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1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栩目送他离开,手指敲着桌面,目光微微闪烁,轻声自语道:“建奴可以暂时放放,蒙古是该动一动了。”
蒙古各部现在也是最虚弱的时候,各部之间征伐不休,尤其是经过后金的一连串打击,除了几个大部落,其他的都分散成了小部落,若是没有联合行动,根本不堪一击。可往往都能联合,侵扰九边重镇。
曹化淳抱着手站在不远处,面无表情,仿佛没有听到朱栩的话。
申用懋出了皇宫,表情轻松,缓缓的吐了口气。景阳宫里的那位胸有四海,如果他这个兵部尚书不堪重用,那么他离辞官回乡就不远了。
申用懋刚刚出了太和门,迎面就走来一个满头白发,老态龙钟的老头,他一见申用懋就笑呵呵的抬手道:“申尚书。”
大明现在的架构很明显,皇帝,然后就是六部尚书,不过六部尚书也是远近有别,最靠前的自然是傅昌宗,周应秋,接着是兵部尚书申用懋,然后是刑部尚书倪文焕,工部尚书徐大化,礼部尚书张我续。
申用懋对于张我续倒是没有什么偏见,崇祯朝以来也没有什么恶刑,客气的抬手道:“张尚书。”
张我续不知道朱栩召见是为什么,可那次金銮殿上足足跪了近一个时辰,亲眼看到东林覆灭,几十人被杀,上百人被抓,这个阴影这辈子怕都消除不了了。
他有心从申用懋这打听一下,抬着手,显得亲近地笑道:“申尚书,兵部近来动作可不一般,这会儿进宫,想必是为了鞑靼之事吧?”
申用懋见张维贤要闲聊,便不急着走,简单的道:“是,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向皇上称臣了。”
张我续神色微惊,旋即就看向景阳宫抬手,激动的道:“吾皇圣明,这乃是千秋伟业!太祖太宗之憾,没想到老朽有生之年还能见到这样场景,此身无憾矣!”
林丹汗是黄金家族后裔,共尊的蒙古大汗,尽管是名义上的,可名义这东西,有时候也非常的重要!
比如说,张我续现在就认为朱元璋,朱棣都搞不定的蒙古被朱栩搞定了,这就是比太祖太宗还厉害,挂个“千秋伟业”还真没办法反驳。
当然,这种话即便有理由,也没人敢反驳!
申用懋哪里不清楚平时不怎么走动的张我续拦着他是为什么,稍作思索便道:“张大人不用担心,皇上估计有差事交给你了。”
张我续见被看穿,也微微一笑,道:“申尚书,朝报上还有一个版面,我留给兵部,写写你们剿匪的事情,这次,可要申尚书你亲自主笔啊。”
申用懋双眼一亮,现在朝报在民间渐渐普及,不止是京城,江南也缓慢的在覆盖,所谓的民间指的自然是士林,普遍百姓可没几个识字的。若是能有署名文章,那可是露面的好机会。
对于张我续的投桃报李,申用懋笑着道:“那我谢谢张尚书了。”
张我续谦逊着,两人又客气两句,张我续便迈着步,向着景阳宫走去。
朱栩正在看着一道奏本,这是南方水师,总兵熊文灿的奏本,言称根据海上的消息,红毛与佛朗机人不睦,多有战事,已经波及近海,特向朝廷请旨,询问既定计划是否有改变。
朱栩看了好一会儿,自语地笑道:“熊文灿倒也有眼光。”
虽然这样说,朱栩还是拿起笔,在奏本上批拟:既定计划不变。
大明水师近战可以,远洋还不足,对于红毛与佛朗机人的情况也不明,尤其是海贸正在发展,不能被打断。
事情,得一步一步解决。
朱栩正批拟着,张我续快步迈进来,抬手躬身道:“臣张我续参见皇上!”
朱栩抬头看了眼,这位老大人八十多了还精神抖擞,腿脚利索,颌首道:“免礼吧,跟朕说说朝报的事。”
朝报是明朝朝廷的官方报纸,在解决东林党的时候,朱栩在用来抢夺舆论导向下乘机产生的。
张我续知道朱栩对朝报的重视,自也是万分上心,抬手就道:“回皇上,朝廷目前设立三个印刷之所,分别在京师,应天府,洛阳,借由各路商户,驿站,旅客等等分发,单京城每天就能发出两千多份,其他各处也都在飞速增加。只是地隔遥远,内中所载不能及时沟通,多有不便。”
通讯不发达的现在,这也是难免。
朱栩没有在意,想了想,道:“单靠礼部还不够,这样,礼部可以甄选一些大商户,有能力发报纸的,可以严格审核,准许他们也办起来,不过礼部要派专人审核内容,还要经过当地巡抚衙门批准,若是借此生事,攻击朝廷,诽谤国政,朕绝不轻饶!”
张我续一听就明白,慌忙抬手道:“臣遵旨!皇上放心,礼部会派专人审核,每份报纸都要送一份进京核检,旦有不妥,必当严惩!”
朱栩“嗯”了声,从桌上拿起刘时敏让司礼监刚刚眷写好的文本,道:“这个是蒙古大汗臣服我大明的文书,你先看看。”
刘时敏上前一步,接过来递给张我续。
张我续颇为小心的接过来,翻开认真看去,纵然早就知道结果,还是神色震动,忽然就噗通一声跪地,有着哭腔的大声道:“吾皇英明神武,直追太祖太宗!蒙古臣服我大明,乃千秋伟业,皇上之武功,定然万世流传,堪比汉武唐宗!”
这么直接的马屁,朱栩听的一阵不舒服,还是强耐着道:“平身,这些好话以后少说,不然朕要是做了唐明皇,先治你的罪。”
张我续脸上诚惶诚恐,道:“是,忠言逆耳,臣谨记。”
可说着,张我续老脸上就露出一抹笑容,他在揣度朱栩的话。
皇帝是让“少说”,而不是不说,这说明皇帝还是很高兴啊。日后,还得继续说……
朱栩也没有料到他随口一句话会给张我续带来这么多想法,手指敲着桌面,慢慢的道:“这道文本还不是最终的,你回去之后,琢磨琢磨,春秋笔法,对朝廷赞誉一番,鼓舞大明士气,给将士们增加信心。具体怎么写,不用朕教你吧?”
“对朝廷赞誉”?那就是对皇上嘛!
张我续自觉心如明镜,抬手道:“皇上放心,臣回去之后,召集礼部官员,再请翰林院润墨,定然写出一篇出彩的文章来。”
朱栩实则更希望让普通百姓了解,不过现在大部分都不识字,书院普及还不够,只能慢慢来,任由张我续写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了。
“嗯,你写好送进来让朕看看,另外,督政院需要扩大,你以礼部尚书的身份,邀请一些名家大儒,勋贵老臣,替朕摸摸底,看看他们的想法。”朱栩道。
自从东林党被清除,督政院就显得空旷,那么多王爷又都不做声。在朱栩设想中,督政院将是一个“立法”机构,必须要涵盖人群广泛,有说服力才行。
张我续双眼一亮,越发的精神抖擞道:“臣遵旨。”
第438章 朱由检反对
城东驿站。
这里的装修不像是驿站,更像是一个豪华酒楼,几进几出,房间众多,颇显奢华。
这本来是隶属鸿胪寺,后来文昭阁要裁撤驿站,结果就通通打包卖给了傅涛,所以入驻这里,都要付银子的,而且很贵!
已经是第三天了,尼克鲁收到了林丹汗的回复,还有一封亲笔信。
林丹汗在信里说的不多,可尼克鲁还是能够感觉到字里行间隐含着的怒气,以及杀意!
尼克鲁轻叹一声,林丹汗自小有大志,要重现昔日大元的荣光,也一直在努力,可蒙古各部落早就分崩离析,毫无团结可言。外加建奴不时进逼,后来更是近乎灭了察哈尔部,这对林丹汗打击非常大。
若是还有别的办法,林丹汗绝对不会同意这样一份屈辱的“盟约”!
尼克鲁拿到这封信,并没有急着去明朝兵部,而是陷入沉思。
明朝的条件太过苛刻,纵观历史也未曾出现,真的能帮助察哈尔复起吗?
在他不远处,站着一个腰配短刀,瘦削的年轻人,这是怯薛军的副统领,他看着尼克鲁的表情,道:“国师,可汗是不是不同意?”
尼克鲁抬头看了他一眼,摇头道:“可汗同意了,这才是我担忧的。”
副统领也是心思通透的人,转瞬就明白,这样的条件都能答应,说明察哈尔真的不容乐观,林丹汗这是被逼急了。
副统领见尼克鲁还是坐在那不动,又道:“国师,明人对这份‘盟约’似乎并不太重视,听说,他们皇帝至今都没有允准,有许多争议。”
尼克鲁眉头皱了皱,这也是他担忧的一部分,他无法猜测明朝是不是还有别的手段,哪怕态度消极,也会让察哈尔恢复的时间变得漫长。
尼克鲁站起来,深吸一口气,肃然道:“我去见申用懋。”既然已经走到这里,一切都不能再变了!
副统领点头,陪着尼克鲁向外走去。
兵部。
申用懋坐在班房内,手里拿着的是陕西总督杨鹤的奏本。
其中详细记述了十多天前洪承畴与高迎祥的一战,高迎祥大败,被斩首万人,俘虏数万,官军本要继续追剿,突然天降大雨,暴雨成灾,将道路阻隔,让高迎祥给逃走了。
陕北多山,人口复杂,高迎祥这一走,无异于放虎归山,使得他更加不敢于官军碰撞,变成可怕的流民,只怕整个陕北都要为其所害。
申用懋神色凝重,在参谋部他曾听皇上说过毛文龙在东江镇曾经用过的战略,戏称是“躲猫猫”,你来我走,你走我复来,偌大的陕北,要是乱匪玩起“躲猫猫”,对朝廷来说将是件非常头疼的事。
申用懋心里现在也有些焦虑,陕西的事情有燎原之势,山西,山东,河南,四川,湖广,云南都有此起彼伏的民乱发生,虽然不如陕西严重,可也是一道警钟,令朝廷上下警醒。
这不是简单的赈灾与增兵就能了事的,需要朝廷使用更多的手段。
“不能这样下去了……”
申用懋看着杨鹤的奏本低语,目光闪烁。新皇登基三年,确实有了不少积累,可要是投入到深不见底的民乱中也是杯水车薪,更何况还有更多重要的事情等待他们去做。
他沉默一阵,忽然拿起笔,在空白的奏本上,写下大大的“诛连法”三个字。
他正写着,兵部主事推门进来,站在门口道:“大人,那个国师来了。”
申用懋快速写完一句,然后放下笔,轻轻一笑的站起来,道:“走,去会会他。”
大堂内,尼克鲁正坐在那喝茶,神色平静,只是眼色中透着不耐烦。
申用懋从里面走出来,一脸笑容的道:“劳国师久等了。”
尼克鲁站起来,以一种不满的语气沉色道:“申尚书,我们都是奉命行事,当严谨克己,为何申尚书如此怠慢,不在意,莫不是明朝的大臣都是这样?”
申用懋被他的话堵的一愣一愣,不过立刻就醒悟,这位国师是要先声夺人了。
他微微一笑,不急不缓的道:“国师不要着急,那道文书我已经送进宫了,只是宫里没有消息,我也没有办法。”
尼克鲁眉头皱起,越发不耐烦道:“申尚书,关于‘盟约’,我国大汗多有不满,我需要面见大明皇帝陛下认真的再次商议。”
申用懋眼神微变,心里还真怕林丹汗再出幺蛾子,心里一转,热情的道:“这个自然,不过皇上已经将事情交给我了,咱们进后堂,再商议就是。”
尼克鲁心底担忧明朝同时还扶持别的部落,看着申用懋一脸的不着急模样,眉头皱的更紧,沉声道:“申尚书,我国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去做,若是贵国没有诚意,我们能结盟的,也不止大明!”
申用懋登时就确信,这老小子是在诈唬他,草原四周,除了大明,还有谁有能力扶持察哈尔?
申用懋心里也冒出一个念头,察哈尔是不能选,可大明有的是选择余地,长城附近,可不止察哈尔一个部落,不由得深思起来。
尼克鲁看着申用懋的表情,心里那抹不好的预感仿佛要成真了,语气越发决然道:“申尚书,我大汗愿意向明朝称臣,这是最大的诚意!林丹汗作为蒙古大汗,天下共尊,是最好的盟友,我希望贵国能够明白我们的盟约的重要性!这是不可替代的!”
申用懋心里还在揣度那个可能性,听着尼克鲁的话,不动声色的道:“自然,国师,不妨说说林丹汗对哪些条件不满意?”
尼克鲁只是试探申用懋,想探清明朝的根本心思,见申用懋逼问,也如常的道:“我大汗希望能够增加粮食,赏银,这些远不如以往,无法体现我们与明朝的盟约的重要性!”
申用懋心里暗自好笑,那个数字确实很低,可察哈尔也一口吃不成胖子,他继续装模作样的道:“我可以向皇上为顺平王请求更多,不过要是重订封王条款,会再耽误更多时间。”
尼克鲁自然不愿也不能等,脸上变幻一阵,道:“那我如果现在答应,明朝是否能够立即履行盟约?”
申用懋这次没有为难尼克鲁,点头道:“当然。”
“好!”
尼克鲁压着心底的抑郁之气,沉声道:“我代表我们大汗,接受与大明的盟约!”
所谓的“盟约”,“封王条款”不过是双方的不同称呼,双方也彼此心知肚明,这场交易并没有严格的约束力,一旦哪一方想要撕毁,随时都可以。
当然,主动权在强者一方手里!
尼克鲁既然答应了,自然就要重新制定正式的文书,供大明皇帝与顺平王签署,明诏天下。
又足足一个时辰之后,尼克鲁暗松一口气的离开兵部,没多久,申用懋也带着奏本进宫。
他去的不是景阳宫,而是文昭阁。
在朱由检的班房内,待申用懋将奏本呈递过去,细细解释完,朱由检的脸色黑沉如锅底,一言不发。
他不同意给予蒙古“赏银”,更不同意取夷人女子为侧妃!
一来,他觉得给蒙古“赏银”等同于汉给匈奴岁贡,宋给金岁币,有损大明天威!二来如今天灾连连,各地用银用粮何其之多,为何将这些银钱给了蒙古?
不过他很明白,这件事的主导是谁,纵不能理解,也不能阻碍,沉吟着道:“嗯,本王知道了。”
申用懋一怔,“本王知道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他若有所思的看了眼朱由检,抬手道:“是,下官告退。”
御书房内,工部尚书,徐大化正一脸凝重的向朱栩奏报。
“皇上,据钦天监的预测,在未来十天之内,京师附近必然有大雨,这场大雨怕是远超以往,有形成大洪涝的危险。”徐大化抬着手,满脸都是担忧。
徐大化是后阉党时代的中坚,可现在也在有意无意的与魏忠贤进行切割。以前可以靠着魏忠贤上位,现在想要保住,甚至更进一步,得看眼前的皇帝的意思。
朱栩看着徐大化的奏本,内容详实,有理有据,甚至直言,不止是黄河,怕是长江也有暴涨,形成洪灾的危险。
朱栩对徐大化这一年多工作还是满意的,至少修路,挖河这两条就超过他的预期,以一种颇为赞赏的语气,笑道:“嗯,徐尚书做的不错,未雨绸缪,正是你的职责,说说都有什么应对措施?”
徐大化没有因为朱栩的表扬就喜形于色,越发的沉稳道:“皇上,自永乐年间起,我朝就一直在疏通大运河,长江、黄河等有懈怠,不过,自崇祯二年起,也在不停疏浚,甚至挖掘了诸多支流,打通了不少河流之间的阻碍,这些都会有助分流,另外,臣已经命工部三名员外郎亲自去探查,还严令各延河县府密切观察,消除祸患,加筑堤坝……”
朱栩听着不时颌首,筑路,疏浚河道都是属于基础性工程,其中附带着朱栩的诸多想法,比如方便各地之间的交流,商业发展,对抗旱灾,庞大的工程期,同样也是一种无声的财富再分配。
第439章 株连法
徐大化见朱栩点头,内心鼓舞,越发的滔滔不绝,道:“皇上,除了疏浚河道,各地也在清理大湖淤泥,建筑蓄水池,缓解灾情,已初见成效。另外,工部今年到后年计划修建三条官道,一条从京师开始,足以十辆马车并行,沿海而过,直到云南。第二条从京师,经河南,分叉到湖广,江西,湖广经贵州,再到河南,江西到广东,入广西,再到云南。第三条从京师,经山西,陕西,四川,再到云南,以此贯通全国。一旦三条官道修筑完成,各处到京师的时间,都将大大缩减……”
徐大化在说着,刘时敏已经将大明地图摊开在朱栩眼前。
朱栩认真看去,微微点头,这是将整个大明都串连起来了。
徐大化见朱栩点头,迟疑着道:“皇上,其他地方并没有问题,陕西,四川两省堂议之时……诸同僚多有担心。”
朱栩眉头也皱了皱,这两地都是民乱四起之地,烽烟不绝,而且地域庞大,不说会遇到民乱,单说数万人聚集在一起,就令大明上下不放心。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敲击着,神色思忖。
陕西要修路那是必须的,可在灾情严重,谣言满天飞的陕西,动摇大规模民力修路,固然有利于赈灾,控制,可没有大军看护,也容易酿成大乱子。
朱栩想了想,道:“陕西,四川可以暂放,朕会命当地按照工部的要求,想办法去修筑,工部暂时不用管,其他地方先动起来。另外,跟朕说说造船的事情。”
徐大化应了声,抬手道:“皇上,在皇家政院,设有船科,专门负责研究战船,在天津卫也建有专门的研究船厂,黄铜效果非常好,坚固,耐腐蚀,一般的火器都打不透。船体比永乐年间的郑和西行之船大出一倍,以新的计量来说,吨位过万,装大炮百门,可在海上如履平地,红毛,佛朗机人也不足为惧!”
从熊文灿收集的讯息来看,红毛人与佛朗机人的关系日趋紧张,不时发生海战,只是一直没有决战,都在有意的避开,似都在谋算着什么。
朱栩知道,留给大明的时间不多了,红毛人也就是荷兰人要是成为南海亦或者太平洋的海上马车夫,对大明海贸来说将是一个大威胁,尤其是大明水师无力远洋的时候。
“要快!”
朱栩神色肃然,道:“建造的速度要快,下水要快,形成战力要快!南方海上的红毛人蠢蠢欲动,朕必须要在他们进攻我大明之前,有足够的水师消灭他们!”
徐大化知道这是责任,更是信任,他本就一脸正色,越发才沉稳,道:“皇上放心,这件事有臣亲自督促,定然不负皇上所望!”
朱栩对这点倒是放心,尽管徐大化有私心,持身不如东林或者清流刚正,可论起做事来,一百个清流也抵不上他一个。
没有党争,没有相互倾轧,无休止的扯后腿。
“好,需要银子,还是需要人,你直管说,要是有什么人你还请不动,朕出面去请!”朱栩道。
大明现在的文臣武将都很有“性格”,一个不好就辞官不干,甚至还来个“终身不仕”,一般人真是请不动。
徐大化越发明白皇帝的重视了,道:“是!臣已经请了李之藻,徐光启大人也有参与,皇家政院那边有专门的研究院,相信用不了多久,新战船就可以下水!”
李之藻,徐光启都是与西方传教士多有接触的人,还懂不少西洋语言,翻译了很多书,也都是专精的人才。
朱栩微笑,道:“嗯,做的不错。对了,听说你要乔迁新居,到时候,朕给你写个匾额。”
这可是皇恩浩荡了,至今也没听说哪个大臣得到皇上的亲书匾额,慌忙抬手道:“臣谢皇上厚爱,万不敢当!”
朱栩笑了笑,之所以敢写也是因为这几年他的字有些名堂了,在司礼监的“润笔”下,也算可以见的人。
“皇上,申尚书求见。”一个内监转过来,站在门外道。
徐大化一听,道:“臣告退。”
朱栩颌首,接着徐大化就与申用懋错肩而入,申用懋刚要抬手,朱栩就摆手,笑着道:“免礼,是察哈尔有回音了吧?”
申用懋抬手,带笑的道:“是。皇上,林丹汗全数同意了兵部的条款。”
朱栩不意外,道:“嗯,那就按约来吧。切记,对察哈尔的支援要适度,甚至要弱一点,要让他们饿着肚子,这样才能让草原消停不下来。”
申用懋一点就透,道:“是,臣会严厉控制。另外还有一件事,就是虎狼卫,不知皇上属意谁来统领?”
这虎狼卫虽然说是“大明朝廷与顺平王共同统帅”,可驻地在土木堡,彼此都心知肚明,还是掌握在大明。
朱栩这个早有打算,没有迟疑的道:“多尔衮。”
申用懋本是希望赵率教来统领,一听朱栩说出“多尔衮”三个字就脸色微变,皱眉犹疑的道:“皇上,多尔衮可是建奴,他怕是……不妥吧?”
朱栩眯着眼,嘴角挂着一丝冷笑,道:“不用担心,他要是真心投诚,荣华富贵自是少不了!要是有异动,下一刻就是他的死期!”
申用懋知道朱栩有控制的手段,可虎狼卫是大明插入草原的匕首,将来注定会壮大,不多算,哪怕只有三万人,再配合沈阳的建奴,真有异动,后果不堪设想。
他神色变幻着,还是道:“皇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臣认为可让赵率教为总兵,多尔衮为副总兵,牢牢辖制,以防万一。”
朱栩摆手,以决然的语气道:“这个不必商议了,赵率教朕准备让他去陕西训练骑兵,配合洪承畴弹压民乱。”
步兵对付步兵麻烦,可有骑兵就不一样了,哪怕骑兵不多,也足以改善局面。
申用懋见朱栩主意已定,心里还是不安,也知道他劝不了,心里想着还得找孙承宗等人来劝皇帝,便无声的绕过这一题,道:“皇上,臣刚刚去过文昭阁,信王……似不太同意这件事。”
这个在朱栩的预料中,大明对于蒙古的政策,或许是因为涉及的“正统”的缘故,向来都是主战,虽然历朝历代都不停的变化,可基调没变。
万历时期,特别是在戚继光驻扎蓟门的时候,分外强硬,后期国力衰弱又以“赏赐”、互市来分化,再到后金崛起,明朝需要蒙古部落去牵制后金,一度也大力支持察哈尔部。
可在天启朝,这种情况出现变化,这是国库空虚实际问题造成的。在历史上,到了崇祯朝,反复最多,先是强硬拒绝,一分不给。后来面对后金战力逐渐增强,又恢复,随着察哈尔无力牵制,又不给了。
反反复复间,长城各镇也不太平,一遇天灾,漠南蒙古各部纷纷侵袭长城各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现在,随着大明打垮了后金,朱由检自然不愿意再给察哈尔“岁币”,对他来说这是屈辱。
朱栩想了想,道:“这件事朕会劝说皇兄,具体事情还要兵部来做。”
“遵旨。”
申用懋不意外,从怀里掏出一道奏本,道:“皇上,臣对西南民乱有些想法,还请皇上过目。”
刘时敏走过去,接过来递给朱栩。
朱栩看了他一眼,翻看奏本,入眼就是“株连法”三个字。
朱栩对于株连这一套是不支持不反对的模糊态度的,动辄抄家灭族,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引起官民的内心恐惧。历史上的明末官员为何动辄“乞归”,其他不说,熊廷弼传首九边的威力就非同小可。
朱栩耐着心看下去,申用懋的株连法,实则类似“保甲法”,在百姓的基层施行严密控制。
其中写明: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安宁。
其中还有严厉的部分,就是株连法的精要:旦有涉及民乱,一丁有错,一家入罪;一家有罪,一保担责,以此类推。
这保甲法出自宋朝的王安石,本意是好,可其中多有不当,对于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侵害最重,因此与张居正的改革一样,没能长久,实际上的作用也待考。
可对于现在的西南来说,能否起到作用,在施行的过程中,朝廷能否做到有效的控制、监督,也是个问号。
制度再好,关键在人!
在群情汹涌的时候,若是一帮贪官污吏,哪怕是庸吏,也会起到强大的反作用。
朱栩对这个株连法持保留态度,却又有些心动,沉吟着道:“这样,申大人回去之后,在兵部仔细商议一番,朕也再斟酌斟酌。”
申用懋猜测朱栩估计是担心朝廷的株连法会为乱民做嫁衣,培养兵将,早有腹稿的道:“皇上,若有担心,不如向过往的变革一样,找一地先做一番试探如何?”
朱栩闻言心里一动,旋即笑着点头道:“这个主意不错,皇家政院三年一期的生员也要毕业了,正好派上用场,若是这‘株连法’确实得宜,可以在西南推广。”
申用懋见朱栩答应,也分外欣喜,道:“遵旨!”
第440章 东厂降格
申用懋走了,朱栩也无心看奏本,伸了个懒腰,想到御花园的花开的正好,便站起来,道:“走,去御花园走走。”
曹化淳与刘时敏同时转身,曹化淳要安排人护卫,刘时敏要召集司礼监跟随。
朱栩刚刚走出御书房,忽的又道:“魏忠贤最近在干什么?”
曹化淳上前一步,道:“回皇上,他在查山东,北直隶,河南,山西的贪污案。”
朱栩迈步转向御花园方向,曹化淳说的这四省是最早进行政改的,随着稳定下来,各种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除了体制,政策上需要微调外,还不明形势,不收手的官吏也要清理。
之所以要东厂出手,除了震慑,还有就是提醒这四省,不能走以往的老路,需要忠于皇帝,服从朝廷。
“叫他进宫。”朱栩看着御花园的门,停下脚步,想了想道。
曹化淳看着朱栩的背影,轻声道:“是。”
今年的夏天特别热,久旱无雨,朱栩来到阴凉下,依躺在秋千上,望着不远处一片葱葱绿绿的花树,心里总算清爽一些。
大明的问题,现在可以说全面爆发了,外患未去,内忧又起,千头万绪,错综复杂。
朱栩在秋千上晃晃悠悠,望着刺目的天空,神色有些木然。
所谓的高处不胜寒,所谓的“寡人”,所谓的空虚寂寞冷,朱栩现在是感受的非常深刻,这偌大的大明,没有一个人能让他倾心聊天,一吐心事,畅谈所有。
不知道过了多久,曹化淳悄步走过来,在他身侧低声道:“皇上,魏忠贤来了。”
朱栩身体一颤,睁开眼,深吐了口气,揉了揉脸,坐起来道:“让他进来吧。”
刚才那么一会儿,朱栩都不自觉的眯了一个盹。
曹化淳对不远处的内监做了个眼神,那内监转身出了圆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