝陛下,有着比明朝所有皇帝都更为炽烈,磅礴的野心——掩盖在他平和,安静的外表之下。
毕自严没有说话,心里说不上高兴,也谈不上落寞,总之是五味杂陈,很难说清。
当今皇帝,“背着”他们做了很多事情,是因为他们总是拖后腿,为了防备他们掣肘,太多的事情不让他们知道,唯有到事情结尾,他们才能“恍然大悟”。
这对一个内阁“首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挫折。
“这么说,皇上,决意对察哈尔用兵了?”毕自严看向孙传庭。事情明摆着,察哈尔是一个战略剩下的一部分,到了这个时候,谁都知道,察哈尔不能继续存在。
孙传庭摇头,道:“还未可知,应该还在等机会。”
乾清宫里的那位,从来不会为了一件事大动干戈,多半还藏有其他目的。
孙承宗道:“这件事应该还不着急,眼下还是‘新政’要紧,必须尽早有个结果,不能再拖延了。”
毕自严的心脏那不是一般的强大,很快就挣脱而出,眼神闪着冷光,道:“我们分分工,将近前的事情迅速料理完,大议不能再推迟!傅昌宗,周应秋,方孔炤等人我们再谈一次,不管他们还有什么想法,这一次,内阁做主,由不得他们!”
孙承宗,孙传庭神情微动,毕阁老这个意思,是要放弃吗?放弃“纠正”皇帝,专心做自己的事情了?
孙承宗与孙传庭对视一眼,心里若有所思。
当今皇帝已经大婚,已经成年,亲政,确实不再需要他们提心吊胆的跟在后面“匡扶得失”了,尤其是,当今皇帝表现的雄才大略,他们远远不及。
毕自严,这是丧气还是认清事实了?
毕自严没有说话,双眸灼灼,脸上罕见的出现了一股锐气!
内阁更加忙碌了,一堆堆的文书,奏本飞来飞去,毕自严等人态度更加坚定,内阁召集各地的总理大臣,巡抚入宫,准备今天彻底将事情定下!
这个时候,一道旨意从乾清宫出来,直奔内阁。
毕自严看着这道圣旨,脸色动了动,费了好大力气才没有阻拦,司礼监与内阁的人,迅速出宫。
城东,赵府。
赵源琛是万历年间的工部尚书,今年七十八,在二十多年前就致仕了,这些年在京中养养花,种种草,儿孙绕膝,不理会政局的风云变幻,倒也颐养天年,过的舒舒服服。
这些年朝局是纷纷扰扰,各种倾轧不断,他都避开了,躲在府邸里安安稳稳。但是,朝廷的大演武还是将他给震动了。
那样的火器,那样的威力,实在令他害怕,所以,他在那道奏本上也签了字。
偏庁里,赵源琛坐在椅子上,满头白发,一脸老态,但精神非常。腿上坐着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这是他女儿,正在一个字一个字的教她认字。
小女孩白皙精致,脆声声的跟着念。
一副和谐的父女图。
没多久,一个五十多的肥胖老者,蹒跚的走进来,看着赵源琛道:“爹。”
赵源琛头也没抬,看着小女孩满脸笑容,一会儿才道:“怎么了?”
肥胖老者是赵源琛的第三儿子,他看着老者,皱眉道:“爹,您就不该在那道奏本上署名,现在朝局动荡,天威难测,一不小心就会给我们赵家带来灭顶之灾……”
赵源琛看向他,审视一会儿,摇了摇头,道:“你但凡要是有一点胆气,现在也不会只是六品。”
这位三儿子看着赵源琛,眉头皱了下,有些不甘愿的道:“爹,自从当今皇上登基之后,你看看,过去的王侯还剩下几个?那些权贵还有几个?我们赵家根本比不过,我们还是安安静静的过日子,不要被牵扯进去……”
赵源琛放下小女儿,背起手,看着这个三儿子,没好气的冷声道:“哼,我若活着,赵家还在,若是我死了,凭你还能撑得住赵家吗?我如果还不做点事情,赵家恐怕就得随我陪葬了!”
这三儿子神色僵硬,不敢与赵源琛顶嘴,但神色还是不高兴。他认为,赵家在朝局未明的情况下不应该过早介入,图惹祸端。
赵源琛看着三儿子的神色,冷哼一声,背起手,望着外面,道:“这不过是一道探路的奏本,不管结果如何,我都能推你一把,至少给你加到三品,我才能放心的死。”
三儿子赵元杉脸上的不甘立即消失,躬身道:“儿子不孝。”
赵源琛瞥了他一眼,道:“你不用担心,准备好五万两银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