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加固的情况下硬生生高出了三米,可见清出了多少淤泥,工程有多大。
“不能掉以轻心!”
朱栩沉色道:“待廷议结束,内阁要轮番派出人出京,巡视河道,朕会让东厂暗中调查,若是有人偷工减料,虚报实情,严重者,朕要诛他们九族!”朱栩的话里充满了杀气,虽然现在的人口密度远远比不上后世,可一旦出现灾情就会耗费大明的大量的钱粮。
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浪费,朱栩绝不允许!
“臣等遵旨。”两人同时道。
“传布木布泰……不,传海兰珠来见朕。”在毕自严与孙承宗离开之后,朱栩道。
第570章 扶持科尔沁
偏宫里,海兰珠非常的紧张。
大明皇帝召见,只见她一个人!
她本就是一个非常胆小,怯弱的人,如何敢一个人去见传闻中如豺狼般的大明皇帝!
布木布泰蹙着眉头,心里担忧,面上沉稳,看了眼不远处传话的内监,低声道:“姐姐,按照我们来之前的回答,明朝皇帝要是问了别的,你就说不知道,他不会为难你的。”
海兰珠紧紧抓着布木布泰的手,手心里都是汗,脸上满满的担忧之色。
布木布泰轻轻一笑,安抚着道:“姐姐放心,明朝皇帝先见姐姐,用不了多久就会见我的。”
海兰珠直觉一颗心都要跳出来,俏脸如水,眉眼含情,过了好一阵子才算定下心,对着内监勉强一笑,道:“我们走吧。”
这内监也是宫里的老人了,三十多岁,经历了万历,泰昌,天启一直到现在的景正四朝,可以说什么样的女人都见识过,可这个蒙古女子,还是让他这个太监都心跳了几分。
他眉头皱了皱,虽然他位份不高,可也不希望宫里出现这样的足以魅惑君心的女人出现。
“请。”内监道。他还分得清身份,该做什么事情。
海兰珠又看了眼布木布泰,这才小心翼翼的跟在内监身后,向着景阳宫走去。
布木布泰看着一群人的背影,眉头蹙起,心里忐忑,海兰珠是藏不了事情的人,她不确定大明皇帝会从她那里探知到什么。
海兰珠进了御书房,直直的看着朱栩,走到近前,才轻声行礼道:“科尔沁使者,海兰珠参见大明皇帝陛下。”
朱栩是第一次见着海兰珠,心底默默的给打了九十五分。
二十八岁,一个女人一生最好的年纪,体态柔软丰腴,俏脸滑嫩如水,一双美眸似怨似诉,娇滴滴,楚楚可怜。
朱栩眯了眯眼,暗道“难怪黄太吉后半生会独宠这个人女人,还真是一个祸水。”
他不是色中饿鬼,微微一笑,道:“贵使免礼,除了巴达礼的亲笔信,可还有其他目的?”
海兰珠紧张的手足无措,依言起身,低着头,好似背书一般的道:“我奉大汗之命,前来与大明修好,希望能与大明摒弃前嫌,永修兄弟之好,万世不攻伐。”
朱栩并不清楚黄太吉到底有什么目的,海兰珠说的基本都是废话,手指在桌面无声的敲击着,轻轻点头道:“我大明也想边陲安定,科尔沁修好自然是好事情。”
海兰珠低着头,眼帘不停的眨,一颗心怦怦怦直跳,朱栩说话,她愣是不知道怎么接。
朱栩打量着海兰珠,能感觉到她身体在微微发抖,眼角眯起,嘴角笑容越多的道:“贵使在科尔沁一般都忙些什么?”
海兰珠心里一跳,不敢抬头,紧蹙着眉头道:“我平时都在屋内,甚少外出。”
朱栩知道,海兰珠丧夫之后,一直寡居在家。可不论是身份,还是样貌,不知道有多少人觊觎,令她在科尔沁不胜其扰,风评极差。
“你们科尔沁现在有多少人口?”朱栩不动声色的道。
海兰珠想了想,道:“有二十万户。”
实则上朱栩一直想弄清楚,蒙古各部落的人口,以此推算他们的可战之兵,可从来就没有成功过。因为这些部落自己也不清楚,只有大概的统计。
海兰珠说的“二十万”是有水分,只是多了少了都难说。
朱栩心里转悠着,又道:“你们现在有多少马匹,我大明希望能够交易一些。”
海兰珠虽然不清楚具体政务情况,可也知道他们现在盐都不剩多少,认真的回忆着,道:“有五万匹,可以卖一部分给大明。”
朱栩若有所思,从马匹的数量可以大致推算科尔沁可战的人数,外加黄太吉,还有其他联盟的部落,十万骑兵应该是能凑齐的。
他要南下,肯定要一年半载才能回京,离京之前,他要确保北方的平稳。
长城关口朱栩不担心,粮草,兵力充足,外加有大炮守护,黄太吉吃过几次亏,不会冒险。唯一可担心的,就是辽东。
那里没有关隘,骑兵来去自如,要是让黄太吉杀到鸭绿江,朝鲜,虽然不能久占,单是破坏就不是大明能承受的,尤其还涉及到至关重要的移民。
所以说,大明对科尔沁能用的手段极其有限,当以“绥靖”为主,韬光养晦。
这同样也是黄太吉现在的策略,后金已经名存实亡,只剩下两万骑兵,要是一不小心折了,科尔沁未必能再控制住。
这是一层彼此都心知肚明的窗户纸,短时间内谁都不会捅破,僵持着,直到一方准备好,率先发难。
朱栩,还是要与时间赛跑!
这海兰珠明显知道的不多,也不是谈判的主事人,想要试探出什么,还得从布木布泰身上。
朱栩又审视了一眼海兰珠,笑着道:“既然来了京城,就好好观赏一番,朕会让人给您你特权,可以在宫里,御花园走走,想要出宫也行。”
海兰珠双手突然绞在一起,连忙又缩回去,眼神闪烁,神色慌张的行礼道:“谢大明皇帝。”
朱栩双眼眯了眯,笑着道:“不需客气,来人,请使者去休息吧。”
“是。”曹化淳应一声,命人将海兰珠领出去。
海兰珠心里慌乱异常,她知道,刚才她的动作一定被大明皇帝看到了,她不知道会不会泄露布木布泰,心里担心的要命。
朱栩看着海兰珠离开,沉吟一声,道:“传孙传庭来见朕。”
孙传庭是辽东总理大臣,负责一切的军政要务。
刘时敏应声,派人去通传。
在孙传庭匆匆进宫的时候,布木布泰神色平静的安抚海兰珠,道:“姐姐不用担心,明朝皇帝即便看出来了也不要紧,只要不暴露就没事。”
海兰珠神色慌乱,她害怕回不去,听着布木布泰的话,轻轻抚了抚胸,道:“那就好那就好,我们……什么时候回去?”虽然回科尔沁又要被关在房子里,总比在这里提心吊胆的强。
布木布泰安抚好姐姐,眉宇间凝色不散。
明朝皇帝显然没有“修好”之心,无时无刻不在打草原的主意。察哈尔只是一步棋,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布置。金国在科尔沁不能太久,必须要找其他地方建国,“其他地方”哪里有大明周边富饶!
越来越强盛的大明,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臣孙传庭,参见皇上。”孙传庭进了御书房,给朱栩行礼。
朱栩摆手,道:“免了,给朕再说说辽东,朕刚才见了科尔沁使者。”
孙传庭会意,思索着道:“皇上,辽东各地,现在有民近两百万,我汉人占多数,主要分布在沈阳四周。去年以来的移民,臣都安排在朝鲜一侧,若是黄太吉与科尔沁合兵而来,锦衣卫,大篮子都可提早查知,能够早作防备。辽东无险可守,骑兵来去自如,臣无力阻挡。不过,若是来三万,臣能留一万,伤五千。来五万,臣能留两万,伤八千,来十万,臣能留三万,伤两万。来一次,三年内,绝无第二次!”
朱栩眉头皱了皱,他不喜欢这种感觉,主动权完全在别人手里。不过也不算是太被动,黄太吉经受不起这样的损失。
“关于内部,还是要继续清理,不能给黄太吉里应外合的机会。”朱栩沉思着,道:“孟乔芳,鲍承先等不能再留了,找个理由除掉吧。”
这个孙传庭没有意见,反骨之人都不应该有好下场。他抬头看着朱栩,神色异样的道:“皇上,关于对蒙古各部的策略,臣有些不同的看法。”
朱栩微怔,笑着道:“说说看。”
孙传庭抬头看着朱栩,语气沉着的道:“皇上,臣认为察哈尔已经不足扶持,应当放弃,转而支持科尔沁。”
“支持科尔沁?”
朱栩双眼眯起,语气带着一丝疑惑。
“没错。”孙传庭道:“科尔沁与黄太吉关系密切,建奴与蒙古各部落恩怨极深,若是我朝册封科尔沁为蒙古大汗,不仅能让科尔沁野心膨胀,更能草原各部落担忧科尔沁,站在察哈尔一边,均衡草原势力。同时还能离间科尔沁与建奴。”
朱栩明白了孙传庭的意思了,这是要将科尔沁的架在火上烤,成为草原公敌,迫使草原各部落联合起来应对科尔沁。可也不是没有坏处,给了科尔沁大义,要是他们乘机壮大,到了不能阻止的时候,明朝已经失去了干涉的大义。
“这是一把双刃剑。”朱栩看着孙传庭,语气放缓地说道。
孙传庭自然知晓,这可以让科尔沁成为众矢之的,也是让科尔沁如虎添翼,一个不好,真的会成全科尔沁与黄太吉。他道:“皇上,林丹汗是扶不起的阿斗,朝廷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这一策虽然冒险,可也会不断消耗草原的力量,有我朝的暗中相助,科尔沁想要坐大也没那么容易,能拖个三五年,我朝局面大改,骑兵可大用,就无需再顾忌了。”
“大改没有,会越来越糟糕……”
朱栩心里叹了口气,不过孙传庭另一句说的没错,有个三五年,骑兵也该可堪一战了。
第571章 一路向北
孙传庭的话给了朱栩另一个想法,沉吟一阵,道:“嗯,这件事朕会与内阁,兵部再商议一番。关于政改,你怎么看?”
孙传庭没有犹豫,直接道:“皇上,臣认为当速决!”
“速决?”朱栩神色微动,道:“具体说。”
孙传庭道:“皇上,政改乃是万世大计,不能拖延,需展示朝廷的坚定决心,若是拖的久了,不止百官会产生疑虑,心思动摇,天下的臣民也会对政改不信任,增加执行的阻力。所以,臣认为,这个时候,需要皇上向天下展示坚若磐石的决心!”
“果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
朱栩心里轻叹,这政改一拖再拖,他就是希望能够尽量的完善,倒是忽略了这个层面,颌首道:“嗯,朕已经让内阁明日文昭阁开议,后天开廷议,将政改定下来,让诸位巡抚,总督离京。”
孙传庭听得出,皇帝对这次政改不太满意,想了想,道:“皇上,政改不周全,日后慢慢可修补,无需急在一时。南下的时候,也可乘机抓住把柄,严厉训斥,加深政改的力度。”
朱栩心里摇了摇头,第一次政改如果不能完美,日后就更难了,他算是明白那句“治大国如烹小鲜”了,凡是都急不得,需要慢慢来。
这句话朱栩没有说出口,否则会对朝臣有所打击,跳过这个话题,他开始询问辽东的具体情况。
孙传庭在辽东已经几个月,情况都熟悉的很,一五一十的当面奏报。
傍晚,布木布泰与海兰珠,在御花园里慢慢的走着,两人身后跟着一群宫娥内监。
这是朱栩见过海兰珠后,给她们的特权。
布木布泰虽然看着御花园里琳琅满目的假山,稀珍花木,心里还在思索着今天的事情。
她搞不清楚明朝皇帝究竟在想什么,想要什么,或许天下人都不知道。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从来都是超过所有人的预料的,总是那么的料事预先,眼光长远的无人可及。
她还记得,大汗曾经说过“明朝皇帝,藏大智于胸,不漏分毫,天下莫之能比”。
布木布泰本来不信,这次来还以为可以试探出些什么,却没有想到,她连明朝皇帝的面都没有见到。这要是想完成黄太吉交代的事,只怕难于登天。
海兰珠倒是很欣喜,面目新奇的在御花园里看来看去,整个人都精神了几分。
布木布泰心底有着不服气,没有什么心思观看美景,一直蹙着眉头跟着海兰珠。
宫里的一举一动自然都瞒不过朱栩,听到奏报也只是淡淡一笑,继续忙着。
明日文昭阁的阁议他虽然不会去,可还是要把握着一举一动。他手里看着的,正是毕自严送来的议程条目。
除了税务之外,田亩,户籍也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朱栩本想尽快重新丈量田亩,可朝廷,哪怕是毕自严等人都觉得操之过急,希望慢慢来,只能放宽到“三至五年内完成”。
关于重登户籍,核算大明人口,反对声也比较大,最主要的担忧就是会再次得罪士绅,引起更大的反弹。
朱栩知道是他心急,耐着心与大臣们周旋。
刘时敏从外面进来,在朱栩的空隙,递上一个本子,道:“皇上,这是明日的日程。”
朱栩接过来看了眼,与往常也别无二致,想了想道:“空出半个时辰来,朕要见一见徐光启。”他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大炮了,毕竟这个时候“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
刘时敏仔细斟酌了一会儿,道:“是,奴婢明天派人通知徐侍郎。”
朱栩点了点头,又道:“今晚去鱼藻宫过夜。”虽然后宫只有一个女人,朱栩也不是夜夜都去的。
曹化淳应了一声,派人去通知。
很快就要进入四月份,寒气未去,天却渐渐要热了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得了旨意的内阁辅臣,六部尚书,侍郎,各省巡抚,总督都陆续进入文昭阁,准备开始今天的阁议。
谁都清楚,暂停了这么久的政改,要进入下一阶段,因此气氛显得格外的凝肃。
毕自严与孙承宗坐在最前面,环顾一圈,一百多人,他神色严肃,也不给众人讨论的机会,直接道:“该商议的,讨论的,已经很久了,今天我们不做任何讨论,直接表决,以多数胜少数,诸位以为如何?”
他的话音一落,孙承宗就道:“最好不过。”
“下官赞同。”来宗道道。
“下官赞同。”傅昌宗道。
“下官赞同。”周应秋道。
“下官赞同。”徐大化道。
“下官赞同。”沈珣道。
“下官赞同。”袁可立道。
随着内阁,六部尚书齐刷刷的赞同,让一干巡抚总督都是脸色微变,不由得对视。
这表示朝廷已经达成了一致,不容他们反驳了,更何况,背后的皇帝肯定是站在朝廷一边的!
“下官赞同。”河南巡抚赵晗道。
“下官赞同。”山东巡抚黄立极道。
“下官赞同。”山西巡抚张瑞图道。
随着亲近朝廷的巡抚们应声,一些总督也相继“下官赞同”。
本来还有心与朝廷继续“争辩”的巡抚,总督们,这个时候只得随大流的“下官赞同”,太明显就容易出事。
毕自严神色平静,翻着身前的札本,道:“那好,咱们开始吧,今天的第一项,大明律,修改的草本大家都已经看过。赞同的向北面抬手,反对的向南面,现在开始!”
孙承宗等人率先抬手,齐齐向着背面,北面,那是乾清宫的方向,寓意自然一目了然。
傅昌宗,周应秋等人同时抬手,都是向着北面。
其他人有样学样,都抬手抱拳,向着北面,以示赞同。
大明律其实没有什么可说的,现在来说还是一条条总纲,可操作性不强,也不存在什么值得争夺的。
毕自严扫过一眼,点头道:“好,全票通过。”
他话音落下,他身后不远处的内阁中书许杰悄然记录,在他的另一边是司礼监内监,也拿起笔无声的记下。
毕自严等了一会儿,道:“第二条,内阁制,详情大家都知道,本官就不浪费时间,现在表决吧。”
内阁,这个的出现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虽然大明没有明文列出,可实际上已经存在了近两百年。
同样没有什么好说的,一群大人们齐齐的向北方抬手。
毕自严看了眼,道:“全票通过。”
许杰与内监悄悄记录,没有任何动静,不敢惊动任何人。
可其他人都心里警惕,这是要呈递到御前的!
“下一条。”毕自严环顾一圈,淡淡道:“景正税法。”
这个税法包含太多,粮税,矿税,盐税,商税等等,其中的粮税就包括“官绅一体纳税”!
这一条,也是一系列政改中最为敏感的一条,争论最多,甚至现在宫外还在闹腾的。
“下官赞同。”傅昌宗第一个道。他是户部尚书,虽然不再负责税务,可他的分量的谁都掂量的清。
“下官赞同。”周应秋道。
“下官赞同。”袁可立道。
……
“下官赞同。”赵晗道。
“下官赞同。”钱龙锡道。
“下官赞同。”王三善道。
内阁六部,一干巡抚齐齐抬手“赞同”,人数眨眼睛就远远过半了。
剩下的愣愣对视,心底十分抵触,不管是出于私心还是公心,他们都认为“士绅纳税”这一条不合时宜,想要再争论一番。
可在他们犹豫的时候,那记录的内监伸头向他们这些没有抬手的人看来。
这群人都是脸色微变,而后僵硬着脸,艰难的抬起手,向北。
那内监缩回头,继续记录。
毕自严看着又是“全票通过”,心里暗松,哪怕有一个反对,传出去也有损政改威严。
毕自严神色振奋,与孙承宗对视一眼,道:“第四条,景正田亩制,表决!”
景正田亩制最主要的两条,一个是重新登记田亩,一个是丈量土地。不论是哪一个都不会被士绅所接受。
这也是争议非常的一件事,不过已经勉强达成一致。
还是内阁,六部领头,其他人一些人跟从,在大势所趋面前,即便反对的人也只得抬手向北。
“通过!下一条。”
毕自严看了眼,道:“宗室条例,勋贵十八规,皇宫用度法……一起表决。”
皇宫用度被规定不得超过上一年税银的百分之一,宗室,勋贵都没有意义,反正他们现在都已经实际上废了。
大人们都不约而同的抬手向北,这些都没有什么可谈的。
毕自严同样清楚,接下来又表决了几个不怎么重要的,而后话锋一转,道:“下面表决六部,督政院的改制,先表决督政院。”
这句话落下,整个大堂都安静了。
这督政院不同于以往的都察院,职权扩大的让百官心惊,朝廷的大人们担心会演变成第二个锦衣卫或者东厂,地方上的大员则担忧会成为悬在他们头顶上随时都会落下的斩头利剑!
这是朱栩为现在的糜烂体质特别设计的,专门监督天下官吏,自然有着血淋淋的杀气。
毕自严不给这些人反应的时间,淡淡道:“开始表决吧。”
第572章 汤若望
督政院,不止在京城可以调查二品以下,也就是六部尚书以下的官员,在地方还可以调查三品以下,也就是巡抚,总督以下的所有官员,不需要朝廷授权!
这样的权力,即便是锦衣卫,东厂都没有,不止京城的官员,京城的官员都是心不安!
这要是稍一放任,还不天下大乱!
“下官赞同。”周应秋这一次是第一个举手,比毕自严身侧的孙承宗还快。实则上,他对于这个布置心里不同意,可景阳宫的皇帝一再坚持,不做丝毫退让,他也只能站出来支持。
周应秋是吏部尚书,对天下官吏最有发言权。
他一抬手,傅昌宗接着抬手向北道:“下官赞同。”
这两人如同一个风向标,赵晗,张瑞图,黄立极,钱龙锡,蒋德璟,王三善等等,一群巡抚纷纷抬手支持。
随着巡抚的支持,当地的总督也都跟着抬手,在某种程度来说,他们是一体的,一旦有事,谁也跑不了。
六部尚书中,除了袁可立资格比较老,没有跟着周应秋等人,其他五人都抬手。
内阁,五部尚书,这个分量谁都掂量的清,立场偏中立的一群人纷纷抬手,将场面变得非常壮观,一群人齐齐抬手向北。
这样的壮观场面,让另一小波人就显得尴尬,抬手不是,不抬手也不是。
毕自严早就料到了,看了眼,道:“过半,通过,下一条,吏部改制。”
内阁中书与司礼监内监都悄然记录,人数,比例,谁没有抬手。
一群人内心忐忑,倒也坦然,哪怕皇帝找他们麻烦,他们也敢理直气壮的解释。
吏部的改革,有扩权也有收窄,大体上没有意见。
而后是户部,户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钱粮都在手,皇帝的钱袋子,户部尚书还是皇帝的亲舅舅,可见这个分量。
户部分出去了收税权,分出了钱库,可以说伤筋动骨,大为瘦身。
这个是极其不合常理的,六部的权职总体上来说一直扩大,包括兵部,这是皇帝的需要,可皇帝最为看重,也最为忠君,外界称为“帝党党魁”的傅昌宗,户部尚书,却大权被削!
这要是传到外面,只怕会是一场震惊天下的大地震!
好在在场的都算明白人,分出去的税务总局还是户部指导,管理国库的皇家钱庄是傅涛在管,可以说,户部虽然改革,还是没有脱离傅昌宗的掌控。
没有什么意外,户部的改革全票通过。
接着是工部,工部的职权在扩大,也有削减,包括铸造战舰,修缮宫殿等等,这些都将新设成商行,划归渐渐整编完成的惠通商行。
刑部的职权同样在扩大,尤其是刑狱司,接管了全国的刑狱,这样的权利,也足以让地方心惊,甚至畏惧。好在这个刑狱司是刑部与地方双重管辖,不至于完全被动。
礼部的职权同样扩大,鸿胪寺的大部分权力都被移交了过来,负责国家礼制,接待外宾等等。
兵部的职权在收窄,因为前面几年需要兵部完成军改,权力持续扩大,现在军改基本完成,是时候分权,可还是比天启以前的权力大。
这一点朝臣们异常的统一,哪怕是兵部尚书申用懋,孙承宗,孙传庭等人都着力推动,自是没有什么阻力。
六部之后,是地方衙门的权职。
巡抚衙门是合兵了布政使司,按察司二司,都指挥司算是整改成了总督衙门。
明朝历代巡抚,总督都是因为地方三司互相恶斗,没有统属而设置的,但也不是常设,往往都是钦差的角色,过一阵子就会走。
朱栩将大明政治体制从上到下都给摧毁,重建,巡抚衙门的职权远超过去的二司,行政权覆盖全省,同时受到的限制也在增加,比如督政院,刑狱司。
有利有弊,总体来说,权力增大了数倍,远超过去的巡抚。
总督衙门不比过去的卫所制度,直接分成了省府县三级,省兵,府兵,县兵,不涉政务,专注于地方政务,不得跨省行事。
地方头脑的集权也是一种需要,朝廷的大臣们担心地方坐大,进行了非常严格的限制。
对于扩权,这些巡抚总督都很高兴,可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心里又有苦可不敢说出口。
表决的没有任何意外,很顺利的通过,再接下来,就是任命了。
各省的巡抚,总督职权过大,不能长时间待在一地,这一次就要进行一个轮换。
大明的内部情况非常复杂,除了江苏,浙江两省,其他地方都是困难重重,尤其是西南,那里的巡抚,总督都是劳苦命。历史上的陕西总督,巡抚不知道被崇祯杀了多少个,可见艰难。
十八省,除了责任心比较重的王三善等人,其他人都想奔着富得流油的南方去。
毕自严看了眼,有心今天一次性通过,可刚才的一系列改动,这些人想必心里有了不少怨气,沉吟一声,看向孙承宗,然后道:“今天就到这里,关于各省巡抚,总督的安排,诸位可以再找内阁商议,内阁会做出妥善安排。”
一群封疆大吏都暗松一口气,有些地方等同于死地,万万不能去的。
文昭阁的一举一动都落入朱栩的眼里,文昭阁刚一散,他就拿到了记录。
看着粗暴的阁议,暗自摇头。
不过,这已经算是好的了,要是放在天启朝,怕是文昭阁都能被拆掉。
朱栩挥手将那内监挥退,心里暗松一口气,总算是有个结果,不管是好是坏都迈出了这一步。
“皇上,徐大人求见。”刘时敏见朱栩有了空隙,便上前道。
朱栩微怔,这才想起来,道:“嗯,传他进来吧。”
刘时敏躬身在那,道:“皇上,徐大人说,带了汤若望来求见。”
朱栩顿时眯了眯眼,这个汤若望他不是不知道,却一直在刻意回避着他。
这个人一心想要在大明传教,可大明上下都是敬畏天地,敬崇圣人,敬奉祖先,哪里会信什么上帝?
因此汤若望以及他前面的一些传教士在大明传教,无不受到重挫。因此,他们改变了策略,以“科技”为先导,与大明上层士大夫交好,包括李一藻,徐光启等人都十分喜欢他,甚至一度传出徐光启入教受洗。
最让朱栩感到震惊的是,前一阵子有十八个内监入教,要在皇宫内受洗!
自然被朱栩阻止了,将宫里的西洋人全数驱逐出去,包括在钦天监任职了两年的汤若望。
这次徐光启带他入宫,少不得要谈及“传教”的问题。
对于教会,朱栩不排斥,可传教士的背后往往都是欧洲殖民的先锋!即便有些人是真心传教,他的著作传回欧洲,同样会成为帮凶。
荷兰人现在正是在海上嚣张的时候,朱栩需要对外保持大明的神秘,强大,维持海疆的安稳。
所以,朱栩早就决定强化海关,港口的控制力,限制这些欧洲人进入陆地,控制他们的活动范围。
刘时敏静静的看着朱栩,目露疑惑,他不知道为什么徐光启求见,皇帝会面色微沉的沉吟这么久。
好半晌,朱栩回过神,颌首道:“嗯,传他们进来吧。”
“是。”刘时敏应声,吩咐内监去通传。
徐光启一身侍郎服,脸色疲倦,不时咳嗽一声,进来向着朱栩抬手道:“臣徐光启,参见皇上。”
汤若望是一个有些佝偻的中年人,高鼻子,蓝眼睛,卷发,微笑从容,面露宽和之态,学着徐光启,抬手道:“汤若望,参见大明皇帝陛下。”
汤若望不是他的真名,这是根据汉人的习惯,自取的。他在明朝多年,学识比一些进士只高不低,加上来自域外,眼见开阔,颇让国人尊敬。
朱栩神色平淡,道:“都免礼,来人,赐座。”
徐光启神色微动,眼神带着感激之色,抬手道:“谢皇上。”
汤若望跟着行礼,没有说话,眼神若有若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