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断大明-第2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应秋都比不上。
  直到李邦华走了很久,朱栩还坐在椅子上,心里回顾着与李邦华的谈话内容。
  这也是让他最受益匪浅的,需要细细琢磨,好一会儿转向记录的内监,道:“整理好,晚上送去朕的房间。”
  那内监连忙起身,道:“是。”
  “你们也下去吧。”朱栩对着掌柜,张菉摆手。
  “是。”掌柜颤巍巍的起来,匆忙退向后面。
  张菉深深的看了眼朱栩,冷着脸跟着离开,心里对杀狗皇帝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朱栩坐在那,手指敲着桌面,又快又急。
  曹化淳知道,他的内心一定在做着一些很是艰难的决定。
  朱栩手指一顿,眯着眼道:“准备一下,去过西安之后就直接回京,其他没去的地方,让各处写奏本给朕看吧。”


第786章 再出乱
  朱栩刚到西安府,就收到了京城不断的飞鸽传书。
  这也让朱栩不断的了解到了前几日发生的事情,有些哭笑不得。
  张太后的亲笔信,李解语产子的,都摆在朱栩案前,看的朱栩好生感慨。
  曹化淳倒是能体会京城的那种慌张,眼前却满是笑容的道:“皇上,这有了小殿下,小公主,是不是要想个名字?”
  朱栩眉头一抬,高兴道:“你不说朕都忘记了,是要想名字了……”
  老朱家起名字是很讲究的,辈分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下一代是慈字辈,偏旁部首还要金木水火土为序,他这世的全名是朱由栩,木子旁,下一代就要是火字。
  “朱慈……火……”
  朱栩沉吟,这是他第一个儿子,皇长子,名字定要讲究,取的好,他的学问虽然不行,取个名字还是绰绰有余。
  火字旁的字就那么多,还要避讳前人,又要好……
  好半晌,朱栩才道:“暂定为烨,娴。”
  之所以是“暂定”是因为还得回去查族谱,确保无误才能确定。
  曹化淳听着,那就是长子叫做朱慈烨,长女叫做朱淑娴,想了想,微微点头,这里面都包含了皇帝的某种期盼。
  朱栩心里也有些不平静,不过还是压着念头,冷静着道:“对了,皇兄来了吗?”
  曹化淳看了眼朱栩侧脸,道:“王爷病了。”
  朱栩眉头一挑,转头看了他一眼,旋即就啪嗒一声打开了折扇。
  朱由检只怕现在已经回味过来了一些事情了,尤其是“皇位”的问题,虽然说是天启皇帝临终前的遗命,可前前后后的关系,只要有心,总能察觉些什么。
  这个皇位确实是朱栩抢来的,朱由检现在回味过来却是已经晚了。
  朱栩手指在桌面敲着,俄尔笑道:“不见就不见吧,天津卫的战舰进度如何了?”
  曹化淳道:“还未下水,海军那边说,会在十二月之前争取下水,试航,明年三月应当可以远航。”
  朱栩倚着椅子,道:“好,下水试验好之后,朕要去看看,到时候皇兄不能再病了。”
  曹化淳还是有些不明白,道:“皇上,王爷是……”
  到这会儿,朱栩也不用再瞒着了,笑了声,道:“朕打算用最强盛的舰队访问欧洲,总领舰队的人身份要高,要有天朝气度,朕想来想去,也只有皇兄合适,这一次的访问非常重要,将是奠定我大明在世界第一地位的一次外务,方方面面都大意不得……”
  曹化淳恍然明悟,道:“那,皇上要不要先与王爷通个气?”
  朱由检对朱栩是有怨气的,对现在的朝局比很多人的想法更多,要是没有一段时间的缓和,怕是会误事。
  朱栩摆了摆手,道:“过年或者大婚的时候,将他请进京城,朕与他谈谈。”
  现在事情有些不好谈,“皇位”估计会横亘在两人中间,彼此心知肚明,难免有些尴尬。
  “是。”曹化淳道。
  朱栩现在有些归心似箭,不过还是耐住性子,道:“那个张菉,查到了吗?”
  曹化淳道:“还没有,从锦衣卫的回报来看,有些奇怪,倒是在秦淮河上有一个张菉,像是有个游侠,来去无踪,很难追查。”
  朱栩捏着下巴,笑了,道:“秦淮河,有意思了……”
  曹化淳立刻就知道,朱栩是在想什么有趣的事情,多半跟张菉以及秦淮河有关。
  朱栩对于这个张菉倒是无所谓,而是想到了另一个人。
  柳如是,然后就是钱谦益。
  钱谦益已经辞官回了金陵,也就是南京,柳如是现在在秦淮河上名声大噪,曾经写了“治国十八疏”给江苏巡抚巡抚衙门,还得了嘉奖。这自然将她的“艳名”抬升到了极点,想与她“结交”的文人雅士如过江之卿。
  钱谦益会不会如历史上一样,与柳如是走到一起?
  虽然钱谦益辞了官,可若是迎娶柳如是,那也是违反禁令的。
  要是违反了,正好是一个立威的好靶子!
  他却不知道,自从他离开山东,柳如是一直在想方设法的悄悄打听“朱慕宇”,为此也拒绝了不知道多少勋贵公卿,世家公子。
  朱栩在巡抚衙门后院休息,外面渐渐来了不少人。
  都是陕西各地的高官,知府,参政参议,督政院,大理寺等的官员,有三十多人。
  这些人不同于湖广的战战兢兢,他们还算坦荡,多多少少都是李邦华提拔上来的。
  右参政庞渊海看着李邦华,道:“大人,皇上一路巡视,现在来到陕西,可是有什么目的?”
  朱栩这一路,但凡停留的,都是大动静,不能不让他们好奇。
  一群人都看向他,李邦华在陕西短短时间就建立了相当的威信。
  闻言,李邦华神色不动,却道:“本官也不知,皇上未曾言,我等只要恪尽职守,小心行事,皇上定不会为难,诸位放心。”
  众人倒是不担心,他们都觉得李邦华会庇护他们。
  一个参议又道:“大人,陕西百废待兴,切不能大动干戈,还需大人与皇上言明。”
  朱栩的名声,在官场也不怎么好,“乱来”的标签在他未登基之前就烙上了。
  李邦华点头,道:“之前在汉中本官就已面呈皇上,应当无事。”
  原本一群人倒也不紧张,可听着李邦华很淡定的话语,反而有些忐忑了。
  李邦华已经消化了之前与朱栩在汉中的对话,隐约明白。
  在很多事情上,皇帝相当宽仁,可某些事情上又会相当坚定,不会松口半分。按理说说,皇帝到了陕西,接见本地官员那是应当,只是未必会如他们想的那么轻松。
  “大人!大人!”
  突然间,一个衙役急匆匆的跑进来,大声的道:“不好了,安塞寨附近几个农庄出事了,他们联合起来攻打城镇,现在已经向着南阳县去了!”
  “你说什么!”
  李邦华脸色大变,猛的站了起来。
  其他人也都震惊失色,转头盯着这个差役,在这个关头要是出乱子,他们会不会如福建一样,所有人被连降三级?


第787章 国之柱石
  差役被一群人盯着,瑟瑟发抖,道:“具体情况还不清楚,总督大人已经赶过去了,听说人数不少,有一百多人。”
  李邦华眉头紧拧,缓缓又坐了回去。
  左参政沉着脸,道:“大人,是否要请动赵总兵?”
  他说的就是赵率教了,赵率教手里有精锐骑兵,不管是什么流寇,都能一冲而散,迅速的破灭乱事,平息事态。
  李邦华坐在那,脸角如刀削,眸光囧囧,道:“不用了,只是小小民乱,还无需赵总兵,命人去总督府,有什么情况,立刻奏报!”
  “是!”差役答应一声,快速跑出去。
  李邦华在陕西很强势,除了赵率教,其他人都被压住。
  众人见如此,都没说话,他们希望是最快的结束乱事,以免惊扰皇帝,否则他们都吃不了兜着走!
  李邦华环顾一圈,肃色道:“明日我等一起去请罪,不能隐瞒分毫,知道吗?”
  众人一怔,一个知府道:“大人,这不过是小事情,何须惊扰皇上?”
  其他人也都附和,目光看着李邦华。
  在西南,民乱就没有停过,无非就是大小而已,自然,他们希望能粉饰一下,免得被朱栩追究。
  李邦华直言不讳,道:“皇上若不在陕西,只需奏本上奏就是,现今皇上就在西安,想要瞒过他的耳朵,眼睛,你们认为可能吗?”
  众人顿时不说话了,皇帝的手段他们都心里有数,还真没把握。
  李邦华因为这件事,心里不太平静,看着众人,沉声道:“无需担忧,若是皇上见责,自有本官在前面,诸位问心无愧就是。”
  一群人听着都松了口气,站起来道:“遵命。”
  李邦华目送一群人离开,沉思半晌,走回班房,拿起笔就在一道空白奏本上,写下了“平南十八策”五个大字。
  这是他琢磨了很久的事情,因为内阁一直压着他的一些想法,手段,在见过朱栩之后,他思考再三,还是决定上奏!
  他握着笔,无比认真的写着,洋洋洒洒,近七百字!
  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凌厉之气,要求在陕西以及西南行雷霆手段,剪除一切威胁!
  确实如李邦华所说,南阳出现民乱,很快就传到了朱栩耳朵里。
  赵率教也正好站在他身前不远处,听完曹化淳的转述,朱栩看向赵率教道:“朕在奏本里仔细算过,陕西一年大小民乱上百起,这个数字与真实的差距多少?”
  赵率教的骑兵是朝廷的,李邦华没有调遣权,一般的民乱也不需要他,有总督府处置,不过该知道的事情,总督府也不能瞒他,瞒不住。
  赵率教没有犹豫,道:“回皇上,据臣估计,差不多一半隐报。”
  朱栩点点头,没有意外。这也不是李邦华的错,这种隐报是从下而上的,下面隐瞒,上面就很难知道。
  若是只有两三百起,规模倒是不大,以陕西现在的情况,完全是能应对的。
  朱栩在西南的政策,基本上是以点控面,府,县作为中心,集结重兵防护,一般的流寇很难攻下,只要县城不失,时间一长,各地就能反应过来,调集大军进行围剿,确保各地安稳,不会形成规模。
  “你对陕西有什么看法?”朱栩看着赵率教,突然转移话题道。
  西南这里水很深,朱栩看到的,李邦华说的,都只是冰山一角,赵率教在陕西日子不短,他应该知道不少。
  赵率教到底是武将,闻言犹豫了一阵,道:“回皇上,臣认为李巡抚说的不错,乱世用重典,尤其是陕西,必须确保稳定!若是陕西不稳,四川,湖广,山西,河南都将不稳,甚至波及京师……”
  朱栩默默的听着,不时点头。
  李邦华等人到底是有眼光的,看的很精准,陕西保持稳定也是朱栩一直的要求,否者会拖累整个大明。他惊讶的是,李邦华的能力居然这么强,连赵率教都给说服了。
  “看来,这六省总理大臣要尽快了……”
  朱栩心里自语,西南几省远离朝廷,官员们有各个强势,必须要有所节制,否则可能民未乱,官先反了。
  “朝廷有人建议朕,将秦良玉调出四川,你怎么看?”朱栩又道。这样的奏本前两年朱栩就接了不少,今年就更多了,他想看看武将们内部的想法。
  西南六省,除了陕西,其他大部分军事力量都掌握在秦良玉手里,林林总总有近二十万!
  赵率教看着朱栩,眉头皱起,没有立刻开口。
  皇帝,朝廷猜忌边关将帅是历代的通病,在明朝这个时候更显得剧烈,尤其在天启以前,辽东的将帅几乎都没有好结果,现在也就是皇帝一直在压着,没有浮出表面,里面定然也是暗潮汹涌,不知道多少的冷枪暗箭。
  赵率教不知道朱栩问这句话的意图,是有意调走秦良玉还是只是询问秦良玉在西南的作为?
  他心里翻腾再三,抬手向朱栩道:“启禀皇上,臣认为秦总兵在西南功勋卓著,战功赫赫,如柱石一般,不可轻动!”
  赵率教没敢多说,怕适得其反。
  朱栩端起身边的茶杯,轻轻的喝了一口,然后捧着茶杯思忖。
  调走秦良玉的提议,并不是普通官员,毕自严,孙承宗,申用懋都曾“无意中”提及,一直都被朱栩压着。
  秦良玉是不能离开四川的,在朱栩看来,能压住西南不乱的,整个大明只有三个人,秦良玉一个,孙承宗一个,另一个是孙传庭,秦良玉是帅才,其他两人都是军政双杰,不过这两人都不可能去镇守四川,稳定西南。
  这些大臣的一贯想法……危险,朱栩要强行压下去!
  朱栩放下茶杯,铺开宣旨,亲自研磨。
  曹化淳,赵率教等人都是一怔,慢慢走过来,看着朱栩。
  朱栩的字不太好,那也是跟那些书法家比的缘故,要说拿出去,一般人绝对不会说差。
  这个时候,他也没想这些,准备好,拿起毛笔,就在宣纸上写下了大大的四个字:国之柱石!
  随后在右侧以一行小字写到:景正元年十月二十大明皇帝朱由栩。
  最后拿起他的大印,在上面深深盖上了鲜红大印。
  观察了一会儿,朱栩拿起来,轻轻吹干,递给曹化淳道:“你裱起来,然后亲自去一趟四川,当众交给秦总兵,告诉她,朕不能去四川,以这幅字赔礼。”
  赵率教神色微动,旋即明白了,皇帝这是要保秦良玉!
  曹化淳知道朱栩对秦良玉抱有特别的情感,没有意外,接过来道:“遵旨。”
  朱栩背擦了擦手,道:“等会儿,朕再写个亲笔信,你一起带过去。”
  “是。”曹化淳捧着朱栩的字道。这还是皇帝第一次给臣子赐手书,单单这四个字,今后只怕就不会再有人攻击秦良玉了。
  朱栩拿出一张纸,坐在椅子上,端端正正的写。
  前面是简单的问候,然后是他对西南军务的一些想法,以及战略部署,军事训练等等。
  朱栩不善军事,只能站在高处写一些他认为很重要的事情,防范,提前处置之类,最后还加上了一句“隔空遥望,唯将军细酌”。
  写好后,吹了吹,叠好,塞入信封,递给曹化淳道:“去的时候,多看看,多走走,回来给朕讲讲,对了,打听一下四周的消息。”
  曹化淳微微躬身,道:“遵旨。”他知道朱栩说的“四周”是什么意思,就是漠西蒙古!
  “嗯,去吧,早去早回。”朱栩道。漠西蒙古的情况很复杂,朱栩现在还不想动,可要知道详情,不能两眼一抹黑。
  曹化淳准备一番,便匆匆上路。


第788章 李邦华撂挑子
  第二天一大早,陕西巡抚衙门。
  并不是在大堂,而在后院,朱栩坐在屋檐下,一群人恭恭敬敬的站着。
  朱栩手里端着茶杯,慢慢的拨弄着茶水,已经好一会儿没有开口了。
  他身后站着曹化淳,王一舟,四周都是煞气凛凛的禁卫,刀出半鞘,神态冷漠。
  院子里安静的很,没有谁发出声音,与外面的吵吵嚷嚷形成鲜明的对比。
  李邦华等人并成两排,站在朱栩身前不远处,脸色各异,悄悄对视着。
  现在谁都明白了,眼前的皇帝……有怒气!
  都屏气凝神,一个大气都不敢喘。
  李邦华面上如常,他已经察觉到了,所以也不意外。
  朱栩拨弄了一会儿茶水,放在嘴边喝了一口,然后看向李邦华微笑着道:“李巡抚,你觉得天启以前,辽东惨败,建奴成势,主要原因是什么?”
  若是往常,或者对天启之类的皇帝,肯定是建奴狡诈,或者将领无能之类,可面前的是景正皇帝,谁敢如此糊弄?
  李邦华久在天津卫,与登州水师,山海关是铁三角,对辽东局势了解最多。可里面的事情太过复杂,涉及太多,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
  李邦华到底是久经宦海,转瞬间就抬手道:“启禀皇上,臣认为有三,一,粮饷不济,兵备废弛。二,未战先怯,兵将无心。三,方略有误,进退失宜。”
  朱栩“唔”了声,李邦华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不过这不是他今天要讲的。
  他抬头望了望天色,又看向李邦华一群人,道:“说的不错,是有这些原因。不过朕还听说了其他事情,满桂与赵率教不和,袁崇焕就调满桂去养马,满桂气恼之下,率兵负气出走,使得一大块地方成了空城。后来袁崇焕与王在晋不和,袁崇焕用尽手段要逼走王在晋,王在晋就看着他在宁远城被建奴围攻,见死不救……这些,朕说的没错吧?”
  朱栩说的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不止是朝廷里大臣们斗的激烈,边关将帅之间不和的也大有人在。
  历史上的经抚不合,也就是袁崇焕与王在晋,斗是如火如荼,将整个朝廷都卷入了进去,持续了数个月,最后是王在晋落败,被调回了京,可还是在朝廷上极尽诋毁袁崇焕,终是将他拉下了马,看着他死在菜市场。自此以后,山海关外就是一盘散沙,再无人敢冒头做事,也没人能纠合,统领,之所以还能撑七八年,完全是后金的战略转向了蒙古,给了喘息之机,否则山海关以北根本撑不了多久!
  朱栩说完,继续拨弄着手里的茶水。大明这些官员,不管文臣武将,各个都极有性格,谁都不服,任性起来后果能吓死人。
  李邦华自然明白朱栩话里的意思,说的是官员之间不合造成的影响,延生之意,就是官员们没能齐心协力,没有尊重皇帝,内阁的政策,方略,随意乱来。
  这也是对他的敲打,要他尊重内阁辅臣,严格执行朝廷的政策,不得擅动!
  这对李邦华来说,很不公平,在他看来,他看到了很多朝廷没有看到的地方,他是对的,不能因为朝廷没有看到,就禁止他去做,若是如此,为何还要选拔他来?随意一个人不就行了吗?
  李邦华心里转念,抬手道:“皇上说的是,当初辽东之内派系丛生,争斗不休,是辽东败坏一大原因。臣认为,辽东之败,不能尽归责于边关将帅,朝廷之策,朝令夕改,错综复杂,多恶兵将,致使将不用命,兵无战心,是以溃败不能止。”
  “呵!”
  朱栩心里为李邦华的这番话叫好,说的真是有道理,要糊弄天启皇帝以及当时朝臣还行,糊弄他还是差了点!
  “那你觉得,现在的朝廷还是以前的朝廷吗?朕会容许出现这种情况吗?”朱栩端着茶杯,淡淡的吹了一口道。
  李邦华眉头微微皱起,皇帝这是在咄咄的逼他,要他当着陕西一群高官,支持者的面表态。
  他自然不肯就此屈服,几十年的坚持,岂那么容易曲折。
  李邦华抬起手,道:“皇上雄才大略,自登基以来,建旷古未有之功业,臣深为佩服。现今党争消散,奸佞去国,圣君在堂,贤士用命,正是上下一心,为国展图,中兴大明之时!臣身为一省巡抚,当为百万百姓担责,于朝廷拾遗补缺,替皇上查明访暗,以成不世大业!”
  朱栩眼角了跳了跳,这李邦华的嘴皮子果然利索。
  朱栩喝了口茶,然后看着李邦华,道:“你是说,你会与朝廷,与朕的想法,做法,保持绝对的一致,对吗?”他的话已经足够清楚了,这些封疆大吏,必须要与他,与朝廷保持绝对的一致,只有这样才能齐心协力的做事,完成他的政改计划!
  朱栩绝不容许这些官员们三心二意,自行其是,相互倾轧,无法无天!
  李邦华神色动了动,神色沉凝。面对朱栩的步步进逼,他有些难以招架。
  朱栩嘴角微笑,静静的看着李邦华。
  他不说话,后面一个知府突然出列,抬着手,朗声道:“启禀皇上,微臣有话。”
  朱栩抬头看了眼,应该是凤翔府知府,微微点头,道:“说。”
  这位颇有些一往无前的气势,抬着手,沉声道:“皇上在湖广有‘变通’之说,臣认为陕西也当有,时移世易,当因地制宜,勇于变通,方能成事。”
  李邦华神色微动,微不可察的点头。
  朱栩面上不变,嘴角微翘。这位讲的与他说的完全是两回事,他要各地与朝廷保持一致,是在方针大略上,是在态度上,并不是要剥夺他们的权力,也没有要限制他们变通,这完全就是扯着他的话头,硬堵他啊。
  但是论到这种诡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单刀直入,朱栩好整以暇,道:“变通就是反着来?”
  这知府嘴一张就要开口说什么,可抬头看着朱栩,硬生生的又咽了回去,眼前这不是他的普通同僚,不能死怼。
  他不说话后,一个参议又出列,抬着手道:“启禀皇上,变通非是反着来,臣认为,变通在于事,依事而变,以变而通。”
  朱栩看了这人一眼,以手指了指,笑道:“你说的有理,那朝廷定制,‘违反禁令者不得科举、入仕’,陕西是怎么变通的?”
  陕西有几个府,公然宣称,在三年内不再违反禁令,就可以科举入仕。
  完全无视朝廷,朱栩也是昨天才知道陕西还有这么个说法!
  朱栩以实例说话,直接戳中了这些人的要害。
  一群人是再也说不出话来,任他们再怎么能说,事实在眼前,狡辩不过去。
  朱栩目光环顾一群人,慢慢的道:“陕西的赈灾钱粮,是否如数发放给了灾民?”
  “对待‘新政’,你们‘变通’了多少?”
  “对待内阁的命令,你们是否如实执行了,打了多少折扣?”
  “欺上瞒下的事情,你们干了多少?”
  ……
  朱栩一条条,一框框的说着,语气是相当的平静。
  李邦华眉头紧拧,心里翻涌,脸角崩的紧紧。
  他始终不认为自己有错,他依情势变化做出改变,为国为民,毫无杂念,何错之有?朝廷为何就不理,皇帝为何就不看?
  李邦华身后的人虽然不都是他提拔的,可心思相近,也看着李邦华为了陕西愁白了头,夙兴夜寐,披肝沥胆。听着朱栩的话,心里都分外难受,目光不时看着李邦华的背影。
  李邦华脸色变幻,良久心里一叹,有些落寞的抬手,道:“臣有罪,臣请皇上准许臣……告老还乡。”


第789章 字字诛心
  这就是撂挑子,这帮大臣们的惯用手段。
  一旦不高兴,不开心了,就直接撂挑子不干,以显示自己清高,卓尔不群,铮铮铁骨。
  倒霉的自然就是他们手里的一块,这也算是吏治不断败坏的原因之一。
  已经很久没人敢在朱栩面前这么放肆了,他端起茶杯,默默的喝了一口,心里已经动了真怒。
  “臣请告老还乡。”
  不等朱栩做出反应,忽然一个知府也迈步出来,抬着手道。
  “臣请告老还乡,还请皇上允准。”一个参议出列道。
  “臣请皇上允准,告老还乡。”
  “臣请皇上允准,告老还乡。”
  “臣请皇上允准,告老还乡。”
  一个接着一个的站起来,三十多人,转眼间就有一半!
  曹化淳心惊,他陪着朱栩转了大半个个大明,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要是陕西这些官员当着皇帝的面辞官,将会对“新政”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还会打击皇帝的威信!
  李邦华只是一时怒气填胸,无从所出,才近乎本能的要辞官,却没有想到,这么多跟着他。
  这么一来,他们与皇帝都将陷入难堪的境地,难以善后!
  朱栩将手里的茶杯放到身边的桌上,脸色平静的看着这群人,身体倚向后面,双手扶着手柄上,目光如深渊,看不清一点表情。
  曹化淳心头狂跳,瞥了眼不远处的禁卫,上前一步,低声道:“皇上……”
  朱栩一只手竖起,阻止了他的话。
  曹化淳嘴唇动了动,只得退回去。
  王一舟就无所顾忌了,他右手握住刀柄,向前一步,只要皇帝咳嗽一声,他就将眼前这群大胆逼宫的人,全数就地处决!
  这会儿不止是李邦华感觉到事态不对了,那些站出来要告老还乡的人,脖子都一阵发冷,心里战栗起来。
  朱栩没给他们多少恐惧的时间,放下手,声音如常的道:“其实,朕一直都觉得,做官是最好的。”
  李邦华等人,外加没有告老还乡的一帮人都低着头,丝毫不敢乱动,听着朱栩的话,屏气凝神,呼吸都极力压制着。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四周的禁卫似乎离他们近了一些,甚至能看到刀身反着凄冷的寒芒。
  朱栩的目光从在场的人身上挨个转悠,慢慢地说道:“当官嘛,逾不逾矩都没关系,想做什么都可以,有吃有喝有好处,还能清名加身,名达四海,哪一天做的不高兴了,直接就撂挑子不干,辞官回乡,还能得个‘谏臣’,‘铮臣’的荣誉,满载而归,心满意足的著书立说,颐养天年……”
  李邦华等人听着朱栩的话,眉头拧紧,心里忐忑,一动不敢动。
  “你们说说,做官好不好?朕羡慕的很……”
  朱栩道:“朕时常在想,要是做皇帝能与做官一样,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哪一天要是有人不高兴了,朕直接不干了,换个人做皇帝就是,朕四处去游山玩水,看遍天下美景,那真是惬意无比……”
  众人听的心头狂跳,这叫什么话?哪里有皇帝能这么干的?
  李邦华神色动了动,心里越发纠结,难受,怒气难消,忍着不动。
  “但,朕比你们强一点。”朱栩目光如水,平静无波,道:“朕还知道不能这么干,否则对不起天下臣民,也愧对列祖列宗。所以,后来朕就想,要不要学神祖?就不上朝,不管事,自己在宫里逍遥自在好了,反正外面有那些大臣在,他们愿意斗就斗,想辞官就辞官,朕懒得管,只要朕过的开心舒适就行……”
  李邦华等人听出味道了,余光悄悄对视,还是不敢妄动。
  太阳西移,屋檐的影子遮住朱栩上本身,他右手拍打了下手柄,道:“可后来一想,还是不行,这些大人们只顾着争权夺利,毫无半点为国之心,动辄置政敌于死地,要么就明哲保身,早早辞官不干,任由吏治腐朽,朝纲败坏,将我大明的根基一点点毁掉,朕还这么年轻,要是朕还没老死就亡国了怎么办?朕不能做一个亡国之君吧?怎么对得起天下臣民,对得起列祖列宗?”
  朱栩微微歪头,道:“你们说呢?”
  一群人人哪敢说话,皇帝这看似在说自己,却每一字都是对他们的辛辣嘲讽。
  李邦华脸角绷的如同铁块,黑沉如铁,微低着头,一句话也没有。
  “所以,朕羡慕你们。”
  朱栩脸上露出一点笑容来,道:“你们多好,做了官,有权有势,有财有女人,冷了有人送碳敬,热了还有冰块,高兴了去青楼勾栏吟诗作赋,烦了还可以四处喝酒唱和……总之,过的是舒坦,真要是不舒坦了,有钱有地,大不了就辞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