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2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内监眉头一皱,不知为何,眼前突然浮现了叶向高等人闯宫逼迫天启皇帝的画面,神色顿时一肃,道:“毕阁老,皇上向来大肚能容,对您也礼敬有加,但有些事情不能过。”
毕自严神色微怔,道:“公公此言何意?”
内监道:“毕阁老还是回去吧。”说着,他转身就走了。
毕自严看着他的背影,神色若有所思。
孙承宗走上前,道:“看来皇上意已决,靖王那边应该知道些什么,若是皇上这边不能探知一点,或许可以从靖王那边问问。”
毕自严摇头,道:“靖王既然不肯见我,想必这件事让他都有些不好接受,皇上,怕是又要给我们惊吓了。”
孙承宗疑惑不解,抬头看向景阳宫方向,道:“皇上既然肯给内阁大权,甚至不惜削弱六部,没道理……皇上这到底要做什么?”
这也是毕自严的心头疑惑,百思不得其解。
“或许,有一个人知道。”突然间,张问达插嘴道。
孙承宗,毕自严都一怔,转头看向张问达。
“傅昌宗。”张问达言简意赅。几次内阁议事,傅昌宗的态度变化相当的明显,加上他的身份特殊,肯定知道了一些内情。
毕自严目光闪动着微微点头,道:“他也不会说什么,既然皇上不肯说,那我们只有等了,天亮之后,一切都见分晓。”
孙承宗倒是希望将祸事掐在头里,不过眼下也只能等事发,看皇帝怎么处置了。
张问达有心挽救一下,现在却只能看着东林党万劫不复,心里无尽感慨,叹息不已。
第812章 集皇权相权于一身
今年的天气着实怪,才十一月份就冷的出奇,并没有寒流,仿佛就是突然之间冷下来。
公鸡打鸣都显得有些无精打采,天色渐亮,京城在一片凄冷中,渐渐热闹起来。
最先热闹的,是督政院,不知道为什么,一干人不约而同齐齐早到,并且都非常认真的工作。
“哎,李大人,你来的挺早啊?”
“呵呵是啊,陕西那边的几个督正使落实了,我这边正看着,如果有什么问题,我还打算去陕西一趟,亲自看看。”
“李大人做事就是这么认真,惭愧惭愧……”
“客气客气,都是本分事,说不上认真……”
“柳大人,您来的也这么早?”
“别提了,河南那边又出乱子了,几个人为了进督政院,行贿索贿,反贪局那边刚转过来,我估计得亲自出去一趟……”
“您也要出去,您的身子骨行吗?”
“一辈子操劳命,早就习惯,再说了,咱们督政院的事,我能不上心吗?”
“那是那是……”
“韩大人,您这是要出门吗?”
“奥,对对,要去一趟山西,那边太不像话了,那边的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十几个人在巡抚衙门居然动起了手,气的巡抚赵大人要全部罢免他们,这不,奏本已经到了,我已经给副院正说了,这就去一趟,再不去还不知道出什么幺蛾子……”
“哦哦……”
话虽然这么说,可一下子这么多人都着急忙慌的要出京,还是第一次见到。
一些听到风声的人,现在是后悔不迭,没能找理由出京,都在暗暗的想方设法的离京,躲开这个大漩涡。
很显然,关于靖王的一些流言,已经无声无息的在官场蔓延,督政院就是重灾区。
在另一个小院内,魏学濂看着一封封举告信,眉头不是眉头,脸不是脸。
他在这里已经不少人日子了,对办案很有心得,虽然这些举告信写的有鼻子有眼,可他一眼还是看得出,里面大部分都是捏造的,唯有一条,他实在辩驳不了:“亲王之身,僭越为官”。
在这个宗法大过天的时代,违逆祖法是大罪!
不过靖王在督政院待的太久了,他从政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很多人,包括他都已经习惯了靖王的存在。
习惯也是一种可怕,可以挑战“祖制”,比如,魏学濂虽然知道这是违背“祖制”,心里却没有什么障碍,并不觉得有什么大逆不道,靖王也不应该被人这样扳倒。
他看着这些举告信,气不打一处来,案子他可以很快查清楚,可“祖制”这一条,哪怕是皇帝都要慎重,何况是他。
“皇上……应该有办法吧?”魏学濂自语,他现在也只能寄希望于朱栩了,别人都没辙。
这一次与往常不同,没有闹的满城风雨,但却在官场迅速传播,快的惊人。
宗人府。
鲁王彻夜未眠,枯坐一夜,现在站在屋檐下,望着皇宫方向。
靖王原本是靖江王,并不是朱元璋直系,一直是双字王,是皇帝前几年特旨加封。这个人,可以说,目前是宗室亲王里最突出的一个,如果他倒了,宗室就真的再也翻不了身。
京城已经圈禁了近六万的宗室,其他各地还有更多,如果靖王倒塌,他们这些宗室王爷的日子将更加难过,日后的结局更是说不清楚。
礼部现在也头疼,“祖制”往往是由礼部来继承,发展,阐述,靖王违背祖制,也可以说是违礼,他们礼部是首当其冲。
靖王一旦倒台,后面就是追着,这一定会是一场浩大的运动,不知道多少人会被卷进去,六部尚书,从礼部,刑部,吏部没一个逃得了,还要加上督政院,说不得还得牵扯到内阁的毕自严与孙承宗。
“也就是说,靖王一倒,整个朝廷就要崩塌一大半了……”
沈珣轻叹,他坐在班房内,神思不属,难以平静。倒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在忧虑朝局。这暗中的人手段着实厉害,靖王确实是一个可怕的弱点,一旦他出事,朝廷就等于瘫痪了。
内阁。
毕自严,孙承宗,张问达三人一夜未睡,一直坐在那,默默无言。
他们与外面担心的不同,是在等着皇帝的处置手段,他们希望能第一时间知道,然后做应对,并且将风波减到最小。
毕自严又喝了口浓茶,抬头看向外面,道:“差不多了,皇上那应该已经醒了,让郑友元盯着,有什么消息立即来告诉我们。”
“是。”门外一个差役应声,快速转身离去。
这差役刚走没几步,郑友元就急匆匆而来,进门就大声道:“二位阁老,不好了,通政使司那边将一堆奏本都送去司礼监了,全都是关于靖王的!”
毕自严如同被针扎了般,陡然精神起来,抬起头看向他,还不等说话,孙承宗就沉声道:“都是什么人的奏本?”
郑友元道:“还不清楚,有几道是河南过来的,还有南直隶,然后就是几个内定的巡政御史,我听说措辞相当激烈,可能会触怒皇上。”
毕自严深吸一口气,扶着桌子站起来,刚要说话,外面就响起了一声尖锐的唱和。
“皇上驾到!”
毕自严身形一顿,与孙承宗对视,孙承宗也目露惊色,接着沉吟着道:“先接驾,其他再说。”
毕自严点头,整理了下衣服,迈步向门口走去。不等他们到门口,朱栩已经快步迈过门槛,几人匆忙要行礼。
朱栩笑着摆了摆手,大步穿过几人,道:“都免礼吧,朕就是来看看。”
说着,他就走到内阁大堂正中,上上下下,前后左右的打量。
毕自严,孙承宗,张问达对视,都沉着脸,目光变幻。
好一阵子,毕自严走到朱栩身侧,斟酌着话语,道:“皇上,这么一大早来内阁,可是有什么要事?”
朱栩转头看了他一眼,微笑道:“没事,就是心血来潮,你们都坐吧。”他说着,走向最北面。
内阁桌椅的摆放是有规矩的,比如最北面是两张椅子,坐的是毕自严与孙承宗,一左一右,再两边是六部尚书的椅子,依次而列。
朱栩走过去,抬了抬手。
两个内监小跑上前,将其中椅子一个搬出去,另一个放在正中。
毕自严,孙承宗,张问达对这些倒是没觉得有什么,只是心里有些不安,在朱栩坐下后,依次在两边坐下。
朱栩穿着厚厚的棉衣,呵着气,看着两边的三个人,笑了笑,没有立即开口。
毕自严,孙承宗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看了眼,孙承宗侧身向朱栩,顿了好一会儿,道:“皇上,内阁总理天下政务,些许小事定然能处理妥当,请皇上勿忧。”
孙承宗这话说的很有技巧,朱栩端起刚刚上好的茶杯,顺水推舟的道:“嗯,朕对内阁的能力很是放心,只是回京之后,还没有与二位老师好好聊聊天,朕就想着找个机会聊聊,这不就来了。”
孙承宗神色不动,心里不宁。皇帝丝毫不提靖王的事,摆明要有大事情。
毕自严面上沉着,给孙承宗一个眼神,示意他不要接话。
张问达就更不会开口了,东林党与阉党勾结的事,对他打击不小。
朱栩喝了口茶,身心舒泰,然后看着毕,孙二人,道:“朕上次去陕西,虽然没有见到皇兄,可想起了很多事情,他当年在文昭阁,衣不解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于政务从不怠慢分毫,朕回京这一路上一直在反省,这一条,朕比皇兄是差远了。”
众人心头微跳,皇帝这话是何意?要召回信王吗?那万万不能!京城已经够乱,信王绝对不能回来!
毕自严与孙承宗暗自警惕,静等着朱栩下面的话。
朱栩并没有照着他们的想法来,目光坚定的道:“朕决定了,待明年亲政后,朕便坐镇内阁,与诸位阁臣一同处理政务,同坐同休,风雨不停!”
毕自严与孙承宗,张问达都是神色微惊,他们怎么也没有料到,皇帝的话是这个意思!
圣君临堂当然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情,若是能时时见到皇帝,他们很多事情做起来都会顺手!
这是盛世明君的作为!
“皇上英明!”毕自严与孙承宗几乎同时起身,行礼道。
张问达慌忙跟着,事情也出乎他的预料——皇帝突然“勤政”了。
朱栩看着三人,笑着摆了摆手,道:“免礼,都坐下吧。”
三人都颇为拘谨的坐下,心里还是很震动。皇帝虽然在景阳宫也算勤政,但却比不了在内阁,这才真正的“勤政”!
朱栩有端起茶杯,心里暗笑,他这个皇帝,明年就要兼任内阁首辅了。这皇权,相权,都将在他手里!
装模作样的喝了口茶,他放下茶杯,环顾一圈,故作沉吟的道:“内阁辅臣还是少了,这样吧,靖王入阁!督政院日后会越来越重要,他入阁,是必须,也是理所当然……”
众人心头再惊,同时明悟!
原来皇帝是打这个主意,他要靖王入阁!
可是!
这样不知道要掀起多大的风波,朝廷,京城官场还可控,天下士林还不知道会骂出什么样难听的话来!
第813章 靖王入阁
朱栩说完这句话,便端起茶杯,轻轻的吹着。
毕自严,孙承宗对视,神色肃然。
眼前的皇帝不拘礼法他们都知道,可是亲王干政这件事不仅是礼法,还涉及到社稷稳固。这是吸取历朝历代教训后,太祖钦定,一旦开启一个缺口,日后不知道有多少血雨腥风,皇室阋墙。
毕自严斟酌再三,还是开口道:“皇上,臣认为靖王在督政院已是极限,若是入阁,社稷不稳。”
朱栩早就知道他们的说辞,笑了声,转头看向刘时敏,道:“鲁王来了吗?”
刘时敏道:“应当快了,奴婢派人去催。”
他话音刚落,外面就一个差役快步进来,道:“启禀皇上,鲁王求见。”
朱栩看着毕自严道:“这说曹操曹操就到,让他进来吧。”
“是。”差役应声,转身出去。
毕自严与孙承宗都很疑惑,不知道这个时候叫鲁王来是为什么,不过他们都没有说话,静等着。
鲁王大步进来,向朱栩行礼,道:“臣参见皇上。”
朱栩微笑,道:“嗯,坐下吧,朕正与两个大人商量靖王的事情,你是宗人府宗正,来说说吧。”
鲁王在毕自严下首坐下,看了在坐的几人一眼,目光微微闪烁,道:“回皇上,臣认为,靖王去留皆在圣心。”
朱栩眼角眯了眯,这位鲁王现在倒是学会揣摩上意了,转而看向毕自严道:“毕师,说说你的想法。”
毕自严不清楚朱栩要做什么,看了眼鲁王,道:“皇上希望靖王入阁参政,我等认为宗室亲王不宜僭越太多,否则社稷不安,江山不稳。”
鲁王一听,顿时就明白了,从怀里掏出一道奏本,站起来向朱栩,道:“皇上,这是臣对宗法的一些见解,还请皇上过目。”
刘时敏上前,接过来,递给朱栩。
朱栩拿过来,打开一看,果然,鲁王是按照他的意思所写,对“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的一个阐述,并且排出了一个顺序,其中有一条特别有意思:“三代以内,莫之能外”,也就是说,能继承皇位的,必须要三代以内,且严格按顺序来。
对于这种顺位继承制,对现在的大明来说,肯定会引起巨大的反对声,哪怕是在“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具体阐述”,实际上的继承规则也是这样来,可本质上还是违背了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继承制”。
另一个坏处是,这会加剧皇室内部的争斗,历史上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势必会出现,成为王朝的一种巨大内耗,只是想到南明那种情况,朱栩认为,这种顺位继承法必须要实施!
朱栩神色不动的看着,心里转念,好一会儿递给毕自严,道:“毕师也看看。”
毕自严伸手接过来,目光微凝的看了朱栩一眼,低头翻看奏本,旋即他眉头就紧拧。
“国本之争”过去没多久,对于“国本”,现在的文官集团看的非常重,哪怕是鲁王的奏本是依据宗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进行阐述,或者是完善,可事实上还是对“嫡长子制”的一种挑战,削弱了“嫡长子”的特殊性,给了其他人“机会”与“妄念”。
毕自严看完,没有立刻说话,将奏本递给孙承宗。
孙承宗看了他一眼,低头看奏本,不一会儿他就神色微沉,抬头看向朱栩。
他沉吟好一会儿,道:“皇上,臣认为这‘顺位继承法’不当公布,恐演宋太祖,宋太宗等旧事。”
朱栩嘴角微动,只怕孙承宗想说的是,是“成祖旧事”了,也就是靖难之役,这是明朝上下的一道心结,一道公认的,不愿意提及的伤疤。
鲁王看了眼朱栩,接话道:“小王倒是不这么认为,有了这道明确的继承之法,方可杜绝一些旧事重演,令朝堂,宗室都能齐心协力,没有过多的畏惧,顾虑,‘国本’之事也不会再发生,稳固江山,皇室安稳。”
孙承宗,毕自严都皱眉,大道理是这样讲,可实际情形往往不会,他们必须要用最坚决的办法,杜绝一切危害皇位稳固有序的事情发生!
“皇上……”毕自严心里思虑半晌,还是道:“这件事还请暂议,给内阁一些时间商议……”
朱栩一摆手,道:“我大明两百多年,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朕不过是将顺序摆了出来,没什么好紧张的。关于靖王入阁……列第三,加东阁大学士,定制,督政院院正由三代以外的亲王轮流担任,一届三年,最多连任两届……嗯,就这样吧,不必再议!”
毕自严,孙承宗一怔,细细思索,尽管心里还是很不舒服,皇帝的安排倒确实能避免亲王干政,威胁皇室稳定,也应该是皇帝最大的让步了。
毕自严心里翻涌一阵,深吸了一口气,向朱栩道:“皇上,此时事关重大,关于诏命,旨意,臣请由内阁起草。”
朱栩眼角眯起,笑着道:“毕师这样说了,朕也不能驳,嗯,起草好送到御书房,朕盖印之后,也由内阁颁布,今后……非重大事项,政令皆出内阁!”
听到“政令皆出内阁”,毕自严“受伤”的心里总算有了不少安慰,连忙起身,道:“遵旨。”
朱栩一连完成了几件事,他心里也很开心,笑着道:“那就这么定了,加了一个靖王入阁,应该对‘新政’大有裨益,但内阁的人还是少了点,你们也再物色物色。”
“遵旨。”毕自严与孙承宗都有些口是心非的应道。他们现在都已经清楚,皇帝对内阁有着通盘的考虑,不是他们能插得了手的。
朱栩又打量了眼这个内阁,道:“这里到底是太小了,你们拿个主意出来,对这个内阁进行改建,扩建,毕竟是我大明总理朝政的地方,不能太寒酸了,各种机构,直属的衙门,都要搬进来,重新梳理一下,我大明的这些衙门还是太乱了些……”
对于这些,毕自严,孙承宗都没有什么意见,点头应下。
朱栩又交代几句,便起身离开了内阁。
内阁大堂里,只有毕自严,孙承宗,张问达三人,这三人都不是迂腐之人,眼下的情况,需要他们“变通”去处置,堵住天下的悠悠之口。
毕自严看了眼张问达,向着孙承宗沉吟着道:“事已至此,只能让靖王入阁了。”
孙承宗沉着脸,点点头。
他们是挡不住的,换个角度来想,靖王入阁确实有很多好处,稳定宗室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力推动督政院,督政院一旦完成,内阁对天下的控制力就会进一步增加,“新增”推动的速度会大大加快。
“那就以‘破格’为由擢升靖王,另外,对‘督政院’的限制也要明确摆出来,不能引起一些人的妄念……”毕自严道。
“我来起草!”孙承宗道。这道旨意非同一般,一不小心就可能为日后埋下大祸,他要慎之又慎,不能假他人之手。
毕自严没有多说,转头向郑友元道:“将靖王请来吧,本官要与他谈谈。”
内阁以往就两个人,能在“身份上”要六部,督政院一头,现在靖王入阁,这些身份,关系要好好梳理一下了。
“是。”郑友从外面进来道。他有些意味深长的看了眼毕自严,没有出声。今天皇帝看似为了靖王而来,可宫外的事情绝口没提,显然还另有打算——今天的事情不算完!
毕自严仿佛没有看到,犹自思忖着。
靖王的入阁会对内阁,尤其是现在的朝局关系产生冲击,若是傅昌宗,周应秋等人再调离,影响就更大了。
“傅昌宗,周应秋等人没有入阁,反而靖王入阁了,皇上到底要做什么?他说还要加人,还有谁能加入内阁?”
毕自严心底转悠着,难以平静。
朱栩走在回去的路上,在乾清宫前,停了下来,背着手,远远的望着。
他一直住在景阳宫,这偌大的乾清宫长久空着,现在空荡荡的,半个人影都看不到。
刘时敏站在朱栩身侧,心里微动,却没有开口。
乾清宫一直是皇帝的居所,是最重要的办公之地,已经空置了好些年。
“你说,朕是不是该搬进去了?”朱栩似自语的道,明年他将大婚,亲政,不能一直住在景阳宫。
“奴婢认为,现在可以了,年底之前,应该能彻底搬完。”刘时敏道。
虽然两宫离的并不远,可收拾,重新装修,再搬,个把月是要的。
朱栩心里涌出一股豪气,挺了挺胸口,道:“那就搬,让人收拾吧!”
“遵旨。”刘时敏道。
朱栩转身走了,回向景阳宫。还没走几步,一个内监匆匆而来,拿着一个纸条,道:“皇上,海军那边的飞鸽传书,曹总兵已经回到福建,旧港,吕宋基本上处置完毕了。”
“唔。”朱栩没有接纸条,心里算了算时间,道:“是该回来了,告诉他,让他立刻启程进京,快马加鞭!”
“遵旨。”刘时敏道。
听到曹文诏要回来,朱栩心里底气更足了一点,走了几步,又道:“再让卢象升也进京。”
“是。”刘时敏道。
第814章 下一个对付谁
督政院。
今天的督政院显得是格外的清冷,往常一百多人挤在这里,喧沸鼎天,这都快晌午了,满打满算也就三十多人,纷纷缩在角落里,大气也不敢喘,偶尔的低声议论也压的贴耳才可闻。
因为当今皇帝太过强势,靖王在督政院的事情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忘记了“祖法”,现在被人翻出来,所有人都屏气凝神,心惊胆战,难以安宁。
“祖制”,“宗法”看似简简单单是四个字,但足以逼死无数人,想想十多年前的“国本之争”就知道其中多么可怕,强如神宗皇帝,撑了十多年,杀了四任首辅,十几个堂官,罢免的不计其数,最后还不是妥协了!
当今皇帝纵然强势堪比太祖太宗,在这个时候也只能退让!
督政院一百多人,都经过严格的选拔,可关系错综复杂,现在告假,出京的已经走了大半,现在剩下的都是实在走不掉,以及靖王的一些心腹,追随者。
靖王的班房内,他一身朝服,正做着他的例行政务。
督政院现在已经铺展到省级,一些省会的府也开始筹建,虽然还没有行使督政院的各项职权,政务量却已经庞大到让靖王有些难以负荷了。
魏学濂从外面进来,看着一如往常的靖王,神色犹豫着,抬手道:“王爷,外面已经闹翻天了。”
靖王抬头看了他一眼,这个人是皇帝看中的人,并且是政院派的领袖之一。
靖王随手将一道文书合上,不在意的道:“外面都是什么情况?”
魏学濂看着靖王毫无动容的神色,仿佛不知大难在前,心里佩服面上焦急的道:“王爷,现在您被弹劾的事情,已经传遍京城,不知道多少人在等着看您的笑话,下官认为,您还是进宫一趟吧,只要皇上肯保王爷,那些人不会得逞!”
靖王看着他,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却没有多说。
魏学濂一怔,道:“王爷,您到底是怎么想的?如果您被下狱,整个督政院就垮了……”
靖王抬头看了眼外面,影影重重,显然有不少人在偷听。
他坐在那,默然一会儿,道:“督政院,日后我不常回来,你要照看好。反贪局针对的是所有官员,除了内阁之外都能查,分寸你自己拿捏,山西那边还是要养案,在这种时候,以‘稳’为主,再等等……明年吧,我就不拦着你了。还有,打铁还须自身硬,咱们督政院一定要干净,要是被人捅出什么窝案来,不止是你,本王也没什么脸……”
魏学濂听着靖王如同交代后事的话,脸上动容,他想起了以往靖王对他的庇护,神色一正,抬手道:“王爷,既然您不去,我去!我一定向皇上阐述您对督政院的重要性,不能任由宵小作祟,构陷忠良……”
“圣旨到!”
魏学濂还没有说完,一声长喝响起。
魏学濂脸色微变,他认为这是降罪的旨意到了,慌忙道:“王爷,您不能去,现在进宫还来得及……”
靖王笑着站起来,神色颇为欣慰的道:“没事,随本王来。”
魏学濂心里不甘,到了这个时候说太多也没用,只能日后想办法营救,面上凝重的跟在靖王身后。
督政院的几十个人心里都很不安,齐齐的站在大院内,低着头,目光闪烁。对面是七个天使,肃色而立,领头的是司礼监二号人物,刘时敏,刘公公!
刘时敏神色平静,抱着拂尘,静静的等着。
靖王快步从里面出来,一见刘时敏,连忙跪地,大声道:“臣朱履祜接旨!”
魏学濂看了眼刘时敏,也算有几面之缘,欲言又止的跟着靖王跪下。其他三十多人也依次跪下,目光全落在靖王的背影。
他们心里都已经认定,靖王这次是躲不过去了,他们都在思考,若是靖王倒,后面得有多大的风波,要牵连多少人!
刘时敏看了眼靖王,摊开圣旨,肃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祖驱鞑靼,复建中华,历二百余载。朕菲德以登基,不敢懈怠。天灾蔓延,天下惶惶,赖群臣力扶,万民束腰,勉力应持,堪堪至今。‘新政’崎岖,百姓困苦,有靖王朱履祜,克谨忠正,兢兢业业,多有功勋,特旨破格,入阁理政……钦此!”
刘时敏话音落下,如同一把重锤敲下,将除靖王外的所有人,都给敲蒙了,晕晕乎乎,一时间反应不过来。
本来注定要下狱论罪的靖王,不但没事,还要入阁!亲王之身入阁,这也算是破天荒了吧!
“王爷,接旨吧。”刘时敏合上圣旨,递给靖王。
“谢皇上隆恩!”靖王又拜了一下,这才起身接过圣旨。
刘时敏看了眼众人,近前一步,低声道:“王爷,您是督政院院正,现在也是内阁辅臣,对于一些流言蜚语,您要拿出一些办法来,莫要让皇上为难。”
督政院最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舆情监察与控制。
靖王抬着手,目光冷色,道:“公公放心,小王这些年也不是泥菩萨,请转告皇上,给臣三天时间,一定还京城一个太平!”
刘时敏微微点头,然后就转身离开。
刘时敏缓步走着,一群人都看着他的背影,心里依旧还在震惊中。他们怎么也想不通,这亲王怎么就能加封东阁大学士,成为辅臣,入阁?
魏学濂倒是很激动,等刘时敏走了,上前对着靖王大喜的道:“恭喜王爷!”
其他人顿时醒悟,纷纷上前,抬着手,吵吵嚷嚷的道:“恭喜王爷!”
靖王虽然早就知道,现在还是激动不已,定了定神,看向魏学濂,对他更是看重几分,笑着道:“嗯,让舆情司,督查司,巡检司,清吏司等主事来见本王,一炷香时间要是见不到,以后就都不用来了。”
魏学濂听着靖王平淡的声音,不知道为什么,心里狂跳了一下。
“是!”魏学濂连忙应道。督政院下属有二局八司,其中有三个已经“公务出京”,还有两个告假,其他也都“忙”去了。
在场的一群人听着靖王平静的语气,却分明听到了杀伐之声,神色大变!
督政院初建不久,一直“求稳”,并没有什么大动作,可这一次显然是激怒了靖王,他现在需要人来“祭旗”!
靖王说了一句便转身离开,回转班房,剩下一群人都如同受惊一般,四处奔命。
督政院的事情,眨眼睛就传遍了京城,陡然引起了更大的震动。
“荒唐!亲王参政本已经僭越,如何还能入阁!”
“不错,内阁到底要干什么?眼里还有没有太祖太宗,还有没有大明的江山社稷!”
“我看不是内阁的主意,一定是那个昏君干的!他是不毁我大明,毁了太祖基业誓不罢休啊!”
“慎言慎言!”
“我就说了又怎么样,难不成要我大明也道路以目不成,他要坐那昏君吗!”
这些都是愤怒的名家大儒,在一些小房间里,茶清如水,檀香缭绕,大论国政。
“我们一定要阻止!太祖钦定,宗室不得干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