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断大明-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栩捏着下巴,面露疑惑,旋即就笑着进了楼,与掌柜打声招呼就上楼去。
  女孩自然就是张菉,她与朱栩错过的瞬间,忍不住的就要从怀里拿出匕首,扎朱栩个透心凉,但想到楚富耀还在朱栩手里,硬生生的忍住了。


第783章 惊喜交加
  陕西一带的大雨过去没多久,陕西的天气就渐渐的热起来,燥热的让人受不了。
  这里的水很宝贵,哪怕是存的再多,也不敢大用,这雨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来,能省一点是一点。
  曹化淳等人都极其不适应,朱栩倒是无所谓,这几天早出晚归,在汉中府四处的转悠,将李邦华版的农庄摸了个大概。
  这是在强权下,以现实威逼利诱形成的,还有军队的掌控,可以说,相当的怪异,完全不是朱栩想的那种。
  不过这也是现实情况下的产物,朱栩记录下优缺点,打算到时候与李邦华谈谈。
  这已经朱栩在汉中的第八天,每天早出晚归,从外面回来他就埋头写着他的“游记”,记录着他在汉中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农庄”,这是对抗灾情的极其有效的手段,他很上心。
  张菉已经发现楚富耀被关在二楼的角落房间内,一直在找机会想救他,可一直都没机会上二楼。
  同时她也发现,狗皇帝每天进进出出,要么出去,要么在二楼不出来,她也接近不了。
  张菉一边擦着擦了不知道多少遍的桌子,一边不时看向二楼,绞尽脑汁的想要上二楼,可有两尊门神一直挡着,让她上不去。
  “要不要给他们下点药?”张菉心里嘀咕。
  朱栩在汉中的事情倒是很顺利,可京城却乱了。
  王一舟派人进宫取药,还都是一些名贵的药,这几种药绝对不是给一般人用的,且关乎人命。
  李解语曾经在太医院待过一阵子,太医院的有心人悄悄将消息透给了她。
  李解语挺着快九个月的大肚子,吓的她六神无主,慌张了一阵子,只得去张太后。
  张太后就更慌乱了,她虽然不理朝政,可外面的事情她是清楚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时常进宫来说长说短,现在朝局在一个关键时刻,朱栩就是那个核心,一旦这个核心出事,大明可能会瞬间崩塌,后果不堪设想!
  张太后没主意,只得连夜招毕自严,孙承宗,傅昌宗三人进宫。
  三人听了也大惊失色的听着太医一五一十的说完。
  傅昌宗神色肃然,盯着他道:“你确定,这是重病?有多大危险?你说清楚!敢说错半个字,本官现在就要了你的脑袋!”
  孙承宗,毕自严都眼神如炽的看着这个太医,目光如刀,似要吃人。
  太医心里一阵哆嗦,知道这件事非同小可,心里转悠着,无比谨慎的道:“这三味药,主要是解毒,如果要一次性使用,已经非常……严重……”
  太医话也不敢说满,皇帝的事情都是大事情,他现在有些后悔透消息给李解语了。
  李解语,张太后都一脸紧张,慌乱的不知如何是好。
  毕自严沉着脸,转头看向孙承宗,道:“孙大人有什么消息吗?”
  孙承宗端坐着,沉吟着道:“最早的消息是皇上进了湖广,要召集了巡抚衙门等人训话,然后就没有再回报了。”
  孙承宗说完,众人都沉默,不知道怎么接话。
  明朝的体制已经大变,没有英国公坐镇,最重要的是,朱栩还没有子嗣,又是“新政”的关键时刻,皇帝又身死未卜!
  这简直是要天下大乱的征兆!
  李解语坐在那,一脸急色,头上冒出冷汗来,道:“那,先将皇上找到吧,不管怎么样,总要有个消息……”
  张太后看着李解语,忽然神色微变,道:“解语,你没事吧?”
  李解语咬着嘴唇,头上汗水越多,声音急促的道:“我我肚子疼……”
  张太后是过来人,一看就知道,立刻道:“快,来人,扶着李娘娘到房间,都,快,准备,招产婆……”
  毕自严,孙承宗,傅昌宗等人连忙站起来,看着李解语被婢女们送走。
  张太后命人准备,转过头又看着三人沉声道:“不管如何,先打听清楚,暂且保密!还有,任何人不得妄动!”
  毕自严三人一怔,旋即都抬手道:“尊太后懿旨!”
  张太后虽然急着李解语,可还算冷静,打发走三人,坐在那思索。
  她不懂政务,这三人算是最信得过的,可还是不能确保万全,因为没有兵权,巡防营掌握在兵部手里。
  焕儿急匆匆从外面过来,道:“娘娘,产婆说了,李娘娘是要早产。”
  张太后当初也是早产,知道这种情况,李解语的身孕已经八个多月,足够大了,应当无事,关键还是京城要稳住。
  左思右想,她站起来,在焕儿耳边低声道:“你去将刘公公找来,对了,再让禁军副统领来见本宫。”
  每次张太后说“本宫”都是大事情,焕儿抿着嘴,肃色应声,连忙出宫。
  刘时敏也已经得到消息,焕儿还没走他就来了。
  张太后将话一说,刘时敏脸色骤变,看着张太后道:“不知娘娘要作何应对?”
  如果皇帝真的有个三长两短,整个大明都要乱了,也难怪张太后着急。
  张太后冷着脸,道:“本宫已经召见禁军副统领,另外,本宫希望河北总兵鲁钦移兵,护卫京城。皇上曾对本宫说过,鲁钦是良才,应当能信任。”
  刘时敏虽然心神不稳,可还是能明白,张太后是不太信任外廷的大人们,这也理所当然,外廷的大人向来争斗激烈,皇帝在的时候能压住,若是不在,肯定会四分五裂,争斗不休,局势定然会不稳。
  刘时敏想了想,也点头道:“皇上临走之前,曾交给奴婢一块王命令箭,在紧急时候,可调动天津卫的京东大营,现在封锁消息,可以立即派人通知金国奇,命他悄悄率兵前来,以备不测。”
  张太后一听,心里顿时松了口气,道:“好好,皇上有安排就好,公公速去,千万要保密!”
  “是!”刘时敏答应一声,快速出宫。
  张太后看着刘时敏的背影,心里还是焦躁难安,一面祈祷朱栩没事,一面有担心李解语,还要忧虑后面的可怕局面,整个人都慌的无所适从。
  当年天启皇帝驾崩她都没有这么着急,担忧!
  毕自严,孙承宗,傅昌宗三人出了慈宁宫,却没有出宫,来到内阁,都沉凝不语。
  现在事态紧急,他们需要思考,同时还要观察其他人的态度。
  文人相轻,文成内斗,这个时候若是有人起了其他心思,那绝对会分裂朝臣,成为一个可怕的局面!
  朱栩没有子嗣,他一旦驾崩,继位者将很难产生,宫里的太后不够强势,内阁威望不够,六部品级又太低,都压不住局势,真要弄出个几王爷出来争夺皇位,外加上朝臣们心思不统一,相互倾轧,谁都不敢想象这个画面!
  毕自严与孙承宗对坐,首辅空悬,傅昌宗坐在孙承宗左手,三人不时对视一眼,都没有说话。
  朱栩还没有确定消息,有些话不能说出口。
  好一阵子,孙承宗开口道:“巡防营足以护卫京城,现在有三件事要做,第一,查明皇上是否康健;第二,确保消息不走漏;第三,请鲁王进宫。”
  鲁王是宗人府宗正,负责管理宗室一切事宜。
  孙承宗的话没有说透,可意思很明白,若是朱栩有个三长两短,有鲁王压着,暂时不会跳出什么人来,可以给他们争取些时间。
  毕自严看了眼孙承宗,现在兵权握在孙承宗手里,他的话语权最大。
  毕自严沉吟一声,道:“宗室决不能乱,必要的时候,我等要奏请太后……早做决断。”
  最不安的就是傅昌宗了,他跟着朱栩最久,这么多年辛苦,眼见就要大明中兴,却突然遇到这样的变故,他心里是万分不安。
  看了两人一眼,他猛的站起来,道:“我这就飞鸽传书,不,命锦衣卫派人去湖,广,陕西,不管如何,一定查个清楚明白!”
  毕自严,孙承宗两人都点头,事情还没有定论,消息没有走漏,他们还有时间。
  三人又商议一会儿,决定:巡防营调整布置,以各种理由命京城官员不得出京,同时注意各处的兵马,明面上不动,内紧外松。
  小小的几味药,将整个京城,北直隶都给惊动了。
  慈宁宫,传出李解语阵阵的痛苦叫声,张太后,刘太妃等人都在外面焦急的等着。
  最后毕自严,孙承宗,傅昌宗等人都来了。
  若是李解语能生一个皇子出来,也能解决他们眼前最大的忧虑。
  刘时敏在司礼监走来走去,心里没个安生。
  “皇上,您可千万不要有事,您要有事,大明可怎么办……”
  他是真慌了,作为司礼监的老人,他深知大明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若是皇帝有事,朝局崩盘,非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不可!
  这大明,除了景正皇帝,没人压得住!
  就在他慌张难安,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个内监突然抱着一只信鸽进来,急匆匆的道:“公公,陕西来的信鸽。”
  这个时候刘时敏哪有心思管什么陕西,刚要摆手,突然一怔,连忙抢过来,颤抖着手的扒下上面的信,颤巍巍的摊开,急不可耐的看去,一眼看去就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大口的喘气,头上不停的冒冷汗。
  送信的内监疑惑,低声道:“公公,是出了什么事情吗?”
  刘时敏大口喘气,缓解内心一直压着的紧张,许久才头看了眼这个内监,道:“没事。对了,将西南各吐司的资料都找出来,整理好,杂家待会要用。”
  “是公公。”这内监连忙答应一声。
  纸条上很简单,就是朱栩要看西南各土司的历史关系以及现在是如何处置的,要司礼监查找,抄录给他送过去。
  刘时敏又喝了口茶,压着心悸,这才拿着纸条急匆匆的赶往慈宁宫。
  张太后一听朱栩没事,整个人都坐在椅子上,不顾仪态的拍着胸口,道:“那就好那就好,快,给皇上写信,让他立刻回京,今后说什么本宫也不准他出京了……”
  毕自严,孙承宗,傅昌宗等人都在,听着都长长吐了口气,这会儿才发现,他们背后都是冷汗涔涔,后怕不已。
  只是简单的几味药就将整个京城上上下下吓的无所适从,紧张不安,由此可见朱栩在大明的重要性!
  众人一面焦急的等待着李解语的生产,一面匆忙收回刚才的布置。
  不知道过了多久,一个产婆兴冲冲的跑出来,向着张太后道:“恭喜太后,贺喜太后,李娘娘生的是一位公主。”
  若是往常,众人也不大会失望,毕竟皇帝还年轻,连大婚都没有,有个长公主也挺好,可现在从张太后到毕自严,孙承宗等人都心里无比失望,甚至于悄悄失落叹气。
  张太后刚要勉强的打赏,又一个产婆跑出来,大喜的道:“恭喜太后,李娘娘怀的是龙凤胎,还有一个皇子!”


第784章 必须与朝廷态度一致
  朱栩还不知道京城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一夜,也不知道他已经有了一对女儿,第二天一大早,他召见了陕西巡抚李邦华。
  大堂内,朱栩与李邦华对坐,正在喝茶。
  掌柜吓的跪在地上瑟瑟发抖,他怎么也想不到,高在云端的皇帝居然会跑到他们小镇上来,还住在他的酒楼里!
  想到这几日对待皇帝的“苛刻”,他跪在地上,头上都是汗,不知道是热的还是紧张。
  张菉跪在掌柜身侧,装着紧张,心里却还在转悠着怎么救出楚富耀。然后杀死狗皇帝,拖的越久越危险,她必须要想办法了。
  朱栩看着李邦华,道:“陕西的情况比朕预计的要好些,你做的不错。”
  李邦华倒是内心坦荡,无惧无畏,微躬身道:“臣对陕西的治理还在摸索,并未完全成型,是以未曾给皇上上奏言明,还请皇上恕罪。”
  朱栩摆了摆手,道:“你的‘农庄策’更具实效性,不错,现在的问题是,要寻找问题,完善问题,尽快给朕写一道奏本,朕要看看,然后在西南推广。”
  “是。”李邦华道。他说完,有些欲言又止。
  朱栩心里好奇,笑着道:“还有什么话,可以直说!”
  李邦华抬头看着朱栩,沉吟一声,道:“以臣的判断,西南诸省的灾情会进一步加重,朝廷要赈济的钱粮将会更多,臣认为,当行酷法,以保西南安稳!”
  朱栩脸上的微笑慢慢收敛,端起茶杯,默默的思忖。
  李邦华说的“酷法”,实际上就是要对西南进行“兵管治”,减少朝廷支出,任由一部分人饿死还是如何……
  李邦华这样的话朱栩并不是第一次听到,朝廷一些知晓厉害,看清危机的人,都曾上书给他,要求给西南的钱粮减少,“乱世用重典”!
  对这些大人们来说,只是一个建议,可朱栩,朝廷真要实施了,那绝对会留下千年恶名,同时也太过残忍,不知道会逼死多少人。
  最可怕的是会将西南变成一锅粥,那样朝廷支出的反而会更多,也更具危险!
  朱栩深知历史,是绝对不会同意!
  李邦华现在应该只是试探,毕竟这种政策,对他们本身来说也很要决心。
  朱栩没有说话,曹化淳不动声色的瞥了眼李邦华。
  不远处跪着的掌柜以为“酷法”是要针对不法之徒以及乱民,没有多在意。
  张菉却不同,她一下子就明白了这陕西巡抚话里的意思,这是要将西南的人都活活逼死!
  她双手猛的握拳,眉头皱起,悄悄抬头,目光冰冷的看着侧对着她的狗皇帝!
  她心里已经决定,若是狗皇帝敢答应,她现在就是拼了也要杀了这对昏君,狗官!
  朱栩没有给张菉机会,摇头道:“未来几年能从西南移出近千万人,安南,辽东还都需要人,只要再过个五年,这两地就能为朝廷贡献税赋,不止减缓了西南的人口压力,还能有钱粮赈济,暂时还不用那么极端……”
  李邦华见皇帝还是不肯松口,便也没有再说。
  他在陕西还不足一年,却深知西南的境遇,要是不早作应对,迟早会成为朝廷的负累,甩都甩不掉!
  “对于西南的土司,你怎么看?”朱栩端着茶杯,突然道。
  李邦华虽然是文臣,路线上却基本都在领兵,自然知道西南土司之乱,听着也皱起眉头,思索起来。
  现在的土司,主要指的是贵州,湖广,云,南,四川一带的彝族等少数族裔,至于其他的,边境以外的,基本上都坍塌了。
  这彝族主要是两支,由奢、安两氏统领,自天启年间作乱,攻占重庆,十万大军兵围成都,更是围困了贵阳半年,可以说声势浩大,震动大明朝野,也就是到了崇祯三年才算被压制,可也并没有被平定,时不时还会作乱。
  彝族生活在几省交界,穷山恶水,大军难行,易守难攻,基本上每年都要征讨数次,才能保各地平稳。
  可从天启元年到崇祯三年,朝廷用在征讨这些土司身上的费用,高达两千万两白银,起初三五十万,后面飙升到两百万,三百万,甚至于五百万!在天启六年,甚至逼迫的朝廷削减辽饷来支持西南的战事!
  可见这是一个多大的祸患!
  李邦华在陕西,对这些也知道不少,思索了一阵,他道:“皇上,土司作乱由来已久,原因复杂,臣认为朝廷当区别对待,剿抚并用,一昧的征剿并不能解决西南的战乱。”
  朱栩点点头,最近他也一直在思考西南土司的事情,与李邦华想的倒是接近。
  他每年给西南的大笔银子,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维稳”上,太浪费,要是能招抚,息宁战事,每年省个几百万两都是可能的。
  朱栩心里斟酌一翻,道:“有秦良玉,王三善等人在,朕在军事上倒是不怎么担心,至于招抚,你觉得何人合适?”
  “杨鹤。”李邦华脱口而出的道。
  朱栩端起茶杯,慢慢的喝了一口。
  杨鹤当年在陕西坚持以“抚”为主,结果失败,被朱栩调离,再接着是李精白被掳走,震动朝野,杨鹤的起复就遥遥无期了,现在一直赋闲在京城。
  这个人倒也合适,朱栩“嗯”了声,道:“西南六省是一盘棋,不能各干各的,朕打算在西南设立军政总理大臣,协调六省军务,政务,你觉得如何?”
  李邦华一怔,没想到皇帝还有这样的想法,接着就思索起来。
  西南地域广大,人口相对稀少,却又是受灾最重的,各种事情纷纷扰扰,确实也不能一昧的等着朝廷决定,一来一去往往坏事。
  只是六省军政总理大臣,不止掌握政务,还手握几十万兵马,这不说皇帝,他们都不放心!
  李邦华眉头皱起,道:“皇上,这是暂设,还是常置?”
  朱栩道:“三年为一期,最多三期。”
  “三年倒是还好说……”,李邦华心里暗道,三年也成不了什么事情,到时候调走换一个人就是,他看着朱栩道:“臣认为可以。”
  “你觉得何人合适?”朱栩接着道。
  李邦华又一怔,旋即认真思索起来。
  要说合适的人不少,辽东的孙传庭,四川的秦良玉,江苏的曹文诏等人都可以。只是他不太明白,皇帝为什么要问他的意见,这件事不应该与朝廷诸公商议吗?
  转瞬间他就想到了最近沸沸扬扬的增补内阁辅臣的事情,想到这里,他不禁看了眼朱栩。
  李邦华心里若有所动,要说入阁的人选,六部中的傅昌宗,周应秋,申用懋呼声最高,还有就是辽东的孙传庭,当然,也有人提曹文诏,不过这个是武人,已经被自动排除了。
  那么这几人都不能动,李邦华认真的盘算了一会儿,道:“臣认为江苏的曹总兵较为合适。”
  朱栩倒是不知道李邦华一时间心里转了这么多念头,听着曹文诏的名字,不由得有些惊讶:“曹文诏?”
  随即他摇头,道:“老曹这个人,军事上朕很放心,政务通的少,西南有是稳妥之地,他不合适。”
  李邦华听着“老曹”二字,心里微跳,传闻曹文诏是皇帝的第一心腹,这传言还是不够准确啊。
  李邦华有些摸不清朱栩的意思,只得道:“臣不知。”
  朱栩看了他一眼,又端起茶杯来。
  “傅昌宗,周应秋你觉得哪一个合适?”朱栩拨弄着茶水,头也不抬的道。
  李邦华眼神诧异的看着朱栩,心里捉摸不透他的想法,这两人不是要入阁的吗?
  李邦华猜不透,只得跟着朱栩的话来,比较一番,道:“周尚书与傅尚书都是稳妥之人,周尚书在吏治上颇有建树,傅尚书打理国库多年,若是选一个……臣倾向于傅尚书。”
  朱栩喝了口茶,放下茶杯,微微颌首。
  现在的朝廷,从内阁到六部,普遍都是“稳妥有余,进取不足”,傅昌宗,周应秋都因为各自原因,异常的低调,虽然执掌大权,但在名望,官声中,差了不少。
  “嗯,朕知道了。”朱栩没有多说,这件事,他心里还要斟酌。
  李邦华见朱栩的主要问题说完了,便开始奏报他在陕西的事情,一些麻烦,尤其是朝廷政策上的问题,希望朱栩能解决。
  李邦华的很多想法都不错,只是有些太过霸道,凌厉,看似堂堂正正,偏又会有极其不好的后果,这个与毕自严的想法相反,所以一直在刻意的压着。
  尽管有朱栩这座大山在,这种“争斗”还不显山不露水,没有造成什么危害,可现在吏治清洗的还不够,朝臣之间的争斗往往都是寸步不让,一定要争出个你死我活来,这样的政治角力,会对大明各个方面进行伤害。
  历史上卢象升的死,就是卢象升与杨嗣昌主战与主和的政治角力,在崇祯态度模棱两可的状态下,杨嗣昌等人直接将卢象升迫死,连带着让满清攻入山东,掳走上百万人!
  朱栩是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旗帜鲜明的站在毕自严的一边,要求李邦华尊重内阁,尊重辅臣,不得自行其是,要严格执行朝廷政策,不得在大方向乱来!
  各地巡抚,知府,必须在政策,言行上与他、与朝廷保持绝对一致,否者必将严惩,绝不宽贷!


第785章 朱栩的态度坚决
  李邦华通过刚才一番交流,本以为对皇帝有了一些了解,这才敢说话,没想到皇帝的立场这么鲜明。
  陕西的情况很特殊,赤地千里,饿殍盈野,必须要进行特殊处置,朝廷一味的进行赈抚在他看来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要在大处布局,小处着手。
  朝廷的布局,在前几年应该是最好的,可这几年国库日渐空虚,而支出却越来越大,压根不能适应现在的变化,必须要做出改变!
  可从皇帝,朝廷的态度来看,很坚定,无意改变。
  李邦华神色沉凝,没有再多说。
  朱栩看着李邦华的神色,就知道他的态度了,心里不由得有些怒气。
  这帮大人们,个个刚愎自用,听不进人言,一旦认定的事情,不管怎么样都会继续下去,阳奉阴违也罢,明目张胆也好,似乎一定要向所有人显示他们是对的才行!
  这是一个皇权崩坏,权威不在,相互猜疑,彼此不信,为了个人利益可以抛家舍国,卑躬屈膝,无所不用其极的特殊时代。
  朱栩要扭转这些东西,自然容不得李邦华自以为是,坏了他的大局,同时,他也要给天下人一个明确的信号!
  “朕明日去西安。”朱栩端着茶杯,淡淡道:“三日后召集陕西六品以上的官员,朕要见见他们。”
  李邦华明显感觉到他惹得皇帝不悦,却是无动于衷,道:“臣遵旨。”
  “说说其他的。”朱栩道。文官这些臭毛病朱栩心里已经有了收拾的办法,也不在这一时。
  李邦华与朱栩相处的并不多,倒是没有料到他有这样的涵养,稍稍思忖,便道:“皇上,关于‘新政’陕西已经完成的差不多,各个衙门都安置好,已经在等待内阁批复,详细的奏本,臣会在核检之后,上奏皇上。”
  见识过农庄,朱栩倒是不怀疑李邦华的执行力,微微颌首,道:“陕西现在比较特殊,‘新政’可能会束手束脚,不过大架子要构建好,一旦灾情过去,要彻底的完善……”
  西南诸省情况特殊,必须要进行强权压制,集中权力,不完全适合“新政”要求。
  李邦华有些看不懂朱栩,一会儿大度异常,一会儿又相当苛刻,神色不动的道:“是。对于‘移民’……”
  李邦华还没说完,曹化淳突然开口道:“皇上,要不要带他们离开?”他说着,目光瞥了眼不远处跪着的掌柜与张菉。
  朱栩微微一笑,目不转睛的道:“不用,朕相信掌柜的不会乱说的。”
  掌柜的一听,连忙道:“是是,皇上放心,绝对不说,草民保证,打死也不会吐露半个字!”
  张菉跪在掌柜的身侧,低着头,心里冷哼一声,她一定要将今天的事情散播出去!
  曹化淳瞥了眼张菉,张菉自以为隐蔽的很好,可这里到处都是禁卫,时时刻刻都有人盯着她,她的一举一动都汇报到曹化淳手里,当天晚上曹化淳就知道她有问题,只是皇帝让隐而不发,想看看这群人到底要干什么而已。
  张菉毫无所觉,心里正琢磨着要怎么泄露出去。
  李邦华看了眼那掌柜与张菉,继续道:“陕西‘移民’登记已有近一百万户,还在增加,目前已经出去一百多万人,臣与辽东的孙大人通过信,臣准备组织陕西的青壮前往辽东开荒,以接纳更多的灾民……”
  朱栩眉头一挑,道:“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你们商议好,给朕写一道奏本来,要详细,朕再与内阁讨论讨论。”
  “是。”
  李邦华道:“陕西对商贩,尤其是对粮食等买卖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其他一些也进行了限制,臣知道皇上有意再开海禁,不过西南特殊,臣请皇上审慎处置。”
  朱栩看着他,道:“嗯,凡是不要一刀切,朕会对西南有所区别,你们也要对商贸有所侧重,不能一下全部限制,更不能禁止……”
  李邦华默然一阵,道:“是。另外,就是关于学院还有科举……”
  李邦华话音未落,张菉就竖起了耳朵,悄悄抬起头,双眸冷意森森的盯向朱栩。
  朱栩“唔”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他决意普及教育,推广,扩大书院,在这件事,除了“课纲”之外,整个大明也没有什么意见,关键问题在于科举。
  当年复社呼啸大明,被朱栩强行解散,然后是“九条规定”,将一干风月才子给挡在科举之外,再加上东林党等事情,整个大明不满朱栩的年轻士子多了去。
  朱栩也知道,在士子之间,尤其是秦淮河上,有个“终生不仕”的抵制科举联盟,并且随着“新政”推动,抵制的人越来越多,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大。
  李邦华是科举出身,对科举有相当的感情,也是旧式官僚,内心肯定是想“振兴”科举。
  果然,李邦华开口道:“皇上,臣认为书院与科举可以并行,书院的生员可以入吏,科举的士子可以入官……”
  朱栩眉头微动,心里明了了。
  书院的学生,其实士绅阶层的相当少,多数都是寒门子弟,他们没有钱入私塾,书院又免费,于是蜂拥而入。
  但是书院的规模很小,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所以都是泥腿子,穷苦之人。
  在大明已经固化的利益集团中,这些寒门子弟出头的几率是很小的,也难怪李邦华想要将他们划入“吏”的行列,甚至于对李邦华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恩赐了。
  朱栩自然不是这么想的,静静的听着李邦华的话。
  “科举是优中选优,不当缩减,臣请皇上放松禁令,为国纳才……”李邦华道,在这里,他的话比较多,说了比较长的时间。
  张菉在不远处听着,目光灼灼的盯着朱栩,如果目光是刀,一定能戳遍朱栩全身。
  朱栩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很坚决,不执行朝廷禁令,违反法度纲纪,一律要严惩!
  这是他重塑朝纲必须手段,绝不会妥协分毫!
  等李邦华说完了,朱栩神色冷淡,语含警告的道:“这件事自有朝廷法度,有什么想法可以写奏本给内阁,但绝不允许私自乱来!”
  李邦华感觉到了朱栩的强硬态度,没有再多言,现今的朝廷,已经不是大臣们高声说话就一定会有效果的时候了。
  张菉伸手握住藏在腰间的刀,恨不得现在就扑上去,杀了狗皇帝。
  朱栩与李邦华说了近两个时辰,讨论的范围也极其广泛。
  李邦华除了现在的文官普遍的一些臭毛病,其他能力倒是很强,比朱栩这一路上见到的都强,甚至于某些方面,傅昌宗,周应秋都比不上。
  直到李邦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